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及答案(教师版)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 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 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 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 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 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1)D(2)C【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而非“喜悦之情”。
故选D。
⑵C项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手法和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辨析正误。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请写出能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的一句名言。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 王香深冬,厚雪,无风。 炊烟袅袅地飘,弥散在粉红的朝霞里,亦如《诗经》里飘出的那一缕缕情思。 踏雪而行的人们,穿着厚重而温暖,心态安然。呼着热气,小心慢行,怕踩疼了雪 。 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 后座上,红线帽捂得她只露着双亮亮的眼睛,却举着戴了厚而俏皮白兔手套的手, 边拍边喊:“大雪!白雪!白雪!大雪……”双脚还踢着车子, 【A】震得枝头的 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 了。 昨天化了一部分又被冻了一宿的雪地,格外打滑。爷爷握紧有点抖动的车把手,脚 下迈得更仔细,不敢回头,嘴里轻呵着:“坐好,坐好!别摔了。手套戴好,别冻 着。冻坏了可怎么上学哟。” “爷爷,我戴着呢。你怎么忘戴了呢?冻坏了可怎么送我上学哟!”女孩学着爷爷 的腔调,稍稍安静了下来。 “我不冷。爷爷抗冻,不用手套。” “冻得疼吗,爷爷?” 【B】“不疼。你坐好!戴好手套啊……” 女孩的红,爷爷的灰蓝,慢慢消失在白皑皑的雪里…… 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爷爷疼爱地注视着, 久久没有离去。 女孩,你可知道,这疼将温暖你一生。 因为,这温暖,一直在我心里。 也是儿时,也是隆冬早晨的雪地里。只是那时,没有小手套捂住我的小小手。脚下 穿的,是那个年代里最享受不过的黄帮鞋。这鞋伴我走过了春秋 --夏天是要打赤脚 的,现在又踏在冬天的坚冰利雪上。要快跑啊,到爷爷家的热炕头上。不然鞋都冻 透了,脚能不疼吗?手已经是猫咬了。 一冬里的白天,爷爷家的炕头上,总是捂着一床小被子,等待着哪个冒了风雪扑进 来的孩子,好伸进手脚去取暖。我家的热炕头儿,白天是不太热的,冬天也是忙在 队上的爸妈,舍不得也没时间让那炕头儿像个热炕头儿。 于是吃过早饭,奔往爷爷家。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 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脚丫子捂在被底下,冰冷的小手儿捂在爷 爷满握的手心里,如雪凉的小脸儿贴在爷爷温暖的脸颊上。我暖了,爷爷却疼了: “噢,凉死我了,你这小淘气……” 我傻傻地笑着,知道呵呵笑着的爷爷,心疼着我呢。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爷爷的笑依然清晰,我的一双早已长大了的手,却抓握不到 爷爷那粗糙的双手,只留下满握的温暖,是爷爷曾经给我的疼。 女儿,远在异地的南方求学。瑞雪纷披北国时,南方的枝头上,依然有繁的花,硕 的果。女儿想家了,想家乡的雪。电话里,偏要找姥爷,问的是雪,撒的是娇。接 电话的父亲,笑语盈盈,说的都是孩子话。我知道,一份可以穿越时空的疼和历久 弥新的爱,已跨过千里,飞临女儿的身边。 一句念,一握手,那一刻,那份疼,要温暖,你一生。 根据文章叙述的顺序,梳理出“温暖一生”的三件事,请补全其余的二件事。 ①爷爷送小孙女上学② ______ ③ ______ 找出文中由叙述眼前所见转入对往事回忆的句子��
初中语文2020中考诗词鉴赏试题精编2
2020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精编(二)三十六、(2020年江苏淮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三十七、(2020年辽宁本溪)选出下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的一二句采用问答形式引入泰山,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
这两句写出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
B.中间四句由动景转为静景,不仅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还将诗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C.“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表现了他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D.全诗无“望”字,但“望”贯穿全篇。
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三十八、(2020年四川达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
(5分)【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
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甲】【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最新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1)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2023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试题之宋七言绝句
•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 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 1.古渡头、 涧底 •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
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 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 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 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 泥沼。
•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 要分析。
答案
• 1.运用拟人手法。“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 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 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 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 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十九、
•
南浦
•
王安石
•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 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 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 “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与“鹅黄”用 的都是借代手法。
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
(12分)1.默写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4分)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
(12分)1.默写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4分),,,。
2.依据课文填空。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②,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③陈涉太息曰:“嗟乎!!”(司马迁《陈涉世家》)④大人者,言不必信,,惟义所在。
(传统文化《孟子•离娄下》)3.根据提示默写。
①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月亮仿佛一面刚刚打磨过的明镜”意思的诗句是:,。
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赞美当代英雄豪杰的诗句是:,。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4-5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5.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②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1)听觉;视觉(2)C【解析】【分析】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⑵C项有误。
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⑴听觉;视觉。
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菏泽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菏泽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共30分)1.答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评分:每空1分,共4分。
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2.答案: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②无边落木萧萧下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评分:每空1分,共4分。
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3.答案: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由于版本不同,答“只缘”也对)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评分:每空1分,共4分。
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4.答案: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5.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
评分:答对拟人手法得1分,分析正确得1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6.答案:①tiáo ②fǔ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交错通达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
共2分。
9.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10.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二、(共40分)11.答案: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不会颤抖。
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②会颤抖。
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评分:只答出“会颤抖”或“不会颤抖”不得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私。
评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不能删掉。
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
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答案
【答案】1.A2.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意近即可)4.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同:①《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②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髙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5.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火红的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迟迟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6.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愁绪之重,暮帆迟表现了思君的心情之急切;“似水”“东流无歇时”,通过比喻,抒发了思君的缠绵和浓烈。
7.掩映8.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9.乐景衬哀情,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10.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
11.景色清新,绿柳才黄。
(写出早春的特点即可)1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13.橘柚香。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和友人离去的孤独惆怅之情。
14.示例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示例2:⑴“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渲染了分别时凄凉的氛围,情景交融。
15.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16.用了反衬(或拟人,或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诗人吊古伤今,抒发了人事已非,盛衰无常的感概。
17.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18.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及答案(教师版)
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及答案一、往年菏泽中考诗文阅读题分析(1)题量与分值:两个小题,每题2分,共4分。
(2)题型:主观简答题。
(3)考查范围:课外的写景抒情的绝句,2015--2019年,考的都是唐宋时期的绝句。
(4)考查知识点:a.把握古诗中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b.古诗的思想感情 c.古诗的表现手法 d.赏析诗句(多为名句)。
二、2020年菏泽中考古诗词阅读题预测:和往年无大变化。
三、往年所考古诗:1.2019年:(宋)陆游《柳桥晚眺》2.2018年:(宋)刘敞《登城》3.2017年:(唐)徐凝《牡丹》4.2016年:(宋)杨万里《腊梅》5.2015年:(唐)崔道融《秋霁[jì]》四、2020年中考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暮春景色的律诗,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B.“无才思”三字颇怪异,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C.诗的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D.本诗写景工巧奇特,别开生面,同时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案】1.A2.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诗歌鉴赏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答案】(1)D(2)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分析】(1)ABC解说正确。
D 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①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述。
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
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
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B(2)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解析】【分析】⑴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B项有误;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
而非一、二句。
故选B。
⑵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2020年山东省菏泽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试题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①不求闻达于诸侯②苔痕上阶绿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行不必果(3)①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规、愁、痕、鸿鹄、磨。
2.【答案】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解析】本题考查是个情感。
(1)翻译: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鸟一叫感到心惊。
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叫着这让人心碎的乡音?(2)结合“远客”“故乡”可知,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考点】情感3.【答案】“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1)翻译。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鸟一叫感到心惊。
令我心惊。
“惊”指心惊。
(2)语境义。
这里指作者听到鸟叫而心惊。
“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
诗人此时正在回忆不同于万里风烟的江南景色,而百舌的叫声不禁使诗人突然意识到已经是又一个春天来临,此时的江南风光自然会更加秀丽,也更令人怀念。
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久客思归,不得不使诗人闻百舌声而骤感惊心。
一个“惊”字展现出动态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动,为下文写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考点】炼字4.【答案】①同“慧”,聪明②愁③停止④值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惠,通假字,同“慧”,聪明。
苦,一词多义,愁。
已,一词多义,停止。
足,一词多义,值得。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考查能力】对文言实词的理解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1.古诗文默写。
请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补充完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 ,______ 。
______ ,______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
①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三军可夺帅也,______ 。
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______ ,______ 。
④______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提示性默写。
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写到“______ ,______ 。
”这两句表现了其在不幸的处境中依然孤高不驯、坚贞不屈的感情。
②岑参,唐代诗人,其在《逢入京使》中的“______ ,______ ”表达了远涉边关的思乡思亲之情。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古诗阅读理解。
蟾宫曲*怀古(元)查德卿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这首元曲中提到了两个人物,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写出相应的人物的名字,农夫指的是______ ,渔翁指的是______ 。
赏析“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3.文言文阅读理解。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学生版)
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及答案一、往年菏泽中考诗文阅读题分析(1)题量与分值:两个小题,每题2分,共4分。
(2)题型:主观简答题。
(3)考查范围:课外的写景抒情的绝句,2015--2019年,考的都是唐宋时期的绝句。
(4)考查知识点:a.把握古诗中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b.古诗的思想感情 c.古诗的表现手法 d.赏析诗句(多为名句)。
二、2020年菏泽中考古诗词阅读题预测:和往年无大变化。
三、往年所考古诗:1.2019年:(宋)陆游《柳桥晚眺》2.2018年:(宋)刘敞《登城》3.2017年:(唐)徐凝《牡丹》4.2016年:(宋)杨万里《腊梅》5.2015年:(唐)崔道融《秋霁[jì]》四、2020年中考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一)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暮春景色的律诗,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B.“无才思”三字颇怪异,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C.诗的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D.本诗写景工巧奇特,别开生面,同时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3.“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4.本诗与《桃花源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题(满分1 2 0分,考试时间1 2 0分钟)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
(1 2分)1.默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
(4分)’。
’。
【答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直接默写。
默写时注意“仞”“羌笛”“度”的正确书写。
2.填写空缺的句子。
(4分)①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②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③身无彩凤双飞翼,。
(传统文化·李商隐《无题二首》)④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传统文化·《老子》)【答案】①惟吾德馨②虽乘奔御风③心有灵犀一点通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解析】本题考查诗文记忆型默写。
默写时要注意“惟”“馨”“乘”“御”“灵犀”的正确书写。
3.根据提示默写。
(4分)①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夸张和对偶手法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是,。
②晏殊的《浣溪沙》中蕴含“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这种哲理的句子是,。
【答案】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型默写。
除了要注意“蒸”“撼”等字的正确书写,还要求考生对诗词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4 ---5题。
(4分)牡丹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①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②朝霞。
【注释】①占断:独占。
②破:超出、胜过。
4.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爱牡丹的两个原因。
(2分)【答案】牡丹盛开之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牡丹盛开之时的娇媚姿态胜过灿烂的朝霞。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解答本题,要在阅读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诗中“占断城中好物华”“千娇万态破朝霞”,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性回答。
5.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2分)【答案】将牡丹与传说中的洛川神女类比,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千娇百媚,胜过灿烂的朝霞。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菏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解析】【分析】⑴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故答案为:⑴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⑵ 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专题04 古诗词鉴赏(教师版含解析)-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山东专用)
专题04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滨州市二○二○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
②雉子:小野鸡。
③凫雏:小野鸭。
8. 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9. 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答案】8. 杨花溪荷叶9. “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提取。
根据提示“径”出现在第一句诗中,那么依次从这两句诗中提取其他三个景物即可,“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里面涉及的景物有“杨花”“溪”“荷叶”。
【9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沙上凫雏傍母眠”,这句话的意思是: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傍”本义指靠近,引申义指临近、依靠、凭借等。
结合语境,作者漫步林溪间,忽然发现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这幅宁静、温馨的美妙画面,让作者不免心生喜爱。
【山东省德州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责子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
7. 下列诗歌与本诗体裁最接近的是( )A. 《次北固山下》B. 《十五从军征》C. 《登飞来峰》D. 《卜算子·咏梅》8. “纸笔”代指________,“志学”用《论语》的典故代指______,“杯中物”代指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及答案一、往年菏泽中考诗文阅读题分析(1)题量与分值:两个小题,每题2分,共4分。
(2)题型:主观简答题。
(3)考查范围:课外的写景抒情的绝句,2015--2019年,考的都是唐宋时期的绝句。
(4)考查知识点:a.把握古诗中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b.古诗的思想感情 c.古诗的表现手法 d.赏析诗句(多为名句)。
二、2020年菏泽中考古诗词阅读题预测:和往年无大变化。
三、往年所考古诗:1.2019年:(宋)陆游《柳桥晚眺》2.2018年:(宋)刘敞《登城》3.2017年:(唐)徐凝《牡丹》4.2016年:(宋)杨万里《腊梅》5.2015年:(唐)崔道融《秋霁[jì]》四、2020年中考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暮春景色的律诗,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B.“无才思”三字颇怪异,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C.诗的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D.本诗写景工巧奇特,别开生面,同时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案】1.A2.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诗歌鉴赏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3.“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4.本诗与《桃花源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3.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意近即可)4.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同:①《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②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髙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唐)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鱼玄机,唐代女诗人。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5.“江桥掩映暮帆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加以描述。
6.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5.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火红的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迟迟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6.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愁绪之重,暮帆迟表现了思君的心情之急切;“似水”“东流无歇时”,通过比喻,抒发了思君的缠绵和浓烈。
阅读《江陵愁望有寄》,完成下列小题。
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7.“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8.联系全诗说说,首句中“枝”字的表达效果?【答案】7.掩映8.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淮上与友人别郑谷(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9.诗中第①②句写景有什么作用?10.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9.乐景衬哀情,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10.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11.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1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答案】11.景色清新,绿柳才黄。
(写出早春的特点即可)1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3.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是____。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4.“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中“凉”字用得好,试作赏析。
【答案】13.橘柚香。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和友人离去的孤独惆怅之情。
14.示例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示例2:⑴“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渲染了分别时凄凉的氛围,情景交融。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小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唐·岑参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①梁园,汉梁孝王的宫苑。
在今河南商丘县东,曾经繁盛一时。
15.请发挥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示的画面。
16.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5.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16.用了反衬(或拟人,或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诗人吊古伤今,抒发了人事已非,盛衰无常的感概。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雨晴王驾(唐)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7.本诗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扣住什么来写春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8.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神”在何处?【答案】17.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18.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阅读下诗,完成后面问题。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9.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诗题中所提到的“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20.诗歌的最后一句,有人认为写的是“访隐者不遇”的诗人日暮归来的情景,也有人认为是诗人想象隐者归来的情景。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19.城内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20.我同意第一种说法,因为通过描写诗人访隐者不遇,日暮归来被雨淋湿衣衫的情景,能更形象(真切)地表现诗人寻访友人的执着和情感的真挚。
或:我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时被雨打湿衣衫的情景,能更形象(真切)地表现隐者隐居的生活情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蜀中九日登高(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21.从全诗看,这首诗描绘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22.第三句中的“厌”和“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内涵?【答案】21.九月九日这一天,我登上了高台,向远处要往自己的故乡之处。
现在我身在他乡,却在设宴为朋友送行,举杯之际,内心的愁思自然生发出来。
22.“厌”字,点明诗人的这种厌烦已经藏在心中不止一天了;一个“苦”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客居内心思乡的愁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送友人薛涛(唐)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23.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23.诗人通过对蒹葭、月光、寒霜山色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秋夜图,为友人的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言之有理即可)24.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唐)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25.诗歌的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6.诗歌的后两句情景交融,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25.以动衬静的手法,菱、浮萍、蔷薇为静景,而夏莺弄花为动景,更有莺声千啭衬托静寂的环境。
26.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的情状,而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7.“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8.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29.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7.写28.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29.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谢亭送别许浑(唐)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②。
(注)①“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②“西楼”,泛指送别之地。
30.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二句写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但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描画了一幅清丽明快的水彩画,令人沉醉,与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致。
C.“急”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离去时的忧伤心境。
D.第三句“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中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也是远行者。
E. 送别诗中常用长亭、杨柳、夕阳、酒等等意象来表达离愁别绪。
3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满天风雨下西楼”的表达效果。
【答案】30.BD3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烘托出作者离别的忧伤惆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吕温(唐)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32.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3.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