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产生》教学反思
《 数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数的产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的产生过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和实际意义,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自主探究数的产生和大小比较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数字卡片、图片等。
2. 准备实践活动材料: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 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生活中你有什么关于数的有趣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到:苹果、桔子有多少个?班级学生有多少个?足球队有多少个队员?楼房有多少层?一年有多少天等等。
2. 引导学生归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数的产生。
3. 引出课题:数的产生。
(二)探索新知1. 讲解数的起源:文字发明之前人们用各种符号记录数字,比如用结绳记数,用石子、小棍记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记数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算筹。
算筹的产生比结绳记数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用算筹计算仍然很麻烦,于是又出现了算盘,并逐渐得到了完善。
我国的珠算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2. 讲解数的表示方法:介绍我国传统的记数方法(位值制):(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2)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均可作为计数单位;(3)不同的计数单位上的数各个位置的权是不同的。
因此,同一个数表示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不同。
例如:在个位和十位上放一个物体表示不同的数量。
3. 认识数位和位数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数位和位数的区别。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在一个数位里可以表示一个或几个数字单位。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参赛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第7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教材第16—P18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计数器、课件、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学生汇报。
1、教学数的产生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1)出示课本主题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
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
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3)认识自然数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
“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
《数的产生》(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的产生》(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的产生(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数的产生》这一课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对数的比较大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古代人们计数的方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的产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一万二万三万2. 数的大小比较:一万二万大于小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作业答案:(1) 二万:二万三万:三万四万:四万(2) 二万和三万:小于三万和四万:小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万的读写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数的大小比较的讲解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关注的细节,我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二、关于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许多学生在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存在困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我详细讲解了两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然后,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我还安排了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三、关于课堂小结和课后拓展延伸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在教授《数的产生》这一课时,我运用了一些教学技巧和窍门,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1. 语言语调:我在授课时注意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将“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贯穿在数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中,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直观的说明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是数不完,输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第【1】篇〗1、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学习难点:可以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1、数的产生。
提问: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消费劳动中就有了技术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
但是那时候的人们开场只知道“同样多”、“多”、“少”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来数物体的个数,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课前大家查找了一些资料,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介绍)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讲述数的产生过程。
你们觉得这些计数方法怎么样(这样太不不方便了)师:计数法如今看来很费事,但在当时数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能创造这样的计数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表现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2、各国的记数符号:师:数的产生来于消费、生活的需要。
(课件演示)随着文字的开展,后来人们逐渐创造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最初的数字。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请看这分别是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
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哪国人创造的吗小资料:3世纪时,印度人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数字,后来这种印度数字传到了阿拉伯。
12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又把印度数字带到了欧洲,欧洲人称它们为“阿拉伯数字”。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这一内容,在旧教材中是分成两节课来上的,而新教材中将这部分内容合并成一节课。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重点落实在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又离不开数。
成功之处在于:1.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本节课从让学生了解数的产生背景引入,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过程;从具体形象的操作,抽象概括出数位、计数单位、进率都是以十进制计数法为重点,通过举例、质疑、讨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越性。
最后让学生了解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及写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整节课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列举实例归纳概括、用简单的数字符号进行记录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的主导性则贯穿于整个过程:情景的创设、关键处质疑、重点处点拨、练习的精心设计等。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身边的学校人数、班级人数谈起,再由我国的人口数量导入新课的学习。
特别是练习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我国的有关数据,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也获得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学习体验,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足之处:1.在练习的设计上,还应多下功夫。
如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而又与本节课知识无关的练习,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而影响了对后面练习的正确判断。
2.在练习中忽视了学生的单位意识。
在读数和写数时有些数学生已经产生了单位错误现象而老师却未发现而及时纠正。
如果在此处能让学生合作讨论检查的方法并落到实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3.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创造练习减去了些而换成了大量的说教式练习,这样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1.3.1《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案(含反思)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能用迁移的方法完善数位顺序表。
过程与方法1.经历搜集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了解数的产生的相关知识。
2.在合作与操作的过程中生成数位顺序表,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数学文化,知道中国古代数学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数的产生及数字的演变过程。
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及掌握数位顺序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数位顺序表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资料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板块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导入: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你们了解数吗?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吗?过去人们又是怎么计数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课题操作指导创设问题情境,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块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活动1学习数的产生1.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提问:古时候,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有了计数的需要,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各种方法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你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计数的吗?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有关用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的图片或文字等2.师小结:无论人们采用哪种方法计数,都要把数的实物与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一对应起来,这种记数方法与现代的记数方法比较起来不够简便,但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活动2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1.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地区的数字是不同的。
课前大家也收集了相关信息,结合教材16页内容和17页“你知道吗?”,说下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一下,再全班交流。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评学生的分享,再全班交流。
预设生1:教材上介绍了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小学数学公开课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公开课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1、教学数的产生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求,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
他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
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
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3)认识自然数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反思第【1】篇〗《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是七年级人教版上册四单元第二节课。
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
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比较,总结提炼。
让学生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还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现对所讲的《直线、射线、线段》一课做以下反思:一、教学理念: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
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种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线段、直线、射线。
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比较、得出直线的基本性质,通过学生看书理解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直线、射线,进而总结直线、射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反思第【1】篇〗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介绍古人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介绍阿拉伯数字和自然数。
顺势介绍生活中存在更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将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扩展到亿级,科学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对于这个内容的教学,当时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的内容,再经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来达到锻炼交流、阅读等能力的培养,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操作,学生能简单的感受到数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知道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记录物体的个数,了解到这些数字就是自然数。
本节课我认为存在以下的不足,整节课下来就显得比较平淡,学生所了解到的知识点局限于课本,学生探究、发现的内容很少。
在“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这两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这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在课前以“活动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寻找“数的产生”,“数字演变”这方面的资料,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感受数字的趣味性。
在教学的前期准备中没有做到合理的利用资源,其实在数学文化读本上也有相关配套的知识如第3课的《古代的数字》,第4课《有趣的.进制》,这里面的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是课本知识的很好的补充,如果可以将两者的内容做合理的编排与整合,整节课的内容就比较充实、有趣。
例如在介绍古代数字时,可以这个情景结合阿拉伯数字来导入自然数的教学。
这样就显得比较的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
在介绍完自然数后,可以通过“人长着10根手指,古代人数数离不开手指。
这是十进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的过渡来进入“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
这样处理就比较的自然,然后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来完善数位顺序表,并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内涵。
这节课的教学留有不少的遗憾,如果在教学中能更合理的利用教材,适时与课外知识合理的进行整合,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的有趣,内容更加的丰富。
四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数的产生_人教新课标-精选教育文档
四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数的产生人教新课标本节课教学过程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直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探索有关十进制计数法的有关知识,并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类推、试做,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首先,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到数字,几乎每天都要和数字打交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用实物计数,以前人们每天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头。
一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头;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
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放牧时羊没有丢。
因此,古时候人们计数的基本思想是用实物一个对一个地点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思想。
通过学生对计数的了解后,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符号的产生,教师也进一步给学生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即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字的产生。
同时介绍了自然数并明确说明: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接着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其次,在学习十进制计数法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步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
在学生了解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说一说亿以内数的单位和计数单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新的数位及计数及计数单位,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类推、试做,让学生完成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填写,并进一步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由学生回答万级以上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然而,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这表示还有其他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数位的分级。
学生已经知道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个级,第五位至第八位是万级,教师进一步说明第九位至第十二位是亿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9 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
数的产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棋辰学校陈慧兰
1、填空。
(1)古人的记数方法有()、()、()等。
(2)“阿拉伯数字”是()人发明的。
2、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
(2)所有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参考答案:
1、(1)用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2)印度
2、(1)×(2)×
3、1 0 无限的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旧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数的发展历史,学生接触的都是文化性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千亿,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计算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将“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贯穿在数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中,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直观的说明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是数不完,输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自然数。
2、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过程,掌握包括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在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体验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2、掌握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老师:同学们,想一想*时在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
你们知道古时的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你们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二、探究新知1、学习数的产生(1)讲述数的产生:古时候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了记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数物体的个数,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来记数。
如第一幅图中,人们出去放牧时摆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小石子。
放牧归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若两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第二幅图说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来记录所捕获的鱼或其他猎物的数量,也可以用来核对打猎前后武器的数量是否一致。
第三幅图中结绳记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小结:人们无论采取哪种记数方式,都是要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对应起来,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也不同。
(2)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
巴比伦数字、*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它先由印度传入*,而后又从*传入欧洲,这样人们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所以才叫*数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又逐渐**成现行的*数字,即:1、2、3、4、5……(3)认识自然数。
自然数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数的产生》教学反思
《数的产生》教学反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改进措施一、让学生“动”起来,在操作中有所悟科学课堂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课,我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不管是课初的“制造声音”,还是“观察发声物体”都让学生亲力亲为。
为学生提供如钢尺一类的物体,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在这里我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
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当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会发出声音,它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了力”“物体产生了运动”,这样学生就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获。
而在学生作出初步假设后,我以实例证实物体受到力,产生了运动也没有发出声音,造成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当他们进一步注意到不同的受力方式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将逐渐进入研究物体振动的活动中。
二、让学生“观”起来,在现象中有所得学生的科学探究如果一味重于“动”的话,那么我想这样的探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学生的所获也不一定是有价值的。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尤其当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好不容易得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却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新的矛盾冲突。
要带领学生继续研究,为此为学生安排了一个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的过程,推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个活动由扶到放,在前面动手的基础上,操作上更是简单易行,所以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思考、记录,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而这个活动我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活动观察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简单操作,意在让学生关注到物体发声是的“振动”,第二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进一步观察研究,这相当于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将物体发声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理解起来当然就更简单。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反思第【1】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学习反思20xx年4月2日,我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第一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主题教研。
本次教研以”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为主要内容。
听了四位老师的说课,以及武维民老师的精彩点评后,我收获颇多。
第一节说课是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胡林青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说课。
胡老师先从教材分析入手,介绍了“数”的来源:数来源于数。
然后详细分析了教材的编排: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数》,四年级上册《万以上的数》……由此可见,胡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
另外,胡老师指出,要通过计数单位和十进制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尊重学生的基本学情,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要制定详细的单元学习规划。
通过聆听,我知道了,我们对于教材要有整合的能力,能够把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胡老师的单元整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节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的吕斓老师的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时说课。
吕老师以课时教学为例,向我们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小学“数的认识”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应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
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过多样数数,激活孩子们已有的活动经验,还要善于借助模型,让孩子领会数的核心,最后还要回归生活,提升同学们的素养。
第三节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张政和王硕老师的关于《小数的意义》的课时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产生》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产生》教学反思
我出示教材第19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再如,人们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
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
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
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两竖来表示 (9)
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中国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这些数字).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人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人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字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有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