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意思-赏析

合集下载

历史古训 廉政从政

历史古训  廉政从政

历史名句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意思是总结历代君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勤俭则长治久安,奢侈则将败亡。

——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2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恒念:经常想到。

维:是。

——明代学者·朱柏庐《治家格言》3 “常将有日思有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4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

”奢者:暴富之人。

心:精神。

——《慎子·外篇》5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戒子书》6“以清俭自律,以思信待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7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为:成为。

——宋朝·欧阳修《答李诩书》8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过失。

食:即蚀,日蚀,月蚀。

更:改正。

仰:望,仰望得到。

——《论语·子张》9 “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

”——唐代学者·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10 “自古圣人不能无过。

”——宋·苏辙(苏东坡之父)《论开孙材河札子》。

11 “不贵与无过,而贵与能改过。

”——明代学者·王宗仁《教条示龙场诸生》12 “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13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论语·卫灵公》14 “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隋·王通15 “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

”患:害处。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与孙莘老书》1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正派。

令:号令。

——《论语子路》17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大任:重大使命。

斯人:这个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咏史二首·其二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书法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书法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被视作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理念。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孟子孟母三遷志”一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让国家和家庭变得富强、兴盛,就必须守修勤俭、节俭的原则。

但如果过于奢侈、浪费,就会导致国家和家庭的衰败没落。

这个主题涉及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和生活哲学。

我将以从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探讨,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历览前贤,意味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国与家成由勤俭,强调了俭朴和勤劳的重要性。

破由奢,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奢侈和浪费。

这句话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成为了后人为人处世、为国家社会发展制订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2. 勤俭立国与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勤俭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境界。

勤劳是一种美德,俭朴是一种品格。

古人认为,只有勤劳才能致富,只有俭朴才能保持财富。

而勤俭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国家和家庭兴旺的重要保障。

通过勤俭可以积累财富,推动国家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可以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

3. 破由奢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奢侈则是一种负面的品德。

过度奢侈会导致资源浪费,财富耗尽,最终导致国家和家庭的衰败。

奢侈不仅仅会造成物质财富的流失,还会使人们失去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价值观念混乱。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警示和教育。

勤俭是一种美德,奢侈是一种病态。

我们应该从古人的生活哲学中汲取智慧,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珍惜资源,珍惜时间,为社会和国家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回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勤俭是一种美德,奢侈是一种病态。

我们应该牢记这个传统智慧,努力奋斗,坚守勤俭的生活态度,为国家和家庭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前一句

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前一句

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前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唐】李商隐《咏史》释义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名为咏诗,实为咏怀。

作者借古喻今发表对社会、政治的见解,在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该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35年)谋诛宦官失败的“甘露之变”后,诗人感叹唐文宗虽抑奢崇俭,却无力挽回国家衰落的命运,原因在于没有起用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以及宦官掌握禁军,盘踞朝廷。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说的正是此事。

作者感叹: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远去”“力穷”,字字千钧,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已尽的忧虑与痛心。

这首诗的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为千古名句。

意思是,遍观历代前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多由勤俭,衰落常因奢侈。

虽然唐文宗厉行节俭也未能扭转颓势,但这句话还是点出了政权成败的一个关键所在。

解读俭则成、奢则败,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时至今日,走过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不用再过毁家纾难的苦日子、红米饭南瓜汤的穷日子,但是也不能未富先奢、挥霍无度。

在历史上,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二世而没的教训引人深思;从“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到“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令人嗟叹。

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没有什么比奢靡之风更能把党与群众隔离开来。

唯其清廉,可抵挡物欲横流,可练就百毒不侵,可树立端方形象,可吸引万众归心。

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我们都不应该丢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永葆我们党的生机与活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阐述:李商隐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国家和家族兴衰,总结出成功源于勤俭,破败源于奢侈的道理。

古往今来,许多兴盛的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提倡勤俭治国,君主与百姓同甘共苦,积极发展生产,积累财富,从而走向繁荣。

而一旦陷入奢侈无度的风气,大肆挥霍,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走向衰落。

这告诉我们,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经营家庭,勤俭节约都是保持长久稳定的重要品质。

2.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阐述:诸葛亮认为宁静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修养,而节俭则有助于培养品德。

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是很难得的,这是自我提升的重要前提。

而节俭则是一种克制自身欲望的表现,不追求物质的过度享受,能让人专注于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养成高尚的品德,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阐述:司马光深刻地指出,从节俭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奢侈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习惯了奢侈的生活,再想回到节俭就非常困难了。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旦享受过奢华的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和舒适,就很难再适应简朴的条件。

这警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坚守节俭的作风,避免陷入奢侈的泥沼。

4.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

阐述:李绅这句诗直白地描绘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辛勤的汗水,他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从播种到收获经历了无数的艰辛。

这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饮食习惯,不随意浪费粮食,这也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5.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

阐述:朱柏庐强调,哪怕是一碗粥、一顿饭,都应当想到它们的得来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常常想到物力生产的艰难。

这是一种对生活资源的敬畏之心,让人们意识到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创造的,要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东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到勤俭节约。

咏史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作者:佚名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于一般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

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

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

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

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

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关于“清正廉洁”的古诗词

关于“清正廉洁”的古诗词

3478关于“清正廉洁”的古诗词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
1。

李商隐的经典诗词《咏史》赏析

李商隐的经典诗词《咏史》赏析

【导语】《咏史》是唐代诗⼈李商隐创作的⼀⾸七⾔律诗。

诗⼈以其⾼度的历史责任感,⾼超艺术的艺术表现⼿法,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

在咏史诗的发展具有⾥程碑的意义。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穷难拔蜀⼭蛇。

⼏⼈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 诗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宗去世之后。

据载:⽂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

曾两次谋诛宦官,均失败⽽“受制于家奴”,最终郁悒⽽死。

李商隐作此诗既伤悼⽂宗,⼜深虑唐王朝⼤厦将倾,于是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

⾸联这两句在兴发议论的同时,也充满着对⽂宗的惋惜和同情。

诗⼈以其独特的视⾓,对中国⼏千年历史进⾏了概括的总结,得出成功⼤都由于勤俭,破败⼤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

⽽颔联则是对这⼀结论的具体印证,认为⼀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颈联推进⼀步,认为⽐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

尾联承上⽽下,转换为对⽂宗的哀悼,表现出诗⼈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关注。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咏史诗 作为⼀个关⼼政治的知识分⼦,李商隐写了⼤量这⽅⾯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百⾸左右。

其中《韩碑》、《⾏次西郊作⼀百韵》、《随师东》、《有感⼆⾸》等,是其中⽐较重要的作品。

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严厉悲愤,⼜含有⾃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态。

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个特⾊。

《富平少侯》、《北齐⼆⾸》、《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开始时醉⼼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清倩流丽的诗体,他有意加以仿效⽽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

但⼤和九年(835年)的“⽢露之变”,使他⽬睹了朝官⼤量被杀、宦官擅权的⾎淋淋的⿊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暗现实的政治诗。

成由勤俭败由奢有何意义

成由勤俭败由奢有何意义
此文出自唐李商隐《咏史》,全文如下:
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辆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尚俭戒奢的古诗

尚俭戒奢的古诗

尚俭戒奢的古诗1.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二首》。

意思就是说有谁知道盘子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就像咱在餐厅吃饭,看到有人浪费粮食,咱得说,这每一粒粮食可都来之不易呢,你怎么能随便倒掉?这就是告诉咱得节俭,不能奢侈浪费。

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看看以前的那些国家和家庭,成功都是因为勤俭,破败都是因为奢侈。

咱就说一个家庭吧,本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后来整天大手大脚乱花钱,家道不就中落了?这就是在提醒我们尚俭戒奢多重要。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再回到节俭那就难喽。

就像小明,本来挺节俭的一个人,后来有钱了就开始各种挥霍,等没钱的时候,再想过回以前节俭的生活,那心里的难受劲儿,别提了,这就体现出不能轻易变得奢侈。

4.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一碗粥一碗饭,应该想想来得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也要常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

你看学校食堂里,有的同学把吃不完的饭倒掉,难道不应该想想农民伯伯种地多辛苦吗?这就是告诫我们要珍惜,不能奢侈。

5.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草茫茫》。

奢侈的人过得乱七八糟,节俭的人过得安稳,一个是凶一个是吉,就在眼前摆着呢。

就像两个邻居,一家整天买这买那,不考虑钱的问题,最后欠了一屁股债;另一家精打细算,日子过得平平静静,这差别多明显。

6.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能为国家勤劳,能在家里节俭。

咱就说那些为国家做贡献的人,在外面努力工作,在家里也不铺张浪费。

要是都像那些奢侈的人一样,国家能好吗?这就是说尚俭戒奢对国家和家庭都重要。

7.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节俭是品德中共同的优点,奢侈可是最大的恶行。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节俭的同学大家都喜欢,觉得他品德好;而那个整天只知道炫耀奢侈品的同学,大家都有点反感呢,这就看出节俭和奢侈的区别了。

利朗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蛇

利朗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蛇

利朗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咏史》
解释: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原文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运去一作:远去)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华盖哭泣份儿。

注释
真珠:即珍珠。

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

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

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

翠华:皇帝仪仗。

对国家忠诚的诗词

对国家忠诚的诗词

对国家忠诚的诗词: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是一句诗句,意思是通过参考历史上的前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和家庭的成功是靠勤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靠奢侈毁灭。

这表明了爱国主义者们对勤俭、节约和努力工作的看法,并相信这是国家和家庭的关键。

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是一句表达忠诚爱国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意味着臣子的心态如同磁针石般坚定不移地朝着南方,不指南方不肯休,意味着他一直向往着祖国,爱国忠诚。

这表明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敬仰和忠诚。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一句有关爱国忠诚的诗句。

诗人表示,国王的军队已经在北方平定下了中原,但是他的家庭却没有忘记对祖先的祭祀,他向他的祖先告诉他的忠诚。

这表明了诗人对祖先和国家的敬仰和忠诚,以及他对国家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推崇。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这是一句表达对国家的爱国心情的诗句,作者在身处孤独的境地时依然为国家付出了忠诚,不忘忧国忧民的责任。

诗人将自己的心情与责任对国家的承诺相结合,表现出对国家的高尚情操。

5、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这是一句有关爱国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怜爱之情。

诗人最怜慕祖国中的宵舞,并表示自己对祖国忠诚如铁,无论生死都不变。

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爱国心情,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的深深的思念和忧虑。

诗人通过描写遗民泪尽和南望王师的情景,表现出国家处于困境的痛苦和他对于国家的渴望。

诗人认为当国家处于危险和困难时,他们应该继续支持国家并为国家献身。

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是一句有关爱国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爱国心情。

"封侯"是古代的官名,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不在意自己的封号,只希望国家的海域平静。

诗人以自己的愿望表现了对国家的深深爱国之情,希望国家的海域能够保持平静。

告诫后人诗句

告诫后人诗句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2)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6)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9)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0)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前贤后族,成功是从勤俭到奢靡。

出处咏史二首·其二唐•李商隐纵观前贤后族,成功是从勤俭到奢靡。

何琥珀是枕,真正的明珠是车。

青海遇不到马,蜀山拔不出蛇。

几个人在南方抽过歌,生命尽头哭过翠花。

译注纵观历史,节俭使一个国家繁荣,奢侈使一个国家衰落。

①真珠:即珍珠。

②运去:指唐朝国运衰微。

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

③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④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

⑤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

翠华:皇帝仪仗。

说明《咏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组诗。

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约六百首,其中咏史诗多达一百首,可见李商隐对政治的关注度之高。

这些咏史诗不是一味地托古抒怀,而侧重借鉴历史兴衰的经验来讽刺当时的政治,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咏史诗,根据历史兴衰规律,并结合古人思想,提出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点,发人深省。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文宗去世之后。

唐文宗即位之后,颇思励精图治,去奢从俭。

当时,朝内朋党相互倾轧,宦官掌握禁军,干涉朝政,甚至弑杀皇帝。

文宗欲夺回政权,曾两次谋诛宦官,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文宗郁悒成疾,含恨而终。

李商隐作此诗既有伤悼文宗之意,同时又深虑唐王朝日薄西山,于是一开始便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

对联中的前两句,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充满了对文宗的怜悯和同情。

纵观历史,诗人发现,一个国家的繁荣往往源于勤俭节约,而一个国家的没落则大多源于奢侈享乐。

既然如此,为什么文宗这样一个勤政勤勉的国王最后还是失败了呢?对联上说,唐文宗的父亲和哥哥推崇宗的奢靡享乐,而文宗崇尚节俭,不用琥珀换枕头,用珍珠换汽车。

可惜,这依然阻挡不了国家的衰落。

为什么?认为,勤俭、奢侈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但这不是唯一的因素。

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唐王朝大势已去,即使出现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更何况国中还有那么多奸邪小人?尾联承上,言国家即将大乱,再也不会有象征太平盛世的《南风歌》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全诗赏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全诗赏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全诗赏析!
唐代李商隐在《咏史》中对前朝历史进行非常精确的概括和总结,同样适用于当代以及未来万世。

.
国与家的存在发展以及繁荣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规律。

“成”与“破”都由自身决定的。

“成”由勤奋和节俭而筑就的。

“破”是由奢侈而逐步完成的。

勤奋与节俭是不相矛盾的。

天道酬勤。

天佑奋进。

勤奋是国与家的财富之源,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的为国与家创造出殷实和富足。

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不能把创造出来的财富积累下来,就意味着创造无实际意义。

节俭会增强勤奋的动力,善于节俭的国与家就是一个有光明前途的国家。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还不算富裕,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没有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还需要几代十几代或者几十代人的艰苦勤奋的创造,更需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奢靡、奢侈、奢华都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都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严重阻力。

如果不能彻底的消灭奢靡、奢侈、奢华,都将失去一切美丽构想。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努力增强国与家对未来世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防止再现“终古苍梧哭翠华”的哀鸣。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出自唐代的《咏史二首·其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及注释】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

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

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

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

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10句必背餐饮浪费名言警句

10句必背餐饮浪费名言警句

10句必背“餐饮浪费”名言警句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释义:看遍了历史上无数的有识之士、国家、家庭,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勤奋、节俭,而当他们奢侈腐败的时候,就是他们破败没落的时候。

2.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

——唐·白居易
释义: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

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清·朱柏庐《朱子家训》
释义: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容艰难的。

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释义:节俭,是所有的品德共有的;奢侈是最大的坏习惯。

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释义: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

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南宋·陆游《放翁家训》
释义:天下的事都是因为在困难之中发愤图强而成功,也都是因为成功后奢侈、萎靡不求上进而失败。

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10.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意思|
赏析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作者:佚名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
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

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

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

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

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

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