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案例分析[1]

合集下载

教研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教研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进行了一节“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片段一: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将一块蛋糕分成4份,吃了2份”,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

片段二:新课讲解教师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举例说明。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这样计算?”片段三: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了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片段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注意事项。

三、问题分析1. 教学方法单一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讲解分数加减法时,主要采用讲授法。

虽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但整个教学过程仍然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

2.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害怕的情绪,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参与度不高。

3. 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四、对策建议1.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3.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导游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tour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引言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其教学质量和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数学课堂案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案例一:小学三年级加减法教学在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教授学生加减法。

教师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简单口算练习,最后布置了相关的作业。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老师以讲解和练习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的参与和互动。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优化建议:为了提升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 引入教学游戏: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加减法问题,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应用场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案例二:小学四年级几何形状教学在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教授学生几何形状。

老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的几何形状,并对每种形状的特征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几何形状的辨认和分类练习。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相对于案例一而言,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通过幻灯片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

学生的参与度仍然有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前两节案例而言,更加注重情境教学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故事引入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结语通过对上述三个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反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等等。

现在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都尽可能的使课堂更具有效性,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课堂教学为迎合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面针对不同的案例谈谈我对有效提问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有效课堂课堂提问的分析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

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本案例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还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基础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案例一:小明的加减法困惑小明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课上遇到了困扰他很长时间的问题:加减法。

他总是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无法正确解决问题。

他的数学老师决定采用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

首先,老师引导小明回顾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加减法的应用。

然后,老师给小明一些练习题,并鼓励他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给予小明及时的指导和鼓励,还鼓励他与同学们一起合作解题,通过讨论和分享经验来加深理解。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小明逐渐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技巧,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

他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案例二:小红的几何困惑小红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在几何学习中遇到了困扰她的问题:几何图形的分类和属性。

她总是混淆不同的图形,无法准确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她的数学老师决定采用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她。

首先,老师给小红展示了一些几何图形,并引导她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小红思考如何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鼓励小红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引导她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通过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小红逐渐掌握了几何图形的分类和属性。

她学会了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准确地区分不同的图形,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几何相关的问题。

她的几何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
案例介绍
在一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张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一
支香蕉每天长半截,请问十天后,香蕉会长多长?”学生小明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但是得到的答案与其他同学不同。

本报告将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
小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把第一天的香蕉看作完整的,那么第二天长的是
原长度的一半,第三天是原长度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

通过计算,小明得到了香蕉十天后还剩下原长度的1/1024。

而其他同学得到的答案是原长度的1/2的10
次方,即原长度的1/1024。

可以看出,小明的解答与其他同学不同。

结果分析
从小明的解题思路中可以看出,他采用了一个递推的方式来计算香蕉的长度。

而其他同学则采用了简单的等比数列的方法。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两种解法得到的结果是否都正确?
反思思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他的解题思路
更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而其他同学的解答则局限于等比数列的计算方法,不能涵盖一些特殊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小结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应该多样化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解题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鼓励,创造出更有趣、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小学(2篇)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小学(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案例选取一堂小学数学课堂,通过分析教师如何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分糖果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大、熊二是如何分糖果的吗?他们分得公平吗?”(2)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和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将两个分数相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环节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例如,有小组提出将两个分数通分后相加,另一小组提出利用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直接计算。

(4)练习环节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教师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优势(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动画片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练习环节,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2. 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因为害羞或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发言。

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虽然教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拘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篇一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小学数学课堂案例。

案例一,小明和小华一起做数学题,小明做对了5道题,小华做对了3道题,他们一共做了10道题,请问他们一共做错了几道题?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小明和小华做对的题目数,然后用总题目数减去正确的题目数,得出他们一共做错的题目数。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二,小明家有3个苹果,小华家有5个苹果,他们一起把苹果分成两份,每份苹果数相同,请问他们每份有几个苹果?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将小明和小华的苹果数相加,然后除以2,得出每份苹果的数目。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小红有一些贝壳,小明有两倍于小红的贝壳数,小华有三倍于小红的贝壳数,他们一共有45个贝壳,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贝壳?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代数方程的解法。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设定小红贝壳数为x,然后根据小明和小华的贝壳数与小红的关系建立方程,最终解出小红的贝壳数。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代数方程的解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善于利用案例,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一、引言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了一个求解实际问题的数学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他分给小红和小华,每人吃了几个苹果?”孩子们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还存在困难。

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及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不够熟练。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2. 案例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分给小红和小华,小华分到2个苹果,小红分到多少个苹果?”这道题目是用故事情节来引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设计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和学习态度。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更多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3. 案例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结论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的困难、学习兴趣不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加减法运算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正在教授加法和减法运算。

老师通过举例子、操练和练习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 游戏:老师将教室分为两个大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回答加法和减法问题。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加深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

2. 使用物品:老师准备了一些小球和小糖块,让学生亲自体验加法和减法运算。

让学生用小球表示被加数和加数,用小糖块表示减数和被减数。

通过物品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和运算过程。

3. 实际问题:老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了2个,还剩下几个?”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将抽象的加减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二:分数的认识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正在教授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由于分数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教师需要采取更具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知识。

1. 图形演示:教师通过绘制图形,将图形分成若干份,并向学生解释每份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将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让学生明白每一份的意义,并计算每一份的大小。

2. 计数操作:教师准备一些色块,让学生亲自操作,将色块分成若干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含义和运算过程。

教师给学生发放8块色块,让学生将其分成两份,理解2/8表示的含义。

3. 综合练习: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分数运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用了3/4小时完成作业,还剩下1/4小时,他一共用了多少时间?”通过综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析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析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析案例分析一、引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探讨了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和策略,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二、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选择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引子,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分析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一个关于简单计数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生每天上学要经过的十字路口的数量。

通过这个问题,教师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场景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在引发学生兴趣之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游戏、故事等,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通过模拟过马路的情景,来解决相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

例如,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个关于图形的案例,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分析图形的属性和分类规则。

这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在课堂结束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评价。

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回答。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反思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四、案例启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教学启示:1. 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故事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使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

【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案例1】: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说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说兔子在跳舞。

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

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教材安排主题图的目的是什么?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每个例题前都有一幅主题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安排主题图的目的一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二是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而往往有的教师在处理主题图的时候把主题图浓缩成一个文字题,这样处理违背了教材的编排意图。

那么,在处理主题图的过程中怎样提问才是有效的,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案例中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所特有的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案例2】: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方法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方法二:教师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

小组交流后,让学生把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分析: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

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

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方法二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许多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难题,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位学生为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一直不太好。

他在课堂上经常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解,对于一些概念理解困难,计算时常常出错。

他的成绩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问题分析1. 学习能力差小明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

他很难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空间思维也不太敏感。

2. 缺乏基础知识小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因为基础知识欠缺,导致在后续的学习中无法连贯起来。

他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规则和公式也不太熟悉。

3. 学习方法不当小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他常常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

四、教学策略针对小明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小明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 梳理基础知识针对小明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为他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如数的概念、数的读写等。

3. 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符合他水平的适当难度的任务,让他在慢慢提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4. 培养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帮助小明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如积极听讲、多思考问题、多做题等。

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学习技巧和策略的讲解,帮助小明提高学习效果。

五、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预期小明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会有所改善。

他的数学基础知识会得到补充和提高,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也会有所提高。

六、总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是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通过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案例20xx年12月,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决定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作为我的研究项目。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修学习,使我认识到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现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就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浅薄的体会:一、研究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然而,老师只有一个,学生却存有一个班,相同的学生基础存有差别,智力也存有差异,拒绝接受同一科学知识所须要的时间也不一样,老师的教授方法却很非常有限,那么怎样使非常有限的方法尽可能的适宜更多的学生呢?这就建议教师必须尽可能的介绍学生,研究学生,哪些科学知识学生更容易掌控,哪些科学知识学生还存有疑点,学生讨厌怎样的课堂以及通过介绍学生的兴趣与课堂教学联系出来并使学生对课堂明确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控了科学知识,这样的课堂回答才更有效率。

二、课前老师要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必须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住教材的难点和疑点。

在复习过程中认真斟酌,设计的问题必须紧邻教学目标,必须注重课堂科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使明确提出的问题反问在科学知识的关键处。

同时必须充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无法太难又无法太易,尽量设计使学生“冲一冲能着”的问题。

因为问题太易可以并使学生不减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可以并使学生丧失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以伤及学生自学的。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

问题具备启发性就是另一类引发学生M18x而有所领悟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学生展开深刻、贴心的思维活动,从而达至教学效果。

三、分对象、分层次性的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

在上课时,相同的问题问相同的学生,使问题问至点子上,充分发挥课堂回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的老师回答,讨厌回答成绩不好的学生,对答如流,省时省心。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范文(2篇)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范文(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在数学学习上,小明表现出以下特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应用题解答能力较弱;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表现积极,但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针对小明的这些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育案例。

二、案例目标1. 提高小明在应用题解答方面的能力。

2. 培养小明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提高小明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三、案例实施过程(一)分析问题,制定策略1. 分析小明在应用题解答方面的问题:小明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对问题中的关键词和条件把握不准确,导致解题思路混乱。

2. 分析小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原因:小明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不足。

3. 分析小明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原因:小明对作业缺乏兴趣,完成任务马虎,没有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针对以上问题,我制定了以下策略:(1)加强应用题解题技巧的训练,提高小明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2)培养小明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3)加强对小明课后作业的指导,提高其完成质量。

(二)实施过程1. 加强应用题解题技巧的训练(1)课前预习:要求小明在课前预习,了解应用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

(2)课堂讲解:在课堂上,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如如何审题、如何找关键词、如何列式等。

(3)课后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应用题,要求小明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2. 培养小明自主学习的能力(1)鼓励小明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鼓励小明积极提问,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小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 加强对小明课后作业的指导(1)认真审题:要求小明在完成作业前,认真审题,确保理解题意。

(2)仔细计算:指导小明在计算过程中,注意细节,避免粗心大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在教学《认识角》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平均数》教学案例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案例分析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9加几》教学片段: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

(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色的,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分析:本案例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

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

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

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

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案例2】这是二年级“二的乘法”的教学片段:教师从做家务、摆筷子引入:饭桌上有九只碗,摆多少双筷子
生:摆九双。

师:为什么?
生:在锯木头时,木头中间锯一下,锯出九节木头,需要锯九次。

师:怎么锯九次?
生:…环形…
师:大家同意吗?
同学们:同意。

师:很好。

看着这幅图,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怎么摆?
生:摆在碗之间。

……
分析:课始教师提出“摆多少双筷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平常一个碗摆一双筷子”,很快就有了答案,可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碗配一双筷子,随着“为什么?”的提出,把二年级学生带入锯木头的情境中,二年级学生是很难理解环形木头锯九次的,接着提问“大家同意吗?”这种面向全班的提问带来的是集体的合唱,而集体合唱可能掩盖和压制个体的真实声音,很难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

最后学生在看图时“摆在碗之间”又可能纠缠“环形”问题……,如此这般由于教师总喜欢问“为什么”,而不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所以问题总是来不及纠正,这样的回合价值值得怀疑。

反思这节课教师的提问,问题出在教师没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故而使自己把学生带入到很抽象的情境中,让学生无法理解。

【案例3】五年级上册的《复式统计表》出示例1,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例题的信息,填写四张单式统计表,并用投影出示所填结果。

师:哪个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航模小组的人数最多,有8人。

我是一张张看的,音乐小组和书法小组都只有3人,美术小组有4人,而航模小组有8人,所以航模小组男生人数是最多的。

师:那么要这样一张张比较,你觉得怎么样啊?
生:比较麻烦。

师:那么可以怎么办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我们可以把四张表合并成一张表。

对不对?(学生勉强附和:对。


师:把这四张表合并在一起,这张表要反映哪些情况呢?(教室里又是一片寂静。

)教师只能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才把这个环节应付过去。

分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

针对以上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做到有效,就要注重课堂提问技巧,那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
一、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

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二、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
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

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用文字呈现。

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

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不过学生若不明了问题的涵义,而要求教师解释,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三、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一般有以下几种: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

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

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曲问,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

若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

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
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四、提问等候时间要把握
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

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

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

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五、提问要有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
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

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