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昌华侨中学李红葵
文学是凭借语言反映现实的艺术,是进行美育的必要手段。

语言作为文学审美的特殊手段,不仅带给文学再现世界的广阔无限和深刻入微,使文学成为以想象为中心并融合理性感性、思想和感情的艺术类型,而且也赋予文学一定的审美特征,如形象的间接性、语言的主体性、审美的综合性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学的敏锐感受。

叶圣陶先生把它看作是语言文学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它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学的含义、情味和理解能力。

引导中学生参加语言文学实践,积累生活经验,是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学上去。

而在语言教学中抓好词语教学,注意对语言文学的比较、推敲和赏析,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

如教朱自清的《春》,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针对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春天到了,小草是怎样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哪个词?偷偷的。

“偷偷的”就是小草趁人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的、无声无息的从土里长出来了。

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很不容易的。

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成长出来。

可见一个“钻”字,写出
什么?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

大家看“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得多好啊!
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偷偷的”、“钻”的意义的同时,还让学生领悟到春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让它们从中受到感染,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又如在教学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时,对于诗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句子,我指导学生采用分读、齐读、轮读、小组竞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

通过诵读,学生感悟出诗人李白面对前途渺茫而心生愤懑之情,但他并不消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最终让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

二、发展想象能力
读者只有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现象,充分利用头脑中所存贮的形象,从而获得理解形象并体验到美感的结果。

在文学创作中,想象是创造典型形象最基本的心理机制。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参和社会生活实践,细致观察事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情绪生活,还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通过对文学语言和形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来丰富想象。

如教学《海燕》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唤起学生想
象,让他们头脑中展现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飞翔的形象,让他们感受海燕的英勇无畏,乐观自信,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如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我要求学生一边诵读作品一边想象: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大家通过想象,能从短短三十三个字的词里,看到夕阳、荷塘、亭子、小船、沙鸥、白鹭、饮酒畅谈、杯盘狼藉、酒后醉态等十五种景物,听到嘻闹声、划船声、击水声、水鸟惊飞声、荷叶相撞声等八种声音。

想象使学生们由词入画、入境,似乎也亲自经历了作者那次极富生活情趣的游历活动,和作者一同乐饮、一同迷途、一同惊醒,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的、凝练的,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化语言。

艺术语言除了本身具有各种美的因素(如形态美、音乐美)因而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外,它还是文学审美活动的重要手段。

首先,从美的创造来说,又能够以其形态和语言的变化直接表现人的感情,同时表现出文学家的审美感受;其次,从美的欣赏来说,艺术语言不仅能直接唤起欣赏者得感情共鸣,从而使欣赏者获得丰富深刻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又可以激励欣赏者的创造热情。

组织中学生参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评论,指导他们进行写作训练,对发展他们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乐园的一段:理解这段文学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引
出多种景物,叙述四种趣事,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不必说”几句,略写,罗列景物:“单是”几句,详写出百草园的一个局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点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

理解之后,指导学生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培养语言情感
读者要真正理解文学形象,受到美的陶冶,就必须要有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感应。

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感,既要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情感蕴藏和教育者的情感、感染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生活经验,注意以景育情,以情育情。

如教学《背景》时,老师先让学生齐声朗读《游子吟》这首诗,体会这首诗表现了母子之间的美好感情,后导入《背景》这课学习,他们就能体会是表现父子之间的美好感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和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学生很容易由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这样就能“有话可说”。

当整篇课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多媒体画面,带领我们再一次去领略苏州园林的美。

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创设情境,尝试新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说话的欲望,达到训练的目的。

五、培养语言技能
文学审美技能包括文学鉴赏技能和文学创作技能两类,文学鉴赏技能包括理解作品语言,分析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
想以及分析写作特色、人物形象和意境等技能文学创作技能则主要包括积累素材、选材和剪裁、构思主题,谋取布局以及运用语言和各种文学手段描景状物、叙事抒情,塑造形象等技能。

很明显,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上述技能,是不可能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

此外,一定的文学审美知识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较为漫长而又细致的工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摸索探究,并实施更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类社会离不开交际,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

中学生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
时期,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就
多年的教学实践抒一管之见。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两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

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
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会相应地提高;而具有了一定的书面表达
能力,通过系统地训练,口语表达亦不会逊色。

一、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俗地说,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说话。

要把话说得好,说得巧,话出人服,言到事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训练方法,依法施教,才
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征服力。

说话训练贯穿两条线索:一是朗读,二是说话。

朗读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为说话的准确、生动、流畅、自然打下基础;说话,是朗读技巧在生活中的运用。

朗读和说话要交错地螺旋式进行。

(一)朗读
首先从模仿入手。

初中生年龄小,但接受能力强,•训练时就应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样而行。

•我们的做法是:多让学生听磁带、看录像或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他们进行模仿,•在听的过程中,多音字、停顿、重音、语速、•升降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变化等用符号标出,以便于模仿。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或复述。

•课本上一些欣赏性的小短文便于理解,学生先自行预习,理解后再请个别同学朗读,全班讨论,•提出优缺点,最后由教师作示范性朗读。

另外,在理解基础上要求学生依样复述,或对原著作缩写、改写式的讲述。

这样的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再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除开展朗读比赛,我们还把一些课文改编为故事、小品、对话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按照不同身份、不同角色,具有不同语言特点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很快。

另外,还要保障朗读时间。

晨读时间不可忽视,•课堂前
三分钟可采取集体朗读、听录音仿读、领读等方式,能起到熟读课文和组织教学的双重作用。

(二)说话
说话和朗读不是截然分开的,说话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如前所讲复述训练也是说话训练。

说话训练应在“趣”字上作文章。

1、在说话训练的开始阶段,多让学生讲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如“童年趣事”、“故乡过年的习俗”、“这人真怪”等,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感觉有话可说,从而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

2、为了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逻辑性,•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列口述提纲。

复述课文,或依照原文顺序复述,•或打破原文顺序重新编故事组织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思维训练。

指导学生列口述提纲,可使学生避免说话训练开始阶段容易出现的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毛病。

3、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

如:普通话比赛、故事会、•讨论会、辩论赛、小品、模拟对话、班级演讲会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说话训练。

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形成起步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训练又有着口语表达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

•早在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指出:
“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这就准确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该如何起步呢?
1、巧妙命题,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都愿意写,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在题目的安排上应费一番心思。

现在的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题目违反了写作必须由感而发的规律,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自由抒发。

因此,出题要切近学生生活实际,“钻进学生心里去,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

中学生虽然年龄不大,毕竟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拟定作文题目一要贴近学生生活,二要新颖。

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把作文题命在学生写作欲的喷发口上,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只有新颖,•学生才会乐此不疲。

过去经常写《我的同桌》,学生只能泛泛地写,没有特色,而把题目改为《同桌趣事》后,有的同学就给题目加上了副标题,•如“一次美丽的作弊”“荣升卫生委员以后”等,文章写得妙趣横生、新鲜感人。

2、教师“下水”,引发兴趣
叶老多次指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

”并把教师结合教学,经常动笔写的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文”。

教师下水,是一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素质的好方法。

教师和学生同作一篇文章,既体会了写作的甘苦,•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时方能切中要害,有话可说,•更多地以欣赏的眼光来指导学生,促进和学生的感情交流。

另外,教师写“下水文”,•也能给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让学生更有信心写好作文。

•如我布置学生写《童年的歌》,•同时自己也写了一篇《童年的故事》(发表在原《淄博教育周刊》上),念给学生听,学生既学习了写作技巧,•又能找出他们的童年和老师童年的差距,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3、写“课外笔记”
这是天津实验中学贺军老师倡导的一种不同于日记、•周记或单纯的读书笔记、课外练笔等,而是一种相当于“手抄报”的刊物式的“课外笔记”。

这种笔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良好途径。

这种手抄报式的课外笔记都有一个刊名,所设内容丰富多彩,•加上精心绘制的彩色插图和规范的书写,令人赏心悦目。

在这块天地里,同学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人生的体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课外书、报纸、杂志,摘抄名言、警句,记录好的句段、文章等,也是很重要的。

“腹有诗书文自华”,•只有时时刻刻注意知识的储备,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时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