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合集下载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1、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2、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3、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第 1 页共1 页。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 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 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答案:①“却秦振英声”一句,赞扬鲁仲连的功 绩。(1分)“后世仰末照”形容其光芒能穿越 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1分)
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柳宗元《唐饶歌· 鼓吹曲》:“臣请执长缨, 智勇伏囚拘。”长缨,有投军报国,请命 出征之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烂柯:长久的远离家乡(世事变迁)之意。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指经世济时 的宏图大略。
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③对韦九山人隐逸山1林分、天性使然的崇敬。如今已
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却选择了淡泊宁静的隐居
生活,这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作者2分不嫌偏远地前去
拜访,并把韦九山人所在之地东溪草堂比作“仙源” ,也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用,率兵灭宋。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 多为陶制。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表现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用典"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用典"
2 . 引 用神 话 传 说 . 来抒 发 思 想 感 情
比如“ 投笔” , 据《 后汉书》 记载 , 班超早年家境贫 寒, 以抄 写文书为生 , 他 曾为此投笔感 叹 , 大丈夫应 该效法傅介子 、 张骞立功边境 , 取 爵封侯 。后人就用 “ 投笔” 来形容弃文从武 , 立功沙场 。辛弃疾 曾在 《 水 调歌头 ・ 落 日古城角》 中反弹琵琶式地引用此典 : “ 莫 学班超投笔 , 纵得封侯万里 , 憔 悴老边州 。” 古代诗词 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典故如下 : 投笔 、 长 城、 楼兰、 折腰 、 化碧 、 鱼雁 、 尺素 、 青鸾 、 五柳 、 东篱、 长亭 、 阳关 、 折柳、 风骚 、 鸿鹄、 杜鹃 、 鹧鸪、 黍离 、 桑 榆、 商女 、 杜康 、 青眼 、 红豆 、 司马青衫等 。

技 法 点 拨
浅谈古诗词鉴 赏中的“ 用典”
■ 王 玉 香
典故 , 也叫用事 , 即诗文中引用 的古代故事和有 关来历出处 的词语 。 它 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少 的词语 , 拈举 特指 的古事或古语 , 表达较多的今意 , 追求言简 意丰的效果 , 增加诗的内涵和厚度。 而对典故的理解 历来都是学生 比较头疼的问题 。下面主要从典故 的 来源及典故的辨析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鉴赏 中的用 典进行一些浅显 的分析 。
人非 , 今不如昔 , 痛 惜 溢 于 言表 。 如王安石 的《 桂枝香 ・ 金陵怀 古》 中的“ 至今 商
女, 时时犹唱 , 《 后庭 》 遗曲” , 就是化用杜牧《 泊秦淮》 诗句 “ 商女不知亡 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诗句 , 化 用非常贴切 自然 , 把矛头指 向了沉湎酒色的当权派 , 实是警告北宋 当局 , 不 可让六朝悲恨相续 。
委婉 含 蓄 。 1 . 引用、 点化 前 人 诗 - 0, 抒 发 思 想 感 情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表达技巧之互文、用典-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品讲练(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互文、用典-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品讲练(全国通用)
• (12)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 “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13)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 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 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一般有:
借用历史故事,引用神话传说,化用前人诗句。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 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 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 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 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 借古抒怀。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而寻意于言外。
借用历史故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 景况,是虚写;
•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课文梳理
【名家用典】
八下 明朝散发弄扁舟 。 1.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相见赠》) 4.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商隐《无题》)
课文梳理
七下 1. 戎马关山北
【名家用典】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2.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 (郑谷《鹧鸪》) 稍逊风骚 。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4.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崔颢《黄鹤楼》)
实战演练
渔家傲(1) (宋)王安石
《中考说明》P179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什么手法?这首词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4分)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寄 语:
以诗词为伴, 过诗意人生!
谢谢指导!
经典题例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答:【略】
2.细读全词,下阕中划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加以赏析。(4分)【想一想答题步骤】 答:运用冯唐持节云中的典故;(1分)魏尚因错被免后, 朝廷派冯唐持节云中赦免魏尚而使魏尚重新得以重用。 (1分) 作者借此拿魏尚自比,含蓄委婉地希望自己也能 得到朝廷重用。(2分)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杜牧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诗歌鉴赏中用典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用典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用典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而其中诗歌文学则是其代表性作品。

古人以朴素的语言诉说天宇之大、烟波之深,又以流畅勾勒出绚丽多彩的天地人。

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用典。

用典之所以优秀,深受诗歌鉴赏家们的重视和认可,本文就来举一些例子,讨论其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用典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典章经过时代的洗礼,已经成为古代文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古人所崇尚的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宗教观念等等。

在古代,用典就是一种传承,让文学文化更加深厚。

诗人也很注重这一点,他们把用典当做最重要的写作手段,把古人的诗词当做重要的文学引用,从而使自己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使之受到更多的读者的喜爱与欣赏。

用典在诗歌鉴赏中能够给诗歌添加赋予不同的深度和内涵,使之更具有美感,更有意义。

诗人可以通过用典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性,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这一点,古人有“安其穷,和其古,赋其言”的说法,也就是通过用典来安排夸张体文学作品,利用古代文学精华及流传下来的诗词来辅助表达,使作品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最后,用典有助于营造出诗歌的美感。

美的使用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到经典古诗词中的句式、句型、押韵等,他们可以利用古典文学的美感,来打动诗歌的深层内在的情感,使之神韵四溢,灿烂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用典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在诗歌鉴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诗歌更加深入人心,还可以为诗歌营造出独特的美感。

正是由于用典的优秀,才能够催生出更多的优秀诗歌。

诗歌用典

诗歌用典

诗歌用典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附、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一、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一、用典(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二、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中的用典ppt课件

古诗词中的用典ppt课件

古诗词中的用典
言典
言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随意春芳歇, 的前人的诗文名句。 王孙自可留。


事典
事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的神话传说、历史故 事、生活故事等。
闲来垂钓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短歌行》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第三,结合诗词的中心思想分析 诗人用典的作用。体会诗人用典的意 图,从而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的感悟。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 ,也叫“用事”,是指诗词中 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神 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使诗 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明用)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暗用)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案)【教学设想】【教学目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中典故的方法,并运用其理解古诗词中深蕴的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同学,我们在语文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对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些艺术手法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

作者通过援引典故进而表达自己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

但是,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会成为同学们阅读的障碍,有些同学因为没办法理解典故的用意,影响了对整首诗歌的解读。

今天,我们将一起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学习鉴赏、解读古诗词中用典的方法。

二、释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定义“用典”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ppt)。

从刘勰对用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ppt),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读时,必须要找到连接古今之间的纽带,由此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情。

三、梳理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而他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可谓是用典的代表。

这首词由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草草、佛狸祠、廉颇)连缀而成,几乎可算是无一句无典故,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词时感觉很零散,无法一下子把握作者用意。

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作品典故涉及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用典方法
• 典故是现成的,但用典不是简单的照搬,而应变通活 用。因此要讲究用典的技巧。
• 时人归纳的用典的主要技法有:拈用、掇合、翻新、 脱化、改造、修辞等。 • 拈用。对典故或诗词语句略作变动而用之。
• 掇拾。将来源不同、内容不一的典故或诗句缀合在一 起,为主题服务。 • 翻新。把原有典故翻出新意,或反其意而用之。 • 脱化。把典故不显一意味深长。 • 反用: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 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 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 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怀旧空吟
,到乡

• 出处: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 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 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 过了百年。诗人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 用烂柯的典故来抒发对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 • 用典思路:烂柯人典故意为变化巨大,结合本诗,可 知作者想表达时局多变,世事全非之感。 • 明确用典目的思路:一则了解典故原意,二则了解作 者此时此景此情为何,就可明了。用典其实就古意与 今意结合,借古典为己用,以此表情达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意在表明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 思路剖析:原意招揽人才,而本诗则为为 国尽忠,舍身报国,注意报君黄金台上意 • 报答知遇之恩,信任之情。此为化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