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合集下载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引言: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维持自身生存与正常功能的过程中,生物体需要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本教案旨在介绍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作用和调节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1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部外界与生物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平衡状态。

它包括细胞内液、体液和组织液三部分。

1.2 稳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作用与意义2.1 维持生命活动内环境与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通过保持稳定的内环境,生物体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物质交换以及合适的温度、pH等生理参数。

2.2 保护细胞稳定的内环境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通过维持适宜的温度、水分、离子浓度等,生物体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2.3 适应环境变化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能力使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内环境来维持稳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3.1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一种重要机制。

当某一生理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生物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该参数回归正常范围。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增加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措施来降低体温。

3.2 激素调节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信使分子。

激素能够在体内迅速传递信息并调节相应的生理功能。

例如,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新陈代谢等。

3.3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系统。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生物体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四、教学活动4.1 实验演示:负反馈调节模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模拟负反馈调节的过程。

例如模拟体温调节,让学生通过增加或减少环境温度,观察身体出汗和血管扩张收缩的反应,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生物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生物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

4.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血浆3.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①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②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醒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2)酸碱度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②稳定原因: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参与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下面是体液各部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

(1)B、C分别为什么结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

(2)b、c、d分别为什么液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c、d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一、考纲要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Ⅱ二、考点梳理考点1、体液与内环境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由(约占2/3)和构成,后者主要由、、等组成。

2.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是的直接环境。

(3)组成成分:、、等组成。

(4)组成成分间关系:。

思考:1、填表:几种细胞的内环境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环境2、细胞内液和细胞液的区别是什么?例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內液变式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变式2、如右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C.抗体只能在液体④和①中出现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变式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其水的来源为(填字母),通过结构转移。

(填字母和名称)(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①④⑥合称为,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

(4)图乙中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

(5)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原因是图中[]内存在着物质。

考点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①营养物质:、、、、、甘油和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等③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成分比较(1)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

3. 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材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3. 实验器材和材料展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人体内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为什么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3:探讨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实验或案例分析。

Step 4:讲解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向学生介绍稳态的概念,以及人体维持稳态对细胞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5:讨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包括体温、血糖、血压等方面的稳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Step 6:小结和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课后阅读或实验报告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和认识。

人体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学案【学习目标】1.内环境的组成 Ⅱ 2.稳态的生理意义 Ⅱ 【预习要求】知识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由①________(约占23)和②________组成,其中③________又称内环境。

知识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功能22.功能:内环境是⑲________________的媒介想一想:(1)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 +和Cl -?(2)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用何种溶液溶解药物?用蒸馏水可以吗?为什么?知识点三 内环境稳态议一议:(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为什么?(2)肾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全身水肿?【基础检测】判断正误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

2.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

3.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

4.毛细淋巴管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

5.组织细胞(如肝细胞、肺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

6.体温随年龄不同、昼夜不同而有大幅度的变动( )。

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很容易破坏的( )。

8.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几种典型化学反应:①血浆pH 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

【学习过程】,内环境——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1.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图:物质类别转移途径相关系统穿膜层数养料(如葡萄糖) 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进出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组织细胞(1)=7层废物(如尿素) 组织细胞→组织液(内环境)→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肾小管壁细胞(2)=7层O 2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呼吸系统循环系统O 2进出肺泡壁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11层;CO 2运输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CO 2 与O 2的转移途径相反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3.组织水肿及其成因分析 (1)组织水肿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新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理解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而且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而本节又是这一章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关于人体生理的许多知识都已经遗忘,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尿液形成、消化吸收以及呼吸过程等知识补充给学生,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发展思辩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教学方法: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拟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______稳态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题: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组织液吸水会导致组织水肿: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稳态的定义和维持机制。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内环境的概念。

展示图表:使用图表展示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各自功能。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温度、pH、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特性。

使用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2.4 教学活动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稳态的维持机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学生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用图表和实例展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

第四章: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4.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疾病。

4.4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案例。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达1600 r,炉前起码超过100C。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C左右,这是为什么?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问题导入: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什么?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 女人是水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b)???重?????????1???2???3????难??????1???23???1???2???3 1 2A 、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血液PH 维持正常值:----------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C 、稳态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

如血液中Ca 、P 含量降低时,会导致----病(成
年)和-------------------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六、课时演练:
1、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精心整理
A 、血液中的水分
B 、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 、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
D 、消化道中的水分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B 、淋巴和组织液、血浆
C 、血浆、淋巴
D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4、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与内环境稳态无关()
糖尿病坏血病抽搐色盲性腺发育不全
A 、1、2、3
B 、3、4
C 、2、5
D 、4、5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这项A.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