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3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3讲
钢的热处理原理
§1热处理概述
定义:
T(℃) T加
保温
t
热处理工艺曲线
t(h)
目的及重要性:
大型铸钢件的热处理炉
真空淬火炉
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 提高性能 提高工件使用寿命 减低成本
分类:
热处理
普通热处理(四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 表面热处理 (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
§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相变的热滞现象
M的性能
硬度:与wc(%)有关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板条状M: 强度高、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
片状M 硬而脆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 TTT曲线的建立
(以金相硬度法为例)
制成金相试样并奥氏体化 分组快冷至A1以下不同温度保温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试样水淬 观察显微组织(辅以硬度测定)
确定相变点 连接具有相同意义的点
40~45 45~55
下贝氏体 500 ×
性能 综合性能差(强、 塑、韧)
韧性好、综合性能好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共析钢)
➢ 马氏体转变(低温转变)
温度范围: 230 ~ -50℃(Ms~Mf) 转变特征:非扩散型转变 转变过程:
A
fcc 0.77%C
快速共格切变 50m/s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 共析钢 C 曲线简介
点、线、面分析 关于孕育期(τ)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 影响TTT曲线(C 曲线)的因素
含碳量的影响 合金元素的影响 加热条件的影响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钢的连续转变过程
△T1 △T2
a2 a3
第九章-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2
二、共析钢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A1 转变开始
A→P A→B
A
P
(TTT曲线)
转变终了 共析钢:? 过冷A:?
B
Ms
A→学上处于 不稳定状态的 将要发生分解 转变的A
图9-14 共析钢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TTT图)
5
TTT曲线与TTA曲线
TTT曲线( C曲线 ):在一定温度下保温 (等温)时,A转变量与等温时间的关系 曲线。用“温度-时间-A转变量”曲线表示 的图形。 TTA曲线( A等温形成图, A化曲线 ): 在一定温度下保温(等温)时,A形成量 与等温时间的关系曲线。用“温度-时间-A 形成量”曲线表示的图形。
7
正在转变区: 2个 转变终了区: 2个
与C曲线有关的3个概念:
鼻温;孕育期;临界冷却速度
1.鼻温: C曲线的“鼻子”对应的温度
(对应孕育期最短的位置)
2.孕育期:开始转变之前所保温的时间
孕育期与A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孕育期长,A稳定性强 分析:鼻温附近A的稳定性如何? 最不稳定
8
C曲线存在鼻温或呈C形的原因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9-1 §9-2 §9-3 §9-4 概述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温 度
加热
保温
冷却
时间 1
§9-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概述 共析钢过冷A的等温转变曲线 影响过冷A等温转变的因素 珠光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
2
一 概述
钢的热处理定义 保温
12
扩散型相变
三、影响过冷A等温转变的因素
1.奥氏体成分
(1)含碳量 (2)合金元素含量
2.奥氏体状态 3.应力和塑性变形
钢的热处理课件
热处理的工艺要素是温度和时间。任何热处理过程都是 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的。因此,要掌握钢的热 处理原理,主要就是要掌握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规 律。
温 度 加热 保 温 冷却
0 图3-1 热处理工艺曲线
时间
热处理的任务是通过改变钢材的组织,来改变钢材的性 能,以满足使用要求的。一般都有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 使常温组织变为高温组织--奥氏体。然后在冷却过程中使它 向要求的组织转变。因此,奥氏体在形成过程中,其成份、 晶粒大小等,将直接影响热处理的效果。为此,了解奥体的 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是很重要的。 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转变(形成)过程。 其转变过程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奥氏体(A)晶核的形成 2.奥氏体(A)晶核的长大 3.残余渗碳体(Fe3C)的溶解
② 改善低碳钢的可切削性 。
③ 作为中碳钢的预备热处理(可以替代部分退火热处理)。
三 、淬火
方法: 将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cm(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 30~50℃,保温一定时间使其奥氏体化,然后在冷却介质中迅速 冷却。 目的: 是获得均匀细小的马氏体组织,再经过回火处理,提高钢的 力学性能。 注意: ①淬火的关键是:确定淬火温度和冷却方式。 ②它是最常用的一种热处理,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
目前应用较广的是气体氮化法。把工件放在专门氮化的炉 子里,加热到500~600℃,同时通入氨气(NH3),氨气加热到 450℃,就分解出活性氨原子,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形成氮化 层。 氮化的要素是温度和时间,用时间控制渗层厚度。
氮化处理的缺点是:时间长 , 一般要用合金钢 , 所以 成本高。只用于机床中高速传动轴;精密齿轮等。 一般氮化零件的工艺路线为: 锻造→退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除应力退火→磨 削→氮化→精磨。 3.碳氮共渗 把碳和氮同时渗入零件表层的过程称为氰化 。 根据处理温度的不同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氰化。 4.其它化学热处理方法 (1) 渗铝 目的:是使钢的表面具有高的抗氧化性能。 (2) 渗铬 目的:是增加零件抗蚀性能,还可提高碳钢 的硬度和耐磨性。
钢的热处理原理
钢的热处理原理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钢的性能可以通过热处理来改善,热处理是利用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原理是钢材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进行冷却。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其影响。
首先,钢的热处理原理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过程。
加热是将钢材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高于其临界温度,使其组织发生相变。
保温是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组织结构得以稳定。
冷却是以一定速度使钢材迅速冷却至室温,使其组织结构得以固定。
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钢材的性能。
其次,热处理原理对钢材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加热可以改变钢材的组织结构,使其晶粒长大,晶界清晰,提高了塑性和韧性。
保温可以使钢材内部的相变得以充分进行,进一步改善了钢材的组织结构。
冷却的速度和方式也会对钢材的性能产生影响,快速冷却可以得到马氏体组织,提高了钢的硬度。
另外,热处理原理还受到材料成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钢材成分会影响相变温度和组织结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钢材的性能。
冷却速度的选择则会影响到钢材的硬度和韧性,不同的冷却方式也会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
总之,钢的热处理原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过程,改变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原理对钢材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受到材料成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条件,合理选择热处理工艺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通过对钢的热处理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钢的性能调控方法,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材料支持。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钢材的性能,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6.67 0.89 14.8 0.41 0.02
表明: 相界面向α一侧推移速度比向Fe3C一侧的推移速度快14.8倍。 通常情况下,片状珠光体的α片厚度比Fe3C片厚度大7倍。 所以奥氏体等温形成时,总是α先消失,剩余Fe3C。
3)残余Fe3C溶解
未溶解,这些Fe3C称为残余Fe3C。
也是一个点阵重构和碳的扩散过程。
(1)过冷奥氏体缓慢冷却,分解的过冷度很小,得到 近于平衡的珠光体组织。 (2)冷却速度较快时,可把过冷奥氏体过冷到较低温 度,碳原子尚可扩散,铁原子不能扩散,得到贝氏体组织。 (3)更快速的冷却,奥氏体迅速过冷到不能进行扩散 分解,得到马氏体组织。
Figure 8. TTT Diagram and microstructures obtain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cooling rates
dC
A 长大
∆Cr↔k
dx
∆Cr↔α
2)奥氏体晶格改组
一般认为: ①平衡加热过热度很小时,通过Fe原子子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②当加热过热度很大时,晶格改组通过Fe原子切变完成。
2)奥氏体晶核的长大速度
奥氏体晶核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侧推移速度是不同的。
780℃时,
v v Fe 3C
C Fe 3C C
α→γ结束后,还有相当数量的Fe3C尚
残余Fe3C溶解
4)奥氏体均匀化
在原来Fe3C部位,C%较高,而原来α部位C% 较低,必须经过适当保温后,奥氏体中的C%才能均 匀。
A 均匀化
共析碳钢A形成过程示意图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2.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第9-10章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9.1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2、影响A形成的因素(T、v、成分、原始组织等) 3、A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9.5 钢的回火
1、淬火钢的回火转变与回火组织 2、回火钢的性能 3、回火种类 4、回火脆性
9.6 钢的淬透性
9.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淬透性的概念
转变终了线
4——T+M;
5——M+少量AR; 6——M+少量AR
Vk
Ms
*对于碳钢而言, 条件3及4也难以得 到B组织。
⑥⑤ ④
③
②
①
时间
图5.24 共析钢的连续冷却速度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P、B、M相变参见(P244-264)
• 1 P相变—高温相变
• 要点:珠光体形核的本质、领先相、相间沉淀等的机理(解释)----普遍认可 在A晶界上优先形核。
• 普遍被认可的相变机理: 1.1 渗碳体和铁素体均可成为相变的领先相; 1.2 过共析钢以渗碳体为领先相,亚共析钢则为F,共析钢则两相均可; 1.3 过冷度小时以渗碳体为领先相; 过冷度大时铁素体为领先相.
• 因未能直接实验验证,尚无定论。 • 也有人认为P相变是两个共析共生,其出发点是
两相以相界面有机结合、有序配合;彼此间存在晶体学位向关系;相对量上具 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认为P是个整合体,P晶核是两相,否认领先相的存在。 其P的形成可描述: • A(贫碳区+富碳区)晶核P(F+Fe3C)P团。
C曲线与CCT曲线的区别: 1、CCT曲线的位置比C曲线靠右下方,过冷A转变的孕育区长,转变温度也低; 2、在高温转变区,连续冷却转变往往得到混合组织,组织晶粒外细内粗,而等温转变的
钢的热处理原理
§1热处理概述
定义:
T(℃) T加
保温
t
热处理工艺曲线
t(h)
目的及重要性:
大型铸钢件的热处理炉
真空淬火炉
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 提高性能 提高工件使用寿命 减低成本
分类:
热处理
普通热处理(四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表面热处理 (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
§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铁素体呈平行扁平状,细小渗碳体条断续分布在铁素体 之间,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暗灰色羽毛状特征。
铁素体呈针叶状,细小碳化物呈点状分布在铁素体中, 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叶状特征。
40~45 45~55
下贝氏体 500 ×
性能 综合性能差(强、 塑、韧)
韧性好、综合性能好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共析钢)
马氏体转变(低温转变)
温度范围: 230 ~ -50℃(Ms~Mf) 转变特征:非扩散型转变 转变过程:
A
fcc 0.77%C
快速共格切变 50m/s
M
bcc 0.77%C
转变产物:M
马氏体是碳溶于α -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M的形貌
板条状M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片状M(针叶状)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CCT曲线)
CCT曲线的建立 CCT曲线的分析 与C曲线比较 CCT曲线的应用
转变温度降低,温度区间变大,转变产物—S
v=v3:油冷, a3—开始点 , a3′— 无意义,
转变分段进行,转变产物—T+M+ A′
v=v4:水冷, A在Ms 以前不分解,转变产物— M+ A′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
•含碳量 •合金元素
(二)奥氏体状态的影响
加热速度越快, 保温时间越短,奥氏体晶粒越小, 成分越不均匀, 未溶的
第二相越多, 则等温转变速度越快, C-曲线左移.
(三)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三种典型的转变
•珠光体 (P) 转变: •马氏体 (M) 转变: •贝氏体 (B) 转变:
三.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奥氏体对冷却后的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很大.
(一)奥氏体晶粒度 表示方法: 单位面积内晶粒的数目或每个晶粒的平均面积(直径)描述.
三个概念: •起始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
(二)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奥氏体晶粒长大, 晶界的迁移, 本质是原子在晶界的扩散. 1.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加热速度的影响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共析钢) : CCT图
钢种:共析钢 虚线: TTT曲线 实线: CCT曲线
CCT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终了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终止线 Vc’和Vc是不同产物的分界线. Vc: 上临界冷却速度或临界淬火速度. Vc’: 下临界冷却速度.
连续冷却转变过程====无数个温差很小的等温转变过程
二. 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一)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 孕育期:
加热速度越快(V2), 孕育期越短,奥氏体开始转变
的温度和转变终了的温度越高.
(二) 原始组织的影响
(三) 化学成分的影响
1.碳 碳含量的提高
2. 合金元素
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
•影响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 •改变钢的临界点和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 •合金元素的均匀化.
有F析出区和 B转变区.
数字的意义:例如: 以V2速度冷却
钢的热处理——钢的冷却转变
第二章 钢的冷却转变
2-1过冷奥氏体恒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冷却方式:
1.等温冷却
把加热到A状态的钢,快速 冷却到低于Ar1某一温度, 等温一段时间,使A发生转 变,然后再冷却到室温。
2.连续冷却
把加热到A状态的钢,以不 同的冷却速度(空冷,随炉 冷,油冷,水冷)连续冷却 到室温。
表45钢经840℃加热后,不同条件冷却后的机械性能
5变形:奥氏体比容最小,马氏体比容最大, 奥氏体转变时体积膨胀,施加拉应力加速 其转变,使“C”曲线左移,施加压应力不 利其转变,使“C”曲线右移。
2.3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动力学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CT 图或CT图):综合反映了过冷奥氏体在连续 冷却时的转变温度、时间和转变量之间的关 系(即反映了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冷却速度 下转变的转变开始时间、转变终了时间、转 变产物类型、转变量与转变温度、转变时间 的关系)。
一冷却速度对转变产物的影响
当V>Vc 时, A过→M 当V<Vc’时,A过→P 当Vc<V<Vc’时,A过→M+P 实际中由于CCT曲线测量难,可用TTT曲线 代替CCT曲线作定性分析,判断获得M的难 易程度。
二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连续冷却曲线
(二)非共析钢CCT图分析 1. 亚共析钢CCT图 亚共析钢CCT图与共析钢CCT图有很大的差别,亚共析钢CCT图出现了先共 析F析出区和贝氏体转变区。马氏体转变开始线与等温转变动力学图不同,MS 不再为水平线,而是向右下侧倾斜,这是由于珠光体与贝氏体的转化,使奥 氏体得到富化,而使MS降低的缘故。 35CrMo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动力学图,图内有各种产物存在的区域和 各种速度的冷却曲线。冷却曲线终端的小圆圈内数字为转变产物的硬度值, 可为洛氏硬度或维氏硬度。 冷却曲线与转变终 了线交点处的数字为 该产物所占的百分数。 根据各冷却曲线通过 的区域及其与转变终 了线交点处的数字, 就可断定在该冷速下 冷却可得到的转变产 物及其所占的百分数。
热处理原理3节(3.1-3.3冷却转变)
2012-8-5
42
2012-8-5 8
一般将奥氏体转变的体积分 数为1~3%所需要的时间定为 转变开始时间,而把转变的体积 分数为95~98 %所需时间视为 转变终了时间。
2012-8-5 9
2012-8-5
10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2012-8-5
11
把各个等温温度下 转变开始和转变终 了时间画在温度一 时间坐标上,并将 所有开始转变点和 转变终了点分别连 结起来,形成开始 转变线和转变终了 线。
2012-8-5 33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奥氏体比容最小,发生转变时总是伴随比容的增大, 尤其是马氏体转变更为剧烈。所以加拉应力促进奥 氏体转变,而在等向压应力下,原子迁移阻力增大, 使C、Fe原子扩散和晶格改组变得困难,从而减慢 奥氏体的转变。 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使点阵畸变加剧并使位错密 度增高,有利于c和Fe原子的扩散和晶格改组。同 时形变还有利于碳化物弥散质点的析出,使奥氏体 中碳和合金元素贫化.因而促进奥氏体的转变。
2012-8-5 14
TTT 分析
(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图
2012-8-5
15
1、 四条线:
A1 ;
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线;
Ms—Mf线
2012-8-5
16
2.四个区:
A1线以上— --- 奥氏体区;
2012-8-5
17
A1线以下、 Ms以上与 转变开始 线之间-- 过冷 奥氏体区
奥氏体成分的影响 奥氏体状态的影响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2012-8-5
28
奥氏体成分的影响
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组织转变课件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珠光体的形成
总结词
珠光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片状交替排 列构成。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开始扩散并偏聚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界面处, 形成富碳的铁素体和贫碳的渗碳体。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些富碳的铁素体和贫 碳的渗碳体会逐渐形成层片状结构,最终形成珠光体。
马氏体的转变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其特点是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如果冷却速度足够快,奥氏体中的碳原子来 不及扩散,就会形成一种过饱和的固溶体,即马氏体。马氏 体的硬度高、强度大,因此在制造高强度、耐磨性好的刀具、 模具等产品时具有重要的应用。
贝氏体的转变
奥氏体的形成是一个扩 散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温度。
04
奥氏体的形成与钢的成 分、加热速度和温度等 因素有关。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01
02
03
04
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 逐渐长大。
晶粒的大小对钢的性能有重要 影响,晶粒越细,钢的强度和
韧性越好。
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奥氏体 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为了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通常采用快速加热和短时间保
回火
总结词
回火是一种将淬火后的金属重新加热至低温 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过程,主要用于消除淬火 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 性。
详细描述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低温加热使金属内部 组织结构发生转变,消除淬火过程中产生的 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性。回火工艺 通常包括将淬火后的金属加热到低温回火温
开裂
是指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内应力过大 或组织转变不均匀,导致钢的表面出 现裂纹。开裂可以通过优化热处理工 艺、控制冷却速度和改善材料成分来 减少。
钢的热处理原理
3、剩余Fe3C的溶解: 保温时间延长,剩余渗碳体不断溶解。
4、奥氏体的均匀化,其中C浓度的均匀化
完全奥氏体化和不完全奥氏体化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
钢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二、影响奥氏体化的因素
1、转变温度
有何影响,为什么?
·T越高,△G越大,转变推动力大 ·T越高,原子扩散快,Fe的晶格重组和C的均匀化越快
钢的热处理原理简介
第一章
→
钢的热处理原理
钢的热处理:把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保温预定的时间,然后以预
定的方式冷却下来。通过这一过程使钢的性能发生预期变化。
(为了达到这一预期的变化,任何一个热处理过程都有严格的工艺制度)(就图解释)
保温
热处理工艺曲线
时间
第一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
合金钢的奥氏体均匀化时间比C钢长得多。
影响奥氏体化的因素
4、原始组织的影响:相界形核,组织决定相界
面的多少 原始组织为淬火状态最快,正火态次之,球化退 火态最慢
→淬火态钢在A1点以下升温时形成微细粒状珠光体(回火索 氏体或回火屈氏体),组织最弥散,相界最多,最有利于奥 氏体的形核长大。 →正火态:细片状珠光体,其相界面积也大,转变也快。 →球化退火状态的粗粒状珠光体,相界面积最小,奥氏体化最 慢。(何为粒状珠光体?)
T,℃
Fe-C相图
G P S
Ac1 A1 Ar1
C, wt.%
加热或冷却速度对临界温度的影响
钢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一、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以共析钢为例)
1、形核:γ相界面形核(C浓度不均匀,原子排列不规 则,浓度和结构条件)珠光体结构,相组成?
2、长大:α→γ 转变,Fe3C不断溶入γ。α→γ 快,首先完成。α消失,可认为P向γ转化 完成,但仍有部分Fe3C未溶解。
第九章钢热处理原理
当碳含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钢中出现二次渗碳体,随着含碳量 的↑,二次渗碳体数量↑,且分布在A晶界上,可以阻碍A晶界的移动, 反而使A晶粒长大倾向↓。 合金元素 Ti、Zr、V、Al、Nb 等强烈地阻碍A晶粒长大; W、Mo、Cr 等一般阻止晶粒长大; Si、Ni、Cu 等不形成化合物,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不明显; Mn、P、N、C 等促进晶粒长大。 如加热温度高到使碳化物及其它化合物能溶入到奥氏体中时,阻碍 晶粒长大的作用将会消失,晶粒便迅速长大。 ④原始组织 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分散度越大,所得到的奥氏体起始晶粒越细 小,晶粒长大倾向越大。
2013-7-29 17
4. 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A形成后继续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在热力学上是一种自发趋势。 加热时形成的A晶粒大小,对钢的冷却转变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都有 重要的影响。 (1)晶粒大小的表示方法 用直接测量的晶粒平均面积或直径,也可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 积内含有的晶粒个数来表示。 实际生产中常用晶粒度级别G 表示,其与晶粒尺寸的关系为: N = 2G-1 G:晶粒度级别, N:100倍时每平方英寸(645.16mm2)面积内的晶粒个数。
2013-7-29 20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高温下A晶粒长大,引起系统的自由能降低,是自发过程。 A晶粒长大是晶界迁移的过程,其实质是原子在晶界附近的扩 散。一切影响原子扩散迁移的因素都能影响A晶粒大小。为控制A 晶粒长大,必须从控制影响A晶粒长大的因素着手。 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晶粒长大速率越快,最终晶粒尺寸越大。 ②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A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则A的形核率越高, 起始晶粒越细 。 ③化学成分 碳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含碳量的↑,碳在钢中的扩散速度以及铁 的自扩散速度均↑, A晶粒长大的倾向↑。
第二版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九到十三章总结
⑤只有珠光体转变的“C”曲线:在中碳高Cr 钢3Cr13、3Cr13Si以及4Cr13 等钢中出现。
⑥在马氏体转变的Ms 点以上整个温度区间不出现“C”曲线:这类钢通常为奥氏体钢高温下稳定的奥氏体组织能全部过冷至室温。也可能有过剩碳化物的高温析出。
C 曲线上部的水平线A1是奥氏体和珠光体的平衡温度。 C曲线下面还有两条水平线分别表示奥氏体向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 Ms点和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Mf点。Ms和Mf温度多采用膨胀法或磁性法等物理方法测定。
3 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3.1奥氏体成分的影响: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速度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而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可在C曲线上反映出来。过冷奥氏体越稳定,孕育期越长,则转变速度越慢,C曲线越往右移。反之亦然。
3.过渡型相变:如贝氏体转变。
第二节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新相的形核、长大和均匀化的过程。以共析钢为例,根据Fe-Fe3C相图,加热前的原始组织为珠光体(即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的机械混合物)。当加热到A1以上温度后,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转变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的过程: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以及先共析铁素体或二次渗碳体继续向奥氏体转变或溶解的过程,只有加热温度超过A3(亚共析钢)或Acm(过共析钢)后,才能全部转变或溶入奥氏体。特别地,对过共析钢,在加热到Acm以上全部得到奥氏体时,因为温度较高,且含碳量多,使所得的奥氏体晶粒明显粗大。
应该指出,在Fe-Fe3C相图中A1、A3、Acm是平衡时的相变温度(称为临界点),在实际生产中加热速度比较快,相变是在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相变点要比相图中所示的相变温度高一些,分别以Ac1、Ac3、Accm表示,理论相变温度和实际相变温度之间的差值称为过热度;同理,冷却时相变的临界点分别以Ar1、Ar3、Arcm表示,其差值称为过冷度。实际生产中相变的临界温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加热和冷却速度的不同而变化。
钢的热处理原理
三、钢的珠光体转变
(A1 ~550℃)
• 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片状珠光体与球(粒)状珠光体
a)片状珠光体
b)球状珠光体
(1)
片状珠光体
• A1~650℃ 粗珠光体P S0=0.6 -1.0μm • 650~600℃ 索氏体S S0=0.25-0.3μm • 600~550℃ 屈氏体T S0=0.1 -0.15μm 转变温度↓(即过冷度△T↑), 片层间矩(S0)↓。 P片层间距↓,相界面↑,塑性变形抗 力↑,故强度和硬度↑。塑性、韧性↑。
• 临界点温度
• 1.平衡临界点:A1、A3、Acm • 2. 加热临界点:A c1、Ac3、Accm
• 3. 冷却临界点:Ar1、Ar3、Arcm
三、固态相变的特点
(一)相变阻力大
新旧两相比体积不同 相界面不匹配引起的弹性畸变 扩散速度慢
(二)新相晶核与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三)母相晶体缺陷对相变起促进作用 (四)易于出现过渡相
• 测定方法: • ① • ② • ③ 制成许多小试样(Φ10×1.5); 加热到Ac1以上A化; 取出投到Ar1以下某一温度等温;
• ④
• ⑤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个试样淬火;
在金相显微镜下进行金相分析;
• ⑥ 观察组织,凡在等温时未转变的A水冷后变成马氏体 和残余A,在组织中呈白亮色,而等温转变产物在水冷后 被原样保留下来。以转变产物量为1%,作为转变开始, 转变产物量为99%时作为转变终了。
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示意图
上一级
5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F + P → F + A → A
过共析钢: Fe3C + P → Fe3C + A → A
钢的热处理原理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影响TTT曲线(C 曲线)的因素
含碳量的影响 合金元素的影响 加热条件的影响
T/℃
800 A3
A
700 A1
A→F
A+F
T/℃
800
A1
A
700
600
A→P
P+F
600
A→P
P
500
400
A→B
B
Ms
300
200
500
400
A→B
B
300
Ms
200
100 Mf 0
-100 01
M+A'
10 102 103 时间/s
100
0 Mf
-100
104
01
M+A'
10 102 103 104 时间/s
T/℃ 800
700
600
Acm A
A1
A→Fe3CⅡ
A→P
A+Fe3CⅡ P+Fe3CⅡ
500
400
A→B
B
300
200 Ms
100
M+A'
0
Mf
相变的热滞现象
E
△T
△T P A
T1 A1 T2 T 奥氏体的概念 完全奥氏体化 不完全奥氏体化
加热的目的及重要性
奥氏体的形成(奥氏体化过程)
共析钢的奥氏体化(P A)
①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②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T加
dc
Cγ-α Cγ-k
③ 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④ 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钢的热处理原理
钢的热处理原理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工程、汽车制造等领域。
而钢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热处理过程。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下面将介绍钢的热处理原理。
首先,钢的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个基本工艺。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目的是消除残余应力和改善加工硬化组织。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到介质中,以获得马氏体组织,提高钢的硬度。
回火是在淬火后,将钢加热到较低的温度,然后冷却,以降低硬度和提高韧性。
其次,钢的热处理原理是基于固溶、析出和相变的原理。
在加热过程中,钢中的合金元素和碳元素会溶解在钢基体中,形成固溶体。
在冷却过程中,这些元素会析出,形成新的组织结构。
同时,钢的相变也会发生,如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从而改变钢的硬度和强度。
另外,钢的热处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加热温度应该根据钢的成分和要求的性能来确定,一般应该高于临界温度。
保温时间则是保证合金元素和碳元素充分溶解和扩散的时间。
冷却速度则决定了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快速冷却可以得到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硬度。
最后,钢的热处理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预处理和后处理。
预处理包括去除表面氧化层、清洁和退火,以保证热处理的效果。
后处理则包括除去淬火和回火产生的残余应力、调质和表面处理,以提高钢的综合性能。
综上所述,钢的热处理原理是基于固溶、析出和相变的原理,通过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是钢材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韧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要求合理选择热处理工艺,以确保钢材具有优良的性能。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完全退火:Ac3+20~30℃,缓冷到 600℃时空冷,得到 F+P;
亚共析钢 过共析钢
球化退火:Ac1+20~30℃,消除网状 碳化物,使之成为球状; 随炉缓冷到500-600℃时出炉空冷。
去应力退火:500-650℃炉冷至200℃后空冷, 消除应力。
点击动画
二、正火
(可以作为预备热处理,为机械加工提供适宜的硬度,又能细化晶粒、消 除内应力,并为最终热处理提供合适的组织状态;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为某些受力较小,性能要求不高的碳素钢结构零件提供合适的力学性 能。正火还能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作好组织准备。)
“TTT曲线”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应用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碳在α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用符号“M”表 示。在MS线以下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称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 通常在连续冷却时进行,是一种低温转变。 马氏体组织形貌:低碳马氏体组织通常呈板条状M;高碳马氏体组织 通常呈针叶状M。 马氏体性能: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随着 马氏体含碳量的提高,其强度与硬度也随之提高。低碳马氏体具有良 好的强度及一定的韧性;高碳马氏体硬度高、脆性大。
第四节
钢的表面淬火与 化学热处理
钢的整体热处理
表面淬火 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指通过快速加热,仅对钢件表面进行热处理,以改变
表面层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常用的表面热处理工艺为表面淬火,是强化材料表面的重要手段, 特别适合于要求表面具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心部具
有一定强度的零件(如齿轮、活塞销、曲轴、凸轮等)。
马氏体的碳含量与性能的关系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3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3讲
6贝氏体(B)转变
贝氏体转变是一种半扩散型的中温转变,
转变温度位于珠光体转变温度之下,马氏 体转变温度之上。 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 是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 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有 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扩散兼有切 变。奥氏体向铁素体的晶格改组是通过切 变方式进行的,通过碳原子在铁素体中的 扩散沉淀出碳化物。
6.3贝氏体转变特点 6.3.1贝氏体转变是一个形核与核长大的过程
需要一个孕育期,上贝氏体的领先相是铁素体, 铁素体晶核首先在奥氏体晶界贫碳区上形成,下 贝氏体的领先相也是铁素体,但由于过冷度大, 铁素体晶核可在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成。 贝氏体长大速度受碳的扩散所控制。通常,B上的 长大速度取决于碳在A中的扩散,而B下的长大速 度取决于碳在F中的扩散。贝氏体转变速度远比马 氏体低。
6.4魏氏组织的形成
定义:从奥氏体晶界生长出来的近于平行的或 其它规则排列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 组织。
产生条件:
Wc小于0.6%的亚共析钢、和Wc大于 1.2%的过共析钢在铸造、热轧、锻造后 的空冷,焊缝或热影响区空冷,或加热温 度过高并以较快的冷却速度冷却。 形成机制: 魏氏组织中F按切变机构形成,与贝氏体 中铁素体形成机理相似。有表面浮凸现象, 沿一定惯习面({111}γ)并以一定晶体学 位向关系(K-S关系:(111)γ//(110) α,[110]γ//[111]α,)切变共格长大。
6.2.2下贝氏体:
钢的热处理的组织改变原理标准版文档
3
3
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有粗细之分,因此(yīncǐ)其界限也是相对的。
(3)托氏体(T):形成温度(wēndù)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硬度值为35~42HRC。
(1)珠光体(P):形成(xíngchéng)温度为 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硬度值小于20HRC。
500倍光镜下可辨,硬度值小于20HRC。 (2)索氏体(S):形成(xíngchéng)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
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硬度值为22~35HRC。
珠光体
第六页,共9页。
索氏体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资源库
(3)托氏体(T):形成温度(wēndù)为600~550℃,片层极 薄,电镜下可辨,硬度值为35~42HRC。
下贝氏体(B下):形成温度(wēndù)为350~230℃,在光镜下呈竹叶状,硬度值为45~55HRC。
①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②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上贝氏体(B上):形成温度(wēndù)为550~350℃,在光镜下呈羽毛状,硬度值为40~45HRC。
③剩余(shèngyú)渗碳体的溶解 ④奥氏体的均匀化
针片状--高碳马氏体(C% >1%),在光镜下呈竹叶状。
(1000×)
(1500×)
板条状马氏体
针片状马氏体
第九页,共9页。
新 能 源 汽新车能技源术汽教车学技资术源教库学 资 源 库
钢的热处理的组织(zǔzhī) 改变原理
1
第一页,共9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资源库
一、钢的热处理定义 (dìngyì)
热处理是将钢铁材料在固态下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 以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xìngnéng)的工艺过程,可用下图所示的工艺曲线 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2贝氏体转变是一个半扩散型相变
贝氏体转变中,铁和合金元素的原子不发生扩散, 只有碳原子发生扩散。
11
6.3.3贝氏体中铁素体的形成是按马氏体的转 变机制来完成的
实验证明,贝氏体相变时也出现表面浮凸,说明 贝氏体转变时F是通过切变机构转变而成的。也出 现惯习面,上贝氏体的惯习面是{111}γ,下贝 氏体的惯习面是{225}γ。 贝氏体中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也保持严格的结晶 学位向关系。 350-450℃形成的上贝氏体中F与A存在西山关系: {110}M∥{111}γ 〈110〉M ∥〈211〉γ 250℃形成的下贝氏体中F与A存在K-S关系: {110}M∥{111}γ 〈111〉M∥〈110〉γ
7.4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应用
从CCT曲线上获得钢真实的临界淬火冷
速Vc;
是制定钢正确的冷却规范的依据; 可以估计淬火以后钢件的组织与性能。
31
1
6.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6.1.1上贝氏体(B上)
形成温度:600~350℃ 光学显微镜下:羽毛状
;
电子显微镜下:不连续的、短杆状的渗
碳体分布在板条状铁素体基体上。
亚结构:位错(位错密度比马氏体低2~
3个数量级)。
20μ m
上贝氏体与珠光体及板条马氏体的区别:
素体 含过饱和的碳,其中有位错缠结存在;上 贝氏体铁素体条较宽,其宽度随形成温度 的下降而变细。Fe3C是断续的,短杆状的, 分布在铁素体之间,主轴平行于铁素体条 长轴。 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的形态与亚结构和板 条马氏体相似,但位错密度比马氏体低23个数量级,约108-109cm-2。
魏氏组织的形成与钢中的含碳量、奥氏
体的晶粒大小及冷却速度有关
可见形成魏氏组织:①在一定的含碳量范围内;② A晶 粒粗大,越易形成魏氏组织,形成魏氏组织的含碳量的 范围变宽;③冷却速度适中。
魏氏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魏氏组织是一种过热缺陷组织。使得机械性能 下降,尤其是冲击韧性、塑性降低、脆性转化 温度升高,使钢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魏氏组织降低钢的机械性能和A晶粒粗化联系在 一起。 对易出现魏氏组织的钢材,应通过控制轧制、 降低终锻温度、控制冷却或改变热处理工艺, 如通过细化晶粒的调质、正火、退火、等温淬 火等来防止或消除魏氏组织。
6.2贝氏体的性能:
取决于其组织状态;而组织形态与其形成 温度有关,随形成温度降低,贝氏体中的铁素 体变细,含碳量增加;渗碳体的尺寸变小,数 量增加,形态由断续的杆状或层状变向细片状 变化。因此,贝氏体的强度,硬度提高。
6.2.1上贝氏体:
硬度低,韧性差,性能不好。 原因:形成温度较高,F晶粒和碳化物颗粒较粗 大,碳化物呈短杆状平行分布在F板条之间,F 和碳化物分布有明显的方向性,使得F条间易产 生脆裂,F条本身也可能成为裂纹扩展的路径。 上贝氏体的机械性能不好,应避免B上组织的形 成。
7.2.2亚(过)共析钢的CCT曲线
亚共析钢曲线特征:有四个转变区。先共析相 的转变区、珠光体转变区、贝氏体转变区和马 氏体转变区。此外,马氏体转变开始线(Ms线) 的右端下降。 原因:由于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和贝氏体转变 使周围奥氏体富碳所致。 过共析钢曲线特征:与共析钢CCT曲线相似, 没有贝氏体转变区,所不同的是有先共析渗碳 体析出区。此外,马氏体转变开始线(Ms线)的 右端升高。 原因:由于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使周围奥氏体 贫碳所致。
为什么在Ms点以上贝氏体温度范围内,贝氏体
中的铁素体可以通过马氏体机构形成呢? 原因:如图所示,奥氏体中局部含碳量的降低为 贝氏体转变创造了热力学条件。
T0:马氏体相变的 平衡温度;
6.3.4贝氏体中碳化物分布与形成温度有关 对于低碳钢,转变温度较高,得到由板条 铁素体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的间 距较大的铁素体板条+P(M或A/)组成, 如图a)所示。 转变温度较低,处于上贝氏体转变区,得 到羽毛状的上贝氏体,如图b)所示; 转变温度更低,处于下贝氏体转变区,得 到针状的下贝氏体,如图c)所示;
6.4魏氏组织的形成
定义:从奥氏体晶界生长出来的近于平行的或 其它规则排列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 组织。
产生条件:
Wc小于0.6%的亚共析钢、和Wc大于 1.2%的过共析钢在铸造、热轧、锻造后 的空冷,焊缝或热影响区空冷,或加热温 度过高并以较快的冷却速度冷却。 形成机制: 魏氏组织中F按切变机构形成,与贝氏体 中铁素体形成机理相似。有表面浮凸现象, 沿一定惯习面({111}γ)并以一定晶体学 位向关系(K-S关系:(111)γ//(110) α,[110]γ//[111]α,)切变共格长大。
6贝氏体(B)转变
贝氏体转变是一种半扩散型的中温转变,
转变温度位于珠光体转变温度之下,马氏 体转变温度之上。 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 是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 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有 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扩散兼有切 变。奥氏体向铁素体的晶格改组是通过切 变方式进行的,通过碳原子在铁素体中的 扩散沉淀出碳化物。
7.2 CCT曲线的分析 7.2.1共析钢CCT曲线(最简单) 只有珠光体和马氏体两个转变区,无贝 氏体和先共析相转变区,曲线简单。 V c:上临界冷却速度、临界淬火速度, 是指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 分解,而全部过冷至MS点以下发生马氏 体转变的最小冷速;它与CCT曲线的鼻尖相
切。
消除方法:
7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 线)及其应用 研究意义:实际的热加工和热处理过程 并不是等温冷却过程,而是连续冷却过 程,所以要研究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 转变的过程,要研究CCT曲线。
7.1 CCT曲线的建立 通常用膨胀法、金相法和热分析法 可测定,一般常用膨胀法来测定,速度 快,数据准确。具体过程是将钢试样奥 氏体化→测定不同冷速下的膨胀曲线→ 在膨胀曲线上确定临界点(转变开始点 和转变终了点)→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了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6.2.2下贝氏体:
强度高,韧性好,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原因:铁素体针细小而均匀分布,所以塑性、 韧性 好;在铁素体内又沉淀析出细小、多量而 弥散分布的ε-碳化物,故具有高密度的位错, 所以强度高。 生产中常采用等温淬火的方法获得下贝氏体组 织。
6.2.3粒状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内的小岛起到复相强化的作用,其 强度随小岛所占面积的增多而提高。如图9-56 所示。
6.1.2下贝氏体(B下) 形成温度:350℃~Ms 光学显微镜下:黑色针状或针叶状; 电子显微镜下:在针状的铁素体内分布 着微细的六方点阵的ε-碳化物,碳化物 平行排列并与铁素体长轴成55~65°角。 亚结构:高密度位错,无挛晶存在。 (位错密度比B上中的高)。
10μ m
6.1.3粒状贝氏体(B粒) 一般在低碳钢,低、中碳合金钢中产生; 形成温度:在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以上和奥 氏体转变为贝氏体最高温度(Bs点)以下 的范围内。 金相组织形态:在大块状或针状铁素体内 分布着一些颗粒状小岛。这些小岛高温下 原是富碳奥氏体区,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 条件和奥氏体的稳定性不同,可形成珠光 体、马氏体,也可以A/的形式保留下来。 如图所示。 容易在连续冷却中获得,如轧后空冷。 7
Vc′:下临界冷却速度,是指过冷奥氏 体连续冷却过程中全部转变为珠光体的 最大冷却速度。
22
•P转变区:
左边一条线 叫过冷A转变 开始线,右 边一条线叫 过冷A转变终 了线,下面 一条线叫过 冷A转变中止 线。
•M转变区:
Ms和Vc线以 下的区域。
• 当V<Vc′时,室温组织:全部为P。 • 当Vc′ < V<Vc时,室温组织为: P+M+残余A。 • 当V>Vc时,室温组织为:M+残余A。
6.3贝氏体转变特点 6.3.1贝氏体转变是一个形核与核长大的过程
需要一个孕育期,上贝氏体的领先相是铁素体, 铁素体晶核首先在奥氏体晶界贫碳区上形成,下 贝氏体的领先相也是铁素体,但由于过冷度大, 铁素体晶核可在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成。 贝氏体长大速度受碳的扩散所控制。通常,B上的 长大速度取决于碳在A中的扩散,而B下的长大速 度取决于碳在F中的扩散。贝氏体转变速度远比马 氏体低。
亚共析钢连续冷却时会形成贝氏体区。
共析钢在连续冷却时不形成贝氏体,过 共析钢也是如此。 原因:共析钢、过共析钢奥氏体中含碳 量高,使贝氏体孕育期延长,在连续冷 却时贝氏体转变来不及进行便冷却到室 温。
7.3CCT曲线和TTT曲线的比较 连续冷却转变可以看为无数个温差 很小的等温转变过程。转变产物是不同 温度下等温转变组织的混合。但由于冷 却速度的影响,使得某一温度范围内的 转变不能充分进行。 共析钢的CCT 曲线在TTT曲线的右下方, 合金钢也类似。 TTT曲线的临界淬火速度Vc//=1.5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