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广东骑楼

广东骑楼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场所、晚间乘凉的地方,
反映了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2.4骑楼的结构与色调:
骑楼的建筑材料以砖、木、石为主,其结构形式也多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外墙 也以单一的色调为主,有白色、黄色和灰色调。
以白色为主色调的海口骑楼
以黄色为主色调的江门市堤中路骑楼
2.5骑楼的文化及其特色
建议:
1.充分发挥骑楼街的步行交通功能和市民游憩中心功能,促进城镇商业中心向RBD(旅 游商业区)转变。 2.继续发挥骑楼的居住功能,使骑楼街由外向型变为内向型、由城市级街巷变为居住区 级街 3.对骑楼采取保护性、互补性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展示个城镇骑楼街区风貌的 差异性特征。巷。 4.继承传统骑楼的商业功能,引导现代中心商业街区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空间,赋予现代 商业建筑更多的人文意义。
骑楼为券廊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一些部分还 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特征是连续的拱廊丰富了街道与骑楼下的中介空间,同时 赋予建筑以明快的韵律和节奏感。
4.3仿古典主义式骑楼
它是模仿法国绝对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的骑楼,古典主义的规则是纯粹的几何结构 和数学关系,将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的决定性因素。
骑楼是海上丝绸 之路将地中海文 化传播到南洋地 区的结果,临街立 面多采用西式造 型,称“洋式”店 面。 其重点在女儿墙、 檐口、窗洞、阳 台、柱廊等部 分 的装饰艺术。如 古希腊的柱式、 古罗马的穹顶、 巴洛克的山花曲 线、哥特式的垂 直线条等。
☜山花是在立面 上一种缓坡的三 角形山墙的花饰, 有意设计成曲线 型和半圆形。
2.2骑楼的形态:
骑楼的底层有面向街道的架空支柱层,其后为店铺,上层则全部为住房, 这种建筑是适应南方天气炎热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建造而成的,是 东南沿海城镇的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仿哥特式代表作:长堤爱群大厦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作。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

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代表作:文明路186号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罗马券廊式代表作:新华大酒店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

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

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仿巴洛克式代表作:万福路114号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

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

在广州的骑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现代式代表作:泰康路一带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西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骑楼建筑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将自己的店铺建在两旁的街道上,为了方便行人和交通,他们在店铺前面建造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即骑楼。

骑楼建筑通常由两层组成,底层是店铺,上层是住宅。

这种设计使商人既可以经营生意,又可以居住在同一个建筑物里,非常方便。

广州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的外观通常是红砖墙和石雕装饰,而内部则是木质结构和瓷砖装饰。

骑楼的屋顶通常是瓦片或石板,形状各异,有的是歇山顶,有的是筒瓦顶。

骑楼的门窗也非常精美,常常使用木雕和石雕来装饰,展现了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除了建筑风格,广州西关骑楼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骑楼是广州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流、购物、休闲。

骑楼下的街道上常常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小吃摊位也是琳琅满目。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广州美食,如叉烧、鲜肉包子和糖水等。

骑楼下的街道上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们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展现了广州的繁荣和活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总结起来,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 , 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 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 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 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 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 的建筑风格。
2012年,一群对骑楼情有独钟的80后,造成了100多栋骑楼模
型,通过超现代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着对骑楼的热爱。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留得住 骑楼,但骑楼文化和曾经留给我
们的回忆,永存我们心中!
模型爱好者们都是用心之人,热炽这次
举办的这个骑楼模型展, 是对广州人来说意 义非凡,也希望广州的政府能够正视骑楼以 及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让这些宝贵 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消亡。
骑楼
该城堡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府邸 之一。霍华德家族已经在这座美丽的 城堡中居住了300多年。
英国约 克郡霍德华 城堡
骑楼,一种“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建 筑物一楼建成行人走廊,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走廊上方则为二 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年 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 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 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 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 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 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骑 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 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 等都可以找到。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广州,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商铺和店铺林立。

为了方便行人和货物的运输,商家们开始在店铺前面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骑楼。

骑楼是一种在建筑物前面搭建的走廊,通常由木质或石质的柱子和横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石板。

骑楼的高度一般在 2.5米左右,宽度则根据需要而定,有的只有一人宽,有的则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营场所,也为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

此外,骑楼还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广州的老城区,骑楼建筑依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有的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

其中,以北京路为代表的中山六路商业区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风格独特,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广州民居—骑楼的起源、风格和保护

广州民居—骑楼的起源、风格和保护


地 区
,
与 风 格 受 西 方 影 响颇 大 气魄最大

在 广 州 骑楼 街 之 中 的 要 数 西 稼
(太 口

方 的 先 进 建筑技 术和 城市布局 及设 施 界 提供
、 ,
长 堤

人 民 南

管理 借鉴

早就 如受
为 当
广

建筑
州 以
平 路)

第十 甫


上 下 九路
中山 中
,

时广
沙 及
,
骑 楼 正 好适应
了 广 州
年广
当 )

市 市政 公所成 立
侨 工 商业 扎根 的 地区 特别 是 开 辟
,
随着 马 路的 开 辟和 商 铺及 住 宅之

,


先在
年火 灾 后 的 永汉 街 拆城 门 修 建

1 3 ?
,
马路 后
大规模 的 城 市建设 需要

商 业繁 荣
间 已 了 首
经 在 层
(原 为
避雨 和 心安 理 得 地 选 购 商
,

步进 食等

常常 在行 人 道
.
上搭
盖上
个柱 廊 檐盖 或 棚架
我 们
_
姑 且 把这形 式 视作 骑 楼的 雏形 随 着 城 镇
,



楼房 式 发 繁 华街

展 爱岁 才好 劣硬 窟 萝左

广 州 商 业和 手
工 业较

道 的 店
,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指在建筑物的二楼或以上,沿街或街角设有一条或多条连续的走廊,用于行人通行或商业经营。

广州骑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广州市区的商业繁荣和建筑密集度高,为了方便行人和商家经营,便开始兴建骑楼。

在广州的旧城区,尤其是荔湾区和越秀区,骑楼建筑密度较高,成为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中西合璧的花园式骑楼、传统的闽南式骑楼和西式建筑风格的骑楼等。

骑楼的墙壁多为红、黄、白、黑等色调,悬挂着红纱灯笼、彩带和花篮等装饰物,显得十分喜庆和热闹。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宽敞、明亮、通风,保证了顾客和商家的舒适度。

广州骑楼的商业氛围浓厚,是广州独特的商业文化之一。

骑楼楼下设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包括餐饮、服装、饰品、娱乐等,其中以传统的餐饮店最为著名。

骑楼里的餐饮店以粤菜、海鲜、早茶等广州特色美食为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人前来品尝。

此外,在广州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骑楼会挂满彩灯和花篮,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总之,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 1 -。

广东特殊建筑-骑楼

广东特殊建筑-骑楼
艺术形态。取名骑楼。
古罗马券廊式骑楼
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 格雄伟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梧州骑楼城
各地新建的骑楼
Thanks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 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 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南洋式骑楼
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 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 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 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 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
在骑楼,随处可见墙面上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 灰雕艺术。
骑楼的优点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 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 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 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这 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 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东特色建筑
---骑楼
中 西 合 璧 的 典 范
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 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 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 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 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 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 楼 的 历 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 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 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 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岭南的天气多 变,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而逐步地形成街景的主格局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而广州骑楼作为城市的独特建筑表现形式之一,也成为了广东风情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常见于广州老城区,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点。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骑楼的外观造型主要以中式和西方风格相结合为主,展现出广州城市的多元文化氛围。

骑楼的外立面常常采用木质结构和砖石填充,注重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建筑师们注重细节的雕琢和装饰,如雕花、彩绘等都是骑楼设计的重要部分。

这些精心设计的装饰元素不仅彰显了建筑师的艺术才华,也为广州的城市风景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另一方面,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在其功能特点上。

骑楼以其独特的构造形式,能够为广州城市的气候和社会生活提供便利。

作为一种有盖的过街通廊,骑楼在雨天和炎热的夏季提供了良好的遮挡和避暑之处。

人们可以在骑楼下休息、交谈、买卖商品等。

骑楼的一端通往街道,另一端通往室内空间,起到了连接不同空间的作用。

骑楼上方通常设置有一楼,用于商业、居住或办公等功能。

这种垂直分区的设计理念,既充分利用了空间,也使得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

设计骑楼还考虑到了人的尺度和视觉感受。

骑楼设计注重通风、采光和空间比例的合理布局,确保人们在骑楼内部能够感受到宽敞舒适的氛围。

骑楼的高度、宽度和长度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调整,保证行人在骑楼中行走时不会感到拥挤或局促。

骑楼的设计还注重保护行人的隐私和安全,使得行人在骑楼中行走时能够感到自在和舒适。

总的来说,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建筑师对于环境、功能和人的关注和理解。

骑楼既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设计,广州骑楼为城市提供了便利和美感,也展现了广州城市独特的魅力和风情。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不仅在于其建筑风格和造型,在于其功能特点和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广州建筑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广州骑楼_精品文档

广州骑楼_精品文档

广州骑楼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便是广州的骑楼。

骑楼,又叫过街楼、楼廊,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广州老城区。

骑楼是指楼房一、二层突出部分在街道上形成类似廊架的空间构筑,既能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又为行人遮风挡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骑楼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广州湿热的气候,另一方面却也展现了广州独特的文化氛围。

广州的骑楼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作为东南亚贸易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游客。

当时的广州骑楼还十分简单,多为为了商业需要而建造的临时架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骑楼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了广州鲜明的城市风景线。

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了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使得骑楼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骑楼成为了商业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商家们展示商品、吸引顾客的窗口。

这些骑楼通常是木结构的,以方便拆卸和更换。

而在建筑上,骑楼则是以简洁、实用为主导,既保护了行人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又为街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广州骑楼的设计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骑楼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西洋建筑的影响,也有民族特色的融入。

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得广州的建筑物和其他城市极为不同,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份个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广州的骑楼面临着保护和维护的问题。

许多原本保存完好的老楼被拆除,让给高楼大厦,以满足人们对更现代化的需求。

然而,对于广州的一些居民来说,骑楼是他们的童年回忆、是他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因此他们积极呼吁保护广州的骑楼。

为了保护广州的骑楼,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鼓励居民修缮骑楼、提供经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被采取,以保护广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有一些机构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广州骑楼的保护与研究之中。

保护广州的骑楼不仅仅是保护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保护广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骑楼,又称西关风情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关骑楼是广州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广州作为南国商埠的独特风貌的象征。

西关骑楼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广州是南海出海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商贾和移民涌入。

为了适应商贸繁荣的需要,当时的商人们开始兴建骑楼,以满足商业活动和居住需求。

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西关骑楼通常由两层或三层组成,下层是商铺,上层是居住空间。

骑楼外观多以红砖砌筑,搭配木质窗框和雕花扶栏,展现了浓厚的岭南风格。

骑楼内部则采用了典型的中式装修风格,以木质家具和红木雕花为主,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西关骑楼不仅是广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重要符号。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体验到古老的生活方式。

漫步在狭窄的巷弄中,你可以看到红砖墙上的石狮,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你可以看到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店,品味到传统工艺的精湛;你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尝到地道的广州美食。

除了保存完好的传统骑楼,西关骑楼也吸引了一些年轻创业者和文化艺术从业者,他们将骑楼内的商铺改造成了咖啡馆、书店、艺术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空间,为西关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与传统建筑和文化相融合,使西关骑楼焕发出新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西关骑楼还是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的春节期间,西关骑楼会举办盛大的花市,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年花年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鲜花、盆景和年货,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热闹的氛围。

总的来说,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广州人民的骄傲。

它既是广州商贸繁荣的见证,又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寄托。

无论是作为旅游景点还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西关骑楼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展示了广州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广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广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展现出了多元融合的魅力。

骑楼建筑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

这种建筑通常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是二楼及以上的楼层。

骑楼的设计既能为行人遮风挡雨,又能增加商业空间。

走在骑楼街,你能感受到浓厚的市井气息。

这些骑楼的外观装饰多样,有的有着精美的雕花栏杆,有的则是简洁大方的线条。

它们的色彩也各不相同,有古朴的棕色,也有鲜艳的红色。

在老城区,如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等地,骑楼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了广州独特的城市景观。

陈家祠也是广州建筑的瑰宝。

它是中国传统岭南建筑的典范。

陈家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聚贤堂和后座。

整个建筑群的屋顶采用了精美的陶塑、灰塑和木雕装饰,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这些装饰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充分展示了岭南工匠的高超技艺。

陈家祠的建筑色彩鲜艳,以红色、绿色和金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出庄重与华丽。

而岭南园林建筑在广州也占有重要地位。

余荫山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岭南园林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巧妙地运用水景、假山和植物来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

园林中的建筑通常小巧玲珑,造型别致。

如亭台楼阁,多采用通透的设计,让人们在其中既能欣赏美景,又能感受到清风拂面。

门窗的雕刻精美,图案富有寓意。

园林中的小径曲折迂回,一步一景,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的画卷之中。

此外,广州还有不少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沙面岛上的建筑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里有众多的欧式建筑,如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等。

这些建筑外观宏伟,有着高大的立柱、华丽的拱窗和精致的浮雕。

它们的色彩柔和,多为淡黄色、淡绿色等,给人以优雅的感觉。

这些建筑见证了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近现代的广州,出现了许多摩天大楼,如广州塔。

它独特的造型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

广州塔的外观线条流畅,犹如一位优雅的少女屹立在珠江畔。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骑楼的特点是二层以上部分突出于第一层,横跨人行道上部,形成有顶盖的走廊,既能遮阳防雨,又能凉爽通风。

骑楼的第一层通常用于商业经营,上层用于居住或办公。

骑楼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罗马柱、山花、砖墙等,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

骑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由越族先民的杆栏建筑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由南洋华侨引入的欧洲外廊式建筑。

骑楼在广东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初,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拆除城墙,开辟马路,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目前,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骑楼街,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广州版七年级下册劳动技术 主题五:骑楼模型我制作

广州版七年级下册劳动技术 主题五:骑楼模型我制作

05 骑楼模型成果展示与评价
完成品效果呈现
01
02
03
模型整体构造
包括骑楼建筑的主体结构 、门窗、阳台等细节部分 ,要求比例协调、结构稳 固。
外观装饰效果
模型表面的涂色、贴砖等 装饰处理,要求色彩搭配 合理、质感真实。
环境布局
模拟骑楼建筑所处的街道 环境,包括道路、绿化、 路灯等元素,营造出完整 的城市风貌。
主题五:骑楼模型我制作
目录
• 骑楼文化简介 • 骑楼模型制作材料准备 • 骑楼模型设计思路分享 • 手工制作骑楼模型步骤详解 • 骑楼模型成果展示与评价 • 拓展活动:探索广州其他传统建筑
01 骑楼文化简介
骑楼定义与历史背景
骑楼定义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其特点是一层或二层部分凸出街道,形成人行道,为行 人提供遮阳避雨的通道。
部分。其建筑风格庄重、大气,注重细节装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和社会风俗。
02
民居建筑
广州传统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通常采用青砖、黑瓦、麻石等
本土材料。其建筑布局紧凑、通风采光良好,体现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
点和居住习惯。
03
商业建筑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其传统商业建筑也独具特色。骑楼、茶楼、会馆等
商业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广州的商业文化和历史传承。
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
采用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的方式, 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评价结果反馈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制作者,帮助其 了解自己的作品在同学眼中的优缺 点,以便今后改进。
06
拓展活动:探索广州其他传统 建筑
广州传统建筑类型介绍
01
祠堂建筑
广州祠堂体现了尊祖敬宗的传统观念,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的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可以在广州的历史老街上看到。

骑楼是一种具有弧形屋檐的建筑形式,主要用于商业地产,为广州市独特的经济文化景观之一。

广州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那个时候,广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

骑楼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商业区行人交通不便和雨水排放问题。

骑楼在广州市区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了广州市特有的建筑风格之一。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屋檐形态和建筑结构上。

骑楼的屋檐通常呈现出弧形,可以遮蔽阳光和雨水。

建筑结构上,骑楼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现在,广州的骑楼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独特的建筑景观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

许多著名的老街和商业区,如荔湾老街、陈家祠、沙面等,都有很多骑楼建筑。

广州的骑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广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它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市历史文化的缩影。

- 1 -。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骑楼便是其中之一。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起源于广州清朝时期,当时是为了遮阳避雨而建造的。

骑楼的特点是在建筑物的门前搭建一个凸出的走廊,被称为“骑梁”,人们可以在这里避雨、遮阳、休息,同时也方便商贩在这里摆摊售卖商品。

骑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建筑风格和古建筑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了浓郁的广州特色。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广州的骑楼数量达到了顶峰,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

如今,虽然骑楼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能在广州市区的老城区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

除了在建筑上的美感,骑楼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在广州这个多雨多热的城市,骑楼提供了人们避雨遮阳的场所,同时也为商贩提供了摆摊售卖商品的空间。

骑楼在历史上也曾是广东客家人的聚居地,在骑楼中可以看到许多客家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总之,骑楼是广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外观美感还是实用性来看,骑楼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 1 -。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湾骑楼是广东地区独有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广州湾骑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广东文化的特点,还体现了中国南方的历史风貌,是中国早期城市化建设中独具魅力的建筑树。

广州湾骑楼起源于九九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最早是在民国初年被广州市政府引进广州,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建筑树。

从20世纪20年代起,广州湾骑楼已经成为广州市区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并深入到广东省内的许多城市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广州湾骑楼建筑风格独特,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门面设计上,广州湾骑楼的门面全部采用半拱形设计,加上门楣中央的双架龙凤脊,独具特色。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美观,更显示了古时建筑工艺的高超和人们的审美要求;二是楼体结构上,广州湾骑楼的楼面部分全部采用木材框架结构,石灰贴面修饰,这种精致纤巧的建筑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其中更体现了粤籍工匠勤劳、聪明、长于协作的精神。

从文化内涵上看,广州湾骑楼承载了广东地区的浓厚文化底蕴。

广东人历史上崇尚海洋精神,长期从事海上贸易和航海活动,培育了广东市民特有的城市化建设文化,在传统建筑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

广州湾骑楼承载了广东民族传统建筑特色和风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南方城市文化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广东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骑楼建筑外形美观大方,与美食街建筑、商业广告齐头并进,形成了独特的南方城市街头风貌。

综上所述,广州湾骑楼是中国南方城市建设中一种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广州湾骑楼已经被广泛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广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文化景观。

岭南建筑艺术分析之骑楼浅析

岭南建筑艺术分析之骑楼浅析

岭南建筑艺术分析之骑楼浅析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骑楼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骑楼是近现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主要出现在广州等岭南地区,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两旁,建筑临街面的底层用柱子架空,底层的墙面部分往里掏空两米左右。

这样,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

如今骑楼已成为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第一次听说“骑楼”这个名词是在上周交选修作业之前。

我对岭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或者说岭南建筑艺术常识是知之甚少,在做作业时无从下手,就向一个朋友诉说了,他一下子就说出“骑楼”这个名词。

于是,我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骑楼的网页,浏览了图片,原来骑楼是这个样子的呀。

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的那些建筑就是骑楼了,其实骑楼就在我的身边,居然到现在才知道这个建筑名词,实在惭愧。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也是一种独特而深具人情味的民居建筑。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马蹄似的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在楼房与楼房之间,跨着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的这条自由步行的长廊,就是骑楼。

骑楼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闽南语中叫它“亭仔脚”,在我们广东话中也可以引伸为“露台”。

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

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

有的楼顶矗立着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

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骑楼这种建筑模式延伸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

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