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中学语文论文

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

吴格明

成语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语源的研究、结构的研究、运用的研究等。就说成语的运用吧,明代徐霖《绣襦记·厌习风尘》的“久弃琴棋书画,浑忘雪月风花”,把“风花雪月”说成“雪月风花”,是出于音律的考虑。上中学时,一位同学在题为《教师——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青胜于蓝,但毕竟要取之于蓝啊。”同学们觉得这位师兄文才很高,其实这是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衍化。我们还可以对成语进行文化学的阐释。这种阐释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微观的文化学阐释,可以选择几个点,也可以只有一个点。本文就是对一个成语的文化学阐释。

一、一个成语,读懂一篇文章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代表作《我的空中楼阁》,以其清新高雅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几个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都选编了这篇散文。

该文的立意何在?这是解读此文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有论者将其立意局限于“亲近自然”,有教师演绎为“景物美”。这是没有读懂文章。因为,这样的解读似乎无法解释那间山脊小屋,更无法解释文章的题目《我的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按此理解,“空中楼阁”应是一个贬义词。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来做这样一篇优美散文的题目呢?

其实,“空中楼阁”的古义并非如此。《中国成语大词典》释之为:“比喻高明通达。”原来,它不仅不是贬义词,反而恰恰是个褒义词。《二程全书·遗书

七》称赞宋代大儒邵尧夫:“邵尧夫犹空中楼阁。”《三邵于无名公传》诗日:“醉里乾坤元广大,空中楼阁更高明。”

“空中楼阁”的语义揭示了这篇散文的立意,即“高明通达、超凡脱俗的境界”。以“空中楼阁”作为题目的关键词,作为全文的文眼,这本身就是超凡脱俗的表现:在一般人看来是贬义词,作者却用作褒义。然而,这并没有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因为它的古义就是“比喻高明通达”,作者正是从这一本义出发,表达了“远离世俗”的意义。而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因此,“空中楼阁”正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作者并不是为了给山脊小屋一个名称,管它叫作空中楼阁,而是为了表达高明通达的境界,才创造了山脊小屋这样一个物象。山上的帐篷或凉亭之类,或许也可以说成空中楼阁,但免不了临时的意味。而小屋则可以是永恒的居所,昭示着“我”与某种境界之间的永恒关系。这一物象的具体特征也是从高明通达的境界出发的:这小屋是立于山脊的,山是高的,而山脊则是大地上最高的所在。小屋立于山脊之上,才获得了“高明通达”的境界。山峰尽管也很高,但本质上只是一个点,缺乏开阔性和稳定性。“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玲珑:“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柔和:与环境不生硬,不突兀。小屋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与环境关系和谐,恰到好处,“十分自然”,小屋点缀了山,山给了小屋一个背景。小屋坐落山脊,尽管领土有限,却“领空无限”,可“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山外青山,绿野阡陌,尽收眼底。小屋的生活是美好的,鲜花姹紫嫣红,空气清新芬芳,光线明暗相宜,伴以鸟语盈耳,出入自如,一天一个美梦。这样一个完美的物象,很好地寄予了作者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高明通达,自然和谐,“诗意地柄居”。

显然我们是靠理解“空中楼阁”这一成语,才读懂这篇散文的。不理解这个

成语,也就读不懂这篇文章。

二、一个成语,领悟一部人类文化历史

成语“空中楼阁”的古义是“比喻高明通达”,后来成了“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而在李乐薇的笔下,其语义又回到了“比喻高明通达”。这个成语的语义变化,正凝缩了一部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我们感兴趣的是,“空中楼阁”这个成语的语义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知识类型。古代的知识是形而上学的,以哲学为其范式;现代的知识是科学型的,以自然科学为其范式;后现代的知识是文化型的,以价值多元为其特征。不同的知识类型体现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价值取向。”空中楼阁”的语义变化其实正是人类历史两次重大知识转型的表现。或者说,顺着这一成语语义变化的脉络,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和领悟人类历史上这两次重大的知识转型,领悟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以哲学为其范式的古代知识,其价值追求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老子的《道德经》,都昭示了终极关怀的特点。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心中的美德。”最生动地体现了古代知识类型的价值偏好和精神追求。连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也往往以终极关怀的形式出现。《论语·侍坐章》,孔子最赞赏的是曾皙的治国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为这才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境界。成语“空中楼阁”的古代语义“比喻高明通达”正是古代知识型价值追求的体现。如果我们借用逻辑学的术语,“空中楼阁”的古代语义正是古代知识型的“一个解释”。

古代的知识类型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脱离普通人、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实证的抽象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哥白尼、伽利略一批科学家的出现,现代的科学知识型取代了古代知识型的正统地位。以自然科学为其范式的现代知识,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实证性、普遍性,强调知识的价值中立原则。现代科学的昌明,迅速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是,注重现实,关注世俗利益,注重眼前的功利,注重一致性。成语“空中楼阁”的现代语义正是现代知识型价值追求的反映。脱离实际,是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相抵触的,因此,“空中楼阁”这一成语自然就成了贬义词。尽管我们尚不清楚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从哪一个人开始,从哪一个具体的文本开始这种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对于从古代的形而上学知识型到现代的科学知识型的转型,那是顺理成章的,是必然的。或者说,“空中楼阁”这一成语的语义变化正是这一知识转型的具体表现。成语“空中楼阁”的现代语义正是现代知识型和价值追求的“一个解释”。

随着现代知识的发展和极度扩张,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话语霸权渗透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并受到人们的质疑:“现代科学的世界是一个彻底遗忘了人的精神性存在的世界。是一个平面的、单调的、功利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邪恶的和暴虐的世界。科学教育已经使人们忘记了比物质享受……更加高尚的生活目标。”教育哲学家这样批评现代知识范式下的现代教育:它“越来越关注于自己满足个体和社会世俗性发展的能力,越来越从这种世俗性需要的满足方面来变革自己,从而忽视甚至是放弃了自己传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人文学者、人文课程和人文教师在学校或其他知识领域中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人文知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其人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