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论略
王瑜锦、谭帆论中国小说文体观念的古今演变
王瑜锦、谭帆论中国小说文体观念的古今演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从古至今呈现出由一元到二分再到四分的发展过程。
古人以笔记小说为小说之正统文体,传奇、演义均被视为变体。
至20世纪初,章回体小说地位渐著,形成笔记、章回二分的小说分体模式,这一分体模式在不久之后即被打破。
从20世纪20年代起,传奇和话本二体从笔记和章回体中逐渐分离,“笔记、传奇、话本、章回”这一分体模式遂流播渐广,至今不衰。
关键词:古代小说;文体观念;古今演变;作者:王瑜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谭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241)。
本文载于《学术月刊》2020年第5期。
——【目录】——一、古人的小说文体观念二、晚清民初的小说文体“二分”三、从“二分”到“四分”:传奇体与话本体的确立在古代小说研究中,对小说文体的认知决定了如何去构建小说史,即怎样去认定小说的起源、历代的流变、涵纳的作品、历史的分期等等。
从古代到晚清民国再到现代,对于小说文体的认知一直在变动,古人以笔记小说为小说文体之主流,传奇体和演义体通常被视为变体。
晚清以降,新的小说文体观念被构建,章回小说的地位不断上升,由此章回、笔记二分的分体模式在20世纪初被构建起来。
然而,随着文学观念的转变和小说文献的发掘,包含于笔记体中的传奇体和章回体下的话本体渐有独立之趋势,20年代,鲁迅先生等提出“笔记、传奇、话本、章回”四分的观点,“传奇”与“话本”开始独立成为一体。
此后,这一“四分”的小说分体模式为文学史家和小说史家所接受。
回溯小说文体观念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小说文体经历了由一元到二分再到四分的过程,而清晰地认识这一流变过程实有助于我们构建更为完整的小说文体史。
1 古人的小说文体观念古人对文体颇为重视,明代徐师曾就曾指出“体裁”之重要性,其云:“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虽然古代小说常被视为“小道”,然而这一观念并不影响古人对小说文体的探究,古人常将“体”“体制”“体例”“体裁”等术语与“小说”“说部”等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小说体”(“小说之体”)、“小说体例”“小说体裁”和“说部体”等等。
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回顾与评析
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回顾与评析中国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成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回顾中国小说史的发展轨迹,并对其进行评析,以期深入理解中国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中的演变与成长。
1. 先秦至隋唐时期的中国小说先秦时期的古代中国,小说创作处于起步阶段。
以《史记》、《汉书》等史书为代表的记实性文献成为主要文学形式,而类似《西游记》、“山海经”等富有神话色彩和民间传说元素的文本则奠定了小说形式的基础。
然而,由于当时文人重视正史与经典的创作思想,小说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相对较低。
隋唐时期,以《聊斋志异》、《女儿经》等为代表的小说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注重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性特点。
尽管小说的创作者多为文人,但已开始对寓言和幻想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宋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小说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以《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的四大名著问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多样的情节、细腻的人物形象、绚丽的想象力和含蓄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宋代的小说作品多以传奇故事为主,以其揭示社会现实、塑造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表达而受到重视。
而明清时期,则以“笔记体”小说如《儒林外史》和以“话本”、“评话”为代表的文艺流派小说如《金瓶梅》、《二刻拍案惊奇》等成为主流。
这些作品以其生动活泼的故事性和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更好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3. 近现代的中国小说发展进入近现代时期,中国小说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以鲁迅、郁达夫等为代表的作家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探索方式,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
他们倡导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写实主义,强调描写生活的真实与深刻,对社会现象进行激烈的剖析。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于当时社会风貌与人性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宋代文体学研究论稿
宋代文体学研究论稿中国宋代文学发展历程漫长,文学文体发展变化也非常多样,其中涉及的文体形式有陈梦、楚辞、唐诗词、宋词等,有古典文体也有现代文体,因此宋代文体学研究异常重要,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察宋代文学特点的重要方法。
本文从形式学和风格学的角度出发,从宋代文体演变的历史过程、文字表现形式以及文体变迁特点等方面,论述宋代文体学研究的内涵和价值。
一、文学文体演变过程1.以陈梦、楚辞为代表的楚越文学文体宋代文学文体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从楚越文学的传统文体上追溯,陈梦和楚辞是楚越文学所有文学文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体。
陈梦是一种格言式的文体,注重文体的抒情性,强调文字的精练性;楚辞也称楚调,是典型的文字节奏韵律化的文体,内容以叙述为主,旨在表达审美情感,注重文字艺术性。
2.以宋词为主流文学文体公元960年,宋代正式建立,此后在整个宋代,宋词便成为以宋文学文体的主流,比楚越文学文体更加受到宋人的关注和追捧,且宋代文学文体的演变作用也更为显著。
宋词是具有强烈个人情感,并以文字表现抒发情感的文体形式,以婉约、精练、灵巧为特点,终成宋词之最高境界。
二、文字表现形式分析1.文字表现节奏宋代文体所继承楚越文学文体中的文字节奏,延伸了楚调节奏的表达能力。
比如宋代文学文体中所普遍运用的双行结构,可以颇为有效表现宋代文体的节奏感。
此外,宋代文体也尝试将宋词的四句结构拓展,形成“一并而散,六句而联”的词体,以追求更精致、多变的表现形式。
2.文字表现语言宋代文学文体所表现语言和语气上,较大程度上受到宋诗话、宋诗论等文学理论的影响,文字表现形式以文婉性为特征,有所谓的“宋词三美”,也就是“婉美”“精致”“高雅”作为文字表现的目标。
三、文体变迁特点1.以流派文学文体发展为主宋代文体的变迁也体现在文学文体的形式上。
宋代的主要流派文学文体有宋词、唐词、元曲、诗词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有利于宋代文学文体得到更好地发展。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选入高中第五册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作了回顾与概括,叙述简明扼要,论断准确精当。
在这样有限的篇幅里,是难以对小说发展史及其规律性的方方面面作出详尽周严的论述的。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小说概念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些说明,或许有助于对吴组缃先生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相去天渊”的古今小说概念在我国,“小说”是已有两千多年之久的古老名称了。
今天我们说起小说,毫无疑问是指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文学样式。
可是在古代却不是这样。
“小说”一开始不仅不具备文体意义,而且是一个鄙称,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很不一样的,它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才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概念。
追溯起来,“小说”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的《庄子·外物篇》。
庄子是个对中国文化大有影响的人物,正是这个言尽天下大道的庄子在论述自己哲学追求的至境———自然之道时,第一次提出了“小说”一词: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古“悬”字,高也。
“令”,美也。
庄子认为修饰小巧的言词以求取崇高声望和美好的名誉,是不可能达到至境的。
为了说透这个道理,他举了任公子钓鱼的事例。
任公子这个人与众不同,他手拿大鱼钩,把用五十头犍牛作成的鱼饵投入东海后,便蹲在浙江会稽山上稳稳当当地钓开了鱼。
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没有一条鱼上钩,他依然从容自若。
突然有一天,一条大鱼游过来吞食了鱼饵,大鱼的翻滚腾跃搅得海水动荡,白浪冲天,吓坏了方圆千里的人们,任公子终于钓到了这条大鱼,周围的人都饱餐了美味的鱼肉。
庄子由此生出感慨:那些手拿小竿细绳,直奔小河沟渠,守着些鲇鱼鲫鱼的人,怎么可能钓到大鱼呢?任公子从容洒脱,毫不着意,反而钓到了大鱼,看来凡事只有任其自然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庄子最终想说明的道理.庄子在上述引文中所说的“小说”只是与“大达”相对的小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①庄子把“小说”与“大达”并举,显然是贬“小说”、扬“大达”的。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 6 月 20 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百年中国小说中的思潮传承与文体演变
百年中国小说中的思潮传承与文体演变中国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小说不仅承载着时代的思潮,也不断地塑造和传承着自己的文体。
本文将从思潮传承和文体演变两个方面,探讨百年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思潮传承百年中国小说的发展与时代的思潮密不可分。
从新文化运动到现代主义,再到当代文学,中国小说一直在不同的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小说成为了反对封建传统的重要工具。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以及胡适的《呐喊》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以批判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呼吁人们要追求自由和平等。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但是,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祝福》等作品,以及巴金的《家》、《秧草地》等作品,都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到了现代主义时期,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阶段。
作家们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以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茅盾的《子夜》等作品,都充满了象征主义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进入当代文学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作家们开始以更加细腻和微妙的方式刻画人物,以及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方式揭示社会的现实。
例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都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文体演变随着思潮的传承,百年中国小说的文体也发生了不断的演变。
从传统的叙事模式到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写作,再到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表达,中国小说的文体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在百年中国小说的早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小说的文体多以叙事为主。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情节连贯,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明了。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等作品,都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节成为了经典。
中国古代小说流变的概念
中国古代小说流变的概念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是指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小说在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这一变化的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可以说是与中国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考察。
首先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人们通过民间口头传说和曲艺形式传承一些故事和传说,这些传说往往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故事性,也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酝酿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较为完整的古代小说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以其描写细腻、情节曲折、风格幽默的特点,成为了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清代,随着官方科举考试的推行,笔记小说逐渐兴盛起来,这些小说以剖析社会习俗、讽刺社会风气为主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此后,中国古代小说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小说的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在题材方面,古代小说逐渐开始涉及到社会现实、人类命运等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杨凌的《平儿女传》、《台州十日走丸记》等。
在风格方面,古代小说开始偏离戏剧性和幽默性,追求更为严肃和内敛的写作风格,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明代杨寿恭的《西华山志》、清代曹嗣凯的《采菱洲志》等。
最终,中国古代小说进入了衰退阶段。
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的转变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陷入了困境。
当然,在这个阶段中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例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是一个从雏形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历程。
这一历程中,中国古代小说在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演变。
这些变化和演变一方面受到历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作家个体的创作需求和时间背景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小说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流变概述
文 史 在 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流变概述
赵潇潇 黑龙江 大学
摘 要 :小 说作 为 一种 文 学体裁 ,在 中 国文 学 中有 源远 流 长 的历 史。在 整体 发 展 中 ,它 的内容 、形 式、 特征 都经 历一个 漫长 的演 变过程 。本文 对小说 从产 生 到发展 、从发 展到 繁荣进 行梳 理 ,以此把 握小 说 的发 展脉 络 。 关 键词 :小说 ;发 生期 ;发展期 ; 繁荣期
小 说这 词最 早呈 现 在 《 庄 子 》~ 书 中 ,“ 饰 小 说 以干 县令 ,其 于大 达 亦远 矣, 是 以未 尝 闻 任 氏之 风 俗 ,其 不 可与 经 于世 亦远 矣 ” 。他 认为 小 说与 “ 大道 ”相对 ,涵 义
说家 合 残 丛 小语 ,近 取譬 喻 , 以 作短 书 , 治身 理 家 ,有 可 观之 辞 。 ”在 这里 ,小说 被看 作 一种 文体 ,写 作这 种 文
体 的人 就是 小说家 。
与今 天 的 小 说则 有 所 不 同。探 究 小 说 发展 历 程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在这 一词 语产 生之 前 ,就 已出现 了小 说 的萌芽 。 纵观 整 个 中 国古 代文 学 的 发展 , 小说 的历 程大 致 经 历三 个 阶段 :发 生期 、发展期 、繁 荣期 。
学者 思 想
[ 1 9 ] 程 焕 文 ,周 旭 毓 . 图书馆 精 神 : 体 系结 构 与基 本 内容 U 】 _ 图 书馆 , 2 0 0 5 ( 2 ) : 3 — 5 ; 刘 兹恒 ,李 武 . 论 公 共 图书馆
论中国文体的演变(1)
2004年9月 学 术 交 流 Sept.,2004总第126期 第9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26 No.9论中国文体的演变谢延秀(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 要]“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
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
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
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
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此,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
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关键词]文体;体裁;语体;风格;语境[中图分类号]H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4)09-0135-05 一、“文体”概念辨析“文体”一词,与西文中的“style”,意思都是极为含混的。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今人或译为“体裁”,或释为“风格”。
荷兰学者安克威思特在《关于文体的定义:语言学和文体》中列举了“文体”的七种定义:(1)以最有效的方式讲恰当的事情;(2)环绕已存在的思想或情感的内核的外壳;(3)在不同表达方式中的选择;(4)个人特点的综合;(5)对常规的变异;(6)集合特点的综合;(7)超出句子以外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1](P59)。
英国杰弗瑞・里奇和米歇尔・肖特在其合著的《小说文体》中也列举了七种关于“文体”的观点:一是语言使用的方式;二是对语言所有表达方式的选择;三是以语言使用范围为标准;四是文体学以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五是文学文体学以审美功能为重点;六是文体是透明而朦胧的,可解释和言说不尽的;七是表现同一主题时采取的不同手法[1](P60)。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文体可以理解为人说话或写作的方式,即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小说之流变
12*一路走來:台灣文學發展滄桑史一、戰前的台灣文學(一)1920台灣文學呱呱墜地中日文並用的《台灣青年》雜誌就此誕生(二)1925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登場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首篇作品<無題>在1925年正式發表(三)1926-1937進入成熟期,台灣文學蓬勃發展(四)1937年漢文遭禁,中文作家一蹶不振葉石濤、呂赫若、楊逵等知名作家興起二、戰後的台灣文學(一)1940年代中至1950年代中戰後第一代作家:吳濁流1945年成稿的<亞細亞的孤兒>、1952年鍾理和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二)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前半戰後第二代作家:許多知名作家、作品、文藝雜誌風起雲湧,陸續問世作家:王禎和、鍾鐵民等雜誌:夏濟安教授的《文學雜誌》(1956);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創辦的《現代文學》(1960)(三)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戰後第三代作家,人數眾多作品也著實不少作家:李昂、洪醒夫等(四)80年代鄉土文學蓬勃起飛(五)90年代眾聲喧嘩3*中國現代小說史淺介一、初期(1917-1927)(一)文學革命1917年一月《新青年》雜誌上出現了一篇名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一篇作者胡適先生醞釀了近兩年的文論,正式引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
1.肯定白話文的尊嚴:透過淺白易懂的語言,促進溝通,教化大眾。
2.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文學為批評社會的重要媒介(二)中國小說之父—魯迅縱然面對殘破的家國是如此地絕望,魯迅先生仍不惜以一聲又一聲的孤絕的「吶喊」,希望藉以喚醒人們。
(三)文學研究會1920年11月周作人、沈雁冰成立的文學研究會,秉持著文學和文學工作乃是為人世服務的宗旨而努力。
(四)創造社創造社是1921年夏天一群留日的中國學生成立的。
成員大多是共產黨的奉崇人士,他們紛紛以一種極端浪漫、極端唯美的精神主義投身革命,成為「革命宣傳」的鬥士,諸如郭沫若、郁達夫等人。
二、成長的十年(1928-1937)(一)創造社、太陽社在共黨積極的營運下,當時卻有一批熱血沸騰的知識文藝青年積極地欲透過「革命文學」的創作,煽動群眾,發動群眾革命。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述评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述评王章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持续繁荣。
但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研究则一直很薄弱。
这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论述文字迄今罕见;零星的议论则散见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各方面的论著中。
这些零散的议论,按内容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三种:单体发变论;合体融渗发变论;全体浑和发变论。
三种中,前两种为数较多,第三种极少,仅见于笔者。
但只有第三种才是对文体“发变论”的宏观的、整体的和贯通的研究,所以亟待加强和深入。
港台学界的相关研究则更薄弱。
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很缺乏,仅见一些汉学家有有关中国古代文体、文体融渗及演变等方面的零星论述。
但国外也有一些理论,如混合剧种论、互文性理论、囊括说、视域融合论等,虽非直接论述中国文体的发展演变问题的,但对推进和加强“发变论”尤其是全体浑和“发变论”研究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体学;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44-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08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有常”的“设文之体”和“无方”的“变文之数”都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研究更为重要。
但是,目前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大致情形是:文体之常的研究很多,无方之变的研究极少。
“无方之变”方面的研究资源,古来就很稀缺。
因为文体之变既然是“无方”的,那么,其研究自然高难。
在当下因循成风和讲究实证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思维模式下,无方之变的研究更难指望会有大动作、大进展;就算是偶有所获、偶有论著也较难获得承认和发表。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流变
随后 到 了春秋 战 国时期 , 时局动 荡 , 家争 鸣是 百 主要特征 , 人们 的思 想千差 万别 , 治 目的和文 学创 政
作紧密结合 。此时的小说一方面发展为政论文和哲 理散文 , 比如 ,春秋繁露》 《 《 , 吕览》 。这些作 品最 等 显著 的特点 是寓 言 小 故事 和讽 刺 小 说 的大 量 出 现 , 都是 情节完 整 , 有深 层 含 义 , 幅 短 小 , 述 简 单 的 篇 叙
生活 , 言 以 文 言为 主 , 语 比较 晦 涩 。到 了宋 元 时 期 , 小说 开 始 兴 盛 , 一 文 体 从 内容 到 形 式 上 都 得 到 了极 大 的 发 展 , 这 出现 了诸
多小说 家 , 小说语 言也逐渐走向 白话文。之后 的明清二朝则是 小说 的鼎盛 时期 , 小说创作蔚为 大观 , 时 出现 了如《 此 西游记》 、
收稿 日期 :09 _ 3 O 20 -o _3 作者简介 : 晶照 (9 2 ) 陕西汉 中人 . 马 18 一 , 陕西省财经 职业技术学院 , 助教。研究方 向: 大学语文、 财经 应用 。
《 红楼梦》 等传世名作。
关键 词 : 中国古代小说 ; 发展流 变
中 图分 类 号 : 0 . l I 7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t 18 ( 0 9 O — 0 8— 0 17 - 5 0 20 ) 8 0 9 2
小 说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来 源 于 《 子 》中 的故 事 , 庄 《 庄子 ・ 外物 》 中说 :饰小 说 以 干县 令 , 于 大达 亦 “ 其 远矣 。 在庄子叙 述 的故 事 中 , 说 的原 意是 不 值 得 ” 小
一
、
《 后羿射 日 等。故事内容大多和 自然有关 , 》 表现了 人 类 的创 造力 和能 动 性 , 以及 神力 的威 严 和 不可 侵 犯 。上古 神话 的特点 是粗 犷纯 朴 , 象力 丰富 , 想 充满 了对未知 世界 的好 奇 和 恐惧 , 也 是 当时 生产 力 低 这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与流派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与流派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
这些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几个重要的流派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古代中国小说的发展可追溯到汉代,但直到唐代才开始进入高潮期。
唐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这些作品在文学形式、内容和艺术表达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古代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小说的题材和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明代以通俗小说为主,如《金瓶梅》和《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道德观念。
清代则以长篇小说为主导,如《儿女英雄传》和《红拂传》等,这些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和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二、流派分类1. 传奇小说流派传奇小说是古代小说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流派,它主要描写了一些不太现实和神奇的故事情节。
代表作品有《柳毅传》、《木兰辞》等。
这些小说以其瑰丽的想象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创作热情。
2. 志怪小说流派志怪小说是古代小说中一种独特的流派,它主要描写了一些神秘怪异的故事。
代表作品有《聊斋志异》和《搜神记》等。
这些小说以其奇特的情节和鬼魅的形象,既满足了读者对惊险刺激的需求,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某些侧面。
3. 武侠小说流派武侠小说是古代小说中最为独特和丰富多样的一种流派,它以武功、侠义和江湖文化为题材。
代表作品有《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等。
这些小说以其创新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武打场面和思想内容的深度,成为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方式研究》序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方式研究》序沈伯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而在近年来涌现出的青年才俊中,纪德君教授是相当引人注目的一位。
纪德君教授是著名学者张俊先生指导的博士。
他治学勤奋,善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继出版《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等专著之后,又推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方式研究》这部力作。
综观全书,我感到有这样几个突出的优点:其一,整体把握,大处着眼的开阔视野。
作为一种文体,中国古代小说(主要指通俗小说)是怎样形成的?学术界一般认为,史传文学和民间通俗文艺(特别是“说话”艺术)乃是古代章回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两大源头。
对此,德君不仅有非常明确的理性认识,而且有非常清晰的研究思路:“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主要是在史传与民间说书的共同哺育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等,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见本书《后记》)按照这样的思路,他进行了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
全书除首篇《古代小说章回体制形成原因及过程新探》带有总论性质外,大部分篇章即围绕“古代小说与史传”、“古代小说与说书”这两大主题展开。
前者如《“按鉴”与历史演义小说文体之生成》;后者如《说唱词话对明代长篇小说的孕育》、《说书与清代英雄传奇小说文体之生成》、《说书与公案侠义小说文体之生成》、《说书与古代通俗小说文体兼容关系初探》、《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文体特征综探》等。
至于《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多维考察》、《书坊编创与明清通俗小说流派的形成》、《书坊翻刻与明清通俗小说的传播》等,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思路和方法,并着重考察了书坊对于明清通俗小说的兴起、流派的生成与传播等所起的主要作用。
中文小说的发展与演变
中文小说的发展与演变中文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繁盛与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讨论中文小说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中文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报史传闻和说话文学。
在中国古代,儒家对史书的著述对中文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史记》是中国历史学著名的史书,对后世的小说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戏曲文化也对中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曲剧本中的情节、角色和对话成为了中文小说塑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
尤其是明代的传奇小说,如《金瓶梅》、《西游记》等,大大推动了中文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在近现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文小说开始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出现了现代小说的先驱。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小说史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出现了一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们带领着中文小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类型与演变中文小说经历了多个类型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题材与风格。
1. 古代传统小说在古代,传统小说主要包括志怪小说、刺史小说、神魔小说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 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与限制,注重对人性、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剖析。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开创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先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以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主要特点。
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有鲁迅的《草地》、茅盾的《子夜》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困境。
4. 后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趋势,以打破故事线性、挑战传统叙事方式为特点。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及余华的《活着》都代表了这一类型的作品,展示了对历史、人性和语言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中文小说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中,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小说文体观念的古今演变
On the Evolution of Stylistic Concept of Chinese
Novels
作者: 王瑜锦[1];谭帆[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126-13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古代小说;文体观念;古今演变
摘要: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从古至今呈现出由一元到二分再到四分的发展过程。
古人以笔记小说为小说之正统文体,传奇、演义均被视为变体。
至20世纪初,章回体小说地位渐著,形成笔记、章回二分的小说分体模式,这一分体模式在不久之后即被打破。
从20世纪20年代起,传奇和话本二体从笔记和章回体中逐渐分离,"笔记、传奇、话本、章回"这一分体模式遂流播渐广,至今不衰。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核心范畴,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丰富特征、构成和层次的文章整体。
文体范畴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章整体观的自觉和成熟;各种辨体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古人对文章整体特征认识的深化和细化;文体创造过程中的体用规律,体现了文章整体观念的多层次展开和转化。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体多层的文章整体论”式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克服了传统的“体裁-风格二分式”研究范式的学理缺陷,为古代文体论提供了统一的本体论阐释,实现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结合,并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建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彰显出古代文体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体论;文体;辨体;体用论;范式转换在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中,人们对“文体”(或简称“体”)范畴一般有“体裁”和“风格”两种不同释义。
其具体做法是将文类文体论(有关诗体、赋体等的文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体裁”,而将作者文体论(如“太白体”)、流派文体论(如“竟陵体”)、时代文体论(如“盛唐体”)等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风格”。
在这两种释义的基础上,学界建立了一种“体裁论”与“风格论”二分的文体论研究模式,并长期普遍遵循。
这种研究模式的形成既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内部构成有关,又深受西方Theory of Genres(宜译为“文类论”)和Stylistics(宜译为“语体学”)并存互异的理论格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直接从中国学界通常将genre和style译为“体裁”和“风格”、并将Theory of Genres和Stylistics译为“体裁学”和“风格学”看出来。
[i]这一具有西方学理背景的二分式研究模式,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人们借此对古代众多的文体现象和文体理论展开研究,并在中国古代文体论与西方Theory of Genres和Stylistics之间进行比较和寻求沟通,近百年间取得了丰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为出发点,对“小说”、“文体”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古代小说文体理论研究、小说文体流变的本体梳理与描述、小说文体流变综合融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力图从文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古代小说文体本体研究综合融通研究一、引言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史学科创立之初,小说发展中的文体现象就已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如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就多处论述到了小说发展中的文体演进现象,并提出一些文体类型概念。
二十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以体裁为标准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类型划分,提出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等文体类型概念。
①之后,这些文体类型概念逐渐被学界广泛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约定俗成的概念术语。
然而,小说史文体类型划分并未将文体研究引向深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小说研究主要沿着作家作品考订,作品思想艺术分析 ,题材类型,创作流派研究等方向展开,而将文体问题基本等同于体裁问题,文体研究主要停留在篇章体制特征的介绍层面。
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文体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学界反思以往研究格局并试图有所突破的学术背景下,古代小说文体研究才重新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重要课题,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古代小说文体的论文和专著。
②这些论文、专著“将小说史的研究从题材引向文体”,开阔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野,开创之功,自不可没。
但总的说来,对各文体类型的一般性特征介绍较多,流变情况论述较少,更缺乏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整体发展的综合融通研究。
而且,这些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西方近现代小说理论和叙事学的视野下展开的,其理论概念体系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小说文体和文体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和错位。
因此,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或许需要确立以下思路: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和文体观念之本体存在为出发点,对古代小说文体的整体形态及各文体类型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勾勒出古代小说文体之体制规范和艺术构造方式、形态的渊源流变,同时,从小说文体理论、创作与传播、雅俗文化与文学、社会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小说文体流变进行全面的综合融通研究,揭示文体发生、发展流变的原因和规律。
二、“小说”与“文体”对于“小说”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之一。
目前 ,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基本可归为三种思路:以今义为准,以今律古;以古义为准,以古律古;古今义折中。
多数学者采用“古今义折中”的界定办法。
我们认为,对于古代小说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应基本尊重古代小说固有的文体规范、传统和文体观念,大体遵循古人对该文体的认识和理解。
实际上,今天人们所持之现代小说观念是近现代以来由西方传入的,古今之辨本质上是中西之别。
如果以“人物”“情节”“环境”“虚构”等现代小说理当具备的文体要素来判别、清理古代小说史,将不可避免地遮蔽古代小说文体中不符合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规范、特征、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与现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分别属于跨文化的两种不同文学现象。
从比较文化和文学的理论来看,既不能以一种文化文学观念来认知另一种文化文学事实或现象,更不能以一种文化文学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文学事实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近现代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的同时,努力回归中国小说文体之本体存在。
当然,对于长期接受西方近现代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浸染熏陶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严峻挑战,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代小说文体观的制约而获得古人之原生态视角。
大体而言,古代“小说”有以下几种最为基本的内涵及相关的指称对象: 1.“由先秦两汉所奠定的有关‘小说’的认识,……‘小说’是一种范围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正经的著作而言,如经、史著作等,大凡不能归入这些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方术秘籍、礼教民俗,又以‘短书’面目出现的皆称之为‘小说’。
”③“小说”的这一内涵和指称对象奠定于先秦两汉,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言小说观的一部分,主要指与“杂家”相近而又相区分的非叙事类作品④。
一般说来,在传统目录学中,子部中那些无关经史,不名一格,几于无类可归,而又难以归入杂家的著述都会归入“小说”类。
作为非叙事类作品,“小说”的此类内涵和指称与现代小说观念差距最大,因此,研究者一般都会把此类作品排除在古代小说研究之外。
然而,“小说”中的此类著述虽内容繁多、种类驳杂,但还是可清理出几种主要的著述传统或文体类型的。
而且,此类作品常常与小说中的叙事类作品并列简编,混杂在同一部著作中,表现出文人相近的审美趣味。
所以,对于此类作品,小说文体研究不应一概排斥,而应将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文类加以研究,清理出其渊源流变,并作为“小说”中文言叙事类作品的重要参照系。
2.“小说”指“有别于正史的野史、传说”,⑤主要指与“杂史”、“杂传记”相近而又有所区别的叙事类作品。
在古人眼中,此类“小说”作品与“杂史”“杂传”相类,都属于记载传闻、真虚莫测的史乘之分流,然而,作为不同的文类,此类作品虽与“杂史”、“杂传”同属“野史”,但却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文类规定性。
概而言之,这种文类间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
一般说来,下列三类题材性质的作品常归为“小说”:一是述怪语异之“志怪”。
古人通常将讲述怪异非常之事的作品作为“小说”的一种类型,而且,还常将述怪语异作为判定“小说”的一种标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睽车志》:“是书皆纪鬼怪神异之事,为当时耳目所闻者。
……其他亦多涉荒诞。
然小说“琐语”。
“杂事”家言,自古如是,不能尽绳以史传。
”二是载录各类历史人物琐闻佚事之“杂录”此类作品也基本被看作“小说”的一种类型,相对于“志怪”而言,此类作品最易与“杂史”“杂传”混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小说家类杂事之属》:“案:纪录杂事之书,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淆。
诸家著录,亦往往牵混。
”大体而言,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小说”所记琐闻佚事多无关“朝政军国”,无关“善善恶恶”之史家旨趣,而为日常之琐碎小事,如《郡斋读书志》卷八《传记类》:“《艺文志》以书之纪国政得失、人事美恶,其大者类为杂史,其馀则属之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小说家类杂事之属》:“今以述朝政军国者入杂史;其参以里巷闲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
”在《四库全书总目》对《世说新语》的评价中,这种区分表现得特别鲜明:“所记分三十八门,上起后汉,下迄东晋,皆轶事琐语,足为谈助。
……义庆所述,刘知几《史通》深以为讥。
然义庆本小说家言,而知几绳之以史法,拟不于伦,未为通论。
”⑥三是记述人间奇情、奇人、奇事之“传奇”。
“杂史”“杂传”记载之人物事件多可“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而此类作品之人物事件多完全“无关军政”,并不具备史家之功用,仅“相娱玩”“资谐笑”而已。
同时,此类作品常常叙事曲折细致,文辞华艳,也与史家之叙述方式有别,显然,上述作品与现代小说观念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如现代小说强调“虚构性”,此类作品则主要为“传闻性”,也就是“然稗官所述,半出传闻,真伪互陈,其风自古,未可全以为据,亦未可全以为诬。
”⑦;现代小说强调“故事情节”,此类作品许多为片段化之“丛残小语”。
因此,此类作品的界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古人之观念,避免“误读”或“错位”。
3.“小说”指“虚构的有关人物故事的特殊文体”,⑧主要指少部分文言小说和明清大部分白话通俗小说。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庄岳委谈》:“《新》《余》二话,本皆幻设,然亦有一二实者。
”明钱希言《戏瑕》卷三“遗忘二事相类”条:“非传闻之误,必架空之说矣。
唐人小说,往往而然,无足怪者。
”显然,所谓“幻设”“架空”皆指部分文言小说的“完全虚构性”,这与现代小说观念已非常接近。
而明清大部分白话通俗小说被理解为“虚构的有关人物故事的特殊文体”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清佚名《跋金瓶梅后》:“至如西门大官人,特不过‘子虚’、‘乌有’、‘亡是公’之类耳!。
”清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
”因明清通俗小说与现代小说观念最为接近,所以,与文言小说相比,研究者通常对此类作品的界定也最为直接。
此外,“小说”还曾作为与文体概念有别的伎艺概念,指“一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说话’艺术”⑨。
虽然作为伎艺概念的“小说”与作为文体的“小说”性质不同,但是它却是白话通俗小说的渊源之一,而且,由其转化而来的书面文学读物“小说家话本”则属话本小说的早期文本。
因此,作为一种伎艺的“小说”,也应当成为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对象。
与此相关,作为通俗小说之源的“说话”及其话本都应纳入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范围。
如果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之本体存在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理应以古人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来界定古代小说的研究范围,因此,古代“小说”上述四种基本内涵及其相关指称自然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
作为文体研究,何谓“文体”自然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文体”一词简称“体”,主要有二种含义。
一种相当于“体裁”,也称为“体制”“体格”“大要”等,即作为一种文类的体式规范,它是在区分文章类别特征,对文章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由此概念而形成的“文体论”、“体制论”包含着十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概而言之,“文体论”、“体制论”讨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指作者使用某一体裁时自觉或不自觉遵守的一整套具有共性的惯例、规则、范式,即“文体规范”,主要指功用宗旨、创作原则、篇章体制、题材选择、艺术旨趣、表现方式、风格特征等一系列文类规定性[10]。
二指个体、流派或时代的创作风格,如元白体、西昆体、建安体等。
在西方文论中,“文体”却有着与中国传统文论迥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主要指作者在文本中表情达意的种种语言手段或运用语言的风格特征,而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体”相对应的是“文类”、“风格”概念。
在中国现当代文论中,“文体”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作品篇章体制、艺术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诸形式要素的综合体,主要回答文本如何构成、内容怎样得以表现的问题。
[11]当然,也有学者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有的学者称“文体”由体制、语体、体式、体性四个由外而内依次递进的层次构成。
[12]当然,古代小说研究界对“文体”理解和界定以及“文体研究”的思路不尽相同,有的学者将其简单理解为“体裁”,而“文体研究”即以“分体”的形式撰写小说史;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文本的艺术构造方式和形态,所谓的“文体研究”就是重点探讨小说文本的艺术构造方式和形态。
在本文中,“文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制规范”,基本相当于中国古代传统文论中的“文体”“体制”概念;二是“艺术构造方式和形态”,基本相当于中国现当代文论中“文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