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eb5f2e5901020207409c31.png)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结课论文专业:应用化学年级:2 0 1 1姓名:关旭学号:1110014112指导老师:刘娜2013年12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结课论文2011级应用化学一班关旭1110014112 中国的小说源远流长。
“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
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
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
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种文学体裁。
到了魏晋以后,别具风格的所谓“志怪”、“志人”小说的大量产生,使我国的早期小说出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算不上创作,所以人们把它同历史归于一类。
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以后的事。
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思想比较活跃,于是产生了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明代出现了章回小说。
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还出现了由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拟话本”。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属拟话本小说。
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
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这学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课程以接近尾声,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对《三国演义》的感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
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a0d8457ef46527d3240ce045.png)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学号: ****************名:***指导老师:**2012年 12月21日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3)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词语来源 (3)先秦两汉 (3)魏晋南北朝 (4)后汉至唐 (4)唐代 (5)宋代 (7)明清时期 (8)后记 (9)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李生宝22201131523123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
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不屑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关键字:先秦神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的“话本” 章回体正文词语来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当今社会中的名著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小说一词等同。
下面我就简单的叙述一下小说是怎样由一个简单的表贬义的词语,发展到现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先秦两汉虽前有神话,一般我们认为先奏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74d99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4.png)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积淀。
本篇报告论文将围绕古代小说的流派、创作特点和文化价值展开研究。
首先,古代小说可以分为四大流派:神仙小说、历史小说、传奇小说和志怪小说。
神仙小说以神仙、仙侠和仙人为主要角色,其中代表作品如《西游记》。
历史小说则以历史事件、人物为素材,通过小说形式还原历史,如《红楼梦》。
传奇小说则讲述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爱情故事,如《牡丹亭》。
志怪小说则以神怪、妖魔为题材,如《聊斋志异》。
每一派小说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和文化价值。
其次,古代小说创作特点丰富多样。
在叙事方式上,古代小说采用多线叙事,巧妙地运用时空交错,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致。
在人物刻画上,古代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且具有鲜明的社会角色,如贾宝玉、西门庆等。
在语言运用上,古代小说以散文为主,但也不乏韵文的运用,例如《红楼梦》中的词曲片段。
在描写方法上,古代小说富有意境和韵味,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细节和意象。
这些创作特点使得古代小说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最后,古代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娱乐和阅读的方式,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比如《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西游记》则通过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古代小说还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形象,传承和塑造了民间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古代小说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
对古代小说的研究既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又可以欣赏其艺术之美。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小说在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研究和阅读价值。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c5a636ad51f01dc381f196.png)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文言小说集《虞初新志》研究
![文言小说集《虞初新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db495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76.png)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三陋
日 期丝Z:£:墨
日U 青
相对于长盛至久的诗歌样式,小说和戏曲作为新兴体裁,直至元明清时期才 成为重要文学样式。这是近现代的各种文学史著作所传播的主流观念,也是其关 注焦点。然而研究界对于此类叙事文学的探析,并非~视同仁和用力均匀。就古 代小说研究而言,重白话长篇、重名人名著依然是总体格局;与之对应,有关文 言短篇和许多所谓二三流作家的研究仍旧不足甚至缺位。着力并尽快改善这一状 况,无疑已成为渴望“逼近文学史原貌”的元明清文学研究的必需。而与文人诗 文具有着相通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基本属于由正统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又 因其突出反映了士人意识和士人生活,且相对隐蔽、真实地承载了“补正史之阙” 的功能,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观照并梳理彼时社会之思想史、文化史的切入点。尤 其是当一部文言小说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面貌所展示的内涵的丰富性,还与作者 或辑者的个性人格、主观倾向以及成书背景等因素密切关联时,这一个案更呈现 出过程的生动性。由清初歙人张潮辑刊的《虞初新志》便是能够很好体现“过程 的生动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
刊行于清康熙年间的《虞初新志》,是~部文出众手、选编品评的文言小说 集。全书载文一百五十篇左右,所收皆出自明末清初时人之手,且以名人居多; 所记“事多近代”,反映易代之际和康熙前期种种人情事理;所选除时人笔记、 杂著外,主要采自当代入的文章别集和总集;体裁包括传奇、志怪和志人各类, 然以情节曲折、富于文采的传奇为主。由于文章家普遍较高的文学修养,由于辑 者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艺术追求,整个《虞初新志》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均呈现出别开生面的崭新容貌。其于编辑体例上的开创之功,更是深刻影响了当 时及后世一大批文言小说的编辑与仓口作,并由此奠定了“虞初体”小说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小说(优秀范文5篇)
![中国古代小说(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f19a3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e.png)
中国古代小说(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小说第十一讲中国古代小说一、什么是“小说”?现代汉语中,用来称呼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小说”,与古汉语中的“小说”——小道杂说,丛残小语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的“小说”指一种以虚构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形态,从形制规格上来分,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特征。
这是近代以来文艺界对西方观念引进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艺样式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关联。
中国古代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外物》篇中有“夫揭竿累,趣灌读,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之说。
鲁迅认为此“小说”为琐屑之言。
方正耀认为是小道理。
荀子《荀子·正名》篇中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后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列为诸子之末,“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
”可惜其所收书目均已佚失。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小说”类,但不收晋以前作品(除《燕丹子》外),所录篇目呈现二个特点。
其一,未录张扬神鬼的故事和史事考订拾遗之类的作品。
其二,所列作品的内容明显不同,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笑话故事,如《笑林》、《笑苑》等;二是杂说应对的作品,如《杂对语》、《要用语对》等,三是志人风貌的作品,如《世说》、《琼林》等;四是艺术器物介绍的作品,如《古今艺术》、《器准图》等。
此后,“小说”与各种无法归类的杂著一起并,直到清代。
纪晓岚在撰写《四库全书》时,将小说列入《子部十·杂家类三·杂说之属》子部中的十四类之十二位:与一儒家、二兵家、三法家、四农家、五医家、六天文算法类、七术数类、八艺术类、九谱录类、十杂家类、十一类书类等并列,十二小说家类(《西京杂记》始,《续博物志》止,其中又分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记之属,)、十三释家类、十四道家类等。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69f0225314791711cd791722.png)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56aeed5ef7ba0d4a733bc2.png)
分别从《三国演 西游记》 中任选一回,在认真细读的基础上,各写一篇读后感。 梦》中任选一回,在认真细读的基础上,各写一篇读后感。 内容包括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对人物、情节的评论; (内容包括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对人物、情节的评论;由 原文引发的人生感悟等) 原文引发的人生感悟等) 要求: – 紧扣所选回目,完整地分析原文内容。 紧扣所选回目,完整地分析原文内容。 – 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真实的阅读感受。 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真实的阅读感受。 – 主题鲜明,语言流畅。 主题鲜明,语言流畅。 – 每篇不少于400字。总共不少于1600字。 每篇不少于400 400字 总共不少于1600 1600字 – 用A4纸打印。 A4纸打印。
封面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四大古典名著细读
成绩: 成绩: 姓名: 姓名: 学号: 学号: 班级: 班级:
正文 《三国演义》第#回细读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水浒传》第 # 回细读 西游记》 《西游记》第 # 回细读 水浒传》 《水浒传》第 # 回细读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a2c13b87c24028915fc32d.png)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论文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论文中国古代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5fae044a7302768e9939b4.png)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个唐代大历年间,出身陇西名门的李益,进士擢第后赴长安参加吏部铨选。
在媒人鲍十一娘的撮合下,与沦为倡妓的霍王庶出小女小玉相见。
宴饮欢爱之后,二人结下海誓山盟并同居。
两年后,李益以拔萃登科,受郑县主簿之职,并在赴任前向霍小玉定下归期。
但此时李益之母已替李益与表妹卢氏定下门第婚约。
由于家贫,李益不得不远赴江淮,寻亲访友,筹集聘财,结果大愆回期,孤负盟约。
惭耻忍割之下,李益断绝音信,欲使霍小玉放弃盼望之念。
而霍小玉却想望不移,屡访音信而不得,结果羸卧空闺,怀忧抱恨,悒怏成疾。
一年后,李益入长安休假,在春日赏牡丹之时,被一黄衫豪士智诱至霍小玉宅。
二人重逢后,霍小玉怒斥李益的负心之举,发下咒怨,长恸号哭,饮恨而终。
自此以后,霍小玉怨魂频扰李益,致使李益心怀疑恶而夫妻离异。
后李益三娶皆不谐。
《霍小玉传》为唐传奇写士子倡女爱情悲剧的最杰出者。
明胡应麟《庄岳委谈》卷下云:“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
《霍小玉传》尤为精采动人,故传诵弗衰。
”这篇小说首先将霍小玉的美丽聪慧和对爱情的渴望渲染得恰到好处,然后反复刻画霍小玉的钟情重义、明智大度,特别是以浓墨重笔描绘她对爱情的无限忠贞和因此而作出的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从而使霍小玉的典型形象渐次凸显在读者面前。
与此同时,小说又以侧笔从多角度加以刻画,通过对风流之士,豪侠之伦言行的描写,从正面侧面塑造女主人公,把来自各方面的光束聚焦在霍小玉身上,激起读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作者蒋防对霍小玉的深切同情和对李益的谴责,反映了他比较进步的妇女观。
与《莺莺传》、《李娃传》等相比,《霍小玉传》的区别格外明显。
在唐代文学中,能够有如此尊重女性人格与感情,如此严厉批判男子而毫不曲宥的作品,实属难得。
当然,有评论家认为蒋防将导致霍小玉悲剧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李益优柔寡义的性格,而对迫使小玉沦为倡女,造成她被随意抛弃而根本无从保护自己的社会原因,揭露得似嫌不足,但事实上,小说对社会背景并非没有触及。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f73c3ebd64783e09122b69.png)
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摘要金庸认为《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虬髯客传》中所体现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通俗武侠小说,直至今日新派武侠小说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本文通过对《虬髯客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侠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分析侠义精神的实质和特点。
关键词:唐传奇武侠小说侠文化侠义精神儒侠正文1、前言:豪侠小说是晚唐传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虬髯客传》就是其中的名篇。
《虬髯客传》应成文于唐末,主要讲述了隋朝末年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三人的故事。
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红拂慧眼识英雄,与李靖私奔,途中结识豪侠虬髯客,结伴同行至太原见到了李世民。
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但见李世民神气不凡,是未来天下贤主,于是把财资、兵法传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而自己远赴海外,另辟天地。
小说借虬髯客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圣贤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当然也。
将余之赠,以奉真主,赞功业。
”作品的动人之处不是作为盛世挽歌的主旨,吸引人的是它所展现的豪侠之风。
作品中将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描写的栩栩如生,这三位也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
三位主人公都是快意恩仇、豪迈绝伦的任侠形象,但真正能体现侠义精神高层境界的应是虬髯客这一豪侠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2.1对国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虬髯客传》的故事以隋末乱世为背景,其中即涉及到真实历史中的帝王将相又有纯属虚构的人物,虚实相生,被认为是“子、史附庸而承认有一定的虚构”的代表。
以乱世末世演绎侠客传奇,能形成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侠客们可达庙堂又能至武林,纵马江湖,出入江山,显得大气磅礴。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只有四部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其他多以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时期作为背景。
这样的设置给了侠客们展现忧国忧民的儒侠风范的机会。
从政治关系上来说,虬髯客与李世民是争天下的对手,但虬髯客却能舍弃匡扶天下的个人理想,将为起事准备的巨额财富转赠,并退出逐鹿中原的舞台,换来一个清平的世界,这种“能舍”的“大仁”“大义”使他的形象迥别于同时代的其它豪侠。
研究论文:唐传奇《柳毅传》艺术特色简析
![研究论文:唐传奇《柳毅传》艺术特色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acf70aad51f01dc381f19b.png)
115079 艺术理论论文唐传奇《柳毅传》艺术特色简析唐代的小说――唐传奇,它汲取了古代神话、史传文学和六朝志怪小说的营养,把处于雏形状态的小说,发展到成熟的新阶段,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朝威的《柳毅传》,则是唐传奇中的杰出代表。
它写的是人神恋爱的故事,将神怪、爱情、侠义三者交织在一起。
故事完整,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想象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节曲折有致,语言简洁流畅、生动传神。
一、故事完整,结构严谨《柳毅传》故事完整,结构严谨,作家对材料的剪裁也很得体。
这一特色,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史传文学中的人物传记,往往非常注重结构上的严谨完整。
比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有关这个人的姓氏、家世、性格、主要事迹以及功过是非,都有完备的叙述,最后作者还要对这个人物进行简要评论。
它对人物生平事迹的记叙,又不像记流水账那样每件事都记录,而是经过严格的选择,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进行叙述。
唐传奇也是这样,它的故事首尾完整,但又不是刻板地按照时间顺序去记叙人物的一生,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中心情节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柳毅传》叙述层次分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它是紧紧围绕柳毅和龙女之间的爱情展开叙述的。
小说先写柳毅科举考试落第,准备去和同乡告别,在路旁遇上龙女。
龙女向柳毅哭诉:自己嫁了纨绔子弟,受到公婆虐待,请求柳毅给自己的父母报信。
接着柳毅照龙女说的方法进入龙宫,面见洞庭君并将龙女的书信交给他,龙女得以回到龙宫,随后钱塘君酒后逼迫柳毅与龙女成婚,遭到柳毅拒绝。
后来柳毅回乡,娶了卢氏,最后才知道卢氏就是龙女,二人互叙衷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最后作者出来交代写这篇小说的缘起。
《柳毅传》的结构层次分明,故事脉络清晰,它以时间为序,采用多种叙事方式,使故事引人入胜。
如龙女的不幸遭遇是通过龙女之口讲述的。
到后来,柳毅娶了两次亲,结局都很不幸,最后娶了卢氏,发现她很像龙女,试探地向卢氏提起往事,而卢氏却说:“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理呢?”直到他们的孩子出生,卢氏才承认自己就是龙女,并叙述了柳毅离开龙宫之后的事情。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1f1e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a.png)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瑰宝,是一部描写宋朝英雄豪杰的长篇小说。
本文将介绍五篇研究性研究论文范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水浒传这部作品。
1.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这篇论文探讨了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对于这些形象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的思考。
论文中包括对于林冲妻子潘金莲、晁盖的妻子李瓶儿等角色的分析,揭示了她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于男性权力的抗争方式。
2. 《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研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包括林冲、宋江等角色。
通过对于这些武将在作品中的描写和行动的剖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勇敢和荣誉的理解。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这些武将形象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3. 《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揭示》这篇论文以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贫富差距、地方官员腐败等。
通过对作品中描述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同时,论文也探讨了这些社会问题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4.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对比研究》这篇论文通过对水浒传中的不同英雄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论文主要包括宋江与林冲的比较、晁盖与李逵的对比等。
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英雄的定义以及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5. 《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分析》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包括林冲和孙二娘的故事,以及其他一些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
论文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观点,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五篇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研究水浒传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通过研究来深入了解和欣赏。
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研究述论
![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研究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6f3ddcfe9e31433239689350.png)
受传 统小 说观 念和 小说 文体形 成 、 展 的 将小 说 当作 叙事 文体 看 待 , 很少注 意到古 典小 说 的意 境 特征 或 者 缺 乏 以 意境 理论研究 古典 小 说 的 明确 意 识 。诞 生 于诗 歌领 域 进 而延 伸 到绘 画、 园林 、 曲 等领 域 的 “ 境 论 ” 戏 意 ,
康建强 王鑫淼 董明会 , ,
(.白城师范学院 中文系 , 1 吉林 白城 170 ;. 30 02 本溪市第三高级中学 , 辽宁 本溪 17 1 ) 104
摘 要 : 十 世 纪初 至今 , 二 中国古 典 小说 意境 研 究大 致 分 为 两个 阶 段并 表 现 为 两种 状 态 :90年 至 14 为 第一 阶段 , 期 延 续 了晚清 的发 展 态势 并 开 始 出现 转 型倾 向 , 10 9 8年 前 但 在 新 文化运 动之后 受研 究思路 与 时代 氛 围的影 响 , 现为 急剧衰 落 的趋 势 ;99年 至今 , 表 14 受特定 时代氛 围的影响 , 古典 小说 意境研 究经 历 了近 3 0年 的沉寂 后 于 17 9 7年 开 始 复 苏
应作 了阐发。受传统 “ 天人合一 ” 思想 的影 响 , 中 国古代小说作者在进行人物 、 环境描写和叙事时多 注意写意 , 使得古典小说 中的人物 、 环境 描写 与叙
变法之前仍属传统批评范畴 的状况不同, 戊戌变法
收稿 日期 :0 1—1 21 0—2 3
作者简介 : 康建强( 96 17—— ) 男 , 师范学院中文 系讲师 , , 白城 文学博 士 , 究方向 : 研 中国古代 小说 ; 王鑫森( 9 8 17 —— ) 女 , , 本溪 市第三 高级
中学教 师; 董明会( 9 5 17 —— ) 男 , , 本溪市第三 高级 中学教师。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b11aa5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4c.png)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6.1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果报应观念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也深深地渗透于文学作品当中。
就中国古代小说而言,果报思想对其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就是这样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却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忽略;即便是现有的一些评论,也多因心存鄙薄,而未能深入分析。
这不能不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极大缺憾。
本文拟就果报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小说的形成、题材、主题、叙事机制、结构模式等方面),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以期能够因此而引起人们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引发人们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因果报应,中国古代小说,作用与善晌引言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至迟在唐以后就已不只是一种宗教教义,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遵从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它已被当作解释与认知自己及他人命运的固定方式。
今天,这种已然显得相当陈腐的观念,遭致了四面八方的讨伐与攻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影响着人们的处世态度及对事物的判断。
作为一种影响颇广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亦长期而广泛地表现于大量文艺作品中,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果报思想的影响更是几乎贯穿于始终,覆盖了大部分的作品。
这样一种重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格外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表现出明显的淡漠,几乎全部的评论都是简单地以消极视之而一概否定。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时,曾忿忿然地说到:“尝谓吾国小说,大抵为佛教化。
六朝维摩诘故事之佛典,实皆为哲理小说之变相。
假如后来作者,复递相仿效,其艺术得以随时代而改进,当更胜于昔人。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293c2b41fe4733687e21aa37.png)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说明:本目主要收录20世纪初至2004年间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著述,包括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刊文章等,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并尽个人所见收录部分港台及海外地区的相关著述。
全目分论著、学位论文和论文三类,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排。
资料来源不一,系多年搜集而成,虽大多曾寓目,但未能全部目验,间有疏漏、失真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论著类中国公案小说史/黄岩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包公系列小说/李汉秋、朱万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侯忠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公案小说漫话/张国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包公故事源流考述/朱万曙/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海公系列小说/黄岩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施公案和彭公案/萧宿荣/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孟犁野/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侠义公案小说史/曹亦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三侠五义/鲁德才/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吕小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百家公案研究/杨绪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学位论文类中国通俗文学中的包公传说/马幼垣/美国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71年)三侠五义探研及其与龙图公案唱本的关系(博士论文)/苏珊·布莱德(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包公故事研究/翁文静/台湾辅仁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9年)《三侠五义》研究/柯玫文/台湾东吴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9年)《三言》公案小说的罪与法/霍建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从公案到侦探--晚清公案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智聪/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96年)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9年)俗文学中包公形象之探讨/丁肇琴/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9年)明代公案小说研究/夏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年)《百家公案》研究/杨绪容/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古代小说中公案因素的文化探析/吕小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论文类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24年《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胡适/现代评论1925年第1卷第14期、15期《三侠五义》序/胡适/写于1925年,载《胡适文存》第3集卷6,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与胡适之先生论《三侠五义》书/李玄伯/猛进第9期,1925年出版谈谈《包公案》/孙楷第/国语旬刊第1卷第8期,1929年出版包公传说/赵景深/青年界第3卷第5期,1933年出版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李家瑞/文学季刊第2期,1934年出版关于石玉昆/阿英/写于1936年,载其《小说二谈》,中华书局1959年版《施公案》考证/赵景深/载《小说戏曲新考》,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版明刊《包公传》内容述略/阿英/写于1940年,载其《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关于石玉昆/赵景深/写于1940年,载《银字集》,永祥印书馆1946年版古之判语/周越然/写于1943年,载其《书书书》,上海中华日报社1944年版《龙图公案》与《三侠五义》/王虹/文苑第5辑,1940年出版百回本《包公案》/赵景深/1945年《包公案》及其考证/卫聚贤/说文月刊第5卷第3、4期合刊,1945年出版说《三侠五义》/吴晓铃/大晓报·每周文学第19期,1946年施世纶与唐三藏/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第60期,1948年出版看《小五义》/顾随/写于1948年7月,刊于同年《华北日报·文学副刊》以黄天霸为中心推测近代武侠小说的背景/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1948年27/8-24/9彭公案考/卫聚贤/东方杂志第44卷第7号,1948年出版关于《龙图公案》/刘保绵/载李啸仓《宋元伎艺杂考》,上海1953年版《三侠五义》前言/赵景深/载《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版《三侠五义》的思想和艺术/熊起渭/光明日报1956年6 月3 日评新本《三侠五义》/侯岱麟/光明日报1956年9 月30日略谈《三侠五义》/侯岱麟/读书月报6/1956《三侠五义》再版题记/赵景深/载《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施公案》是怎样一部小说/傅璇琮/读书月报4/1957读《三侠五义》札记/吴小如/文艺学习4/1957石玉昆及其《三侠五义》/赵侃/河北文学4/1961有关《三侠五义》作者的一首可贵的诗/吴英华、吴绍英/天津日报1961年8月29日《施公案》和施公戏/邵曾祺/上海戏剧9/1962《三侠五义》有人民性吗/周英/光明日报3/8/1963清代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例兼论"清官"和"侠义"的实质/刘世德、邓绍基/文学评论2/1964对历史上的"包公"艺术形象和包拯应该"一分为二"/汤志浩/光明日报20/3/1966反叛时期的叛逆者:彭公案小说中的秘密社团/陈杰罗姆/亚洲研究杂志39/1970中国近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裁判/小野四平(日)/宫城教育大学纪要第4卷,1970年正义的召唤--"公案侠义"的世界/庄司格一(日)/载内田道夫(日)编《中国小说的世界》,评论社1970年版关于《律条公案》/庄司格一(日)/东洋文化第25期,1971年关于龙图公案/庄司格一(日)/载鸟居久靖先生花甲纪念论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1972年版龙图公案的主题和性格化/马幼垣(美)/通报卷59,1973年说唱艺人石玉昆和他的清官及侠义故事/李福清(俄)/写于1974年,中译文载《曲艺艺术论丛》1982年第3辑《龙图公案》的传说/沃尔夫冈·鲍尔/东方卷23、24,1974年明代公案小说的版本传统--龙图公案考/马幼垣(美)/哈佛亚洲研究卷35,1975,中译文载《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关于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僧尼故事/庄司格一(日)/载《加贺博士退官纪念中国文史哲学论文集》,1979年版《胭脂》的启示/宁致远/北京政法学院学报2/1980黄天霸戏产生的时代原因及其思想倾向/郭汉城等/文艺研究5/1980明清说公案/胡士莹/载《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小五义》/谭正璧/上海师范学院学报2/1981《聊斋志异》中的冤狱和推理/庄汉新/法学杂志2/1981评《三侠五义》/张世俊等/青海社会科学3/1981关于《三侠五义》之类/吴颙/读书4/1981评《三侠五义》/华夫/实践5/1981漫谈《小五义》及其续书/张远芬/《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试论《施公案》/谢振东、俞百巍、武光瑞、朱云鹏/《施公案》附录,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全像包公演义》补释/马幼垣(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集》(5),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 82年版宋代的"公案传奇"与元代的"公案剧"/胡士莹/河北大学学报4/1982从《三侠五义》谈侠义人物/邓绍基/学习与研究8/1982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曲家源/四平师院学报2/1983《三侠五义》评析/周先慎/文学遗产3/1983从公案话本到公案小说集-论"丙部小说之末流"在话本研究中所占之地位/大塚秀高(日)/集刊东洋学74,1982年,中译文载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1988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曲家源/四平师院学报2/1983包公说话与周新说话--公案小说生成史的一个侧面/(日)大塚秀高/东方学66,1983年从"四错"看中国早期公案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孟犁野/国际政治学院学报2/1984《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王德威/中央日报25/6/1984,后收入其《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彭公案》的作者与内容考/沈香阁/春秋(香港)636/1984整理《新镌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札记/李穆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1985中西推理小说的比较/金介甫/联合文学第10期,1985年《龙图公案》新论/黄岩柏/明清小说论丛(第三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龙图公案》编纂的意图/根个山彻(日)/中国文学论集14号,1985年《三侠五义》是一部思想平庸的书/石昌渝/文史知识1/1986公案与侠义合流的产物--施公案/孟犁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2/1986连续体公案类讲唱文学的先驱-明成化本"包龙图公案词话"初探/张登文/东岳论丛5/1986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法制思想/马成生/中国法制文学5/1986《三侠五义》和侠义与公案小说/赵正群/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记新民公案/牟润孙/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明代公案小说的编纂/阿部泰记(日)/东方学73,1987年,中译文载绥化师专学报4/1989、1/1991石玉昆及其著述成书/于盛庭/明清小说研究2/1988惊险性传奇性现实性:《三侠五义》的美学特色/孟犁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4/1988文言公案小说源流初探/卜安淳/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1989《金瓶梅》与《百家公案全传》/周钧韬/明清小说研究2/1989《小五义》等清侠义小说为何能赢得读者/孟越才/明清小说研究3/1989公案侠义小说/齐裕焜/载《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小说结课论文
![明清小说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65bec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9.png)
明清小说名篇赏析结课论文——红楼梦的艺术技巧很高兴这个学期选上了吴光正老师的《明清小说名篇赏析》课,怀着对明清小说的向往我完成了这门课的学习,到了结课的时候,说对哪一篇小说印象最深,我想还是《红楼梦》吧。
研究《红楼梦》的人数以千计,我只不过是对其感兴趣的众多人中的一个。
说起我和《红楼梦》的相逢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叫肖芳,一个叫刘心武。
前着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她第一次用“元迎探惜”四个字将我引入了那个充满浪漫气息和文学魅力的世界,我也被曹雪芹深厚的文学功底折服,当然那时候只觉得曹雪芹很厉害,可以写出这么多的诗词,并没有感受到这部小说真正为世人惊叹的一面。
后面一个人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老师也在课堂上提过这个人,就是作家刘心武,同时也是一位红学家。
虽然老师上课时对他的评价不怎么高,但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有很多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上高中的时候喜欢听《百家讲坛》,不经意间听到了刘心武在讲《红楼梦》,觉得很有意思,他对《红楼梦》中判词以及人物的还原进行了分析,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从那一刻我就深深地爱上了《红楼梦》,对这一部站在中国古代小说巅峰的名著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用我最喜欢的漫画《火影忍者》的话说,就是羁绊。
如今来看,对《红楼梦》又有别样的看法,因为老师在课上引导我们学会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一草一木都不简单,人数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老师说这是一部书写青年男女感情的小说,与政治无关,这和我以往听到的观点大相径庭,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
下面我结合相关书籍就《红楼梦》的艺术技巧简单的谈一下我的看法。
命名艺术就如初中语文老师讲的“元迎探惜”四春其实意味着整个故事应该是“原应叹息”的基调,曹雪芹在这部小说里大量运用的类似的技巧,这个不是文字游戏,这个是文人的游戏,是一种艺术技巧。
类似的命名艺术还有很多,我一一说来。
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f5500ba6c30c2259019ef0.png)
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对比学号:1150810016 姓名:谢新琪班级:11化学教育班曹雪芹《红楼梦》里众多的出色女子让世人不禁惊叹造物主的神奇,而黛玉和宝钗更是其中的翘楚。
林黛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宝钗的长像在读者的心中应该说是有具体形象的:脸形、眼形、眉形都是具体可想的。
宝钗生得肌肤丰泽,大观园中人多用杨妃比宝钗。
钗黛同为大观园中数一数二的绝色女子,风华绝代,俊美希世,但是在曹雪芹笔下,宝姐姐形容具体一些,林妹妹形容朦胧一些,也许曹老先生认为宝钗还是俗世的美女,而黛玉是灵河岸边的仙草,绛珠仙子的容貌不是人世间的语言可以形容的,只能缥缥渺渺,朦朦胧胧的让人去想象。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是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亦为侯门后裔,但到父亲林如海时已降落到只是做一个扬州的盐政官。
薛宝钗则是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
林黛玉和薛宝钗虽都同住于荣府中,但林黛玉并不像薛宝钗在贾府有着「外戚」的优势,且薛宝钗在经济上并非依赖着別人,进退分合中,是留有余地的。
因此薛宝钗在賈府占有的优势之地位,与林黛玉孤女无依寄人篱下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聪明绝顶的黛玉特别钟爱,请了老师把林黛玉当儿子一样的教书,使她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这在当时封建的社会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下是很少见的;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从这地方就可以说明了黛玉自幼就孤独、任性,而沒有接受一般标准的封建教育。
黛玉的博览群书,只为了满足文艺兴趣,发展性灵;于是心醉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但宝钗对于求知就有一定的规范,她对于求知上给人的感觉是较偏重于“学以致用”的。
名著《水浒传》中却有着两位英雄好汉林冲和武松,他们有着同样高强的武艺,同样有勇有谋。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8c7e4202768e9951e738b7.png)
由婴宁人物形象浅析《聊斋志异》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项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具体谁说的暂时还考证不出来,但是对于这样的评价,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地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这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每一个故事,都隐喻着深沉的含义。
婴宁,其父是人,其母是狐,这种身份的交代,其实也就注定了婴宁的笑声必定不会陪伴我们从故事的开场到结尾。
在山中生活的婴宁,嬉笑于“乱石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的世外桃源之地,无尘世浊俗所累,她的笑声如铃般宛转,她的性情,如泉水般清澈,因此才有故事中最经典的那段问答。
王生拿出上元节游园时婴宁遗落地下的那枝早已枯了的梅花给她看,婴宁接过来,问:“花已枯萎,你留着它做什么?”“这是上元节那天妹妹所丢下的,所以存着。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cc6a23cfc789eb172dc8d3.png)
安阳师院人文管理学院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论文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小说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样,都是一个漫长而又铭刻着人类发展烙印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史也是历史。
鲁迅先生在其平生唯一的理论性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小说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
小说起源于神话和传说,历经发展逐渐形成以先秦的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的“话本”,明初的“拟话本”,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构架。
在中国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先后涌现出很多流芳后世的名作,下面就以《三国演义》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特点。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其思想成就与艺术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特别是作为历史小说,达到象《三国演义》这样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真实,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也还不能与之相比。
当我国出现了象《三国演义》这样结构完整严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辉煌巨著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与《红楼梦》一样,《三国演义》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品。
我国的小说遗产是很丰富的,但保留下来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也就只有《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这么几部,这说明它们是通过了人民与历史的检验的。
在我国文学史上,也许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象《三国演义》那样长时期地吸引着如此众多的读者,几百年来它一直为我们整个民族所宝爱。
它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推动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其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作者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所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三国志演义》或叫《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们今天叫的《三国演义》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修改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共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公元280年)止,共97年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2014055627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6月20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最初的起源的基本的思考就是对搜寻食物的思考。
人类发现,人类本身非常弱小,在自然世界中,单单凭借一己之力,只可以位居食物链的底端,然而由于人类有了思考能力,所以发现,可以几个人合起来去抵抗野生动物入侵,于是出现了群居生活,之后人们不满足于自保,于是我们希望获取更多,于是建立了武器,工具。
渐渐的人类发现漫无目的地进攻会削弱力量,于是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就这样,随着人类的思考范围不断增加,社会逐渐形成,矛盾也就逐渐加剧。
有了矛盾,就有了宣泄,和镇压。
于是,为了管理和反抗不同阶级的思想,人们学会了思想喧泄和思想控制——文字。
这就提及到了我们说的人类史上第一个文字时期,甲骨文。
而最初的甲骨文的目的只是用来占卜,什么是占卜呢。
这就要提及当时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力量,于是创造了一个辅助工具——未知的神,一切的力量都是神赋予的。
那么如何证明这件事呢?——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神和人之间交流的媒介。
人类和动物一样,有着利己本性,所以,统治和被统治之间,出现了分歧,于是被剥削的人群决定寻找突破和发泄的方式,于是在商纣王时期,出现了第一篇达志文——《商纣王讨伐檄文》,从此,人们发现可以利用文章来表达情感。
于是历经夏商周,和战国这几百年的时间,人们逐渐习惯了安于被剥削和失意的现状,经常用文章来达志。
较为著名的就是楚国才雄屈原的《离骚》。
然而,早期的文章大多是类似《离骚》这种,没有一些文化底蕴的才子无法写出或读懂的佳作或晦懂的佳文。
这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底蕴或者说只有那些小有地位或者是已经位居高位的人才会有雄心壮志未酬的遗憾,而当时的百姓每天的志向就是吃饱穿暖,对于暴政和压迫已经麻木了,根本无闲暇去抒心壮志。
然而,在先秦两汉时期,首先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废弃文学,实行了人类史上首次的文化革命或者说是文化屠杀。
即便是文学才子,也无法再创造佳作。
可是面对空前的压迫和剥削,各界人士是苦不堪言甚至是敢怒不敢言。
在这个儒学,经典之作无立足之地的时期,人们为了舒缓心中的愤懑和无奈,开创性的使用一些虚幻或身边发生的故事加以渲染来讽喻当下时弊。
暴政无长治,秦朝刚刚传到秦二世就遇到了中华历史上首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而起义者同样是运用神话寓言来造势,通过事先将一个写有神权赐陈胜的字条发到鱼肚内,然后借此来赢得天下响应。
当然,这个首当其冲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秦的衰落最终又同为庶民的刘邦接管,建立了大汉王朝。
本是地痞起家的刘邦,自然在执政期间推崇这种以故事神话为主导的寓言文学。
于是先秦两汉时期,孕育了小说这个幼婴,而这个时代的小说主要是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等形式的故事。
核心同小说一样是以塑造人物为主体,叙事为核心,来表达相关的思想。
但是此时的文学形式与小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举个例子,先秦两汉时期有一篇神话小说叫《精卫填海》,该篇小说原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即被淹死的炎黄帝小女儿化身名为精卫的鸟后,每日不断衔树枝去填海,最终实现愿望填平了大海。
但是这片短文缺缺少了小说最重要的描写手法。
即没有时间环境等细节描写,也缺少整体的概括描写。
另外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精卫填海》这片神话中缺少环境,同时情节的发展也过于急促,与现代的小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只能说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可以将其分类概括成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
但是这些故事又同时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这一时期的比较著名的神话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与神话相比,这一时期的类小说的另一艺术形式寓言故事也是风靡一时的文学体裁。
它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不过在先秦两汉时期,已经有一篇在华夏文学史上经锤不朽的成熟的小说,就是司马迁的大作《史记》,这篇巨作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
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
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而到了东西两汉时期,宗教形式就较为丰富,因为大汉天子刘邦吸取了秦暴政的经验,放开思想交流,推崇百家争鸣,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佛教,等等宗教信仰纷纷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之而来的就是神话寓言的丰富。
可以说各宗教信仰的古籍典文都可以宏观的看成是一篇神话寓言小说。
二.魏晋与唐宋——小说的发展与创新随着东汉末年,大汉王权的没落,华夏大地进入了一段帝国争雄的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争雄,之后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各小国瓜分中国大地,战火连年时代。
但就是这个五代十国的烽火连天时代,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带来了儒学,道学,佛教的空前繁荣,而道,佛二教的盛行,带来了玄学氛围浓重的社会大环境。
因而在这一时期,各类记载神鬼奇幻的叙事文章大肆发型行。
最终,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古典小说形式之一的志怪类文章。
所谓志怪小说,是一类起源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所述的内容多与当时的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佛教传播有直接关系。
其实从字面意思即可看懂,志怪,记录怪异。
它是受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与神仙变化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而这一时期较为盛行的志怪小说有,《搜神记》,《晋纪》,《董永》,《干将莫邪》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搜神记》,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人,是两晋之际的史学名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
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
《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赏目”即赏玩娱乐的意思。
此书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它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
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
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于此时期,另一小说类型也是盛喧尘上。
它与志怪小说齐名于史。
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古典小说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类别,专门在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用于专记人物言行和历史的传闻轶事。
至于唐宋时期,古代小说对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发展的已经相对很健全。
能够完整的刻画人物,熟练的采用描写手法,同时也具有了完备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发展。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而宋代小说也相对成熟,但是却独创性的开创了话本的题材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
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总而言之,唐宋时期已经掌握了小说基本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同时小说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和时髦的写作体裁。
并且人们已经有了创新意识。
三.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巅峰历经了一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典小说在明清两个时期实现了突破和辉煌。
这一时期的作者已经学会写作并习惯喜欢写作长篇小说,不再是之前单调简易的短篇神话寓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