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合集下载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一: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专业:10对外汉语学号:1050130005姓名:孙亚丽读朱光潜《谈美》有感美,何谓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只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到底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没呢?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该如何审美以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呢?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谈美》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轻松的氛围,许多(: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摘抄感悟)言论的提出,都伴随着许多比喻和例子。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他们三类人眼里显现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们指引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思想。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谈美》读后感 ——人生与艺术的距离

《谈美》读后感 ——人生与艺术的距离

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物种多样性与该目双基因系统发育学研究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现代真菌分类学技术,对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斑痣盘菌目(Rhytismatales)菌物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从形态解剖学特征、个体发育学、地理分布、生态生境等多个方面入手,对这一地区该目成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第二章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自中国本土的斑痣盘菌目成员进行系统发育学研究,主要基于rDNA-ITS和nLSU rDNA单独序列和双基因联合序列构建斑痣盘菌目系统发育树来探讨该目科间、属间、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

通过对自行采集和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保存的华南地区干标本进行逐号检查,共获斑痣盘菌标本70余号,涉及寄主近40种。

基于Darke(r1967)、Cannon&Minter(1983,1986)、Johnston(1986)、Spooner(1991)、Kirk et al.(2001、2008)等国外知名真菌学家提出的相关分类原则,将所有标本进行鉴定与整理,共查明斑痣盘菌目1科9属29种,其中包括新种3个,分别为银杉散斑壳(Lophodermium cathayae)、简丝特里尔盘菌(Terriera simple)和络石特里尔盘菌(T. trachelosperi);中国新纪录种1个,即杜鹃隔孢缝壳(Lophomerum rhododendri);中国大陆新纪录种1个,为短特里尔盘菌(Terriera brevis)。

对3新种作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并提供了点线合成图或显微照片;对两个新纪录种绘制了子囊、子囊孢子及侧丝的点线合成图;对其余各种作了简要的形态学特征的描述与讨论。

同时,编制了中国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分种检索表,以便于简明扼要地区分该区各种。

在对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成员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中,主要从寄主、个体发育特征和地理分布等三个方面展开。

结果表明源于华南地区的29种斑痣盘菌寄主范围广泛,涉及多种植物,其中以裸子植物居多,特别是松属(Pinus)植物,本次查明的松树上共有9种斑痣盘菌。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十篇)最新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十篇)最新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十篇)最新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

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

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

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

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

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

”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

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

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

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

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篇2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朱光潜《谈美》】阅读任务一

【朱光潜《谈美》】阅读任务一

八年级中山书院(下)阅读专题之四谈美朱光潜【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百度百科【好书|推荐】《谈美》朱光潜著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书中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1目录朱自清先生序开场话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像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开场话朋友:从写十二封信(指朱光潜先生著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你之后,我已经歇三年没有和你通消息了。

谈美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论证思路

谈美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论证思路

谈美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论证思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以及其他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美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点,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有许多共性,同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的分歧和矛盾。

经贸关系无疑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市场潜力国家,同时中国也使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的保障。

自上世纪XX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冷战结束后的XX年代,发展尤为迅速。

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经贸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断增多增大。

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也是四化建设所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地。

美国也亟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资场所。

中国的优质廉价商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成百亿美元的开支,为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起了积极作用。

美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每年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XX%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投放在美国,为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

中美经济关系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

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成为中美关系强有力的胶合剂和催化剂。

同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摩擦,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阅读附答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阅读附答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阅读附答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1)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

在崭新的环境中,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所以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

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

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

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

我们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2)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海边的农夫逢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时,便很羞涩的回过头来指着屋后的一园菜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

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

(3)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为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4)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象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K12学习】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K12学习】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会提练知识点,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教学难点在初读第一章的基础上,综合把握关于审美的精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前几年一位青歌赛观众提问引发的思考:为何长得漂亮的歌手得分高?韩红答:星路坎坷。

宋祖英答:一帆风顺。

李谷一评委的解答:“这是当然的事情了,你看我们小韩、小宋,站到舞台上都是很漂亮的,漂亮的选手自然得分要高……”如果你是提问者或者现场观众,你对李谷一老师的解答满意么?如果美学学者来回答:首先从艺术形态角度来看,不管是舞台上的演唱还是歌手电视大奖赛,都是一种视听艺术。

所谓视听艺术就要有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的要素,缺少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其次从美学范畴来看,民歌在音乐上是肉声音乐,诞生于古典时期。

民歌的美属于古典美,古典美的最核心要素就是和谐。

也就是说,民歌的美学范畴要求它既要有美的内容,又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美的外在形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唱得好、长相又俊美的歌手自然是民歌这种美学形态更完满的表达者和实践者,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得分要高一些。

如果李谷一老师当时能用这两点来回答,全国观众应该会是心服口服的。

美学学者唯一比李谷一老师强的地方是,学过美学课程!所以:这门课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和手段的课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好的生活。

二、整体了解,初步感受 1、作者简介。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的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

它们是什么缘故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谈美》读后感15篇

《谈美》读后感15篇

《谈美》读后感15篇《谈美》读后感1读完朱光潜的《谈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

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

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

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

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

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

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

“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

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

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

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

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谈美》读后感2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美文欣赏:赏美之妙——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感

美文欣赏:赏美之妙——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感

美文欣赏:赏美之妙——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感美文欣赏:赏美之妙——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感观穷破之境,却有富者无比感叹,赞其平淡无华的宁静生活;目富饶之景,亦有贫者无比羡慕,惊其多彩多姿的荣华喧嚣。

可贫之境真如富者所说那么令人肃然?富之景真如贫者所言那么令人憧憬?非也,非也。

其实,站在不同的立场便会更加“媚外”,处在不同的角度便会更加“崇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是啊,这家喻户晓的熟语早已为大家所知,可真正能从中汲取营养、收获真理的却少得可怜。

当局者固然会迷,当我们身在其中,便会迷失自我,寻不到明亮的方向;旁观者自然会清,当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反而对此事会更加清晰明了。

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艺术美和实际人生存有距离的道理。

欣赏事物本身的美,便要知晓事物的美与实际人生之中需维持适当的距离。

要欣赏树中之花,便要以一种欣赏的方式去对待此花,而不是以实际生活之需而任意采摘;要欣赏周鼎汉瓶本身的价值,自然不能用饮食之标准来衡量;要欣赏条条大街之美,固不能定性地把它们认作去向的指路标;要欣赏已熟透的瓜子儿,亦不能执意地用食用的功能来看待它……凡此种种,有多少人忽视了欣赏事物本身的美,而习惯性地以把它们链接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其中的艺术美自然而然地被无知地掩盖掉了。

欣赏事物艺术的美,便要以艺术家和审美者的角度来看待,或许,能够收获不一样的感受。

好比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至今传为佳话,虽文君失节并未守寡,但以远处的眼光来看待,岂不更好?正如钱塘苏小成袁子才的伟人,虽钱塘苏小原为妓女,但以美丽的眼光来欣赏,岂不更妙?要想欣赏事物本身最纯的美,便不能把它牵扯到实际现实当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现事物的美和领悟事物的真。

欣赏事物自身的美,便要明白此‘美’非实美而是艺术的美。

就如将树的正身与树的倒影进行对比,很显然,更多的人会更乐意去欣赏树的倒影的美。

那是因为树的正身与人们的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便习惯性地把他们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难免觉得它们没有趣味而失去欣赏它们的动力。

2023年《谈美》读后感

2023年《谈美》读后感

2023年《谈美》读后感2023年《谈美》读后感1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

从十五个方面来论述,有: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

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

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行的阐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结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

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摘抄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摘抄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摘抄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深度的美学著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摘抄,以下是其中一些令我深受启发的段落和思考。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在利害关系方面,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这段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拥有出世的精神对于我们在入世中保持清醒和从容是多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利害关系所束缚,陷入无尽的争斗和烦恼之中。

而美感的世界能够让我们暂时摆脱这些束缚,进入一个纯粹、理想的境界。

这启示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欣赏美、感受美,让心灵得到滋养和净化。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

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先生对于情趣和艺术生活的阐述,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

我们常常在忙碌中忽略了生活中的情趣,变得麻木和无趣。

真正的艺术家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趣味,而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情趣,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奢华和复杂,而是要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从日常的点滴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这句“慢慢走,欣赏啊!”深深地触动了我。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1这本书中,写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他所总结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观点。

我觉得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许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的重要性。

我想如果只是单纯的把人生大道理写下来,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人接受的。

聪明的朱先生便用书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美学感念,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看,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除此以外,这本书也诠释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让人百看不厌。

难怪我父亲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就告诉我,如果你看了这本书,精神领域基本上就上了一个层次。

现在一感觉,真的是这样啊!小小的《谈美》,总共可能不到7、8万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渗透着朱先生亲身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得不感动你我。

我想他的这些文字会促使我一点点的成长,让我看到一个深层次人的所作所为。

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到了这里,难道我们不应该敬佩他嘛?谈美读后感2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

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

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

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

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美学之旅。

这本书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友,用平实而深刻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美的世界。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探讨了诸多关于美的话题,从美的本质到艺术的创作,从审美经验到人生的美学。

他的文字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对美学一知半解的人也能沉浸其中,有所感悟。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审美态度的阐述。

朱先生说,我们对待事物,往往会有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的用途和价值,科学的态度追求事物的客观真理,而审美的态度则是要抛开这些功利的考量,以一种纯粹的、无功利的心态去感受事物的形象本身。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公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我一开始只是想着随便走走,放松一下心情。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片湖边。

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

湖边种着一排柳树,柳枝随风摇曳,仿佛是大自然在翩翩起舞。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一开始,我的脑子里还在想着工作上的烦心事,想着这个周末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完。

但是渐渐地,我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那些烦恼的事情不知不觉就被抛到了脑后。

我开始仔细地观察起这片湖和这些柳树。

湖水的颜色并不是单一的蓝色,而是从浅蓝到深蓝,过渡得那么自然,就像是一幅大师笔下的水彩画。

阳光洒在水面上,形成了一片片金色的光斑,随着水波的起伏跳跃着,仿佛是一群顽皮的小精灵在嬉戏。

湖边的柳树更是美不胜收。

柳枝细长柔软,像女人的发丝一样轻盈。

柳叶翠绿欲滴,一片挨着一片,密密麻麻的,仿佛给柳树穿上了一件绿色的纱裙。

有的柳枝低垂到水面上,轻轻地触碰着湖水,仿佛在与湖水窃窃私语。

我看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和满足。

在那一刻,我没有去想这片湖能给我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也没有去思考湖水的形成原理或者柳树的生长规律。

我只是单纯地欣赏着它们的美丽,感受着它们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然和谐的韵味。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的美学著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美的深度探索之旅。

书中,朱光潜先生以亲切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学的诸多重要概念和问题。

他开篇就指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明白了,在追求现实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朱光潜先生强调,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美的感知方式。

以往,我常常在看到一件事物时,迅速地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或者功能性的思考,而忽略了对其形象本身的直观感受。

例如,看到一幅画,我可能会先想它的作者是否有名,它能值多少钱,而不是纯粹地去欣赏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所带来的直观美感。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要学会暂时放下这些外在的因素,用心去感受事物本身呈现出的形象,才能真正获得美感经验。

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先生的见解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艺术并非高高在上、与生活脱节的存在,而是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和体验。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成为艺术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表达其中的情趣。

比如,一次与朋友的真诚交流、一场美丽的日落、甚至是一顿家常便饭,都蕴含着可以被艺术化表达的元素。

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朱光潜先生指出,距离产生美。

这里的距离,不仅是指空间上的距离,还包括心理上的距离。

当我们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被实用的目的所干扰,才能更纯粹地欣赏其美。

比如,当我们面对一片自然风光,如果我们一心想着如何开发利用它来获取经济利益,那么就很难真正欣赏到它的自然之美。

相反,如果我们暂时抛开这些功利的想法,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就能获得美的享受。

书中还提到了悲剧的审美价值。

先生认为悲剧能给人带来一种崇高感,让我们在面对苦难和不幸时,感受到人类精神的伟大和坚韧。

《谈美书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谈美书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它们是什么缘故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自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陪他当坊卖酒。

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

我们读李长吉的“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几句诗,觉得它是多么幽美的一幅画!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

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

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

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我相信他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

2.阅读《谈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①以笔记形式梳理论述思

2.阅读《谈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①以笔记形式梳理论述思

2.阅读《谈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①以笔记形式梳理论述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比如:下棋,下棋的人就是当局者,而观棋的人就是旁观者,下棋的人关注的是与对方的博弈,用什么战术环环相扣战胜对方,更多的是在考虑战术的问题;而旁观者,则可以站在双方的角度看清整个局势的变化起伏,更多的是站在战略的角度分析问题。

当我们成为局内人的时候,往往就会被局内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所影响,就算你不想争斗,也会“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欲静而不得静,当你被烦乱的事物缠身,被各种套路套着的时候,你无法从这团乱麻中抽身,你自然就会陷入迷茫。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和在战斗中的老虎是完全不同的,战斗中的老虎要精神高度集中在“斗争”的层面上,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对方打败,而失败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这个时候两只老虎都不可能有时间去思考其他问题,而旁观者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可以看清楚两者老虎的真正实力,谁更胜一筹其实在没有结束斗志之前早已有了胜负之分,这就是旁观者为什么会如此清晰而清透。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类中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特点,但也有很少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人能够做到”当局者清,旁观者更迷”。

为什么要做到当局者清呢?当我们身在一个复杂的局面中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应对对方的招式,而是要先想一想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就像打篮球,当队友把球传给你后,你不是马上把球传出去,而是你要缓一下,观察一下场上的局面,比如你可以把球传给三个人,但是你只能传给一个人,这个时候你就要分析传给哪个人更容易取胜,当你确定传给某个人的时候,你才能让大脑“命令“你的身体完成这个传球动作,并保证准确无误。

当局者本身所处的环境就是迷乱的,如果你的内心不够清晰,就会导致你的行为更加混乱,这样乱下去,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所以,当局者清,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自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陪他当坊卖酒。

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

我们读李长吉的“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几句诗,觉得它是多么幽美的一幅画!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
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

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

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

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我相信他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

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