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 育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 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 世界意识。
• 遵守社会规范 •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 纪律。 •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 电、纸张等资源。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
总目标 •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 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内容
• • • •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的生活
• 如,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 会照顾自己。 •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 指导下利用。 •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 规则,注意安全。 •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分目标
•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 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 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 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一、总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德育工作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放在首位,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德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坚持家校社协同。
加强家校合作,发挥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分层分类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的法治意识,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4)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5)具备基本的法治素养,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评价原则
客观性原则
评价应基于事实和证据,不受主观因 素和个人偏见影响。
全面性原则
评价应涵盖德育目标的各个方面,包 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
发展性原则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仅 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
激励性原则
评价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评价方法
观察法的个人Leabharlann 德修养。法制教育总结词
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
治观念。
法律知识教育
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 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观念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尊重 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守法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树立守法意识。
03
德育实施途径
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是指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德育的渗透,实现 德育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提高学 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
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等方面,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活动德育
活动德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实 施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
学科德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思维和道德 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德育的实施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 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指专门针对学生道德教育而设置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实施的 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①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事业和职业,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教育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④帮助儿童了解生活中的艰辛和挫折,培养勇气和毅力,为实现理想奋斗。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儿童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一种教育。
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①教育儿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惯,如诚实、守信、友爱、助人等。
②教育儿童认识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如尊老爱幼、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
XXX了解职业道德,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④教育儿童了解家庭美德,如孝顺、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等。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为其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修改后的文章: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1、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小学德育内容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共同性和继承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3、确定依据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
4、小学德育内容①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
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全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大纲
全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大纲第一章: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国小学阶段,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实施适宜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第二章:教育目标1.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2. 法治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
法治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
第三章:教育内容1. 德育内容: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勤奋研究等方面的教育。
德育内容: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等方面的教育。
2. 法治教育内容:包括宪法法规、法律常识、法律实务、法律案例等方面的教育。
法治教育内容:包括宪法法规、法律常识、法律实务、法律案例等方面的教育。
第四章:教育方法1. 德育方法: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德育方法: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 法治教育方法:采用讲解法律、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技能。
法治教育方法:采用讲解法律、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技能。
第五章:评价与反馈1. 德育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给予正面的鼓励和适时的指导。
德育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给予正面的鼓励和适时的指导。
德育工作计划:小学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计划:小学德育工作目标一、德育理念与目标德育工作的理念应立足于全面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工作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德育体系,通过实施德育课程和活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目标细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道德品质:通过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增强公民素养:教育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促进全面发展: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德育内容与方法德育内容应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方面。
德育方法要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活动。
内容丰富主题教育: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节庆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
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
公民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方法多样课堂教学:通过德育课程,系统传授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
三、德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德育评价体系,以评价结果为导向,优化德育工作方案,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评价标准道德品质:评价学生的诚信、尊重、友善、勤劳等道德品质的发展情况。
公民素养:考察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情况。
行为表现:通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场合的行为表现,评估德育效果。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方面,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首先,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
小学德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是行为规范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引导学生遵守校纪、班规和社会公德。
再次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情感管理和心理调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最后是安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学生学会预防意外伤害和自我保护。
最后,小学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激励和规范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家长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懂得感恩、尊重他人、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总之,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内容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新一代。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能够在德育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教育学》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培养学⽣品德素养的教育⽬标;德育内容则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
德育任务是教育⽬的在德育⽅⾯的直接体现;德育内容则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作。
(⼀)⼩学德育的任务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活。
这⼀品德素养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品质等等。
在现阶段的中国,适应社会发展,当然⾸先是要适应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但是德育任务中对教育对象个体⽣活幸福⽬标的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将两个⽅⾯结合起来辩证理解。
关于⼩学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中⼩学德育⼯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中⼩学德育⼯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明⾏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不断提⾼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学德育纲要》也规定我国⼩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初步具有爱祖国、爱⼈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明⾏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管理⾃⼰、帮助别⼈、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的能⼒,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是基本道德⾏为规范的教育;⼆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层次的世界观与⼈⽣观、理想教育等。
依据这⼀层次划分,我国⼩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个⽅⾯。
1.基本道德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
基本道德往往是历传承下来为⼈类社会⼴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概念界说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上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教育儿童逐步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初步树立起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矫正自己的行为。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我镇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第三章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本章摘要:本章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论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概述一、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按照既定的目标行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恩格斯在说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曾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为活动的指标。
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人在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可能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设定活动目的,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和达到目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既定目标的。
一般把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教育活动的总的目标,称之为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
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称作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目标的实现。
就教育目标而言,目标总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可以实现的,且能预测未来的效果。
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
【教资】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02
避免以知识传授代替品德培养。虽然知识传授是品德培养的基础,但品德培养 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简单延伸。在德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品德培养的重要 性,不能以知识传授代替品德培养。
03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 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
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
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研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建立评价机制
制定德育工作评价标准
制定德育工作评价标准,明确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要求 ,确保德育工作质量。
定期开展德育评价
定期开展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 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
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以及现代 信息技术等手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01
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能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 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文艺汇演、科技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意识和创新精神。
05
注意德育目标的实施误区
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
01
知识传授和品德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不应将两者割裂开来。在实施德育 目标时,应注重知识传授和品德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教资】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授社会公德知 识,引导他们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 和尊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诚实守信教育
总结词
诚实守信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良好 行为习惯。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 ,向小学生传授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准则,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自律能 力。
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德育教育,使小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小学德育的内容
01
02
03
思想教育
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 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教育
包括公民教育和民主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和民主观念。
道德教育
包括家庭道德、学校道德 和社会道德教育,培养小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 为习惯。
小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词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国家标志、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的意 义,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家长的意见,关注家长的需求,形成 良好的合作关系。
社会实践
总结词
检验学生品德的重要方式
具体措施
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 活动。
ABCD
详细描述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检验自己的品德水平,提高道德修养。
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与内容小学德育目标1、道德教育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
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包括:(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热爱生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要教育学生树立心目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师生、睦邻友好相待。
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
(3)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养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盲目消费,在家庭中要尊敬、热爱、关心父母,听从他们正确的教导和指点。
(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
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逐步树立环保意识。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2、法纪素质目标。
教育学生知道国家法律中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要求,教育学生学习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使他们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知法和护法的关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3、心理素质目标。
(1)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宽厚、有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做人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要讲信用,守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知道为人要正直、宽厚的道理。
有同情心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
(2)教育学生要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使他们知道这些良好的意志和品质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
(3)教育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立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知道生活自理,自觉学习,不依赖他人是自强独立的表现。
(4)教育学生确立时效观念,重视质量,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4、思想素质目标。
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小学德育目标我们说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方面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小学德育目标以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具有“五爱”情感和生活自理能力为重点。
具体要求如下:1.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爱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并懂得他们的含义。
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具有初步的集体意识、关心热爱集体。
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并努力学习。
相信科学,不迷信。
3.尊重他人、乐于帮助别人、对人讲文明礼貌,初步掌握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礼节规范。
有基本的公德心。
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
4.遵守校规校纪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有初步的纪律观念。
5.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同情心,不任性,逐步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二、小学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为完成特定的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教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
小学德育以文明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及五爱情感教育为重点内容。
特别是重点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所有内容的教育都重在启蒙和奠基。
1.热爱祖国的教育:进行国家标志——国旗、国徽及国歌的教育;热爱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的教育;爱祖国、爱家乡的实现感情的培养和教育。
2.热爱人民的教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的教育;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培养和教育。
3.热爱劳动的教育:劳动光荣的教育;简单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的劳动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教育。
4.热爱科学的教育:科学的重要性和相信科学的教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
5.理想教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育;树立学习榜样的教育;长大成为对祖国有用人才的教育。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德育内容应具有思想性,能够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
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内容是否具有现实性
德育内容应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与 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
内容是否具有系统性
德育内容应具有系统性,涵盖思想、 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形成完整 的教育体系。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孩 子在文化熏陶中提高道德素质。
PART 04
德育内容的实施方法
理论教育法
总结词
通过理论授课、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
详细描述
理论教育法是学校德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 将德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德育的基本概 念、原则和价值观,为进一步实践打下基础。
目标是否关注个体全面发展
德育目标应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思 想道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
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否体现时代性
德育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 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得到落实。
德育目标应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的要 求,针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教 育目标。
德育内容评价标准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 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学校教育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提 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小学德育目标和计划
小学德育目标和计划
目标:
-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划:
1. 设立德育教育课程:在日常研究中,将德育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道德教育。
同时,设立专门的德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通过开展各类道德教育活动,如德育讲座、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通过榜样教育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3. 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4.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集体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团队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自主研究和自我管理的合格者。
总结:
小学德育目标和计划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通过德育教育课程和各类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同时也可以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内涵(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
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 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
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
(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
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近景目标是具体的德育目标,是总目标派生出来的,是为逐步实现长远的总目标服务的。
长远的总目标是由若干个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目标构成,是通过一系列的近景德育目标逐步实现的。
在教育实践中的对策和要求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例如:“一字管理法” (具体的各个阶段性的目标,去实现:培养“多能一专”的合格的小学教师)3、从德育目标的内容层次划分类型:广泛性目标和先进性目标广泛性目标是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先进性目标是对共产党员、先进分子、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
比如:对群众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对共产党员就要求“无神论”,信仰马克思主义。
学校教育的问题就在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目标混为一谈,把理想和现实混为一谈,搞平均主义。
党员干部不能起很好的榜样示范和带头作用,群众无法达成教育要求,造成教育的尴尬和无奈。
4、从品德结构要素上划分德育目标类型: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也就有相应的德育目标。
当前教育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关注道德认识(道德知识教学),关注道德行为(指标性考核),忽视品德形成的重要的中介环节: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认识德育目标,有助于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发现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二、德育目标的特点A:主观性、客观性、实践性1、主观性:预想的结果2、客观性:社会制约性、德育对象的需要和可能性3、实践性:把主观、超前的目标变为现实B、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1、社会历史性: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要求2、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3、民族性: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一)社会规定性:主流思想观点的确立——善良、正直(二)时代性如何看待小学课本删去《狼牙山五壮士》,换成《微笑着面对一切》(桑兰),(三)适应性如何看待流行歌曲(《蜗牛》周杰伦)进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四)层次性如: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的结合性教育: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性认知、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三、德育目标的设计依据分析(一)反映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教育制度,精神文化、民族传统等(二)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应酬”(三)符合品德的形成规律:知情意行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一)时代性:如何看待流行歌曲(《蜗牛》周杰伦)进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如何看待小学课本删去《狼牙山五壮士》,换成《微笑着面对一切》(桑兰)和刘翔《蜗牛》作曲 : 周杰倫作词 : 周杰倫(“世界发展大会”开幕式主题曲)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你静得像都不敢歇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轻轻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夜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夜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二) 继承性: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古为今用) (三)融合性:外来文化(洋为中用)(四)有序性:简单到复杂(五)统一性:(六)差异性:,,,这一点是当前德育目标当中处理得不太好的问题,把差别性当成了“分层”,比如:“性教育”应该是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构成,不是在某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性认知、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但是我们主要有“青春期教育”,其他阶段则没有跟上,这是对“差异性”的片面理解。
[思考与讨论]比较教材中的初中和高中的德育目标,说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目标内容强调差异性,忽视统一性和发展性 [附录]美国的公民教育的目标(17条)(1)自律,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应做之事,而且要做自己虽不愿意但社会需要自己做的正当的事;(2)守信;(3)诚实,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商业活动和政府机构间的交往,都要诚实无欺;(4)实现最佳自我,能有勇气抑制集体的不当压力,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不当的事;(5)利已但不损人,即在追求个体或群体目标的实现时,手段正常合法,并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6)勇于承认错误;(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懂得取胜是重要的,但这并非至高无上,重在参与;(8)谦恭礼貌;(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自己那样待人;(10)懂得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道理;(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3)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包括尊重学校、企业、公共、政府以及每一个人的财产权;(14)遵守法律;(15)尊重自由;(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17)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
[附录2] 国外的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一、美国的公民教育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
美国的《公民读本》很多,其中密歇根大学的教育教授是这样编写的:第一章:你:一个人;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到“做个好公民”;第二章:你:一个学生。
谈“学习的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地思考”;第三章:你: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
“政府存在的理由”。
第四章:你:一个公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公民读本》如此开端的原因,是此书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的,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上。
二、德国德国是一个以严谨认真、恪守规则著称的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自然也要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
三、法国法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弘扬传承法国文化,抵制美国文化。
(法国的宫廷文化——美国的牛仔文化)四、日本日本针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自杀、杀人、破坏自然等现象,在德育课中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念”等内容。
五、英国英国人一向认为,让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会的事情。
学校的德育课主要以现实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但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这些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
五、世界各国的德育取向(目标内容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突出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市场取向带来的道德倒退,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明日的世界,教育今日的青少年儿童”的呼声强烈。
各国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的比较一致,那就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公民、树立健全人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节(我国的) 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二、社会主义三、道德教育四、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五、心理教育一、爱国主义教育1、热爱祖国的教育从何入手,有人抱怨,我没有机会“爱国”。
你觉得呢,——“位卑未感忘忧国”真正的德育,往往不是从“忘我”开始,而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很多孩子认真学习,希望能考上好大学,挣了钱孝敬父母,比教师灌输“学习是为报效祖国”要有实效,[附录]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序列(王逢贤)从爱父母、爱亲人、爱教师、爱同学到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到爱整个中华民族;从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乃至整个祖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从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到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到爱祖国的共产主义前程。
真正的德育,往往不是从“忘我”开始,而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开始。
[活动]比较两种学习动机的区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完大学,挣了钱孝敬父母2、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仪式(形式)——崇敬感、敬畏感——约束二、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世界观(宇宙观):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什么是“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