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材料)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2.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以及有关竹子的古诗。
2.课件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有呢?请看下图。
(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展示幻灯7)早年家贫,中进士,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古诗词 《竹石》教学设计
古诗词《竹石》教学设计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知道郑板桥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他很喜欢竹子。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乖僻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竹石》;(2)理解课文《竹石》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竹石》的主题思想;(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3)学会通过课文《竹石》来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竹石》;(2)理解课文《竹石》的主要内容;(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竹石》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描绘课文中的美好景象;(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竹子和石头;(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竹子和石头的认识和感受;(3)简介课文《竹石》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竹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探讨各自的理解和感悟;(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的体会。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竹石》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竹石》,巩固生字词;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竹石精神”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课文16 古诗三首:竹石|语文S版
竹石一、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坚劲”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基础上理解重点诗句。
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竹子)2、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的环境,你觉得哪个地方的竹子最顽强?(学生讨论)我国古代大书画家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郑燮3、出示郑燮的简介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竹石》1、齐读课题(板书竹石)竹石: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2、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指名读(还hái 劲jìn g )4画出重点词语读,5学生齐读6学生有节奏的读古诗7、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以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像牙齿咬住一样,极有力充分表现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读出那种刚毅的性格。
立,站立,扎根。
破岩,这是一块危险的石头。
莫:磨难。
读出这种磨难的感觉。
8、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体情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2、诗人喜欢竹子吗?再读古诗从诗中体会到竹子具有什么品质?诗人喜欢竹子。
从诗中体会到竹子的坚韧不拔,具有顽强的毅力。
作者借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来表达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意志和高尚的节操。
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4、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这首诗的语言并不难懂,学生在看注释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就能理解意思了,写作方法采用的是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在教《竹石》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孩子们先了解诗人,然后来解诗题的意思抓字眼,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牙齿咬住一般。
《竹石》教案8篇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竹石》教案1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它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竹石|语文S版 (3)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竹石》,理解诗中“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等词。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绝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41人,其中女生16人,男生25人,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在阅读方面,也有部分孩子练习题和短文根本就对不上号,不知道两者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
在习作方面,有孩子写的东西,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有的孩子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缺乏一个鲜明的中心。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绝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巧导入、书课题同学们知道“花中四君子”指的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四君子?尤其是竹子以高洁的品质,成为文人墨客喜欢歌颂的对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竹子的古诗《竹石》。
板书课题:竹石清郑燮二.解诗题、知诗人1.讲解“燮”字的读音和结构,学生简介郑燮的资料。
2.点明《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三.读古诗、品韵味1.读准字音:指名读诗,强调读音:“劲”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
“劲(jìn)”有“力气、精神、情绪、神情、态度、趣味”的意思。
例如:“使劲”“干劲”“拼劲”。
“劲(jìng)”在字典里的意思却是“坚强有力”,表示“坚强、坚挺、坚韧不拔”的意思。
咏物诗《竹石》教学反思
咏物诗《竹石》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在这次学区组织的六年级同题会课活动后,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
借物喻人,用物的特点来表达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品格。
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梳理和探究的方式,把《竹石》置于咏物诗的大情境、大结构之中,通过与学过的《墨梅》《蜂》《石灰吟》的联结学习,打开“这一类”文本的密码,提炼“这一类”文本的“构式”。
在言语实践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咏物诗阅读的三条建议:“想一想: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
找-找:有没有直接写诗人情感倾向的诗句。
联一联:咏物诗跟诗人有什么关系。
”根据阅读建议提供学习《竹石》更具操作性的任务单。
在问题链的驱动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方向,集中目标。
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感悟。
在感悟竹石的特点时,我强调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悟,特别是对诗眼的感悟,从“咬定”“立根"“千磨万击”“任尔”中体会竹石的“坚劲”。
这样,“坚劲”也就具象化、立体化、深刻化了。
在引导学生理解竹子的坚劲后,进一步探究郑板桥笔下的石,扩大学生认知背景,补充“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让学生很自然地将“竹”和“石”关联在一起,头脑中形成认知:坚劲的竹,雄秀的石。
进而理解郑板桥笔下的竹和石是相互依靠、融为一体的,竹的坚劲就是石的雄秀,石的雄秀就是竹的坚劲。
突破学生固有认知,读出原来没有的阅读体验。
在学生的朗读想象、交流感悟中,将竹石跟诗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
为此,我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了诗人郑燮的三个典型事迹,让这些散发着生活气息的典型场景,使学生很自然地把竹石的特点和郑燮的人格联结在一起。
学习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联想具有竹石品质的英雄人物,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事物及值得自己学习的品质。
这样,从咏物诗的本质出发,传递诗中那份深厚、博大、坚韧的精神力量。
整堂课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之中,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竹石》教案
年级学科电子备课
备课序号(节数):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板书设计:竹石清郑燮
坚忍不拔、刚毅正直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竹石诗教学反思模板
一、教学背景1. 教学年级:______年级2. 教学科目:语文3. 教学内容:《竹石》4.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掌握《竹石》这首咏物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郑燮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竹石》,初步感知诗歌意境。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4.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强调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郑燮及其创作背景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学生能够理解《竹石》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2. 教学亮点:(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注重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
(2)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环节可以适当调整。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可以尝试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4.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对诗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可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优化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3)丰富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和支持。
四、总结《竹石》这首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教学效果。
【推荐精选】2017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语文S版
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梳理诗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
打开书83页。
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引导学生答出:①绝句: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
古诗《竹石》小班教案及反思
古诗《竹石》小班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古诗《竹石》小班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小班学生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竹石》的课文2. 图片或插图展示竹子和石头的样貌3. 诗词解析的简单介绍材料4. 与竹子和石头相关的手工材料,如纸板、颜料、画笔等5. 绘本或音频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图片或插图,引起学生对这两样事物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见过竹子和石头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古诗《竹石》做铺垫。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古诗《竹石》的课文或在黑板上展示。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读,帮助他们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3. 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4. 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诗中的竹子和石头有什么特点?它们与人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觉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或思想?”5.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情感体验与创作(20分钟):1. 展示与竹子和石头相关的手工材料,如纸板、颜料、画笔等。
2. 让学生用手工材料制作自己心目中的竹子和石头,可以是画画、剪纸或其他形式。
3.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达自己对竹子和石头的情感和想法。
4. 学生完成手工作品后,让他们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反思(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帮助他们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古诗《竹石》有什么新的认识?你们在制作手工作品时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觉得这堂课有趣吗?为什么?”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4. 老师总结教学过程,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教案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竹石图》)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
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3、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4、赏画。
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5、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6、指导学生评读。
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7、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7、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8、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9、指名读全诗。
10、指导学生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11对照图
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12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13、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
1、学生感知图画。
说画中的竹子的感觉。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3、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6、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7、逐句练读。
7、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 8、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学生评读。
10三名学生诵读全诗。
1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12、学生背诵古诗并说说竹子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1、通过挂图,让学生初步理解。
2、通过感知,诗和画都是诗人的作品,激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与敬佩之情。
3、图文结合,发挥想象让学生进入到意境当中,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和对竹子的更深一层意思的延伸,从而体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心。
4、课后延伸可
以上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很多事物都有其特点与人的相似,因而更深的体会到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板书设计
竹石(清)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竹子:咬定立根坚劲(特点)
人:遭受各种磨难坚忍不拔(意志品质)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
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一些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