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学生用导学案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书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环境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课文内容。

(2)分析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评书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北京方言和土语的理解。

(2)评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评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评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2)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演等能力的展示。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1)学生对评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文章。

3. 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明湖居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13、明湖居听书
一、示标
1、阅读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画出句子中有相应关联的词。

2、熟悉、理解文章
3、精读训练要点概括、词句理解、内容探究
二、导入
1、背景与题解“听书”是何意?
2、阅读课文
①划分段落层次
②关键词的理解与记忆
3、再读课文,明晰主旨
三、反馈
1、一、二部分精读训练题
①文章开头两段描写听书的盛况,请问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听书的盛况?
答:
②起初对琴师的演奏不以为然,而后又“叫好声不绝于耳”。

这是为什么?
原文答:
概述答:
③怎样理解“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

④第5段最后写“满园子里的人”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四、巩固
2、三、四部分内容理解与精读训练
⑤第6段中“五脏六腑里┅┅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其中“熨过”一词好在哪里?
⑥第7段,“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请欣赏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⑦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艺术,但是文中却有诸多的“闲笔”请概括有哪些闲笔,它们有什么作用?
⑧联系全文,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白妞高超精湛的演唱艺术?
五、反思。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一、阅读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二、目标链接侧面描写, 是指对描写的对象, 不做正面的描绘, 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 烘托描写的对象, 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 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又叫间接描写, 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 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 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 又叫场景, 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

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 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 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 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

其作用有:第一, 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 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 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三、阅读过程走进作者及其作品1、作者简介刘鹗(1857─1909), 字铁云, 笔名洪都百炼生, 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 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 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 后又弃医经商, 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 他因治河有功, 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 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 赈济居民, 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 流放新疆, 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初中语文《明湖居听书》说课稿 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初中语文《明湖居听书》说课稿 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说课稿一、说学情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说教材1、说教材地位《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

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说学习目标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知识目标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

“能说说听到《岳飞传》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身临其境”等话语来描述。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听《明湖居》电台节目。

2.精读节目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3.讨论文本、生活和故事,表达个人观点。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来提高自我素质。

3.如何归纳和总结文本,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录播制教学。

2.精读课文和生活,讲述背景和故事。

3.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4.课堂辅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介绍《明湖居》节目概述。

2.提问:你喜欢听历史节目吗?你有听过哪些节目?听什么受益最大?第二步、正文教学1.分组听《明湖居》主题节目。

2.听完后,交换意见: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辅导:解答学生理解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名词和历史事件。

第三步、拓展1.阻止生活和文化,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再次分组讨论,结合古代文化和历史谈论宋朝社会。

第四步、总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实际运用知识。

2.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加强总结。

六、教学评估1.有效让学生成长知识、提高口语和议论能力。

2.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和人文信息。

3.发掘学生潜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文化素质。

七、教学建议1.加强课前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预习。

2.加强课堂讲解方式,将知识扩散为热点。

3.减少学生记忆量,让他们重视思维训练和探究。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案标题:明湖居听书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技能,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活动提高自己的听力技能,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听书后的讨论和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活动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听力技能的提高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2.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明湖居相关的听书资源。

2. 学生的听书笔记本和学习材料。

3. 课堂活动所需的词卡和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明湖居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给学生播放明湖居的片段或读一段精彩的节选,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主体活动:1. 分发学生听书笔记本,并向学生解释如何记录听书笔记。

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重要事件等。

2. 播放明湖居的录音或由老师朗读明湖居的故事,学生在听书笔记本上记录重要信息。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听书笔记,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对故事的理解。

5. 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听书活动,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2. 学生可以利用听书的时间,进行绘画或创作,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明湖居的故事,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听书活动,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

评估方式:1. 教师根据学生的听书笔记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明湖居听书教案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能够理解听书的好处。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明湖居听书是由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组织的一项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传承中华文化。

每周五晚,学校会邀请一位嘉宾来到明湖居为学生讲述一篇名著或名人故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2. 听书的好处听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词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听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如何听书学生应该在听书前先预习相关内容,当听到讲述者的声音时,应做好记录和笔记。

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讲述者的语调和表情,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听书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反思和总结,回顾自己听到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听书的过程和效果。

步骤二:听书根据已选的听书内容,提前确定好学生需要听的章节,并安排好学生的座位。

在听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停顿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步骤三:笔记和记录在听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笔记和记录,记录下自己听到的重点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听书内容。

步骤四:互动讨论听书结束后,可以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讲述自己听到的内容和所产生的感想。

教师可以在讨论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来评价教学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笔记和记录,来了解学生对听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结语明湖居听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将课堂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而忽略了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需要特别的指导和训练,正如一位名人所说:“语文是人们交往的工具,而口语是人们交往的桥梁。

”本文将以《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为例,分享一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经验和策略。

一、听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故事则是锻炼语言能力的绝佳素材。

由于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语言生动,它们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目光,从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就是为此而生的一个精妙作品。

通过该教案,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专门制作的MP3机进行听书练习,这非常适合开展语文听力、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听书可以让学生们在模拟会话中更真实地应用和锤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语文修养。

如此一来,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再是难事,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二、口语表达训练中的小技巧在进行口语表达的实践环节中,除了听书练习,还有许多小技巧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下是几种有用的方法和策略。

1.让学生放飞自我尽管我们的口语表达训练可能必须涉及某些规定、标准的要求,但我们也必须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想象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许多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主题,如“我的旅行经历”或“我的未来梦想”,来挑战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2.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在口语表达练习中,教师必须注重自然度。

不能要求学生孜孜不倦地奋斗和背诵大量的语言表达模式,以达到某种熟练度。

相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话”,并尽量保持语言的自然流畅性。

这也是口语表达环节的真正意义所在——即鼓励学生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创造贴近生活的环境简单的环境和道具可以使口语表达训练更加真实和地道。

九年级语文下册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6 明湖居听书第一学时预习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文章故事情节,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把握主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自主学习】一、查阅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老残游记》和小说中与本文相关的情节。

1.作者简介2.《老残游记》3.本文情节背景二、默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然后关上书,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刘è()三弦.子()偌.大()作揖..()() huǎng()若羯.鼓() gēda( )( ) 遽.发()熨.斗() hào( )齿嘁.嘁喳.喳()()抑扬顿cuò()铮.铮鏦.鏦)()屏.气凝神()周匝.数遍()峭壁千rèn()抓jì()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观止:峭壁千仞:高谈阔论:鸦雀无声:屏气凝神:余音绕梁:轰然雷动:三月不知肉味:三、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并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各部分大意。

2.概括琴师、黑妞、白妞的形象特点。

【我的疑问与发现】探究案【合作探究,释疑解惑】以小组为单位,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并交流下列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文中的琴师、黑妞、白妞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谁是主人公?写其他人有什么作用?【小结】第二学时预习案【学习目标】1.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特殊的修辞——通感。

【学习重点】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学习难点】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自主学习】一、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对白妞进行正面描写的?2.白妞的演唱分为几个阶段?3.作者在描写白妞演唱声音时,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演唱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出来,其中都涉及哪些喻体?都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4.选取文中描写白妞精彩演唱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明湖居听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作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增加知识积累。

语音字形词义字词积累刘鹗简介阅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一、导入新课听《秋日私语》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二、材料交流作家、作品简介《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

作者刘鹗(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释下列词语遽观止:伏贴:千仞:周匝:三、整体感知(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四、重点段研讨1、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演唱的开始——演唱的发展——旋律的跌宕——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结束——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例如:“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感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了解通感的知识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3、比较阅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明湖居》的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的内容。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 一本《明湖居》有声读物或录音机等播放设备。

2. 一份《明湖居》原著及注释资料,以便于辅助讲解和答疑。

3. 课堂展示工具,如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4. 学生作业本或笔记本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老师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明湖居》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明湖居》的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

第二步:听书1. 老师将《明湖居》有声读物播放出来,让学生认真倾听。

2. 在听书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总结,并加以点拨和讲解。

3. 听完一段内容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验,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步:阅读1. 在听书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或注释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读后感或笔记等记录方式。

第四步:讨论1.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明湖居》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 通过讨论,不仅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作业1.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明湖居》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做阅读理解题等。

2. 通过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听书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明湖居》的内容,还能够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明湖居听书》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2. 解释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语气。

2.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 教师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例句应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师讲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第四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生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五章:文化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明湖居听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doc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doc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明湖居听书学案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明湖居听书学案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明湖居听书》学案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目的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

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

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024年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通用6篇)

2024年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通用6篇)

2024年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通用6篇)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 1:1、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一、导入课文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美好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

现在人们一般用高科技手段来保存音像。

古人没有录音、摄像等技术设备,那么,他们如何保存飘忽易逝的音乐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一篇文章,它用妙笔生花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美。

二、简介作者、作品《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赏析“红花”,品读音乐描摹(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明确: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表演。

重点是写白妞。

既然重点是白妞说书,那么有关白妞的描写集中在那些段落?明确:第6、7、8自然段。

(二)白妞出场(第6自然段)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侧重写眼睛——“清”,如小石潭的水;“如寒星”侧重写眼睛——“亮”;“如宝珠”侧重写眼睛——“圆”;“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圆润灵动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三)赏析王小玉说书(第7、8自然段)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3.第三段为什么没有直接交代演唱者的身份?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黑妞的出场进行如此详细的描写?
5、文中从哪些方面对白妞进行的描写?试简要分析。
五:【课堂检测】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培养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三:【预习检测】
抓髻( )羯鼓( )花坞( )偌大( )遽( )霍然( )周匝( )千仞( )熨斗( )皓齿( )撩乱( )透辟( )铮铮钅从钅从()
四、【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通读文章,划分文章层次。
2.第一段描写戏园盛况有何作用?
明湖居听书
一:【引言】(创设情景、导入并揭示预习目标、思路等)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分别是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学习目标】
1、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揣摩文中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声音的妙处。
课后题第一题
六:【作业布置】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第四章: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进行讨论交流。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Word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Word版

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学案班级姓名 .
【学习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第1课时)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第2课时)
3、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课前导学】第1课时
一、资料链接
1、《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2、“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

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

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

”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

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

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

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

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

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

二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羯()鼓铮铮()鏦鏦()遽()周匝()霍()然花坞()偌()大
看()座作()揖着()了便衣歌喉遽发()皓齿()
三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黑体字的词语。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
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
四、课中导学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15字以内)
2 、本文主人公是谁?
3 、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弹奏————
4、白妞出场前所写内容有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

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5、请同学们默读第6段,思考:①作者是如何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白妞出场
②从7-9
观众反应:
观众评论(梦湘先生):
作用:
五、总结:“红花还需绿叶衬”,如果“白妞说书”是“红花”,纵观全文,请你写下衬托这朵“红花”的“绿叶”
①②③④
《明湖居听书》学案 班级 姓名 .
【课前导学】第2课时★★★★★ 课前准备:
1、分四个学习小组(听书组★、评书组★、说书组★、品书组★)
2、课前搜集“通感”修辞的相关资料 一、欣赏视频《群星 山东快板》 回顾四片“绿叶”。

二、听“白妞说书”、品说书妙境▲
1、 感受课文内容 7-8 段,有感情的朗读
2、清理演唱的节奏——合作探究 读第7-8段,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根据课文内容 填写下列表格)
3、学习音乐描写 ▲▲▲▲
同学们仔细品味7-8段, 找出你最欣赏的1-2个句子,做好标记和批注,想想有何妙处? (1、学生大声朗读、选择1到2处进行批注; (2、有感情的大声朗读 (3、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你找的语段妙在哪里?
可搜集效果类似的歌曲片段
(4、小组比赛,展示交流成果:评选“评书达人”
知识链接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也即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
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例句: 括号里填上相应的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 、 )﹔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 )﹔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 ——鲁彦《听潮》 ----通感实例:
1、形容香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
2、形容鸟鸣——一群云雀明快流利的叽叽呱呱gu ā,在天空里撒开了一颗颗珠子。

( )
3、形容笑声——她的笑声很甜。

( )
4、黑妞说书——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 )
点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音乐,让声音更形象、更具体、生动
三、绘音乐之形▲
要求: 听《青藏高原》(李娜)
附歌词: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哦…… 我看见一座座山 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可是青藏高原 /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 / 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 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
哦…… 我看见一座座山 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把你感受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描写感受到的画面之美。


五、扩展总结
1、善于运用铺垫和衬托手法刻画主要人物,如以琴师衬托黑妞,以黑妞衬托白妞,而每一个段落里又有铺垫衬托,层层而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效果。

2、善于使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观众的议论,感受演唱者的成功。

3、善于用形象的比喻(通感)来写声音。

六、你的收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老残到明湖居听白妞说书。

2、主人公是白妞。

3、⑴戏园盛况——⑵琴师弹奏——⑶黑妞演唱——⑷白妞说书
4、侧面烘托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5①白妞出场
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神态:一顾一盼
5②
5③Array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
——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

观众评论:“三月不知肉味”
作用:侧面烘托。

通过听众的反应烘托出白妞说
书技艺的高妙。

五、总结:“红花还需绿叶衬”,如果“白妞说书”是“红花”,纵观全文,请你写下衬托这朵“红花”的“绿叶”
①戏院盛况②琴师弹奏③黑妞说书④观众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