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人教版
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预防疾病。
板书设计:
1. 内环境的基本概念
- 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组成:细胞外液
2. 内环境的稳态
- 稳态: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网络
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 温度、pH、渗透压:维持稳态至关重要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 生命观念:使学生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认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
3.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模型建构、归纳总结、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进行深入思考。
8. 内环境稳态的研究方法:介绍研究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细胞培养、同位素标记、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9. 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内环境稳态知识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0. 健康生活方式与内环境稳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维持内环境稳态,预防疾病。
(7)交流分享: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生物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5.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重点知识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运作
关键词: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作
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关键调节机制。
6.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重点知识点: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内环境稳态、正常生命活动、重要性
句: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对细胞代谢、生长发育、免疫防御等方面至关重要。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I I I I适用学科高中生物适用年级高二I I I I■■ 「■■■ 「J I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L ________ ___________ J ____ _ ________________ J ___________ 知识点 1.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I I4.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4.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5.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6.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I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I I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I II II I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I II III I; ■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I■・■ I■・■ I・■ I■・■ ■ ■・■ I■・■ I■ ■ ■・l ■・1教学过程一导入使用建议:《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内环境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

3. 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材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3. 实验器材和材料展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人体内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为什么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3:探讨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实验或案例分析。

Step 4:讲解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向学生介绍稳态的概念,以及人体维持稳态对细胞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5:讨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包括体温、血糖、血压等方面的稳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Step 6:小结和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课后阅读或实验报告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内环境的知识和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内环境与体内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由内环境破坏引起代谢紊乱的生理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举例阐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1.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

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

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

无论是投影演示、实例分析,还是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五、教学过程导课:通过以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单细胞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例如,草履虫(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并口答:单细胞的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下面我们以人体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内环境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教师指导:1.引导学生识图,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2.诱导性地说明内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______稳态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题: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组织液吸水会导致组织水肿: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稳态的定义和维持机制。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内环境的概念。

展示图表:使用图表展示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各自功能。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温度、pH、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特性。

使用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2.4 教学活动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稳态的维持机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学生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用图表和实例展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

第四章: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4.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疾病。

4.4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案例。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达1600 r,炉前起码超过100C。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C左右,这是为什么?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问题导入: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什么?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 女人是水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3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回顾板书,学生总结重难点。

4 巩固练习
(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含义不同的一项:()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淋巴、组织液
D 内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
(3)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由哪些细胞外液构成的?
5 课后作业
以图解的方式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第二课时
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结果: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同一个人在一天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变化有何异同?让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C,处于动态平衡中。

启发学生列举事实:由体温进而联想到内环境PH和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进行演示实验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
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内各加入等量几滴HCl和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甲
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的原因,掌握渗透压稳定性的意义。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生化六项化验单,先说明各项检查项目与健康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请学生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实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学生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最后总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最后学生讨论小结:
1 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 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紊乱 D 糖尿病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为什么说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新课标下如何开展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研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纵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目的大多在一个设计完整的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的实验成果,实验结果都在预料之中,学生的主观思维和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

而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打破“明确目的——掌握操作步骤——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探究性教学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提供背景资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
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
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现象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

而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应变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视实验教材为法宝,不加取舍的传授给学生。

在探究教学中,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判断反思,再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探究性实验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从而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能驾驭实验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试验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研读多本相关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查阅国内外科学教育的资料,对科学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有关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

同时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改变理科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实验探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重视和深刻认识实验教学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

(2)更新教学方法,提倡探究精神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法,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

教师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方法的变化,做好“提问”的示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授之以鱼”,学生不会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而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运用探究教学,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在实验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组织成主动参与探索科学问题过程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由于探究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的,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成直觉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综上所诉,是我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