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
引导探究获新知——《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引导探究获新知——《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近年来,科学技术教育领域的发展探究型教学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其中《圆的认识》的教学活动就是一个有力的范例。
本文以《引导探究获新知《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为标题,讨论了《圆的认识》在一次探究型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以及案例分析结果,为科学技术教育界探究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探究型教学活动实施本次《圆的认识》的教学活动,我们选择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为受试者,其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7:3,学生的实际年龄范围在9-10之间。
该活动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
1.实验前:在实验前,我们在教室里放置了几把椅子,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让他们把手放到椅子上,构成一个圆。
接着,我们指出有两类圆,一类是有半径的圆,另一类是无半径的圆。
接着,我们用白板画出有半径的圆,介绍半径、圆心、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出一个有半径的圆,并让他们体会计算面积和周长的乐趣。
2.实验中:实验中,首先,我们用一些实物材料,比如铅笔,向学生展示圆环拆分法,给学生分别出题:算出某一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面积,并让他们分析出相应公式,然后让他们用这些公式来计算出其他圆形物体的周长和面积。
接着,我们又准备了一些圆形纸片,设计了一系列以“实物识别实验”为主题的问题,要求学生判断众多的圆形物体中,哪一个是有半径、哪一个是无半径的圆,这样既可以考验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深入理解关于半径的概念。
3.实验后:在实验后,我们首先让学生复习实验中的知识,然后给学生出一系列的应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半径、圆心、周长与面积相关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可以让学生完全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
二、案例分析本次《圆的认识》教学活动,学生们在实验室测试前能够正确判断出有半径和无半径的圆,实验室测试中,他们大部分能够根据设定的公式计算出圆形物体的周长和面积,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而在实验室测试后的应用性问题中,学生大部分能够很好地完成,能够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用半径、圆心、周长和面积求解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接触实践领域的知识后,能够灵活运用,而不是死板的死记硬背。
STEM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STEM教育——《圆的认识》案例分析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思维—看不见,摸不着,它—到底是什么呢?随着教育的变革,STEM教育需要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去。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领会数学思想与奥秘。
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圆的特征,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本质特征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套圈的游戏让这节课的教授变得有趣和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可以整合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例如:在生活中,为什么大多数井盖都是圆的,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索圆特征的欲望。
在解决数学难题的同时又增加了科学素养。
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谈谈水滴落到水里形成的涟漪为什么是圆的?了解这个问题物理背景是解决它们的前提。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引入数学问题,之后运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
这节课需要渗透的物理知识是当水滴落到水里形成涟漪也就是形成波,波向水面各个方向传播的速度是一样的,最后再结合圆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形成的涟漪是圆的。
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科学严谨的精神,学生可通过观察、实验操作、逻辑推理、交流合作等多种手段来探索图形的性质。
在教授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做好的硬纸板“圆形车轮、正方形车轮、椭圆形车轮”沿直尺的边滚一滚,描出中心点留下的痕迹。
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三种车轮中心点的痕迹。
思考:如果把他们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根据什么标准分?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是按照痕迹是否直线来分。
从而比较并发现不同形状的车轮的中心在运动中高低的变化,也就是中心到地面距离的变化。
圆形车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所以圆形车轮的运动是平稳的;而正方形、椭圆形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因此滚动起来不平稳,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感受数学的美——《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感受数学的美——《圆的认识》教学案例数学是自然界的描述。
它以其严格准确的系统性表达了那些复杂抽象的现象,是许多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儿童们不仅要掌握数学的概念,而且要学会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认识数学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以《圆的认识》为主题的教学案例,以期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感受数学的美。
首先,在《圆的认识》的教学案例中,学生需要熟悉圆形所具有的特征和表示方式,包括圆形的性质、表示、图形和公式。
要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圆形的特征,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给出课堂讲解,如使用圆形物体作为教具,通过实际操作、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圆形所具有的特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圆形。
其次,在教学案例中,需要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如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说出圆形的性质,以及给出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能够从教学活动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并能够通过参与活动自主学习,形成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此外,在《圆的认识》的教学案例中,也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艺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比如,可以让学生描绘圆形,让学生通过勾画圆形,了解圆形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优美外形。
最后,在《圆的认识》的教学案例中,提出应用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应用圆形的思想,解决其他数学问题。
这样,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进而感受到数学的美。
总之,在《圆的认识》的教学案例中,要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式给出课堂讲解,并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渠道;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提出应用题,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并建立起对数学的热爱。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1
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选课背景】毕达哥拉斯曾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看来从古至今在大家的眼里圆是由各种形态存在的。
圆的美、圆的特别都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探索和喜爱,因此在我的眼里圆是萌萌的可爱的,也是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发展学生空间能力的。
圆的认识是小学阶段中第一次从直线图形的学习到曲线图形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内容的本身,还是探索新知、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为孩子们认识圆打开一扇窗。
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一节起始课,它需要学生对已学知识的重温和教师对学生掌握层度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进入高年级的孩子多数对圆的认识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孩子们能够在众多的平面图形中辨认圆,感知到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
如:圆与其它平面图形不同在于它是由曲线围成的,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
陌生是因为孩子们并不了解圆的本质特征,也没有对圆的本质特征进行过探究,对于圆的基本知识不能清晰地表达,基本技能也缺乏思考和探究过程的体验。
在整个平面图形中,圆作为曲线图形的代表,它与正多边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又因为它的一些特性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也为后期的圆柱、圆锥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
选择本节课还想教给学生探究图形特点的方法,通过学习后能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的长远学习打下思想和方法的基础。
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通过对圆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探索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圆,交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上一方面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1)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李慧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一直是我们数学老师追求的目标。
对于圆的认识,过去总是认为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点就可以了:会画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尤其要知道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但考试时要考,而且以后学圆面积要用到,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
概念的表述是数学学习的重点,至于为什么往往忽略掉了。
显然,这样的教学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种教学早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为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力求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一.导入新课1.师:你觉得老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引出:眼镜大、圆等2.用“圆”扩词……3.师:刚才同学们用“圆”组了那么多的词,看来大家的词汇真的很丰富,平时都有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是不是啊?(……)接下来我想借给大家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借给谁呢?那么多人要看,怎么办?这样吧,老师站在原地,同学们坐在位置上,听到我说“开始”,大家都上来拿,谁先拿到,我就借给谁,这样可以吗?……(围成一个圆圈,老师站中间,这样最公平)4.师:大家同意这个方案吗?(……)师:一个圆就把这个难题圆满地解决了,大家说“圆”神奇不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去认识圆板书:认识圆二.探究圆的有关知识(一)画圆1.徒手画圆(1)师在黑板上徒手画一个圆,师:画得圆不圆?(2)师:你们想不想也徒手画一个?(生在练习纸上徒手画圆)(3)你们觉得自己画得圆不圆?那么怎样才能画一个标准的圆?引出用圆规画圆2.圆规画圆(1)师:既然圆规是用来画圆的,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手里的圆规?(生:圆规有两只脚,一个脚上有铁钉固定,另一只脚上有铅笔)(2)大家用圆规画过圆吗?(……)哦,那你来介绍一下你是用圆规怎么画圆的?(学生分别在练习纸上画圆)(3)师:刚才大家在画圆时,最关键的你觉得是什么?(铁钉不能动来动去,要固定住一点……)(4)师:好,接下来我们再画一个圆,要与你刚才画的那个圆大小不一样。
案例分析《圆的认识》
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
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思考题:(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
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P25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
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
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2、案例描述: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由表象到内化,逐步形成的概念教学——《圆的认识》案例分析一、关于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让数学课堂厚重些、开阔些、美丽些……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精彩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精彩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认识是现代教育学教学案例,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圆。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动态生成的技术来让学生了解圆,整个课堂上充满了活力,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这使得上课活跃而有趣。
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尝试实践,我们收获了丰富见解。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用来杆、激光笔、磨砂尺等工具观察圆的特性,体会到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及其变形等。
这使得课堂的知识更有深度,学生会把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可感知的实践,容易理解与掌握课堂中的圆形内容。
此外,在这次教学案例中,教师使用动态生成的技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际实践,并且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实践经验。
这使得学生更有信心和动力去探究实践,在认识圆的教学过程中体会更多的乐趣。
在总结本次《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中,我们向所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1、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把课堂内容从抽象的层次来处理;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3、以实践为咒,让学生更好地应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
本次《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不仅引起了学生们的重视,而且让教师在传授圆形知识时有更多的灵活性,他们可以从实践与视觉效果等等来方便教学。
本次教学案例的成功是经过教师有效的策划及用心的实施,才实现的,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色来调整安排,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答 案 ,特 别要 留 意 问 题 中 和 文 章 中 出 现 了 相 同 意 思 但 是 不 同 表 达 的 句 子 ,这 往 往 可 能 是 正 确 答 案 。 比 如
在 问题 中 “ Wh e n ma n y c h i l d r e n wa t c h TV? ” 锁
圆心 吗 ?
“ 最 好 的 教 育 就 是 有 利 于 人 们 具 有 创 新 性 ,使 人 们 变 得 更 善 于 思 考 , 更 有 追 求 的 理 想 和 洞 察 力 ,成 为
更完善 、更成功的人 。” 创 新 , 是 人 类 社 会 进 步 的
生 2:展 示 ,我 将 圆片 对 折 ,再 对 折 ,每 次 对 折 折 痕 都 会 相 交 于 一 点 ,这 一 点 就 是 圆 心 ,我 再将 圆 上 任 意 一 点 和 圆心 连 接 ,这 样 的 线 段 就 是 半 径 。 教 室 里 响 起 了热 烈 的 掌 声 一 …・ 长 期 和 谐 的 课 堂 氛 围 ,给 学 生 充 分 发 表 观 点 ,提
等 ,d = 2 r ,你 们 能 不 能 用 自己 的方 法 来 证 明一 下 。
生 自己思考、动手操作 ,汇报 。 ( 下转 第 6 4页 )
6 L ^ Q
l 团
文 化 论 坛J I A o s H I F A z H A N
强 化 知识 点 。一 开 始 学 生 觉 得 辛 苦 ,认 为 这 是 种 负 担 , 但 随 着词 汇 的 积 累 、反 复 的 练 习让 学 生 的 过 关 落 到 了
意 识呢?笔者进 行了认真研究与思考 , 以 圆的认识
为 例 ,谈 谈 自己 对培 养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的 理 解 。・
张齐华圆的认识评课稿(共6篇)
篇一:圆的认识案例分析《圆的认识》案例分析桂林市穿山小学冯嘉莉2007年11月8日在西南大学参加“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张老师从时空、内容、方法和数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演绎、拓展和延伸。
张老师的课堂是人文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以下是对张老师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
【案例】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然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
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一个……圆心,那“同长”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
生:一样长师: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生:自豪、震惊。
师:特别的自豪,特别的骄傲!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
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④)。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王正发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双树中心学校本人上了一节《圆的认识》生本课。
在实际课堂教学场景中,学生生成各种新问题、新情况,面对这些情况,我因势利导,作出了一些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设疑问难教学片段:师:下面请大家用圆规尝试画一个圆。
(学生画,师巡视,发现很多学生拿圆规画圆的方法不对)师:我发现有些同学画得不够理想,有的还没有画好,哪儿出问题了呢?生1:圆规的针尖移动了,圆就画不圆。
生2:我的圆规镙丝比较松,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化,没法画圆。
生3:旋转时要抓住圆规的顶部,力用在有针尖的脚上。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画圆时的什么?生:画圆的注意点。
师: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画圆,针尖要固定,两脚之间的长度也要固定。
分析: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生成,这时就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画龙点睛。
以上片段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
学生在画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有的针尖移动,有的两脚距离变化了,根据这一情况,教师画龙点睛,提出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说出了自己出现的问题,归纳出画圆的注意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二、尝试辩论教学片段:师:你能想个办法使我们大家用圆规画的圆都一样大吗?生1:把圆规两腿的角度叉得一样大。
生2:用直尺量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学生活动)师:好,大家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2厘米,画一个同样大的圆。
分析:以上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在实践中,不同的圆规画的圆不一样大等问题,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圆规两脚叉开的角度越大,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怎样?学生很快地想到了:只要把圆规两脚的距离定得一样长,大家画的圆就一样大。
从而为后面发现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作了铺垫。
三、因势利导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2厘米,画一个圆,并且剪下来。
师:如果有人问你这个圆有多大,该怎样说呢?生1:没法说,生2:这是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圆是一种特殊的几何形状,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的实际案例来认识圆,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案例:轮胎。
轮胎通常都是圆形的,这是因为圆形的轮胎能够更好地分散载荷,减小压力,提高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此外,圆形的轮胎还能够更好地适应道路的曲线,使车辆在转弯时更加稳定。
因此,圆形在轮胎设计中的应用使得汽车能够更加安全和舒适地行驶。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与圆相关的工程案例:污水处理。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尤其是在传输和混合污水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圆形的管道和搅拌器。
这是因为圆形的管道可以使流体更加均匀地流动,减小流体的阻力,提高传输效率。
而圆形的搅拌器则可以更好地混合污水中的固体颗粒和液体,促进污水处理的过程。
因此,圆形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和质量。
除了工程领域,圆形还有许多其他应用。
例如,在许多象棋和围棋棋盘上,我们会发现棋子放置在交叉点处,而这些交叉点恰好是由许多圆形的孔构成的。
这是因为圆形的孔能够更好地容纳棋子,并且使得棋子能够更好地放置和移动。
此外,圆形的孔还能够避免棋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滑动,提高棋局的稳定性和可玩性。
此外,圆形还具有许多其他的性质和特点。
例如,圆的周长和面积具有确定的公式,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方便地计算和比较不同大小的圆。
圆还具有对称性,这意味着圆形的旋转和镜像都具有不变性。
同时,圆还是一种无界的几何形状,我们可以不断地无限延伸圆的大小和半径。
综上所述,圆是一种特殊的几何形状,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的实际案例,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认识圆,并发现其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无论是在轮胎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是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高效率和质量,圆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圆的认识和应用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带来许多的好处和优势。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形状之一,无论是建筑物、家具还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可以找到与圆有关的元素。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圆的特性和应用。
一个典型的圆的认识案例是轮胎。
轮胎是由橡胶制成的圆形零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轮胎在公路上滚动,具有很好的减震和牵引力。
轮胎的圆形设计使得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路面条件,确保车辆稳定行驶。
此外,轮胎的圆形还可以减少摩擦力,提高油耗效率。
另一个圆的认识案例是钟表。
钟表通常由圆形表盘和指针组成,用于显示时间。
圆形表盘上的刻度标记每小时分成12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指针则通过转动来指示时间。
钟表的设计使得时间的显示更加直观和准确。
当我们需要知道当前的时刻时,只需盯着钟表表盘上的指针即可,而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
此外,圆还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设计当中。
例如,圆形拱门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设计元素,它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圆形天花板和圆形天窗则能够让室内空间更加宽敞明亮。
圆形窗户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度,还可以提供更好的通风和自然采光。
圆在自然界中也有许多应用。
例如,许多植物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都具有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形状。
这些圆形的植物结构有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传播花粉。
圆形的蜂巢结构也可以提供最大的存储空间,并确保蜜蜂能够高效地组织和储存蜜糖。
圆还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文化当中。
例如,在绘画和雕塑中,圆形可以被用来表达和传达其中一种感觉或主题。
圆形的图案和纹饰也常常出现在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品和装饰品中。
此外,圆形还被用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无限的概念,如“循环”、“连续”和“完美”。
通过上述圆的认识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圆的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圆形具有无限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完美性,使其成为许多物体和结构中的理想选择。
通过了解和认识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周围的世界。
圆的认识教案10篇
《圆的认识教案》圆的认识教案(1):《圆的认识》教学案例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这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图片,此刻请大家和老师一齐来欣赏。
(图片展示:雨点落在湖面上构成的涟漪,地球自转的轨道,天坛,圆形的园林窗户、土楼,转动的电风扇)欣赏完这些图片以后,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性吗?生:每个图片中都藏着圆。
师:很好,你的观察潜力真强!有人说:圆是生活中最美丽的几何图形。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共同来学习圆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谁来举例说一说。
生1:车轮是圆形的。
生2:杯子的口是圆的。
片段二:感悟画圆的方法。
师: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画个圆呢?生:有。
师:下方就请同桌两人合作,用学具或自我所准备的工具尝试画圆,比一比看哪一桌的同学想到的办法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指导,并发现不一样的画圆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方法?生1:我的三角板中间有个圆,我就沿着里面的边描出来了。
师:画得真好。
还有同学和他一样用物体的描出来的吗?(学生展示)生2:我是用光碟放在纸上,描出了一个圆形。
(展示)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有没有不一样的画法?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好奇地问:那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出来的?学生介绍他的画圆方法。
师:眼睛亮的同学肯定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了,你们能像他那样也在白纸上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学生操作。
师:透过刚才的尝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科学方便?透过讨论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圆规最为方便科学。
师:是的,画圆最主要的工具还是圆规。
片段三: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师:老师那里有四个同学的作品(展示四个同学画的大小不一样的圆。
),请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生: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谁来说说看。
生:圆规的针尖放在纸上的位置不一样。
所以圆放在纸上的位置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这样吗?(师在黑板上把圆规的针尖放在不一样的位置上演示。
圆的认识评课稿(共6篇)
篇一:圆的认识案例分析《圆的认识》案例分析市穿山小学嘉莉2007年11月8日在西南大学参加"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数学王子"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老师从时空、容、方法和数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演绎、拓展和延伸。
老师的课堂是人文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以下是对老师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
【案例】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然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
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一个......圆心,那"同长"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
生:一样长师: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生:自豪、震惊。
师:特别的自豪,特别的骄傲!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
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④)。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圆的认识教案10篇全面版
《圆的认识教案》圆的认识教案(1):《圆的认识》教学案例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这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图片,此刻请大家和老师一齐来欣赏。
(图片展示:雨点落在湖面上构成的涟漪,地球自转的轨道,天坛,圆形的园林窗户、土楼,转动的电风扇)欣赏完这些图片以后,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性吗?生:每个图片中都藏着圆。
师:很好,你的观察潜力真强!有人说:圆是生活中最美丽的几何图形。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共同来学习圆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谁来举例说一说。
生1:车轮是圆形的。
生2:杯子的口是圆的。
片段二:感悟画圆的方法。
师: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画个圆呢?生:有。
师:下方就请同桌两人合作,用学具或自我所准备的工具尝试画圆,比一比看哪一桌的同学想到的办法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指导,并发现不一样的画圆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方法?生1:我的三角板中间有个圆,我就沿着里面的边描出来了。
师:画得真好。
还有同学和他一样用物体的描出来的吗?(学生展示)生2:我是用光碟放在纸上,描出了一个圆形。
(展示)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有没有不一样的画法?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好奇地问:那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出来的?学生介绍他的画圆方法。
师:眼睛亮的同学肯定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了,你们能像他那样也在白纸上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学生操作。
师:透过刚才的尝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科学方便?透过讨论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圆规最为方便科学。
师:是的,画圆最主要的工具还是圆规。
片段三: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师:老师那里有四个同学的作品(展示四个同学画的大小不一样的圆。
),请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生: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谁来说说看。
生:圆规的针尖放在纸上的位置不一样。
所以圆放在纸上的位置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这样吗?(师在黑板上把圆规的针尖放在不一样的位置上演示。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开地要打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共享的《圆的相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假如能帮助到您,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圆的相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56—58页二、教学目标1、在详细的情景中使学生相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视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学会运用圆规,驾驭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4、在视察操作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实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教学重点:相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具打算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片。
学具打算:圆规、直尺、圆片。
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同学们喜爱骑自行车吗?(喜爱)那么你们肯定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态的?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出示图片)为什么车轮设计成圆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学了今日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的。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圆的相识[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另一方面为学习新学问做了铺垫,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活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联系生活,理解概念(1)师:除了车轮是圆形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望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2)学生举例。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圆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
(4)师:同学们我们不仅用圆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将圆的一些特征奇妙的用于生活。
(三)操作探究,相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
1、折一折,相识圆心。
(1)让学生用老师打算好的圆形图片,对折后打开,换个方向后再对折打开,看有几条折痕,相交吗?再折几次,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学生相互沟通自己的发觉。
创新案例---圆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创新案例---圆的认识《圆的认识》片段一:感受圆的普遍存在性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和圆有关的内容。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的形状与圆有关。
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师: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圆!(课件演示宏观和微观中的圆)师:圆到底是怎样一个图形,它有哪些特点,大自然中存在那么多的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也这样钟情于它,你们想了解它吗?(板书:圆的认识)片段二:感受圆的各点均匀性和广泛对称性 1. 活动设计(1)研究篮球场中间的圆师:你们会打篮球吗?谁能介绍一下篮球场中间的圆是做什么用的?(生介绍如何发球)师:为什么篮球场中间要画成圆形的?我们能不能和国际篮联建议一下把中间的圆换成正三角形?(学生开始大部分都说不行,老师接着换成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师:难道换成正三角形就真的不可以吗?(引起学生思考)生:如果站在三个顶点处好像也可以,因为他们到中心点的距离都一样。
1 / 6这样比较公平。
也可以站在三条边的中点上,这样他们到中心点的距离也相等。
师:既然正三角形、正方形他们都可以找到这样公平的点,问什么刚才要你们把中间的圆形换换,你们都不同意呢?生:因为那些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点比较稳定,而圆可以随便站,不用去找位置。
这样打球的时候就能更好地安排战术。
(2)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师:同学们用什么办法在纸上画圆?生:用圆规。
师:圆规是我们常用的画圆工具,你们都会用圆规画圆吗?每人在纸上画两个圆。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画法,收集学生作品)师演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并让学生感悟画出的圆的大小跟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有关。
请学生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
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
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P25
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
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
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2、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
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
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
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
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思考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P51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练习,但是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体验,并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算理。
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情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很难对这教材产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了。
不少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
“大胆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时教师的业务权利”。
因此,在第二个教学情景中,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
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3、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
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
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
算式:8×4-7=25(人)
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师: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