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12 中考历史关键考点分类强化练习题汇编:宋元时期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文化

中考历史关键考点分类强化练习题汇编考点:宋元时期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文化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图为旋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海外贸易兴盛D.民族隔阂消除【答案】B2.《金史》中描述:“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
由此可知,“榷场”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边界地区贸易往来 B.有效避免双方战争C.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推动少数民族汉化【答案】A3.七年级历史课上,王老师出示了如下四幅图片,由此可知这节课探究的主题是()秧马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针铺商标A.宋朝时期流芳千古的绘画艺术B.宋代商业的繁荣C.宋朝实现大江南北的统一 D.宋朝经济的发展【答案】D4.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战国牛尊东汉执锸立陶俑北宋《耕获图》A.奴隶制瓦解B.水稻种植技术发展C.农业的发展D.金属冶炼技术的发达【答案】C5.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
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
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哪一部门的现象()A.手工业的水平高B.农业生产技术发展C.商业贸易发达 D.民族文化交融加深【答案】A6.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城市打破了市坊分区,夜市、瓦子、纸币也相继出现。
这反映出当时()A.商品经济的繁荣B.经济重心开始转移C.城市建设逐渐加快D.重农抑商的政策被打破【答案】A7.《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江南地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C.南方人大量北迁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答案】C8.下图是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集中区域统计表,这表明当时的宋朝()C.经济重心南移D.海外贸易发达【答案】C9.“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干系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历史知识。
2.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干系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现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历史图片、数据、表格等多媒体素材。
2. 搜集辽夏金元时期的代表性历史文物或图片,用于教室展示。
3. 制作教室互动环节所需的答题器,以便学生参与教室讨论。
4. 准备相关历史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教室导入和补充说明。
5. 设计教室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辽夏金元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简单介绍辽夏金元的历史背景和统治梗概,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 辽朝部分:a. 介绍辽朝的建立、疆域、政治制度等基本历史知识。
b. 重点讲解辽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突出辽朝的繁荣与开放。
c. 引导学生思考辽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夏朝部分:a. 介绍夏朝的建立、疆域、政治制度等基本历史知识。
b. 重点讲解夏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突出夏朝的进步与变革。
c. 引导学生思考夏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金朝部分:a. 讲解金朝的建立、疆域、政治制度等基本历史知识,强调金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b. 重点讲解金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突出金朝的繁荣与壮大。
c. 引导学生思考金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元朝部分:a. 介绍元朝的建立、疆域、政治制度等基本历史知识,强调元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1.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及要求,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特点,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2.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比较两种不同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辩证否定观;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辩证否定观(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否定,即自己自己,自己自己。
(2)辩证的否定与发展的关系:辩证的否定是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途径。
(3)辩证的否定与联系的关系:辩证的否定是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和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一切,也不是简单地一切,而是既又,既又,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思维方法相对立的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要么。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内涵: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的的和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善于提出,敢于寻找,确立,开拓。
2022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练习新人教版必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2020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卜辞是商周时期在龟甲上用甲骨文刻写的有关占卜的文字,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
类别内容举例序辞叙述占卜的时间和占人的名字武丁之时命辞记录所占卜的问题和期限某次征战占辞记录国王对卜兆的解释显示大吉验辞记验事实与预卜的结果是否相符得到应验由此可知( )①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②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③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④甲骨文实现了文化普及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021江苏扬州中学高一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书和楷书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
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
据此可知,王羲之 ( )A.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B.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C.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D.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3.(2020江苏如皋高二第二学期质量调研)唐朝李颀有诗赠书法家好友,称其:“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以下与该书法家创作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4.中国书法向有晋韵、唐法、宋意之说。
下列书法作品体现晋韵的是( )题组二古代中国绘画艺术5.(2021河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有学者认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画,开始打破了诗与画的界限,突出其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带有浓郁的文人雅趣的意味,创造出有别于一般画家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该学者认为王维( )A.是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B.开后世文人画之先河C.追求景物的逼真摹写D.身处中国画成熟时期6.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出于一种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在宋代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
这说明山水画的发展( )A.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有关B.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C.是科举制度完善的产物D.受到新儒学思想的影响7.(2020山西吕梁高二期中)北宋画家在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时提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10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 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 理创新转变,故①正确,④错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 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故 ②错误。发展新兴产业和风电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 发展,故③正确。 【答案】 A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创新的知识点。科技创新可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品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降耗增效,保护环境。本题 选B项。①②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虽然我国海洋经济上升势 头已经形成,但仍存在很大升级空间。如海洋产业发展较为 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海洋环境污 染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 ( ) ①提高科技贡献率,增加海外经济利润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③扶持新能源产业,打造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④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真题调研】 1.(2012·天津)下图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及 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的柱形图。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
A.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 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D.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 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 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为此,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初中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教案【知识与能力】1. 了解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
2. 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和发展。
3.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运用比较法,分析宋元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宋元时期经济、科技、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
2.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难点】1. 宋元时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宋元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宋元时期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1. 农业发展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农业工具和农作物图片,介绍农业发展的原因,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如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种类的增加等。
2. 手工业发展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瓷器、丝绸等手工艺品图片,介绍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如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市场的需求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如瓷器工艺的成熟、丝绸产量的提高等。
3. 商业发展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货币、市场图片,介绍商业发展的原因,如交通的便利、城市的繁荣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如货币制度的完善、市场的繁荣等。
4. 科技成就教师介绍宋元时期的四大发明在国内外的影响,如印刷术的传播、火药的应用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原因,如文化的繁荣、政府的重视等。
5. 文化特点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诗词、绘画、书法等作品,介绍宋元时期文化特点,如文学艺术的繁荣、宗教信仰的多样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
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1.课标解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 掌握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技和民族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 教学难点: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技和民族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地图和相关史料。
2. 准备辽夏金元的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
3. 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引导性问题。
4. 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
5. 提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请学生简要回答前一节课的内容,包括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 导入新课: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1. 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1)介绍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包括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等。
(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3)引导学生思考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辽夏金元的经济发展(1)介绍辽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
(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辽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辽夏金元的科技文化(1)介绍辽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辽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
4. 辽夏金元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介绍辽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包括民族融合、民族矛盾等方面的情况。
2020人教版政治必修二 第10课 第2框

综合国力
1.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已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力量。对此,下列认识 正确的是( )
①多极B化趋势深入发展 ②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① 竞
世 争
界多 的基
极化稳 础④
步发展 提高经
济
②世 增长
界形 速度
成 就
中美两 能增强
B国极际格竞局
争
③经 力
济
仍
是
综合
国
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各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说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 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体现了各国
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说明经济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①③当选。② 明显错误。④说法绝对。故选B。
2.对世界多极化的认识误区
(1)世界多极化≠世界出现了若干个力量强大的主权国家
世界多极化的表现是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政治经济力 量中心不仅仅包括主权国家(如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也包括国际组 织(如欧盟等)。
(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①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但仅仅是一个趋 势,并不意味着世界多极化已经形成,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 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3.教材P107
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还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对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分 析,你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表现:综合国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从硬实力方面,我 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现在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 新能力的增强、军事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在软 实力方面,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 的提升、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成就设计说明本课是本学期最后一单元中最重要的一课,是在完成了前面时间主线教学后的主题教学单元,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内容中起着总结启发的作用。
就难度而言,本课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知识点较多,但是难度较小。
学习目标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认识到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比较法、图表法。
学法:研读史料、思考归纳、合作探究。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的资料和视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知道的我国先进科技成就有哪些,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2.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哪些成就?3.谁发明了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重要意义?4.2015年,谁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一)“两弹一星”1.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问题:什么是“两弹一星”?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两弹”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通过研读史料,帮助学生“进入”历史现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
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
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A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3)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
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
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
(2)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
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
⑤科学技术发展 ⑥市场经济确立 ②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间贸易扩大
⑦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表现: ①世界贸易的发展:
从1950年到2000年,世界贸易出口总值从 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 增长约100倍。
③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 夺;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不 断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 司的推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④科技:科技革命推动(交通、通讯) ⑤政治:国际政治关系体系的确立、
②冷战: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③1929-1933年经济危机 (3)促进因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4.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1)时间:冷战结束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原因:
思考题:
①中国改革开放 ②冷战结束
1.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主要产业;2. 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状况,认识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3.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情况,认识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化成就。
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a.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b. 农业的发展c. 货币的使用2.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a. 造纸术的发明b. 指南针的应用c. 火药的发明3. 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a. 书法艺术b. 绘画艺术c. 园林艺术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学习重点:介绍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繁荣和辉煌。
3. 学习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成就。
4. 巩固提升:设计一些理解问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定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总结反思: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教材中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相关内容;2. 图书资料:相关书籍、杂志、报纸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4. 图片、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反思:在设计本节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选择题1.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
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守破离"蕴含的哲理是( )A。
丰富的实践经验必定促进思维创新ﻫB。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ﻫC。
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类的实践有决定作用ﻫD、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答案】B【解析】A说法错误,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促进思维创新但不“必定促进";ﻫB符合题意,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体现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说明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说法错误,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类的实践有促进作用而非决定作用;D说法错误,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ﻫ故本题选B、ﻫ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下列选项蕴含“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哲理的是(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ﻫ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ﻫD。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答案】B【解析】A不合题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强调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估计就不一样;B符合题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C不合题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强调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D不合题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故本题选B ﻫ3.面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对传统银行核心业务的挑战,传统银行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并正以积极姿态迎接挑战。
为此,传统银行要( )ﻫ①注重研究新情况,紧密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ﻫ②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动传统银行业务发展③解放思想,放弃传统,打造传统银行新业态④树立创新意识,促进银行业转型升级。
A、①②ﻫB、①④C、②③ﻫD。
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传统银行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研究新情况,紧密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促进银行业转型升级;②说法错误,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而不是“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传统";ﻫ③说法错误,关于传统要辩证地否定,而不是直截了当放弃;故本题选B、ﻫ4.中美合拍片《功夫熊猫》在汲取外来文化中习惯本土的成分后,通过“拆散、重组、移植”基因的方式,达到传承本土文化的初心,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中职历史 第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中职历史第10课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第五单元: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第10课: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学时间】:第X周,第X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通过多种历史材料了解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社会经济各部门迅速发展的表现,理解南宋时期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2) 了解宋元时期的海路交通;3) 了解三大发明及其传播情况。
2.过程与方法:感受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突出成就,提升文学艺术的鉴赏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宋元时期中外贸易的兴盛和经济交流的频繁;认识三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全面理解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状况,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领域进行探究;认识三大发明的技术进步,理解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全方位认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国家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南移完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讲授法、图解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了从两宋期间政权并立,到元朝政权的统一。
今天我们将一起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新课讲授〉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
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
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相对安定;劳力:大量增加;技术:不断进步;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民南迁。
江南开发不是从唐朝开始的,南朝后期,南宋时期完成。
2、经济繁荣的表现第一、农业发展1)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4)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很多茶园。
总之,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

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 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 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 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考点一
考点二
-21-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 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
解析 答答案案
-6-
12345
3.(2016·课标全国Ⅱ)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
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
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 275台套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
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912345
解析 本题属于演绎体现类型的主观题,设问指向明确且对知识要 求具体,因此可结合材料回顾教材相关知识点。材料中提出制定 “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可从辩证法 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本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等角度进 行分析说明。
-10-
考点一
考点二
辩证否定观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推动科技创新
关闭
选B②。创本新题性考思查维辩能证法够的把革观命念批的判存精在神变和为创现新意实识的的存相在关知识点,考查辨 ③对事物联系多样性的科学认知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识与④判把断科、技分成析果与转综化合为、现推理实与生论产证力的是能科力技。创②新说的法错重误要,价实践值具有直 接现A.实①性②,能够把观念B.的①存④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排除;③表述错误,理论来源 于实C.践②,③理论创新必须D.建③立④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排除;①④符合题意。
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意义

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意义1. 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就像是给经济这辆车装上了超级引擎。
你想想看,以前咱们去市场买东西,得一家一家逛,挑来挑去还不一定能找到最划算的。
现在呢,有了电商平台,这就是经济和科技融合的成果。
轻点几下手机,全世界的商品都摆在眼前,价格还透明。
这不仅让咱消费者能轻松买到实惠的东西,商家也能把生意做到全球去,多棒啊!2. 经济和科技深度融合简直是一场魔法秀。
比如说外卖行业,以前谁能想到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吃到各种美食呢?这就是科技给餐饮经济带来的大变革。
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就像一个个传递幸福的小使者。
这种融合让餐厅多了很多订单,也让咱食客省了不少事儿,还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真是一举多得,多让人兴奋的事儿!3. 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就像给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拿智慧农业来说,以前农民伯伯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各种高科技设备。
像无人机可以用来喷洒农药、监测作物生长情况。
这就好比给农民伯伯请了一群超级助手。
农产品产量提高了,质量也更好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酷的事情吗?4. 你看啊,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就如同给制造业装上了智慧的大脑。
以汽车制造为例,以前都是人工在流水线上辛苦地组装零件。
现在呢,机器人可以精准又高效地完成很多复杂的工序。
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钢铁侠在工作。
这使得汽车生产的速度更快、质量更好,而且成本还降低了,这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那可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啊!5. 经济和科技深度融合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就拿线上教育来说吧。
以前学习只能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现在呢,不管是在偏远山区还是繁华都市,只要有网络,就能听到全国甚至全世界优秀老师的课程。
这就像给每个渴望知识的人都发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孩子们的学习机会更多了,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这多好啊!6. 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就像是给旅游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比如说旅游APP,它把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酒店、交通信息都整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
湖
粮
宋
仓
朝
纺织中心
经
济
制瓷中心
的
商 业 中 心
发
展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最终完成
中国古代 经济重心南移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的阶段
2.唐朝五代:开始南移阶段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阶段
南宋时期, 最终完成!
二、对外交往
1987年
海船制造业发达
1987年沉睡在南海海底840多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被发现。 2007年12月,“南海一号”成功实现整体打捞。
转
铜
排
活
字
字
法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6)传播:
欧洲、波斯
活字印刷术 13世纪 朝鲜、日本 东南亚
2、指南针
2、指南针
(1)基础: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
(2)发明: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罗盘” 。 (3)应用: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技术。 (4)传播:12、13世纪,阿拉伯商人将其传到西亚、欧洲。 (5)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两宋商业发展速度加快
1. 城市打破商业区和居民区的界限(空间不受限) 2. 取消夜市禁令(时间不受限)
唐长安城市坊图
商业发展表现
店铺增加,到处开设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都发市展商灯贸成笼活为:出动重经现辐要营夜射的时市到间、商乡不早镇业受市,贸限形易制成区草。市。
好重!
使用纸币
北宋出现“交子”,元代出 现全国通行的纸币
3、火药
(1)发明:唐朝
3、火药的应用
(2)应用: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
元代铜火铳
(3)传播: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影响:作战方式由冷兵器转向热兵器;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欧
洲
火药13、14世纪
阿 印刷术
拉 造纸术 13世纪 伯
指南针12、13世纪
造纸术
四大发明的 传播路线图
造纸术 7世纪 印刷术 13世纪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发明者:北宋时的匠人毕昇(shēng) (3)流程:
胶泥 刻字
烧制 字模
排字 固版
印刷 拆版
泥
活
毕
字
昇
版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优点: (5)发展:
变死字、对死比版雕为版活印字刷、与活活版字,印可刷循,环使用
元代王毕祯昇转的轮创排新字在法哪里?有何优点? 铜活字印刷
轮
元朝对元外朝交大通一路统线图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书中 记载了大都、西安等许多城市的情况,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 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三、科技与文化
四大发明之三在宋元时期得到重大改 进,并运用于实践
1. 桑、麻、茶等经济作物大发展 2. 行业分工日益精细
表现 定窑孩儿枕
丝织业、制瓷业发达
《纺车图》宋 王居汝窑三足洗
定窑
官窑
汝窑 钧窑
官窑 景德镇
哥窑
定窑孩儿枕
哥瓷
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 国制瓷业中心。
钧窑鼓钉三足洗
第十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对外交往 科技与文化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两宋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1.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 垦田面积扩大
2. 南方大量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 推广占城稻
表现为“苏湖熟, 天下足”,南方成
为粮食主产区
两宋南方手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海船制造业发达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 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 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 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 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
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 载重近800吨
高 约4 米
海 外 贸 易
非阿 洲拉 东伯 海半
岸岛
、
印度洋
朝 鲜 、 日 本
明州 广州 泉州
西太平洋
大都 泉州
杰出词人
宋词
辛
苏
李
弃
轼
清
疾
照
元曲
杰出元曲作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实甫:《西厢记》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二.对外交往 三.科技与文化
造
印
火
指
纸
刷
药
南
术
术
针
四大发明之三在宋元时期得到重大改 进,并运用于实践
造
印
火
指
纸
刷
药
南
术
术
针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背景: 隋唐发明的雕版印刷术费时、费材料
材 料: 宋太祖时,由官府主持刻印《大藏
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 积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材料暴露了雕版印刷术的什么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