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区别: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既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又依赖于人的心理活动。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而不依赖于个体人存在。

联系:道德是品德的源泉,个体品德是在道德影响下形成的。

品德也影响道德(理解、践行,纵向发展、推动内容的丰富,环境道德、信息)。

2、德育定义:是促进个体品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与德育论的形成发展:
(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现代德育三个阶段)
(自发的德育经验-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原理)
①原始社会的德育(习俗性的德育)——德育的产生和自发的德育经验
②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德育思想(古代学校德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德育)
③现代德育与德育论的形成
现代德育主要变化(特点):
(1)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
(2)民主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培养目标是民主社会的公民;主体平民化;依据;内容;方法;途径等)
(3)科学化(摆脱了神学化;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发展为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效率)
4、当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①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0世纪初出现了与资本主义学校德育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德育.德育理论不断涌现,德育实验探索不同尝试);
②寻求平衡的时代(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德育体系;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平衡);
③全球化德育的时代(影响的全球化;主题的全球化).
5、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6、德育的主要功能:
①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个体人能够产生的影响。

生存(“德—得”关系的体现,德福一致)、发展(中介)(静—动关系)、享用(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精英)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含义:即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生活中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德从这一角度看亦可谓道德人生的立美创造。

②教育性功能有哪些: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
一是动机作用:无论智、体、美育都需要道德情感等启动和放大学习动机,同时,学习动机也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等质量特征。

二是方向作用:德育可以为个体提供价值的方向。

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德育可以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直接支持。

③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能发挥的作用。

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发生的影响。

7、新性善论(现代德育理念的根本前提)的内涵:
承认儿童(德育对象)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具有先天的道德禀赋(善端),德育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8、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保生气勃勃的力量。

平行教育影响:是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或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

9、简述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激发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思想:
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

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认识自己,用最高标准的眼光评价自己的见解、行为和品行。

※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一是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们中间,是诱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动力;二是要教导学生在道德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丝不苟;
三要使学生有上进的愿望和高度敏感精细的心灵;
四要使学生从小就认识人的思想、感情、心灵的细微复杂的活动,他的志趣和激情,不仅赞赏美德,同时愤恨丑恶;
五要用语言非常精致地触动学生最隐秘的心弦——荣誉、尊严和高尚气度;
六引导学生拟定自我道德教育提纲。

10、马卡连柯的教育核心思想:集体教育的思想
11、柯尔伯格的重知思想:吸取了杜威和皮亚杰的思想,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认为: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和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2、简述价值澄清理论的要点:
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

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生活的原则),而不是把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关于价值澄清过程:包括七个步骤:
第一步,自由选择。

第二步,从多种可能中进行选择。

第三步,认真思考后果后进行选择。

第四步,赞同和珍视。

第五步,确认(乐意公开地认可)。

第六步,根据选择行动。

第七步,反复行动。

关于价值澄清过程的四个关键性因素:
①关注生活。

即要求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他们的个人爱好如何影响价值的层次;
②接受事实。

即帮助学生作为个人来接受自己及诚实地对待自己。

坦诚地承认接受了什么,帮助学生坦诚地承认他们的价值体系;
③要求深入思考。

对价值观进行思考。

更多地了解各种选择;更好地了解个人珍视和珍爱的东西;较好地将选择和珍视结合到日常的行为中去。

④(培养个人能力)培养个人的内在力量,通过价值澄清使他们意识到个人倾向并积极地履行他们的观念。

13、如何理解德育对象的品德发展:
(1)是要重视根据年龄年段施教
1)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做综合的理解——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2)反对年龄歧视论,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3)对发展阶段可作概括性的说明
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无律—他律—自律—自由
(2)德育要因材施教(自学)
14、德育目标: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主观依据:受世界观、人性假设、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①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作用)
<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物质基础)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决定该社会德育目标的特定内容及其社会阶级性质)
<3>历史发展的进程(对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4>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②德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和可能)
尤其是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水平、需要和状况(内容和程度)
15、德育目标的特性:
(1)预见性
(2)超越性(超越学生现实的道德水平;超越时代)
(3)可能性
(4)价值性(价值态度的改变)
德育目的也具有主观性(存在和表现形式)、客观性(内容和产生)、实践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16、德育目标的功能:
①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出发点和归宿):制度、内容、形式及方法;各学段;学校、家庭、社会
(2)调控(内容、方法和形式)
(3)评价(效果、最高准则)
②道德功能
(1)引导性功能(人生奋斗目标,动机、意志)
(2)规范性功能(行为,预防、禁止)
17、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
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他们中的优秀者在将来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奠定基础。

18、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受各种因素影响,品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

(1)区别:表现在三方面:
①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品德内容及其相应形式和能力的过程;
而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正面)是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是在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作用下,受教育者主体内部自己运动或自主构建的过程。

德育工作者实施的德育过程,只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的重要条件,而不是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本身。

③德育过程是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是社会现象。

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人的精神素质养成的过程,其形成是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是个体现象。

(2)联系:
①德育过程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
而品德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这一外在因素的影响。

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②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两个过程是一致的。

德育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只不过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控制下实现的。

19、德育过程的特点
(1)计划性与正面性(可控性、针对性、更有效率)
(2)复杂性与多端性(影响因素—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知情意行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作用;方向和水平的不平衡)
(3)引导性与整合性(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
20、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②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③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发展的
④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21、为什么说学生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为什么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或完整品德结构体系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

它们既相对独立(有各自特定的内容和作用)又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

(1)相对独立(有各自特定的内容和作用)
(2)四者关系
①顺序性和同时性:
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

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实践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规律的。

②多开端性: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由于各个人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具体内容和层次水平不同,地位和组合情况不同,因而形成每一个个体的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品德结构,表现为不同的品德。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22、为什么说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发展的?
23、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贯彻哪些德育原则?
1、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2、发展性
3、主体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4、活动性(知行统一、生活化、倡导亲身经验)
5、情感性(创设教育情境、注重潜移默化、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
※(大题)24、德育方法:
概念: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主要的德育方法: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1、启发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2、塑造法(陶艺家塑造陶土,积极作用)
3、树人法(整体培育)
4、雕琢法(精心、扬长避短、渐进)
5、建构法(发现)
6、综合法(互补)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依据德育活动所要完成德育目标的重点,按照德育手段、师生相互作用、品德形成过程、德育方法所具有功能等多种角度,综合起来加以分类。

※情感陶冶法:
这是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受到感化的方法。

优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易为学生理解,也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感化、熏陶、激励作用。

缺点:不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

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文艺陶冶。

基本要求:
①教师精心设计教育情境;
②师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力(榜样)
③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

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美化和改进。

如英国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
※奖励法:是对学生优良的品德作出肯定的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

具体方法: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认识优点,情绪愉快,增强信心
如何运用奖励法:
①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②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③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团体与个体相结合;
④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防止德西效应)
⑤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已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教育全体学生。

⑥目的、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⑦义务之外,得到公认、适当。

※惩罚法:是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惩罚的方式:批评和处分
优点:合理的惩罚可使学生认识缺点、错误,引起内疚和羞愧感,促使其克服和改正不良品德,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意志和尊严感,培养学生抵抗诱惑的能力。

局限性:它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
如何运用惩罚法:
①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促使其认识缺点错误;
②合情合理、公平、及时准确符合实际;反对侮辱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
③要伴之以说理疏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性质、危害会产生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不使学生丧失信心;
④区别对待、机智运用。

少用
⑤集体舆论的支持;
⑥与尊重相结合
及时准确,与鼓励、行为指导并举
25、怎样写好操行评语:
要求:①以教育目的为指导,以德育目标、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
②形成性、民主性:平时多观察、了解记录,注意听取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客观公正。

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③全面性:对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师生同学关系等方面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考察,
概括性总结;
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其发展变化;汉堡包式
⑤针对性,具体、恰当、符合学生特点。

(文字要简明、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并能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
⑥关于评语的准确性(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造成家长的误解。


⑦教育性
⑧情感性:第二人称
其写法可概括为三原则:
一是写给学生看;二是写出“这个人”;三是写这个人的“新起点”。

26、如何运用修养指导法:
①学校应把学生品德修养指导及其能力培养纳入德育计划
②激发学生品德修养的愿望,调动其品德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动、读书、报告等)
③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提高他们自我品德认识和评价能力
④帮助学生制订品德修养的标准和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
⑤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品德锻炼,培养自我
⑥指导学生监控、评价自己,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修养中的障碍
⑦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品德修养的习惯
如反思、记日记
27、学校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对学校德育的结果及德育对象的品德状况作出价值判断过程。

包括对学校德育整体工作评价、对学生品德评价。

学生品德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发展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28、品德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式、方法(396)
①、基本类型
(1)从德育过程的时间阶段上来划分:平时性和总结性
(2)从评价的内容上来划分:单向性和专题性、全面性
(3)根据评价的依据可分为:绝对、相对、个体或群体内差
(4)根据评价的性质可分为:肯定、否定、全面评价
(5)从评价形式看,品德评价法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如口头表扬、书面评定等。

②、评价的方式(396)
(1)教师评
(2)学生互评
(3)学生自评
(4)家长评
(5)社区评
③、主要方法
(1)考核法(2)观察法(行为观察法)(3)谈话法(4)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5)测试法(评定量表法)(6)活动法(7)书面材料分析法(8)会议法(9)跟踪法(10)自陈法(11)情境评价法(12)个案研究法(13)操行评语法(14)成长记录袋
29、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有哪些?
生产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民众心态,社区环境、大众传媒,同龄人群体等
30、如何调控大众传媒:
(1)社会调控(宏观):侧重于对大众传媒的操纵者、制作者、经营者的控制
①立法和执法
②建立青少年文化消费、交流和文化市场活动准则,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
③其它具体措施(分级、儿童电视台、频道)
最根本的是社会要在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实体上花大力气。

(2)微观调控: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只能对传媒影响的选择和接受环节进行调控以形成德育对象本身的鉴赏、批判能力,从而趋利避害。

①家庭重在具体指导和监护管理,重诱导忌压服。

②学校德育自身应采取显、隐性课程并重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大众传媒。

信息化德育
31、如何优化社会环境:
(1)学校应成为主动营造优化环境的主体力量(训育)
①主动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
②主动连接其它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

③学校德育应在体系上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社会环境的中介机制
(2)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
①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
②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
③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
(3)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①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
②面向未来对历史和现实实现超越
32、如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
①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1)家长委员会
(2)家长学校
(3)家长会
(4)互相访问(基本)
(5)通讯或书面联系
(6)家长开放日
(7)网络(班级网站、Q群)
②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
(1)校外辅导站
(2)校外教育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
(3)走出去,请进来
(4)关心下一代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
(5)与社会有关机构、组织、单位团体等进行互访、通讯联系等
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本要求:
(1)把青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纳入城乡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充分发挥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
(3)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
(4)建立三结合德育组织
(5)学校德育要发挥在三结合德育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33、学校德育应坚持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人本化理念
道德是人为的、为人的、由人的
(二)主体性理念
1、提出
(1)是由道德本身的主体性本质所决定的。

(2)是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3)是符合儿童品德发展规律的。

(4)为消除传统的教育观念、做法提出的。

2、贯彻要求
1)反对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德育模式
2)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的机会,
学会选择。

(三)生活化理念
1、提出
对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的批判: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泛政治化道德教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2、基本思路
1)在性质上:凸现生活性
2)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3)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4)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5)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主体间的对话(我和你的关系、双向)
(四)民主化理念
教师应以民主的精神、态度、作风对待教育工作,对待教育对象。

1、提出
1)民主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
2)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走向(面向全体)
3)也是符合儿童品德发展机制、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专制或放任行不通)
2、贯彻要求
1)反对文化权威主义(优势、优越)
2)师生的民主对话关系(感情交流、对症下药、建立信任,主动参与)
3)学校管理民主化
(五)终身化理念
(1)提出依据
1)是终身教育应有之义
2)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
(2)贯彻要求
1)树立终身德育的理念,把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德育看作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任务;2)要搞好衔接,注意不同时期德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3)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