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合集下载

诗经关于孝心的诗句

诗经关于孝心的诗句

诗经关于孝心的诗句1. 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一、《诗经》中的孝论《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 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一、《诗经》中的孝论《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3. 关于孝心的诗句子欲养而亲不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谈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

谈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谈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
李仁君 1 高 杨 2
《诗经》是我鲜民之生,不如死
容基本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现实。孝道在西周时期已成 之久矣。
为社会的一种普遍道德,《诗经》主要以情感方式讴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人念己的设想,环境中衬托出自己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将母来谂。
和敬爱之情。可谓笔曲而意达,言婉而情深,诗人把
——《小雅·鹿鸣之什·四牡》
自己对父母、兄长那深沉的爱表达得率直而强烈,细
这是一首典型的孝子无法尽孝而产生嗟叹之怨的
细读之,唯有泪千行。
诗篇。全篇以“我心伤悲”为诗情定调,“启处”本是
三、《诗经》中的伺亲养亲诗
是空洞的、抽象的,这样的孝子是空头的道德家,是 概父,将作者愧疚与还念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孔子主张“夫孝,始于事亲”“有
四、《诗经》中的承亲显亲诗
酒食,先生馔”;曾子认为“能养”是孝的三个重要
继承父母之志,立身行道,成就一番事业,这
内容之一;孟子强调“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家 就是孝。《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
不遑启处。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不遑将父。
——《国风·魏风·陟岵》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
《陟岵》被称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诗中描 不遑将母。
写了征人登高思念亲人时所念所想所感。诗人通过亲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
安居乐业、赡养父母的基础,作者却因王事而奔波在外,
孝亲的关键和核心是敬,但物质赡养也不能忽 不能在家尽孝,十分忧伤。鵻(一种孝鸟)在树上自由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

《 诗经 ・ 商 颂 》之 《 烈祖 》,它 们虽然 多为祭祖 颂祖
生有 命 ,富贵在 天 ” (《 颜 渊 》 ), “ 未 知生 ,焉 知 之诗 ,实 际却充溢着 向在 世 的贤德 老者敬 老祝 寿祈福 死 ” (《 先进 》 ) 云 云 ,认 为 生 前 的事 未 知 的还 太
尽孝之辞。 如《 均 官》 :
俾 尔耆 而艾 ,
人老 须发却变青。
活到千岁与万岁 ,
健康 长寿无病害。
奄寺岁.
眉 寿无有 害 。
候 长者 呢? 《 论语 ・ 学 而 》说 : “ 弟子 ,入 则孝 ” ;
“ 事父 母 ,能 竭其 力”。 《 论语 ・ 里仁 》说 : “ 事 父 母几 谏 ,见 志不从 ,又敬 不违 ,劳而不怨 。” “ 父 母

丈史雅志 己 0 1 梅第1 期

《 诗经 》 所 反 映 的 周 代 孝 道
※墨 痕
丝衣 》, 《 诗经 ・ 鲁颂 》之 《 泮 水 》、 《 固官 》, 在 中国 ,儒 家学 说 只 重生 不 重 死 ,说 死 是 绝对 《
的, 终极 的 ,不能 考虑 ,无法讨论 。 《 论语 》言 : “ 死
讲的: “ 上治祖 祢 ,尊尊也 。下治 子孙 ,亲 亲也 。旁 治 昆弟 ,合族 以食 ,序 以昭穆 ,别之 以礼 义 ,人道 竭 矣 。”所 以 ,如 《 诗经 ・ 周颂 》之 《 雍 》、 《 载芟 》、
绵绵 葛 菡,在 河之 浒 。 终远 兄 弟 ,谓他 人 父。
谓他人 父 ,亦莫我顾 。
绵绵葛菡, 在河之溪。
终远 兄 弟 ,谓 他人母 。 谓 他人母 ,亦莫我 有 。
绵绵 葛菡 ,在 河之 滑 。

《诗经》中“孝子”“孝孙”考-文档资料

《诗经》中“孝子”“孝孙”考-文档资料

《诗经》中“孝子”“孝孙”考《诗经》中出现“孝子”“孝孙”的诗句有三首:《大雅?既醉》中,“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小雅?楚茨》中,“孝孙有庆,报以介福”;《周颂?雍》中,“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小雅》《大雅》《周颂》大部分作品均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创作完成,所以,这些“孝子”“孝孙”之词,应该出现在西周。

现在学术界对于“孝”观念产生的时代,基本上也认为是在这一时期。

其主要依据就是“孝”字大量出现在这时期的文献中。

而“孝子”“孝孙”词组在西周只出现在《诗经》之中。

“孝子”一词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一直到战国才出现。

如“向孝子――向孝子鼎”(《集成》一三四九),“滑孝子――滑孝子鼎”(《集成》一九四七),“左孝子――左孝子壶”(《集成》九五三八)。

此几例均为战国晚期之器物,据西周时期已比较远。

此外,“孝子”“孝孙”之词又出现于先秦传世礼书中,其内涵与《诗经》中的有同有异。

礼书大部分编撰于战国时期,有些甚至晚至汉代,其观念和礼制较西周时期有很大的变化。

回到《诗经》本身,上面所总结的诗句都与祭祀有关系,传统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其祭祀的涵义。

以《大雅?既醉》为例。

范处义指出,“则周家之致孝於鬼神可谓源源不竭矣。

宜其神永赐以善亦无已也。

”①朱熹指出,“孝子,主人之嗣子也。

《仪礼》祭祀之终,有嗣举奠。

”②《诗经疏义会通》指出此章节的主旨为“奉先之孝”。

③古人对《诗经》“孝子”“孝孙”的解释源于礼书,礼书明确地讲到这些为祭祀之称呼。

如在《仪礼》的《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章节中,在祭祀中以“孝孙”为主祭者的称呼。

在《礼记》中《郊特牲》:“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

称曾孙某,谓国家也。

”《曲礼》:“(诸侯)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

’”《杂记》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这些和《诗经》中的意思是一致的。

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诗经表达孝道的作品有

诗经表达孝道的作品有

诗经表达孝道的作品有《诗经》中有许多表达孝道的作品,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及其赏析:1. 《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这是一首悼念父母的诗,诗中表达了儿子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诗人看到蒿与蔚,却错把莪当蒿,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

诗人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抒胸臆,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与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诗中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人自叹不能如黄鸟般用清脆婉转的歌声来安慰母亲的心,充分地表现了其自责的心情。

3. 《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这是一首为贵族祝福的诗,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不仅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还为比兴创造了一种氛围。

此诗体现了周代人对于孝德的尊崇,认为君子有高尚的品德,才是国家的基石、光辉和人民的父母。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感激、敬爱和孝顺之情,强调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诗经对孝的理解

诗经对孝的理解

诗经对孝的理解诗经对孝的理解主要是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方面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

《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天天,母氏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爱有寒泉?在泠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睨院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

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

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半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祛。

"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孝以事君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

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

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

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减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通追来孝。

王后悉哉”和“丰水有营,武王岂不仕?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悉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诗经中孝敬父母的句子

诗经中孝敬父母的句子

孝敬父母在诗经中的意义一、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录了许多表达孝敬父母的句子,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华孝道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孝敬父母不仅是每个人的道德义务,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孝道的认可和弘扬,这些句子在传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孝道的重视。

二、诗经中展现孝敬父母的句子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孝敬父母的句子,它们以简洁、明快的篇章追溯着久远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古人对于孝敬父母的理解和追求。

1. 大雅·泰誓偃武修文,干戈革兵。

纣为虐,商为儿克。

周监于二代,其德靡敌。

中原有菀,邦国惟士。

克昌上帝,绥我思成。

在彼无恶,在此无尤。

怀忧怀忧,维予与女。

怀忧怀忧,维予与女。

这首《泰誓》的开篇,就以“孝乃大课”的方式表述了孝敬父母是无比重要的事情。

这首古老的诗篇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根本。

2. 邶风·车胤无父何怙?无母何保?无朋何依?无友何交?不孝同胥,乱我良叔。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关爱,更是对自己的未来和家族的延续负责。

这首《车胤》告诉我们,没有父母的庇佑,我们将无法获得助力和支持,孝敬父母是我们坚守道义和维护亲情的重要方式。

3. 小雅·车辖兕觥其觩,既替余子将。

时维丙丁,车言四乘。

请命于王,丕显景福。

这首《车辖》则展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行动形式。

为父母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孝敬他们的具体表现。

诗中,车辖为父母祈求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美好的生活,一方面展示了他对父母的孝心之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意义。

三、孝敬父母的积极影响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履行个人的道德义务,它还对于个人和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根据《诗经》中提及的句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 传递正能量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它能够传递正能量给子女和社会。

当子女看到父母乐于奉献、关心他人时,会受到鼓舞,也会更加关心他人。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的伦理思想一、关于孝悌《诗经》中关于孝悌的观念产生较早,大约是反映了西周初年已有的关于调节家庭宗族关系的范畴。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说明周成王有信用,可为下民的模范。

祭祀他的人,永远要孝顺先王,以他为榜样。

“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信、顺在孝之中,孝子之诚无穷尽,永远赐予其幸福。

“岂弟(恺悌)君子”“有孝有德”,和顺的君子,就是“有孝有德”的人。

换句话说,肯孝顺先祖而又温文尔雅的人,就是“岂弟君子”。

君子本指诸侯,在这里成了品行高尚之人的代称。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这里表明祭祀祖先的目的,是要借助先祖,安抚孝子。

“假哉皇考”即借助祭祀伟大而英明的祖先的魂灵,这只是手段;“绥予孝子”即先祖的魂魄保佑我们,使我们安乐富强,这才是目的。

“闵予小子……永世克孝”,与前述《小雅・雍》篇意义相同。

以上是《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

这些“孝”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孝”的观念还是有区别的。

孔子的“孝”主要是指事亲,他扩大了“孝”的概念。

如孔子答樊迟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还在答子夏问时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孔子不仅要求祭祀,而且侍奉前辈要以礼,要让父母和祖父母先享用酒食,恭恭敬敬,如此等等才算作“孝”。

《诗经》里的“孝”是以“我”为中心,祭祀先祖的目的是为了让先祖的灵魂保佑自己福寿安康;而到孔子、孟子时则是要求以好好奉养活着的先辈为至孝。

同是一个“孝”字,目的倒了过来,由《诗经》中的“为我”转变成“为人”;由形式上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主转变为服侍长者为主。

孔子要求以在世的父祖为中心,尽可能服侍长辈,多做奉献。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当然,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要求继承先祖的事业。

《孟子》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关于《诗经》中的孝道精神

关于《诗经》中的孝道精神

关于《诗经》中的孝道精神《诗经》中的孝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大家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孝道精神在《诗经》中的体现“孝”字在《诗经》中总共出现17次,分布在《天保》《卷阿》《六月》《楚茨》《洋水》《下武》《雍》《文王有声》《载见》《既醉》《闵予小子》和《閟宫》中。

此外,依据《毛诗正义》的注解和各家对其主题的注释,还有《凯风》《鸨羽》《陟岵》《四牡》《小宛》《小弁》及《蓼莪》八篇反映孝道精神。

上述所列都是直接反映孝道精神的诗篇,还有一些诗篇间接谈到孝道观念,分别是《采蘋》《采蘩》《南山》《斯干》和《桃夭》等。

这些诗篇中的孝道精神大致可分为三类:侍奉赡养父母;男女及时婚配,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继承祖业。

(一)奉养父母之孝《孝经》中说,孝道最先是事亲,再次是事君,最后是立身。

孝道观念,最初是用在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孔子对孝的认识,这要求子女要近身侍奉赡养父母,承担起对父母尽孝的责任。

此外,父母会担忧、牵挂远行的子女。

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是《诗经》中孝道精神的内涵之一,这种孝道精神在《诗经》中主要是通过反面批判和讽刺来展现子女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

《陟岵》和《鸨羽》都是孝子行役,不得养其父母的诗篇,从反面描写烘托出因自己常年在外服徭役,而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之情,以及繁重的徭役使得父母没有粮食生存的悲哀,情感悲切,使人动容,可见战争对孝道精神的破坏和摧残是多么惨烈。

《四牡》也同样以因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为主题,诗篇以马在路上奔驰开头,眺望前方长远的路途,情不自禁想到遥远的家乡和亲人,“岂不怀归”写出了诗人怀念家乡的强烈情感,但王家的差事尚未完成,只能长期颠簸于征战途中,无法回归到日思夜想的家。

最后三章写想起家中父母无人照顾,自己无法归去奉养父母,内心感到无比痛苦伤悲,只能把亲人的思念寄托于诗,以此表达自己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

由上可以看出,在繁重的徭役压力下,青壮年都去服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孝道精神得不到重视和发扬。

唐诗中的孝文化初探

唐诗中的孝文化初探
9
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 了光彩,哭声中无限凄苦。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丈夫身 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又被加封了爵土。还得 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 妇。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 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 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但悲伤 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一个才刚刚 会扶着床沿走路,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坐着的孩子啼 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 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此时此刻,我的心 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 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此情此景,倒象是 பைடு நூலகம்园的桃树,曾经遮蔽着花房的花瓣已经随风落去,幼小 的果实还将挂在梢头经历霜雪雨露。新人新人你听我说, 洛阳有无数的红楼美女,但愿将军将来又立了什么功勋, 再娶一个比你更娇艳的新妇。
10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
11
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 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着 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当今之 世大谈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 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 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3
4
孝文化在中国古代
可谓源远流长,作为儒家文 化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从创始人孔子起,儒家 学者便提倡“以孝治天下” 的理论。孝道与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是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代 统治者都把“以孝治天下” 作为治国之道,并积极加以 推行。孝文化在唐代获得 了空前发展。

浅议诗经中的孝

浅议诗经中的孝

关键词 : 孝思 ; 孝德 ; 孝子 ; 孝享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3 - 0 1 4 2 - 0 1
先秦史料中较早 有关孝 的记载是《 尚书》 。和孝在尧舜和 夏商时代就有了孝 的含义 。 《 诗经》 中也关 于孝 的记载和引用 。 大都与祭祀有关 。 并且 在继《 尚书》 中, “ 克施有政” 以后孝在政
“ 礼仪既备。 钟鼓既戒。 孝孙徂位。” 《 楚茨》 是粮食丰收和
丰收祭祀求福德篇章 。周代 以农立 国, 周 的始祖弃又名后稷 , 在尧 、 舜时期被封做农官 , 教 民耕种稷 麦 , 故 后世农业尊其 为 祖师 。 所 以周代对农业 和农业丰收后的祭祀也很重视。 篇 中有 祭祀隆重庄重 的场 面和酒席热闹 的场面 。文中出现的孝主要 和孙用在一起 。 “ 孝孙” 在祭祀祖先的大前提大活动下。 后代子 孙都用孝孙 , 也许一方面是在祭祀对 象前 的合 理称 呼 , 另一方 面是对祭祀之人的称赞 。《 诗经》 中大量 出现孝 的篇章和祭祀
史 海 文 艺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 E L I F E
2 0 1 蝴
浅议诗 经中的孝
夏 天 晟
( 曲阜师 范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山东 济宁 2 7 3 1 6 5 )
摘 要: 《 诗经》 是记 录是先秦时的重要的儒 家文献 , 共收入 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大约五百多年 的诗歌 , 大约三百零五篇 , 书 中对孝的记载 , 和孝的含义有丰富的表达 。
时还有祝词 : “ 孝子不 匮 , 永锡尔类” 是称赞武 王身后有孝子 , 周王室的孝子不 内匮乏。 周公 为武王的弟弟 。 这里应是 以长辈

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

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

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作者:王玉洁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01期内容提要: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有之宝贵文化。

《诗经·小雅·蓼莪》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先民“孝”的真情实感,读之即引发对中华几千年孝道观念的思考,并与西方孝道思想进行对比,以此探索儒家孝道文化。

关键词:孝道孔子孝经二十四孝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1-l-4“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宋苏辙《诗集传·卷十一》云:“蓼蓼,长大貌;莪,萝蒿也。

萝蒿可食而蒿不可食,采莪者将以食之,譬如生子者将赖其养也。

幽王之世,孝子行役而遭丧,哀其父母生己之劳而养不终,如采莪者之得蒿也。

”另有说法认为,莪是蒿之一种,茎抱根而生。

自从失去父母,已非抱根之莪而为普通之蒿。

此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

不能侍养父母,尽其孝道,“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全诗呼号奋发,感人肺腑,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论:“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

”儒家的孝道观“孝”的观念由来已久。

三千多年以前,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可知“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

(孔安国《古文孝经孔氏传》)相传虞舜便因孝感动天而平天下,成为“二十四孝”排行榜之第一人。

周朝的郯子,为使双目均患眼疾的父母吃到鹿乳,穿上鹿皮混进深山的鹿群中,差点被猎人射杀,猎人知道其孝后赞叹不已。

而使“孝”成为一种“道”,始于孔子,孑L子是第一位全面系统论述孝道的人。

这在《论语》、《孝经》、《礼记》中有大量记载。

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提倡“仁”,认为“孝弟为仁之本”,因此十分重视孝弟之道。

什么是孝弟?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是如何的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来看看!在中国,儒家学说只重生不重死,说死是绝对的,终极的,不能考虑,无法讨论。

《论语》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云云,认为生前的事未知的还太多,哪里管得死后之事;而死则由命运管着,由上天决定,人无法涉足,无力过问,暂且“守死善道”、“杀身成仁”吧!生命如果有不朽,那么就正是现世的功德名誉,当去为国家为君王多做贡献。

另一方面,儒家又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就是说,连在世的长者都不能伺候好,去伺候死人(即祭祀先祖)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如何伺候长者呢?《论语·学而》说:“弟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里仁》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所谓喜,当然是为父母的高寿而高兴;所谓惧,则是因其离生命的终结越发近了而担心。

毕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看来,孔子的时代,包括整个周代,尊老致孝、尽人子之义的呼声是很高的,可以说超过了夏、商社会。

(难怪孔子会在《论语·八佾》里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个“周”是指包括孝道在内的周礼。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呢?笔者认为,是有的。

第一,周朝是在殷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前者是一个崇鬼祀神、淫风盛行的王朝,结果鬼神没崇祀好,反倒亡了国,灭了宗庙,所以周人乃“敬鬼神而远之”,更重视对在世者人伦道德的说教,以进而有利于政治控制。

这就是《礼记·大传》里所讲的:“上治祖祢,尊尊也。

下治子孙,亲亲也。

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所以,如《诗经·周颂》之《雍》、《载芟》、《丝衣》,《诗经·鲁颂》之《泮水》、《閟宫》,《诗经·商颂》之《烈祖》,它们虽然多为祭祖颂祖之诗,实际却充溢着向在世的贤德老者敬老祝寿祈福尽孝之辞。

先秦孝文化内涵构建及当代价值——以《诗经》为视角

先秦孝文化内涵构建及当代价值——以《诗经》为视角

Feb. 2021Vol. 33 No. 12021年2月 第33卷第1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文章编号.1009-4873(2021)01-0048-04先秦孝文化内涵构建及当代价值——以《诗经》为视角刘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摘要: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其孝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指向敬祖和侍亲,其仁孝观念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情感和价 值观层面,对维系家庭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先秦孝文化在培养良好道德品性,形成良好家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先秦孝文化;《诗经》;内涵构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 础,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维系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自远古时期就产 生了孝观念的萌芽,至西周时期孝观念正式确立,并 通过一系列的礼乐、文化制度,不断丰富其内涵。

孝 文化的基本内涵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并在此后不 断得以延伸。

考察先秦时期孝文化内涵及其构建,有助于把握孝文化的本源,深入分析其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关联,在新时代发挥孝文化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 的一部重要文献,诗歌涉及的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一带,作品的内 容涵盖了先秦时期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观念,百科全书式地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面貌。

本文即以《诗经》为视角,考察先秦时期孝文化的内涵,发掘其当代价值。

一、《诗经》孝文化内涵构建《诗经》当中与“孝文化”相关的诗篇大致可以分 为三类:第一类是在诗文当中直接出现“孝”字的。

《诗经》中孝道观念及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诗经》中孝道观念及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诗经》中孝道观念及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本文主要以《诗经》中孝道观念及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诗经》中孝道对象、《诗经》中孝道观念具体体现和《诗经》中孝道观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为主要依据,从对父母家人的孝道、对父母存在时孝道、运用高中教材发扬传统孝道知识、渗透孝道教学手段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诗经》中孝道观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中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孝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诗经》中大概有30篇文章是讲述孝道的,对先祖怀念之情,战场杀敌时对家人的思念,兄弟手足之情,自身事务繁忙无法尽孝道之情,怀念去世父母之情等等。

对《诗经》中这些讲述孝道的文章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发现主要是对父母、兄弟和去世故人的孝道,文本以《诗经》中孝道观念及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为主进行分析和阐述,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具体如下:一、《诗经》中孝道对象1.对父母家人的孝道。

孝道是母亲和父亲与孩子之间存在血缘关系的体现,子女要将感恩父母养育之情长记心中,对父母表示尊重,对父母的命令和安排表示服从,对去世的父母展现强烈思念之情。

2.对父母存在时孝道。

在《诗经》中经常会表现出子女对自己父母的关心和心疼之情,这些子女不仅仅体现在农村普通人家上,还有一些古代达官贵人、出征打仗、朝廷官员等等,这些无法在父母身边的人,从不同角度和形式上展现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二、《诗经》中孝道观念具体体现在古代殷商时,孝道就是表示对去世先祖的尊重和纪念,要对先祖和去世亲人进行祭拜,上天、先祖与上帝结为一体,追求孝道和享受孝道是那时候孝道基本内容。

而到了西周时期,我国面临灭亡,人们生活困难,逐渐形成怨恨天的基本思想,于是三者相互分离。

之后通过研究和分析后,形成了以孝道面对先祖,良好品德对待上天思想潮流,而后不断发展和进步,孝道逐渐延伸和拓展,包含了对父母孝道、兄弟朋友等,这样的孝道发展为以后的儒家思想观念提供了有利基础。

论《诗经》中的孝道精神

论《诗经》中的孝道精神

论《诗经》中的孝道精神《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在伦理方面的教化力量不可忽视。

以下是分享的《诗经》中的孝道精神, 欢迎大家阅读!一、孝道精神在《诗经》中的体现"孝'字在《诗经》中总共出现17次, 分布在《天保》《卷阿》《六月》《楚茨》《洋水》《下武》《雍》《文王有声》《载见》《既醉》《闵予小子》和《閟宫》中。

此外, 依据《毛诗正义》的注解和各家对其主题的解释, 还有《凯风》《鸨羽》《陟岵》《四牡》《小宛》《小弁》及《蓼莪》八篇反映孝道精神。

上述所列都是直接反映孝道精神的诗篇, 还有一些诗篇间接谈到孝道观念, 分别是《采蘋》《采蘩》《南山》《斯干》和《桃夭》等。

这些诗篇中的孝道精神大致可分为三类:侍奉赡养父母;男女及时婚配, 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继承祖业。

(一)奉养父母之孝《孝经》中说, 孝道最先是事亲, 再次是事君, 最后是立身。

孝道观念, 最初是用在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是孔子对孝的认识, 这要求子女要近身侍奉赡养父母, 承担起对父母尽孝的责任。

此外, 父母会担忧、牵挂远行的子女。

因此, "父母在, 不远游'是《诗经》中孝道精神的内涵之一, 这种孝道精神在《诗经》中主要是通过反面批判和讽刺来展现子女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

《陟岵》和《鸨羽》都是孝子行役, 不得养其父母的诗篇, 从反面描写烘托出因自己常年在外服徭役, 而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之情, 以及繁重的徭役使得父母没有粮食生存的悲哀, 情感悲切, 使人动容, 可见战争对孝道精神的破坏和摧残是多么惨烈。

《四牡》也同样以因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为主题, 诗篇以马在路上奔驰开头, 眺望前方长远的路途, 情不自禁想到遥远的家乡和亲人, "岂不怀归'写出了诗人怀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但王家的差事尚未完成, 只能长期颠簸于征战途中, 无法回归到日思夜想的家。

诗经中的礼仪与道德价值观分析

诗经中的礼仪与道德价值观分析

诗经中的礼仪与道德价值观分析概述《诗经》是中国文化古籍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收录了周代以前的民间音乐和文学创作。

它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从礼仪与道德两个方面对诗经进行分析。

礼仪(Liyi)定义与背景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行为规范,用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并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规范涉及到尊重、谦虚、忠诚、孝敬等方面。

诗经中的礼仪描写1.尊敬长辈:《大雅·荡》“孝子畏天下”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之情。

2.婚姻仪式:例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斯干祭如在》中描述了严肃而庄重的结婚仪式。

3.社交场合:《卫风·木瓜》中描绘了人们欢聚一堂、互相畅谈的场景,展示了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的价值观1.和谐共处: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和平相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尊重他人:通过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社会可以实现公平和互惠。

道德(Dao De)定义与背景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反映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善恶,并根据内心良知来决定行动。

诗经中的道德价值观1.建立正直品质:《周颂·维东》中提到:“哲兮望之,竞明世界”,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培养正直的品质。

2.公正与公平:《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斯干祭如在》中提到“赫赫姜嫄,聿怀多福”,强调公正审判和坚定信念。

道德的价值观1.责任与义务:道德价值观强调个体对社会和他人负有责任和义务。

2.彰显人性:通过道德行为,可以展示出人的高尚品格和内在美。

结论诗经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礼仪与道德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经中的礼仪与道德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和谐共处、尊重他人以及培养正直品质的追求。

同时,这些价值观也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个体发展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诗经》亲情诗的文化意蕴

《诗经》亲情诗的文化意蕴

《诗经》亲情诗的文化意蕴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许多诗歌描绘了亲情关系,这些亲情诗歌,不仅抒发了古人的情感,也传达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祖孙关系
《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祖孙关系的诗歌,比如《关雎》中“彼母之从容,惟此克婚姻”等诗句,表达了祖母对孙子的期望和祝福,体现了家族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

二、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也是《诗经》中很重要的主题之一,比如《召南·涉江》中写到“岂无他人,乃有兄弟,父母呼之,无忘我思”,展现了儿女对父母的孝心之深。

三、夫妻关系
《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夫妻关系的诗歌,比如《小雅·采薇》中“叔兮伯兮,攸摄我思,九月之际”等诗句,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展示了夫妻情深之美。

四、兄弟关系
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华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诗经》中也不缺这方面的描写,比如《王风·黄鸟》中写到“兄弟相从,损益不离”,表现了亲情的力量和兄弟情义之深。

在《诗经》中,亲情关系被视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文化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了中国文化的血液中。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珍惜身边的亲情关系,传承这种价值观念,让它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敬,更是一个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诗经》中的孝

《诗经》中的孝

《诗经》中的孝《<诗经>中的孝》“妈妈,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诗经》呢!”我一放学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说道。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述着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诗经》。

老师说《诗经》里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表达,这让我特别好奇。

“哎呀,那《诗经》里的孝是啥样的呀?”妈妈笑着问我。

“我也还没太懂呢,不过老师说《诗经》里有好多诗句都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

”我歪着头努力回想着老师讲的内容。

就像那次,我生病发烧了,妈妈焦急地守在我身边,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用湿毛巾给我擦身体,那关切的眼神,那忙碌的身影,不就是对我的孝的最好诠释吗?我当时就在想,等妈妈老了,我也要这样照顾她。

《诗经》里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难道不就是在说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是多么辛苦吗?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

爸爸努力工作赚钱,只为了给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妈妈每天细心地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

这不就是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孝吗?“那你知道要怎么孝敬爸爸妈妈吗?”妈妈摸着我的头问道。

“我知道呀,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帮妈妈做家务,以后长大了还要好好照顾你们。

”我一脸认真地回答道。

“真是乖孩子。

”妈妈欣慰地笑了。

我觉得《诗经》里的孝就像是一条温暖的河流,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句关心的话语,是一个温暖的拥抱,是一次贴心的陪伴。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份孝道,就像珍惜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样。

我们不能只在口头上说要孝敬父母,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我们可以在父母忙碌了一天后,给他们端上一杯热茶;可以在他们疲惫的时候,给他们揉揉肩膀;可以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自己亲手做的礼物。

这些小小的举动,不正是《诗经》中孝的体现吗?所以呀,我们要好好去体会《诗经》中的孝,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家庭更加温馨,更加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摘要:“孝”的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大概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稳定,便产生了“孝祀”的观念。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的表示祭祀孝敬祖先的诗句。

孝作为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弘扬。

本文立足于孝这一伦理思想,对《诗经》中表现孝文化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对孝这一思想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弘扬中华孝文化。

关键词:诗经孝弘扬中华文化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伦理教化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诗经》中所体现的亲情观念、孝悌思想等对于我们修正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文化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可以说,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我国道德和政治的教科书。

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诗经》,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以灌溉社会这棵参天大树,助它健康成长。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

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诗经》中的孝思想
(一)孝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东西。

既有文化理念的渗透,又有礼仪制度的制约。

而在《诗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是从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二)行孝的对象与方式
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

《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
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

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

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

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孝以事君
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

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

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

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淢,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王后烝哉”和“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3、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行孝的三个层面。

孝的最终层面就是自身的修养。

父母、国家给了自
己血肉之躯,除了报答父母,报效国家之外,自己在修身养性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只有“修身”了,才能“齐家”、“平天下”。

《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修身的诗歌。

此诗共有三章,每章九句。

全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诗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表现君子修身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二、《诗经》中孝思想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孝文化
自古以来,“孝”一直就是中国社会伦理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宝贵的明珠,它以孝顺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弘扬。

(一)从《诗经》中吸取孝文化优良资源
《诗经》中反映“孝”主题的文章篇幅之多,内容之广,值得我们慢慢挖掘,汲取精华,以为今用。

如可从《诗经》中学习孝敬父母的方式:《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写到了要探望父母;《北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表明了要体谅父母的不易,《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则写到要用心招待长辈。

这些都反映了子女对长辈的怀念和祈福,成为千古传颂之句。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学到孝的内涵,即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友于兄弟,夫妻和睦,父子、兄弟同属天伦,兄弟之间能友恭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行,《小雅·常棣》以常棣之花盛开之明艳兴起兄弟之和睦,极写兄弟欢宴,张扬兄弟之情。

(二)借《诗经》经典文学提倡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诗经》中有血多篇目都明确叙述了对孝的看法,并大力提倡孝道,如《大雅·卷阿》有诗云:“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大雅·下武》有诗云:“永言孝
思,孝思维则。

”这些都点名了孝道的重要性,呼吁世人要尊崇孝道,做行孝之人。

虽然古代的尽孝与今日的孝道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它们还是有相通的地方。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金钱利益的冲突下,孝道的提倡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见过太多的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因金钱反目的例子,社会的浮躁与人性的贪婪让亲情不再是第一位,因此,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孝道是很有必要性的。

(三)借《诗经》经典充实孝文化,弘扬发展中华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道亮丽二等风景线。

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

时代在更新,思想在改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需要我们重建一个能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我们要跟在时代的潮流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孝文化,让新时代的孝文化成为对融合时代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的支柱,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样一来,孝文化才能发挥它具有的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司徒博文.诗经全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 申绪璐.《诗经》孝道思想的三重层次[J].管子学刊,2013年第4期.
[3] 陈发银.论《诗经》中的孝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2012.
[4]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