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古诗——《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难点:

1、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2、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峨眉山月歌》

(一)、导入: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二)、检查预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三)、新课讲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2)了解诗意

①齐读课文,教师点评,再度

②自读课文,并说说本诗大意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3)想意境,悟诗情

①教师引导: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分步引导: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补充:“月”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涵义

③总体概括疏通: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④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⑤主旨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2、再读

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①学生自读

②请学生全班交流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③其他同学点评,全班配乐齐读。

二、《江南逢李龟年》

(一)导入(作者简介)

我们常言“李杜”,刚刚我们感受了谪仙李白的诗歌魅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史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齐读诗歌

自读并请人读

其他同学点评

2、理解诗歌: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并在班上汇报成果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3、品悟诗歌

①再读诗歌,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句子、词语、字)

②全班交流

重点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③全诗主旨:

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三、诵读

分小组朗读,配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