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东省广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其中广州湾地区的骑楼建筑是其特色之一。
骑楼建筑是广州湾地区的一种特有建筑风格,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这种建筑在当时是商贸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广州湾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化,骑楼建筑逐渐失去了其早期的功能,但它仍然是广州湾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当地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广州湾骑楼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广州骑楼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在19世纪初,广州湾地区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骑楼建筑作为当时商业和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崛起。
骑楼建筑的特点是在街道两旁搭建连续的走廊,形成一个有着遮蔽和保护作用的商业街。
在当时的商贸活动中,骑楼建筑为商贾提供了极为便利、舒适的购物、交易环境,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种建筑形式在广州湾地区成为商贾竞相借鉴的建筑风格,逐渐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骑楼建筑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历史上的商贸活动,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当地社会和人文方面。
骑楼建筑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显示了广州湾地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广州湾地区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的经济状况。
广州骑楼建筑既是具有功能性的商业建筑,同时也是具有历史人文内涵的城市文物。
骑楼建筑在广州湾地区文化遗产、城市历史、城市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当今社会,骑楼建筑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作为商业活动的核心。
虽然在振兴老城、重视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保护骑楼建筑,如“广州老城区保护条例”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骑楼建筑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现在,骑楼建筑的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活动转移的问题。
由于现在的商贸活动主要在商场和购物中心等现代化建筑内进行,故骑楼建筑的商业活动已经大幅减少。
二是漏水、腐蚀以及建筑老化等问题。
由于其历史悠久,骑楼建筑经过年代的变迁,如今普遍出现了老化、脱落、漏水等问题。
北京路骑楼简介
北京路骑楼简介
骑楼是广州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骑楼在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很常见,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佛山等地,特别是在深圳等城市,由于
其具有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而被称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北京
路骑楼是由“英国人”于1902年在广州珠江北岸沿街建筑而成,沿路有天后宫、培正中学、广东省立女子师范等建筑。
路两旁骑
楼建筑沿街而建,其中大部分为二至三层骑楼建筑,少数为四至
五层骑楼建筑,也有个别六层以上的骑楼。
这些骑楼大多以红砖
砌墙,外墙多为水泥抹面。
因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
口之一,许多外商为了适应商业需要而修建了骑楼街。
骑楼的样
式有二层三层和四层,一般是两层结构,底层多为铺面铺位或门面;二、三层多为楼梯间或电梯间。
由于骑楼的外观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购物或居住。
骑楼街是广州西关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也是广州最富有异
国情调的街道。
—— 1 —1 —。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西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骑楼建筑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将自己的店铺建在两旁的街道上,为了方便行人和交通,他们在店铺前面建造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即骑楼。
骑楼建筑通常由两层组成,底层是店铺,上层是住宅。
这种设计使商人既可以经营生意,又可以居住在同一个建筑物里,非常方便。
广州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的外观通常是红砖墙和石雕装饰,而内部则是木质结构和瓷砖装饰。
骑楼的屋顶通常是瓦片或石板,形状各异,有的是歇山顶,有的是筒瓦顶。
骑楼的门窗也非常精美,常常使用木雕和石雕来装饰,展现了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除了建筑风格,广州西关骑楼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骑楼是广州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流、购物、休闲。
骑楼下的街道上常常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小吃摊位也是琳琅满目。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广州美食,如叉烧、鲜肉包子和糖水等。
骑楼下的街道上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们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展现了广州的繁荣和活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总结起来,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 , 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 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 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 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 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 的建筑风格。
2012年,一群对骑楼情有独钟的80后,造成了100多栋骑楼模
型,通过超现代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着对骑楼的热爱。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留得住 骑楼,但骑楼文化和曾经留给我
们的回忆,永存我们心中!
模型爱好者们都是用心之人,热炽这次
举办的这个骑楼模型展, 是对广州人来说意 义非凡,也希望广州的政府能够正视骑楼以 及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让这些宝贵 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消亡。
骑楼
该城堡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府邸 之一。霍华德家族已经在这座美丽的 城堡中居住了300多年。
英国约 克郡霍德华 城堡
骑楼,一种“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建 筑物一楼建成行人走廊,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走廊上方则为二 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年 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 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 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 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 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 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骑 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 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 等都可以找到。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广州,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商铺和店铺林立。
为了方便行人和货物的运输,商家们开始在店铺前面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骑楼。
骑楼是一种在建筑物前面搭建的走廊,通常由木质或石质的柱子和横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石板。
骑楼的高度一般在 2.5米左右,宽度则根据需要而定,有的只有一人宽,有的则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营场所,也为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
此外,骑楼还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广州的老城区,骑楼建筑依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有的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
其中,以北京路为代表的中山六路商业区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风格独特,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广州民居—骑楼的起源、风格和保护
乡
地 区
,
与 风 格 受 西 方 影 响颇 大 气魄最大
、
在 广 州 骑楼 街 之 中 的 要 数 西 稼
(太 口
、
方 的 先 进 建筑技 术和 城市布局 及设 施 界 提供
、 ,
长 堤
、
人 民 南
、
管理 借鉴
早
早就 如受
为 当
广
州
建筑
州 以
平 路)
、
第十 甫
〕
、
上 下 九路
中山 中
,
了
时广
沙 及
,
骑 楼 正 好适应
了 广 州
年广
当 )
州
市 市政 公所成 立
侨 工 商业 扎根 的 地区 特别 是 开 辟
,
随着 马 路的 开 辟和 商 铺及 住 宅之
了
,
后
首
先在
年火 灾 后 的 永汉 街 拆城 门 修 建
了
1 3 ?
,
马路 后
大规模 的 城 市建设 需要
、
商 业繁 荣
间 已 了 首
经 在 层
(原 为
避雨 和 心安 理 得 地 选 购 商
,
或
步进 食等
一
常常 在行 人 道
.
上搭
盖上
个柱 廊 檐盖 或 棚架
我 们
_
姑 且 把这形 式 视作 骑 楼的 雏形 随 着 城 镇
,
民
居
向
楼房 式 发 繁 华街
前
展 爱岁 才好 劣硬 窟 萝左
、
广 州 商 业和 手
工 业较
“
道 的 店
,
广东同福西路骑楼简介
广东同福西路骑楼简介一、广东同福西路骑楼的地理位置广东同福西路骑楼啊,就在广东呢。
那可是在一片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同福西路周围呢,有着老广东的独特韵味,它就像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
这个地方交通也还算方便,周围有着很多老街道交织着,就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而骑楼就坐落在这张网的其中一些脉络上。
二、骑楼的建筑风格骑楼的建筑风格那可太有特色啦。
它的外观啊,有着独特的柱子支撑着上层建筑,这些柱子就像是忠诚的卫士一样。
骑楼的上层呢,有着各种精致的装饰,有的是一些雕花,那些雕花可细致啦,就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骑楼下面呢,是宽敞的走廊,这个走廊可实用啦,不管是下雨天还是大太阳的时候,人们都可以在下面行走,不会被雨淋到,也不会被太阳晒到。
而且骑楼的色彩也很独特,那种色彩有着岁月的痕迹,不是那种崭新的艳丽,而是一种带着历史感的醇厚颜色。
三、骑楼的历史意义骑楼在广东的历史上那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呢。
在以前啊,它可是商业繁荣的象征。
很多小商贩会在骑楼下面摆摊,那场面可热闹啦,人来人往的,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而且啊,骑楼也是人们社交的一个重要场所,邻里之间会在骑楼下聊天、乘凉,大家的关系可亲密啦。
随着时间的推移,骑楼也见证了广东的发展和变迁,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人,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变化。
四、骑楼里的故事这里面有着好多有趣的故事呢。
比如说,以前有个老奶奶在骑楼下面开了个小茶馆,这个小茶馆啊,虽然不大,但是却是周围人的聚集地。
大家会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外地来的旅人,在这个小茶馆里听当地人讲述广东的故事。
还有啊,有对小情侣经常在骑楼的某个角落约会,那里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地。
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骑楼的历史长河里。
五、骑楼的现状现在的骑楼呢,虽然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它依然保留着自己的韵味。
不过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说,一些骑楼因为年代久远,建筑结构需要维护。
还有就是,在现代商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骑楼商业氛围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指在建筑物的二楼或以上,沿街或街角设有一条或多条连续的走廊,用于行人通行或商业经营。
广州骑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广州市区的商业繁荣和建筑密集度高,为了方便行人和商家经营,便开始兴建骑楼。
在广州的旧城区,尤其是荔湾区和越秀区,骑楼建筑密度较高,成为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中西合璧的花园式骑楼、传统的闽南式骑楼和西式建筑风格的骑楼等。
骑楼的墙壁多为红、黄、白、黑等色调,悬挂着红纱灯笼、彩带和花篮等装饰物,显得十分喜庆和热闹。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宽敞、明亮、通风,保证了顾客和商家的舒适度。
广州骑楼的商业氛围浓厚,是广州独特的商业文化之一。
骑楼楼下设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包括餐饮、服装、饰品、娱乐等,其中以传统的餐饮店最为著名。
骑楼里的餐饮店以粤菜、海鲜、早茶等广州特色美食为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人前来品尝。
此外,在广州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骑楼会挂满彩灯和花篮,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总之,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 1 -。
广州骑楼_精品文档
广州骑楼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便是广州的骑楼。
骑楼,又叫过街楼、楼廊,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广州老城区。
骑楼是指楼房一、二层突出部分在街道上形成类似廊架的空间构筑,既能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又为行人遮风挡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骑楼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广州湿热的气候,另一方面却也展现了广州独特的文化氛围。
广州的骑楼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作为东南亚贸易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游客。
当时的广州骑楼还十分简单,多为为了商业需要而建造的临时架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骑楼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了广州鲜明的城市风景线。
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了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使得骑楼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骑楼成为了商业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商家们展示商品、吸引顾客的窗口。
这些骑楼通常是木结构的,以方便拆卸和更换。
而在建筑上,骑楼则是以简洁、实用为主导,既保护了行人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又为街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广州骑楼的设计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骑楼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西洋建筑的影响,也有民族特色的融入。
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得广州的建筑物和其他城市极为不同,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份个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广州的骑楼面临着保护和维护的问题。
许多原本保存完好的老楼被拆除,让给高楼大厦,以满足人们对更现代化的需求。
然而,对于广州的一些居民来说,骑楼是他们的童年回忆、是他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因此他们积极呼吁保护广州的骑楼。
为了保护广州的骑楼,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鼓励居民修缮骑楼、提供经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被采取,以保护广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有一些机构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广州骑楼的保护与研究之中。
保护广州的骑楼不仅仅是保护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保护广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骑楼,又称西关风情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关骑楼是广州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广州作为南国商埠的独特风貌的象征。
西关骑楼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广州是南海出海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商贾和移民涌入。
为了适应商贸繁荣的需要,当时的商人们开始兴建骑楼,以满足商业活动和居住需求。
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西关骑楼通常由两层或三层组成,下层是商铺,上层是居住空间。
骑楼外观多以红砖砌筑,搭配木质窗框和雕花扶栏,展现了浓厚的岭南风格。
骑楼内部则采用了典型的中式装修风格,以木质家具和红木雕花为主,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西关骑楼不仅是广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重要符号。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体验到古老的生活方式。
漫步在狭窄的巷弄中,你可以看到红砖墙上的石狮,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你可以看到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店,品味到传统工艺的精湛;你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尝到地道的广州美食。
除了保存完好的传统骑楼,西关骑楼也吸引了一些年轻创业者和文化艺术从业者,他们将骑楼内的商铺改造成了咖啡馆、书店、艺术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空间,为西关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与传统建筑和文化相融合,使西关骑楼焕发出新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西关骑楼还是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的春节期间,西关骑楼会举办盛大的花市,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年花年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鲜花、盆景和年货,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热闹的氛围。
总的来说,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广州人民的骄傲。
它既是广州商贸繁荣的见证,又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寄托。
无论是作为旅游景点还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西关骑楼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展示了广州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广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广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展现出了多元融合的魅力。
骑楼建筑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
这种建筑通常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是二楼及以上的楼层。
骑楼的设计既能为行人遮风挡雨,又能增加商业空间。
走在骑楼街,你能感受到浓厚的市井气息。
这些骑楼的外观装饰多样,有的有着精美的雕花栏杆,有的则是简洁大方的线条。
它们的色彩也各不相同,有古朴的棕色,也有鲜艳的红色。
在老城区,如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等地,骑楼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了广州独特的城市景观。
陈家祠也是广州建筑的瑰宝。
它是中国传统岭南建筑的典范。
陈家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聚贤堂和后座。
整个建筑群的屋顶采用了精美的陶塑、灰塑和木雕装饰,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这些装饰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充分展示了岭南工匠的高超技艺。
陈家祠的建筑色彩鲜艳,以红色、绿色和金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出庄重与华丽。
而岭南园林建筑在广州也占有重要地位。
余荫山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岭南园林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巧妙地运用水景、假山和植物来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
园林中的建筑通常小巧玲珑,造型别致。
如亭台楼阁,多采用通透的设计,让人们在其中既能欣赏美景,又能感受到清风拂面。
门窗的雕刻精美,图案富有寓意。
园林中的小径曲折迂回,一步一景,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的画卷之中。
此外,广州还有不少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沙面岛上的建筑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里有众多的欧式建筑,如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等。
这些建筑外观宏伟,有着高大的立柱、华丽的拱窗和精致的浮雕。
它们的色彩柔和,多为淡黄色、淡绿色等,给人以优雅的感觉。
这些建筑见证了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近现代的广州,出现了许多摩天大楼,如广州塔。
它独特的造型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
广州塔的外观线条流畅,犹如一位优雅的少女屹立在珠江畔。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骑楼建筑是广州市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瑰宝。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骑楼建筑之一便是广州湾骑楼建筑。
广州湾地处广州市的南部,周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一处旅游度假胜地。
而在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上,广州湾骑楼建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广州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广州湾骑楼建筑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由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阳台或走廊构成,通常是在商业街区或居民区内建造,是古代城市中广为流传的建筑形式。
在广州湾地区,骑楼建筑多以木材和砖瓦作为主要材料,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建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群,为当地的建筑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广州湾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繁复的雕刻而著称,它们的外观常常精美而华丽,雕刻图案细致且富有民族特色,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建筑结构上,骑楼建筑常常拥有精湛的工艺,横梁纵柱、斗拱雕梁,错落有致,构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在广州湾地区,骑楼建筑的设计和装饰风格极为多样,有仿古风格的木头结构,也有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得广州湾骑楼建筑在传承传统的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了当地民众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
广州湾骑楼建筑的研究不仅仅是建筑学的课题,更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它涵盖了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对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学领域,广州湾骑楼建筑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是对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和风格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历史学领域,广州湾骑楼建筑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及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文化学领域,广州湾骑楼建筑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是对当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诠释,对于研究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骑楼的特点是二层以上部分突出于第一层,横跨人行道上部,形成有顶盖的走廊,既能遮阳防雨,又能凉爽通风。
骑楼的第一层通常用于商业经营,上层用于居住或办公。
骑楼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罗马柱、山花、砖墙等,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
骑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由越族先民的杆栏建筑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由南洋华侨引入的欧洲外廊式建筑。
骑楼在广东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初,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拆除城墙,开辟马路,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目前,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骑楼街,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楼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广州骑楼的特色建筑风格
广州骑楼的特色建筑风格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门面,是这座城市文化繁荣的象征。
由于气候的差异,民族的文化的不同,导致各地区建筑风格也不同。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广州地处南方,气候偏热,广州骑楼具有哥特风格。
一起来看看吧。
广州骑楼特点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
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
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
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的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可以在广州的历史老街上看到。
骑楼是一种具有弧形屋檐的建筑形式,主要用于商业地产,为广州市独特的经济文化景观之一。
广州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那个时候,广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
骑楼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商业区行人交通不便和雨水排放问题。
骑楼在广州市区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了广州市特有的建筑风格之一。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屋檐形态和建筑结构上。
骑楼的屋檐通常呈现出弧形,可以遮蔽阳光和雨水。
建筑结构上,骑楼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现在,广州的骑楼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独特的建筑景观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
许多著名的老街和商业区,如荔湾老街、陈家祠、沙面等,都有很多骑楼建筑。
广州的骑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广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它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市历史文化的缩影。
- 1 -。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骑楼便是其中之一。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起源于广州清朝时期,当时是为了遮阳避雨而建造的。
骑楼的特点是在建筑物的门前搭建一个凸出的走廊,被称为“骑梁”,人们可以在这里避雨、遮阳、休息,同时也方便商贩在这里摆摊售卖商品。
骑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建筑风格和古建筑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了浓郁的广州特色。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广州的骑楼数量达到了顶峰,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
如今,虽然骑楼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能在广州市区的老城区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
除了在建筑上的美感,骑楼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在广州这个多雨多热的城市,骑楼提供了人们避雨遮阳的场所,同时也为商贩提供了摆摊售卖商品的空间。
骑楼在历史上也曾是广东客家人的聚居地,在骑楼中可以看到许多客家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总之,骑楼是广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外观美感还是实用性来看,骑楼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2016-10-06?潘小娴CFP乡土人文地理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
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
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欧风美雨与实用主义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久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
但这不过百年的骑楼,为什么却深受广州人的宠爱?说起来,这与骑楼所具有的“欧风美雨”特色,以及它极其符合广州人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有关。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和澳门,是一座较早接受外来文化、跨入近代化进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得十分鲜明。
比如说——骑楼。
鸦片战争后,欧式骑楼传入广州,与广州传统的飘檐式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为轻巧通透的骑楼。
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欧风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
广东旅游局发布的资料在骑楼前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
因为,在当时,这种修在公共场所的敞廊式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古希腊商业发达和气候炎热多雨密切有关。
敞廊能为顾客和行人提供遮阳挡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适应商业的需要。
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希腊非常接近,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
另外,广州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
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味,并不那么在乎。
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
”广州人在商言商,在这种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引领下,其灵活务实的精神把外国敞廊式的商业建筑桥廊,演变成了广州独特的商住两用、具有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市井气质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骑楼建筑。
这些洋溢着市井味道的骑楼建筑,多数为2到4层的砖木混合结构,底层前部为骑楼柱廊,向街敞开,柱距是4米,进深是4米,净高是五、六米,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与商店、茶楼、酒家、旅馆、戏院等相连,而后部是工场、货仓、生活用房等,楼上用作民居,商宅结合,亦市亦居。
一是首层可避风雨,防日晒,方便行走和购物;二是连续的商业长廊可以装饰各种橱窗,陈列商品和招徕顾客;三是,楼上的采光设计和通风效果俱佳,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则可以减少广州霉雨天气带来的“湿气”,居住适宜。
由于骑楼是居住、经商结合的场所,还为路人遮阳避雨,所以广州人赋予了它一个美名——“风雨廊”。
广州人喜欢这样赞叹骑楼:“落雨,无有洗惊(不用担心),有骑楼;出太阳,无有洗惊,有骑楼。
”骑楼这个务实的“风雨廊”,既方便商家,也方便市民,因此深得广州人的喜爱。
20世纪初,当时的广州政府开始推进“都市改造运动”,大力推动建筑骑楼,并制定了相关的兴建骑楼的法规。
1912年,广州市政府了颁布《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节》,其中有一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并且,“骑楼两旁不设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
依此条文,建造“有脚骑楼”,是沿路建房者应尽的义务,而且骑楼下面是公共通道,不能私自占用。
1918年,市政府对骑楼的材料、形式、施工、构造等细节,进一步作了规定。
于是,骑楼开始在广州城里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的主要商业街道几乎都采用这种骑楼建筑形式。
一栋栋的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了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
到1937年,当时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共有36条,总长20多公里,集中于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最著名的,骑楼最集中的街道有:上下九路、第十甫路、中山路等。
好睇好用的骑楼街,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时髦洋式店面,古典中式情调广州骑楼是深受“欧风美雨”影响的产物,所以,在整体建筑的装饰上,也呈现出很浓郁的西化风格。
临街立面的处理上多为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比如,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满洲窗,是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而楼顶的山花、女儿墙和楼身上的欧式小阳台,则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
满洲窗与山花、女儿墙、欧式小阳台相结合,形成了颇时髦的“洋式店面”。
在广州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和半圆形。
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有些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些加入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些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圆的、方的、弧线形等等都有。
因为骑楼都是由屋主自行建筑设计的,所以,早期的骑楼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
他们开始在建造骑楼时虽然流行“拿来主义”,理解的只是外表的装饰和构造,模仿出来的事物往往也还显得生硬。
但聪明的广州人总是善于掩饰不足,在陌生的外来文化上添加自己的传统,如,有的在廊道天花板上,吊装一个流行于民国时期的老灯;有的则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上满州窗,透出一种幽远神秘的韵味;有的楼顶,还采用多重瓦檐,使用青色琉璃筒瓦,建起四角翘起的凉亭子等等。
至于骑楼的墙面装饰,那就更千姿百态了。
建筑细部的檐口下、窗眉、窗台下以及门套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其图案样式有岭南特色的佳果、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情调的图案。
我曾经在第十甫路看到过老字号“陶陶居”酒楼,墙面不仅布满了满洲窗,而且还刻满了很多色彩缤纷的浮雕图案,计有《牡丹亭》、《西厢记》、《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白蛇传》、《穆桂英挂帅》、《张飞战马超》等,恍惚就像在欣赏一幕幕流动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有种穿越了时空之感。
正因为工匠们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成就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并被中西合璧成了仿哥特式、古罗马卷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中国传统式和南洋式等六种典型骑楼。
在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南洋式骑楼。
“下南洋”曾经是广东非常流行的一个语汇,那意思说的是广东人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谋生计的事。
他们很多人回乡后,又把南洋文化带了过来,南洋骑楼是其可见的最直接的影响。
南洋式骑楼一般在屋顶的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为的是减少沿海台风对建筑物的冲击。
“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意思是说,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招摇过市。
而有意思的是,对广州骑楼,人们也喜欢划分为两个典型的流派: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上追求山花、罗马柱、卷曲花纹、中式清水砖材料、窗户多为清代满洲窗等繁复的装饰元素。
而东山骑楼形成年代较西关骑楼稍迟,舍弃复杂的符号化装饰,趋于现代和简洁,如:线条繁琐的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西关那些早期的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而卷曲图案减少等。
每当走在东山骑楼下,看见那些简洁明朗的西方现代主义情调,仿佛就眼见着了那些俊朗的官家子弟,正在上演着: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一个侨归东山少爷的典型生活。
而每当走在西关上下九、第十甫路等的骑楼下,望着那纷繁琐细的清代满洲窗,你会想到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的一个西关美人,正在上演着:一盆兰花、一笼画眉、一手厨艺、一个地道西关小姐的精致态度。
对于地道的广州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西关骑楼的古意。
尤其是老西关恩宁路段的一些骑楼,更是原汁原味,粗大的梁柱,长长的吊扇,铺满阶砖的路面,这里的人们仍然习惯在骑楼的廊柱之间,拉起一根长长的铁线晾晒衣服,推着自行车进出的大伯操一口正宗的白话跟熟人打招呼,小店里的大妈则叮嘱在玩耍的孩子:“要行骑楼啊!”因为骑楼不怕高空落物,不怕车辆冲突,能向路人提供这么一份安全感的,没有什么建筑能比得上骑楼了。
只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的广州市政府颁令规定:部分马路人行道必须用于绿化,禁建骑楼。
此后开辟的马路中也不再推动骑楼政策,骑楼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
到90年代开始,骑楼遭受了更大危机,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
骑楼成为了一种“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尴尬建筑。
不过,大多数广州市民对给他们遮风避雨的骑楼,依然情感深厚。
而这一份深厚之情也让一直徘徊在拆迁还是保留之间的骑楼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从2002年开始,广州对很多骑楼开始进行整体装饰,比如,对人民路、上下九至龙津西路连成一整体的骑楼街进行整修,形成了一条长逾两公里的完整的“骑楼通道”等。
如今,广州很多骑楼已脱胎换骨,已经“花”得很现代了,柱廊里贴上了很多大牌明星的脸,骑楼街上还摆上了供人小憩的雕花凳子……有空有闲的日子,到骑楼街走走也成了广州人的一种习惯。
走在骑楼街,想想那些远去的西关小姐与东山阔少,只觉得眼前的花骑楼,不仅“花”得富足,而且“花”得时尚亮丽。
选自:东方独家阅读推荐70张图看懂中国五千年建筑史(附梁思成手稿)中国四合院的详细解读,满满都是文化!中国最美五十家民宿院子读懂中国各地的民居,只需10分钟行走在城中隐藏的小巷,仿佛穿越上下五千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乡愁·乡音·乡情欢迎关注:乡土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