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

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

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

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

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

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

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复习题汇编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复习题汇编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复习题汇编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网络资料汇编-----杨帆编辑整理1.马尔克:是中世纪西欧日耳曼人的一种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村落共同体。

马尔克一词的原意是边界,后成为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的名称。

其主要特征是以地缘作为联系纽带,土地公有和私有并存,土地名义为公社所有,耕地定期分给公社成员所用,但不得买卖,宅旁属地为私人所有,而森林,牧场为公社公有,后来,耕地停止各户间重分,向私有地转化,马尔克农村公社也逐渐解体,随着大地产制和庇护制的发展,农村公社土地被兼并,马尔克瓦解。

2.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

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

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

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3.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

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

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4.卡诺莎觐(晋)见:中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事件。

1075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

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

教皇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

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沙事件。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中世纪史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在十一到十三世纪的西欧,经历了一场长达两百年,多达七次的战争,即十字军东征。

这是一场打着“圣战”名义的侵略和掠夺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地区的掠夺,更是与西欧城市的兴起一起,被誉为西欧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兴起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

早在蛮族大迁徙时期,,罗马帝国时代的城市大多已经变为废墟,只有地中海沿岸的少数城市还保持着繁荣。

9世纪以后,西欧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工具大大改进,如用于翻耕深土的带轮的铁铧犁、大镰刀、大耙子等新式高效农具已经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成倍增加,耕作制度也由传统的二圃制向“三圃制”过渡,谷物产量增加。

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庄园内部的社会分工。

由于剩余农产品增加,有可能使一部分手工业者从农业中独立出来使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的作为家庭副业的地位。

这些新独立出来的手工业者,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庄园,来到教堂、城堡周围或者渡口、桥梁、要隘等交通路口上,生产和出售他们的产品,在交通路口形成集市贸易。

之后,又有大批商人被吸引进来。

这样,往往在一个集市的基础上,一座中世纪的工商业城市诞生了。

与此同时,罗马时代的一些古典城市也开始复兴。

总之,9~11世纪,西欧的工商业城市纷纷兴起。

城市自治是中世纪城市的一大特点,他是新兴城市通封建领主不断斗争的结果。

一个城市建立之初,因土地权和人身权的关系,往往隶属于一个或者数个封建主,贪婪的封建主对新起的城市格外压迫,敲诈勒索,恶壑难填,迫使城市起来斗争,要求自知。

城市争取自治的途径大致有三种:金钱赎买,暴力斗争,或两者的结合。

12世纪初,法国琅城的自治过程带有典型性。

他们先用金钱向主教赎买了自治权,建立了琅城公社,但是不久,主教就单方面撕毁协议,取消琅城自治,琅城市民最终没有屈服,经过十几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获得了自治。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涅伽达文化埃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因埃及南部的涅伽达遗址而得名。

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涅伽达Ⅰ)又称阿姆拉文化,约当公元前4000~前3500年;后段(涅伽达Ⅱ)又称格尔塞文化,约当公元前3500~前3100年。

涅伽达文化处于埃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前段属原始社会末期,后段已建立若干奴隶制小国,在埃及史上有前王朝时期之称。

涅伽达文化时期石器和陶器制作日精,对外贸易发展,铜器逐步增多,人工灌溉逐渐发达。

这时村落转变为市镇,最后出现了最早的埃及文字、王族墓葬及国王权标,表明国家形成。

当时涅伽达和耶拉孔波利斯相继为埃及南部最大城镇和政治中心。

涅伽达文化与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有较多接触,表明这两处人类文明摇篮在文明开始时期即联系密切。

2.美尼斯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建立孟菲斯。

3.那尔迈(Narmer)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可能和美尼斯是同一个人。

传说他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并建都孟斐斯。

曾被认为是第一个统一埃及的国王,但根据已发现的有关蝎子王的文物(主要是蝎王权标)来看,蝎子王可能更早地做到了这点。

有关那尔迈的重要文物有那尔迈调色板和所谓那尔迈大权标头。

4.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石凳,是埃及古王国之前贵族的墓葬形式。

坟墓多用泥石建造,呈梯形六面体状,分地下墓穴和地上祭堂两部分。

墓中一般有众多墓室,不仅用于放置死者尸体,还放置陪葬者尸体。

此外还有用于放置食物、用具和衣物的墓室,进入古王国时期后,国王开始使用金字塔取代马斯塔巴作为墓葬形式,而最早的金字塔正是从马斯塔巴演进而来的。

5.诺姆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及出现了阶级分化,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各地出现了最早形式的城邦国家,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埃及人自称为"塞普",中译为"洲"。

当时在上埃及和下埃及共有40多个诺姆,面积不大,大多是从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

中世纪的具体简介

中世纪的具体简介

中世纪的具体简介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世纪的具体简介,希望对你有用!中世纪的时间范畴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注:这里的"封建社会",不是我们通常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相提并论的"封建社会",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会。

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为典型。

但华夏背景下的这种"封建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并不相同)黑暗时期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

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

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

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一.拜占庭帝国1.查士丁尼:(527—565)拜占庭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在位期间主要极力维护奴隶制度;镇压了尼卡起义;编纂了《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进行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军事征伐。

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2.《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

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27年下令编纂。

其基本宗旨是巩固帝国、突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承认等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的法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普罗尼亚制:拜占庭帝国的兼领地制度。

科穆宁王朝时确立。

即将国家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兼领,兼领主向国家履行相应的义务。

这一制度的形成,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封建制度的全面确立。

但它只是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兼领制的实行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4.普罗·科比:查士丁尼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主要作品是:《查士丁尼战争》《秘史》《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

是垂训史观的真正体现者。

在古典文化上造诣颇高,其作品风格和表现形式都模仿古典史家的作品。

5.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7世纪以后,教会和修道院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招致社会普遍怨恨。

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圣像崇拜的诏令,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后经历多次反复,843年,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结束。

二.西欧1.托马斯·阿奎那: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神学之王”。

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伟大;撰写了《神学大全》,并提出了“宇宙秩序论”,对教会权威与封建等级秩序做出了充分的神学论证。

他的思想至今在西方仍有影响。

2.查理·马特:墨洛温王朝宫相。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

图腾崇拜产生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

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

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

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

约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

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

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

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

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

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

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

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

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

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

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

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世界史九年级知识点

世界史九年级知识点

世界史九年级知识点世界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学科,通过对过去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九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世界史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学科。

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包括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这些古代文明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等。

2. 中世纪: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崩溃到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包括了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封建社会等。

在这个时期,欧洲开始兴起了封建制度,基督教在欧洲传播开来。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文化和艺术在欧洲重新出现、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

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束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4. 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指欧洲国家探险家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

大航海时代扩大了欧洲的影响力,也为世界各地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5.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人类社会从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的时期,标志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兴起。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后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等。

6. 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两次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两次战争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了纳粹德国的崛起、联合国的建立等。

7. 冷战时期: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

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爆发了韩战、越战等地区冲突。

8. 当代世界:当代世界是指21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情况,包括了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等。

当代世界的特点是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增加。

以上是九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一些世界史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增进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中世纪史

一名词解释克洛维4世纪后期到5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创始人,墨洛温王朝国王。

第一位皈依正统天主教的蛮族国王,四处征战,获得了西欧大片领土,以法治国,制定西欧历史上最早的法典《萨利克法典》。

土地无偿分封给战将,封建等级制度初步形成,但死后王国被三个儿子平分,王室便衰落了克洛维皈依了罗马教会,496年率亲兵在兰斯大教堂了洗礼,得到高卢境内罗马教俗地主贵族的支持,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

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王朝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回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在位44年间,发动过对伦巴德人、萨克森人等的大大小小55场战争。

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号为罗马人皇帝。

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以及经济生产方面都有杰出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国出现分裂。

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

凡尔登条约公元843年在凡尔登缔结的瓜分法兰克王国的条约。

缔结者是法兰克国王虔诚者路易之子罗退尔、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

条约规定路易得到莱茵河东岸地区和巴伐利亚,地理上称德意志;查理所得地区大致与今天法国相同,地理上称法兰西;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和路易与查理所占地区之间的洛林地区,罗退尔保留皇帝称号,其余两人拥有国王称号。

该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亲兵队亲兵队日耳曼传统制度。

最早是若干战士自愿依附于某个有经验名望的战士,后来转化为军事首领控制手下的亲兵,亲兵对其效忠,首领赐予亲兵财物、土地。

类似于原始的采邑制度。

它建立了军事首领和亲兵间的契约关系,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世界史中古史复习要点

世界史中古史复习要点

世界史中古史复习要点世界史名词解释(经典完全版)一:民族大迁徙时期1、奥古斯丁: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

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以前,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曾担任文学、修辞学教师。

在这之后,他痛侮为世俗文艺引入歧途,极力攻击世俗文艺(如荷马史诗)。

他把哲学和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

在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可算作代表作,包含不少哲学论述。

2、汪达尔人:古罗马帝国时代欧洲生活在北欧的落后的日尔曼民族之一,他们被当时的罗马人认为是“蛮族”。

从公元3世纪开始,欧洲的各日尔曼民族在匈奴人西侵的挤压下开始向西欧迁移,这就是西欧历史上著名的“日尔曼人入侵”,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公元6世纪。

日尔曼人持续的入侵逐渐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

公元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该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

442年,罗马终于承认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455年,该萨里克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罗马,纵兵焚掠两星期(6月2日—16日)。

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

汪达尔主义意味着对物质、文化的极具毁灭性的、彻底的破坏。

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时对圆明园的破坏,西班牙殖民者天主教徒对美洲印加帝国的毁灭,11、2世纪蒙古兴起时期对中亚、东欧地区文明、城市的劫掠都可以说是汪达尔主义。

一些有着强烈的破坏欲望、无法控制自己的破坏行为的人,可称作汪达尔主义者。

3.亚得里亚堡之战:4.波伊提乌,执政官及作家,著有《哲学的慰籍》(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奥古斯丁:354⾄430年在世,基督教思想家,教⽗哲学的主要代表⼈物。

早年为摩尼教徒,后皈依基督教,任希波城主教。

他⽤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说:⿎吹教权主义,提出世俗政权最终⼀定覆灭,并逐步由“上帝之城”取代,教会则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

这⼀说法为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教权⾄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代表作品有《上帝之城》、《忏悔录》等。

教⽗哲学:罗马帝国晚期及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教神学,是经院哲学的前⾝,因这⼀时期的⼀些神学家被尊为“教⽗”⽽得名。

教⽗哲学主要利⽤古希腊罗马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新斯噶多哲学等制定并论证基督教的“三位⼀体”、“创世”、“原罪”和“救赎”等学说,并制定了⼀套相对完善的教义。

代表⼈物有奥古斯丁、奥利⾦、德尔图良、西普⾥安、克莱门、安布罗斯、哲罗姆、巴西尔和格⾥⾼利等。

汪达尔⼈:古代东⽇⽿曼⼈的⼀⽀。

409年越过⽐利⽜斯⼭占领西班⽛半岛⼤部分地区,429年由领袖该萨⾥克率领进⼊北⾮,439年攻克罗马在北⾮的⾸府迦太基,并迁都于此。

455年攻⼊罗马,⼤肆抢掠,因此出现了毁灭⽂化的的代名词“汪达尔主义”,此后⼜多次⼊侵意⼤利。

汪达尔⼈信奉阿⾥乌派基督教,残酷迫害正统派基督徒。

533年查⼠丁尼⼀世派遣⼤将贝利撒留远征北⾮,次年汪达尔王国灭亡。

克洛维:法兰克王国创⽴者。

481年建⽴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86年在苏⽡松击败罗马在⾼卢的残余部队,占领卢⽡尔河和塞纳河流域;496年皈依基督教,在位时编纂《萨利克法典》,在保存了罗马地主财产的同时将罗马国有⼟地和⽆主⼟地赐给亲兵和官吏。

其建⽴的王权很弱,死后其⼦⽠分国家,分裂兼并战争不断。

《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习惯法的汇编,克洛维统治时期编纂,⼤体反映6世纪前后法兰克⼈的社会状况、社会结构(农村公社制、等级);政治结构(国王、伯爵、百户长)、经济结构(⼟地公有制、份地、公有地)。

马尔克公社制:中世纪⽇⽿曼⼈的⼀种农村公社。

中古欧洲社会

中古欧洲社会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结合图片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
结论: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 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பைடு நூலகம்
; 硬笔书法加盟 硬笔书法培训加盟
1、什么是中古史: 中古史也叫中世纪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 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2、以图片为背景进行小品表演
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 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

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

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

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

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

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

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

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

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

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

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

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索贡巡行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

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

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

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

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

来源于东斯拉夫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

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

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东正教又自称“正教”,意思是正宗教会,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

正教否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除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在教义上与天主教略有分歧。

5—15世纪时,东正教直接受拜占建帝国控制,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

因为宗教仪上都用希腊语,故东正教也称希腊正教。

十六世纪末,东正教在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控制。

至十八世纪,东欧有些国家的东正教教徒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

东正教流行范围主要是东欧,即东欧的希腊语和斯拉夫语地区。

阿维农之囚法王腓力四世因推行战争政策,财政困难,而向教士征收捐税,得罪教皇。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准备开除法王教籍,法王则逮捕教皇使节,并派密使诺加勒到罗马,勾结科隆纳家族,共反教皇,卜尼法斯在斗争激烈时死去,在法王压力下,选了新教皇克力门五世,教廷因此迁到法国阿维农城,共驻了七十年(1308—1378),史称“阿维农之囚”。

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

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

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

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七国时代7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七国并立的时代。

从5世纪中叶起,欧洲大陆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跨北海侵入不列颠岛。

在征服当地克尔特人的过程中,许多小国逐渐合并为7个王国。

南部有西塞克斯、南塞克斯和东塞克斯;东北部和中部有麦西亚、诺森伯里亚和东盎格里亚;东南部有肯特。

相互争雄,战乱不已。

埃格伯特建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七国时代结束。

僧侣骑士团是一种宗教性的军事组织,直属教皇,不受当地统治者指挥。

第一次十军东征后,教会为了巩固十字军国家的地位,先后组织几个僧侣骑士团,派往东方,第一个“神庙骑士团”主要由法国骑士组成;第二个是“医院骑士团”,主要由意大利骑士组成;后来在13世纪又成立了德国的“条顿骑士团”。

《萨利克法典》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

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507~511)颁布的。

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

《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

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

16世纪时,这一章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

隶农制隶农最早于公元前2世纪在意大利出现。

部分罗马公民租种他人土地,成为隶农。

租地需订契约,订约双方政治上平等,都有权根据自己意愿中止契约。

租期一般为5年,地租用现金支付。

3世纪时,由于奴隶占有制开始衰落,劳动力日益缺乏,罗马政府和大庄园主,逐步采用强制手段把隶农固着在土地上。

4~5世纪,隶农的地位进一步发生变化。

罗马法律规定土地所有者是隶农的主人,隶农及其财产是庄园财产的一部分,对隶农的婚姻权以及处置和继承财产的权利都作了限制,尤其限制隶农自由迁徙。

但是,隶农不同于奴隶,法律仍然承认他们是自由民。

在罗马帝国晚期,隶农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中庄园广泛使用隶农劳动。

由于对被释奴授产使其从事耕作,加之大批“蛮族”俘虏以隶农身分定居于帝国境内,自治市里的中、小土地所有者又大量破产,结果隶农的数量不断增加。

帝国后期隶农制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

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

保罗派拜占庭帝国的一支反抗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异端教派。

早在7世纪已经产生,在8、9世纪广泛传播于城乡各地。

活动中心在小亚细亚东部地区。

其基本群众是农民,也有部分城市贫民和奴隶参加。

其主张恶善二元论,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

保罗派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

他们积极参加圣像破坏运动,是农民反对农奴化的一种形式。

827年被镇压,其信徒逃散世界各地,其思想种子也被带到欧洲许多国家。

普洛尼亚制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

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

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

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

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

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

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

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

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

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

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

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

624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

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

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什叶派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

穆罕默德死后,该派认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即伊玛目(永无错误的“超人”),并认为末代伊玛目隐遁,将来以救世主身份再现。

经典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在宗教上,该派除了尊奉《古兰经》外,还按六部“圣训集”建立自己的学说。

在政治上,它承认最初四代哈里发皆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

在倭马亚王朝时,逊尼派拥护当权派的统治,代表了叙利亚的阿拉伯贵族的利益。

其后又反映了各个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当权集团的利益和愿望,得到历代哈里发及其政府的支持,发展较快。

世界上的穆斯林多为逊尼派。

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王朝。

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

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

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

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查理·马特改革改革法兰克王国的一次改革。

715年,查理继承父职出任宫相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

为挽救时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

通过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

而且采邑是连带土地上的劳动者一起分封的,这就使劳动者更加固着在土地之上,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封君封臣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

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