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合集下载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

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词语解释:
扉:门扇。

王孙:指所别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全诗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全诗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全诗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标语是用鲜亮的语言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编写爱国标语需要留意哪些要点?请观赏以下精选的爱国标语,让我们一同向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祝愿。

山中送别全诗篇一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闲得意的呆在青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青林:指山中树木青翠、遮天蔽日。

脱巾:摘下帽子。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呈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由于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由于在山中,天气更凉快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有,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闲得意,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快宜人。

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憧憬自然的心情。

“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闲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殊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

“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闲得意,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酷热。

同时借夏天酷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

诗中在夏天酷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闲得意的闲趣。

山中送别全诗篇二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青峰野水涯。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欢迎阅读。

sòng bié送别wáng wéi王维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就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就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送别:又题,《山中送别》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

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译诗、诗意:(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

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意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意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意思“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送别》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1、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2、掩:关闭3、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

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

《山中》原文赏析

《山中》原文赏析

《山中》原文赏析《山中》原文赏析《山中》原文赏析1【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处】唐·王维《山中送别》。

【译注】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全诗】《山中送别》[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全诗赏读】这首“送别”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写得极有层次。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刚刚送走了客人,天色晚了,掩上了树枝编成的栅门。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山水在谢灵运以前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谢的诗刻画景物力求逼真细致,但过于雕琢堆砌,到王维的手中,山水诗才出现新的面貌。

王维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出一种意境,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日暮掩柴扉”一句只有五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生动的图画,给人新鲜的感受,让人感到诗中有画。

“暮”既点明时间,又为画面涂上了色彩; “掩”是诗人的动作,为画面增添了生气。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后二句抒情,实际上是诗人“掩柴扉”时的心理活动。

刚刚送别了客人,就想到明年能否再来,告别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可以想见,情思之深渗透字里行间。

一首二十几个字的“五绝”,既有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有客走后主人的行动和心理活动,把这一切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可以说天衣无缝。

王维的艺术修养是很高的,用字尤为准确,无不恰到好处。

这首诗的第三句“春草年年绿”中的“绿”字,意象飞动,堪称圣手妙笔。

《山中》原文赏析2原文: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词赏析: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唐诗三百首】《送别》译文注释_《送别》点评_王维的诗词

【唐诗三百首】《送别》译文注释_《送别》点评_王维的诗词

【唐诗三百首】《送别》译文注释_《送别》点评_王维的诗词送别[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又题:《山中送别》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评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

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词语解释:
扉:门扇。

王孙:指所别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送别》王维

- 1 -
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唐·ຫໍສະໝຸດ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参考翻译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⑴掩:关闭。柴扉:柴门。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送别原文及翻译

王维送别原文及翻译

王维送别原文及翻译王维的《送别》又称《送友》,也称《山中送别》。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王维送别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英文版】APARTINGWang WeiFriend, I have watched you down the mountainTill now in the dark I close my thatch door....Grasses return again green in the spring,But O my Prince of Friends, do you?【诗人简介】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

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

安史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

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

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

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

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

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送别山中送别》诗词

《送别山中送别》诗词

【《送别/山中送别》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送别/山中送别》诗词原文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择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不过,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理应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王维诗山中送别译文

王维诗山中送别译文

王维诗山中送别译文《山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独运,耐人咀嚼。

一、作品原文版本一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

春草明年绿⑵,王孙归不归⑶?版本二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二、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三、白话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四、创作背景王维在山中送别友人后,作这首小诗以表达自己期盼能与友人来年再聚。

因资料缺乏,此诗创作时间在何年、送别对象为何人,均难以确证。

五、作品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依依不舍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送别-山中送别-送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送别-山中送别-送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二、《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原文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三、《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送陈章甫》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送陈章甫》原文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二、《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日暮掩柴扉

日暮掩柴扉

日暮掩柴扉
日暮掩柴扉选自:山中送别。

作者:唐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乍读会让人感到特别:题为《送别》,却不写送别,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罢”,说今天曾有过“送别”那么一回事,已经过去了。

至于行者为谁,前往何处,离别情景,一概略去,仅以一个并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带而过,大有漫不经心的意味。

次句接以“日暮掩柴扉”,柴扉,指山居常见的白板门。

山中生活简静,既昏便息,“掩柴扉”是每天到日暮时分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这似乎也与白昼送别没有多少关联;
而诗人却把这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真让人疑心这是不是在写送别。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古诗

山中送别古诗

山中送别古诗
《送别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
送别:又题,《山中送别》
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

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
[译诗、诗意]
(一)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二)
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

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
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
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