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4.教学时数: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维持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a.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
b. 内环境的作用: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氧气,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c. 稳态的概念:生命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d. 稳态的维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e.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f. 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激素调节。
2. 教学难点:a. 细胞外液的组成和分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它们在体内分布广泛,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b. 稳态的维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之间的关系和协调。
c. 反射的概念和类型: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d. 激素调节的机制和作用: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生理活动。
e.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结果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a.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c. 案例研究: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d.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2课时〔思考与讨论1〕〔板书〕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三、老师提示。
分析回答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自主学习】(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分为和。
细胞内液存在于,约占2/3;细胞外液存在于,约占1/3,主要由、和组成。
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图):(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水(90%)、无机盐(约1%)、(7%~9%)、血液运输的物质(各种、、、等)。
组织液、淋巴:除含外,其余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
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近中性,为。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是,一般维持在。
(四)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该过程需要各个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和。
(五)内环境的动态变化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和在不断发生改变。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
如人的体温,会因、的不同存在微小差异,但始终接近37度。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
(六)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正常的发挥催化作用。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A.纤维素B.尿素C.激素D.维生素3.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4.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扫描高考】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落实方案: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突破策略: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
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
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
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总结并思考:A、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淋巴组织液血浆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概念:。
血液PH维持正常值: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物质交换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内环境物质交换组成包括外界环境=C、稳态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一、考纲要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Ⅱ二、考点梳理考点1、体液与内环境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由(约占2/3)和构成,后者主要由、、等组成。
2.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是的直接环境。
(3)组成成分:、、等组成。
(4)组成成分间关系:。
思考:1、填表:几种细胞的内环境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环境2、细胞内液和细胞液的区别是什么?例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內液变式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变式2、如右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C.抗体只能在液体④和①中出现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变式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其水的来源为(填字母),通过结构转移。
(填字母和名称)(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①④⑥合称为,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
(4)图乙中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
(5)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原因是图中[]内存在着物质。
考点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①营养物质:、、、、、甘油和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等③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成分比较(1)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案(公开课)

C________。
四种物质的交换概况:
的媒介.
+ B.H
2+ D.Na、葡萄糖、氨基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
、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
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段变化的原因(
H3PO4
发生氧化反应
乳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
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思考: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C.考点五、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与意义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D.下列叙述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关系最不密切的是肾脏不时的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3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回顾板书,学生总结重难点。
4 巩固练习
(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含义不同的一项:()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淋巴、组织液
D 内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
(3)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由哪些细胞外液构成的?
5 课后作业
以图解的方式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第二课时
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结果: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同一个人在一天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变化有何异同?让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C,处于动态平衡中。
启发学生列举事实:由体温进而联想到内环境PH和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进行演示实验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
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内各加入等量几滴HCl和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的原因,掌握渗透压稳定性的意义。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生化六项化验单,先说明各项检查项目与健康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请学生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实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学生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最后总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最后学生讨论小结:
1 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 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为什么说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新课标下如何开展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研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纵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目的大多在一个设计完整的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的实验成果,实验结果都在预料之中,学生的主观思维和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
而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打破“明确目的——掌握操作步骤——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探究性教学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提供背景资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
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现象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
而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应变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视实验教材为法宝,不加取舍的传授给学生。
在探究教学中,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判断反思,再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探究性实验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从而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能驾驭实验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试验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研读多本相关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查阅国内外科学教育的资料,对科学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有关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
同时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改变理科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实验探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重视和深刻认识实验教学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
(2)更新教学方法,提倡探究精神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法,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方法的变化,做好“提问”的示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授之以鱼”,学生不会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而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
以渔”的目的。
运用探究教学,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在实验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组织成主动参与探索科学问题过程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由于探究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的,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成直觉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综上所诉,是我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