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电生理基础详细 ppt课件
N20
P40
神经发生源的研究是各种诱 发电位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 方面
明确的传导通路和神经发生 源是诱发电位应用的基础
一级皮层原发反应
SLSEP
特点:图形稳定 个体差异小 重复性好 不受意识状态影响
丘脑腹后外侧核
神经电生理基础详细
SLSEP观察指标与常见异常改变
反映传导通路中电生理基础详细
SLSEP由派生出来的其它检查
节段性SEP
L3
L1
T11
刺激:皮节刺激
T9
T7
记录:随刺激位置 T5 上升从Cz逐渐旁开 T3
应用:脊髓损害定位
10ms/D
LD1 LD2 损害平面以下波幅下降
损害部位潜伏期差明显大于正常
优点:与下肢SEP结合,可以准确定位脊髓损害部位
缺点:操作费时、病人不易合作;诱发电位出波不太清晰稳定
•诱发电位学
➢ 给周围神经或其它感觉器 官以适当的刺激,观察这 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发 的生物电反应,借此反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
神经电生理基础详细
绝缘层 针芯 针体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质量差异的关键:电极、放大器
电极 模数转换 放大器
控制器
扬声器
计算机
打印机
声
光 电
刺激器
神经电生理基础详细
周围神经解剖
Wallenberg综合征
听神经瘤
神经电生理基础详细
结构:
机理:
神经轴突末梢
终板病的类型:
前膜病变、后膜病变、酶
乙酰胆 碱囊泡
肌松药作用机理:
终 板
阻止囊泡释放、乙酰胆碱失活、 酶失活、受体失活
乙酰胆 碱酯酶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分泌和免疫等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在外界刺激或经验作用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可发生适应性改变。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获得新的行为或知识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这些经验和知识的保持和再 现。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通过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参与等 机制实现学习记忆的过程。
02
根据收缩速度和代谢特征,肌纤维可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
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
03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
慢,力量小,但耐疲劳。
运动控制与协调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包括运 动指令的产生、传导和执行。
运动协调
运动控制的生理机制
包括感觉输入、中枢处理和运动输出 三个环节,涉及大脑皮层、基底神经 节、小脑和脊髓等多个结构。
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关注患者 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失衡
调节
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多 种方式实现自主神经系统 的调节,维持机体平衡
失衡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可能导 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等
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药物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措 施,恢复自主神经系统平 衡
05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的分区
感知内外环境变化,调节机体各 器官系统活动,维持内环境稳态 ,实现高级认知功能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在外界刺激或经验作用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可发生适应性改变。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获得新的行为或知识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这些经验和知识的保持和再 现。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通过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参与等 机制实现学习记忆的过程。
02
根据收缩速度和代谢特征,肌纤维可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
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
03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
慢,力量小,但耐疲劳。
运动控制与协调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包括运 动指令的产生、传导和执行。
运动协调
运动控制的生理机制
包括感觉输入、中枢处理和运动输出 三个环节,涉及大脑皮层、基底神经 节、小脑和脊髓等多个结构。
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关注患者 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失衡
调节
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多 种方式实现自主神经系统 的调节,维持机体平衡
失衡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可能导 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等
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药物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措 施,恢复自主神经系统平 衡
05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的分区
感知内外环境变化,调节机体各 器官系统活动,维持内环境稳态 ,实现高级认知功能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
4.突 触 后 膜 电 位 变化
5.突 触 后 神 经 元 兴奋性
6.在 信 息 传 递 中 作用
去极化
增加
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动作 电位或易化
超极化
降低
突触后神经 元不容易产 生动作电位
医学PPT
29
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医学PPT
30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 横桥运动
医学PPT
5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 中兴奋性的变化
分期
兴奋性
反
应
绝对不应期
零 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超 常 期 稍高于正常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低 常 期 稍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医学PPT
6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
医学PPT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医学PPT
1
一、兴奋性
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医学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 刺激强度 2 刺激持续时间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医学PPT
K+外流
膜外正 膜内负
1.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 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故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 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 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 负电。 2. 当促使K+外流的K+浓度势能差同阻碍K+外流的电 势能差( K+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相等时, K+跨膜 净移动量为零,故RP相当于Ek——K+平衡电位。
《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
RP产生机制 锋电位和钠平衡电位
AP机制1:
上升支: 细胞受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膜上 的钠通道开放, 因膜外钠浓度高于膜内且受 膜内负电的吸引,故钠内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内 移的钠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的净移 入时为止。(ENa)。
AP机制2:
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 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 浓度差。
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稍高于正常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稍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P: 细胞未受刺激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
(三)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P: 细胞受刺激时, 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的 一次迅速而短暂 的可扩布性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神经传导的基本特征P57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传导速度 • 单相动作电位和双相动作电位
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一、突触synapse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突触囊泡 递质/受体/酶
突触的传递过程P62 电-化学-电的传递
内
(五)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 动作电位的时相
•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五、动作电位引起及其在同一细 胞的传导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 作电位的临界值。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局部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 去极化。
阈下刺激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开放,膜部分 去极化,但尚达不到阈电位水平
膜电位状态
第讲神经系统幻灯片
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神经元, 即神经胶质细胞。在哺乳类动物的大脑中,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为神经细胞的的10~ 50倍。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构成部分实 质,并衬在脑室系统的壁上。在周围神经 系统,它们是包裹神经纤维的薛旺氏细胞 及感觉上皮的支持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 体积一般比神经细胞小,虽然其数量巨大, 但其总的体积只占脑体积的一半。
缝隙连接在神经系统中主要存在于胶质细胞之间 。
2005年6月10日 中国学者发表文章 称:可开发突触
人脑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沉默突触,神经细胞感受到丰富的 刺激,就有可能促使它们转变为有功能的突触——这就是所谓 脑子越用越聪明。初生婴儿脑内沉默突触的数量最多,因此从 小让孩子多听、多看、多感觉,会使孩子更聪明,这一观点看 来是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突触分为三部分,即突触前、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按照结构和机制的不 同,突触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
通过化学物质(信使)在细胞之间传递神 经信息。一般我们讲到突触,首先想到的 就是化学突触。它分为突触前、突触后和 在它们之间的突触间隙。突触前和下一个 神经元接触的部分称为突触前膜,是神经 终末膨大的部分。
四、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指挥中心。
脊髓——“次级”中心,受大脑控制,当与 大脑分离时,可自己承担控制中心。传导 与反射是主要功能。
(一)脊髓
脊髓的外形
脊髓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后部,平枕骨大孔 处和脑分界。呈长管圆柱形,前后稍扁,外包被 膜,与脊柱的弯曲一致。一般长约40厘米-50厘米。 脊髓的内部结构
l 神经冲动的传导 Ø 动作电位在膜上顺序传播,
形成神经冲动的传导 倒极化、局部电流、 去极化、再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 常 期 稍高于正常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低 常 期 稍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
6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
.
7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P: 细胞未受刺激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
.
8
(三)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P: 细胞受刺激时, 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的 一次迅速而短暂 的可扩布性电位。
.
38
五、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
兴奋-收缩耦联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
横桥运动
肌
丝
.
39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
.
40
细肌丝:
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质组成
.
41
横桥特性:1 与肌球蛋白结合,扭动、
解离、复位、再结合…. 2 有ATP酶活性
.
42
横桥特性:1 与肌纤蛋白结合,扭动、
解离、复位、再结合….
2 有ATP酶活性
.
43
Ca2+
.
44
.
45
.
46
27
轴突-树突型
轴突-轴突型
轴突-胞体型
突 触 的 分 类
.
28
二、突触后电位
小结
一、EPSP与 IPSP
EPSP
IPSP
1.突 触 前
兴奋性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 质 的 性 质 兴 奋 性 递 质 抑 制 性 递 质
3.突 触 后 膜 离 子 Na+、 K+, 尤 Cl-通 透 性 ↑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
4
兴奋性的衡量指标:阈值
兴奋性∝1/阈值 例:
指 标 A肌肉
B肌肉
阈值 兴奋性
0.7V 较大
1.2V 较小
.
5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 中兴奋性的变化
分期
兴奋性
反
应
绝对不应期
零 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
20
局部反应与AP的区别
局部反应
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引起
钠通道少量开放 反应等级性 有总和效应 衰减性传播
阈(上)刺激引起 钠通道大量开放
“全或无” 无
非衰减性传播
.
21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的过程。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神经传导的基本特征P57
.
12
(四)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P52
1/膜内外离子的不同分布 细胞外:Na+ Cl细胞内:K+ 大分子有机物-
2/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 选择性通透
.
13
膜对K+有较大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对Na+,Cl-通透性差 对有机负离子不易通透
K+外流
膜外正 膜内负
1.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 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故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 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 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 负电。
.
9
膜电位状态
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 超射值 复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 的状态。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
10
A P 的 波 形
.
11
AP的特点:“全或无”现象 AP的意义:兴奋的标志 兴奋性的变化P56
2. 当促使K+外流的K+浓度势能差同阻碍K+外流的电 势能差( K+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相等时, K+跨 膜净移动量为零,故RP相当于Ek——K+平衡电位。
.
14
RP产生机制 锋电位和钠平衡电位
.
15
AP机制1:
上升支: 细胞受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膜上的
钠通道开放, 因膜外钠浓度高于膜内且受膜
扩布使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 引发AP
.
31
递 质 分 解
.
32
四、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
33
肌原纤维
肌小节:
1/2明带 暗带 1/2明带
.
34
肌 丝 排 列
.
35
(二)肌管系统
纵管及横管
三联管
.
36
横
纵管
管
.
37
肌管的作用
横 管:传AP至肌细胞深部 纵 管:贮存、释放、聚积钙 三联管:兴奋- 收缩耦联部位
.
22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
23
.
24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传导速度 单相动作电位和双相动作电位
.
25
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一、突触synapse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突触囊泡 递质/受体/酶
.
26
突触的传递过程P62
电-化. 学-电的传递
通 透 性 的 变 化 其 是 Na+通 透
性↑
— — — — — — — — — — —E P—S—P — — — — —I—P S—P— — —
4.突 触 后 膜 电 位 变化
5.突 触 后 神 经 元 兴奋性
6.在 信 息 传 递 中 作用
去极化
增加
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动作 电位或易化
超极化
降低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
1
一、兴奋性
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
2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 刺激强度 2 刺激持续时间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
3
阈刺激
阈值: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固定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 小刺激强度。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 作电位的临界值。
.
19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局部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 去极化。
阈下刺激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开放,膜部分 去极化,但尚达不到阈电位水平
特性: 1 随阈下刺激增大而增大 2 电紧张性扩布 3 总和现象(时间性、空间性)
内负电的吸引,故钠内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内移 的钠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的净移入 时为止。(ENa)。
.
16
AP机制2:
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
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 浓度差。
内
.
17
(五)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时相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
18
五、动作电位引起及其在同一细 胞的传导
突触后神经 元不容易产 生动作电位
.
29
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
30
图3-15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P64-66: AP传到轴突末梢 钙通道开放 钙内流 ACh释放、扩散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通道开放 钠内流为主 引起终板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