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琵琶行导学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宋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诗以琵琶为载体,描绘了唐代长安城的画面,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我们将深入分析《琵琶行》这首诗的内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著名文学家,对唐代文学和文言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游历辗转多地,历任诸司马、秘书监等职,后辞官隐居,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二、诗歌赏析《琵琶行》共七章,以琵琶女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盛衰变迁的景象。

首先展示了琵琶女的琴艺和内心愁苦,通过琴音传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其次描绘了盛极一时的长安城,金房银座的辉煌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揭示了长安城频频受到外敌入侵、战乱连连的现实,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痛心;最后以琵琶女的抒情哀歌表达出对故国的深情不舍,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三、文学内涵1. 对比手法:《琵琶行》通过对琴艺和城市景观的对比,展示了荣华富贵与战乱动荡的鲜明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

2. 悲壮情感:诗中蕴含了琴声悠扬、歌声凄厉的悲壮情感,展现出作者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和抒发。

四、学习任务1. 明确诗歌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琵琶行》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2. 理解文学意义:深入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思考《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五、总结与展望《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怆情感和长安城的盛衰景象,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文学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愿大家能够在挖掘诗歌意义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导言《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

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美女王昭君的遭遇和从贵族到平民的降格生活,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政治腐败和阶级固化。

本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以及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

二、创作背景1. 唐朝政治和社会环境唐朝的变法时期终于结束,武后掌权,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社会上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

白居易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琵琶行》的。

2. 白居易的创作背景白居易生于唐代中期,家境优越,曾经担任过左补阙、侍御史等官职,但后来因为与权臣李輔国之间的矛盾而被贬谪。

贬谪期间,白居易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且就是在此期间完成了《琵琶行》。

三、文学价值1. 表现主题深刻《琵琶行》以王昭君的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唐代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愚昧,描写了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

通过深刻而真实地描写这些问题,诗歌表现出了深刻的主题。

2. 擅长抒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大量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描写王昭君与其丈夫的离别、她在流亡中的艰难遭遇和寂寞的心理,凸显了个人情感的强烈和共情效果,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3. 作品受欢迎《琵琶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唐代文学评论家刘义在其《广论》中就赞誉这首诗歌为“凄婉哀怨,张狂有力”,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四、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1. 政治隐喻《琵琶行》通过对王昭君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唐代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

王昭君的遭遇成为了腐败和封建礼教的象征,从而通过诗歌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

2. 阶级反叛《琵琶行》通过对主人公的平民化描写,反映了唐朝社会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的严重性。

王昭君由贵族女子变为平民百姓,使得反对封建礼教和阶级固化的压力和声音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中。

五、结语《琵琶行》是唐朝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2.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3.重点字词的读音4.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和意义。

【安排课时】1课时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教材助读】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3、解题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引:李贺《李凭箜篌引》)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预习自测】(一)注音1、湓()浦口2、铮()铮然3、商贾()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8、幽咽()9、虾()蟆() 10、红绡() 11、钿()头 12、银篦()13、春江花朝() 14、呕()哑()嘲()哳()15. 霓裳() 16.转轴() 17.慢捻()(二)【整体感知】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编号:gswhywbx3—006广水市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王安章编制时间:2014年3月16日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认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导学案:琵琶行

导学案:琵琶行

《琵琶行》导学案【课文解读】《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长篇叙事诗。

写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

它描述了琵琶女出色的技艺和悲惨的一生,抒发了诗人对歌妓艺人的同情,寄托了诗人贬谪后感伤苦闷的心情。

《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彩动人的音乐描写。

为了再现动人的琵琶声,白居易采用了多种表现技巧,互相映衬,互相补充,综合再现了美妙的音乐境界。

善于从各个不同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感情恰当的糅和在一起加以细致的描写,写出了琵琶音乐的复杂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字词梳理】1、注音湓浦(pén pǔ)铮铮然(zhēng)商贾(gǔ)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ì)转徙(xǐ)恬然(tián)谪(zhé)浔阳(xún)荻花(dí)捻(niǎn)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裂帛(bó)虾蟆(há)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阑干(lán)呕哑(ōuyā)嘲哳(zhāo zhā)2、一词多义(1)言①感斯人言话,名词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2)数①使快弹数曲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②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3)语①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4)为①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②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③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5)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②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3、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次于今年的。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于是写,如“因为长句”;今,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突然爆发出;今,鼓出来,或者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

(4)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并序》【导学资料】《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文学常识】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涵咏诗歌语言,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3、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热身】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内容预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
象所关联的感情。

3、情感目标: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课前热身】: 1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②《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富于变化。

2 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号,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并力求通俗,与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你还没。

《琵琶行》导学案新部编版

《琵琶行》导学案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r \・•- 二〕r——《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感情,了解和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感情。

2、了解和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课时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展示目标:三、自主学习:1、白居易,字_______ ,号______ ,—诗人。

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____ ,。

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诗《》、《》等。

2、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

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3、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

订正字音,注意节奏、重音及感情。

(2)给画线字注音。

迸_()咽()浔()荻()浸()捡()皇()管弦()生()破霓裳()()(3)小组内交流朗读情况并推荐一人参加比赛。

4)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并互相点评。

四、合作探究:1、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不会的字词请圈划出来2、小组合作,解决圈出的疑难字词。

3、教师出示难点句子,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五、达标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寻声暗.问.弹者谁(弦弦掩.抑.声声思()琵琶声停欲.语.迟()低眉信.手.续续弹()银瓶乍.破水浆迸()2、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信手(x in) 浔阳(x tn) 掩抑(ydn)浸湿(j i n)B 、管弦(xi印) 邀请(y a o) 添酒(ti a n)诉说(s u)c 、霓裳(ch dig ) 弹琴( td n)冷涩(se )凝聚(m ^g)D 、迸发(bdig) 琵琶 ( p d)画舫(f出g)布帛( b o)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郁闷谪居凄凉伦落B、霓裳恬然=F=P壬)追朔短暂拨弦憔悴凋零阑干D、间关c、船舫平仄4、A、B、C、D、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统编版8.3《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8.3《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教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课题:《琵琶行》课型:主备人:李志凌一、学习目标: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点、难点: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 ,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_,号香山居士。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现实主义_诗人.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运动,主张“_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即事名篇"(《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长恨歌》、《琵琶行》。

二、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作品。

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

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

课题: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2、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1、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2、积累字词3、探究《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预习案]【知识导学】一、作者及其作品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代表作有《卖炭翁》及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二、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体裁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_,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湓( pén )浦铮铮(zhēng)倡(chāng)女贾(gǔ)人悯然(mǐn)漂沦(lún)转徙(xǐ)浔(xún)阳荻(dí)花慢捻(niǎn)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间关(jiān)西舫(fǎng)教坊(fáng) 红绡(xiāo)钿头银篦(di àn bì)谪居(zhé)还独倾(huán)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予左迁..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九江郡司马(贬官)(2)明年(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在夜里)(4)铮铮然.有京都声(……的样子)(5)委身..妇(托身,嫁)(商人)(6)遂命.酒.(叫人摆酒)..为贾人(7)使快.弹数曲(畅快)(8)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9)感.斯人言(感慨)(10)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才)(被贬官)(11)因为.长句(创作)(12)歌以..赠之(作歌)(连词,表目的)(13)凡.六百一十六言.(共)(字)三、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3 教师

《琵琶行》导学案3 教师

必修四第三专题《琵琶行》导学3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环境描写的文字。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乐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基础演练】1.填写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闻琵琶已叹息,__________________。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___________________。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导学案(师)

《琵琶行》导学案(师)

《琵琶行》导学案(师)设计者:陈朝軍【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习时间】三课时【学习过程】一、[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宋赵德操《北窗炙》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行者,其声行也。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琵琶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中对音乐的描写堪称绝唱。

二、[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六十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9《长恨歌》、《琵琶行》)代表着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官场受挫,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2【自主学习】1.给划线字注音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银篦.()裂帛.()幽咽.()浔.阳()慢捻.()荻.花()悯.然()舫.船()虾蟆..()..陵()呕哑嘲哳..()阑.干()琴弦.()红绡.()钿.头()2.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①醉不成欢惨将别,。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

③,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①,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座中泣下谁最多,。

3.一词多义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命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为因为长句(写,作,动词)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4.古今异义因为古义:因此作今义:表原因,连词向前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颜色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5.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6.文学常识①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将自己所作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即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著有《白氏长庆集》。

②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③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探究思考】理解感悟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一)段,内容(月夜闻琵琶)“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二,三)段,内容(邀女弹琵琶倡女诉身世)“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四)段,内容(自述迁谪意)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乐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品味鉴赏1.鉴赏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部分,指出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作者是如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的。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

清脆圆润---------婉转流畅---------低沉冷涩---------激越雄壮(高潮)----------戛然而止。

多用比喻,例如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别写大弦和小弦,第二乐段以“莺语”作比,第三乐段以“冰泉冷涩”作比,第四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仍用比喻,第五乐段“如裂帛”也是比喻。

2.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这两句诗是写景,叙述的是江东送客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是黯淡的,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意境,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3.谈谈你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理解?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奏技.。

,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4.你怎么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此时人物的悲伤心情达到极点,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奏技.和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训练落实】1.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2.下列句中的“寻”字,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寻声暗问弹者谁A.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B.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C.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D.三年将寻师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背诵全诗,牢记名句。

3.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迫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点目标1【探究思考】理解感悟1.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琵琶女的技艺随着技龄的增长是不断长进的,但年轻貌美时就有富贵子弟来献宠,年老时却门庭冷落,说明年轻时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的,年老了就被社会抛弃,表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低下,处于被玩弄、被侮辱、被迫害的地位。

2.本文的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与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①出自京城②才华出众③落泊失意品味鉴赏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自身遭遇的含蓄的恨,对琵琶女的同情,是一种凄凉、郁闷的思想感情。

【训练落实】基础测评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②年长色.衰(姿色)③使快.弹数曲(畅快)④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⑤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⑥弦弦掩抑声声思.(愁思)⑦却.坐促弦弦转急( 退回) ⑧秋月春风等闲..度(随便地,轻易地)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接洽莽撞奉陪挤身B.社稷皈依冒然睿智C.诓骗荒诞赈灾渎职D.雕琢熨帖市刽端详3.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拿过名家的文章就背,就模仿套用,难免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B.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C.作为邀请外国俱乐部来访的始作俑者,该公司担心客队不能尽遣主力上阵。

D.岳麓书院,薪尽火传的前年庭院。

拓展提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雨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1.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此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琴声,后八句写作者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效果。

B.此诗摹写琴声,用比喻或通感,使诉诸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

C.此诗在绘声的同时,还十分注意绘情绘志;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勇士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等等。

D.此诗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柔和激昂相协调,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2.《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语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本诗哪一句的意境、意思相近?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3.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

“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请,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他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

这两句给人的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

附加:拓展提高一、阅读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小玉说书一段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下面对文中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A、“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一句是通感,通过人的感觉突出白妞声音的甜润舒畅,美妙无比的特点。

B、“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一句是通感,通过视觉描写白妞的唱腔轻快曲折、婉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的特点。

C、“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句也是通感,通过视觉描写白妞稍作停顿之后忽又扬起的声音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的特点。

D、“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这一句主要写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合相和的声音,以“百鸟乱鸣”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特点。

此句中的“花坞春晓”是通感,“百鸟乱鸣”是以声音写声音,属于一般的比喻。

2、对这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C)A这两段主要从正面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部过程。

B作者主要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比喻即通感来描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C每一处通感都创造了一种视觉形象,使读者能借此体会声音的美妙。

D这两段文字与描写黑妞的演唱相比一详一略,主次分明。

3、从演唱过程看,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二、阅读回答问题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