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

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

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

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

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

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二」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篇一:赤壁赋教学反思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尊敬的读者:在如今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我设计了一套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背景介绍前后赤壁赋,分别出自南朝刘义庆及辛弃疾之手,两篇赋文以写赤壁战役为主题,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两篇赋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艺术技巧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技巧。

二、阅读目标1. 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掌握前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文学形式;3. 比较分析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之处;4. 培养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欣赏和评判能力。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简要介绍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兴趣。

2. 理解前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前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赋文中的意蕴。

3. 理解后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后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赋文中的个别表达和修饰手法,引导学生对于后赤壁赋的深入理解。

4. 比较阅读:学生进行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分析两篇赋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讨论分享: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形式下,分享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共同点和差异,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 作品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进行小作文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以前赤壁赋或后赤壁赋为基础,进行文学续写或合并创作。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作品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唐宋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比较阅读前后赤壁赋,学生能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前赤壁赋》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古代文学经典来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到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来加深对赋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学生能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前赤壁赋》;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欣赏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前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赋文的深层含义;学生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较生僻词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前赤壁赋》的作者和背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由学生轮流朗读《前赤壁赋》,教师对其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含义。

3. 文学赏析: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行《前赤壁赋》的文学赏析,包括主题、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语言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句式、修辞手法等,深入挖掘赋文更深层的内涵。

5. 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提高。

6. 板书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板书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程度;3. 学生通过分析赋文的语言特点和内涵展示出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以《前赤壁赋》为素材,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2. 鼓励学生研究更多古代文学作品,扩展文学知识面;3. 推荐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 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 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 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2. 诵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3.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人生哲理。

5. 总结:总结文章写作特色,布置作业。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二近日,我参与了一节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以下是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赤壁赋》是一篇描写古代历史事件的散文,内容复杂,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我精心选择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背景和情节。

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其次,我认识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氛围的重要性。

[苏轼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朗诵

[苏轼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朗诵

[苏轼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朗诵第一篇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优秀教案(4)七、艺术鉴赏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

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八、阅读《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下面是《赤壁赋》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赤壁赋》复习教案篇1复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重点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1、填写苏轼的名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rn )( xū)歌窈窕..之章(yǎo )(tiǎo )扣舷.而歌之(xián )苏子愀.然( qiǎo) 舳舻..千里( zhú)( lú )酾.酒临江(shī )举匏.尊以相属(páo )挟.飞仙以遨游(xi)二、教学重点1、高考真题(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09年山东)(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年安徽)(3)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1年重庆)(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2年山东)2默写《赤壁赋》第二自然段。

3、译句。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天各一方。

(美人指宋神宗,表达希望受到皇帝重用)(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4、之(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关于课文导入,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感觉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还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他们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让问题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赤壁赋》的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但仍然有部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预习和复习。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赤壁赋》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宋词”,围绕苏轼的《赤壁赋》展开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赤壁赋》的背景知识:北宋时期,苏轼游历赤壁,感慨历史沧桑,创作了这篇著名的赋文。
2.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赋文的韵律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文解析:分析《赤壁赋》的结构、手法、意象等,包括: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仍显得有些迷茫。我意识到,在分组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从而提高活动效果。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些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说明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帮助他们整理思绪,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举例: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排比手法,理解其突显历史沧桑感的作用。

1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剧本表演的形式,学生能够具体说出作者的感情是如何由乐入悲,又是如何转悲为喜的。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具体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理清了文章的情感线索“乐—悲—喜",但是同学们能够具体说出作者的感情是如何由乐入悲,又是如何转悲为喜吗?学校即将举行文体艺术节,高一(15)班的同学们准备将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为课本剧搬上舞台。

现在该课本剧已初具雏形,但同学们还有几处把握不准,特来向语文老师请教。

假如你是语文老师,你将如何帮助他们完成剧本并指导他们编排节目?二、课堂活动(一)提出任务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一:完成剧本任务二:情景展示(共两个场景,任选一个进行表演)(二)范例引路(考虑到课本剧有难度以及课堂时间紧的原因,先让同学们观看视频,作为参考以降低难度)(三)规则要求1.小组合作探究时间,8分钟;2.演员要自信,自己不要笑场;3.表演无需面面俱到,但情感表达要准确;4.可带稿子;5.表演时间4分钟,还剩1分钟时,老师会提示;超时老师会打断;6.同学表演时,其他同学要保持安静;同学表演完后,记得热烈鼓掌;7.表演完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我们组的亮点是……)来陈述本组的设计亮点;8.学生点评;9.老师补充(如果有必要);10.评比:评出优胜组1个;优秀表演者4名(每组1人;优胜组2人);优胜组由每位同学投票决出,每位同学有一票的投票权利,但不能投给本组;优秀表演者,由小组自荐;11.奖品:何老师亲笔签名的笔记本一本。

(四)完成剧本《赤壁赋》课本剧场景一《赤壁赋》课本剧场景二:苏轼:()(7.苏子该处的情感是怎样的?)你知道江水和月亮吗?你看,这流逝的水,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可流水一直不断;那一会儿圆满一会儿缺损的月亮,其实终究也没有丝毫增减。

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

课文解读】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时。

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写景叙事生动有味,且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感情,显得神情飞动,诗趣盎然,尤其在景与情交融之外,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可谓借景抒怀、寓情于理的脍炙人口的哲理小赋。

因此,从“苏子愀然”从下主客对答的两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人的化身。

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正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轼所发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达,而是诉之于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和由此引起的感触,因而才有形象性、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方是由月夜秋江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一代枭雄曹操及其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挥兵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山川遗迹空自留的感喟,转而抱恨人生苦短,江山无穷,飞仙遨游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就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川水的逝去而河流依旧,月的圆缺而见消长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的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一个人对人生苦旅中所遭遇的荣辱得失、寿夭生死应该淡然处之,因为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不过是回归大自然的另一种方式罢了,何不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以陶冶大自然的豁朗情怀去超脱无谓的苦恼。

这两方面的情理,无非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郁苦情结以及要求解脱郁苦情结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然而,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阐发,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就失去了赖以生成的基础。

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清风徐徐,月光溶溶,雾气朦朦,水光融融,主人举杯劝客,主客深情诵诗,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仿佛置身于神游太空的仙境里。

《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2)了解《赤壁赋》的背景知识,如作者苏轼、历史背景等;(3)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理解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赤壁赋》;(2)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理解;(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作品《赤壁赋》;(2)阐述《赤壁赋》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赤壁赋》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2)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体会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赤壁赋》;3. 推荐一篇关于苏轼的课外阅读文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分享:听取学生对苏轼课外阅读文章的分享,评估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前赤壁赋教案 (2)

前赤壁赋教案 (2)

前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相关诗文资料和解读材料。

3.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前赤壁赋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 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了解赋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强调前赤壁赋是东晋末年文学家苏轼在临沮举杯邀月会上写的一首赋,以赞颂周瑜、刘备和孙权三位英雄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英雄气概和友谊的赞美之情。

3. 赋文解读(25分钟)通过投影方式展示前赤壁赋的原文,逐句解读其内涵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赋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赋的深层含义。

4. 写作技巧分析(20分钟)分析前赤壁赋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对仗结构和音调变化等。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和发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作思维能力。

5. 创作实践(30分钟)要求学生模仿前赤壁赋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写一首自己创作的赋。

可以限定主题,如表达对某个人物或景物的赞美,也可以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充分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6. 展示和点评(15分钟)学生进行赋的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7.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赋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赋,多写赋,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赋的创作,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参考其他古代赋文进行模仿和借鉴。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经典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确立研读小组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课文结构及鉴赏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一)结构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能够熟读成诵,积累名句,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阐发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2、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之美。

【重点难点】本文的感情基调: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是作者内心矛盾和感情的真实反映,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从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依据】学习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得充分。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好了,学习文言文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其中教师的范读尤其重要,要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而为学生积极地、富有个性地阅读打下基础。

加上“赋”文体本身讲究声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显得谨严而又自由。

只有心临其境的诵读才能再现文章语言的无尽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

其次,本文的阅读,也应是师生自主愉快互动品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深沉与优美。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学生从中学会品读赏析美文。

为了理解苏轼辩证的哲学观及旷达的人生态度,阅读中引导学生观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讨论探究法3、分析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主要知识】1、文体知识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长于铺陈叙事,多用对偶、排比、夸张等艺术手法。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及苏轼的生平事迹,感受其文学魅力。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如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深入理解《赤壁赋》的主旨思想和艺术特色,探究其深层含义。

体会赋文中的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苏轼与其他文学家的作品差异,拓宽学生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赋》全文的背诵与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流利背诵并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帮助学生建立对苏轼的全面认识。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赤壁赋》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及其时代背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词汇的翻译,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地位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赤壁赋》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结合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深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前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

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

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

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

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前赤壁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三、教学设想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准备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七、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狱中寄弟子由》其二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3、理清线索:提问本文有什么线索?可分为几部分?板书:(情感线索:乐—→悲—→喜三部分)(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1、乐(第一自然段)①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板书:(泛舟游玩—→见景而乐精美语句—→可以看出)②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③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2、悲(第二、三自然段)①朗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②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板书:(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③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

这时需要借助投影,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

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

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板书投影: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

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杜悼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①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②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板书:(参考:阐述哲理—→转悲为喜)(五)联系板书,小结全文1、说说板书:鼓励学生说,教师补充,这也是将学习本文的过程进行复述、回顾,能更有效地领悟知识2、小结课文结束语: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

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

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

同学们,去欣赏吧!(六)趁热打铁,布置作业1、阅读《后赤壁赋》,领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2、欣赏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体会这两首词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景—→乐(1)吟诗情—→悲(2,3)——吹萧问答(三对比)理—→喜(4,5)《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和壮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禅语导入,激发兴趣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对此你怎么理解?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分析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

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壬戌(rénxū)属(zhǔ)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牛苇(wěi) 冯(píng)舷(xián) 桂棹(zhào) 袅袅(niǎo) 壑(hè) 嫠(lí)妇愀(qiǎo) 缪(liáo) 舳舻(zhú lú) 旌旗(jīng qí) 酾(shī)酒横槊(shuò) 渔樵(qiáo)江渚(zhǔ) 麋(mí)鹿扁(piān)舟匏(páo)尊蜉蝣(fúyóu) 一粟(sù) 须臾(yú) 挟(xié)飞仙一瞬(shùn) 无尽藏(zàng) 洗盏(zhǎn)更酌(zhuó) 肴(yáo)核枕藉(jiè)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

三、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研习第一段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交代了什么内容?请一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解释“壬戌”“既望”以及状语后置句“于……上”。

这第一句简要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话回答。

明确:先是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接着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相机点拨“徐”“兴”“横”等词的意思和状语后置句“于……上”和“于……间”等。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叙述:“清凉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会儿,“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后又似乎在斗牛二星宿之间左右徘徊”,此时,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雾笼罩在整条江面,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么感受?请述说刚才的感受。

然后请学生背诵这几句美景。

4、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么举动和感受呢?明确:月亮还没有出来时,他就“举酒属客”——向客人劝酒了,并且还唱起了“情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吟诵《诗经》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再次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第一段,并想象我们就在这奇妙的画境中。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习第二段1、于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么令人陶醉。

接下去主与客还会怎么样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师强调“于是”的古今义和“乐甚”“扣舷”“倚”“和”等词的意味。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情”,并板书“乐”字。

2、苏子此时所歌的内容是什么?与首段所诵歌内容有相同处吗?3、作者此时一再吟唱“美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这其中有什么深意?明确: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理解:“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于此反复吟唱“美人”,显然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今天虽然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于偏僻的黄州,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的社会理想却一直萦绕心头,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国家社稷。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是谁“和”谁?洞箫声有什么特点?歌声有什么特点?明确:从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这里应该是客的洞箫声“和”苏子的“歌”,某种意义上说是“歌声”触发了客吹“洞箫”。

“洞箫声”的特点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嫠妇”,一言以蔽之:“悲”。

作者没有直接写歌声的特点,但从伴奏的“洞箫声”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怆”的。

引导注意“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1、自由读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仅仅看到“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吗?为什么不写其它内容?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进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够传情达意的,反之则不取。

也就是说,写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

2、经作者情感过滤的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经作者过滤的景色调偏冷,显得非常纯净淡雅,有一种道家仙境般的意境。

传达了作者恬静怡然的心境。

但由于这个意境整体色调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声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箫声”的应和,作者内心深处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悲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表面的“乐甚”也难以掩盖那内心深处的悲痛。

因此,这两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对令人陶醉的美景,暂时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的“洞箫声”,“乐”却不堪一击,立即又被“悲”所替代。

板书:乐→悲3、齐读一二自然段。

4、小结:作者通过对月夜赤壁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箫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淡淡的欢乐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业:背诵一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