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鉴赏之广州骑楼建筑设计
小议广州骑楼的多元建筑风格
小议广州骑楼的多元建筑风格前言:广州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已久,在19 世纪末期20 世纪初期,随着外国领事馆在沙面的设立,外国文化随常驻在广州的外国人扩大地传入广州。
广州本土文化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之下,呈现了丰富的姿态,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开出了多彩的花朵。
广州的骑楼建筑便是这多彩的花朵之一,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多元的建筑风格。
笔者参考前人的文献,根据自己实地考察的结果,把骑楼的建筑风格特征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种:1、仿古罗马券廊式这种样式遗留下来的不多,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是其中的代表作。
其底层骑楼是券柱廊,立面平整,券拱与柱连接在同一平面上。
简单的构造使建筑气势更加雄伟,而装饰在券心的卷涡以及柱顶的雕花,又增添了和谐细致的美感。
2、简洁哥特式哥特式建筑追求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强调神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整座建筑几乎没有墙壁,窗子又高又大。
广州的建筑师和工匠们就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样式,仍然维持高耸的感觉,只是在窗户的形制上作了修改一一用狭长代替高大,用数量弥补缩小的空间。
位于长堤的爱群酒店是运用新样式的最佳代表作。
对于简洁哥特式的住宅应用,体现在狭长的窗户、简单的几何装饰上,通常使用三角形图形,用以产生向上的效果。
在德政中路、文明路和同福西路有少数例子(图1)。
3、仿文艺复兴式这种样式主要是仿造了文艺复兴式住宅的立面布局方式,大致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与文艺复兴时的较相似,应该是较早的建筑。
这类立面看上去没有柱子,只用平行的瘦长的窗户来区分层次,或者是用叠式壁柱。
一般只有三层,第三层是拱形窗。
顶部有山墙,刻有花叶浅浮雕。
此类数量较少,在大南路、大新路、海珠路及和平路有零星的遗存。
第二种通常是由二或四根的长柱子把楼层连在一起,在柱子之间又有额坊分割层次。
中间两根长柱之间部分,二层以上常使用凸出的流线形露台,配以镂空的铁栏或石栏。
如万福路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其二三层窗户较大,三层有弧形露台,四层两侧窗户有券拱,楼顶有山墙。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湾骑楼是广东地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骑楼建筑是指在建筑物两侧加建的长廊或走廊,起到遮阳、雨棚等作用。
广州湾骑楼建筑分布广泛,不论是市区的老城区,还是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几乎都可以见到这种建筑形式。
广州湾骑楼建筑起源于清代,当时广州湾地区是广东与外国贸易的门户口岸。
为了方便商贩和行人在炎热的夏季或雨天,建筑师们设计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骑楼建筑通常建于街道两侧,有着统一的高度和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的长廊。
广州湾骑楼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精美的装饰和细致的雕刻。
这些装饰常常采用了传统的广东手工艺,如木雕、石雕等,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这些装饰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成为了广州湾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湾骑楼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通常建在历史街区或文化遗址周围,因此与周边街区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
通过研究这些骑楼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广州湾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广州湾骑楼建筑的研究还可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
建筑结构方面,广州湾骑楼建筑通常采用了柱结构和梁结构,以支撑长廊的重量。
建筑材料方面,主要使用了当地的材料,如砖、木材和石头等。
建筑风格方面,广州湾骑楼建筑通常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广州湾骑楼建筑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因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很多骑楼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使得这一独特的建筑风貌逐渐消失。
加强对广州湾骑楼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对这一建筑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州湾地区的历史文化。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 , 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 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 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 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 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 的建筑风格。
2012年,一群对骑楼情有独钟的80后,造成了100多栋骑楼模
型,通过超现代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着对骑楼的热爱。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留得住 骑楼,但骑楼文化和曾经留给我
们的回忆,永存我们心中!
模型爱好者们都是用心之人,热炽这次
举办的这个骑楼模型展, 是对广州人来说意 义非凡,也希望广州的政府能够正视骑楼以 及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让这些宝贵 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消亡。
骑楼
该城堡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府邸 之一。霍华德家族已经在这座美丽的 城堡中居住了300多年。
英国约 克郡霍德华 城堡
骑楼,一种“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建 筑物一楼建成行人走廊,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走廊上方则为二 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年 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 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 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 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 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 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骑 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 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 等都可以找到。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东同福西路骑楼简介
广东同福西路骑楼简介一、广东同福西路骑楼的地理位置广东同福西路骑楼啊,就在广东呢。
那可是在一片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同福西路周围呢,有着老广东的独特韵味,它就像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
这个地方交通也还算方便,周围有着很多老街道交织着,就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而骑楼就坐落在这张网的其中一些脉络上。
二、骑楼的建筑风格骑楼的建筑风格那可太有特色啦。
它的外观啊,有着独特的柱子支撑着上层建筑,这些柱子就像是忠诚的卫士一样。
骑楼的上层呢,有着各种精致的装饰,有的是一些雕花,那些雕花可细致啦,就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骑楼下面呢,是宽敞的走廊,这个走廊可实用啦,不管是下雨天还是大太阳的时候,人们都可以在下面行走,不会被雨淋到,也不会被太阳晒到。
而且骑楼的色彩也很独特,那种色彩有着岁月的痕迹,不是那种崭新的艳丽,而是一种带着历史感的醇厚颜色。
三、骑楼的历史意义骑楼在广东的历史上那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呢。
在以前啊,它可是商业繁荣的象征。
很多小商贩会在骑楼下面摆摊,那场面可热闹啦,人来人往的,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而且啊,骑楼也是人们社交的一个重要场所,邻里之间会在骑楼下聊天、乘凉,大家的关系可亲密啦。
随着时间的推移,骑楼也见证了广东的发展和变迁,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人,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变化。
四、骑楼里的故事这里面有着好多有趣的故事呢。
比如说,以前有个老奶奶在骑楼下面开了个小茶馆,这个小茶馆啊,虽然不大,但是却是周围人的聚集地。
大家会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外地来的旅人,在这个小茶馆里听当地人讲述广东的故事。
还有啊,有对小情侣经常在骑楼的某个角落约会,那里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地。
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骑楼的历史长河里。
五、骑楼的现状现在的骑楼呢,虽然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它依然保留着自己的韵味。
不过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说,一些骑楼因为年代久远,建筑结构需要维护。
还有就是,在现代商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骑楼商业氛围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
广东特殊建筑-骑楼
古罗马券廊式骑楼
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 格雄伟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梧州骑楼城
各地新建的骑楼
Thanks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 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 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南洋式骑楼
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 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 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 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 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
在骑楼,随处可见墙面上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 灰雕艺术。
骑楼的优点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 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 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 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这 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 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东特色建筑
---骑楼
中 西 合 璧 的 典 范
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 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 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 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 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 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 楼 的 历 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 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 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 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岭南的天气多 变,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而逐步地形成街景的主格局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而广州骑楼作为城市的独特建筑表现形式之一,也成为了广东风情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常见于广州老城区,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点。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骑楼的外观造型主要以中式和西方风格相结合为主,展现出广州城市的多元文化氛围。
骑楼的外立面常常采用木质结构和砖石填充,注重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建筑师们注重细节的雕琢和装饰,如雕花、彩绘等都是骑楼设计的重要部分。
这些精心设计的装饰元素不仅彰显了建筑师的艺术才华,也为广州的城市风景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另一方面,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在其功能特点上。
骑楼以其独特的构造形式,能够为广州城市的气候和社会生活提供便利。
作为一种有盖的过街通廊,骑楼在雨天和炎热的夏季提供了良好的遮挡和避暑之处。
人们可以在骑楼下休息、交谈、买卖商品等。
骑楼的一端通往街道,另一端通往室内空间,起到了连接不同空间的作用。
骑楼上方通常设置有一楼,用于商业、居住或办公等功能。
这种垂直分区的设计理念,既充分利用了空间,也使得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
设计骑楼还考虑到了人的尺度和视觉感受。
骑楼设计注重通风、采光和空间比例的合理布局,确保人们在骑楼内部能够感受到宽敞舒适的氛围。
骑楼的高度、宽度和长度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调整,保证行人在骑楼中行走时不会感到拥挤或局促。
骑楼的设计还注重保护行人的隐私和安全,使得行人在骑楼中行走时能够感到自在和舒适。
总的来说,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建筑师对于环境、功能和人的关注和理解。
骑楼既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设计,广州骑楼为城市提供了便利和美感,也展现了广州城市独特的魅力和风情。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不仅在于其建筑风格和造型,在于其功能特点和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广州建筑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2016-10-06?潘小娴CFP乡土人文地理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
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
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欧风美雨与实用主义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久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
但这不过百年的骑楼,为什么却深受广州人的宠爱?说起来,这与骑楼所具有的“欧风美雨”特色,以及它极其符合广州人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有关。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和澳门,是一座较早接受外来文化、跨入近代化进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得十分鲜明。
比如说——骑楼。
鸦片战争后,欧式骑楼传入广州,与广州传统的飘檐式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为轻巧通透的骑楼。
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欧风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
广东旅游局发布的资料在骑楼前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
因为,在当时,这种修在公共场所的敞廊式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古希腊商业发达和气候炎热多雨密切有关。
敞廊能为顾客和行人提供遮阳挡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适应商业的需要。
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希腊非常接近,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
另外,广州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
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味,并不那么在乎。
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
广州骑楼_精品文档
广州骑楼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便是广州的骑楼。
骑楼,又叫过街楼、楼廊,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广州老城区。
骑楼是指楼房一、二层突出部分在街道上形成类似廊架的空间构筑,既能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又为行人遮风挡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骑楼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广州湿热的气候,另一方面却也展现了广州独特的文化氛围。
广州的骑楼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作为东南亚贸易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游客。
当时的广州骑楼还十分简单,多为为了商业需要而建造的临时架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骑楼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了广州鲜明的城市风景线。
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了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使得骑楼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骑楼成为了商业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商家们展示商品、吸引顾客的窗口。
这些骑楼通常是木结构的,以方便拆卸和更换。
而在建筑上,骑楼则是以简洁、实用为主导,既保护了行人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又为街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广州骑楼的设计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骑楼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西洋建筑的影响,也有民族特色的融入。
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得广州的建筑物和其他城市极为不同,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份个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广州的骑楼面临着保护和维护的问题。
许多原本保存完好的老楼被拆除,让给高楼大厦,以满足人们对更现代化的需求。
然而,对于广州的一些居民来说,骑楼是他们的童年回忆、是他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因此他们积极呼吁保护广州的骑楼。
为了保护广州的骑楼,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鼓励居民修缮骑楼、提供经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被采取,以保护广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有一些机构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广州骑楼的保护与研究之中。
保护广州的骑楼不仅仅是保护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保护广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建筑风格鉴赏之广州骑楼建筑设计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广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展现出了多元融合的魅力。
骑楼建筑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
这种建筑通常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是二楼及以上的楼层。
骑楼的设计既能为行人遮风挡雨,又能增加商业空间。
走在骑楼街,你能感受到浓厚的市井气息。
这些骑楼的外观装饰多样,有的有着精美的雕花栏杆,有的则是简洁大方的线条。
它们的色彩也各不相同,有古朴的棕色,也有鲜艳的红色。
在老城区,如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等地,骑楼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了广州独特的城市景观。
陈家祠也是广州建筑的瑰宝。
它是中国传统岭南建筑的典范。
陈家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聚贤堂和后座。
整个建筑群的屋顶采用了精美的陶塑、灰塑和木雕装饰,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这些装饰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充分展示了岭南工匠的高超技艺。
陈家祠的建筑色彩鲜艳,以红色、绿色和金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出庄重与华丽。
而岭南园林建筑在广州也占有重要地位。
余荫山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岭南园林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巧妙地运用水景、假山和植物来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
园林中的建筑通常小巧玲珑,造型别致。
如亭台楼阁,多采用通透的设计,让人们在其中既能欣赏美景,又能感受到清风拂面。
门窗的雕刻精美,图案富有寓意。
园林中的小径曲折迂回,一步一景,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的画卷之中。
此外,广州还有不少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沙面岛上的建筑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里有众多的欧式建筑,如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等。
这些建筑外观宏伟,有着高大的立柱、华丽的拱窗和精致的浮雕。
它们的色彩柔和,多为淡黄色、淡绿色等,给人以优雅的感觉。
这些建筑见证了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近现代的广州,出现了许多摩天大楼,如广州塔。
它独特的造型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
广州塔的外观线条流畅,犹如一位优雅的少女屹立在珠江畔。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骑楼的特点是二层以上部分突出于第一层,横跨人行道上部,形成有顶盖的走廊,既能遮阳防雨,又能凉爽通风。
骑楼的第一层通常用于商业经营,上层用于居住或办公。
骑楼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罗马柱、山花、砖墙等,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
骑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由越族先民的杆栏建筑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由南洋华侨引入的欧洲外廊式建筑。
骑楼在广东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初,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拆除城墙,开辟马路,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目前,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骑楼街,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老广州建筑之——骑楼建筑在广州
老广州建筑之——骑楼建筑在广州老广州建筑之——骑楼建筑在广州【骑楼简介】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而建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自由步行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也有风雨廊之称。
骑楼沿街,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楼上的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廊下能为行人遮阳避雨、为商户营造经营场所,是结合了广州气候、建筑特点和西欧建筑装饰设计而成的产物。
骑楼通常都连绵成街,骑楼街的建筑模式,是广州作为大城市的商业化的产物,也是广州建筑有别于国内其它城市建筑的特色之一。
这就是广州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
【分布区域】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以广州及五邑地区为主中心,以琼雷西翼、台湾东翼为次中心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骑楼的身影。
现在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多,广西北海、梧州、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均能见到,广东全省21个市都有分布。
现在广州的骑楼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和越秀区,海珠区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骑楼街。
据广州市规划部门调查和相关统计,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今形成了以上下九、北京路、人民南路、南华路为中心的四大骑楼群。
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北京路、大南路、大新路、大德路、一德路、惠福路、起义路、海珠路、靖海路、广卫路、越华路、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路、万福路、珠光路、越秀南路等;荔湾区:人民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长寿路、龙津路、恩宁路、十三行路、西华路、光复路等;海珠区:同福路、南华东路、南华中路、南华西路等。
【建筑特点】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如今装饰一新上下九一带骑楼,便是仿照当年的山花设计,有的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的加入了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广州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骑楼建筑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骑楼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下面将从历史、功能和形式三个方面对广州的骑楼建筑进行分析。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州的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法建筑风格,是西洋建筑与南方传统建筑相互融合的产物。
骑楼建筑是当时外商经营商店的标志,在广州的商业街、码头一带尤为常见。
这些骑楼建筑为当时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通风透气、遮阳避雨的空间,成为商贸繁荣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因此,广州的骑楼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广州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其次,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广州的骑楼建筑主要用于商业和居住。
商业骑楼一般设于底层,作为商店门面或者过道,为人们提供了集中购物的场所。
而居住骑楼则主要设于上层,作为住宅或者办公场所。
这种分层的功能布局使得商业与居住得以相对独立,既能满足商贾的经营需求,又能保护居民的生活安宁。
而且,骑楼建筑的楼下商店多是面向街道开放,形成了街坊邻里关系的社会空间,使人们感受到亲切和归属感。
最后,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广州的骑楼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首先是骑楼建筑的外观。
骑楼建筑在设计上采用欧洲建筑的风格,多为两层连体建筑,采用石砌墙面、铸铁栏杆等装饰,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感觉。
其次是骑楼建筑的结构。
骑楼建筑采用了独特的桁架结构,使得建筑物的墙体变薄,楼层空间得以释放,增加了建筑的透明感和轻盈感。
而骑楼建筑的顶部则采用了拱形建筑或者充满艺术感的雕塑,使建筑更加优美。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它的历史意义、多功能性和独特形式使得它成为广州的象征之一、骑楼建筑的出现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和居住环境提供了方便,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通过对广州骑楼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建筑与人们审美心理的互动关系。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湾骑楼是广东地区独有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广州湾骑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广东文化的特点,还体现了中国南方的历史风貌,是中国早期城市化建设中独具魅力的建筑树。
广州湾骑楼起源于九九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最早是在民国初年被广州市政府引进广州,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建筑树。
从20世纪20年代起,广州湾骑楼已经成为广州市区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并深入到广东省内的许多城市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广州湾骑楼建筑风格独特,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门面设计上,广州湾骑楼的门面全部采用半拱形设计,加上门楣中央的双架龙凤脊,独具特色。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美观,更显示了古时建筑工艺的高超和人们的审美要求;二是楼体结构上,广州湾骑楼的楼面部分全部采用木材框架结构,石灰贴面修饰,这种精致纤巧的建筑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其中更体现了粤籍工匠勤劳、聪明、长于协作的精神。
从文化内涵上看,广州湾骑楼承载了广东地区的浓厚文化底蕴。
广东人历史上崇尚海洋精神,长期从事海上贸易和航海活动,培育了广东市民特有的城市化建设文化,在传统建筑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
广州湾骑楼承载了广东民族传统建筑特色和风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南方城市文化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广东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骑楼建筑外形美观大方,与美食街建筑、商业广告齐头并进,形成了独特的南方城市街头风貌。
综上所述,广州湾骑楼是中国南方城市建设中一种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广州湾骑楼已经被广泛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广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文化景观。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一,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
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风格可用中西合璧来概括,一般分为三部分:廊部、楼部、楼顶。
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少数为券柱式。
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
其净高一般为4-6米,也有的高达8米。
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
两层以上为楼身,一般为住宅。
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
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使墙面层次清晰,富有变化。
色彩则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的白色和调加的米黄色为主,色调淡雅,清新和谐,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骑楼楼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
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
女儿墙图案相对简单,主要强调实用性。
2、广州骑楼建筑的分类:骑楼建筑总的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国传统式,以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还有零星保存;古罗马券廊式,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仿哥特式,以爱群大厦为代表;仿巴洛克式,龙津西路有存;南洋式,万福路有存;现代式,以越华路的广州大厦为代表等六种形式。
二,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一)关于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美学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
英国经验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试图用“内在的眼睛”或“内在的感官”来解开审美心理之谜。
至现当代,人们普遍形成共识是:主体在对对象感知时,已事先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
建筑审美活动的实践表明,在建筑审美活动开始时,审美主体绝不可能以一个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审美对象的审美信息,而是用事先具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主动地接受审美信息,关注建筑的审美属性。
岭南建筑艺术分析之骑楼浅析
岭南建筑艺术分析之骑楼浅析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骑楼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骑楼是近现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主要出现在广州等岭南地区,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两旁,建筑临街面的底层用柱子架空,底层的墙面部分往里掏空两米左右。
这样,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
如今骑楼已成为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也是一种独特而深具人情味的民居建筑。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马蹄似的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在楼房与楼房之间,跨着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的这条自由步行的长廊,就是骑楼。
骑楼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闽南语中叫它“亭仔脚”,在我们广东话中也可以引伸为“露台”。
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
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
有的楼顶矗立着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
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骑楼这种建筑模式延伸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
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
它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与乡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体现。
从建筑美学上看,骑楼的高和宽尺度宜人,符合审美比例;其窗楣、廊柱、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呈现出纷繁多姿的风韵;骑楼外墙上各式各样的中西装饰构件浮雕图案有上万个,其装饰的密集精美程度在国内和东南亚都无以伦比。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湾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其文化底蕴丰厚,其中骑楼建筑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在这个地区的许多城镇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骑楼建筑的兴起于20世纪初,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得以应运而生。
骑楼建筑与许多其他建筑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最明显的是其特殊的结构。
在结构上,骑楼建筑通常有两层以及一个空旷的地面层。
地面层向外开放,是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
而上层则是住宅和办公楼,这两个层之间由柱子和拱形桥连,并称为骑楼。
骑楼建筑的这种结构形式,既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给人们带来特殊的体验感。
而这正是骑楼建筑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
除了结构特征外,骑楼建筑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作为广州湾地区的典型建筑之一,骑楼建筑与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建筑风格上看,骑楼建筑通常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四合院、天井、连廊等,而在建筑装饰方面,则往往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如拱形的门窗、花岗岩和马赛克等。
由此可见,骑楼建筑既有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又不失时代的现代感。
这也是为什么骑楼建筑在广州湾地区的建筑文化中占据着如此之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的推动下,许多骑楼建筑逐渐失去了它们的原貌,或被替换为现代化的建筑。
因此,保护和传承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消失的骑楼建筑、修复历史名楼,并重新利用这些建筑,使其发挥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特色。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的骑楼建筑意识,让人们意识到这些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得以持久发展。
总之,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作为广州湾地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保护和传承这种建筑文化,不仅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更是推进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