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Word版含解析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Word版含解析

1.2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教材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区域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节教材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二是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或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历程确定其发展方向:比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

学情分析:1.已有能力: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区域的一些基本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以前已用过多次,教师应充分运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总结出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

2.存在问题:学生对美国东北部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美国区域地理的知识欠缺,所以教师在课前应布置各小组充分预习美国及其东北部工业区的有关内容。

另外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需教师进行适当的读图指导。

3.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用到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等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和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 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表格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表格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表格学案开展。

你能否赞同这种观念。

4.赞同。

区域开展要留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无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最终也会消逝。

5、联络上述资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留意哪些效果?西部地域存在的两大效果是:基础设备单薄、生态环境软弱。

要特别留意生态环境维护。

思索、讨论P12页〝活动〞1. 剖析招致美国西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缘由。

1.缘由既有外部缘由〔如世界经济情势的变化、新兴工业的冲击〕,也有外部缘由〔如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休息力价钱高、土地租金高、消费本钱添加等〕。

其实质是外地产业衰退和产业结构老化。

2. 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开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2.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如天文位置、资源等方面〕将不复存在,人地关系片面不协调。

3.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片面临时坚持抢先位置。

革新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域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空中临着绝后的应战。

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开展注入了弱小的生机。

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效果。

就上述议题展开讨论,上海市的继续开展,需求克制哪些限制性要素?如何增强城市开展的生机?3.上海市需克制资源充足、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市场竞争剧烈等限制性要素。

为了增强城市开展的生机,可从引进先进技术、革新区域经济结构、加大贸易力度等方面着手。

区域整治的措施:如管理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技术改造等考例1. 第三产业失业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度的经济开展水平,以下正确反映第三产业失业比重与人均GDP之间普通关系的曲线是〔〕解析:由于随着经济的开展,时间的推移任何国度的第三产业均呈上升趋向。

答案:B考例2:读以下有关瑞士的资料,完成以下效果。

瑞士经济兴旺,但95%的原料、动力依托出口。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区分为4%、23.3%和72.7%。

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2区域教学设计发展阶段教学设计(精)

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2区域教学设计发展阶段教学设计(精)

2、3、4.


(投影)合作探究
1、学生合 开 放性


1.针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成长中的问题,我国西部大 作讨论完 题 目,


开发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


2.“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包括上海、无锡、苏州、常 2、教师点 学 会应


州、扬州、泰州、镇江、南京、南通、杭州、宁波、 拨,出示 用 所学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信
标 征。
4.结合美国和上海的例子,认识高科 心。
4.知道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4.增强创新意识,树立
阶段的主要特征。
可持续发展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设计意 教学反馈
活动 图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的产业结构,给大庆的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难题。为了

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做大
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培
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
入 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养城等等,计划到 2010 年初步形
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到 2020 年,完成有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 自我
体会到

域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获得知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
识的快
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分别
乐。
具有什么特征?
知 识 1.在美国地图上找到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 先独立完成,然后

2019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课题】 1.2 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等案例,总结出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培养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使用说明】 1.利用5分钟的时间,通读教材,梳理知识;勾划课本并标注知识点;并完成教材助读的问题;2.利用30分钟时间参考教材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有疑问的题,老师纠正点拨,解决问题;3.利用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当堂检测;疑难问题及时问老师,当堂解决问题。

【教材助读】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2.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吗?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特点【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美国五大湖地区煤、铁产地和钢铁工业分布图,结合下列材料,完成课文P11活动题。

探究二:匹兹堡衰落与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逐渐转型,传统的重工业在国民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让位于新崛起的第三产业。

从而,以重工业为生存基础的大批中西部(尤其是五大湖地区)城市出现衰退现象,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所谓的“铁锈带”或“冰雪带”。

之所以被称为“冰雪带”,是因为五大湖地区是美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人们用此来比喻该地区衰败的城市的经济状况,同以第三产业、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加州“阳光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匹兹堡因工业兴也因工业衰。

原本作为城市发展和经济支柱的钢铁厂大量关停、企业破产,不仅造成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同时也使得原本钢铁企业集中的莫农格黑拉河以南片区变得极度萧条,甚至成为鬼城。

过度依赖钢铁产业使得城市在这批锈蚀浪潮下也一度步入衰落,出现了经济下滑、工人失业、人口外迁并减少的趋势,并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了顶峰。

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2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2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地区发展阶段【学习目标】⒈知道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⒉认识地区整体的发展趋向。

⒊理解地区发展中各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构造、家产构造与发展状态。

⒋认识地区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成因,并理解采纳的相应举措。

【学习要点】地区发展中各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构造、家产构造与发展状态。

【学习难点】地区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成因,并理解采纳的相应举措。

【学习流程】【自主先学】温馨提示:⒈请同学们联合以下第一部分的问题仔细阅读教材 P 8-11 内容,以期对本节内容的整体理解感知。

⒉先看课文的“正文”部分和“阅读” 部分,“活动” 内容暂不看。

⒊达成第一部分的思虑问题后,再达成下边第二部分的空缺内容。

第一部分:思虑问题⒈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什么?依据这些指标可将这些地区区分为哪些地域?人文发展指标是什么?哪个可以反应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⒉地区开发方式分哪两种?它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式有何不一样?⒊地区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有何关系?⒋地区空间构造的演化与哪些要素相关?地区整体发展趋向是什么?⒌地区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⒍对照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家产构造、地区空间构造及发展状态有何不一样?第二部分:依据理解达成以下空缺部分:⒈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常用指标:、、综合指标:⒉地区开发方式:开发方式 (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开发方式 (可连续的发展 )⒊地区的整体发展趋向:在多种要素作用下,表现出:的整体发展趋向。

⒋地区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地区社会经济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极少。

平地区据有较大的比重,处于起步阶段,以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家产结为主体,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

构地区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别,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现代化交空间结通线路,散布稀少。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小,构表现出典型的特色 .地区发展状整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

1.2__区域发展阶段_第一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2__区域发展阶段_第一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2 区域发展阶段第一课时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发展阶段》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理论。

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已掌握,了解了一些区域的特征。

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2、教学难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四. 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1五. 教学方法和手段1、自主探究2、合作学习3、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讲授过程]【引入新课】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闭幕。

在会议上中国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止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湘教版必修3 地理:1.2 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

湘教版必修3 地理:1.2 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

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理解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了解区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成因,并理解采取的相应措施。

【学习重难点】理解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及区域划分类型。

2.区域划分的综合性指标。

3.区域开发方式分类。

4.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和较高的区域对比。

5.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6.区域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7.各个区域发展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巩固练习】1.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的工业化阶段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的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2.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B.高收入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3.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B.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C.综合发展→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D.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4.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B.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C.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问题D.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5.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6.读教材阅读,思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历史地位、面临问题和振兴措施。

湘教版必修三1.2《区域发展阶段》word学案

湘教版必修三1.2《区域发展阶段》word学案

1.2 区域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及发展趋势。

2.通过学习区域三大发展阶段,理解和掌握三大发展阶段的特点。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②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③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④发展水平、经济区位、⑤历史文化等。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⑥不平衡——平衡……二、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第⑦一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以⑧资源型工业和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⑩小。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⑪较低,整个区域处于⑫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1)第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⑭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⑮农业向⑯制造业和⑰服务业大规模转移(2)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⑱不平衡增长态势。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⑲提高,整个区域处于⑳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1)加工制造业向○21资金密集型和○22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23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2)○24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25交通运输网络和○26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3)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27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28增强。

探究点一区域发展阶段【探究材料】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协调的人地关系。
(2)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3)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要求学生学习案例二,分小组讨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发生的变化及导致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展示课件(10)案例三
(11)思考、讨论P12页“活动”
课题名称
区域发展阶段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
设计者
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中,本节的规定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修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发展阶段》的基本目标要求是: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2、理解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1)知道区域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2)理解三个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3)能分析教材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3、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具体就是能够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其区域发展特点;能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师对每一小组的总结发言进行点评。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班级学号姓名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基地。

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名校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2 区域发展阶段 教案

名校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2 区域发展阶段 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发展阶段、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中国发展现状的认识和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理解区域发展的总趋势。

2.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并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与我国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激发学生关心国计民生、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已经学习了区域的含义、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大体过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有一定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引导。

重点难点重点: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4教学过程【导入】《Hi,I'm China》播放短片《Hi,I’m China》【师问】在视频短片《Hi,I’m China》中,一开篇就展示了污染的河流与一池碧水、雾霾与蓝天、繁荣的大城市与凋敝的小城市和乡村、留守儿童与富二代、乡间公路、绿皮火车与高铁等备受争议的正反两方面的中国现状,视频的最后则关注了因医疗进步而形成的变化,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给观众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讲授】人文发展指数(HDI)【教师点拨】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形象宣传片,它用直观的镜头,在不回避问题的情况下,传递着正能量。

区域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必修3)

区域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必修3)

1.2 区域发展阶段学案主编人:潘春梅审核人:李文涛【学习目标】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进一步提高读图和析图能力;2.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等案例,总结出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培养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使用说明】1.利用5分钟的时间,通读教材,梳理知识;勾划课本并标注知识点;并完成教材助读的问题;2.利用15分钟时间参考教材,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有疑问的题,要经老师纠正点拨,解决问题;1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当堂检测;疑难问题及时问老师,当堂解决所有问题。

C层学生可不做,,A层帮助C层落实基础知识。

【教材助读】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2.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吗?3.叙述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特点(产业结构、区域内经济差异、地域联系状况、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区域发展状态)4.叙述工业化阶段的特点5.叙述高效的综合发展阶段的特点【合作探究】探究一:高收入地区是否一定是发达地区?探究二:区域发展过程可分为哪些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探究三:每个区域的发展是否都要经过衰落阶段?探究四:阅读课本P9材料,开展探究活动:1.在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从资源、交通等方面说地理位置特点)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提示:从区域的发展规律来说,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

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4.图中个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____工业,该工业布局的方式属于____型,发展该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有:资源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发展阶段-湘教版必修三教案

区域发展阶段-湘教版必修三教案

区域发展阶段-湘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阶段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中国区域发展的分期、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的特点。

3.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二、教学重点1.区域发展阶段的概念和重要性。

2.中国区域发展的分期、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阶段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导入引出区域发展阶段这一概念,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定义和作用(5分钟)教师简要解释什么是区域发展阶段和它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该知识的目的和意义。

3. 分期(20分钟)教师介绍中国区域发展的分期,并引导学生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4. 地域差异(20分钟)教师介绍中国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并让学生就某一地区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空间结构1. 复习(10分钟)老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对区域发展阶段和地域差异的认识。

2. 空间结构(2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定位活动(20分钟)教师提供一组数据和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定位和标注出各类空间结构,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课时:问题分析1. 案例分析(20分钟)老师提供典型的实际案例,分组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 缺乏管理的问题(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地区,分析与之相关的缺乏管理问题,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3. 总结(10分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阶段、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同时明白掌握这些知识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从概念讲解、分期介绍、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的引入,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和有机的整合,既充分发挥了知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又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精选文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精选文档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1.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 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3、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为主,相互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2.充分利用图表材料,分析案例,总结运用地理规律。

复习回顾:1、区域的主要特征?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特点? 看书做优化方案13页“知识清单”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综合指标有:人文发展指数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的趋势: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发展阶段(重点)1、 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 例: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自使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

`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 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比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中心。

结合图分析回答问题。

1、 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

但为什 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 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2、 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 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成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

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1.19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铁路的通达,可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的铁矿石发展钢铁工业,才逐渐成为了钢铁中心。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1.2 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设计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1.2 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设计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重点)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阶段1 知识梳理教材整理1 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阅读教材P8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常用指标__________________、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__________、教育程度和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________、发展水平、________、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微体验正误判断:(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 )教材整理2 区域发展阶段阅读教材P8~P1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________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主体。

(2)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________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1)产业结构________比重迅速上升,________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经济特点区域内部的________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增长态势。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________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________和________全面升级,________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2)经济特点________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1.2《区域发展阶段》教材图表解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1.2《区域发展阶段》教材图表解读

《区域发展阶段》教材图表解读图1-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教材P10[图表展示][解图精要]1.读图注意抓住点(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和线(经济发展的轴线)。

该图直观地反映了我国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带等经济发展核心区为增长极,以长江和京广线、陇海线等交通干线为增长轴,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的发展格局。

2.我国形似“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局已成为亚太经济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由沿海向内地(沿江、沿铁路线、沿边)逐步、有层次地展开。

[图表应用]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核心城市的名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2.写出经济发展轴线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是:从沿海向________、________地区推进,同时积极向________拓展。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迅速,形成了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工业基地。

以它们为核心,对于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了沿海、沿江、重要铁路沿线经济带。

【答案】 1.上海北京广州重庆2.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带陇海-兰新沿线经济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3.内陆沿边(中西部) 海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

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

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