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总复习

统计 总复习
统计 总复习

一、判断题:

1.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2.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3.典型调查的误差可以控制。

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组距和组数。

5.某地区2007年人均粮食产量1600千克,这是一个平均指标。

6.时期指标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与时点间隔成正比。

7.平均数反应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它是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

8.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集中趋势。

9.平均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根。

10.抽样误差在抽样推断中是不可避免的。

11.极限抽样误差总是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12.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一定大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

13.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都属于完全确定性的依存关系。

14.如果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一致,同时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则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15.假定变量x与y的相关系是0.8,变量m与n的相关系数为-0.9,则x 与y的相关密切程度高。

16.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1.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分类数据

A年龄 B工资 C汽车产量

D购买商品时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

2.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顺序数据

A年龄

B工资

C汽车产量

D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赞成、中立、反对)

3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数值数据

A.5个人的年龄分别是25、22、34、41、33

B.性别

C.企业类型

D.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赞成、中立、反对)4.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数值型数据

D.数值型变量

4.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5.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总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6.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参数是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7.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统计量是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8.一家研究机构从IT从业者中随机抽取5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50%的人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这里的总体是

A IT业的全部从业者

B 500个IT从业者

C IT从业者的总收入

D IT从业者的消费支付方式

12.某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估计该大学本科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支出,为此,他调查了200名学生,发现他们每月平均生活费支出是500

元。该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总体是

A该大学生的所有学生

B所以大学生的总生活费支出

C该大学所有的在校本科生

D所调查的200名学生

13某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估计该大学本科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支出,为此,他调查了200名学生,发现他们每月平均生活费支出是500元。该研究人员感兴趣的参数是

A该大学的所有学生人数

B该大学所有本科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

C该大学所有本科生的月生活费支出

D所调查的200名学生的平价月生活费支出

14.某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估计该大学本科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支出,为此,他调查了200名学生,发现他们每月平均生活费支出是500元。该研究人员感兴趣的统计量是

A该大学的所有学生人数

B该大学所有本科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

C该大学所有本科生的月生活费支出

D所调查的200名学生的平价月生活费支出

17.根据样本计算的用于推断总体特征的概括性度量值称作

A参数 B总体 C样本 D统计量

18为了估计某城市中拥有汽车的家庭比例,抽取500个家庭的一个样本,

得到拥有汽车的家庭比例为35%,这里的35%是

A参数值 B统计量的值 C样本量 D变量

第二章

8 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5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9., 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全校抽取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10. 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将全校学生的名单按拼音顺序排列后,每隔50名学生抽取一名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 整群抽样

C. 系统抽样

D. 分层抽样

11.为了了解女性对某种品牌化装品的购买意愿,调查者在街头随意拦截部分女性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方便抽样

D.自愿抽样

26.指出下面的陈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抽样误差只存在于概率抽样中

B.非抽样误差只存在于非概率抽样中

C.无论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都存在非抽样误差

D.在全面调查中也存在非抽样误差

27.指出下面的误差哪一个属于抽样误差()

A.随机误差

B.抽样框误差

C.回答误差

D.无回答误差

32.指出下面的陈述哪一个是错误的()

A.抽样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B.非抽样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C.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D.抽样误差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章

1.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频数

B.频率

C.频数分布表

D.累计频率

2.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称为( )。

A.频数

B.频率

C.比例

D.比率

3.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 )。

A.频数

B.频率

C.比例

D.比率

8.组中值是()。

A.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之差

B. 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值

C.一个组的最小值

D.一个组的最大值

9.下面的图形中最适合于描述一组数据分布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箱线图

C.直方图

D.饼图

10.对于大批量的数据,最适合于描述其分布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茎叶图

C.直方图

D.饼图

11.对于小批量的数据,最合适于描述其分布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茎叶图 C.直方图 D.饼图

13.为描述身高与体重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适合采用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对比条形图

C.散点图

D.箱线图

14.气泡图主要用于描述()。

A.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B.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C.两个变量的对比关系

D.三个变量的对比关系

16.将某企业职工的月收入依次分为2000元以下、2000元~3000元、3000元~4000元、4000元~5000元、5000元以上几个组。第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A.2000

B.1000

C.1500

D.2500

17. 将某企业职工的月收入依次分为2000元以下、2000元~3000元、3000元~4000元、4000元~5000元、5000元以上几个组。最后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A.5000

B.7500

C.5500

D.6500

第四章

1.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2.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

C.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

D.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 四分位数

D.平均数

4.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 四分位数

D.平均数

5.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例称为()

A.异众比率

B.离散系数

C.平均差

D.标准差

7.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

B.标准差

C.极差

D.四分位差

11.某小区准备采取新的物业管理措施,随机抽取了100户居民进行调查,

其中赞成的有69户,中立的有22户,反对的有9户,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采用()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12.某小区准备采取新的物业管理措施,随机抽取了100户居民进行调查,其中赞成的有69户,中立的有22户,反对的有9户,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赞成

B.69

C.中立

D.22 14.对某个高速公路段行驶过的120辆汽车的车速进行测量后发现,平均车速是85公里/小时,标准差是4公里/小时,下列哪个车速可以看做异常值()

A.78公里/小时

B.82公里/小时

C.91公里/小时

D.98公里/小时15.一组数据的离散系数为0.4,平均数为20,则标准差为()

A.80

B.0.02

C.4

D.8

第六章

13在一个饭店门口等待出租车的时间是左偏的,均值为12分钟,标准差为3分钟.如果从饭店门口随机抽取100名顾客并记录他们等待出租车的时间,则该样本均值的分布服从( )

A 正态分布,均值为12分钟.标准差为0.3分钟

B正态分布,均值为12分钟.标准差为3分钟

C左偏分布,均值为12分钟.标准差为3分钟

D左偏分布,均值为12分钟.标准差为0.3分钟

14某厂家生产的灯泡寿命的均值为60 小时,标准差为4小时.如果从中随机抽取30只灯泡进行检测,则样本均值( )

A抽样分布的标准差为4小时

B抽样分布近似等同于总体分布

C抽样分布的中位数为60小时

D抽样分布近似等同于正态分布,均值为60小时

第七章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等于样本均值加减边际误差,其中的边际误差等于所要求置信水平的临界值乘以( )

A.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

B.样本标准差

C.样本方差

D.总体标准差

一个95% 的置信区间是指( )

A.总体参数有95%的概率落在这一区间内

B.总体参数有5%的概率未落在这一区间内

C.在用同样方法构造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有95%的区间包含该总体参数

D. 在用同样方法构造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有95%的区间不包含该总体参数

9. 95% 的置信水平是指( )

A.总体参数落在一个特定的样本所构造的区间内的概率为95%

B.在用同样方法够早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的区间比例为95%

C.总体参数落在一个特定的样本所构造的区间内的概率为5%

D.在用同样方法够早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的区间比例为5%

16.从均值为200,标准差为50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100的简单随机样本,样本均值的数学期望是( )

A 150 B.200 C.100 D.250

17从均值为200,标准差为50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100的简单随机样本,样本均值的标准差是( ).

A 50

B 10

C 5

D 15

39.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

( )

x

A 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变小 B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变大

C与样本量的大小无关 D大于总体标准差

统计学总复习

《统计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选题 1.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C.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预测 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2.要研究某地区570家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570家工业企业 C.570家工业企业每一件产品 D.570家工业企业全部工业产品3.为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对鞍钢、武钢、宝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的产量进行调查,属于()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简单随机抽样调查 D.整群抽样调查 4.某商品销售量的前三个季度的季节指数分别为:112%,88%,90%,则第四个季度的季节指数为()。 A.102% B.110% C.98% D.100% 5.某厂2009年完成产值2千万,2010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5% B.5% C.115.5% D.15.5% 6.两个性质不同的指标相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指标是()。 A.比较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7.当相关系数接近于()时,说明两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是很低的。 A.1 B.0 C.0.5 D.-1 8.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 A.普查和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9.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最好用()。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10.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8年,第三组为10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A.8年 11.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按题型整理) 一、填空题(10分) 1.统计学的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或统计信息;统计学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现象 3.根据统计方法的构成不同,可将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根据统计方法研究和应用的侧重不同,可将统计学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4.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实验设计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5.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6.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两种。按其变异情况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可变标志称为变量。 7.统计总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 8.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按所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9.总量指标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说明现象总体的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10.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指标数值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 11.平均指标说明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变异指标说明

各变量值分布的离中趋势 12.计量尺度的类型有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根据四种计量尺度计量结果,可将统计数据分为三种类型:名义级数据,顺序级数据,刻度级数据。 13.对名义级数据通常是计算众数,对顺序级数据,通常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对刻度级数据,同样可以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还可以计算平均数。 14.全面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非全面调查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15.常用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阶段随机抽样。 16.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合理划分各组界限 17.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以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以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按分组作用和任务不同,有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18.离散变量可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连续变量只能做组距式分组。 19.从统计表的内容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从统计表的形式看:统计表包括总标题、横行和纵栏标题、数字资料 20.平均指标可分为两类:计算均值和位置均值。 21.根据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关系,次数分布可以分为对称分布,左偏分布,右偏分布。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统计学总复习

《统计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B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预测 D .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 2.要研究某地区570 家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 .570 家工业企业 C.570家工业企业每一件产品 D .570 家工业企业全部工业产品 3.为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对鞍钢、武钢、宝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的产量进 行调查,属于() A.重点调查 B .典型调查 C .简单随机抽样调查 D .整群抽样调查4.某商品销售量的前三个季度的季节指数分别为:112%,88%,90%,则第四个季度的季节指数为()。 A.102% B .110% C .98% D .100% 5.某厂2009 年完成产值 2 千万,2010 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 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5% B .5% C .115.5% D .15.5% 6.两个性质不同的指标相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指标是()。 A.比较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例相对指标 D .强度相对指标7.当相关系数接近于()时,说明两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是很低的。 A.1 B.0 C.0.5 D .-1 8.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 A.普查和典型调查 B .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9.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最好用()。 A.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 .众数10.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6 年,第二组为8 年,第三组为10 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A.8 年 B.7.55 年 C.32.5 年 D.7.8 年11.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

2015秋季学期《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 某厂4月份产量与1月份产量相比增长了10%,若已知4月份产量为1000,那么1月份的产量为(A )。 A.909.09 B.976.45 C.968.73 D.1032.28 2.以下各项属于品质标志的有(B )。 A.工龄 B.健康状况 C.工资水平 D.劳动时间利用率 3.连续变量( C)。 A.表现形式为整数 B.取值可一一列举 C.取值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 D.一般都四舍五入取整数 4.了解某公司职工文化程度情况,总体单位是( B)。 A.该公司全体职工 B.该公司每一位职工 C.该公司全体职工文化程度 D.该公司每一位职工文化程度 5.在某市工业设备普查中,调查单位是(D )。 A. 该市每一家工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工业设备 C.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D. 某公司新推出了一种饮料产品,欲了解该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公司派人到各商 场、超市随机调查了200 名顾客。该公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C )。 A. 直接观察法 B. 报告法 C. 访问调查法 D.很难判断 7.企业要对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实行严格把关,那么,在质量检验时最合适采用的调 查组织方式是( D)。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 抽样调查 8. 统计资料按数量标志分组后,处于每组两端的数值叫(C )。 A. 组距

C. 组限 D. 组中值 9.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是(A )。 A.选择分组的标志 B.划分各组界限 C.区分事物的性质 D.对分组资料再分组 10. 在分组的情况下,总体平均指标数值的大小(C )。 A. 只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与各组单位数无关 B. 只受各组单位数的影响,与各组变量值水平无关 C. 既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又与各组次数有关 D. 既不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也部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1. 在组距数列中,用组中值作为计算算术平均数直接依据的假定条件是(D )。 A. 各组次数必须相等 B. 各组必须是闭口组 C. 总体各单位变量值水平相等 D. 总体各单位变量值水平在各组内呈均匀分布 12. 标志变异指标反映了总体各单位变量值分布的(B )。 A. 集中趋势 B. 离散趋势 C. 变动趋势 D. 长期趋势 13. 抽样误差( D)。 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B. 既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 C. 可以避免, 但不可以控制 D. 不能避免, 但可以控制 14. 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估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C )。 A. 实际误差 B. 可能误差范围 C. 平均差异程度 D. 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15.凡是用来反映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被称为( C)。 A. 增(减)量 B. 增加速度 C. 广义指数 D. 狭义指数 16.用来反映个别事物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称为( C)。 A. 总指数 B. 类指数 C. 个体指数 D. 平均指数 17.在综合指数的变形中,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所用权数是(D )。

应用统计学期末试卷

南京邮电大学 2010 /2011 学年第 一 学期 《应用统计》期末 试卷(A )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合计20分) (1)一个旅游景点的管理员根据以往的经验,有80%游客照相留念,则接下来的两名游客都照相留念的概率是( )。 A.0.65 B.0.36 C.0.5 D.0.4 (2)从一个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的盒子摸球(不放回),则连续两次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 A.0.6 B.0.3 C.0.5 D.0.4 (3)下面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 A.商品销售额 B.商场数量 C.商品价格 D.营业员人数 (4)平均发展速度是( )。 A. 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 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 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D. 增长速度加上100% (5)在回归直线Y =a +bx 中,回归系数b 的意义为( )。 A .x =0时,Y 的期望值 B .X 每变动一个单位引起的Y 的平均变动量 C .Y 每变动一个单位引起的X 的平均变动量 D .X 每变动一个单位时Y 的变动总量 (6)设随机变量2~(3,)X N σ,且(36)0.4P X <<=,则( )0P X <=( )。 A .0.1 B .0.4 C .0.6 D .1 (7)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每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的产量环比增长速度( )。 A . 年年下降 B . 年年增长 C . 年年保持不变 D . 无法做结论 (8)设()~X P λ,已知()()12P X P X ===,则()3P X =的数值为(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自 觉 遵 守 考 试 规 则,诚 信 考 试,绝 不 作 弊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大学统计学简答题复习及答案

习题一总论 1?简述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含义及其关系。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统计所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简称个体。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所指的具体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而变化的。总体可以变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可以变为总体。 2 ?什么是指标和标志?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如何? 指标即统计指标,指反映统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与标志的区别:①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②所有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却通常不能用数值表示。指标与标志的联系:①指标是对总体中各单位标志表现进行综合的结果,有许多统计指标其数值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品质标志本身虽无数值,但许多指标却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计算出来的。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来的总体变成总体单位,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就变成数量标志;反之,则相对应的数量标志就变成了统计指标。 习题二统计调查 1.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应包括:①确定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③确定调查内容,拟订调查表;④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⑤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2.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调查对象是指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现象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个别单位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指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它与调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3?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典型单位和重点单位性质不同。典型调查强调被选单位在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典型性,是有 意识地选取的;而重点调查则强调被选单位某标志值在总体标志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客观存在的。 ②侧重点不同。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调查深入细致,同时也注重定性调查; 而重点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总体的数量状况,着眼于普遍情况,注重量的调查。

应用统计复习重点

应用统计复习重点

聚类分析 ●做聚类分析时,层次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 以及两步聚类法三种方法。应该如何选择层次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 首先看数据类型: 如果参与分类的变量是连续变量,则三种方法都适用;如果变量中包含离散变量,则 需要先对离散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否则应该适用两步聚类法。 再看数据量: 当数据量较少时(如<100),三种方法都适用; 当数据量较多时(如>1000),则应该 考虑K-均值法或者两步聚类法。 最后看分类对象: 对样本分类,三种方法都适用;对变量分类,应选择层次聚类法。 ●Q聚类主要针对什么进行分类?R聚类主要针 对什么分类? Q聚类:样本 R聚类:变量 ●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中,点间距离的计算有多 种不同的计算公式,试写出三个不同的距离公

式。 欧式距离Euclidean 平方欧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块距离Block 切比雪夫距离Chebychev Minkovski 距离 马氏距离 '1()() i i i i x y x y --∑- ● 对变量进行聚类分析中,有哪两种测度相似度 的方法? 夹角余弦 Pearson 相关系数 ● 层次聚类法(系统聚类法)计算类间距离有多种方法,试写出两种方法。 ● 在聚类分析中,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主要有哪些种定义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p i i i y x 1 2 )(∑=-p i i i y x 1 2 )(∑ =-p i i i y x 1 i i y x -max q p i q i i y x ∑ =-1 2 2cos i i i xy i i i i x y x y θ= ∑∑∑2 2 ()() ()() i i i xy i i i i x x y y r x x y y --= --∑∑∑

《应用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30分) △ 1.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6,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 B )。 A 、9.3 B 、9 C 、6 D 、10 2.某商业局对其所属商店的销售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 请指出哪项是正确的( C )。 A 、80—89% 90—99% 100—109% 110%以上 B 、80%以下 80.1—90% 90.1—100% 100.1—110% C 、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以上 D 、85%以下 85—95% 95—105% 105—115% 3.以下是根据8位销售员一个月销售某产品的数量制作的茎叶图 3 02 6785 5654 则销售的中位数为( C ) 。 A. 5 B. 45 C. 56.5 D. 7.5 4.按使用寿命分组的产品损坏率一般表现为( D )分布。 A 、钟型 B 、对称 C 、J 型 D 、U 型 5.某11位举重运动员体重分别为:101斤、102斤、103斤、108 斤、102斤、105斤、102斤、110斤、105斤、102斤,据此计 算平均数,结果满足( D )。 A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 C 、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D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6.甲数列的标准差为7.07,平均数为70,乙数列的标准差为3.41, 平均数为7,则( D )。 A 、甲数列平均数代表性高; B 、乙数列平均数代表性高; C 、两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D 、甲数列离散程度大; 7.某银行想知道平均每户活期存款余额和估计其总量,根据存折 账号的顺序,每50本存折抽出一本登记其余额。这样的抽样组 织形式是( C ) A 、类型抽样 B 、整群抽样 C 、机械抽样 D 、纯随机抽样 8.在方差分析中,检验统计量F 是( B )。 A 、组间平方和除以组内平方和 B 、组间均方和除以组内均方 C 、组间平方和除以总平方和 D 、组内均方和除以组间均方 9. 回归方程中,若回归系数为正,则( A )。 A 、表明现象正相关 B 、表明现象负相关 C 、表明相关程度很弱 D 、不能说明相关的方向和程度 △10.已知某工厂甲产品产量和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 线上,当产量为1000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 变化的成本为6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 A ) A 、x y 246000?+= B 、x y 24.06?+= C 、x y 624000?+= D 、x y 600024?+= 11.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A )。 A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B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2018统计学-18总复习资料

《统计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预测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 2.要研究某地区570家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570家工业企业 C.570家工业企业每一件产品 D.570家工业企业全部工业产品 3.为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对鞍钢、武钢、宝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的产量进行调查,属于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简单随机抽样调查 D.整群抽样调查 4.某商品销售量的前三个季度的季节指数分别为:112%,88%,90%,则第四个季度的季节指数为()。 A.102% B.110% C.98% D.100% 5.某厂2009年完成产值2千万,2010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5% B.5% C.115.5% D.15.5% 6.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 A.普查和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7.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最好用()。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8.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8年,第三组为10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A.8年 B.7.55年 C.32.5年 D.7.8年 9.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10.某商品价格比原先降低5%,销售量增长了5%,则销售额()。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确定

《应用统计学》复习题库

第一章思考题及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3.统计活动具有...和的职能。 4.统计指标反映的是的数量特征,数量标志反映的是的数量特征。 5.在人口总体中,个体是“”,“文化程度”是标志。 6.统计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运用着各种专门的方法,如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等。 7.统计标志是总体中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它分为和两种。 8.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情况,总体是.个体是。9.性别是标志,标志表现则具体为或两种结果。 10.一件商品的价格在标志分类上属于。 11.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和等构成。 12.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和。 13.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指标称为指标。 14.统计活动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和三个阶段。 15.经过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统计学。 16.古典统计学时期有两大学派,它们分别是和。 17.《关于死之表的自然和政治观察》一书的作者是,他第一次编制了“生命表”。 18.提出了著名的误差理论和“平均人”思想。 19.统计研究的数量性是指通过数来反映事物的量的.量的.量的和量的。 20.统计学包括和两部分内容。 21.总体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的多少称为;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的多少称为。 22.总体中的一个组或类,可被称为一个研究域或。 23.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称为。 24.统计理论与方法,事实上就是关于的理论和方法。 25.总体的三大特征是.和。 26.总体的差异性要求体现在至少具有一个用以说明个体特征的。 27.企业性质标志适用的测定尺度是,产品质量等级标志适用的测定尺度是,企业利润标志适用的测定尺度是,企业产量标志适用的测定尺度是。 28.可变的数量标志的抽象化称为。它按其所受影响因素不同,可分为和两种,按其数值的变化是否连续出现,可分为和两种。 29.个体是的承担者。 3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和两种。 31.若干互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 32. 统计研究的一大任务就是要用的样本指标值去推断的总体指标值。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个体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南海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统计学总复习(详细)

《统计学原理》总复习 2011年6月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五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第六章 抽样调查和参数估计 第七章 假设检验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 第九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 第十章 统计指数 第十一章 统计分析和统计新闻写作(不考) 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2

第一章 绪论 £统计的含义 £统计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数据的类型 £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3

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4 £统计的三种含义 ? 1.统计工作:是指搜集、整理、分析和显示统计数据的活动。 ? 2.统计资料:是指统计活动的结果,即统计数据。 ? 3.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 论科学和艺术。 £统计的特点: ? 数量性 ? 具体性 ? 综合性 £统计的作用 ? 统计是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 ? 统计是治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 统计是科学研究 的有效工具 £统计的研究对象: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 变化 第一章 绪论

统计学和统计数据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工作的规律性 £统计学的分类: ?从统计学方法构成方面分类:1、描述统计学;2、推 断统计学。 ?从统计方法研究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角度来看:1、理论 统计学;2、应用统计学。 £数据的类型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5

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样本、样本容量 ?二者的关系:没有总体单位,总体就不存在;没有总 体,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点: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2、标志与指标、变量、变量值 ?标志;描述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统计指标:描述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l数量指标:是指反映事物的规模或总量的指标。 l质量指标:是指反映事物的性质、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标。 l两者的关系:指标数值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两者随总体单位 的相互转化而转化。但两者说明的对象不同,表现形式也不 同。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名称,包括可变标志和指 标 ?变量值:变量的取值,称变量值。 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6

应用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6,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 B )。 A 、 B 、9 C 、6 D 、10 2.某商业局对其所属商店的销售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哪项是正确的 ( C )。 A 、80—89% 90—99% 100—109% 110%以上 B 、80%以下 —90% —100% —110% C 、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以上 D 、85%以下 85—95% 95—105% 105—115% 3.以下是根据8位销售员一个月销售某产品的数量制作的茎叶图 3 02 6785 5654 则销售的中位数为( C )。 A. 5 B. 45 C. D. 4.按使用寿命分组的产品损坏率一般表现为( D )分布。 A 、钟型 B 、对称 C 、J 型 D 、U 型 5.某11位举重运动员体重分别为:101斤、102斤、103斤、108斤、102斤、105斤、 102斤、110斤、105斤、102斤,据此计算平均数,结果满足( D )。 A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 C 、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D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6.甲数列的标准差为,平均数为70,乙数列的标准差为,平均数为7,则( D )。 A 、甲数列平均数代表性高; B 、乙数列平均数代表性高; C 、两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D 、甲数列离散程度大; 7.某银行想知道平均每户活期存款余额和估计其总量,根据存折账号的顺序,每50本 存折抽出一本登记其余额。这样的抽样组织形式是( C ) A 、类型抽样 B 、整群抽样 C 、机械抽样 D 、纯随机抽样 8.在方差分析中,检验统计量F 是( B )。 A 、组间平方和除以组内平方和 B 、组间均方和除以组内均方 C 、组间平方和除以总平方和 D 、组内均方和除以组间均方 9. 回归方程中,若回归系数为正,则( A )。 A 、表明现象正相关 B 、表明现象负相关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大学统计学复习

大学统计学复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统计学 1.什么是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通常用文字来表述,其结果均表现为类别,因而也可统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1.分类数据:是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值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只是用文字来表述。顺序数据: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顺序数据虽然也是类别,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什么是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是用数值来表现的,因此;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P5 2.抽样误差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P30 样本量的大小,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总体的变异性,总体的变异性越大,抽样误差越大。 3.品质数据有哪些图形表示方式():P43 条形图、帕累托图、饼图、环形图、累积频数分布图。 4.什么是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用Me 表示。中位数将全部数据等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包含50%的数据,一部分数据比中位数大,另一部分则比中位数小。中位数主要用于测度顺序数据的集中趋势,也适用于测度数值型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位置的确定公式:n+1/2(n为数据个数).P75 什么是四分位数:也称四分位点,它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为4部分,其中每部

分包含25%的数据。中间的四分位数就是中位数,处在25%位置上的数值称为下四分位数,处在75%位置上的数值称为上四分位数。P77 平均数的各种计算方式:P78 5.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点与应用场合P82: (1)众数是一组数据分布的峰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具有不唯一性,一组数据可能是一个众数,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是没有众数。众数只有在数据量较多时才有有意义,当数据量较少时,不宜使用众数。众数主要适合作为分类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2)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的分布偏斜程度较大时,使用中位数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中位数主要适合作为集中趋势测度值。 (3)平均数是针对数值型数据计算的,而且利用了全部数据信息,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集中测度值。当数据呈对称分布或接近对称分布时,3个代表值相等或接近相等,这时则应选择平均数作为集中趋势的代表值。缺点是易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对于偏态分布的数据,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6.什么是离群点P88:在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几乎包含了全部数据,而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在统计上称为离群点 什么是离散系数P89:也称为变异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计算公式:,,,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主要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离散系数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小。

专业课精细学习计划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硕士4322016年复习经验

专业课精细学习计划 学校:上海财经大学 专业课代码及名称:统计学(432) 适用学院、专业: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统计专业 计划制定人:

目录 一、专业课复习全年规划 (3) 1、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16年8月) (3) 2、强化提高阶段(16年9月-16年11月) (3) 3、冲刺阶段(16年12月-16年12月) (3) 二、专业课参考资料 (3) 三、专业课学习方法解读 (3)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3) 2.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3) 3.真题的使用方法 (4) 四、专业课各阶段具体学习计划 (4)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16年8月) (4) 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16年9月—16年11月) (8) (一)参考书深入复习计划 (9) (二)历年真题学习计划 (15)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16年11月-16年12月) (16) 五、经验分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6)

一、专业课复习全年规划 1、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16年8月) 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本专业考生要在抓好专业课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温习指定参考书,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16年9月-16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16年12月-16年12月)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二、专业课参考资料 1、教材:《统计学》(贾俊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 2、配套习题:《MAS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统计学学习指导书》 3、上财历年432真题、其他30所高校432真题 三、专业课学习方法解读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