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构造和大地构造学说共17页
第二章 海底地形与板块构造学说-2013
2.1 海底地形
• 陆地多姿多态:山地、丘陵、平原、高原,
河流、湖泊、峡谷等。 • 海底会是怎样一种形态呢? • 如何知道?
海洋水深测量
一、水深测量技术发展
绳测法 声纳测量
卫星遥感测量
公元前85年, Posidonius开始 沧海一粟、误差 大
•20世纪初期, 回声测量仪; •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声纳技 术开始应用。 •旁测声纳
化与岩石圈板块的分离和汇聚运动密切相 关。 • Wilson(1974)研究了大陆分合与大洋开闭的 关系,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 为六个阶段(表2-6),这就是迄今具有重大 意义的“Wilson旋回”。
板块构造 —— 洋盆的形成和演化(板块开合的“威 尔逊旋回”)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至地表洋 中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大洋中脊向两侧作 水平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因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 生碰撞,部分物质拼贴于大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 部分物质俯冲下插,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陆 壳
稳定型
大陆坡 大陆裙 岛弧型
坡缓,海平面升降 影响区 转折地带、陡坡,海底峡 谷(浊流成因)
巨厚扇形堆积、海底峡谷出 口 大陆架、岛弧、陆坡、海沟 狭窄陆架、深邃海沟
活动型
安第斯 山型
不规则的“V”型
侵蚀地形
浊流是陆坡区海底混浊的携带着大量泥 沙的、沿陆坡向下运动的水流。
加州Montery以及Carmel海底峡谷之立体图 旁侧声纳测量证明大西洋大陆坡 基本上都是由海底峡谷占据主导
太 平 洋 海 底 地 形 图
2.2 海底扩展与板块构造学说
洋盆的形成与演化 火山、地震带的形成
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PPT文档19页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PPT课件
有火山活动,地震频繁,是构造不稳定地区。太平 洋与陆地毗邻地区为活动性大陆边缘。
毕鸟夫带的发现导致了消减作用概念的 产生。其地 质意义说明一部分板块消减在另一板块之下,又 称为其俯冲带,消减作用导致了海沟的形成,环 太平洋岛弧(山弧)的形成。
扩张机制: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
流圈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 流。
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
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
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2021/3/9
授课:XXX
9
第二节 海底扩张的新论证
一.古地磁学的论证 1.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地质历史中地磁的南、北极在不断交替,称为地磁 场转向。与现在地磁场一致叫正向,相反则叫反 向。
授课:XXX
10
2021/3/9
授课:XXX
11
2021/3/9
授课:XXX
12
2021/3/9
授课:XXX
13
2021/3/9
授课:XXX
14
二.深海钻探所揭示的海底年龄 资料显示,最老的洋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
而且从洋脊轴部向两侧岩石年龄由新变老。
三.洋中脊考察的发现
洋脊轴部的裂谷带内有新鲜的玄武岩熔岩, 具枕状构造;玄武岩发育有大量节理
二.海底地质的考察 1.水深测量:可绘制海底地貌图 2.深潜水考察:查明世界大洋的洋脊情况。
3.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查明洋底地质构造、 物质成分
2021/3/9
授课:XXX
2
4.海底钻探取样及钻孔样品研究:查明海底 沉积物及基岩年龄、构造等。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章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相对陆地的地形而言,人类对海底地形的认识要粗浅的多,特别是对海底地形成因的研究尚处于假说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课较为科学的解释。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的结果。
地球圈层结构图: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构造1.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底扩张依据之一是海底岩石年龄较轻,且在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B .海岭是大洋地壳消亡处C .海沟是大洋地壳生长处D .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海沟开裂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2.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认为岩石圈被不同的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B.板块漂浮在硅铝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C.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肯定形成山脉D.六大板块均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答案:1.A 2. A。
大地构造学说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 • • • • • • • 一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一)概述 1912年魏格纳(A.wegener)注意到大陆几何形态的相拼。认为: 在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中生代 开始分裂。 南美和非洲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分离,更新世时大西洋完成张 裂,格陵兰和挪威在150万年前才分离; 在印度洋方面,最先分离出澳洲,原来是长形的印度与马尔加什 分开 向东北漂移与亚洲大陆挤压形成喜山; 当运动着的大陆前缘遭到大洋底的抵抗时,便被挤压褶皱成山, 如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 格陵兰和南美洲的尖细末端,亚洲以东的岛弧,实际上是一些被 遗留在运动着的岛弧中的落伍者。
• 沉降带:长期下降最活动的地带。又称台褶带。 • (三) 地台的特征 • 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下降开始有.铁、铝质岩建造,可燃有机岩建 造,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可形成丰富的沉积矿产。 •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都微弱。
• 四. 槽台学说存在的问题
• 机制不清,为什么这个地方形成地槽,那个地方形成地台? • 固定论的观点 仅以陆壳为研究重点,无法说明全球构造的演化 对地槽区只知其终不知其始,对地台区只知其始未知其终。 与我国实际不太符合。中国地台是一个准地台。
• • • • • • • •
从地槽下降到上升形成褶皱带,称一个构造旋回,需几千到1亿年。 (二)地槽区特征 巨厚的沉积建造:下降初期有下部陆屑建造、海底火山岩建造。 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回返初期有复理石建造,后期有磨拉石建造。 强烈的构造变动:线形褶皱和逆断层,大规模的碾掩构造。 频繁的岩浆活动:中基性——中酸性——酸性。 显著的变质作用: 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 4.海底热流值由海岭向外递减,由1.82微卡/平方厘米秒, 到大洋盆地的1.28微卡/平方厘米秒,再到海沟处的0.99微 卡/平方厘米秒。 • 三.板块构造说 plate tectonics tueory • 板块构造是海底扩张的引伸,认为地球表面可分为若干大 的岩石圈‘碎块’看上去象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板子,称为 板块。板块之间进行着相互运动,板块被认为是刚硬的, 其基底是坚硬的岩石圈与柔软的软流圈之间的分界面。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但各板块的结合处相对活动。
地理课件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
止
境
等待你的发现
这种分布规律形成的原因是?
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赫斯
迪茨
海底扩张学说
洋 脊 洋底
洋底
上地幔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 壳 上地幔 洋壳(硅镁层)密度大 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内地核
陆壳(硅铝层为主)密度小
岩石圈=地壳+地幔顶部(软流圈以上)坚硬部分.
海底扩张学说
地幔物质对流原理
洋 脊 洋底 洋底
亚
欧
板
块
洋
块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的形成:
地中海
东 非 大 裂 谷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
科 学 探
大陆漂移学说
假设论证法
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海底扩张学说
逻辑推理法
究
无
板块构造学说
归纳法
如果我看的比别人远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上地幔
海底扩张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 的板块所构成的,这 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 之上,全世界可以划 分为六大板块。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支持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包含了支持大陆漂移及海底扩张的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可以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板块边界处分别以哪些地形为主?
红海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挤压
挤压
地壳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地核
板块运动的特点
地形
海洋
裂谷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大地构造学说的历史发展
总结词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和现代的大地构造理论两个阶段 。
详细描述
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包括地壳均衡说、大陆漂移说等,这些理论为现代大地构造理 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大地构造理论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构造学说等 ,这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地球表面构造的认识。
塔里木地台
以石油、天然气、钾盐等资源 为主,散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
地区。
大地构造演变与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演变的不同阶段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例如,板块汇聚带在汇聚初期,岩浆活动频繁,有利于形成铁矿和铜矿;而在汇聚晚期,变质作用加强,有利于 形成金矿和石墨等矿产。
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变
成矿系统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大地构造演变的影响。了解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 变有助于预测矿产资源的散布和富集规律。
02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质应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相互碰 撞。
2
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的主要地带,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现 象的产生。
3
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最科学 的模型之一,尽管仍有一些未解之谜和需要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 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 大地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 • 大地构造与矿产资源 •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 •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2.2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湘教版选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2.2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湘教版选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2.2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湘教版选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2.2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湘教版选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2.2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素材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1。
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底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相当于中生代侏罗纪(大陆最老岩石年龄在30亿年以上),而且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岩石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岩石年龄愈老,而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六十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洋壳“新陈代谢"过程,其所历时间约需2亿年.它也是海底岩石年龄的下限。
2。
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
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洋盆的形成模式。
《陆地和海底地形》课件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陆地
地球表面上的陆地约占总面积的29%,它们 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场所,也是各种多样生命 形式的家园。
海洋
地球表面上的海洋约占总面积的71%,是地 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 碳,对调节全球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陆地地形的形成
山脉
由地球板块的运动、地质作用 的作用下,地面上的岩层隆起 和升起。
海底火山
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球内 部热液异常活跃,熔岩蔓 延而成。
地球板块运动
1
岩浆上涌
地球深部岩浆温度高,压力大,对岩石熔融产生裂解作用上涌。
2
地震和火山
板块运动时,造成地震和火山活动,使地壳不断地受到挤压、分裂、变形和冲击。
3
构造变化
板块相互作用,形成各种构造,如绝对、相对海拔高度的变化或者温度、压力的 变化。
《陆地和海底地形》PPT 课件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由内而外分为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每个部 分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以及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结构和构成
内核
由铁和镍等重元素组成,是地 球最内部的部分。
地幔
地壳
厚度约为2900公里,由含有铁、 镁、硅等的硅酸盐石质固体物 质构成,是地球最大的部分。
厚度介于6公里至70公里之间, 由石质、玄武岩质和盐岩等不 同类型的岩石组成。
雨水、融雪等原因导致 山区内墙体岩石破碎, 形成的山泥和松散的岩 石聚集而成,滑落下来。
峡谷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块隆起或 山脉抬升时,由于河流切割力 的作用形成。
高原
由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质作用 的作用下,地面上的岩层隆起 和升起,形成高原。
海底地形的形成
大洋中脊
大洋洋底上绵延数万公里 的山脊,是新形成海洋地 壳上升膨胀形成的。
海底构造
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 坡平缓,呈倒“L”字型展布,故称 东太平洋海隆。
印大度西洋洋中中脊脊也的大峰致是位 于锯大齿洋形中的部,,分但布歧在分 三大支西,洋呈中“间入,”大字致型 展与布东西两岸平行, 呈“S”形纵贯南北。
1 大陆架
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 缓倾的浅水平台。其范围自低潮线起到洋底向海方向坡 度迅速变陡处(称为大陆坡折线或大陆架外缘)为止。
2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向大洋更深部分下倾直到深海盆地 或海沟为止的斜坡地带。
3 大陆隆
介于大陆坡末端与深海平原之间的缓坡地带。 有的文献曾称为大陆基。中国有些学者将其 作为大陆坡的一个二级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扩张说主要内容
1 岩石圈浮在软流圈之上漂移。 2 地幔中存在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对流。 3 来自地幔上升的岩浆从洋脊涌出,冷却后形成洋 壳,洋壳不断向两侧扩张。 4 洋壳(岩石圈)运动至海沟处向下插入地幔。 5 下插的岩石圈熔融消失,形成岩浆,从海沟靠大 陆一侧上升,形成大陆边缘火山带或岛弧火山带。火 山带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安山岩,称为安山岩带。
海底扩张说
证实海底扩张假说的工作:洋壳年龄
1968年“格罗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各大 洋取得数万米岩芯。由于玄武岩已变质,不能用同位 素定年,但可以用大洋沉积物底部的化石定年。结果 发现离洋脊越远,洋壳年代越老,对称分布,最老不 超过侏罗纪。证实了洋壳在洋脊增生,在海沟消亡的 推断。
洋中脊
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组成物质主要是沉积物,系陆架和陆坡上的 物质受重力崩塌、滑坡及蚀流搬运、堆积而 成。大陆隆地带也是深海扇从海底峡谷向外 扩展的地带。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ppt
三、板块构造 3. 板块开合的“威尔逊旋回”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至 地表洋中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大 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因 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部分物质拼贴于大 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冲下插, 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岛弧
海沟
岩石圈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张?
B.重力拖曳。海沟处的拖曳力和大 洋中脊处高密度物质的水平重力分 量拖曳着板块水平运动;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地壳的垂直运动 3、地壳的水平运动
4、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略)
思考题
1. 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主要证据? 2. 海底在什么部位扩张?通过什么方式扩
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 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 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说.
拉张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板块边界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坦
东非大裂谷
噶 尼
( 6500km )中段
喀
湖
挤压型边界
(1)受到挤压而破碎,以至熔融,刺激深部岩浆涌出,带来 火山活动;
(2)被挤压的岩层,也会张裂和隆起,发生断层作用及褶曲 作用;能量通过火山和地震等活动爆发;
(3)俯冲到软流圈,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
板块俯冲与沟-弧-盆体系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与剪切型板块边界
洋中脊全长超过65000千米
海洋演化,海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 线。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
太平洋板块 南北美洲板块 欧亚板块(含波斯板块) 非洲板块(含索马里板块) 澳印板块 南极州板块
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边界—— 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
拉张型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个互相分离的板块之
间的边界。
挤压型边界(辐聚型板块边界或汇聚型板块边界):互
相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相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板块构造与岩石类型
(六)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
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根据热流值的分布和热点的存在等现象,地幔对流有可能存在,
但缺乏直接证据。至于如何对流,就更不清楚。 2、错断洋脊的巨大断裂的成因? 洋脊的错断是如何产生? 3、洋底出现含煤沉积的原因? 根据深海钻探资料,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底部都有白垩
大地构造学说 ppt课件
• 在《海陆起源》中,他努力恢复地球 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因 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的联系—— 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2020/4/12
•
1、 主要论点
• A.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 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
• B.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 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 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 、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 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
• 许多无法飞越或游过大洋的生物或古生物,分 布于不同的大陆,如石炭纪、二叠纪时的舌羊齿 分布于南美、非洲、澳洲、南极、印度各地;
• 古生代末到中生代初期的水龙、中龙、犬头龙 化石也分布于现以各自独立的大陆。
• 同种类的蚯蚓、蜗牛分布于北美洲与欧洲,大 西洋两岸同纬度的蚯蚓,显示出近亲关系。
• 有袋类的哺乳动物今日只分布于澳洲,南美洲 有化石。
2020/4/12
2020/4/12
中龙分布图
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 南美、非洲大陆晚古生代 地层中的古植物舌羊齿
• 1965年布拉德等人借 助计算机计算,用915米 等深线拟合。各大陆可 以通过复原形成一个超 级大陆,魏格纳命名的 “泛大陆”,由冈瓦纳 大陆和劳亚大陆组成、澳洲
、印度、南极均可发 现古生代末期冰川作 用的遗迹,将这些大 陆拼合,则古冰川的 流动方向指示由大陆 中心向四方流动,而 除了南极外,今日上 述各大陆的位置都相 当接近赤道。
•
魏格纳简介
• 1880年11月l日出生于德国柏林 ,喜欢幻想和冒险。
• 1905年,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 博士学位。1906年,加人了著 名的丹麦探险队,到格陵兰岛从 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第三章-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1956年,朗科恩等人又从北 美大陆测出另一条磁极游移 轨迹。比较这两条磁极游移 轨迹得知:古生代以前,二 者大致平行,其间距离约为 经度30°;二叠纪以后,二 者逐渐接近,最后交汇于今 日的北极。北美磁极游移轨 迹位于欧洲磁极游移轨迹之 西,说明北美大陆相对于欧 洲向西漂移了约30°,如果 北美大陆向东退回约30°, 两条磁极游移轨迹即可重合, 大西洋也就不存在了。两条 曲线在三叠纪以后逐渐靠近, 正好说明两个大陆是从中生 代开始分裂漂移的。
地理北极
地极与磁极
地理南极
地球磁场
• 热剩余磁性(TRM):岩浆冷却成岩的过程中,其中的含铁矿 物在温度低于居里点(一般为400—580℃,最高不超过 800℃)被磁化并保存于岩石之中,称为热剩余磁性。强度 较大,较稳定。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600 ℃ ;
• 沉积剩余磁性(DRM):沉积岩中的具磁性矿物在沉积过程中 趋向于按当时的地磁场方向作定向排列,固结后仍保持这 种排列,从而使岩石带有微弱的剩余磁性,称为沉积剩余 磁性或碎屑剩余磁性。由于大多数沉积岩中磁化颗粒少, 沉积和成岩过程中还可能有许多因素干扰这种排列,所以 比热剩余磁性弱约100倍,也比较不稳定。
据非洲和南美洲的古地磁测定中生代以前两大陆的极移轨迹协调一致白垩纪后才发生明显分歧这标志着两大陆之间的相对位移始于白垩二古地磁学的兴起大陆漂移说的复活大陆漂移说的复活联合古陆联合古陆泛大陆泛大陆泛大洋泛大洋北美北美亚欧亚欧非洲非洲南美南美印度印度澳洲澳洲南极南极北美北美亚欧亚欧非洲非洲南美南美印度印度澳洲澳洲南极南极将南美洲非洲拼在一起后两条极移轨迹的中生代以前的段落大致重叠在一起侏罗纪白垩纪以后两条极移轨迹彼此分离
• 例如英国三叠纪红色砂岩某点的剩余磁性的磁倾角为300 ,而测点目前的磁倾角为650。说明英国地区在三叠纪时 曾位于较低纬度,自三叠纪以来、已向北漂移了相当大 的距离。又如测得印度孟买城新生代初期的玄武岩的剩 余磁性和磁倾角应位于南半球南纬32°处,而目前却位 于北纬19°处,说明印度从约60Ma以来,向北漂移了约 6000km。
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学 (9).17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海洋地球物理与海Fra bibliotek构造学 (9).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课件海底地形的形成共张
第十七页,共17页。
第六页,共17页。
第七页,共17页。
第八页,共17页。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dàlù)板 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 到大陆(dàlù)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 弧和海岸山脉。
第九页,共17页。
板块(bǎn kuài)构造
A E
B
D
C
F
第十页,共17页。
第十一页,共17页。
第十二页,共17页。
第十三页,共17页。
第十四,共17页。
第十五页,共17页。
第十六页,共17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No 第一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美国地震地质学
家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shēnɡ chénɡ)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 质对流的结果。板块构造
高中地理精品课程
第一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dìxíng)
第三节 海底地形(dìxíng)的形 成
第一页,共17页。
第二页,共17页。
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 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dìmàn)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第三页,共17页。
第四页,共17页。
第五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