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结课论文专业:应用化学年级:2 0 1 1姓名:关旭学号:1110014112指导老师:刘娜2013年12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结课论文2011级应用化学一班关旭1110014112 中国的小说源远流长。
“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
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
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
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种文学体裁。
到了魏晋以后,别具风格的所谓“志怪”、“志人”小说的大量产生,使我国的早期小说出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算不上创作,所以人们把它同历史归于一类。
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以后的事。
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思想比较活跃,于是产生了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明代出现了章回小说。
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还出现了由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拟话本”。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属拟话本小说。
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
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这学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课程以接近尾声,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对《三国演义》的感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
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学号: ****************名:***指导老师:**2012年 12月21日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3)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词语来源 (3)先秦两汉 (3)魏晋南北朝 (4)后汉至唐 (4)唐代 (5)宋代 (7)明清时期 (8)后记 (9)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李生宝22201131523123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
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不屑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关键字:先秦神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的“话本” 章回体正文词语来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当今社会中的名著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小说一词等同。
下面我就简单的叙述一下小说是怎样由一个简单的表贬义的词语,发展到现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先秦两汉虽前有神话,一般我们认为先奏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积淀。
本篇报告论文将围绕古代小说的流派、创作特点和文化价值展开研究。
首先,古代小说可以分为四大流派:神仙小说、历史小说、传奇小说和志怪小说。
神仙小说以神仙、仙侠和仙人为主要角色,其中代表作品如《西游记》。
历史小说则以历史事件、人物为素材,通过小说形式还原历史,如《红楼梦》。
传奇小说则讲述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爱情故事,如《牡丹亭》。
志怪小说则以神怪、妖魔为题材,如《聊斋志异》。
每一派小说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和文化价值。
其次,古代小说创作特点丰富多样。
在叙事方式上,古代小说采用多线叙事,巧妙地运用时空交错,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致。
在人物刻画上,古代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且具有鲜明的社会角色,如贾宝玉、西门庆等。
在语言运用上,古代小说以散文为主,但也不乏韵文的运用,例如《红楼梦》中的词曲片段。
在描写方法上,古代小说富有意境和韵味,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细节和意象。
这些创作特点使得古代小说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最后,古代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娱乐和阅读的方式,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比如《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西游记》则通过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古代小说还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形象,传承和塑造了民间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古代小说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
对古代小说的研究既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又可以欣赏其艺术之美。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小说在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研究和阅读价值。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文言小说集《虞初新志》研究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三陋
日 期丝Z:£:墨
日U 青
相对于长盛至久的诗歌样式,小说和戏曲作为新兴体裁,直至元明清时期才 成为重要文学样式。这是近现代的各种文学史著作所传播的主流观念,也是其关 注焦点。然而研究界对于此类叙事文学的探析,并非~视同仁和用力均匀。就古 代小说研究而言,重白话长篇、重名人名著依然是总体格局;与之对应,有关文 言短篇和许多所谓二三流作家的研究仍旧不足甚至缺位。着力并尽快改善这一状 况,无疑已成为渴望“逼近文学史原貌”的元明清文学研究的必需。而与文人诗 文具有着相通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基本属于由正统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又 因其突出反映了士人意识和士人生活,且相对隐蔽、真实地承载了“补正史之阙” 的功能,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观照并梳理彼时社会之思想史、文化史的切入点。尤 其是当一部文言小说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面貌所展示的内涵的丰富性,还与作者 或辑者的个性人格、主观倾向以及成书背景等因素密切关联时,这一个案更呈现 出过程的生动性。由清初歙人张潮辑刊的《虞初新志》便是能够很好体现“过程 的生动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
刊行于清康熙年间的《虞初新志》,是~部文出众手、选编品评的文言小说 集。全书载文一百五十篇左右,所收皆出自明末清初时人之手,且以名人居多; 所记“事多近代”,反映易代之际和康熙前期种种人情事理;所选除时人笔记、 杂著外,主要采自当代入的文章别集和总集;体裁包括传奇、志怪和志人各类, 然以情节曲折、富于文采的传奇为主。由于文章家普遍较高的文学修养,由于辑 者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艺术追求,整个《虞初新志》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均呈现出别开生面的崭新容貌。其于编辑体例上的开创之功,更是深刻影响了当 时及后世一大批文言小说的编辑与仓口作,并由此奠定了“虞初体”小说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小说(优秀范文5篇)

中国古代小说(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小说第十一讲中国古代小说一、什么是“小说”?现代汉语中,用来称呼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小说”,与古汉语中的“小说”——小道杂说,丛残小语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的“小说”指一种以虚构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形态,从形制规格上来分,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特征。
这是近代以来文艺界对西方观念引进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艺样式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关联。
中国古代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外物》篇中有“夫揭竿累,趣灌读,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之说。
鲁迅认为此“小说”为琐屑之言。
方正耀认为是小道理。
荀子《荀子·正名》篇中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后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列为诸子之末,“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
”可惜其所收书目均已佚失。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小说”类,但不收晋以前作品(除《燕丹子》外),所录篇目呈现二个特点。
其一,未录张扬神鬼的故事和史事考订拾遗之类的作品。
其二,所列作品的内容明显不同,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笑话故事,如《笑林》、《笑苑》等;二是杂说应对的作品,如《杂对语》、《要用语对》等,三是志人风貌的作品,如《世说》、《琼林》等;四是艺术器物介绍的作品,如《古今艺术》、《器准图》等。
此后,“小说”与各种无法归类的杂著一起并,直到清代。
纪晓岚在撰写《四库全书》时,将小说列入《子部十·杂家类三·杂说之属》子部中的十四类之十二位:与一儒家、二兵家、三法家、四农家、五医家、六天文算法类、七术数类、八艺术类、九谱录类、十杂家类、十一类书类等并列,十二小说家类(《西京杂记》始,《续博物志》止,其中又分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记之属,)、十三释家类、十四道家类等。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论文

分别从《三国演 西游记》 中任选一回,在认真细读的基础上,各写一篇读后感。 梦》中任选一回,在认真细读的基础上,各写一篇读后感。 内容包括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对人物、情节的评论; (内容包括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对人物、情节的评论;由 原文引发的人生感悟等) 原文引发的人生感悟等) 要求: – 紧扣所选回目,完整地分析原文内容。 紧扣所选回目,完整地分析原文内容。 – 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真实的阅读感受。 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真实的阅读感受。 – 主题鲜明,语言流畅。 主题鲜明,语言流畅。 – 每篇不少于400字。总共不少于1600字。 每篇不少于400 400字 总共不少于1600 1600字 – 用A4纸打印。 A4纸打印。
封面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四大古典名著细读
成绩: 成绩: 姓名: 姓名: 学号: 学号: 班级: 班级:
正文 《三国演义》第#回细读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水浒传》第 # 回细读 西游记》 《西游记》第 # 回细读 水浒传》 《水浒传》第 # 回细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2014055627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6月20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最初的起源的基本的思考就是对搜寻食物的思考。
人类发现,人类本身非常弱小,在自然世界中,单单凭借一己之力,只可以位居食物链的底端,然而由于人类有了思考能力,所以发现,可以几个人合起来去抵抗野生动物入侵,于是出现了群居生活,之后人们不满足于自保,于是我们希望获取更多,于是建立了武器,工具。
渐渐的人类发现漫无目的地进攻会削弱力量,于是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就这样,随着人类的思考范围不断增加,社会逐渐形成,矛盾也就逐渐加剧。
有了矛盾,就有了宣泄,和镇压。
于是,为了管理和反抗不同阶级的思想,人们学会了思想喧泄和思想控制——文字。
这就提及到了我们说的人类史上第一个文字时期,甲骨文。
而最初的甲骨文的目的只是用来占卜,什么是占卜呢。
这就要提及当时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力量,于是创造了一个辅助工具——未知的神,一切的力量都是神赋予的。
那么如何证明这件事呢?——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神和人之间交流的媒介。
人类和动物一样,有着利己本性,所以,统治和被统治之间,出现了分歧,于是被剥削的人群决定寻找突破和发泄的方式,于是在商纣王时期,出现了第一篇达志文——《商纣王讨伐檄文》,从此,人们发现可以利用文章来表达情感。
于是历经夏商周,和战国这几百年的时间,人们逐渐习惯了安于被剥削和失意的现状,经常用文章来达志。
较为著名的就是楚国才雄屈原的《离骚》。
然而,早期的文章大多是类似《离骚》这种,没有一些文化底蕴的才子无法写出或读懂的佳作或晦懂的佳文。
这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底蕴或者说只有那些小有地位或者是已经位居高位的人才会有雄心壮志未酬的遗憾,而当时的百姓每天的志向就是吃饱穿暖,对于暴政和压迫已经麻木了,根本无闲暇去抒心壮志。
然而,在先秦两汉时期,首先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废弃文学,实行了人类史上首次的文化革命或者说是文化屠杀。
即便是文学才子,也无法再创造佳作。
可是面对空前的压迫和剥削,各界人士是苦不堪言甚至是敢怒不敢言。
在这个儒学,经典之作无立足之地的时期,人们为了舒缓心中的愤懑和无奈,开创性的使用一些虚幻或身边发生的故事加以渲染来讽喻当下时弊。
暴政无长治,秦朝刚刚传到秦二世就遇到了中华历史上首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而起义者同样是运用神话寓言来造势,通过事先将一个写有神权赐陈胜的字条发到鱼肚内,然后借此来赢得天下响应。
当然,这个首当其冲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秦的衰落最终又同为庶民的刘邦接管,建立了大汉王朝。
本是地痞起家的刘邦,自然在执政期间推崇这种以故事神话为主导的寓言文学。
于是先秦两汉时期,孕育了小说这个幼婴,而这个时代的小说主要是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等形式的故事。
核心同小说一样是以塑造人物为主体,叙事为核心,来表达相关的思想。
但是此时的文学形式与小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举个例子,先秦两汉时期有一篇神话小说叫《精卫填海》,该篇小说原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即被淹死的炎黄帝小女儿化身名为精卫的鸟后,每日不断衔树枝去填海,最终实现愿望填平了大海。
但是这片短文缺缺少了小说最重要的描写手法。
即没有时间环境等细节描写,也缺少整体的概括描写。
另外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精卫填海》这片神话中缺少环境,同时情节的发展也过于急促,与现代的小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只能说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可以将其分类概括成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
但是这些故事又同时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这一时期的比较著名的神话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与神话相比,这一时期的类小说的另一艺术形式寓言故事也是风靡一时的文学体裁。
它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不过在先秦两汉时期,已经有一篇在华夏文学史上经锤不朽的成熟的小说,就是司马迁的大作《史记》,这篇巨作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
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
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而到了东西两汉时期,宗教形式就较为丰富,因为大汉天子刘邦吸取了秦暴政的经验,放开思想交流,推崇百家争鸣,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佛教,等等宗教信仰纷纷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之而来的就是神话寓言的丰富。
可以说各宗教信仰的古籍典文都可以宏观的看成是一篇神话寓言小说。
二.魏晋与唐宋——小说的发展与创新随着东汉末年,大汉王权的没落,华夏大地进入了一段帝国争雄的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争雄,之后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各小国瓜分中国大地,战火连年时代。
但就是这个五代十国的烽火连天时代,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带来了儒学,道学,佛教的空前繁荣,而道,佛二教的盛行,带来了玄学氛围浓重的社会大环境。
因而在这一时期,各类记载神鬼奇幻的叙事文章大肆发型行。
最终,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古典小说形式之一的志怪类文章。
所谓志怪小说,是一类起源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所述的内容多与当时的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佛教传播有直接关系。
其实从字面意思即可看懂,志怪,记录怪异。
它是受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与神仙变化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而这一时期较为盛行的志怪小说有,《搜神记》,《晋纪》,《董永》,《干将莫邪》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搜神记》,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人,是两晋之际的史学名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
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
《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赏目”即赏玩娱乐的意思。
此书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它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
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
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于此时期,另一小说类型也是盛喧尘上。
它与志怪小说齐名于史。
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古典小说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类别,专门在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用于专记人物言行和历史的传闻轶事。
至于唐宋时期,古代小说对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发展的已经相对很健全。
能够完整的刻画人物,熟练的采用描写手法,同时也具有了完备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发展。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而宋代小说也相对成熟,但是却独创性的开创了话本的题材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
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总而言之,唐宋时期已经掌握了小说基本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同时小说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和时髦的写作体裁。
并且人们已经有了创新意识。
三.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巅峰历经了一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典小说在明清两个时期实现了突破和辉煌。
这一时期的作者已经学会写作并习惯喜欢写作长篇小说,不再是之前单调简易的短篇神话寓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