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静乐民间文学
静乐历史文化

“绿影婆娑景色妍,文峰塔立白云边。风铃伴读吟佳句, 雨韵弹琴诵好篇。雁塔题名惊四海,蟾宫折桂裕千年。 人人都说岑山美,美在繁星灿烂天”。
3:神烟风洞:神秘的“ 神烟风洞”就在县城 对面的风神山上,昔日的风神山苍松翠柏,郁 郁葱葱,烟雨朦胧。山风似烟中起,如洞中来。 风洞何人所凿,谁人所就,天风用时自然来, 恩泽百姓、惠泽自然,每到三月,有十里八方 村民组织庙会,风神山之景谓为壮观,相传曾 有风神居山之说,也有“封神山”之称。实属 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 也是静乐古“八景”之一。作为近年来全县的 绿化重点地段,相信“神烟风洞”的神秘异彩 定会重放光彩。
五、静乐历史人物
静乐是革命老区之一,现代著名革命者高君 宇、郭炳、吕调元等就出生在此地,其中高君 宇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卓越的政治活动 家,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党团组织的创 始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静乐是晋绥边 区的东大门,八路军东渡黄河途经县境,撒下 革命火种。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等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境内生活和战斗过, 促成各界联合抗日。
名称由来:
据县志记载:“北魏都督尔朱 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可见, 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山势俊 秀,古木参天。山前碾河如带,汾 水似锦,山间泉水清澈见底,相传 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 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原山中建 有玉帝庙、关帝庙、龙王庙、水阁 凉亭、石凳仙床等建筑。传说王母 娘娘赴南海时路经此山,见松柏苍 翠,殿阁巍峨,风光秀丽,停留观 赏,石凳仙床传为王母石炕。
• • • • • • •
时代先锋谱新篇,元林俊明皆姓王。 公仆接力重民生,河西新区谱华章。 四馆一院平地起,舞炫歌飞丝竹亮。 机关小区幼儿园,星级酒店众人夸。 汾河二桥新地标,南延北拓大框架。 赶超跨越谋发展,调整结构种养加。 山水汇聚仁智地,藜麦玫瑰五谷香
静乐民俗中的庙堂乐班

静乐民俗中的庙堂乐班[关键词] 庙堂音乐乐班仪式民俗静乐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东邻忻州,西通吕梁,北倚宁武,南接太原,北魏时属北秀容,又称宪州、管州。
清康熙《静乐县志》载:“静虽僻壤,实西北岩邑也,群山为篱,汾水为带,境内山峰林立,岗梁跌宕”。
静乐庙堂音乐属中国传统笙管乐系乐种,“它泛指以笙、笛、管、萧、等吹管乐器为主干乐器,辅以丝弦、打击乐合奏的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笙管乐源于中原文化,是中国现存的传统乐种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流布地区广、文化影响较大的一个乐系。
”静乐庙堂音乐与佛乐有很深的渊源,佛乐起于僧人的音声佛事,主要是梵吹,赞偈、祝延、俗讲等,以及音声供养。
宋元以来,佛事逐渐走入民间,佛乐不断地吸收俗乐的营养和特点。
佛道音乐与朴素的人文地理、繁琐的民俗礼教一起,经过千百年的融合积淀,发展为静乐的庙堂音乐文化。
庙堂音乐主要是纯器乐的合奏及器乐对经文演唱做伴奏,在仪式活动中器乐不仅仅是音乐伴奏,在仪式执行人眼里它们还有通天地、驱魔避邪的神秘寓意和特殊功能。
静乐庙堂乐班作为庙堂音乐的主要传承者,艺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艺僧是正式出家的,宗教仪节有着相当统一而严格的规定。
根据三种不同的应用场合,其音乐分为课诵、谄口、水陆三类,寺院僧上早晚课必有音乐伴奏。
佛乐不仅仅做为僧人佛事和供养所用,宋代后深入民间礼俗。
乐僧们在修行的同时,也以音声法事服务于社会。
去民间做外法事,外法事分为阳事道场,阴事道场。
阳事道场,给民间普安,打吉祥,消灾免难;阴事道场,给亡人超度亡灵。
随着灭佛运动和寺院经济制度的解体,原依附于庙宇生活的乐僧流落民间,原来寺院眷养的乐僧,也成为自谋生路的庙堂乐班,以笙管乐这种主要形式来做法事。
由于做法事的人家多,禅院的和尚少,禅院会吸收一些会吹奏音乐的俗家人来应付法事。
而原庙堂乐班的艺人将庙宇中的一些仪轨带到民间,庙堂音乐因此依附于民俗活动而传承。
静乐庙堂乐班也经历了一个乐僧到艺人的转变过程,成员有着既为农民,又是法事仪式执行人的双重身份。
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

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王素珍[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3-0045-06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下简称民研会)在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分类及体裁划分成为重要的学术问题。
经过数十年发展,在几代学者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学的体裁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对大量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体裁的划分与归类,在歌谣、故事、史诗等具体体裁理论层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以作品为中心的体裁学。
新时代,民间文学的体裁研究面临两个新课题:一是立足已经搜集和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和文本,对传统的民间文学体裁分类进行反思和再研究;二是拓展研究视域,将民间文学体裁研究置于更广泛的日常叙事中加以讨论。
一、民W#对体裁的关注民研会对体裁的关注和研究,最初与其对民间文学的认识紧密相关。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专业民间文艺机构,民研会在1950年初成立时的宗旨中即明确指出:“在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民间的文学、艺术,增进对人民的文学艺术遗产的尊重和了解,并吸取和发扬它的优秀部分,批判和抛弃它的落后部分,使有助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
”®换言之,尊重和了解文学艺术遗产,强调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促进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是民研会成立的根本目标。
民间文学是文学遗产中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
郭沫若曾说,“民间文艺包括范围很广,文学之外还有各种……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②钟敬文旗帜鲜明地提出“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③。
周扬则明确表示,“成立民间文艺研究会是为了接受中国过去的民间文艺遗产。
”®民间文学为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可能,接受、尊重和了解民间文学遗产成为早期民研会的共识。
这一遗产有其独特性:大都是口头流传。
民间故事口头流传,民歌口头歌唱,每一次说唱都有变化。
山西静乐县传统村落形态对比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山西静乐县传统村落概述 • 传统村落形态对比 • 静乐县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CATALOGUE
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源自背景山西静乐县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这些村落反映了当地 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 落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保护和传 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公共空间与设施
公共空间
村落中设有公共广场、戏台、寺庙等公共空 间,供村民集会、娱乐和宗教活动使用。
设施
公共设施包括祠堂、族谱馆、水井、驿站等 ,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交活动。
04
CATALOGUE
静乐县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
保护现状与问题
现状
静乐县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的形态和历史文化面临威胁。
意义
通过对山西静乐县传统村落的形态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 解不同村落的历史演变、文化特色和风貌特征,为保护和规 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 旅游价值和知名度。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选取了山西静乐县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包括芦子坪、康家 沟、西沟、木瓜山、大堡子山、东马家沟、西马家沟、石家庄、大性窑、小性 窑等。
村落分类与分布
村落分类
静乐县的传统村落根据其形成年代、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等因素可分为古村落、 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三类。
分布特点
静乐县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汾河沿岸和山区,其中部分村落位于交通不便、人 烟稀少的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形态和风貌。
03
CATALOGUE
家乡的风俗山西忻州静乐作文

家乡的风俗山西忻州静乐作文
家乡的风俗,山西忻州静乐
说起家乡的风俗,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番独特的景象。
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山西忻州静乐的孩子来说,家乡的风俗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和情怀。
提及静乐,大伙儿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打糕"这一独特的民俗了。
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全县各地都会热热闹闹地举办"打糕"活动。
那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上等的高粱面、糖、芝麻等材料,制作香喷喷的糕团。
打糕的过程充满了喜庆的氛围,阵阵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年青人们还会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待到糕团熟透,大家就会分赃而食,尽情品尝这份别具地方特色的年货。
除了打糕,静乐还有"修路"的习俗。
每到农历三月三,全村的男丁们就会相约出动,修整村里的主干道。
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挑沙石,有的铲平路面,有的捣实路基。
干完这一天活,男人们就会在村口聚在一起,痛饮几杯小酒,庆祝一年一度的"修路节"。
这不仅是劳作的结果,更是让男人们感受集体力量的时刻。
当然,静乐的风俗远不止这些。
像是"八月会"的秧歌舞蹈,九月农家的"杀年猪"等等,都渗透着家乡人淳朴质朴的生活情怀。
我虽已离开家乡多年,但一提起这些习俗,心里就泛起一阵暖意。
它们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地下河流,永远滋养着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列国志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列国志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列国志李永泉西行十几年前的静乐县城让我来先给大家讲个关于静乐一直传说到今天的美丽故事。
天宇动,地气生。
动之而静,生之以乐,是固天地造就静乐。
静乐县以“静”“乐”命名,别有“鹅城”之谓。
相传,古代;静乐城南方园百十里,乃一烟波浩渺之湖泊(据说“泊水”、“静游”之地名均缘于此),城东北踞一峰名“岑山”。
自古仁者喜山,智者爱水;这样的风水宝地,岂能不聚圣贤乎?只因岑山荒凉颓废,阴阳不能运转,后学终无出头之日矣。
有风水先生曰:静乐依山傍水,实乃龙吟凤鸣,才子佳人之出处也!若遇神明点化,其灵秀之气必将运动矣!数千年后的一天,一只天鹅仙子驾着七彩祥云从天外飞来。
天鹅仙子在湖面上空盘旋数周,缓缓落于岑山之颠、面向苍穹引颈长鸣,其声缭绕悦耳如琴也。
岑山开始绿草繁茂、鲜花绽放;苍松翠柏、溪水潺潺,青山绿水龙腾虎跃生机盎然矣。
她发现此地既无文字,又没人读书,便下定决心帮助人们兴学。
后世人为了纪念那个天鹅仙子,便把静乐县城称之为“鹅城”。
静乐县城新貌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位于忻州地区南部,太原市西北。
静乐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尤以东部山地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
西部较低,与岚县合成一个小型盆地。
境内诸山均属吕梁山脉。
其主要山峰北部有大车山,东有万花山、巾字山,南部有高金寨山等,海拔除高金寨山1932米外,其余均在2000米以上。
静乐县气候四季分明,十年九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且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
天柱山位于静乐县城南1公里处的米碾河与汾河交界处。
据县志记载:“北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
”可见,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
山势俊秀,古木参天。
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山间泉水清澈见底,风日清河柳带烟,峻崛高处出龙泉(称其天柱龙泉),银河谁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天柱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
天柱山因有龙泉而名,龙泉因山而灵,当为静乐之首景。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论民间文学的特征欧阳光明(2021.03.07)摘要: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相对作家文学而言,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民间文学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来划分的。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是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包括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民间文学是集体的创作,但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
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进行加工,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
当然,集体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出者却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至于那些体现了集体创作成果的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
二、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我是小小讲解员介绍静乐天柱山

我是小小讲解员介绍静乐天柱山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解说静乐天柱山。
一、静乐及静乐天柱山简介静乐县是山西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隶属于忻州市管辖。
据考古发掘表明,静乐县境内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县名“静乐”二字始于隋朝大业四年(608),县以嘉言命名,有宁静安乐之意。
天柱山位于静乐县城的南部,山下有碾河缓缓流过。
关于天柱山的得名,传说北魏时而朱荣在此地打了胜仗,故于此山自封为大将军,并为此山起了名字,是为“天柱”。
静乐天柱山植被茂盛,且名胜古迹众多,较著名的景观有王母石炕、观音庙、龙泉等。
其中,龙泉为天然的泉眼,据《静乐县志(康熙民国石印本)》记载:“山半一泉久而不涸,人颇称兵,名天柱龙泉,为静邑八景之一。
”龙泉的位置在天柱山的半山腰,夏季时吸引大量的游人饮泉接水。
二、静乐天柱山庙会的概况(一)庙会的传说。
天柱山古庙会是静乐县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庙会常在静乐县天柱山举办。
静乐天柱山的半腰有观音庙的旧址,据记载这里曾是大寺院。
院西为龙王庙,庙内有明惠王祠。
据《静乐县志(康熙民国石印本)》记载:“(龙)泉旁有朝肖荣像。
称明惠王每岁四月十五有司祀之,不知始自何时。
”最开始时,天柱山庙会的庙期应为农历四月十五,但相传后来静乐县有一位大施主布缮修山,竣工时是农历六月十五,恰逢施主的生日。
于是这位施主更慷慨解囊,请了戏班子上山庆贺。
后来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天柱山都会举行庙会,故静乐县沿袭了这样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
(二)庙会的习俗与仪式活动。
1.天柱山庙会的会期。
庙会聚会的日期称为会期。
静乐天柱山古庙会一般从农历六月十二起会到六月十九罢会,持续时间约一周,其中农历六月十五为赶会的正日子。
2.天柱山庙会的仪式活动。
在天柱山庙会期间,会举行各种形式的仪式和活动,如祭祀龙王、观音的仪式、唱山西传统戏剧等。
本文主要从祭祀活动、唱戏和商贸及休闲活动三个部分对庙会期间的活动进行考察和描述。
(1)祭祀活动。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

浅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摘要:同属于文学范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种文学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从借鉴中融合,从融合中发展,从发展中相互依存,二者密不可分。
关键字: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影响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作家文学是个体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之后独立创作,最后以文本作品形式出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个体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文字出现前,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几乎没有联系,彼此像两条平行线,并无交集。
从出现文字起,在一定程度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就相连不断,二者像两条河流一样汇集交融,不可分割。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范围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
(一)创作主体的不同民间文学是扎根在人民大众生活土壤中的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以口头非文字形式出现,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以集体创作,是一种全民性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强调群众性。
不同于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一旦开始写作,便以文字文本出现,以个体为单位,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作家文学强调独创性。
(二)流传方式不同作家文学主要靠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而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记,代代相传。
因此,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较之于民间文学更为广大,受地域局限也较小。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民间故事家,他们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却可以口述很多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
关于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几点思考作者:范铃来源:《群文天地》2018年第06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200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意见一经提出,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开发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并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支持。
截止目前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了1372项。
其中口头传统类的民间文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也在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在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类共有155项,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的11.2%。
大家耳熟能详的梁祝故事、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济公传说、尧舜禹传说、木兰传说等都位列其中。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保护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言艺术,它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谚语、谜语等,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①通过口头讲述与传唱先祖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经验、社会风俗等文脉代代相传。
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个体的生命表述得以抒发,族群的历史记忆得到了延续。
民间文学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包罗万象,代代传承,传承者对前辈流传下来的口头作品不断进行加工琢磨、锤炼修整,在不同时代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有着其深深的时代烙印,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情状。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口耳相传的表达方式与其他类非遗项目有着明显区别。
在已立项的国家级、省级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是一个最与物质无缘、最与金钱疏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没有世俗的‘利益’和‘政绩’可言,所以在非遗的保护中,常常处于不被重视的‘弱势’地位。
浅析山西静乐吕慧剪纸的艺术特色

浅析山西静乐吕慧剪纸的艺术特色作者:郭丽丽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8期摘要:吕慧土生土长于山西省静乐县,是一位优秀的剪纸能手。
吕慧剪纸题材丰富,大部分作品反映了北方农村日常生活题材;构图单纯,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中突出主题,着力于主体形象的刻画;造型洗练、线条明快、黑白分明、形式优美。
吕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忘创新,作品性格特征明确,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关键词:吕慧剪纸;题材;构图;造型山西省静乐县位于忻州地区南部,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勤劳智慧的静乐人民民风淳朴、性格内秀,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也在这片“静和颐乐”之地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静乐剪纸就是其中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
剪纸艺术在民间历来是母传女,长教幼,代代相传,广泛流传,在流传中有演变,在传承中有创造,静乐剪纸不外于此。
吕慧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剪纸能手。
吕慧剪纸作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能使观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善、美的感情色彩,并以此种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人们起到风俗、历史、文化知识及道德的教化作用,成为大众的教科书。
1 吕慧剪纸的题材吕慧剪纸题材、内容丰富多样,生活气息浓重。
作者来自于农村,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北方农村日常生活的题材,如奶奶抱孙子、老两口、回娘家、喂猪、赶马车、放羊、耕地、担水、推磨、挖苦菜等等。
这类题材中还有直接表现乡间常见的动物、植物的,如鸡、鸭、鹅、牛、马、羊、猫、狗及各种瓜果、蔬菜、花卉等。
民俗题材也是吕慧剪纸的重要内容,这类题材适用于婚嫁寿诞、节日喜庆等民俗活动,依附于民间特定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大都含有吉祥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蛇盘兔、鹰抓兔、麒麟送子、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十二生肖、鼠吃葡萄、猴子献寿、骆驼驮宝、娃娃骑虎、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等。
吕慧剪纸还有反映戏曲、小说和神话、传说故事题材的。
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人们口口传诵、代代相传,在民间人们更是用剪纸这一艺术形式来凝固经典瞬间,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其中人物的喜爱,如八仙、武松、佘太君、老鼠偷油、嫦娥玉兔等。
谈谈对民间文学的理解

谈谈对民间文学的理解
谈谈对民间文学的理解
民间文学,是指来自民间的文学创作,他与官方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主要反映的是民间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信仰、以及当地的自然风景等等。
民间文学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形式。
民间文学有传统的文字艺术形式,比如诗歌、故事、戏曲、传说等,也有非文字的艺术形式,比如古典音乐、民族舞蹈等。
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承载民间文化理念的流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2)形式繁多,包括文字、音乐、戏剧等;3)口碑传播,有良好的传播效果;4)内容丰富,反映民间生活,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反映了民间智慧和社会发展。
它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丰富了当代的文化生活,值得我们去力所能及的保护和传承它。
- 1 -。
静乐剪纸:北方非遗剪纸的一颗明珠

静乐剪纸:北方非遗剪纸的一颗明珠■ 太原市静乐商会秘书长 李怀应山西省静乐县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要是该县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我国北方地区影响很大,堪称中国北方地区剪纸非遗的一颗明珠。
剪纸的题材内容宽泛,而且与当地的节日习俗紧密关联,花样品种随时代变化创新。
传统剪纸内容多为人物、动物、花卉、神话传说、民间趣事、自然风貌、民俗活动等,如逢年过节贴窗花、男婚女嫁粘喜字,并构成了由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纸扎花、枕花、绣样等众多品种组成的有较高美学欣赏价值的剪纸艺术系列,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祈福辟邪的信仰崇拜和主宰自己命运的理想追求。
其中,最普及的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连年有鱼”“双喜临门”等传统吉祥图案,体现出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美满,保佑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和求福向上的精神追求。
中国剪纸的分类一是传承性民间剪纸,简称民间剪纸。
这是我国剪纸中的大宗,也是我国目前非遗项目中属于重点保护和抢救的对象。
它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从业人员众多,文化内涵深厚,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西洋剪纸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审批时,以高票通过中国剪纸艺术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传承性民间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除了剪纸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性外,更多的是体现出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特质——把剪纸视为中华民族本源文化和表达中国妇女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象征,体现出集体的智慧传承特性。
因此,传承性民间剪纸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价值要远远超过剪纸艺术形式的本身价值。
二是创新性现代剪纸,简称现代剪纸。
创新性现代剪纸是根据国内半个多世纪剪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
20世纪30年代,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内一批文化精英开始重视并亲自参与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扶植,各地的文化馆、群艺馆又有大批专职文化干部负责,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艺术纳入有序的长期发展阶段。
静乐民歌音乐风格探析

静乐民歌音乐风格探析作者:袁云霞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5期【摘要】静乐民歌植根于黄土高原,是晋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静乐民歌曲调朴实优美,语言简单朴素,久唱不衰代代承传。
本文从静乐民歌的音乐特点方面进行理论的梳理和研究,试图真正体会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晋北民间非物质文化。
【关键词】静乐民歌;音阶特点;旋律特征;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49-02静乐县地处晋西北汾河上游,春秋时期属晋地,战国为赵地,秦属太原郡晋阳邑。
西汉初年置汾阳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取“静和颐乐”之意。
今天的静乐东邻忻州,西连吕梁,北达大同,南接太原。
悠久的历史渊源、便利的交通条件、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广泛交流并汇萃八方民间文化的沃土。
相对独立又融会贯通的文化氛围,使得静乐的民歌风格也和其他地方相比既有地域性区别,又有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一面。
静乐民歌最明显的表现特征是简单明了,琅琅上口,这与当地憨直的方言息息相关,更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民歌风韵。
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要了解民歌内容的表现,就必须掌握民歌音乐形式的表现方式。
为此,笔者对静乐民歌从具体的音阶、旋律、节奏节拍、歌词、演唱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静乐民歌的音阶特点静乐民歌以上下乐句平行,相互对称为最常见的曲式结构,音阶以徵调式居多,核心音为5-1-2-5,常见的曲调由五声音阶居多,如《卖菜》,此种旋律音阶最为常见。
此外六声音阶的曲调也很常见,如《一担箩头两头空》,这种由清角而形成的六声音阶也是静乐民歌的一大特点,而且“4”处于旋律中的强拍位置,是典型的六声音阶。
二、静乐民歌的旋律特点分析民歌的旋律由乐句组成,乐句在旋律中的进行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静乐民歌旋律的进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乐句的重复。
静乐县的风俗作文

静乐县的风俗作文
哎呀呀,静乐县的风俗可真有趣啊!嘿嘿。
春节的时候,除了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供奉五大“爷爷”的牌位,希望五位仙人能在来年造福人间,带来鸿运。
土地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神仙,通常供奉在院门
的照壁神龛里。
在《西游记》里,土地神还被叫作“土地老儿”呢,听
起来就很亲切。
有个谜语叫“破破,一个村一个”,谜底就是土地神。
因为以前的土地庙大多很简陋,而且都在村外,人们觉得这样可以反气
回堂,让村子更加繁荣富足。
老百姓认为土地神专司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把他的生日定为了农活开始的二月二。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是
兼职城隍的地方官,负责阴司。
在静乐县娑婆、漫岩一带,还有个风俗,百姓死后家人要先报庙,就是先把死者的灵魂安放在土地神那里。
在此
期间,要一天三顿上供汤水,另外还要在庙里烧纸钱打点,让土地神的
手下不要为难死去的家人。
到了七月十五,还有捏面人的习俗。
这一天,妈妈会坐在案板边,我和哥哥姐姐们围在旁边,看着她捏出各种形状的面人,有罗汉人、爬娃娃、仙女捧桃、面鱼面兔等等。
妈妈的手真巧啊,捏出来的面人栩栩如生。
面团在妈妈的摆弄下,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小工艺品,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还会用剪子和梳子给面人增添一些装饰,让它们更加漂亮。
等
爸爸蒸熟后,再在面人上点缀小红点,就更漂亮啦!
这些风俗真的很有意思,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嘿呀,我真喜欢静乐的风俗啊!。
?静乐文物

静乐文物
歇马店位于静乐县娑婆乡娑婆村中。
坐北朝南,南北长32.4米,东西宽21 米,占地面积680.4 平方米。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
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前殿、正殿,两侧各有耳殿。
正殿坐于石砌台基上,基高1.2 米。
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明次间均施格扇门,前檐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
正殿内存壁画8平方米。
1991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家庄李氏宅院位于静乐县段家寨乡五家庄村中。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00 平方米。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砖窑式建筑。
四合院布局,现中轴线建筑仅存北面窑洞13 孔及北门洞。
西侧有窑5 孔,南侧有窑6 孔。
窑洞均宽2.8 米,深6 米,失高3.5 米。
部分窑洞前檐上设有仿木结构斗栱砖雕。
相传此院为清代嘉庆皇帝老师李銮宣居所,号称有99 孔窑。
1991 年4 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日军炮台位于静乐县娘子神乡安庆村北面山坡上,根据老人回忆,安庆炮台由侵华日军修建,作为控制碾河流域的重要战略要塞,当年日军征用当地民夫,用石块修建,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当年日军用仅有的几人控制当地警备队、伪军等,在日本投降前夕,游击队员通过里应外合拿下安庆炮台,遂烧毁。
现如今,只剩下一些残留的遗迹,从遗址的痕迹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炮台的坚固。
有知到详情的朋友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
民间文学分析

浅谈林州民间文学的搜集林州民间文学底蕴深厚,广泛存在于民间,要想把它作为校本教材去开发与运用,首当其冲便要考虑它的搜集。
一、乡野采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林州地方文化已逐渐隐退。
所以,要想收集到有价值的原汁原味的林州民间文学,我们必须深入到乡邻村民中去,多接触、采访山野村庄中的村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采集到有价值的资料。
其次要选择好恰当的讲述环境,调整好讲述者的情绪和讲述现场的氛围(可使听众多些),使讲述者能讲得活灵活现,以保持好林州民间文学的鲜活姿态。
三要做忠实的记录,尽量使用录音等方法。
四要注意多收集同一故事的不同讲法,以充实自己的资料库和便于加工整理。
五要注意对与故事有关的生活、民俗、方言及讲述者的职业、经历、文化教养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给予注释说明,以便提高收集人的民间文学水平,便利于作品的整理及创作。
二、充分利用文献林州人杰地灵,从古到今不乏为其著书立说之人,所以林州图书馆、林州新华书店的藏书中一定有文献资料可供我们研究查询,我们一定要善于借力于身边的亲戚朋友,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机会与文化馆、新华书店的管理人员进行真诚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并最终实现我们便捷、深入地查阅林州民间文学相关文献资料的目的,从而让我们的校本教材有据可查,有根可寻。
三、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平台随着林州市开放度的持续提升,林州——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已经走出中国,扬名世界,林州民间文化也因此倍受关注。
在百度首页输入“林州民间文化”,出现的相关内容极其丰满,为我们的校本教材的资料搜集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再加上有些乡镇注重乡镇文化建设,纷纷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像“山水五龙” “魅力临淇”等,他们的空间里不乏叙写当地奇闻轶事的民间文学。
四、依靠专家说到林州民间文学,王买金老师应当是这方面的首席专家。
这么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写作,用心灵记录了家乡的风情民俗。
我想,当他知道我们要编写林州民间文学校本教材,他一定会非常欣慰高兴的,毕竟从此以后,在传承家乡文化这条路上他不再寂寞,毕竟他所钟情的事业后继有人。
静乐剪纸艺术的特点与传承发展策略

静乐剪纸艺术的特点与传承发展策略我国的剪纸艺术来源于公元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世界上目前现存最早的。
静乐剪纸始于汉代, 具有与生活意境、相似、情趣的艺术效果, 2000年, 静乐剪纸在国家美术馆展览并被美术馆收藏百余幅;2014年, 参加文化部非遗司举办的年俗文化周;2017年, 参加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欣欣向荣, 心灵之州”静乐剪纸展和民间舞蹈的表演, 剪纸被恭王府博物馆全部收藏, 并远赴英、法、美、韩、日等国家参展, 在世界艺术领域享有盛誉。
被我国文化部于2000年5月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之乡”。
一、静乐剪纸艺术传统与现代特点比较剪纸艺术创作就是开拓剪纸视觉的新纪元。
静乐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应融合于传统与现代、民俗与艺术、信仰与现实、传承与归真、平面与立体等等元素的应用, 在借鉴于多元艺术形式中来完善、丰富剪纸的艺术创作。
静乐剪纸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特点从外观与内涵都有着相同与相异之处, 成为了剪纸艺术领域一朵盛开的“静和颐乐”之花。
(一) 外观静乐剪纸的线条剪绘出的画面感单纯、热烈、情感丰富, 有着晋西北土地粗犷豪放、雄浑有力、洗炼流畅、取舍恰当等特点。
稚拙、古朴、浑厚的静乐剪纸艺术既保持了静乐本土原始的朴实厚重味道, 又有着造型丰富、形象夸张、面阴衣阳、相映成趣的专业艺术特色。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剪纸艺术采用了正形负形、对称折叠、撕烧烫染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 将立体分层、叠加、旋转等多种现代艺术方法运用到剪纸创新中, 成为了静乐剪纸的新视觉造型艺术。
(二) 内涵传统的剪纸艺术内涵是在非物质文化中产生的, 在古代, 被尊崇为庄严神圣的剪纸, 其价值与艺术性在于虔诚的拜神思想, 如:“五子爬梯登天”象征着祈雨、“扫天娃娃”表达的是人们希望雨停……反映出了古人的精神思想范畴与世界观。
传统剪纸艺术发展到现代剪纸艺术, 随着人们艺术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 赋予了剪纸艺术家新时代的使命, 一方面应尊重、保留传统剪纸技艺特色与精神, 弘扬国家非遗文化的风格;另一方面要不断突破传统民俗束缚, 在创新中展示剪纸艺术本身的独特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静乐民间文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汾河上游,山区和黄土丘陵地形为主[1],交通不便形成了朴实的社会风气。
民间文学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是文化符号的表现方式之一,作品作为载体将其意义传承。
静乐民间文学取材广泛,素材涉及劳动人民生活的各方面。
通过两次整理收集[2],收集题材包括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其中,民间故事包括故事和传说;歌谣分为劳动歌、生活歌和时政歌;谚语由生活和生产两部分组成。
一、地域方言与地名由来
静乐民间文学作为特定地域环境下劳动群众的创造产物,在民众中间广为流传,其作品带有口语化的特征,内含地方特色的方言。
情感丰富的表达方式、语气助词大量应用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结构,联系着人民对于生活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描述,社会生活中常见景物和物品词汇丰富。
常见于民间歌谣和谚语中,“迎春揽工”:“二月里龙抬头,打发女儿上绣楼,手扳栏杆望下瞭,瞭见那迎春哥哥实在风流”。
“瞭”在方言中为看、观察的意思,在静乐方言中普遍应用,尤其是
山地中视线受阻。
童谣“嗷嗷”:“嗷嗷,嗷嗷。
圪摇摇,住姥姥,姥姥家吃软糕,香的你娘咀圪超”。
叠词的“嗷嗷”“摇摇”应用是口语化的表达,更贴近实际生活,“香”在这里的意思是嘴馋,流口水,一字巧妙地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变化。
反映气象农事的谚语:“头九二九呵门叫狗,三九四九冻烂疙臼,五九六九沿河串流,七九开河不开,八九雁来定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在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后,准确地将物候通过方言语汇再现。
地名的由来同样是文化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内涵建构,如《悬钟馒头塔》和《太子寺的由来》。
《悬钟馒头塔》,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阳婆婆,把大地烤的火烧火燎的,后来天上派神仙来射阳婆婆,连射八个。
到了第九个的时候,用力过大把弓弦拉断了,吓得阳婆婆就跑。
神仙就追,追的路上遇到两个山“六郎寨”“麦穗寨”,神仙心想,可以把阳婆婆压在山底下。
于是就拿柴棍挑着两座山继续追赶,河边一个老婆婆说:“当心压断哇”,结果一语中的柴棍断了阳婆婆趁机跑了。
于是这个地方就多了两个山,山中间凸起一个类似于馒头的山峰,人们称为“馒头塔”,整个山形如倒扣的钟,这个山便是“悬钟山”。
地名由来的背后是静乐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的变迁见证和地域的唯一
性,折射出上古时期的生活。
二、文本中地方民俗风情
不同的时代和地方背景下,其生活习惯、风物言谈和市井见闻都铭刻着特定的符号意义,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时间和空间下的独特产物。
静乐人民节俭、吃苦耐劳、不善表达自我、传统中合作性差、有着浓郁的故土情怀。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对周边环境事物的观察,运用艺术手法,表达出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宋丑子扯谎”,一天在街上有人遇到宋丑子,知道他擅长扯谎(说谎),于是和他开玩笑:“给咱们扯个谎,中午请你吃莜面”。
宋丑子着急地说:“汾河发大水,我要去捞木料哩,顾不上和你扯谎。
”人们看见他很着急,于是都往河边跑,结果根本没有发水(洪水),回去找他质问,结果宋丑子早已坐到那家人家炕头吃蒸莜面了。
宋丑子作为晋北民间故事中常出现的人物,在静乐也不例外,故事中再现了静乐县处于汾河水系中、种植莜麦高寒植物、河岸边植被较多的特点,在一问一答的诙谐幽默中展现地域性。
童谣“燕燕飞”,燕燕飞,燕燕飞,飞到西崖底,炸糕啦,香的燕燕直叨啦。
给了一个糕,油了一个袄。
“西崖底”是一次村名,“叨啦”用手拿,这首童谣中同样用叠词,炸糕是用糜子作物的糕点,地方
美食之一。
寥寥数语,再现了孩童的贪吃和静乐高寒区域种植作物。
在智能化时代,地域民间文学文本是沟通地方民俗与现实生活的纽带,勾勒内心对故乡民俗的热爱之情。
三、故事背后的涵义
静乐民间故事一般篇幅较短,结构简练,便于流传,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立足于现实生活,包含着人生哲理、道德习惯和生活经验等。
“龙大人进宝”,李銮宣是静乐地方名人,曾教授清皇室子弟,被民间称“龙大人”。
李銮宣出仕后见各地关于给皇帝进贡成风,于是也随俗而行。
但是他所献宝物为:一个桦皮饭桶和一双苎柴筷子(家乡农民田间所用的餐具)。
皇帝见到后面带愠色问道,这是何宝?李銮宣答到:“奇珍不算,异宝也不及,珍珠玛瑙皇室一样不缺。
但是我这两件宝,世上珍宝比不了。
桦皮饭桶样子粗糙,一旦放进珍肴,三个时辰冷不了,赤日暴晒酸不了;苎柴筷子更妙,見水即红香味飘,滚水热汤弯不了,我主宝库定没有此宝物。
”皇帝便收下了龙大人的“宝”,谏言与进宝二者合二为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