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基础知识: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
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
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
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新课讲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二、教材要点“王”的出现与“帝”的传说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
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文化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共有 4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每一个子目大致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影响样的逻辑来安排的。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产生了官员数量过多和费用吃紧等问题,其军事制度也导致了“将兵不相识”。
为了消除社会的动乱,范仲淹、王安石等展开了变法活动,但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
在金朝攻击之下,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南宋建立,循弊偏安。
(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
该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对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繁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归纳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对北宋社会带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作出历史解释,针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说明史料运用的原则。
3.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两宋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正确认识古代民族间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国家统一的进步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宋代社会问题(二)教学难点宋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家国情怀的涵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课堂导入:展示五代十国图与北宋、辽、西夏地图两幅图片,通过观察两幅图片,指出不同时期版图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4)
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案例背景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第一目“全民族的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
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述抗日战争,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述。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生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
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目标分析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
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
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_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1【知识概要】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
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_的中央集权制度。
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_、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
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_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
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3)以史为鉴。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
高一历史必修1全册教学课件1-2
第一单元 第2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3)郡县制: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全面推行郡 县制。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 接任免。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组织。
第一单元 第2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2.特点: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 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 人手中。
第一单元 第2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2)消极影响:形成皇帝的独断专权和秦朝的暴政,致使 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朝很快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推翻。
第一单元 第2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特别提示】
“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
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 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第一单元 第2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怎样的制度来维护统治?
答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 第2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 (1)东周建立: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 东周。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一单元 第2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奠定了中 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来历代王朝 所沿用,并不断改革和完善。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与巩固、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 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
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本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1.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一、说教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格局和重要事件,理解世界历史的多元性。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让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的重要事件。
2、中国近现代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事件。
3、世界古代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重要事件。
4、世界近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重要事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交流。
3、研究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课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讲授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3、讨论和探究: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作业与练习:布置作业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检测与反馈:进行检测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作业与练习:批改学生的作业与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检测与考试:定期进行检测与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4、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相互学习和借鉴。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
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同学们对以上两幅图片是否熟悉?1965年,中国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就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那么,元谋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2021-2022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消灭(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殿阁高校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消灭。
②进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高校士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洁;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轻松识记]明清政治制度[易错提示]1.丞相、内阁、军机处的区分丞相位高权重,其存在对皇权有肯定的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本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
由于明清时期日益极端的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进展的桎梏。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以君权的确定成功而解决。
2.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成为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进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进展。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材分析《大战中的插曲》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一课文。
本课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的故事。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的过程和意义,认识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斗过程。
(2)掌握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和战术特点。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探讨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烈士的敬仰之情。
(2)认识平型关大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斗过程。
2.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平型关大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烈士的敬仰之情。
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斗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和战术特点。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史料对比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
5. 情感教育教师讲述平型关大捷中英勇烈士的事迹,培养学生对英勇烈士的敬仰之情。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战斗过程及意义。
7. 课后作业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教案(教学设计)
归纳总结:①车轨②文字③货币
④度量衡⑤驰直道⑥法律⑦户籍
⑧迁六国贵族⑨社会风俗
4.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秦朝的暴政。
1、政治危机:教师展示课件出示图片秦朝繁重的徭役、兵役(强调人民生活的艰难),阿房宫、兵马俑(强调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出示秦长城的图处(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让学生体会秦长城的双面作用,一方面有利于阻止草原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保卫了中原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教材分 析
本课为秦朝结束了战国纷争实现大统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起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承接了第 2课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统一后秦朝采取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秦末的农民起义又与第 4课两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紧密相连。其确立的政治制度为后代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3、4课内容紧密衔接,绘制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雏形。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多少代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通过秦的短暂而亡的分析,尝试理解历史上王朝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提问:秦朝采取哪些手段来有效巩固国家的统一?
1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展示①皇帝制度
教师讲述皇帝名称的由来:“皇帝”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课件展示材料,让学生理解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三公九卿。教师出示课件,介绍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太尉掌管军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传达皇帝诏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5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5篇时间过得飞快,为了以后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老师要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状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
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
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
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四、重点工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五、具体措施: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上课力求精干、实在。
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愿逐月华流照君发表于2007-8-23 16:47:00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建议:(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
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
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
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
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
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
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
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
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
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
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
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
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
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
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
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