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视域下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
花鼓灯舞蹈的生成与教学
几个 方面 :
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 被确认 为我 国首批 5 1 8 项 国家级非物
领悟 “ 拧倾 ” 的技术要领 , 启发 学生 “ 拧倾 ” 就如同我们生活 中洗完脸的 “ 拧 毛巾” 的动作 。 “ 拧毛 巾” 时双手紧握毛 巾的
花 鼓灯 多在 农村 秋收完毕到来年春耕以前演 出 , 尤 以
庙会、 春会为最盛 。 花鼓灯男角称“ 鼓架子 ” , 女角称 “ 兰花” ( 或“ 拉 花” ) ; 一般 包括舞蹈 、 歌唱、 后 场小戏 、 锣鼓 演奏 四 部分 , 主 体是 舞蹈 ; 舞 蹈 中又 包括 “ 大花场 ” ( 或“ 大场 ” ) 、 “ 小花 场” ( 或“ 小场 ” ) 、 “ 盘鼓 ” 等 部分 ; “ 大场 ” 是一 种集体 的情绪舞 , 由数 人到十多 人表演 ; “ 小 场” 是 双人 舞或三人 舞, 主要表现男女青年谈 隋说 爱、 玩乐嬉戏的情景 , 包括基 本程式 表演和 即兴发 挥表演 .有 简单 的情节和 人物性格
“ 意先行 ” 体现在动作 上 , 就 是体态的外倾 ; “ 不断 线” 体现
的感觉和用力方法。 通过反复的训练 , 锻 炼脚 下现 。花鼓 灯的表演 是以男女双 人的对 歌、 对舞为主 , 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 年的爱 隋生活 , 表现 的 既豪放又 秀丽。在豪放 的表演 中又 不失温情 细致 的处
3 . 要狠抓脚下的快捷流 动 , 并 能在 极其 陕捷 的流 动中 突然使动作停止 。 舞蹈 中要求 “ 溜起 意先行 , 刹住不断线” ,
舞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初探——以安徽花鼓灯素材课为例
舞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初探——以安徽花鼓灯素材课为例引言:舞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对于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舞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素材课在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批判思维和创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安徽花鼓灯素材课为例,通过对该课程的初步探索,探讨舞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价值和实施方法。
一、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
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于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既注重舞蹈动作的表达,又借助灯光、音乐等元素进行全方位的艺术呈现。
二、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内容安徽花鼓灯素材课旨在通过学习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故事情节等元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安徽花鼓灯的历史和传承、基本动作和技巧的学习、音乐节奏的感受和运用、戏曲故事情节的解读以及创作实践等方面。
三、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目标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准确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故事情节的解读和再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四、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方法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原则。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艺术赏析、实践探究、创作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开展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视频、研读相关文献以及参观实地演出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安徽花鼓灯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模仿、学习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感受其中的艺术内涵和表达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创作实践,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元素和风格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
五、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实施效果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和舞蹈创作能力。
浅谈民间舞教学中的“玩”花鼓灯
触 发 灵 感 而潜 移 默 化 的升 华 , 依然 是 他 们 最精 彩 的 闪光 之处 。 专业 舞 蹈 工作 者 学 会 规 范 动 作 和 表 演 形 式 只是 基 础 部 分 , 同时
应 学 会 他 们 见 景 生 情 忘 我 的 即兴 发 挥 , 把
种比较 , 一种竞技中产生 的。 正是玩出的 可 爱 , 出 了极 具 个 性 的 人 物 形 象 。 就 是 民 间舞 蹈 的精 华 和 闪 光之 处 , 人 教材 , 玩 这 编 升
…
I
0 O
Oh n Ed oa ̄ on I n la u l n ov at on I He o d r l
体 育 与 艺 术教 育
浅 谈 民 间舞教 学 中的 “ ”花 鼓 灯 玩
李 文 运 林 燕 妮 ( 台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 海 口 5 1 0 琼 71 ) O
嬉 戏 , 中体 会 玩 的 本 性 和 玩 的根 含 义 , 出 审 美精 神 才 能跳 好 花 鼓灯 。 从 玩 关 键 词 : 性— — 玩( 作 . 感 ) 玩 出根 本 动 情
中图分类号 :7 2 J 2.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7 5 z 1 ) Ze-0 7 -0 1 7 —9 ( 0 ol () 2 0 l 9
摘 要: 安囊花鼓灯 淫于“秉鼓 互歌 ” 调剂秧歌 劳作 的风 习。 北宋汴京的 民问形成,在当地劳动生活 的基础上 , 在 秉融南北文化之长 。 逛 渐 形成 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 与舞蹈风韵 , 花藏灯是一种 自娱娱人 并帝有竞技 性的广场艺术表演即兴的 , 在这 里我之所 以把蔬 花鼓灯称作 “ ” 鼓 灯 , 因 为 当 你置 身 于花 鼓 灯 舞 蹈 之 中 , 玩 花 是 当你 亲 身 跳 过 花 鼓 灯 , 你就 能体 会 , 解 花鼓 灯 的本 性 就是 一 种“ ” 你只 有 去“ ” 去 理 玩 , 玩 ,
浅析安徽花鼓灯在普通初中阶段(女班)教学中如何传授
浅析安徽花鼓灯在普通初中阶段(女班)教学中如何传授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在安徽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成为普通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浅析安徽花鼓灯在普通初中阶段(女班)教学中如何传授。
一、教学目标在普通初中阶段(女班)的教学中,传授安徽花鼓灯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历史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
2. 掌握安徽花鼓灯的基本技巧和表演要领,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3. 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表演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 通过学习安徽花鼓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方法为了有效传授安徽花鼓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表演示范安徽花鼓灯的动作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模仿。
2. 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切磋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视频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观摩学习,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4. 实践演练法:通过多次的实际表演训练,让学生不断练习和巩固所学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教学资源为了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安徽花鼓灯,我们需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教具:选用优质的教材和教具,如相关的教科书、教学视频和音频资料等,为学生提供系统和全面的学习资源。
2. 教学场所:选择宽敞明亮的教室或室外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进行表演训练。
3. 师资力量:配备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老师,他们具备专业的表演技巧和教学知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表演。
4. 学校支持:学校应重视并支持安徽花鼓灯的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备,组织相关的比赛和展示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艺的机会。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湖南花鼓灯戏是湖南省独有的一种戏曲剧种,其在湖南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花鼓灯戏始于唐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湖南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花鼓灯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众多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运用舞蹈生态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湖南花鼓灯戏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情况。
舞蹈生态学是对舞蹈艺术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关注舞蹈艺术的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其发展的影响。
在湖南花鼓灯戏的生态环境中,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湖南地处南方,气候湿热,且土壤肥沃,这为花鼓灯戏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湖南的山水之间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这为花鼓灯戏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在文化背景方面,湖南花鼓灯戏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花鼓灯戏以其独特的旋律、舞蹈动作和剧情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花鼓灯戏的旋律悠扬,动作矫健,能够充分展示湖南人民的乐观向上和豪爽热情。
剧情方面,花鼓灯戏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民间故事为基础,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一定的当代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湖南花鼓灯戏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传统的技艺和演出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面临着新兴娱乐形式的竞争和传承困境,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演出方式。
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灯戏的传统技艺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传统戏曲剧团的支持来实现。
湖南花鼓灯戏作为湖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在舞蹈生态学的视角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情况。
湖南花鼓灯戏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和发展,并且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灯戏的传统技艺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摘要】湖南花鼓灯戏作为当地重要的舞蹈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湖南花鼓灯戏的舞蹈风格、对当地文化生态的影响以及在舞蹈传统中的地位。
通过分析湖南花鼓灯戏在当代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舞蹈生态学对其发展的启示和价值,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湖南花鼓灯戏在舞蹈生态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文化遗产,推动其持续繁荣发展。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湖南花鼓灯戏、历史、舞蹈风格、表现形式、文化生态、传统、发展、现状、未来、视角分析、地位、结论、启示、价值、建议1. 引言1.1 舞蹈生态学的概念舞蹈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舞蹈的多个方面,包括舞蹈形式、舞蹈表演、舞蹈传承等。
通过对舞蹈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舞蹈生态学旨在揭示舞蹈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1.2 湖南花鼓灯戏的历史湖南花鼓灯戏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一种由农民在农闲时期演出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清代,湖南花鼓灯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
在那个时期,湖南花鼓灯戏受到了戏曲、戏剧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花鼓灯戏不断吸收外来艺术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近现代,湖南花鼓灯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湖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湖南花鼓灯戏的历史沉淀深厚,传承有序,是湖南省重要的地方传统文化之一。
通过对湖南花鼓灯戏历史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进一步推动湖南花鼓灯戏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湖南花鼓灯戏的舞蹈风格及表现形式湖南花鼓灯戏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表演形式,其舞蹈风格独特而丰富。
在表现形式上,湖南花鼓灯戏注重舞蹈动作的精准与力度,舞者通过各种动作组合展现出戏剧性的情节和情感。
安徽花鼓灯灯歌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改善措施建议
加强师资培训
定期举办花鼓灯灯歌舞蹈师资培训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专业素养。
引进优秀人才
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艺术造诣的花鼓灯灯歌舞蹈专家 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与高校、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和 学习。
推广普及难度降低途径思考
引入安徽花鼓灯灯歌 元素,增加舞蹈课程 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通过学习安徽花鼓灯 灯歌,培养学员对民 间舞蹈的兴趣和爱好 。
拓展学员的舞蹈视野 ,了解不同风格的舞 蹈动作和韵律。
传承地方民间文化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流传甚广的 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
将安徽花鼓灯灯歌融入舞蹈教学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民间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民间舞蹈艺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喜爱,民间舞蹈艺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安徽花 鼓灯灯歌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舞蹈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未来的舞蹈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科技手段将更多地应用于舞蹈教学
创编简易教材
举办推广活动
针对广大群众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创 编简易的花鼓灯灯歌舞蹈教材,降低学习 门槛。
利用节假日、文化活动等时机,举办花鼓 灯灯歌舞蹈表演、比赛、展览等推广活动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融入校园文化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将花鼓灯灯歌舞蹈引入校园,纳入音乐、 舞蹈等课程教学体系,培养青少年对传统 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化。
通过学习安徽花鼓灯灯歌,使学 员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教学设计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教学设计一、引言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花鼓灯舞蹈作为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独特风格,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因此,在舞蹈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舞蹈表现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二、舞蹈基本功训练花鼓灯舞蹈作为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形式,要求舞者具备一定的舞蹈基本功。
在舞蹈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和协调性。
例如,通过进行基本的拉伸运动和关节锻炼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通过进行平衡练习和四肢协调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常用动作,如手臂挥舞、足部灵活等,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
三、学习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在舞蹈教学设计中,学习花鼓灯舞蹈的舞蹈动作至关重要。
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特点主要包括手臂的挥舞、身体的摇摆、脚步的跳动等。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这些动作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分解每个动作的细节,逐步进行练习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记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整体形象的表现和舞者的情感表达,从而更好地展现花鼓灯舞蹈的艺术美感。
四、培养舞者的表演能力花鼓灯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表演艺术。
在舞蹈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和艺术意境。
可以通过情感训练、角色扮演和舞台表演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鼓灯舞蹈的演绎者,并模仿他们的表演风格和动作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意识。
五、注重团队合作与创新花鼓灯舞蹈通常是由一群舞者共同完成,因此,在舞蹈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排练、分组合作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花鼓灯舞蹈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创新,以更好地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摘要】舞蹈生态学是对舞蹈与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湖南花鼓灯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元素。
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湖南花鼓灯戏的舞蹈特色、在舞蹈生态学中的位置、对当地文化生态的影响、传承与发展以及理论分析。
花鼓灯戏的舞蹈特色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当地文化生态产生积极影响,通过传承与发展保留并创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本文总结了舞蹈生态学对湖南花鼓灯戏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其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湖南花鼓灯戏、舞蹈特色、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理论分析、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什么是舞蹈生态学舞蹈生态学涉及到舞蹈的起源、传承、发展,以及舞蹈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舞蹈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演变和传承过程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本质、功能和意义。
舞蹈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涉及到舞蹈创作、表演、教育、传播等多个方面,旨在探讨舞蹈在不同环境下的演变和发展规律,以及舞蹈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舞蹈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探讨舞蹈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舞蹈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舞蹈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推动舞蹈领域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湖南花鼓灯戏的背景湖南花鼓灯戏,起源于湖南省衡阳市,是一种集歌、舞、戏、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戏曲。
相传花鼓灯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一位姓李的戏曲艺人在花鼓节上表演花鼓戏,由于表演精湛,引来了众多观众的欢呼喝彩,从此形成了花鼓灯戏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
花鼓灯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以花鼓、荷灯、旦角等为主要表演元素,表现了湖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演出中,演员们手持花鼓,脚踏轻盈,舞台上的花鼓声相互呼应,热闹动听。
荷灯则是代表了湖南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象征,演员们挑着荷灯,舞台上花灯绚烂,如同一幅幅传统的画卷。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一、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兰花花)l-2小节:双手兰花指,胸前曲肘,右靠步,肘部动作为左低右高,头向右侧倾,出右跨。
以上动作为一拍一次,左右交替共四次。
3-4小节:碎步后退,双手体侧绕臂摆动。
(鼓架子)5-6小节:双臂胸前曲肘,双手握拳,拳心向下,夹大臂颤动,左右腿交替上抬,一拍一次,共8次。
.7-8小节:双手叉腰,碎摇头,同时二位蹲跳,一拍一次,共8次。
(鼓架子和花鼓娃)9小节:双臂由体前交叉由下至上,经头顶上方至体侧打开后直立。
锣鼓节奏动作建议(兰花花)A、B:双手曲肘体侧握拳,同时碎步原地跑。
C、D:右弓箭步,左手胸前按掌,右手头顶托掌,头部看右手方向。
头部动作由内向外转头两次,一拍一次。
(鼓架子)E、F:双手曲肘体侧握拳,同时碎步原地跑C、H:右弓箭步,左手胸前按掌,右手头顶托掌,头部看右手方向。
头部动作由内向外转头两次,一拍一次。
比逗部分动作建议1-4:双手叉腰双腿行进马步蹲侧身跳,一句一次,共4次。
5:原地双腿并步跳一次,同时双手拍腿6:做角色动作。
(老虎,虫子,杠子,鸡。
)二、教学活动建议【活动目标】1、跟随音乐学会玩《花鼓娃》游戏,感受安徽民间艺术《花鼓灯》热情奔放,刚劲柔美的艺术风格。
2、学习唱念“咙咚锵、咚锵依咚锵”的锣鼓点子节奏,学习使用计数的方法明确锣鼓点子节奏型重复的次数。
3、理解民间游戏《老虎、棍子、鸡》的规则,学习协商合作进行比逗游戏,体验团队协作意识。
【活动准备】1、《花鼓娃》音乐节选自花鼓灯成品舞《打谷场上》片段。
2、欣赏过《花鼓灯》舞蹈,并学会跳《花鼓灯》舞蹈。
【活动过程】 1、复习《花鼓灯》的舞蹈。
(1)请两名幼儿分别示范跳《花鼓灯》舞蹈中兰花花和鼓架子的动作。
(2)集体复习跳《花鼓灯》舞蹈。
2、学习掌握“咙咚锵、咚锵依咚锵”的锣鼓节奏。
(l)听锣鼓节奏的音乐。
(2)跟音乐,老师示范唱念锣鼓节奏“咙咚锵、咚锵依咚锵”。
幼儿学念“咙咚锵、咚锵依咚锵”。
教育学视角下的花鼓灯音乐分析
教育学视角下的花鼓灯音乐分析作者:王莎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4期王莎莎(合肥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关键词:凤台花鼓灯;花鼓歌;锣鼓;后场小戏;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G642;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7-0216-02安徽沿淮是花鼓灯的主要流行区域,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颖上、凤台、淮南、怀远、蚌埠、凤阳等沿淮一带,鼓舞流韵,流派纷呈,是我国汉民族多元化交融的一种地域性文化现象,是我国民间歌舞艺术家族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花鼓灯是由舞蹈、歌灯、鼓乐、道具等有机组合的复合型乡村场地艺术表现形式,在淮河流域,这种歌舞及共衍生的艺术形式,其文化范围颇为广阔,文化底蕴极其厚重.凤台是花鼓灯歌舞的主要发祥地,也是花鼓灯艺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文化区域之一,它的花鼓灯音乐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善于将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哼腔、门歌、民间曲牌等兼收并蓄,表现为极具灵活性、群众性.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男角称“鼓架子”,一律上穿对襟小褂,不扣扣子,系腰带或左衣襟对右衣襟系个结.女角称“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清朝末期,“兰花”下穿红彩裤,脚下“挂垫子”,上穿滚领扣绊大襟褂,袖头上沿有中间宽两边窄的三道边,肘部也有三道同样的装饰.民国时期“兰花”上穿着通大襟褂,下系裙子,包头,顶“球花”,戴“架花”,系“勒子”,不化妆.解放后,不论男角、女角均采用戏剧油彩化装.服装基本沿袭民国时期的样式.使用的道具为手巾、折扇、岔伞等.凤台花鼓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凤台花鼓灯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掉弯"(三道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S"型在花鼓灯中的充分体现.2006年5月20日,凤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花鼓灯研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花鼓灯舞蹈艺术,流派及风格等,很少从音乐表演的角度来审视花鼓灯的艺术魅力,或对花鼓灯音乐特征进行探讨.凤台被誉为“花鼓灯之乡”,因此对安徽,特别是凤台地区民间花鼓灯音乐进行发掘、整理与研究对宏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构建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凤台花鼓灯歌的音乐特征花鼓灯歌又称花鼓歌,它是在花鼓灯表演程序中可以用来单独表演的,它的歌词清新即兴,旋律优美流畅.凤台花鼓歌是由于地域性文化、方言、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花鼓歌是花鼓灯音乐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它以旋律的质朴、情感的真切,极为通俗直白的的语言、演唱形式的不拘一格,突出表现了花鼓灯艺人的所愿与所想.花鼓歌多插入在花鼓灯的舞蹈表演中,使得整个演出节奏有张有弛,有起伏,有对比,这是有别于其它民间歌舞演唱形式最为突出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起到了舞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1.1 凤台花鼓歌的两种曲调类型从歌唱的旋律性、强劲的节奏变化、灵活即兴的歌词中,花鼓歌可分为挎鼓调子和腊花调两种类型.挎鼓调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曲调朴素,有些接近朗诵和念白,旋律与当地语言结合的非常和谐,唱起来朗朗上口.腊花调是由女演员演唱.旋律细腻阴柔,情感也质朴感人节奏较自由活泼[1].两种调子有着异常的风格差异.在整个花鼓灯演出中,花鼓歌的歌唱与舞蹈穿插进行、互为补充,成为严谨和谐的统一体,这是花鼓灯与其它汉民族民间艺术最大的区别.1.2 凤台花鼓歌的调式特征花鼓歌有很多曲调,大都属于民族五声调式,而凤台花鼓歌大多属于“宫”调式与“徽”调式.如在《布谷鸟》中sol 是调式主音,在旋律进行中起到非常稳定的作用,而《东北风》则以do为主音,音阶排列为1 2 3 5 6,“do”起到主导作用[2].这类花鼓歌多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劳动等生活方面的内容,节奏自由明快,旋律优美抒情.也有少部分凤台花鼓歌属于“角调式”和“羽调式”,这类歌多表达哀怨悲愤的情绪.在同一首花鼓歌中,有时也会出现调式转换的情况,由于是近关系调,所以转调听起来很自然,加强了表现力.[3]1.3 凤台花鼓歌的曲式特征凤台花鼓歌其曲式结构都是单二部曲式,多是由五个乐句组成的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是三个乐句构成的单段体,篇幅比较整齐,是主题的陈述,第二乐段多是两个乐句,篇幅自由,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是主题再现,音乐上构成了一个完整乐段.在凤台花鼓歌中也有结构上破五句、四句的形式,这些长短不一而又错落有秩的花鼓歌的唱词在表演中,采用类似戏曲行腔中“数板”手法去进行歌唱.长句歌词与短句歌词在歌唱中有着强烈的对比和呼应感,也增加了灯歌的艺术感染力.1.4 凤台花鼓歌的旋律特征凤台花鼓歌在艺人的传唱中有二十几种传统曲调,有[挎鼓调]、[淮调]、[送郎调]、[凤台调]、[观花调]、[绣荷包]等[4].在旋律进行中,经常出现五度、六度、七度的大跳音程,这些独具特色的旋律与当地的方言语音是分不开的,最能突出地表现了淮河儿女粗犷、豪放的个性特征.可以说凤台花鼓灯歌从当地的民歌小调与戏曲声腔中借鉴与汲取了大量的音乐元素.1.5 凤台花鼓灯歌的节奏凤台花鼓歌历史上是一中有打击乐伴奏的乐歌,灯歌的节奏有张有驰、有起伏、有对比,是对花鼓灯的舞蹈起到了强大的辅助与支撑作用.凤台花鼓灯歌两拍子占多数,曲调中变换拍子也常见,节奏比较自由多变,演唱时悠长中转突快速度,欢快中突转缓慢的节奏,这种突变现象经常出现,带给观众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更好地抒发情感.1.6 观台花鼓歌的演唱形式和伴奏凤台花鼓歌有独唱、对唱、齐、合唱、伴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一般在舞蹈中插入,最后唱《收场歌》.活泼、清新、淳朴的曲调散发着浓郁的田园气息与泥土芳香,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细致而真诚,抒发情感纯真而热烈,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表达情感、表现生活,这就是凤台花鼓灯歌的精髓所在.灯歌伴奏全部使用锣鼓.七十年代初,安徽淮南市歌舞团第一个使用西洋管弦乐队伴奏花鼓灯歌舞,随着音乐伴奏形式的拓展,也进一步增加了花鼓歌的艺术感染力.2 凤台花鼓灯的舞蹈音乐特征凤台花鼓灯的舞蹈一改传统花鼓灯舞蹈表演中没有女性的局面,很讲究男女角色的配合,更着意在感情交流上的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因此,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一是兰花舞蹈中扇花极为丰富多彩.据统计:在我国常见的民间舞蹈中的30多个扇花中,凤台县特有的就接近20种.二是舞蹈动作灵活、泼活、干脆、洒脱.如灵巧的“退步”、“追步”的转身;还有鼓架子的“小转弯”、等动作都很活泼俏皮.三是代表人物有“绝招”.著名艺人田振起的小起步加后勾,扇花上的抽扇、端扇,演唱上的清脆多情;“一条线”陈敬芝的颤、颠、抖“三字经”,步伐上的上山步、风摆柳,体型上的“三调弯”,扇花上的“三指夹”,演唱上的“一条线调”等,均堪称一绝.四是在舞蹈中领军的鼓架子们很善于逗趣,表演上常有一些哑剧式的手续,在小场中与兰花表演中注重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显得风趣幽默,也增加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3 凤台花鼓灯锣鼓的音乐特征花鼓灯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打击乐,乡土气息极浓.热烈奔放的锣鼓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俗称“半台锣鼓半台戏”,花鼓灯的锣鼓丰富,节奏激情奔放,情绪上欢快热烈,这在民间歌舞的伴奏形式是极具特色的.凤台花鼓灯锣鼓明显分为两种:一种是花鼓灯歌舞伴奏的“灯场锣鼓”;另一种是独立演奏的锣鼓,称为“曲牌锣鼓”或“番子锣鼓”.凤台花鼓灯锣鼓有别于其它花鼓灯流派.其一:锣鼓班子是以一面大锣、两只花鼓、二只大钹、二只小钹、二只小锣组成.其二:其它流派的花鼓灯是以鼓领奏,而凤台花鼓灯锣鼓是以锣指挥领奏的.凤台花鼓灯锣鼓,乡土气息浓郁,节奏变换丰富.演奏情绪热烈,个个精神抖擞,启、承、转、合有序,场景配合默契.老艺人爱说:“锣鼓一响,脚底发痒”,由此可见花鼓灯锣鼓的魅力.4 凤台花鼓灯后场小戏的音乐特征在传统的花鼓灯演出中,安排在前面的是花鼓灯舞蹈和花鼓灯歌的演唱,安排在后面的大多是一些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的小戏.由于这部分是在花鼓灯歌舞结束之后进行的,而且表演的都是些小戏,因此称之为“后场小戏[5]”.凤台花鼓灯后场小戏的唱腔特点大量吸纳与借鉴了地方的民歌小调,地方戏曲的声腔与板式的精髓.传统曲目有《十杯酒》、打乐牌》、《闹五更》.后场小戏的旋律大都抒情委婉,情绪哀怨,长于叙事,有人物情节,有唱腔,有道白,已具有了戏剧的雏形.传统曲目有《小货郎》、《卖线子》、《四老爷》等.从音乐特点上看,后场小戏与花鼓歌有着明显的区别.结构上,后场小戏多为上下乐句组成.花鼓歌多是长短句结合,且中间多有锣鼓间奏.另外从旋律上看,后场小戏在唱腔的落音上变化多端,不象花鼓歌那样有数句的尾音的落音相同.在后场小戏的唱腔上,不得不提及安徽凤台老艺人陈敬芝的“一条线调”.他同宋廷香、梁金传、韩运辉等其它艺人设法为“四句腔”(清音唱腔)加了四个过门,再用自制的板胡、笛子等民间弦乐配合锣鼓伴奏,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并获得观众的认可,因此他们的灯班被称为“弦子班”,他们又为后场小戏的曲谱固定了调子,从而形成了群众所谓的“一条线调”[6].到了四十年代末,弦子灯逐步会合了凤台各流派,在吸收继承花鼓灯精华的同时,又汲取了沿淮的民歌小调、戏曲音乐的养分,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四句推子”在民间称为喜闻乐见的流行小戏,并且在沿淮一带迅速成为推剧.综上所述,在各种民间艺术互相争胜、互相促进与发展的情况下,作为典型汉族民间歌舞之一的凤台花鼓灯,在幅员广阔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民间艺术们充分发挥其闪光的智慧,运用其独特的音乐特征,融汇了汉民族中的各种民间艺术之长,形成了新型的民间艺术形式,使古老的花鼓灯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参考文献:〔1〕高倩.安徽花鼓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李慧侨,等.鼓舞流韵[M].淮南文联内刊,2007. 〔3〕牛向阳,等.凤台花鼓灯[M].安徽文化出版社. 〔4〕安徽民间音乐[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舞蹈生态学视野下安徽花鼓灯初探
舞蹈生态学视野下安徽花鼓灯初探【摘要】本文以舞蹈生态学视野下对安徽花鼓灯进行初探。
引言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舞蹈生态学概念及相关理论,然后探讨安徽花鼓灯的传统与演变,以及在当代舞蹈生态中的地位。
接着分析安徽花鼓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措施。
结论部分总结安徽花鼓灯在舞蹈生态学中的意义,提出展望与建议,并以结语结束。
通过本文的初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安徽花鼓灯这一舞蹈形式在舞蹈生态学中的重要性,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安徽花鼓灯、传统艺术、演变、保护与传承、当代舞蹈、表现形式、特点、意义、展望与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的首要重点在于了解安徽花鼓灯在当代舞蹈生态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保护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对安徽花鼓灯进行舞蹈生态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
的探讨,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学视野下的初探,可以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安徽花鼓灯在舞蹈生态学中的意义,有助于加深对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传统与演变、表现形式与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呈现安徽花鼓灯的魅力和特色。
结合舞蹈生态学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探讨安徽花鼓灯在当代舞蹈生态中的地位,有助于发现其与其他舞蹈形式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学视野下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拓展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
从舞蹈生态学看湖南花鼓灯戏
首先,舞蹈生态学认为艺术作品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就湖南花鼓灯戏而言,它
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在过去,湖南的水稻种植业盛行,农
民在忙完一季的农活后,便会组织花鼓灯团进行巡游表演,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好收成。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其社会背景,
也导致了花鼓灯团数量的减少和传承的困境。
其次,舞蹈生态学认为舞蹈作品的演出与社会认同度密切相关。
花鼓灯戏作为湖南地
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表演形式、服饰、音乐等各方面都与当地的传统风俗有关。
然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花鼓灯戏在年轻一代中的认可度逐渐降低,对其
传承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对花鼓灯戏这种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需
要注重传承方式的革新和宣传推广的方式。
综上所述,舞蹈生态学的理论对于花鼓灯戏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
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在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
术形式,让其依然在现代生活中发扬光大。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资源被投入到了农村小学教育中。
农村小学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为了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正逐渐被引入到农村小学教育中,为农村小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杂技表演形式,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元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表演性。
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使得它极具教育价值,可以在很多方面与农村小学教育相融合。
花鼓灯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花鼓灯表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演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将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相融合,可以为农村小学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小学教育与花鼓灯的融合,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进行。
可以将花鼓灯作为农村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在农村小学开设花鼓灯社团或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花鼓灯表演,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参与花鼓灯表演,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演技能,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可以将花鼓灯作为农村小学的文体活动内容,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
在校园举办花鼓灯表演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可以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文艺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还可以邀请专业的花鼓灯表演团体来学校进行表演和交流,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学习花鼓灯表演技巧,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以将花鼓灯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音乐课、美术课等课程中,可以教授花鼓灯的表演技巧、历史文化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布置舞台、化妆、表演和配乐等元素来展现故事情节。
在农村地区,花鼓灯是一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农村小学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促进农村师生的全面发展。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内容。
传统戏曲表演中的故事情节多样且丰富,它们涉及到历史、文化、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将花鼓灯的故事情节融入农村小学教育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学习花鼓灯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学习花鼓灯中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花鼓灯表演一般在舞台上进行,舞台上的布置和灯光效果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
在农村小学中,学生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和学习环境条件差的问题,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舞台表演和演艺活动。
通过将花鼓灯带入农村小学教育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花鼓灯表演需要学习与合作,其中包括音乐、舞蹈、表演和化妆等方面的技能。
通过参与花鼓灯表演,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花鼓灯表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艺术作品。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既可以丰富农村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同时也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艺术教育视域下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 精品
艺术教育视域下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摘要从艺术素质教育的视角对花鼓灯舞蹈教学展开探索,认为艺术素质教育是艺术人才重要的素质之一,是高水平艺术教学的具体体现。
花鼓灯舞蹈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表演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当前花鼓灯舞蹈教学中艺术感受力、艺术认知水平和艺术综合表现能力教育与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
提出请花鼓灯非遗老艺人现场表演、请专家讲解与点评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等对策,以此推动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艺术素质;花鼓灯舞蹈;课程教学;优化花鼓灯舞蹈课程,是以教授花鼓灯舞蹈动作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花鼓灯舞蹈技能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核心,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为根本的重要课程。
作为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花鼓灯舞蹈课程自从在部分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后,不仅极大促进了花鼓灯舞蹈的创新发展,还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花鼓灯舞蹈艺术青年人才。
应该说,花鼓灯舞蹈课程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花鼓灯的现代化传承,同时也提高了我国艺术人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修养。
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花鼓灯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通过其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花鼓灯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而之所以对花鼓灯舞蹈课程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源于艺术素质在塑造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随着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升,能有利于认知学习花鼓灯舞蹈的意义和历史使命。
因此,进一步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就成为花鼓灯舞蹈课程今后发展的重要教学目标。
一、艺术素质及艺术素质教育概述1艺术素质艺术素质,是学生所具有的对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花鼓灯进校 精彩又纷呈
花鼓灯进校精彩又纷呈摘要:本文通过花鼓进校园,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花鼓灯来熏陶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利用课堂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了解花鼓灯资料;利用本校资源,做好兴趣小组工作;引入优秀传承人,全面开阔学生视野。
关键词:花鼓进入校园提升有效性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让花鼓灯走进校园,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花鼓灯走进校园来加强对学生的地方艺术教育。
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我发现不少学生只是就教材上的知识点开展学习,没有对音乐真正进行理解,更没有加以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下面仅从个人在音乐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想法:一、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利用课堂进行教学花鼓灯作为一种比较完整而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花鼓灯的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有的是高昂激越型的,有的是婉转纤柔型的,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学生在平时,已对花鼓灯有些印象,并且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
对花鼓灯艺术的喜爱和兴趣也容易从小培养。
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立足校园,利用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对花鼓灯艺术更深层次的喜爱和了解,并让学生知道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蚌埠的花鼓灯在全国的地位和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艺术素质教育视域下的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研究
艺术素质教育视域下的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研究
汤虹;罗琦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9)8
【摘要】从艺术素质教育的视角对花鼓灯舞蹈教学展开探索,认为艺术素质教育是艺术人才重要的素质之一,是高水平艺术教学的具体体现.花鼓灯舞蹈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表演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但当前花鼓灯舞蹈教学中艺术感受力、艺术认知水平和艺术综合表现能力教育与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提出请花鼓灯非遗老艺人现场表演、请专家讲解与点评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等对策,以此推动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汤虹;罗琦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3
【相关文献】
1.艺术灵魂视域下的舞蹈教学 [J], 王芊羽
2.高校职能视域下的安徽花鼓灯艺术传承 [J], 陈仁春
3.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提升途径探索 [J], 张爽
4.文化记忆视域下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特征研究
——以花鼓灯为例 [J], 金鑫;宋清源
5.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 [J], 杨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花鼓灯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表演艺术,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如何将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相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既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首先,花鼓灯可以成为农村小学文化课程中的一种教育资源。
在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中,以花鼓灯为话题进行讲解和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了解花鼓灯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其次,花鼓灯可以成为农村小学课外活动中的一种文化熏陶。
在学校或社区举办花鼓灯表演、比赛或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花鼓灯表演等实战活动,增强身体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艺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花鼓灯可以成为农村小学与外部文化交流的窗口。
促进农村小学与城市、其他地区的学校展开文化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前往外部参观、表演、学习、交流,可以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有助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是推动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的关键,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是注重资源整合。
花鼓灯表演需要大量的舞台、音响设备等资源支持,需要积极与社区、地方政府、文艺团体等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表演环境。
三是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和实践锻炼。
总之,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是对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提升,总体来说是一项具有极大意义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教育视域下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摘要:从艺术素质教育的视角对花鼓灯舞蹈教学展开探索,认为艺术素质教育是艺术人才重要的素质之一,是高水平艺术教学的具体体现。
花鼓灯舞蹈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表演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当前花鼓灯舞蹈教学中艺术感受力、艺术认知水平和艺术综合表现能力教育与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
提出请花鼓灯非遗老艺人现场表演、请专家讲解与点评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等对策,以此推动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艺术素质;花鼓灯舞蹈;课程教学;优化花鼓灯舞蹈课程,是以教授花鼓灯舞蹈动作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花鼓灯舞蹈技能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核心,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为根本的重要课程。
作为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花鼓灯舞蹈课程自从在部分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后,不仅极大促进了花鼓灯舞蹈的创新发展,还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花鼓灯舞蹈艺术青年人才。
应该说,花鼓灯舞蹈课程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花鼓灯的现代化传承,同时也提高了我国艺术人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修养。
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花鼓灯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通过其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花鼓灯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而之所以对花鼓灯舞蹈课程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源于艺术素质在塑造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随着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升,能有利于认知学习花鼓灯舞蹈的意义和历史使命。
因此,进一步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就成为花鼓灯舞蹈课程今后发展的重要教学目标。
一、艺术素质及艺术素质教育概述1.艺术素质艺术素质,是学生所具有的对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素质作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普通大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效用。
2.艺术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是以艺术家的作品为典范,运用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规律去影响学生的感官与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增强艺术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作为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方式,艺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论解析、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花鼓灯舞蹈教学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关系花鼓灯舞蹈教学作为培育花鼓灯舞蹈艺术人才的专业性教育过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花鼓灯舞蹈的相关知识、掌握花鼓灯舞蹈艺术表演的相关技能,更在于要让学生认知并理解花鼓灯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文化价值。
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仅向学生传授花鼓灯舞蹈知识与动作,促进其花鼓灯舞蹈表演技能的发展是不够的,还要从思想上增进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对花鼓灯舞蹈艺术的理解。
因为,花鼓灯舞蹈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精品,不仅以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彰显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还通过表演中的文化意蕴诠释了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品质。
而如果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忽视了花鼓灯文化的解析与阐释,不仅不能提升学生对花鼓灯舞蹈学理性、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认知,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在花鼓灯舞蹈艺术表演中展示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由此不仅会造成花鼓灯舞蹈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的文化缺失,同时也必将极大地制约学生花鼓灯舞蹈技能的学习与提升。
因此,提高学生对花鼓灯舞蹈艺术本质与内涵的认知,就成为实现花鼓灯舞蹈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要提高学生对花鼓灯舞蹈艺术的理解,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必须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开展完善的艺术素质教育。
因为学生艺术素养的高低可以彰显学生对艺术文化本质的理解层次、对艺术文化表征的肢体动作表达和对艺术文化载体的创新与再创造。
缺乏艺术素养的学生,不仅不可能全面地掌握花鼓灯舞蹈表演艺术,同时难以对其有效进行创新与再创造。
因此,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开展艺术素质培养不仅是我国艺术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花鼓灯舞蹈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花鼓灯舞蹈教学中艺术素质教育的缺失及其制因1.花鼓灯舞蹈艺术感受力较低花鼓灯舞蹈教学是为传承和弘扬花鼓灯艺术,在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地方非遗舞蹈表演课程。
在教学中,其首要的环节就是通过对不同流派经典花鼓灯舞蹈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花鼓灯舞蹈动作及艺术概念的同时,形成对花鼓灯舞蹈的艺术感受力,并以此建立对花鼓灯舞蹈艺术文化表征的直觉把握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但从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来看,虽然专任教师和民间花鼓灯非遗传承人,从不同角度对花鼓灯舞蹈艺术及文化内涵进行了讲解,但多数学生对于花鼓灯舞蹈的文化认知与理解还仅限于“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范畴之中。
而学生之所以没能建立对花鼓灯舞蹈的艺术直觉和审美感知能力,其主要就在于花鼓灯舞蹈教学课程基础理论的不足。
因为,从该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虽然该课程在构建中借鉴了其他舞蹈课程理论,并在构建中得到了花鼓灯老艺人、舞蹈领域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但该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古典舞等舞蹈课程相比,其相关的文化理论和舞蹈理论仍然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并主要体现在对花鼓灯舞蹈美学原理的阐释、对花鼓灯舞蹈艺术表现的探究和对花鼓灯舞蹈文化内涵的表述等方面。
这种基础理论上的不足,使在对花鼓灯舞蹈作品的阐释中,难以对花鼓灯舞蹈艺术进行全面的讲解和阐释,导致学生对花鼓灯舞蹈艺术感受力不足。
2.花鼓灯舞蹈艺术表现力欠缺花鼓灯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花鼓灯舞蹈,在掌握相关花鼓灯舞蹈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具备花鼓灯舞蹈的普及、传播和表演能力。
从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花鼓灯舞蹈技能,同时也能够为花鼓灯的普及和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但细品学生的花鼓灯舞蹈表演,总觉得与民间的花鼓灯表演差了点“神韵”。
在与相关专家讨论并对学生的花鼓灯舞蹈表演细致分析后认为,学生的花鼓灯舞蹈表演虽然有模有样,但在肢体语言的情感表达和眉目神情间的艺术展现却还难以达到民间花鼓灯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力,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虽然与学生在年龄、阅历、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还在于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和花鼓灯舞蹈艺术文化修养上的欠缺。
因为,花鼓灯舞蹈作为肢体语言的艺术表达方式,其表演“形神兼备”才能诠释花鼓灯舞蹈庆丰收、盼人和的淳朴民风与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进入“玩灯”的境界,而缺乏了“神韵”的花鼓灯舞蹈,不仅难以有效的诠释其文化内涵,同时也必将影响花鼓灯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受国外现代艺术形式的影响比较明显,其西方现代舞蹈的文化意蕴对其花鼓灯舞蹈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花鼓灯舞蹈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情景,与花鼓灯舞蹈所蕴含的乡土民风脱离较大,导致学生在花鼓灯舞蹈文化的表现力上始终难以达到完满的艺术情景。
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表演中的“神韵”,实现花鼓灯舞蹈表演的“形神兼备”,就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以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带动对花鼓灯舞蹈文化本质的理解和艺术表达的深度认知。
3.花鼓灯舞蹈艺术创新性不足花鼓灯舞蹈作为我国汉民族舞蹈文化的代表,要实现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在表演中不仅要能保持花鼓灯舞蹈的文化本质,同时还要符合当代社会不同阶层的审美要求。
这就要求花鼓灯舞蹈的表演不仅要具有传统性,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否则,不仅不能实现在当代社会的有效传承,还会逐渐被其他文化样式所同化。
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花鼓灯舞蹈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表演技能,还要培养、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满足社会不同阶层需求的花鼓灯舞蹈。
从学生在花鼓灯舞蹈表演中的创新来看,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花鼓灯舞蹈表演创新,但从表演过程和结果来看,多数作品还不能尽如人意。
有的创新过度,失去了花鼓灯舞蹈表演原有的文化底蕴和舞蹈本体,不被花鼓灯传播地域的民众所接受;有的花鼓灯舞蹈表演虽然有了一些变化,其传统式的表演方式和舞蹈内容,难以赢得年轻一代的青睐与欢迎。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把控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契合点的能力不足,同时也再次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就成为推动花鼓灯舞蹈的当代传承,提升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安全的重要路径。
四、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对策1.提升艺术感受力艺术感受力是指创作主体对外界事物审美特性所独具的敏锐的感性体悟能力。
它是艺术家进入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工作者的关键所在。
根据花鼓灯舞蹈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花鼓灯舞蹈艺术感受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实景化的花鼓灯舞蹈教学课堂。
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力争为学生构建一个集声音、影像、情景表征于一体的花鼓灯舞蹈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学习前首先通过情景的体验与感受,建立对花鼓灯舞蹈的审美体悟,引导学生在一种必要的情绪背景中开启艺术感受力的闸门,继而对花鼓灯舞蹈艺术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容易与花鼓灯舞蹈产生人情与人性的共鸣,唤起一种情绪体验。
第二,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庙会、踩街等乡村节庆的现场,以真实的、欢愉的花鼓灯舞蹈节庆表演,提升对花鼓灯舞蹈的文化认知。
因为花鼓灯舞蹈源于广阔的田野,如果学生的表演脱离了农节庆文化,那花鼓灯舞蹈必然会以文化内涵的缺失,而难以赢得观者的认可。
因此,深入农村节庆现场看老艺人表演花鼓灯舞蹈,不仅让学生切实感悟到花鼓灯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花鼓灯舞蹈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第三,观看不同形式的花鼓灯舞蹈表演。
花鼓灯舞蹈源于宋代,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在花鼓灯舞蹈的表演中特点鲜明、风格迥异。
而通过对不同流派花鼓灯舞蹈的赏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花鼓灯舞蹈艺术表征及文化表达认知,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不同流派花鼓灯舞蹈的特点所在,为更好地全面掌握花鼓灯舞蹈艺术奠定基础。
2.提高艺术表演力艺术表演力是指表演者将情感融入表演的内容之中,并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语言、情绪等表达方式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情景与情感魅力。
它是学生对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掌握水平的具体体现,是使学生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表演体系,提高艺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所在。
根据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力要从强化基本功、把握动作与情感的联系和增强艺术心理素质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