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共126页文档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https://img.taocdn.com/s3/m/96938a3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7.png)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王强1董亚川2孟云辉1王金榜3恩师李士懋教授系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临证首分虚实,善用经方,在“脉学”、“伤寒”、“温病”、“心脑血管病”等方面造诣颇深。
李师临证以“脉沉取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为辨别虚实的标准与纲领,降低了脉诊学习的难度,同时逐渐形成了“凭脉辨证”的治疗特色。
现将李师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经方之出处薛氏4号方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因书中并无方名,据此方出自于第四条故李师命名为“薛氏4号方”。
薛氏自注道:“此条乃湿邪夹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也。
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通脉络耳”。
2经方之释义李师认为本条病机实为湿热侵淫经络脉遂,导致气血阻遏,化风则口噤、拘急。
方中以地龙为君,其性味咸、寒,主归肝、脾、膀胱经,善行走窜,且其性偏寒,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为治疗痹证首选之药。
臣以秦艽、威灵仙祛湿通经止痛,秦艽为风家润药,《本草正义》言:“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威灵仙善于祛风通经络,《药品化义》曰:“能升能降,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凡痰湿壅滞经络而形成的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用此疏通经络壅滞之血滞、痰瘀,便能消散。
因其性凉又微苦,对风湿之邪郁遏日久化热者亦相宜。
”佐以黄连、滑石,清利湿热,湿热之生源于脾胃,故取一味黄连专清中焦之湿热;滑石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正所谓“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使以海风藤、丝瓜络、苍耳子清化湿热、宣通脉络。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0a053e1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a.png)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郝宪恩李士懋老师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4则。
1病案举例病例1心肌炎裴某,男,23岁,学生。
2005年9月18日初诊。
患心肌炎4月余。
刻下:易疲乏,活动后疲倦感明显,心悸,胸闷,不任衾压;舌嫩且暗红,脉弦细缓。
此乃心阳不振,阴霾痹阻清阳之证。
处方:炮附子(先煎)12 g,桂枝10 g,当归12 g,云茯苓12 g,白术10 g,炙甘草6 g,白芍药10 g。
上方加减共服64剂后,疲劳、胸闷已不著,因放寒假,配药而携归。
处方:红参30 g,炮附子(先煎)30 g,干姜10 g,肉桂15 g,桂枝30 g,云茯苓40 g,白术30 g,黄芪30 g,当归30g,川芎20 g,巴戟天30 g仙灵脾30 g,鹿茸10 g,紫河车30 g,远志30 g。
1料,共为细末,每服1匙,每日2次。
2006年3月4日开学后复诊,其症若失,精力旺盛,活动亦不感胸闷、劳累,面色较前红润,心电图正常,可停药。
半年来生活、学习正常。
病例2冠心病(心绞痛)李某,女,68岁。
2005年9月18日初诊。
胸闷、心悸怔忡10余年,加重1周。
刻诊:唇绀,动则气急,胸闷加重;舌质淡,脉沉细。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ST-T改变。
证属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而致脉络瘀阻,当以振心阳、益心气、通血脉,予桂枝甘草加附子汤化裁。
处方:炮附子(先煎)30 g,生黄芪30 g,桂枝15 g,炙甘草12 g,川芎15 g,丹参15 g。
14剂。
药后胸闷、唇绀等症明显好转,守方连服半年,偶有胸闷,精神气色转佳。
复查心电图示:心电图基本正常。
连续行走2 km以上路程而无明显心绞痛。
病例3多汗症丁某,男,42岁。
2004年8月21日初诊。
动则汗出,以前额为多;伴腰酸肢冷,困倦乏力,记忆力下降,食欲及二便如常,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缓无力。
证属心脾肾阳虚。
治宜温阳固表。
处方:炮附子(先煎)12 g,桂枝15 g,炙甘草6 g,巴戟天15 g,五味子5 g,黄芪30 g,干姜5 g,浮小麦30 g。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https://img.taocdn.com/s3/m/82cacd7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b.png)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1.冠心病——益心汤(颜德馨方)(组成)党参、丹参、黄芪各15g,葛根、赤芍、川芎各9g,决明子30g,石菖蒲4.5g,降香3g。
(功效主治)益气化瘀,活血通脉。
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能较快地缓解症状,尤其对老年人及心肌炎后遗症患者,属气虚血瘀者用之皆效。
如胸痹心痛,神疲汗出,形寒喜暖,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方解)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益气养心为君,以培补中气、宗气,辅以丹参、山楂、赤芍活血通脉为臣,葛根、川芎升发清阳,降香、决明子降浊止痛,升降相因,加入菖蒲一味引药入心经,兼有化痰开窍之力。
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通滞;黄芪为补气虚之要药,与党参配伍,则补气升阳之效增强;山楂消食导滞,且有降脂化痰之力。
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化痰祛瘀止痛之功。
此方一药多效,选药精当,以调气和血为法,“调和”与“通阳”为特点,充分体现了颜老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
(加减)胸痹心痛重症或真心痛:症见阳微阴弦,胸痛剧烈,气短乏力,形寒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微。
须重用益心汤中黄芪量至30∼60g,改党参为人参15g(炖),降香为9∼12g,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并重用附子温通心阳、祛寒解凝,临床用量为15∼20g,且先煎。
附子大辛大热,为补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其性雄剽悍,力宏效捷,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既能通阳,又能温阳,还可祛寒燥湿、回阳救逆,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止痛,辨证使用常可应手起效。
若伴有低血压者,可用药对黄芪与升麻,以加强升发清阳之功。
胸痹重且急、四肢逆冷、血压低者,可先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再予益心汤按上法加减服用。
胸痹心痛轻症:①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可用益心汤调和气血,并加生脉饮,以麦冬、五味子甘寒生津,养心安神。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https://img.taocdn.com/s3/m/bcac662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a.png)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李士懋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
李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急症及疑难杂症。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李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内科杂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5则报道如下。
1郁火头痛李某,男,26岁,2005年5月7日初诊。
主诉:头痛月余,阵跳痛,痛剧咧嘴,午痛著,心烦、咽痛、口干,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滑躁数。
证属郁火头痛,法宜清透郁火,方用升降散加味。
处方:僵蚕12g,蝉蜕7g,姜黄、桑叶各9g,大黄4g,桅子10g,连翘15g,菊花、苦丁茶各8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5月14日复诊:服上方后头痛止,脉转缓滑。
按:沉弦主气滞,躁数为火热内郁。
李教授认为,郁火不得外达,必上攻、下迫、内窜。
上攻则头痛、耳鸣、目赤、咽痛、口干、牙痛、咳喘、心悸、不寐等;下迫则下利、溲淋、腹痛、阴痛、经期超前血多等;内窜则闭窍神昏痉厥、动血等,变证丛生。
治之,必给郁火以出路,总的原则是祛除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调畅,热自透达而解。
升降散,乃透达郁热之佳方。
2真热假寒杨某,女,23岁,1987年7月23日初诊。
时值暑伏,酷热难耐,突来一农妇,身着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俨然一身冬装。
主诉:产后患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小便涩少,便垢不爽。
曾服多种抗生素、输液,中药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治疗,终未见效,恙已月半矣。
诊见:面垢,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数。
证属湿热蕴阻,阳遏不达。
法宜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方用升降散合葛根菩连汤。
处方僵蚕、葛根、藿香、苍术各12g,蝉蜕、大黄各4g,黄芩、黄连各10g,茵陈15g,石菖蒲8g,姜黄、厚朴、半夏各9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360c506650e52ea5518983c.png)
一、火热 • 例一: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 • 胡某,女,51岁 • 2003年9月23日诊:心烦胸闷,常卧寐中憋 醒,阵烘热汗出。 • 心电图:T波:Ⅲ、aVF、V5倒 • 脉沉滑数,舌可。 • 证属:热郁胸膈 •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一、火热 • 例一: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 • 胡某,女,51岁 • 2003年9月23日诊:心烦胸闷,常卧寐中憋 醒,阵烘热汗出。 • 心电图:T波:Ⅲ、aVF、V5倒 • 脉沉滑数,舌可。 • 证属:热郁胸膈 •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的思路 •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 (一)疼痛 • (二)胸闷、喘憋、短气
• (三)心悸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的思路
• • • • • • • • • (四)对382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粗略分类和用方统计 1.火热者84例,占22.0% (1)心经郁热 栀子豉汤 4例 栀子豉汤加枳实 3例 新加升降散 11例 四逆散合栀子豉汤 1例 (2)火郁夹瘀 升降散加活血之品 1例 (3)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 1例 (4)热+痰 小陷胸汤 7例 升降散合小陷胸汤 3例 1例 1例 1例
3例 1例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的思路
• • • • • • • • 5.脾肾两虚11例,占2.8% (1)脾虚肝郁 归脾汤 1例 (2)气血不足夹瘀 归脾汤加活血之品 1例 (3)脾肾两虚 脾肾双补 2例 三鞭丸 1例 (4)阴阴两虚 桂枝、附子加麦冬、生地 1例 (5)痰阻肾虚 补肾涤痰 1例 (6)气血不足 黄芪建中汤加龙骨、牡蛎 4例
一、火热
• 1、火热的概念:
• 火热性质相同,常并论,但又有区别。
• 中医所说的热,是指一组特异症状及体征而言,如身热烦 躁、面赤、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而 西医所指的发热是以体温高低为标准,二者虽有重叠,但 不可等同。体温不高,热证备,中医仍然称为热;若体温 虽高,但无热证,中医则不以热称,甚至可能认为阳虚有 寒。若属外感病发热,往往体温亦高,此时多与西医热的 概念重合。 • 火热虽同性,热一般全身症状明显,且传变多;火主要出 现局部症状,如头痛、目赤、咽痛、牙痛及疮疡等,因而 又有火与热之别。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613601581b6bd97f19ea91.png)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王金榜 梁保丽(050091) 李士懋教授35年来集教学、临床、科研、著书立说于一身,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潜心脉学,颇有心悟,倡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验之临床,疗效卓著。
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1 疾病诊断,重视脉诊关于疾病的诊断,传统中医学认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达到诊断的目的。
以其望闻问切的顺序作为诊断的价值取向。
李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倡导四诊之中,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谓:“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脉诊为先”。
在临床过程中,无论是对疾病的性质和病位的判断,还是对疾病程度、转归和预后的判断,老师大都以脉为凭。
111 病性的判断 老师认为,疾病的性质主要分虚实两类,而虚实之分,主要依据脉象,脉实则证实,脉虚则证虚。
如患者陈某,畏寒肢冷,脉沉,某医以虚证予以温阳散寒数剂不愈且日重。
经老师诊其脉,虽沉但燥数有力,遂以热厥实证投升降散加味清透而愈。
112 病位的判断 老师认为主要以脉为据,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作出判断。
如寸口脉象变化,又出现心经症状,则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症状,则病位在肺。
对那些上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尺或下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寸等复杂证候,更须依赖脉诊来确定病位之所在。
如一头痛患者,老师诊其脉尺浮,以相火旺;淫于膀胱经,循经上灼,遂予以知柏地黄汤而愈。
113 疾病轻重程度的判定 老师认为以脉测知。
如热证脉数,脉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反之则热轻等,进而决定清热药物的量。
如临床上对清瘟败毒饮的应用,老师倡言以脉为凭,而用重剂、中剂和轻剂,常收效恰当。
114 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老师认为在疾病的过程中,病因病机是不断变化的,而脉象的变化最为灵敏和准确。
而且可以先知。
如湿温病始受湿邪,蕴而化热,病由湿重热轻转化为湿热并重、热重湿轻,湿热又可以化燥伤正,首先可以以脉象上得以准确反映,脉由濡而濡数而滑数而洪数,进而出现芤、虚或细数或微脉等变化。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https://img.taocdn.com/s3/m/8465e42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4f.png)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小编导读冠心病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有人给其冠以“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名号。
同样的冠心病,其实病因各不相同。
今天就看看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吧!字字句句皆妙法!李振华教授在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活人无数,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显著。
现仅将李老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一、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冠心病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加之劳逸不当,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致气血运行失畅,痰浊瘀血痹阻心络而成。
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阴心阳偏虚,标实为痰浊和瘀血阻滞。
正如《圣济总录·胸痹门》所言:“胸痹短气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冷邪气,攻注胸中。
其脉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极虚故也。
”二、辨证施治1阳脱证多见于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渐心衰之危症。
症见心绞痛不止,胸闷气短,甚至倚息不得卧,大汗出,四肢厥冷,语言无力,甚至神智、视力不清,脉沉细欲绝。
本证为心脏阳气衰竭,血行失畅,血瘀气闭,气血难以温煦四肢,乃阴阳离绝之证。
急以峻补阳气,并加活血通脉,促使气通血活为先务,可急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
药用人参、干姜、白术、桃仁、红花、甘草,重用制附子。
附子要先煎2~3小时,后加入余药,水煎取汁频服。
2气阴两虚证本证临床多见。
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宜生脉饮合丹参饮为主方,加茯神、远志、酸枣仁、节菖蒲。
气虚较甚,损及心阳者,可酌加黄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阳宽胸,理气活血;阴虚偏重者,可选加龙齿、枸杞子、黄精、山茱萸、元参、女贞子、旱莲草等。
3气虚血瘀证胸痛多为持续隐痛,兼短暂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伴心悸、气短、胸中窒闷、善太息,以深吸气为快,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瘀斑,脉涩或沉细或结代。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https://img.taocdn.com/s3/m/d0289a5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12.png)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正虚案例九:脉沉弦细而涌诊为阴虚阳亢化风李某,男,50岁。
2012年5月12日初诊。
平素高血压、冠心病,血压在160/105mmHg左右,服硝苯地平控制在130/90mmHg。
现头晕,心悸,胸闷,烦躁易怒,寐差,他无明显不适。
脉沉弦细而涌,舌绛红,少苔。
证属:肝肾阴虚,阳亢化风。
法宜: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宗:三甲复脉汤。
处方:生龙牡各30克(先煎),炙鳖甲30克(先煎),龟甲30克(先煎),白芍18克,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五味子6克,牛膝10克,桂枝8克,炙甘草8克,丹参15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嘱停西药。
5月19日复诊。
药后心悸、头晕、寐差明显好转,即刻血压145/108mmHg,药已中病,稍事加减,继服30余剂,血压归于正常,停药观察。
按:此初诊因脉沉弦细而涌,且舌红绛少苔,故而诊为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予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
有问脉沉弦细而涌何以诊为阴虚阳亢化风?《脉学汇辨》云:“沉而细者,属阴分,则见下血、血痢等症。
”《濒湖脉学》云:“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脉沉弦细实为肝肾真阴亏损,不充脉道之象。
脉涌则为其阴虚而阳亢化风,风阳旋于上之征。
《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维为奇经八脉之一,隶属于肝肾,是以肝肾阴亏病发头晕、心悸等。
叶天士云:“下虚者宜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
”李士懋认为临床治此,复其真阴,草木之品其力薄,非运用血肉有情之品始能奏效。
通补奇脉肝肾,选龟甲、鳖甲即是此意。
另他于方中加龙骨一味,实为此方之妙笔,一则借其潜降之性,滋阴潜阳,收敛正气;二则利用其“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陈修园语)之性以治痰,防止痰随风火而走动,肆意为患。
案例十:脉沉弦细无力右甚诊为阳虚水泛马某,女,49岁。
2012年5月6日初诊。
高血压3年余,服西药控制在130/96mmHg左右。
现头晕,胸闷,短气,多痰,小便失禁,四末冷,他无明显不适。
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精要
![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精要](https://img.taocdn.com/s3/m/0377cbf7ddccda38376bafe9.png)
第二节 脉无假脉、舍脉论
阳证见阴脉者,阳极似阴也。 如:阳热亢极,反见沉迟、涩、小、细等似阴之脉,此为火热闭
伏气机,气血不得畅达而出现的阴脉。正说明火热郁伏之甚,并非 假脉。 阴证见阳脉,阴极似阳也。
如: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脉反见浮大洪数似阳之脉,此正说明阴 盛之极也,何假之有?
第二节 脉无假脉、舍脉论
第一节 如何定位脉诊?
传统观点认为,四诊之中,切诊居末,即“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 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李士懋认为:切诊居四诊之首。 其在诊断中的权重,可占50%~ 90%。
第一节 如何定位脉诊?
中医难,难在识证,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 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李教授从业早期以舌诊为重,因为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后发 现很多舌证不符的现象。如:再障患者舌淡胖大,用补剂无益,改 予凉血散方愈。冠心病患者舌暗红或光绛,滋阴清热活血无效,改 予温阳通脉而瘥。
第三节 脉诊以虚实为纲
传统脉学将脉分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 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
李士懋认为:脉诊以虚实为纲, 当以沉取有力无力为关键。
第三节 脉诊以虚实为纲
脉象纷纭复杂,张景岳提出以“虚实”为纲。 张氏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 脉息。”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李士懋认为:脉诊形成的原理, 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
第四节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医学入门》:“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李教授指出:“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倘能悟彻此理,则
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 之分,画地为牢,死于句下。”
国医大师屡获奇效的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屡获奇效的用药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015554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d.png)
国医大师屡获奇效的用药经验1桂枝的巧用李士懋重视经典,常说:经典是实践的结晶,是临床的智慧。
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故李士懋挖经典之深意,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
桂枝伐肝降冲逆《神农本草经》云:“桂枝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本经》论桂枝,开端先言其主上气咳逆,可见降逆气为桂枝之专长也。
然《本经》仅言其降逆肺气,是否桂枝还有他用?李士懋经验:①伐肝气。
当脉弦或劲,出现易怒,胸胁胀满等肝气亢于本脏,或肝气犯胃出现干哕,胃胀,甚则呕血等症状时,李士懋喜用桂枝伐上逆之肝气。
因其性温,故偏寒者用之佳。
②降冲逆。
对于肝气之奔豚,《金贵要略》云其由于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冲脉之气上逆所致,故予奔豚汤来疏肝清热,降逆平冲。
然李士懋临床不拘泥于此,认为冲脉起于下焦,上循喉咙,如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冲脉之气上逆,就可发为奔豚。
因八脉隶属于肝肾,故当肝肾虚衰不能制约冲脉时,冲气即可上犯而作乱。
此时李士懋用桂枝平冲脉之逆气。
李某,女,45岁。
2012年9月3日初诊。
打嗝10余年,自觉身不定处憋胀感,用手按压患处则打嗝,打嗝后,憋胀处亦缓解。
平素怕冷,厌油腻,易着急上火。
脉弦减,舌可。
证属肝虚,冲气上逆。
方用逍遥散加桂枝:柴胡9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生芪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桂枝15克。
7剂,水煎服。
二诊:打嗝已减7成,它症如前。
脉弦减。
上方7剂继服。
按:脉弦乃肝之脉,减位于有力和无力之间,代表虚象,故断为肝虚。
八脉隶属于肝肾,当肝虚不能制约冲脉,则冲脉协胃气上逆而为嗝。
因冲气走无定处,位于体内而憋胀。
按压患处,打嗝后,冲逆之气随口而出,则憋胀感缓解。
肝为阳脏,故虚后怕冷。
肝虚不能疏泄,故厌油腻,易怒。
诸症皆可解释,故断为肝虚无疑。
李士懋予柴胡疏肝解郁,白术、茯苓健脾生气,黄芪补益肝气,当归、白芍补肝体而养肝用。
方中画龙点睛之笔在于加入桂枝以伐冲降逆,与奔豚汤中取甘李根白皮之意相近,可谓妙矣!二诊症减,脉未变,故上方继服。
李士懋老先生平脉辨证
![李士懋老先生平脉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57747204b7360b4c2e3f6499.png)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 这与国家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的 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是《内经》 《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架构,是仲景建立 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 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 系的,将从中获得无限启迪。
二、仲景是如何确定每个患者的证的呢?
思辨 学术思想 经验 中医为什么要辨 辨什么 怎么辨 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辨的标准是什么 辨的目的是什么
三、证是平脉辨证体系的核心
每个证,都须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 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 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 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使人掌握了这套平脉辨证 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就可驾驭百病。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 这是我们经历了58年钻研经典、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 “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且老而弥坚。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根,是 中医的命,中医几千年的不断发展, 无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发展, 只要“读经典,做临床”,就会得 到无限启迪,促进中医的发展!
谢 谢!
一、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内经》 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 “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 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 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 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风, 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 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 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 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编辑的话
![《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编辑的话](https://img.taocdn.com/s3/m/fc4bf539e2bd960590c677b9.png)
《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编辑的话李士懋先生德高术精,名重一方,每当我与燕赵医林同道相聚,询及李先生,未有不赞叹者。
素慕先生高雅,又因编辑先生新作《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而有机缘前往石家庄拜会,席间言谈甚欢,如沐春风。
并得闻先生行医二三事:遇贫苦患者,先生常自己出资为其支付药费、车费。
遇病重卧床,不能行动者,先生每亲至其家诊视,虽远不辞;曾有人为某重要领导之夫人延请先生上门诊疾,当先生途中询知“病人”正在“垒长城”时,愤然拂袖而回!先生之行,岂非燕赵豪侠遗风耶?观先生著作,首有李经纬教授的序言,末有王振瑞教授的跋语,言语洗练,文辞畅雅,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我之所以不避狗尾续貂之嫌,是因为多日来,一直为先生矢志岐黄的激情所感动;为先生难以释怀的对中医异化的忧思所感动;为先生的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脉诊为重、经方是崇的大医境界所感动,而心头一直鼓荡着想写几句话的欲望。
“今天是2007年1月1日凌晨,我已七十出头了。
名利已然无缘,还辛勤写书,只因与中医的一份情缘。
2006年春节,我戏写了一付不讲对仗平仄的打油楹联贴在门上。
上联:虽未隐居山林尘念确已渐淡宁静方致高远;下联:本已退休赋闲还忙看病著述总因未了情缘。
横批:怡然陶然。
权作我内心写照,亦是著此书的情愫。
”从先生书中的这段话里,我试着找出了几个关键词:凌晨、七十出头、辛勤写书、未了情缘、怡然陶然。
这些词足以勾勒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一位年逾古稀的白发老者,一笔一划地总结着自己临床几十年的宝贵经验,每每凌晨笔耕,不以为苦,反觉怡然陶然。
个中的缘由只能是浓郁的中医情结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之中。
我数年前也编写过图书,何曾每每工作到深夜?又怎敢说写书没有为名利所动?与先生相较,惭愧且汗颜。
先生献全部心血于中医学术,也深深地热爱中医事业,他动情地写道:“鉴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中医学术的异化,使中医学术出现了危机”,“灵活辨证论治的精髓逐渐萎缩”,令人忧心忡忡”,先生不辞劳苦,撰写此书,“无非是对学术异化的抗争和发自心底的一声呐喊”,先生“翘首企盼中医的振兴而不是被摈弃”。
李晓老师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经验举隅
![李晓老师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经验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19132fe40740be1e650e9afd.png)
李晓老师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经验举隅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名医李东垣之《脾胃论》,李东垣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贡献卓越,为脾胃学派之始祖,创立了以脾胃病为基础论治多种疾病的独特方法,为现代中医临床所推崇。
其中补中益气汤便是由李氏根据《内经》中“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其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之法既是现如今临床应用极其广泛的一种治法。
本文旨在讨论李晓老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疾病之用药经验,并论述中气不足所导致冠心病、高血压之病机。
标签:补中益气汤;中气亏虚;冠心病补中益气汤始载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文中论述了脾胃之气伤,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土位,泛溢肌肤,故而发热之气虚致热之病。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气候、情志皆可伤及中焦脾胃之气,而脾胃之气亏虚,也多可变生他病。
中气不足,则气血生化乏源,一方面气血本身生化不足,另一方面,中气亏虚导致一身之气虚,一身之气虚则气血运行亦受阻碍,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内阻,从而百病皆生。
可见,脾胃之中气亏虚,可为多种疾病之病理基础。
而在现代心血管疾病当中,属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者不在少数。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肥甘厚味进食过多,一则易化生痰浊,二则易损伤脾胃,并且心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脾胃之气本虚,更易导致氣滞血瘀,痰浊内阻。
李晓老师正是根据现代人心血管疾病的病机特点,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来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
本文对李晓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心血管疾病之冠心病进行详细论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
在历代中医著作中,虽无冠心病之名,但多有所论述,中医所述之胸痹、真心疼、心络痛多与之相关。
如《内经·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皆为对冠心病心痛之描述。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f5df129eefdc8d376ee3291.png)
各 自变化不相因果的。李老师深研《 伤寒杂病论》 后, 得 出证 的四大要素, 病位、 病性、 病势、 病程,
e n c e s )
Ab s t r a c t : T h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a c q ua i n t a nc e o f p u l s e — t a ki ng o f y i n a n d y a n g i n T r e a t i s e o n Fe b r i l e
o n l y v i e w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p u l s e p o s i t i o n t o c o r r e s p o n d t o a Z a n g o r F u .T h i s i s t h e b e s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中医。获 中华 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学术发展终身成就 奖。李士懋从 医近 6 0年 , 擅长 治疗急危重症、 流行疫病 、 心脑血管疾病 , 对 内科杂病、 疑难病症疗效卓著。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杨 阳 ( 1河北 中 医学院 谭 东 宇 张明 泉 河北 0 5 0 2 0 0 ; 2 中国中 医科 学 院)
即“ 四定” 。而 临床 上亦是 通过 阴阳脉诊 整体 分析疾 病 的本质 , 从 而把握 “ 四定” , 辨证论 治。 关键词: 国 医大 师; 李士 懋 ; 阴 阳脉 诊 ; 平 脉 辨证 ; 经方 临床 中图 分 类号 : R 2 4 1 .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6 6 0 6 . 2 0 1 6 . 0 6 . 0 0 2
李士懋:以“脉”相承的国医大师【河北名医】
![李士懋:以“脉”相承的国医大师【河北名医】](https://img.taocdn.com/s3/m/7c26f21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e.png)
李士懋:以“脉”相承的国医大师【河北名医】题记:他酷爱中医,50余年苦读医书,勤于临证,在患者中有极好口碑;他溯本求源,力倡平脉辨证,法无定法,方无定方,发展脉诊一派;他善于总结,勤于著述,是国家二、三、四、五批高徒导师,有教无类,传承有方,桃李满布天下。
他,就是河北省首位获得“国医大师”称号的名老中医--李士懋。
李士懋,1936年生,山东黄县北马镇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审委员,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国医大师。
一、禀父命结缘中医李士懋教授出生于干部家庭,幼时家教甚严。
他对中医的认识,是从一些临床实例开始的。
母亲患高血压,余冠吾先生四剂汤药就治好了,且血压几十年一直很稳定。
父亲患关节炎,余先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也是四剂而愈。
这些具体实例,使他感到中医确实了不起,有了学习中医的兴趣。
1956年在北京101中学毕业后,李士懋秉父命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当时学院仓促上马,只有刘渡舟、张志纯等四名教员。
讲义是老师边教边编,常是临上课时发几页油印的讲义。
开始上课就讲四大经典,李士懋仿佛坠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
后来,学院聘来了秦伯未、任应秋等许多名师执教,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临床实践,深入浅出,把一些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很生动,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的学业日渐进步。
大学期间,李士懋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和大学同学田淑霄志同道合,最后走在了一起。
1962年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大庆油田总医院,李士懋任儿科专职中医大夫,爱人田淑霄是其他各科的专职会诊大夫。
当时国家极度困难,北大荒发现油田后,从全国调集了几十万人搞石油大会战。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油田病人非常多,尤其是冬春麻疹流行时,李士懋白天黑夜在病房,半月亦难得有空回家一次。
李士懋先生经典医案
![李士懋先生经典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b8c1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6.png)
李士懋先生经典医案读李源先生访谈,有幸读到李士懋先生医案。
正如李源先生所论:“李老的以下数则病案颇有代表性、颇能说明中医的内涵,这几则病案既有李老师治疗失败后的教训分析、也有治疗成功后的心得阐发。
李老师做为在当今中医界有很大影响力的临床大家,能够大胆公开讨论自己治疗失败的病案,这种求实、求是的学术态度很值得我们后辈中医传承者学习、效法。
选录这数则病案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那末,“中医的内涵”是什么?医案的“教训”和“心得”又是什么?只有认真学习,方能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不负李老的良苦用心。
病案一:麻疹高热(真寒假热)赵某,男,17个月,1965年2月4日诊。
发热3日,体温高达41.7 ,体胖面白,舌淡苔滑,脉疾无力,喘促肢冷,烦躁哭闹不得稍安,疹淡稀隐隐。
此阳虚不能托疹,予参附汤加味,以回阳益气托疹。
方予:炮附子6克、人参6克、鹿茸4.5克、当归6克。
浓煎频服。
2剂药服完,面色由青转红,肢冷亦除,麻疹一日即布满全身,热亦降。
【李老按】:余1963年至1971年,八年多任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专职中医师,负责儿科全科会诊。
八年里,全部看的是急症、危症。
当时大庆油田几十万人会战,地处北大荒,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儿科疾病发病率甚高。
当时尚无麻疹疫苗,每至冬春麻疹流行,儿科180张病床爆满,经常走廊、大厅都挤满了床,患儿每年病死者达500余名。
有一类白胖的患儿,都是高热41 以上,面色恍白,舌淡肢冷,麻疹出不来,喘憋、呼吸困难,脉搏可达200次/分以上,但是按之无力。
余初不识此证,套用通常的表疹方药,七例皆死亡。
后来读《中医杂志》的一篇报道,始知此为阳虚之体,当予温补回阳托疹,余仿效之,之后治疗十一例皆活,此病案乃其中之一耳。
(麻疹)高热41 以上,因儿科大夫都知道不能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否则麻疹立刻收敛,造成疹毒内攻,故都仰仗中医表疹。
此类患儿为阳虚,以其面色恍白,舌淡,脉疾无力,故予回阳托疹。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7e180b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c.png)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李士懋国医大师(1936-2015)国医大师李士懋,曾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医大师李士懋临床治疗冠心病,采用平脉辨证的动态思辨体系进行论治,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使得理、法、方、药相贯通,以指导临床。
李士懋认为,冠心病的变化纷繁复杂,若想抓住其规律,应当首先抓住其病机。
现将李士懋平脉辨证治疗冠心病的思辨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如下,以飨同仁。
审察病机分清虚实八纲辨证在于辨明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性质及疾病病位。
李士懋在临床辨证中,以虚实为纲,首分虚实。
根据八纲辨证的实用性、适宜性,李士懋首重虚实,以虚实为纲,认为所有病证,皆因邪正的相互斗争及进退、转化,从而判断疾病证型之属性,或虚或实,亦或虚实相兼。
《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理清疾病之虚实属性,就把握准了疾病病机的大体情况,而后再细分疾病虚实之病因、病位及兼证等,方能掌握疾病真实、完整、准确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施治。
冠心病主要有疼痛、胸闷、喘憋、短气、心悸几大症状表现。
疼痛的根本原因是气血不通,即“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可细分为邪气阻遏,气血不通而痛;正气虚弱,无力运行,使得气血不通而痛。
胸闷、喘憋、短气、心悸等症状的出现,皆因气机不能畅达,使升降出入错乱所致。
实者,邪阻气机而扰于心,使其流通不畅;虚者,则是因正虚使得机体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不达、心无所倚所致。
李士懋诊治冠心病时,首分虚实,将冠心病大致分为正虚、邪实及虚实相兼3类,再详分虚实的病性、病位、程度及兼夹他证等一系列情况:阻遏气血运行之邪实,可因六淫、七情及内生五邪等所致;正虚主要表现为阴阳、气血之虚衰;还有虚实相兼者。
故李士懋对冠心病的病机,大致分为火热、寒盛、湿浊、痰饮、瘀血、正虚、五脏相干几个证型。
火热证型又可以详分虚实,虚火主要是因正虚而致内生之火;实火主要有六淫、五志化火及气、血、痰、食、湿等在体内久郁而成火,有郁火和燔灼之火之别及部位、程度之异。
百岁国医大师的冠心病方
![百岁国医大师的冠心病方](https://img.taocdn.com/s3/m/e828761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2.png)
百岁国医大师的冠心病方第 2241 期作者 / 1谢盈彧2张军平2李明1王爱迪2阮士怡1天津中医药大学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大核心 CSCD编辑 / 刘刚⊙ 校对 / 张芊芊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
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
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
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
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阮士怡从脾肾立论治疗冠心病经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和/或伴有冠状动脉痉挛,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该病临床多见胸部闷痛,呼吸不畅,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胸等症状,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天津中医药大学阮士怡教授从医70余年,遣方用药自成体系,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本病当从中医脾肾虚损立论,用“益肾健脾,涤痰散结”之法,标本同治,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胸痹心痛”首见于《金匮要略》,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则胸痹心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医宗金鉴》曰:“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盛也。
”提示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得以上乘阳位,故发为胸痹。
其治疗多以瓜蒌薤白半夏汤类方为主,以通阳化痰。
阮老师在多年的临证中发现,单纯使用通阳化痰、活血化瘀之法,虽能很好地控制临床症状,但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十分棘手。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胸痹之本在于脏腑虚衰,尤以脾肾亏虚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脏腑之气日益衰退,尤以脾肾为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生命形成于肾而延续于脾。
脾肾亏虚,日久损及心肺之阳,则上焦阳虚,成为胸痹的先决条件。
又脾肾皆主水液运化,二脏亏虚,水液运行失常而为湿浊痰饮,痰浊乘胸阳之虚上犯则发为胸痹,亦为胸痹发作的重要因素。
李士懋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顽固性嗳气验案1则
![李士懋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顽固性嗳气验案1则](https://img.taocdn.com/s3/m/ec12b20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d.png)
李士懋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顽固性嗳气验案1
则
陈玲玲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2(5)5
【摘要】李士懋教授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辨治各种心脑血管疑难杂症.本文报道了少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顽固性嗳气病例1则.李教授认为嗳气(噫症)虽总由胃气上逆所致,但与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此独以治心之温阳化气、行气活血法来治疗,选用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并随症加减,坚持用药,持续数月,取得较好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嗳气提供了新思路.
【总页数】2页(P367-368)
【作者】陈玲玲
【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李士懋应用葛根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
2.连建伟教授辨治嗳气验案四则
3.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4.李士懋教授治疗慢性咳嗽验案1例
5.李士懋辨治寒凝证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