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探秘:孙思邈长寿之谜
“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
“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人们常说“人过七十古来稀“,然而孙思邈却活了142岁。
活了古代高寿的两辈子,让人惊叹不已,就算放到现在,142岁的高寿也是很少见的!那么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孙思邈吧。
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41年,一直活到公元682年。
历经四个朝代,分别是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
孙思邈从小就很好学,知识渊博,后来由于经常生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于是,励志专心研究医学,目的是为了让天下人减少病痛的折磨,为百姓节省钱财。
早在西魏的时候,大臣独孤信就非常看好孙思邈,称他为“圣童“。
北周的时候,杨坚把持朝政,许以高官厚禄邀请孙思邈来朝做官。
孙思邈坚决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的研究。
隋朝的时候,人们生活疾苦,孙思邈医术已经很厉害了,就去民间免费给人治病,同时收集了很多民间流传的药方。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非常重视。
他行医一生,写下了《千金方》。
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的学者誉为“人类的至宝“。
唐太宗继位后,孙思邈应召入京长安。
此时孙思邈已经70多岁了,然而容貌气色、身体形态跟年轻人没有什么两样,让唐太宗很惊讶,想留他做官,被孙思邈婉言拒绝了,他仍然回到乡间行医治病救人。
孙思邈晚年的时候,专心著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典籍。
公元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临终遗言是薄葬,不要杀死祭奠用的畜生;孙思邈养生秘笈:1、心态保持平衡,淡薄功名利禄;2、饮食要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3、气血注意流通,不要懒惰不动;4、生活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从他的一生事迹可以看得出来,孙思邈无意仕途,一心只为走向医术的最高峰,他做到了!遵循他的养生秘笈,你也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唐代药王孙思邈长寿的原因
唐代药王孙思邈长寿的原因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李沛⾦孙思邈,⽣于西魏⼤统七年(541年),其⾃⾔:“开皇⾟⾣岁⽣”(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同⼀年出⽣,杨坚就是541年⾟⾣年⽣),⾄唐⾼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去世,享年141岁。
千古药王孙思邈为什么能这么长寿,其原因除了⼼地善良、乐善好施、救死扶伤所积德外,究其原因还与其年⽼退居⼭林后的各种⽣活⽅式、⽣活习惯有关。
孙思邈在《千⾦翼⽅》卷第⼗四“退居篇”将其退居⼭林后,如何选择住所地势(风⽔格局)、如何布局房屋修建(风⽔布局)、如何服⽤防治疾病的药物、如何注意平时饮⾷搭配、⽇常起居如何养性、⽇常维护宅基、防盗⽅法等,均⼀⼀规划并付诸实施。
如果每个⼈能做到这些,那可能每个⼈也⼀样能够长寿。
不妨看看孙思邈是怎么做的。
1、择地第⼀(住所地势:风⽔格局)⼭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则喧杂。
必在⼈野相近,⼼远地偏,背⼭临⽔,⽓候⾼爽,⼟地良沃,泉⽔清美,如此得⼗亩平坦处便可构居。
若有⼈功可⾄⼆⼗亩,更不得⼴。
⼴则营为关⼼,或似产业,尤为烦也。
若得左右映带岗⾩形胜最为上地。
地势好,亦居者安,⾮他望也。
2、缔创第⼆(布局房屋修建:风⽔布局)看地形向背,择取好处,⽴⼀正屋三间,内后牵其前梁稍长,柱令稍⾼,椽上着栈,栈讫上着三四⼨泥。
泥令平,待⼲即以⽡盖之。
四⾯筑墙,不然堑垒,务令浓密,泥饰如法。
须断风隙,拆缝门窗,依常法开后门。
若⽆⽡,草盖令浓⼆尺,则冬温夏凉。
于檐前西间作⼀格⼦房以待客,客⾄引坐,勿令⼊寝室及见药局,恐外来者有秽⽓损⼈坏药故也。
若院外置⼀客位最佳。
堂后⽴屋两间,每间为⼀房,修泥⼀准正堂,门令牢固,⼀房着药。
药局更造⼀⽴柜⾼脚为之,天阴雾⽓,柜下安少⽕,若江北则不须⽕也。
⼀房着药器,地上安浓板,板库内东墙施⼀棚,两层,⾼⼋尺,长⼀丈,阔四尺,以安⾷物。
必不近正屋,近正屋则恐烟⽓及⼈,兼虑⽕烛,尤宜防慎。
于厨东作屋⼆间,弟⼦家⼈寝处于正屋西北,⽴屋⼆间通之,前作格⼦,充料理晒曝药物,以篱院隔之。
【揭秘】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秘法
【揭秘】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秘法【揭秘】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秘法【孙思邈养生13法】1、发常梳。
2、目常运。
3、齿常叩。
4、漱玉津。
5、耳常鼓。
6、面常洗。
7、头常摇。
8、腰常摆。
9、腹常揉。
10、摄谷道(即吸气时提肛)。
11、膝常扭。
12、常散步。
13、脚常搓。
文/柯云路对长寿之道,现在有许多说法,有的说是基因,有的说是饮食,可能都有道理;但我认为有规律的生活,锻炼并且持之以恒,可能更是长寿的原因。
许多长寿之人年轻时并不强健,有些甚至生过大病。
而一些年自诩为身体棒的人却可能被猝不及防的大病瞬间打倒,这就是所谓的“英年早逝”。
我的一位朋友张君年届中年时,终日在名利场忙碌,被查出脂肪肝和胆囊息肉也毫不在意,觉得反正要不了命,直到一天突然吐出一瓦盆鲜血住进医院,医生警告他,胃部已出现早期癌变,这才知道生命的脆弱。
从此张君改弦更张,不仅作息规律,而且重视锻炼。
锻炼的好处不言自明,现在虽早已年过花甲,但每次单位体检都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刻——身体没任何大毛病。
正是和这位张君一道,我们又“山外青山楼外楼”遇到了更典型的人物。
那天我们相约去香山,下山时路遇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只见他肩背帆布挎包,手柱登山杖,正靠在树边休息,一脸少有的安详。
这安详吸引我们停下来与他搭话。
先问他多大年纪,答84岁。
再问常来吗?老人笑了:只要不下刀子,每天都来。
家住附近?老人摇头:远着呢,在朝阳。
怎么来?坐地铁,再倒公交,方便得很。
我“恭维”老人:这样的年纪还天天爬山,身体真是好。
老人来了兴致,说其实不然。
他年轻时是个不爱动的人,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能站绝不走。
“越是这么着,身体越差;身体越差,越不爱动弹”。
打击在老人退休后的第二年来临,先是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儿女那时早已各自成家,孤身一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使他备感抑郁。
不久又查出了癌症,“被吓得不轻”,所幸还算早期,及时治疗后一直靠吃药维持,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血压高、心脏病都来了。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一)
据记载孙思邈本就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卢照邻更形容他“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可见孙思邈知识之广博。孙氏自己也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中提出医者应“涉猎群书”,开阔眼界以使知识广博“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思邈十分推崇佛教经典《华严经》,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曾向孙思邈请教过佛经并问他佛经中何为大,孙思邈答“《华严经》佛所尊大。”此说法在《释氏类说》中亦见记载。孙氏既然对佛经颇有心得,自然为佛教思想对其医学思想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揭秘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孙思邈《养生铭》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全文如下: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编辑:上善〗 (严天放)
历史趣谈:古代医学家“圣童”药王孙思邈竟然活了142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医学家“圣童”药王孙思邈竟然活了142岁导语:孙思邈(约541~682年),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关于他的生年,另一说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但据史籍记载,他少年...孙思邈(约541~682年),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关于他的生年,另一说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但据史籍记载,他少年好读,天资聪明,曾被洛州总管独孤信誉为“圣童”。
独孤信死于北周初年,因而孙思邈当是西魏大统年间出生;史籍又说,北周宣帝时(579),他见国事多端,便隐居太白山中;还说,静帝时,杨坚掌朝政,曾召他任国子博士,他无意仕途功名,便称病不出;再者,唐太宗贞观初年,诏令编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魏征等人曾去访问孙思邈,请他讲述史实。
这些记载都说明孙思邈并非生于开皇元年。
而是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前后。
卒年之记载是确切的。
孙思邈活了142岁,是我国历史上罕见之长寿者。
孙思邈一生不慕名利,坚持研究医药学,一心一意在民间治病,这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以后,曾将他召至长安,要授他爵位,但他固辞不受,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又被接到京城,拜谏议大夫。
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上元元年(674),他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高宗特赐他良马等作为慰劳。
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他隐居于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
他认真研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生活常识分享。
揭秘孙思邈活到141岁的三个秘诀
揭秘孙思邈活到141岁的三个秘诀
(图片来源:网络)
孙思邈入终南山后,他对生命长度的追求是全方位的,我们只从呼吸这一个环节讲他的做法。
这个做法,共有三个环节:
第一:闭嘴
嘴的功能主要是完成固态和液态食物的交易,鼻子通肺,才是气态食物最主要的交易通道,并且嘴呼吸无法很好地调动肺的功能。
我们用嘴基本只能实现浅呼吸,而深呼吸,只能通过鼻子来实现。
只有鼻子带来的深呼吸,能将外界的能量带到身体内,完成内外能量的交易。
但因为口鼻相接,是可通的,因此有人会用口呼吸,影响了内外能量的交替。
因此,闭嘴的目的,其实是促使你用鼻子完成深浅呼吸,完成内外的交易。
同时,因为与外界交易的加强,当一个人双唇闭合,则会精神更加充沛、旺盛,注意力集中。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止息
止息,不是指停止呼吸,而是吸气后,心定神凝,其气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心神安宁,在这时候,人的皮肤毛孔容易打开。
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致虚守静,精神内敛,促进身体的内循环,到后来内气自然运行;二是激发身体用皮肤进行呼吸的功能。
这一点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练习,才能不同程度地实现,对常人来说仅供听闻。
第三:咽气
咽气的本义,是为服气之法,平时所说的咽气,是指让气通达全身,这里所说的咽气,主要指食气之法,也就是如何食用气态食物的
方法。
分享给您生命中重要的人
愿他们健康、自在。
由体弱多病到百岁寿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74快乐养生 2011.01(中)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我国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
他18岁时就立志学医,但从小就体弱多病,缺衣少食,终日博览群书,常感体力不支,头晕眼花。
他深深体会到,体弱就难以学有所成,于是,他不断探索健体强身之法,数十年坚持不懈,每天都要完成3次体育锻练:一是打两遍自编的健身拳法,打拳时精神高度集中,极讲实效,即使身旁有人呼唤,也充耳不闻。
打完之后,微微出汗,周身顺畅。
二是做自我按摩,从头部做起,自上而下对各关节作按摩,还做眼浴、耳浴、叩齿。
三是练气功。
练气功时,注意精、气、神结合和动静结合。
现代气功和按摩,有不少参照他的方法。
经过长期坚持锻练,孙思邈的身体,终于从年少时的体弱多病,脱胎换骨变为体力强健、精力充沛的强者。
他经常上山采药,远行巡回医疗,均无倦意。
到了八九十岁,仍然眼不花,耳不聋,牙齿基本完好,肠胃功能正常,筋骨强健,记忆力好,生活能自理。
孙思邈十分注重“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注重根据自然规律和环境来摄生养性。
他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治之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防为主,未雨绸缪。
为此,他不但坚持锻练,而且很重视饮食调节。
在他著的《千金方》一书中,多次提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并强调不要吃太肥腻、太咸,“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每学淡食,咸多促(短)人寿”。
他的饮食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现代研究证实,食盐过量易导致高血压,而血压高对心、肾、脑都不利。
因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已成为人类的首位死亡原因。
过食肥腻之物,会引起血脂异常,热量堆积过多会导致肥胖,这些因素的叠加,会促发代谢综合征。
而饮食清淡,多进食蔬菜,不但可补充多种维生素,还可补充膳食纤维,有利于大便通畅,对预防大肠癌、痔疮都有重要作用。
孙思邈十分注重水果的养生作用,将葡萄、大枣、胡桃、梨列为果中佳品,认为“久食轻身耐老”。
孙思邈在注重素食的同时,并不反对肉食,认为适当的肉食可以“添髓强筋,补中填髓”。
『道医养生』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修道之人百岁不老的秘密
『道医养生』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修道之人百岁不老的秘
密
大医家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他在人间的寿年在人们的考证争论中有101岁、121岁,但在干祖望教授撰著《孙思邈评传》一书中,考证为孙思邈享年141岁,不管哪个年龄是真实的,他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龄长寿者。
作为一个得道高人,药王爷有什么妙方,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健康的方法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秘吧。
药王爷一生忙于医道,活跃于临床,救治活人不计其数。
药王爷对于防老延年法,有其独特见解。
作为道教中人,他将道教的修心养性的方法有意无意间地引进了医学,总结出:
1、要稳定情绪,节制过度的用脑用力。
其言“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
不以小事累意,不临世俗之仪。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见《翼方·养性禁忌》)。
2、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节制。
大医家孙思邈的养生经,其言“乐恬淡之味”,“食不可过饱”(见《要方·养性·序言》)。
3、要注意适量的活动与轻松的体力劳动。
其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见《要方·养性·道林》)。
但又要“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见《要方·养性·序言》)。
4、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其言“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务另洁净”(见《翼方·退居·养性》)。
以及居住处要“橼梁长壮,柱高间阔”,“草盖令高二尺,则冬暖夏凉”(见《翼方·退居》)。
“药王”孙思邈的“十二少”长寿之道
“药王”孙思邈的“十二少”长寿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医药实践上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被人誉为“药王”,活了101岁。
他曾提出“十二少”作为养生之道,意在教人心胸开朗,志闲少欲,豁达舒畅。
这“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努、少好、少恶行。
孙思邈年近百岁,身强体健,神釆奕奕。
因此,不断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
他总是笑笑说:“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釆药,节制饮食,细嚼慢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
饭后漱口,睡不张口,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
”。
药王茶揭开:药王孙思邈141岁高寿的秘密
药王茶揭开:药王孙思邈141岁高寿的秘密药王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迄今为止,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101岁、120岁、131岁、141岁、165岁、168岁等多种说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141岁。
不管具体年龄是多少,但孙思邈是一个百岁老人,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这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孙思邈是唐代的医药学家,著名道士。
我国道家重养生、医家重治病。
孙思邈既研习草医草药、更重视养生之道,他认为身体和心情是长寿的两个基本条件。
在身体的调理方面,孙思邈认为“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
这反映出其积极地预防思想和有病早医的原则,养生产品的选用,讲求阴阳平和,长期坚持,其中药王茶便是孙思邈在太白山发现后终身饮用之养生品。
药王茶之神奇,在千年历史中也被诸多长期饮用而百岁高寿的实例无数次印证。
陕西省及毗邻的四川等省的草医、山民在长期使用药王茶的过程中总结认为:药王茶功能之全面,效果之神奇,无其他任何植物可出其右。
具祛病延年,益寿调养之功,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安全无毒,可长期饮用的特点,如观音菩萨赐福给人间的甘露,也因此称为“观音茶”。
从诸多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药王茶是一种不可多得、近乎全面的集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饮品。
性甘味平,入心肝脾经。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太白药王茶所含的各种微量元素和总黄酮类成分,能有效解决心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稠以及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等。
而以上疾病恰恰是造成人类健康问题的主要杀手,也是导致中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饮用药王茶,消除相关疾病隐患,调理阴阳,理当健康长寿。
同时微量元素和总黄酮类成分对人体几近全面的调理及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使人免患多种疾病,推迟器官、组织老化,这为生命的延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孙思邈寿高100余岁之谜或许由此解开:除了其养生之道外,与终生饮用药王茶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后世为何将此茶称为药王茶。
孙思邈长寿秘诀以及他的晚年生活
孙思邈长寿秘诀以及他的晚年生活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
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孙思邈老先生隐居在药王山时,已经是130多岁的老寿星了。
他虽然精通养生之道,但毕竟年纪太大了。
那么,这位130多岁的高龄老人是怎样在药王山度过最后的晚年时光呢?孙思邈的晚年生活依然很有规律。
药王的衣食起居,想必对我们现代人的养生是大有益处的。
由大门而入,众多茅草屋中一排三间瓦房是孙思邈的寝室。
雄鸡刚刚报晓,他就穿好衣服,坐在床上修炼气功,吸纳天地之灵气。
做功结束后,就是洗漱、吃早饭了。
早饭后,孙思邈还要坚持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继而在院子里徐徐行走50~60步。
散步后,来到正屋后面20度米处的一间小屋,开始静静地烧香念经,借以消除心中杂念,然后,再在院子里或者山上慢慢散步。
午饭后,他依然用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并慢走100~200步。
然后回到寝室,展开手足躺在床上,但不入睡,而是等到呼吸平缓后,便起来静坐。
晚饭后,他依然如此做。
临睡前,还要修炼气功。
正屋东面不到10米处有3间屋子,这就是厨房。
孙思邈的饮食比较简单。
早点主要是粥。
午饭和晚饭,都是家常便饭。
蔬菜中,孙思邈喜欢把菜捣碎了吃。
他还爱吃暮春以前的商陆苗,常叫人采来,或煮或炒或制成菜末。
孙思邈将杀生视为一种“罪孽”,想吃肉便叫人用钱去买,认为这样做比亲手宰杀要仁慈一些。
而且他支持新鲜的肉,变质变味的不吃,不吃生冷食物。
唯独饮用品比较讲究,孙思邈喜欢喝用人参、茯苓、甘草等泡制的饮料。
他对穿戴不讲究,只是粗布衣服,但求夏季宽松绵软、吸汗,冬季能够御寒即可。
此外,孙思邈坚持每天洗澡,每次都要把全身洗得干干净净。
『养生科普』孙思邈长寿秘术
『养生科普』孙思邈长寿秘术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据《千金要方·自序》中记载,他幼时体弱多病,治病求药,几乎耗尽家产,于是潜心医学,致力益寿,寿至一百有二,被后人尊为“药主”、“真人”。
孙真人能获得如此高寿,显然与他善于养性保健分不开的。
他的长寿秘术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生活上要知足,精神上要乐观。
孙氏认为益寿首务应在调摄精神,注重情志、道德方面的修养,因此十分赞成晋代医家嵇康的观念,主张要养寿先养德,要能“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而过要“习以成性”,去除名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
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故善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在此,他反复强调德行与长寿的关系,就是认为加强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乃至性格心理等方面的修养,才能趋利避害,远离病痛,这些观点对于延年益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顺应自然,依时摄养孙氏认为,依时摄养也是益寿必须遵循的一种方法,凡是衣食寝处、生活起居都能顺应时气的人,才算真正懂得益寿之道。
孙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的论述而有所发挥指出:“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
春欲晏(迟)卧而早起;夏及秋欲深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
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
”强调人的生活起居应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不妄作劳,不违四时。
在饮食方面孙氏亦主张应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选用不同滋味的食物以滋养脏腑,如春省(少)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每季的最后一个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孙思邈长寿之谜
孙思邈长寿之谜据统计,中国人的人均寿命目前是73.5岁,而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也不过83.4岁。
可见,即便是现在,长命百岁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仍是一件有些遥远的事,更不用说在人均寿命很低的古代了。
当然,历史上的确有不少百岁老人的记载,但许多都如彭祖800岁一样只能当作神话听听,也有一些听来似乎较为合理,却又口说无凭,只能姑妄信之。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之际,却有一位名符其实的百岁寿星,他便是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
实际上,孙思邈的具体年寿也存在争议,目前最集中的两种观点是141岁和101岁,都有一定的资料支撑。
或许在没有新的资料之前,他的寿命到底是多少是没有办法确定的,可是至少在活过百岁这一点上并无疑问。
孙思邈不仅高寿,而且健康。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对其执弟子礼,十分恭敬,称孙思邈虽年已百岁,仍然耳聪目明,神采飞扬,堪称“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
更重要的是,孙思邈不仅有养生的实践,而且还有精湛的理论研究。
可以说,孙思邈是历史上将养生实践与理论二者结合最好的养生家,自然也格外有说服力。
其实,若以先天禀赋而论,孙思邈似并不占优。
他年少时体弱多病,不停地求医问药,家里为了给他买药,甚至到了变卖家产的地步。
但是祸福相依,由于长期与医药打交道,耳濡目染之下,少年孙思邈对于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潜心钻研。
当时信息不便,而且医术的传承本来就比较隐秘,但孙思邈抱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态度,只要听到某地或某人有什么妙方,就不惜千里,千方百计要去学来。
经过一番下苦功,孙思邈在弱冠之年就已经远近闻名,不仅自己身上的疾病得以痊愈,而且也救治了许多身边的人。
此后,孙思邈一方面投身医药,活人无数,成为医史上屈指可数的医学家;另一方面专注于修身养性,先后前往峨眉山、终南山、太白山等地隐居,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
至今,在他生活过的地方,依然有许多关于他的事迹传说在流传。
孙思邈自幼聪明好学,被视为神童,加之后天勤奋,终生手不释卷,遂能博通经史百家,对于儒、道、佛诸家皆有深湛研究,所以除了“药王”之外,又有“鸿儒”、“真人”、“居士”等别称。
他是中国古代长寿第一人,将长寿之谜藏于石碑,千年传承发展
他是中国古代长寿第一人,将长寿之谜藏于石碑,千年传承发展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在中国古代能活七十岁,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但是在大唐盛世,却有一个人他活过了一百岁。
而且百岁高龄仍能著书立说,这个人就是药王孙思邈。
今天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去陕西省铜川市的药王山巡访孙思邈长寿之谜。
在陕西省铜川市的药王山,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围着几块黑乎乎的石碑抄抄写,写一会儿,抬头观看一会儿,低头沉思,神情专注。
大家都说,石碑上记录的是健康长寿的秘方,按照秘方来做就能延年益寿。
这是几块什么样的石碑,会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原来这里是位于药王山东侧的一方回廊,里共有86通石碑,最早立于宋代。
现存石碑是明朝是重修的。
其中很多碑文刻录的是由药王孙思邈总结了唐朝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根据自己医生的行医经验,在老年的时候留下千古名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宋朝是一个叫郭思的人,从孙思邈这两本巨著中节选出常见病和多发病,按其体力把药方刊刻成碑,收入药方九百多种。
这就是《千金宝要》碑的由来。
在医方碑中,最著名的要数易通名为《海上方》的石碑。
石碑一通两面,字体为小楷,端庄秀美。
石碑上部刻有《枕上记》和《养生铭》两文,记录了孙思邈健康养生的秘诀,下部则是许多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这些碑字里主要的内容是群众容易上口容易记忆的一些治病口诀。
如”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
“石碑下部包含的常见病,有牙疼,胃疼,接骨等等,每种病都是四句诗文的形式,共一百多首诗文。
一个方子最多一味中药或两位,主要办法也很简单。
比如孙思邈还讲了一个方子就是,“牙疼齿疼不堪言,得法犹如日月仙,大戟烧来疼处咬,名芳留下不虚传”。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说,可以把大戟这位中药烧一下,放到牙齿上,咬一咬就能治牙齿。
那么孙思邈的药方为什么被刻在了石碑上?药方有为什么简单上口倒像顺口溜一样呢?据史书记载,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秘诀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秘诀1、发常梳。
将双手掌互搓数次,令掌心发热,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额开始用手梳头发,经后脑至颈部。
早晚各做数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梳头动作,可以明目,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第一个方法是合眼或闭眼均可,用眼珠转圈,先左、上、右、下顺时针方向转然后眼珠逆时针转圈。
重复3次。
第二个方法是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
这两个方法可强化眼睛的功能,对眼疾及近视有调节的作用。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右侧臼齿,各30至50次。
叩齿时,不用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叩。
叩齿一方面可锻炼自己的精神集中的能力,一方面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退化。
4、耳常鼓。
两掌使劲把双耳掩上,用力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二是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折),双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要噗噗有声。
这动作要在每天临睡前做,可起到增强记忆和听觉的效果。
5、面常洗。
一是双手互搓数十次后,用双手心上下敷面;二是两手搓热后,双手同时向外摩面。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6、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1次,共做6次。
反方向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7、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的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门穴位。
反方向重复。
最少要做50下,能做够100下更好。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和胃痛、腰痛。
8、腹常揉。
搓手36下,手热后双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就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时钟。
揉的范围要由小到大,做9—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9、摄谷道。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
“药王”孙思邈年寿可达一百五十,奥妙何在?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经常需要延医服药,甚至付 出了沉重的开销费用。一个连年患病的孱弱小儿, 竟然能够成长为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医学史上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良医,进而成 为罕见的高龄老寿星,不能不使人大为惊异。其中 的奥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孙氏本人的 生活和养生实践能够为其作出最好的解答。 修心励志
孙思邈享年高寿正是其行其德所产生的结果!孙氏 重
视道德修养以延寿,所以他在许多养生长寿理论和 方法中都用养性来概括,认为“性既自善,内外百 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故《内经》指 出:“德全不危”。俗语常言:“善必考寿,恶必 早亡!”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子提出的“仁者寿”,“大德
必得其寿”的命题,为《内经》养生理论所直接接 受,开始形成中医养生重德的传统。孙思邈是一位 文化巨人,又是一位医德的楷模,因此他对养生重 德的传统加以充分的继承和发挥。他的养生学思想 突出的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着重论述了“养德” 与长寿的关系。他引用
物清山楂的作用与功效 女性吃山楂有什么08/12桑葚 的作用与功效 桑葚的营养价值有08/12上班族犯困吃 什么好 五大食物对抗上08/12老年人养生常识 夏季 老年人吃什么水08/11中老年养生吃什么好 中老年人 夏季养08/10吃什么对头发好
5种护发食物让你不做08/10男人吃什么改善性功能 改善男人性功08/07吃饭也要争分夺秒? 吃饭太快容 易导08/06上班族不宜吃什么食物 办公室吃什么 08/05吃什么健康又美容 7种蔬果吃出光滑细08/05看 图养生精彩评论
孙思邈出生在今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的耀县孙家原 村,是唐代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被尊称为“药 王”,同时也是我国七世纪以前一位集养生之大成 者。其学问渊博,医德高尚,医德精湛,对养生学 和本草学有很深的研究。 《旧唐书》载:“永淳初卒,年百余
孙思邈活了142岁是真的吗
孙思邈活了142岁吗?
孙思邈活了142岁。
孙思邈(约541到682年),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
卒年之记载是确切的。
孙思邈活了142岁,是我国历史上罕见之长寿者,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人生经历
孙思邈一生不慕名利,坚持研究医药学,一心一意在民间治病,这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以后,曾将他召至长安,要授他爵位,但他固辞不受,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又被接到京城,拜谏议大夫。
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上元元年(674),他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高宗特赐他良马等作为慰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寿探秘:孙思邈长寿之谜
孙思邈长寿之谜
解说: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请孙思邈进京,并授他以显赫的爵位,但没想到,孙思邈却拒绝了皇帝的一片好意。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苏礼:
民间都流传孙思邈曾经三辞所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高宗又封过他两次,让他做官,他都不做,说我看病可以,看完了就干我的事,那儿还有好多病人等着我,他是这样一个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
不是清高,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有这么一个宏大的志愿,就是要把前人的医疗经验都要经过他总结出来,要著成《备急千金要方》。
李世民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他同意了孙思邈云游乡间、治病救人,著书立说的请求。
但是,不久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却因难产而生
命垂危。
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进了皇宫。
解说:
由于封建礼仪的约束,孙思邈不能接近皇后的身体。
于是,他在详细询问长孙皇后的病情之后,开始“悬丝诊脉”。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
那么,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可不可以悬丝。
这一端放到脉这个地方,由宫女给她扶着这个地方,另一端他拉出很远,医生在这个绳子上面,这个丝线上面来切。
这里是耀县秦腔剧团,演员们正在排练一出关于孙思邈的地方戏。
戏的第三场叙述的就是孙思邈引线诊脉的故事。
相传,孙思邈进宫的时候,太监有意地试探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凳子腿上和宫女的手腕上,看他能不能号出脉来,结果都被孙思邈一一识破。
主持人:
我们知道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尤其是这个切字就是把脉的意思,孙思邈到底会不会给长孙娘娘悬丝诊脉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请教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李经纬教授,他告诉我们说,唐代真的不好讲,不过呢,根据历史记载清代的确有,你像慈禧病的时候,那些太医就给她用的是悬丝诊脉的方法,不过呢,给她使用之前,这个太医先要问
一问老佛爷身边的人,比如宫女啊,侍卫啊,还有一些大臣啊,最近老佛爷吃饭怎么样啊?大小便的情况怎么样啊?最近有没有受风着凉啊?把这些都问清楚了,之后,他再去见慈禧。
见到慈禧之后,他还可以通过望色,就是看慈禧的脸色,身体情况,这些东西之后,有了详细地了解之后,他才会给她悬丝诊脉悬丝诊脉,所以说呢,估计这个悬丝诊脉,是对于她的病情,对她的身体有了非常详细地了解之后,才进行的,可能样子戏的成分更多一些。
所以说,结合两方面的考虑,我们认为孙思邈的那个时代悬丝诊脉,可能真的不大能够发生。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恐怕就是老百姓们都认为啊,孙思邈他医德非常高,医术也很高明,因此,就把这件事也放在他的身上,以次来赞扬他的医术非常高超。
那么要说,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多岁,现在我们这个年月一百多岁的人也经常能够见到,但毕竟不是很多啊,平均寿命七、八十岁就已经算非常不错的了。
在唐朝那个年代,他能活到一百多岁,那他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城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这就是药王山。
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3年,孙思邈以年迈有病为由,辞别唐高宗李治,回到故里,开始了他在药王山的隐居
生活。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
药王山它原来叫五台山,东五台,西五台,山西有五台山,陕西有五台山,有人认为孙思邈他在世的时候,长期在那儿隐居写书。
这里是位于药王山的南庵。
辞别唐高宗以后,孙思邈就一直在这里生活。
在这儿,他完成了一生中另外一部重要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姊妹篇《千金翼方》。
在药王山,孙思邈生活了将近十年,直到公元682年去世,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
在完成《千金翼方》的第二年,公元682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孙思邈平静地离开了世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
682年这一年他死了,年且百岁,活了100多岁,到底什么时候生的没有,所以就引起来医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争论的焦点就是他生年,究竟生在哪一年。
由于史书中,孙思邈的具体出生日期没有特别明确的记载,于是他去世时的年龄也就成了一个谜。
药王山上,登上药王大殿的台阶正好是141个,当地老百姓都说,这141级台阶暗和了孙思邈的寿命,他活了141岁,但在学术界,关于孙思邈的年龄一直众说纷纭。
原铜川市政协副主席胡克禹:关于孙思邈的年龄有六种说法,这六种说法分别是这样的。
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最大的年龄的说法是168岁。
尽管在民间对孙思邈的出生年龄有多种说法,但由于史书中对孙思邈出生年代的记载有多种版本,所以他的寿命也就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但无论如何,各种历史文献都说明孙思邈活过了百岁,是一个长寿的老人。
那么,他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孙思邈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医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家。
那么,丹药是不是他得以长寿的灵丹妙药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他还比较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相信丹术的,他以为炼丹可以长生不老,有悬念。
所以他在太白山隐居的时候,还专门到了四川,四川有高质量的丹石,他收进来在那儿炼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他经过烧炼,几种药放在一起烧炼以后,在丹顶的上边,有一层非常漂亮的白色结晶,这个他就认为是炼好了,把白色的结晶扫下来,盛起来,就是他认为的丹药。
在孙思邈30岁的时候,他成功地炼制出了一种白色的丹药,他给这种丹药起名叫作太一神精丹,那么,太一神精丹是孙思邈得以长寿的灵丹妙药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他炼出了太一神精丹。
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精制的砒霜。
主持人:砒霜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吃下去搞不好就会丧命的。
可是为什么孙思邈炼出来的丹却是砒霜呢?
在汉唐时期,很多人迷信炼丹,孙思邈自然也不能免俗,躲进山里开始炼丹。
不过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很多人在服用所谓的仙丹之后,病情加重甚至有中毒的表现。
孙思邈逐渐开始怀疑炼丹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好处。
所以后来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是“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药物,吃下去就死。
五石指的是什么呢,五石指的就是五石散,所谓的五石散就是用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等五种矿石磨成面,让人给喝下去,吃点石头粉还想长寿?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所以他说宁肯吃毒药也不能吃这种东西。
因此到后来孙思邈对这件事情真的是有非常高的认识了,知道吃这些东西是不能够帮助人长生不老的。
那么,孙思邈自己到底是怎么做到活到一百多岁这么大年纪的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苏礼:孙思邈长寿的秘诀在什么地方。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概就四句话,第一个就是他浅淡虚无,在精神上保持一种平和、愉悦的这么一种精神状态。
第二个还要预防为主,第三个就是注重日常的生活起居,饮食,第四个还要适当的进行锻炼,争取亲近大自然的一些机会,这些可能我们的生命就能够达到预期的一些目标。
主持人:孙思邈是一位知识渊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
所以千百年来,用来纪念他的庙宇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那么在他的家乡陕西省铜川市的耀县,还有一座药王山,药王山上有一座药王庙,每年的二月,人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到他的庙前祭扫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其实铜川的这个地方真的是人杰地灵,不仅有药王山,有药王庙,同时还有当年唐三藏去翻译经文的玉华宫,另外,耀州瓷器也非常有名,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转一转。
我相信,如果我们登上药王山,来到药王庙的跟前话,肯定也会对孙思邈的长寿之谜有着自己不同的感悟。
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节目,下期节目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