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全面介绍
浅谈广州骑楼
浅谈广州骑楼一、关于广州骑楼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二、广州骑楼的特色广州是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而且有它不同于其他城镇骑楼的特色。
首先,广州因为商业街的人流多,所以骑楼底的空间宽而高,其尺度比其他城镇骑楼都大,是沿街商铺很好的“门厅”。
其次,骑楼的柱子比较粗,基本是方柱,在交通噪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粗大的方柱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起一定作用,加上柱列的视线遮挡,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忘记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是行人安全逛街很好的心理场。
广府故事之骑楼
广府故事之“骑楼”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是广州的特色建筑。
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如广州的上下九一带。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解放前曾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但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特别是近几年的旧城改造,广州市留存下来的骑楼建筑已越来越少。
走廊、挑廊、檐廊、回廊、骑楼定义及图片
走廊、挑廊、檐廊、回廊、骑楼定义及图片
走廊: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间。
挑廊:挑出建筑物外墙的水平交通空间。
悬挑的走廊,现多用于称呼较长而通向多个房间的阳台,作用同阳台、眺台。
指二层以上挑出房屋外墙体,有围护结构,无支柱有顶盖的水平交通空间。
檐廊: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
指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而另一边有柱的柱廊。
回廊:在建筑物门斗、大厅内设置在二层或二层以上回形走廊
骑楼: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骑楼是什么意思
骑楼是什么意思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叫作五脚砌,闽南语叫亭仔脚,是拥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中式建筑设计。
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
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揽生意。
骑楼建筑分为哪几种样式
1、仿哥特式
这种是比较少见一种风格,它的里面有垂直,而且还会设有哥特窗,那么它的底层廊大部分是模仿了哥特式这种建造。
2、南洋式
这种样式的它有着独特的的样式,主要就是从它的女儿墙上面多出一个或者是多个圆形或者是别的形状的洞口,这种设计还可以防台风,同时也是对建筑物的负荷一种减少,所以说也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建筑,带有一种艺术形态。
3、古罗马券柱式
这种形式的骑楼一般来说它的底层都是带有一些券柱,而且这种券心处也是用了一种漩涡装饰,给人看起来就是十分雄伟。
4、仿巴洛克式
这种骑楼一般来说会采用巴洛克式装饰比较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用在山花和女儿墙上装饰。
5、现代式
这种骑楼大多数是建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跟传统相比起来,更多以简洁为主,还有功能性更强。
骑楼的相关历史资料
骑楼的相关历史资料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
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骑楼历史资料一、广州骑楼的起源及历史细节“当我们想起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就沉闷。
”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对广州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繁华都市里人头涌涌商机勃勃的各大商业区,以及做为商业区载体的富含岭南建筑特色的骑楼柱廊。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广州骑楼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地理气候,其次在于通商口岸的背景,再次是来源于城市改造运动。
广州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春无沙尘,沿街店铺不需如北方做封闭式门面处理。
而当骑楼人行道贯穿商业区时,其优点显而易见:春夏多雨季节,骑楼是行人的雨伞,夏秋阳光酷烈时,又有遮荫的功能,台风猛烈之时,骑楼又可以使行人免受搂层落物的伤害。
骑楼对行人的这种全方位的呵护,使其深受粤人喜爱,可以想象,炎炎烈日或者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下躲在骑楼的阴影里尽情闲逛购物,是一种怎样惬意的建筑景观与生活景观。
在区位优势上,广州历史上为由南海、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基地,特殊的通商口岸优势使广州处于接触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来往各地的富含岭南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吸纳精神的华侨,将南洋等各地的西方异质建筑文化带回广东,并结合实际商业需要,使广州成了骑楼建筑的接受地与传播地。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是海南岛的传统建筑风格之一,也是海南岛独有的文化符号。
骑楼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一带,后来传入海南岛并得以流传至今。
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功能而备受瞩目。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是一种以木结构为主体,石质为基础的建筑风格。
它的特点是楼下为商铺或底层居住空间,楼上为住宅或办公空间。
骑楼的设计考虑了当地气候,楼下有宽大的拱门,可以通风、遮阳和防雨。
楼上有窗户和阳台,可以供人们休息和观景。
在骑楼的设计中,还融入了海南岛的特色元素。
例如,骑楼的外墙常常装饰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展示了海南岛的传统文化和工艺。
骑楼的室内装饰也非常讲究,常常使用红木家具和漆器等传统家居用品,给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感觉。
海南骑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海南岛历史文化的见证。
骑楼所在的地区往往是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商铺的经营者也是当地的知名人物。
骑楼见证了海南岛的繁荣和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海南骑楼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的代表。
许多古老的骑楼被保护起来,并用于展览、观光和商业活动。
游客可以在骑楼中感受到海南岛的历史与文化,品味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
海南骑楼是海南岛独有的建筑风格,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更是海南岛的历史见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骑楼中找到回忆和共鸣。
骑楼(文字和图片资料)
• 古罗马券廊式 • 代表作:长堤新华大酒店 • 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位于长堤的
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 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 马风格更为浓郁。 • 仿巴洛克式 • 代表作:万福路114号 •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 饰既不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 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骑楼中,巴洛克 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等 都可以找到。
5.广州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 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长寿路、 恩宁路、龙津路、长堤;东山区的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 东路和东华西路;越秀区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义路、海珠路等。 此外,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东、南华中、南华西也有一部分。
4.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 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 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
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 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 ,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 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 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 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 道景观比较单一。
• 仿哥特式 • 代表作:长堤爱群大厦 • 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
骑楼名词解释
骑楼名词解释
骑楼是一种位于建筑物屋顶的多层结构,通常用于居住、商业或娱乐用途。
它由许多独立的楼层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卧室、客厅、厨房、餐厅等。
骑楼通常与建筑物的墙壁和屋顶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建筑。
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的建筑物中都可以看到骑楼的存在。
在现代,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建筑物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骑楼的优点包括: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允许建筑物内的居住和商业活动相互分离;可以提供更好的通风和采光,因为骑楼可以与外部空间相通;同时也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租金成本,因为骑楼可以吸引更多的租户。
然而,骑楼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容易受到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施工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以及可能会受到城市规划的限制,需要与周围的建筑物协调设计。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骑楼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以确保其在未来的长期使用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梧州骑楼城景点介绍
梧州骑楼城景点介绍1897年开埠后,梧州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
上世纪二十年代,梧州商埠局拆古城墙、拓宽街道,原来的坊式房逐渐被骑楼取代,在河东老城区留下连绵成片的骑楼群。
22条原汁原味骑楼长街上,560座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传奇建筑,荟萃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
骑楼街士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上万富商,人称“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
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
梧州的骑楼普遍在二楼外墙有一铁环和水门,这是梧州水都的标志。
过去,洪水上街时,市民并不惊慌。
水到门口,垫几块砖,继续做生意、打牌、摸麻将。
水到二楼时,市民将船系在楼柱上的铁环,从窗口或水门上下船进出。
骑楼城是指梧州河东老城连绵成片的骑楼群,骑楼在南方并不少见,但能称上“城”的却不多。
梧州这片骑楼不仅保存较好,建筑集中度和规模在我国也是数一数二。
从大东上路到北环路、桂林路这一片,不仅能看到南洋式、巴洛克风情式的骑楼,还有不少历史建筑、老民宅,当然,特色商店和美味小吃也都不少。
商贾兴盛时,骑楼城中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
如今昔日辉煌早已褪去,沿街的小商店经营着各自的买卖,成了一片不温不火的休闲地带。
街上有许多反映梧州风貌的雕塑,展示着旧时梧州市民的生活场景。
走在骑楼间的街道上,远处巨大的龙母塑像静静俯视着这座老城。
在这繁华变迁中,依旧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
大东上路的大东邮局旧址,1884年从这里发出了一封电报,如今依然作为邮局而保留。
维新里有许多漂亮的近代民居,深墙大院和精美的雕花都值得细细品味,建于1898年的天主教堂也正是位于这里。
漫步于骑楼城中,沿街特色店铺不断,梧州特色小吃也是不容错过的,出名的当属冰泉豆浆、龟苓膏等,都推荐尝尝。
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地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
骑楼的名词解释
骑楼的名词解释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常见于中国南方的许多城市,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
它是一种将商业空间与住宅空间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功能。
骑楼的名称来源于其建筑特点,即楼房前方延伸出一种类似于走廊的结构,人们可以在这个结构上行走,就像骑马一样,因此得名骑楼。
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出现了许多这种建筑形式的初步雏形。
然而,骑楼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则要追溯到清代中期以后。
这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始崛起,商业活动迅速发展。
骑楼作为当时商业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逐渐在城市中广泛建造。
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一般来说,骑楼的外观呈现出对称的设计,整体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宏伟而稳重的感觉。
骑楼的搭建通常使用砖木结构,墙体坚固耐用。
而且,骑楼上部往往有雕花或其他装饰,使其更加炫目美观。
骑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骑楼下部通常用于经营商业活动,商店和摊位等可以在这里设立。
而骑楼的上部则常用于居住,人们可以通过骑楼来进出居民楼。
这种商居结合的设计使得居民们在商业繁华区“上生活,下买卖”,非常便利。
此外,骑楼还是城市社交生活的重要场所。
人们可以在骑楼下聚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尤其是在夏季,骑楼的阴凉和通风都非常令人赞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
因此,骑楼也被视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南方城市活力与包容的特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变化,骑楼的数量逐渐减少。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骑楼被大型商场、写字楼等现代化建筑所取代。
另一方面,骑楼的维护和保护成本逐渐增加,难以为商家和居民所承受。
因此,许多原本繁华的骑楼区逐渐消失,只在城市的老旧区域才能看到骑楼的身影。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城市与社区开始重视骑楼的保护与复兴。
他们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等手段,积极推动骑楼的修复和保护,并致力于将骑楼作为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遗产来宣传和推广。
这些努力有助于传承与发展骑楼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骑楼的特点是二层以上部分突出于第一层,横跨人行道上部,形成有顶盖的走廊,既能遮阳防雨,又能凉爽通风。
骑楼的第一层通常用于商业经营,上层用于居住或办公。
骑楼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罗马柱、山花、砖墙等,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
骑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由越族先民的杆栏建筑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由南洋华侨引入的欧洲外廊式建筑。
骑楼在广东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初,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拆除城墙,开辟马路,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目前,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骑楼街,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是海南岛特有的建筑风格,也是海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南洋,最初是为了商业用途而建造的建筑物,后来逐渐成为海南岛城市建筑的一种特色。
海南骑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它一般是两层楼房,底层用石头或砖块砌成,上层则用木材建造。
楼顶上有一条宽阔的走廊,称为“骑楼”,因此得名。
骑楼的设计考虑了热带气候下的通风和遮阳问题,使得楼内通风清爽,不受阳光直射。
海南骑楼的外观装饰精美,常常采用琉璃瓦、彩绘、雕刻等技艺,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楼内的梁柱、窗花、栏杆等部分也经常进行雕刻和彩绘,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骑楼的功能也很多样化,除了商业用途外,还可以用作居住、办公、娱乐等场所。
骑楼的一大特点是楼下开设了很多店铺,经营各种商品,形成了独特的商业街风貌。
这些店铺在骑楼的庇护下,不受雨水和阳光的影响,给商家和顾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如今,海南骑楼已成为海南岛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海南的一些历史悠久的城镇,如海口、三亚、琼海等地都有保存较完整的骑楼建筑群,成为了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南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海南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商业活动的场所,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了海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楼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骑楼 岭南建筑介绍 老外学汉语
特点
2. 风格:风格多样,融合中西方建筑元素,主体多为 西式风格,装饰则多采用中国元素,如满洲窗等。
特点
3.功能:上面居住,下面经商,住房和商店相结合, 体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商旅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播与影响
1.岭南地区产生了具有特色的“骑楼街”和“骑楼城市”, 如广州的北京路和上下九步行街。
传播与影响
2.骑楼对其他城市风貌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海口、厦门等地。
骑楼
导入
• 你知道视频里的是什么建筑吗? • 你在广州看见过这样的建筑吗?
概念
骑楼是一种”上楼下廊” 的商业建筑,因建在 公共道路两旁,像骑在人行道上,所以称为骑楼。
骑楼多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岭南地区。
骑楼的形成 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和西方建筑结合的产物。
特点
1. 结构:外形独特,多为三段,下段为宽约4 米的走廊和柱子,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 口或山花。 上 段 中 段 下 段
传播与影响
3.世界各地都有骑楼,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有大量的骑楼建筑。
作业
根据图片,和你的朋友一起 去骑楼走一走,看一看。
谢谢
骑楼文化ppt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 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 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 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 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起点
终点
一、上下九简介
二、骑楼简介
三、骑楼建筑结构 四、骑楼的建筑风格 五、图片欣赏
上下九步行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的上九 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是广州市三大传 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全长约1218米,共 有各类商业店铺238间和数千商户。在漫 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当今商业步 行街中西合璧的四大西关风情特色,并构 筑成一副独特的、绚丽多姿的西关风情画。 营造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骑楼潮州人称为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 脚,是具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建筑设计,用 于唐楼建筑。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 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 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现时的骑楼一般地下(一楼)用于经商,二 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 示橱窗,招徕生意。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 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 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 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 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 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台山骑楼简介概况
台山骑楼简介概况
台山骑楼是指台山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是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华侨从东南亚地区引进,并在台山地区开发建设的一种建筑风格,是台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
骑楼的外墙通常为白色、粉红色或灰色,其墙面多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色彩加以装饰,并配以各种几何图形图案作为点缀。
骑楼的建筑风格一般为中西合璧,即采用东南亚风格,又兼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
台山骑楼大多为两层,也有三层、四层甚至五层高的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底层架空,二至三层为骑楼式结构,骑楼的檐口、墙角均处理成斜角或弧形。
在建筑功能上主要有商业门面、住宅、仓库、平台等几种功能。
在台山地区开发建设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侨民们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去国外购买建筑材料和设备,再用这些材料和设备建成骑楼。
由于当时台山市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建更多的骑楼。
为了节约资金和方便侨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以及开展一些公益事业等方面需要,就在侨民们居住的地方建造了骑楼。
—— 1 —1 —。
传统建筑之美故宫的骑楼艺术
传统建筑之美故宫的骑楼艺术传统建筑之美:故宫的骑楼艺术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是古代中国皇宫的典范之一。
其建筑由许多精美的宫殿、庭院和广场组成,其中最独特而令人惊叹的部分之一就是骑楼。
骑楼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和工艺技术。
本文将介绍骑楼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故宫中的艺术价值。
骑楼,最早出现在中国宋代的建筑中,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走廊和楼梯的特点。
骑楼通常位于建筑物的二楼,连接不同的房间、院落或区域。
它以其曲线美、灵动感和优雅姿态而闻名,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元素。
故宫的骑楼工艺精湛、造型典雅。
首先,骑楼的构造十分讲究。
它们采用传统的木质结构,以榫卯连接,无需钉子或螺丝。
这种古老但可靠的连接方式确保了骑楼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其次,骑楼的设计极具匠心。
骑楼上部的栏杆、扶手和檐口都雕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如龙、凤、花卉和人物。
这些雕刻都是由熟练的艺术家手工完成,每一个细节都表达了当时皇家对美学的追求。
环顾故宫中的骑楼,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特点有多种多样。
首先,骑楼的设计注重曲线美。
与直线走廊不同,骑楼通常采用弯曲的形状,给人一种柔和和流畅的感觉。
其次,骑楼的扶手和栏杆具有独特的装饰特色。
它们通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并用缠绕、花纹、龙凤和神兽等元素进行装饰。
这些装饰不仅是为了美观,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意义。
最后,骑楼上方常常有挑檐,这不仅可以提供防雨遮阳的功能,还能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故宫的骑楼艺术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美,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骑楼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中,许多图案和装饰都融入了传统的神话、寓言和故事。
通过这些图案和装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此外,骑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宫廷文化。
比如,在故宫的骑楼上,高级官员和贵族可以享受更加精美和繁复的装饰,而普通民众的骑楼则简约而实用。
走廊、挑廊、檐廊、回廊、骑楼-过街楼定义及图片
走廊、挑廊、檐廊、回廊、骑楼, 过街楼定义及图片
走廊: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间。
挑廊:挑出建筑物外墙的水平交通空间。
悬挑的走廊,现多用于称呼较长而通向多个房间
的阳台,作用同阳台、眺台。
指二层以上挑出房屋外墙体,有围护结构,无支柱有
顶盖的水平交通空间。
檐廊: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
指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而另一边有柱的柱廊。
回廊:在建筑物门斗、大厅内设置在二层或二层以上回形走廊
骑楼: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过街楼
英文:arcade 专指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房,或指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
它们矗立在北京西郊二十公里之外的群山之中,护佑着身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
数百年光阴荏苒,有些过街楼和整个村庄已经被人遗弃。
骑楼是什么,骑楼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骑楼是什么,骑楼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骑楼是拥有浓郁的中国南方特色的建筑设计。
该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就像二楼“骑”在一楼之上,因此称为“骑楼”。
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人也开始走向海外,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加强,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中国。
于是,在中国的南方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这种西式建筑。
传统骑楼的楼顶,多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屋顶的主要部分,有的融入西方柱饰,具有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山花两边的矮墙就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
女儿墙的图案简单,重在实用性。
骑楼底空间净高四米至六米,有的甚至高达八米。
数十座骑楼毗连一起,布局错落有致,界面协调,外观各有特色。
这些建筑综合了欧式建筑与岭南骑楼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有各式各样的顶饰、阳台、柱头等,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再加上中国传统风格的浮雕和“满洲窗”,是欧亚糅合的“南洋文化”的深刻体现,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含量,极具历史价值、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
现今的骑楼一般一楼用作经商,二楼以上住人。
而骑楼的檐廊连在一起,可做人行道。
这种设计,既能防雨防晒,又方便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而建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自由步行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也有风雨廊之称。
骑楼沿街,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楼上的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廊下能为行人遮阳避雨、为商户营造经营场所,是结合了广州气候、建筑特点和西欧建筑装饰设计而成的产物。
2.骑楼是什么来的?简单介绍有人将它的历史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敞廊式商业建筑”;也有人认为宋代出现的“檐廊式”沿街店铺是它的原型。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广州骑楼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或者说,广州骑楼是由竹筒屋根椐南方地区避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沙面公园那边也很多不同风格的骑楼建筑)案例:东莞骑楼特点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
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3.骑楼的分布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以广州及五邑地区为主中心,以琼雷西翼、台湾东翼为次中心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骑楼的身影。
现在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多,广西北海、梧州、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均能见到,广东全省21个市都有分布。
现在广州的骑楼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和越秀区,海珠区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骑楼街。
据广州市规划部门调查和相关统计,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今形成了以上下九、北京路、人民南路、南华路为中心的四大骑楼群。
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北京路、大南路、大新路、大德路、一德路、惠福路、起义路、海珠路、靖海路、广卫路、越华路、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路、万福路、珠光路、越秀南路等;荔湾区:人民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长寿路、龙津路、恩宁路、十三行路、西华路、光复路等;海珠区:同福路、南华东路、南华中路、南华西路等。
4.骑楼的功能特点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5.骑楼的特点与风格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如今装饰一新上下九一带骑楼,便是仿照当年的山花设计,有的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的加入了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
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
女儿墙图案简单,强调实用性。
在广州骑楼建筑中,凹阳台最为常见,设在骑楼立面中部,它由栏杆或其它胸墙围起来,栏杆呈直条状或方块状,偏重实用性装饰。
骑楼底空间净高4-6米,有的甚至高达8米,一系列连续的骑楼底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
骑楼建筑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多为2-4层:底部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
每栋骑楼是按照广州引进骑楼的基本章法(柱距4米,进深4米,净高5.6米),由屋主自行设计建筑的,具有明显看到不同装饰风格。
长堤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近代的高层建筑,如八、九层高的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都是广州市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广州市骑楼的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空是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
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
有的楼顶矗立的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
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立面色彩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白色和调以米黄色为主。
墙面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墙面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的“巴洛克”或“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
附墙柱在层高处以多道线脚与腰线相融,腰线下边以带形图案贯通,使得墙面层次清晰,线条曲直富于变化。
建筑细部的檐口下、碹洞、窗眉和窗台下,以及门套、山花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
其图案样式是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情调的"洛可可"纹样艺术。
广州骑楼建筑中最具有中式建筑特色的是满洲窗,这种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被设计师们运用到骑楼上了。
它由五颜六色的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非常特别,比我们今天常用的铁(或铝)框玻璃更有艺术韵味。
6.骑楼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a)西方式i.罗马券廊式实例:新华大酒店和万福路口骑楼特征是连续的拱廊丰富了街道与骑楼下的中介空间,同时赋予建筑以明快的韵律和节奏感。
长提新华书店万福路口骑楼平面图万福路口骑楼ii.哥特式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
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仿南洋式落日下的西关骑楼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西关日落骑楼长提爱群大厦一长提爱群大厦二iii.仿巴洛克式万福路仿巴洛式骑楼正立面上下九路仿巴洛克式骑楼iv.仿文艺复兴式同福西路仿文艺复兴式骑楼正立面图v.仿法国古典主义式北京跑仿法国古典主义式骑楼正立面(这种形式是模仿法国绝对群权时期的宫廷建筑的骑楼形式)b)南洋式文明路南洋式骑楼正立面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者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小对建筑特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增强建筑的抗风能力,同时辟邪保佑亲人平安出海,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c)中国传统式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
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第十甫路“陶陶居”一德路中国宫殿式骑楼一德路传统民居式骑楼正立面d)现代式电白县忠良街。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2.泰康路现代式骑楼正立面图7、骑楼的深入研究(它的演变过程)中西的交融——骑楼的产生殖民地外廊样式通过近代殖民贸易引进中国。
外廊既是建筑物外部的廊,是外部自由活动的空间,它是构成在区美除了柱廊所围闭的空间之外,也有一些类似相关的空间所构成,如阳台,平台,门廊,而这些外廊的形式,实际上在我国早就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像挑檐,连廊,檐廊等。
在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平面之中,外廊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主要有四种布置方式。
既是单边,双边,三边和四周围绕的跑马廊。
骑楼的历史由来(建筑结构)1.檐廊式沿街店铺建筑形式,主要分以下几种形态a)檐廊部分直接从建筑主体内部向外延伸,形成檐下或者廊下空间。
这种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i.挑檐。
挑檐部分既是屋顶与墙身的交接部分,同时又是保护房屋重要的构造部分。
利用出檐方式可以避免受到雨淋,从而增加结构的耐久性。
它是我国各地一般出檐普遍采用的形式。
总的来讲,北方的气候比较寒冷,大多数出檐深度很小;南方的出檐深度较深,以适应多雨,温度高潮湿的环境,一些出檐大的,高度适宜的,形成了较为开阔的空间。
不但发挥遮阳避雨的功能,更是可能成为公共活动的空间。
ii.挑楼。
在邻街的建筑中,一方面是出于防雨遮阳的考虑,并且获大的空间。
别一方面是商业活动的増加,地价上升。
逐渐出现一种“上宅下铺”的形式。
挑楼形式一挑楼形式二iii.檐廊。
屋顶直接出檐,檐廊一般作为一楼的构架。
通过内柱和外檐柱上架梁枋,梁枋上的短柱来支撑檐檩。
檐廊的出檐构架,一般有二架檩,三架檩或者四架檩的方式,这要根据出檐的深度要求而定。
由于在结构上采取架廊柱的方法,所以在出檐的深度上有较大的伸缩性,在出檐大时,为了要预防构架的结构稳定性,在檐檩下方常常再增设水平横木。
由于出檐的深度较大,可构成檐下宽阔的空间。
容纳更多的商业行为和商业规模。
同时形成连续性的廊下空间。
构成良好的购物环境,全天候的商业贸易场所。
宽大的檐下空间,提供给人们比较为充裕的公共场所,来适应人们的休闲娱乐日常生活。
b)建筑主体外部直接加上九附属的出檐部分,形成廊五或者檐下的空间,它大致包括以下的两种形式i.腰檐。
由于建筑的高度在两层以上,一般的挑檐不可以有效的发挥遮阳避雨的效果,所以在建筑的主体外部,两层窗台以下,直接的加上附属的出檐的部分,从而形成檐下或者廊下出檐构架。
c)亭仔脚。
建筑主体外部直接加上一个廊亭进而形成的廊下空间。
“亭仔脚”是闽南语发音的,愿意就是亭子的意思,是提供休息纳凉的地方,后来有屋顶的廊下通道都通称为“亭仔脚”,其构造为四檩或者六檩的双坡顶,四点金柱架梁构架。
缺点是由于檐廊是从建筑物外部加上去的,因此屋顶相接部分比较容易漏水。
2.外来因素的影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a)柱廊样式源于古希腊神庙的列柱空间,由于早期建筑材料采用木构架和土坯等的局限,为了保护墙面,常常沿的边缘搭一圈棚子避雨,经过岁月的发展,逐渐演变成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