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体内寄生虫治疗
鹦鹉鱼常见病的治疗方法_鹦鹉鱼水温多少合适
鹦鹉鱼常见病的治疗方法_鹦鹉鱼水温多少合适鹦鹉鱼应该把它放入较大的缸里饲养,并且加强水的清洁和输氧,热带鱼寿命短,一般只有2~3年(小型鱼),鱼患病及时治愈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
那么鹦鹉鱼常见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鹦鹉鱼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目录鹦鹉鱼常见病的治疗方法1、白点病白点病是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
【病原】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传染途径:水蚤、病鱼,污染的工具是热带鱼的1号病。
热带鱼比金鱼易患白点病,水温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诱因,也是初学者常常失败的原因。
欧洲最初兴起热带鱼饲养业时曾因此病全军覆没。
及时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加强消毒,保持恒温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
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
【症状】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
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
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
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
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
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
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①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
②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
用火柴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
③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
④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
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
北京动物园治疗此病治愈率较高,一般损失不大。
鱼白点病严重-血鹦鹉鱼白点病
鱼白点病严重-血鹦鹉鱼白点病血鹦鹉鱼白点病最实用的方法提升水温血鹦鹉鱼白点病,白点病是血鹦鹉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是病是由小瓜虫引起的。
虽说白点病并不难治,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的治疗也会造成血鹦鹉鱼的死亡哦。
下面就让的小编来详细介绍下血鹦鹉鱼白点病的治疗,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鹦鹉鱼白点病的治疗1、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
2、保持恒定水温:应该保持恒定的水温,减少水中的污染,防止小瓜虫的产生。
3、初期水温提高:当发现鹦鹉患上白点病,初期可以将水温提高,破环小瓜虫繁殖生长的环境,让小瓜虫自己灭亡。
4、甲基蓝结晶粉:水中释放少量的甲基蓝结晶粉,是整个水质变色即可,可以很好的消灭小瓜虫病原。
5、移除缸中水草: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
6、加强饲养管理: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
虎皮鱼白点病只需提高水温就可以了_1虎皮鱼白点病,白点病一直是观赏鱼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并不是很难,主要是把水温上升到30度左右就可以了。
在30度水温下,小瓜虫病就会自然死亡。
接下来就让的小编来详细介绍下治疗虎皮鱼白点病的技巧,有兴趣的可以进来看看。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
稍微提高点水温,保持在28度左右。
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
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
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
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水族店也会有相关的治疗药剂。
鱼身上有寄生虫用什么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鱼身上有寄生虫用什么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鱼身上有寄生虫,先要诊断是何种寄生虫病害,再选用适宜的杀虫剂,一般可选择高锰酸钾、地克珠利、敌百虫、纤纤净、硫酸铜、硫酸锌、甲苯咪唑、辛硫酸、吡喹酮、肠虫清等药物。
日常要养成勤查鱼的习惯,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鱼身上有寄生虫,主要是因为鱼体外表受到损伤,或者鱼体自身抵抗力过差,抑或水体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生长等等。
一、鱼身上有寄生虫用什么药1、鱼身上有寄生虫,首先诊断是何种寄生虫病害,再根据不同杀虫剂的药理,选择适宜的杀虫剂。
一般可用高锰酸钾、地克珠利、敌百虫、纤纤净、硫酸铜、硫酸锌、甲苯咪唑、辛硫酸、吡喹酮、肠虫清等药物。
譬如鱼体感染锚头鳋、孢子虫、指环虫等寄生虫,要使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治疗;若鱼体感染原虫,则要使用硫酸铜治疗。
注意硫酸铜不可以用于治疗小瓜虫,反而会促进小瓜虫增殖。
2、鱼身上长寄生虫,一般都是体外寄生虫,想要治疗这种寄生虫一般只需要将寄生的地方戳破,然后将寄生虫取出,并在伤口上涂抹高锰酸钾等消毒药水,平时要注意换水,并做好消毒工作。
杀虫要有针对性,疾病的治疗要建立在正确的诊断之上,日常要养成勤查鱼的习惯,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二、鱼身上有寄生虫的原因1、鱼类患寄生虫主要是因为鱼体外表受到损伤,使寄生虫找到寄生的地方而产生的。
此外,鱼体自身抵抗力过差也容易感染寄生虫。
注意加强鱼类的营养,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不过每次投喂的量不要太多。
注意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
2、鱼身上有寄生虫,也可能是水体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生长。
当水体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降低,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抑或在换水时新旧水温差大导致水温剧烈波动,或者季节交替时导致水温昼夜温差太大,也容易出现寄生虫。
鹦鹉鱼常见病的防治
鹦鹉鱼属于大中型鱼,应该把它放入较大的缸里饲养,并且加强水的清洁和输氧。
你根据以下文章判断你的鱼的状况:热带鱼寿命短,一般只有2~3年(小型鱼)。
鱼患病及时治愈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
其常见病的防治要点如下:(一)病态表现有时不同的病有相同症状,这就需要根据特殊症状做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1)病鱼精神不振,萎靡,俗称“不现实”,活动量明显减少;(2)离群躲在角落或扎堆。
(3)尾鳍、背鳍或不伸展,俗称夹尾巴。
(4)食欲不振,不抢食。
(5)体表颜色不鲜艳。
(6)身上出现特殊病变或症状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例如:斑点、烂块、红肿、水肿、充血、瘀血、出血、颜色异常、粘膜增多、粘膜脱落或到处蹭其体表或各鳍、到处钻左右摆动等异常表现。
(7)热带鱼患传染病须具备3个条件:①病原体: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②传染途径:被污染的水、用具、水蚤、病鱼等。
③易感动物(鱼):同种鱼大部分同时得了相同的病。
(二)发现病鱼的措施(1)首先区别是否是传染病,应及时诊断,如不能确诊一律暂时不动或按传染病饲养管理。
(2)发生传染病的鱼群或个体应严格隔离,一切饲养用具都要分开使用。
(3)根据病情发展,可酌情停食或少喂饲料,详细观察其取食及活动情况,在确诊后可以酌情投药。
(4)发病期间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温变化,最好使其恒温,换水尤应慎重。
也可酌情淘汰病鱼。
(三)介绍几种常见鱼病1.白点病是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
(1)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传染途径:水蚤、病鱼,污染的工具是热带鱼的1号病。
热带鱼比金鱼易患白点病,水温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诱因,也是初学者常常失败的原因。
欧洲最初兴起热带鱼饲养业时曾因此病全军覆没。
及时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加强消毒,保持恒温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
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
(2)症状: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
鹦鹉鱼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
鹦鹉鱼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鹦鹉鱼标签:病原体,症状,此病,水蚤,热带鱼,传染病,不高,水温,鹦鹉,传染性,白点,水质,水螅,粉剂,水草,体表,的话,病原,验方,霉菌简介:鹦鹉鱼属于大中型鱼,应该把它放入较大的缸里饲养,并且加强水的清洁和输氧.你根据以下文章判断你的鱼的状况:热带鱼常见病的防治热带鱼寿命短,一般只有2~3年(小型鱼)。
鱼患病及时治愈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
其常见病的防正文:鹦鹉鱼属于大中型鱼,应该把它放入较大的缸里饲养,并且加强水的清洁和输氧.你根据以下文章判断你的鱼的状况:热带鱼常见病的防治热带鱼寿命短,一般只有2~3年(小型鱼)。
鱼患病及时治愈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
其常见病的防治要点如下:(一)病态表现有时不同的病有相同症状,这就需要根据特殊症状做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1)病鱼精神不振,萎靡,俗称不现实,活动量明显减少;(2)离群躲在角落或扎堆。
(3)尾鳍、背鳍或不伸展,俗称夹尾巴。
(4)食欲不振,不抢食。
(5)体表颜色不鲜艳。
(6)身上出现特殊病变或症状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例如:斑点、烂块、红肿、水肿、充血、瘀血、出血、颜色异常、粘膜增多、粘膜脱落或到处蹭其体表或各鳍、到处钻左右摆动等异常表现。
(7)热带鱼患传染病须具备3个条件:①病原体: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②传染途径:被污染的水、用具、水蚤、病鱼等。
③易感动物(鱼):同种鱼大部分同时得了相同的病。
(二)发现病鱼的措施(1)首先区别是否是传染病,应及时诊断,如不能确诊一律暂时不动或按传染病饲养管理。
(2)发生传染病的鱼群或个体应严格隔离,一切饲养用具都要分开使用。
(3)根据病情发展,可酌情停食或少喂饲料,详细观察其取食及活动情况,在确诊后可以酌情投药。
(4)发病期间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温变化,最好使其恒温,换水尤应慎重。
也可酌情淘汰病鱼。
(三)介绍几种常见鱼病1.白点病是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
(1)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鹦鹉鱼七种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
鹦鹉鱼七种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鹦鹉鱼的体色鲜艳,特别是血鹦鹉现在被用作风水鱼的也很多,并且鹦鹉鱼的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鱼友所接受。
但是,鹦鹉鱼也是有很多常见病的,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会爆发,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七大鹦鹉鱼比较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参考。
一、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可以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
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癒。
或者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後就能见效。
鹦鹉鱼(详情介绍)二、黑斑病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
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
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
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三、头洞病鹦鹉爱出头洞,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东,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初期加大换水,老三样的办法。
如果不见好转,那就捞出来,吧脓挤出去在上些黄粉。
四、肠炎腹部明显变大,肛门外突红肿,有白便现象。
一般是不干净的饲料造成。
解决方法时停食、老三样,或者用诺氟沙星搬入饲料每天喂一次。
鹦鹉鱼(详情介绍)五、原生动物寄生寄生者为纤维虫中的白点虫,这类的单细胞寄生动物会在水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发生。
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会并发相当多种的细菌性疾病。
可以使用老三样或者高锰酸钾(浓度尽量别超过0。
03%)浸泡进行治疗。
六、水霉病鹦鹉鱼表现前期为擦蹭缸体,后期鱼体长出白色纤毛装东西。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引言鱼类寄生虫病是淡水和海水中常见的疾病,给鱼类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鱼类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鱼类养殖环境。
1. 温水消毒温水消毒是一种有效的控制鱼类寄生虫病的方法。
在鱼类养殖设施建造之前,可以使用温水对设施进行消毒。
具体步骤如下:1.清洁设施:首先,清除所有的残渣和废物,确保设施表面干净。
2.预备消毒溶液:准备一定浓度的消毒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3.温水消毒:将预备的消毒溶液倒入设施中,保持一定的温度,通常为50-60摄氏度。
将设施浸泡在温水中,达到一定时间,消毒作用可以杀灭寄生虫卵和病原体。
4.清洗和烘干:将设施取出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并晾干。
2. 饲料消毒饲料是鱼类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饲料进行消毒是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以下是饲料消毒的方法:1.热处理:将饲料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为70-80摄氏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以杀灭携带寄生虫卵和病原体的饲料。
2.化学消毒:使用适量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或二氧化氯,在一定时间内浸泡饲料,以达到消毒目的。
3.辐射消毒:使用辐射技术,如紫外线灯,照射饲料,以杀灭寄生虫卵和病原体。
3.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管理是预防鱼类寄生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以下是水质管理的一些建议:1.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包括pH值、氨氮、溶解氧等重要指标。
确保水质稳定在适合鱼类生长的范围内。
2.循环过滤系统:安装循环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废物和有机污染物,减少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滋生。
3.水体消毒:定期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悬浮在水中的寄生虫卵和病原体。
4. 养殖环境清洁养殖环境清洁是预防鱼类寄生虫病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1.定期清理池塘或鱼缸:养殖池塘或鱼缸应定期进行清洁,清除废物和水草,以减少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滋生。
血鹦鹉鱼六鞭毛虫病的防治措施
2023年第05期水。
可以通过调整水嘴高度适中而确保鸡群尽快的饮水。
控制饮水系统的水压处于适中水平,否则水压过大会给雏鸡造成害怕的情绪,水温维持在25℃比较适宜肉鸡生产。
为缓解并降低新入舍雏鸡受到环境的应激刺激,可以在其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和V C 。
饮水系统要定期清洗与消毒,切实保证饮水的新鲜并且充足,避免饮用水受到污染而危害雏鸡的健康。
定期对舍内整个饮水系统维护以保证饮水畅通,随着肉鸡生长调节水线的高度,保证鸡群可以方便饮水。
水线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特别是如果在鸡群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或维生素的情况,要立即进行清理和消毒,否则生物膜形成就会将饮水管道污染,最终肉鸡会感染疾病。
雏鸡饮水后应该尽早采食饲料。
投喂原则就是少喂勤加,避免出现一次性过量添加而饲料发生霉变的情况。
10日龄以内的雏鸡应该投喂6~8次/d ,投喂的料量以很快吃光为适宜。
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建议在肉鸡入舍前完成饲料和饮水的添加工作,这样肉鸡入舍可以随时采食和饮水,同时要保证水位和料位充足的供应,否则弱小肉鸡不能充分采食或饮水,就会呈现出生长减慢或者淘汰的不利情况。
3结语饲养场管理措施的科学性会直接对肉鸡的饲养生产效益产生影响。
笼养肉鸡入舍前准备工作有效落实,空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杀灭生产环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有效避免肉鸡群感染疾病。
鸡群入舍后科学控制生产环境的温湿度、合理的进行通风、科学饲喂管理、控制适度的光照等,确保肉鸡群尽快采食足够的饮水和饲料,利于肉鸡健康快速的生长,尽快达到出栏的体重标准,最终实现提高饲养场经济效益的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1]张芬鹊,许军红,安征,等.肉鸡立体笼养饲养管理要点[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9,39(10):36-38.[2]黄友防.肉鸡笼养的饲养管理技术[J ].养殖与饲料,2021,20(1):45-46.[3]李龙.肉鸡笼养的饲养管理技术[J ].吉林畜牧兽医,2021,42(2):36,38.六鞭毛虫病常出现于水温较高或水温变化起伏较大的环境中,若在饲养环境内血鹦鹉鱼的养殖密度较大也会导致六鞭毛虫病。
鹦鹉鱼外寄生虫治疗
鹦鹉鱼外寄生虫治疗寄生虫病比较好判断的是外寄,面对鹦鹉鱼外寄大家可以通过鱼儿蹭缸或是鱼体表面情况判断。
相较于内寄来讲更容易被大家发现,能更早更好的进行救治。
外寄肉眼就能鉴别,外寄寄生虫种类有很多,引发的鹦鹉鱼常见病也不少。
鹦鹉鱼外寄病因:一般鹦鹉鱼外寄都是由各种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虫引起,包括锚头鳋、鱼虱或卵圆虫等。
当鹦鹉鱼抵抗力下降或因养殖操作不当,造成体表损伤时,寄生虫便会趁机侵入鱼体使鹦鹉鱼感染此病疾病。
鹦鹉鱼外寄种类及症状:隐鞭虫病:鳃隐鞭虫或颤动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临床可见鱼体变黑,鳃丝鲜红,有许多灰白色粘液。
寄生于鱼体表,鱼身体瘦弱。
口丝虫病:病鱼初期无明显症状,病情严重时体色变黑,明显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鳃和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粘液。
鳃丝呈淡红色或皮肤充血发炎,鱼鳞易脱落。
车轮虫病:车轮虫侵袭鱼体和鳃,吸取组织细胞作营养,使幼鱼的皮肤和鳃组织遭到严重损伤。
病鱼表现体弱消瘦、离群独游、减食、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
鱼鲺病:病鱼体表可见臭虫状或米粒状大虫体,鱼头部有红斑点,鱼体呈淡绿色,不安,群集水面作跳跃急游行动。
中华鳋病: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象蝇蛆一样的小虫,病鱼不安,在水中跳跃,有时鱼尾竖直露出水面。
斜管虫病:斜管虫侵入鱼的皮肤或鳃组织,受侵害处分泌大量白色粘液,似有一层淡蓝色薄膜。
病鱼减食,消瘦,呼吸困难,漂游水面。
球虫病:病鱼外表无明显病状,仅是食欲不振。
解剖肠道可见肠道内壁有灰白色小结节,结节周围溃烂或肠穿孔。
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及鳃部可见许多白色小点。
鱼体消瘦,游动迟缓,浮于水面。
舌杯虫病:病鱼无明显症状,仅是行动缓慢,鱼体消瘦、变黑,离群独游。
吸管虫病:病鱼厌食,消瘦,体表苍白,鳃丝鲜红并有大量灰白色粘液。
被虫体寄生的鳃或皮肤形成凹陷,鱼有特殊腥臭味,呼吸困难,独游于水面。
锚头鳋病:病鱼体表可见灰白色锚头鳋,被侵袭处组织红肿发炎,病鱼不安,常在水面跳跃,离群独游。
鹦鹉鱼常见病有哪些怎么防治
鹦鹉鱼常见病有哪些怎么防治鹦鹉鱼的体色鲜艳,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越来越多的朋友养鹦鹉鱼,观赏价值比较高。
但是鹦鹉鱼在养殖时,病害比较多,那么鹦鹉鱼常见病有哪些?怎么防治?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
鹦鹉鱼的体色鲜艳,饲养难度比较低,食性杂,所以越来越多的朋友养鹦鹉鱼,观赏价值比较高。
但是鹦鹉鱼在养殖时,病害比较多,那么鹦鹉鱼常见病有哪些?怎么防治?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
一、白点病其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症状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
防治措施:高水温可治疗此病,把养鱼的水温调至28度,数天后,小瓜虫就会因水温上涨而破裂脱落,此时可注意换水,再继续保持该水温一段时间,白点病可痊愈。
二、黑斑病这种病在鹦鹉鱼里很常见,并不是什么大病,发生这种病的病因很多,如鹦鹉鱼受到惊吓,或刚换水时,鹦鹉鱼不适应当前水质等等,通常过一段时间后黑斑会自己减褪的。
防治措施:平时要注意别吓到鹦鹉鱼,这种鱼胆小。
如换水后发现鹦鹉鱼有黑斑,那说明鹦鹉鱼不适应,这应该马上换水,把水调回以前鹦鹉适应的水质。
三、头洞病头洞病是一种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死亡率也很高,一开始表现在面部、鼻子周围有不规则的小洞,一般是细菌感染造成。
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鱼饵料缺乏维生素、钙、或磷等营养元素,又或者是鱼受寄生虫感染。
防治措施:掏出病鱼,把头顶的脓挤出,这时可用消毒的小刀或棉签辅助。
脓包排干净后涂上些甲硝嘤粉,然后用红霉素软膏封口,再把病鱼放到有上野黄粉的小盆里进行一段时间的药浴。
四、轮虫病此病为传染性原虫病,传染途径多为喂水蚤时带进虫体。
轮虫在箱内聚成云雾状,鱼浮在水面,在鱼身上、魄内到处寄生。
色体粘膜增多,呼吸困难。
病鱼如不及时治疗,也会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最好的方法是把全箱的水倒掉,把鱼移入新箱,再投些药。
治疗的特效药是硫酸铜,90X45X60厘米的箱放绿豆大小结晶块即可。
鹦鹉鱼疾病的治疗方法
鹦鹉鱼疾病的治疗方法
鹦鹉鱼常见的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水质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鹦鹉鱼疾病的治疗方法:
1.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往往会导致鹦鹉鱼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以及腹部肿胀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福尔马林溶液、氨苄西林等,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药物治疗。
2. 细菌感染:鹦鹉鱼细菌感染一般会出现发黑、出血、红肿、细胞坏死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生素,如头孢酮、环丙沙星等,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真菌感染:鹦鹉鱼真菌感染常常表现为白色绒毛状的菌丝体,导致鱼体出现皮肤病变、腐烂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金霉素、链霉素等,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药物治疗,并维持水质的清洁。
4. 水质问题:水质问题会导致鹦鹉鱼出现呼吸困难、浮头、浸浑水及眼疾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通过调整水质来解决问题,如增加氧气供给、加入水质调节剂、定期更换水等。
对于鹦鹉鱼的疾病治疗,建议及时就诊于兽医或专业的水族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治疗。
此外,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环境
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2008-07-18 15:53(一)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为紫色细长结晶,无臭,易溶于水,为强有力的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即释放氧,而将有机物氧化,其本身则还原为二氧化锰。
本品杀菌力强,能破坏机体组织而杀死微生物和一些寄生虫,但其作用亦极易受有机物所减弱。
鱼病防治上多用药浴法。
以10ppm浓度浸洗病鱼1-1.5小时,可杀死锚头鳋和鱼体表的几种孢子虫;以20ppm 浓度浸洗病鱼15-30分钟,可治疗鱼类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注意事项:①本品的水溶液极易分解而失效,因此应现配现用;②应放置在有色瓶中密闭保存,本品在阳光下易氧化失效。
(二)硫酸铜又名蓝矾、胆矾。
为蓝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
对病原体有较强的杀伤力和收敛伤口的作用。
其铜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而生成蛋白盐,使蛋白质变性沉淀,并使寄生虫的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死寄生虫的作用,特别是对原虫有较强的杀伤力。
1.常用方法1)全池泼洒常用浓度为0.7ppm,可防治车轮虫、斜管虫、口丝虫等原生动物病,也可杀死青泥苔、水网藻、蓝绿藻等。
如与硫酸亚铁以5:2比例配合,可提高渗透压,以0.7ppm 的浓度(硫酸铜0.5ppm+硫酸亚铁0.2ppm)可杀死复口吸虫、甲壳类等。
2)鱼体浸洗单独使用为8ppm,作用同上。
8ppm硫酸铜和10ppm的漂白粉混合液,在水温15℃左右,浸洗20-30分钟,可以防治烂鳃病、赤皮病和原虫类等病。
3)挂袋可单用也可与硫酸亚铁以5:2的比例合用在食场挂袋,但当天的总剂量不能超过0.7ppm。
2.注意事项1)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故测量池水体积和计算用药量时,务必准确;同时溶解药物的水温不要超过60℃,否则易失效。
2)同一池塘反复使用硫酸铜,会使池底铜离子的积累增加,从而抑制饵料生物的生长,同时还对鱼体肝、肾、肠道有一定毒害,影响鱼体摄食和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
(三)硫酸亚铁硫酸亚铁又名绿矾、青矾,为淡绿色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
观赏鱼内部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肠道寄生虫、头洞病等
观赏鱼内部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肠道寄生虫、头洞病等观赏鱼的种类那么多,却都有可能感染寄生虫病,这个问题挺让人糟心的。
常见的寄生虫病就那么几种,但是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就不容易治好。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观赏鱼常见的寄生虫病,分内部寄生虫和外部寄生虫。
受篇幅所限,这篇先写内部寄生虫的防治,外部寄生虫下一篇写。
观赏鱼内部寄生虫的防治内部寄生虫相对外部寄生虫来说会比较少,主要有肠道寄生虫、体腔寄生虫、血内寄生虫以及寄生虫性头洞病和霓虹灯鱼病。
(1)肠道寄生虫病——绦虫、线虫、棘头虫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蠕虫性寄生虫,比如绦虫、线虫和棘头虫导致的。
症状:不严重时,受感染的鱼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是被严重侵染的情况下,鱼可能呈现出消瘦或极度肿胀的症状,并且可能伴有寄生虫肛门处外凸的现象。
a. 绦虫通常显现扁平、白色丝带状(有点像宽面条),有时候也会分解为片片状,以裂头属槽绦虫为例,它最长可达25cm,一般寄生在肠道上。
b. 线虫也叫圆虫,一般呈红棕色,大多只有几毫米到1~2厘米,与小片的棉花和细绳很相似,多为雌雄异体,线虫可能在消化系统、体腔和鱼鳔被发现。
c. 棘头虫会吸附在鱼的肠壁上,通常呈淡黄色、扁平或圆柱状,在头部末梢有可以缩进的针状喙,体长约为2~3cm。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肠道寄生虫病并不容易被发现,而且这些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比较复杂,它们往往不止有一个寄主,会有两到三个寄主。
因此,肠道寄生虫不会轻易传播,它们在缺少中间寄主(如水蚤)时会死亡。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驼形线虫,这种寄生虫常见于热带胎生鱼类中,它可以直接在鱼之间传播,而且会延续好几代。
有时候要预防观赏鱼感染寄生虫病并不容易,往往是防不胜防,所以尽量在引进新鱼时做好检疫,喂食水蚤等活体饵料时最好也检疫一下。
推荐以下几种可以治疗肠道寄生虫的药物: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甲苯达唑、灭绦灵、吡喹酮。
左旋咪唑可以用来治疗鱼体内线虫、蛔虫,用量药物与鱼的重量之间的比例是200mg/kg,可以拌饵料喂食。
家养鱼类寄生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家养鱼类寄生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鱼类是许多家庭爱宠的一种,然而,饲养鱼类也有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鱼类寄生虫疾病。
这些寄生虫会对鱼儿的健康造成威胁,并可能引发其他鱼类的感染。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鱼类寄生虫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家养鱼类寄生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寄生虫疾病的症状鱼类寄生虫疾病的症状各异,取决于感染的寄生虫的种类。
然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 鳃的异常:鳃异常是鱼类寄生虫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
感染的鱼类可能会出现鳃丝红肿、鳃盖肿胀或溃烂等现象。
2. 皮肤病变:感染寄生虫的鱼类常常会出现皮肤病变,例如白点病、黑点病等。
这些病变可能导致鱼体表面出现白点或黑点,影响鱼类的整体外观。
3. 行为异常:感染寄生虫的鱼类可能会出现行为异常的症状,例如食欲不振、游动无力、鳍部动作不协调等。
二、诊断鱼类寄生虫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鱼类寄生虫疾病是治疗的前提。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诊断方法:1. 目测观察:饲养者可以用肉眼观察鱼类的身体状况,包括鳃部、皮肤和行为习性等。
如果发现鱼类有异常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
2. 镜检:使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寄生虫的存在。
鳃、皮肤或其他疾病病灶的刮片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3. 实验室检测:如果对鱼类疾病的诊断存在困难或怀疑感染的病原体不容易检测到,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
例如,可采集鱼体样本进行寄生虫DNA的提取与PCR扩增,以确定是否感染了某种特定的寄生虫。
三、治疗鱼类寄生虫疾病在诊断确定寄生虫疾病后,应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来遏制疾病的发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鱼类寄生虫疾病的常用方法。
可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按照药物说明进行投药,以杀灭寄生虫。
2. 温度控制:寄生虫对水温的适应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温来控制和消灭寄生虫。
不同的寄生虫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寄生虫的特点来设置合适的水温。
3. 隔离治疗:如果发现某只鱼受到寄生虫感染,应立即将其隔离,以免感染其他鱼类。
亚马逊鹦鹉感染绦虫的治疗
4 . 2 . 2 止 咳祛 痰
( 0 . 6 ~ 0 . 9 g , 只) ; 另外 , 咳快好 2 0 m g +氨茶碱 0 . 0 1 ~ 0 . 0 5 g +扑尔 敏2  ̄ 4 m g +地 塞米松 0 . 7 5 m g , 一次性 口服 , 2剂 , d , 连3 ~ 5 d可
”
+
” — + 一 一 — + 一一 — ・ + 一一 — ・ + 一一 — . I 一一
明显 , 有一定 的治疗优势 。 如果属于霉菌性肺 炎 , 采用 以上常
规 抗 菌 素 治 疗 往 往 收效 甚 微 ,建 议 采 用 二性 霉 素 B , 按
0 . 1 2 5 ~ 0 . 5 m g / k g ・ b w 应 用 ,以 5 %医 用 糖 盐 水 2 0 0 — 3 0 0 mL稀
前 已痊 愈 。
雌鸟治疗 , 口服安必仙 0 . O 5 g / d , 分2 次, 连用 5 d , 金施 尔 康1 / 1 5粒 , 1 次, d , 进行综 合治疗 ; 吡喹酮 口服 5 m g / 次, 1次 , d , 连用 3 d后 , 跟踪 追查粪便 , 发 现有大量 的绦虫 节片存 在 于粪便 中, 随着 虫体被驱 除 , 雌鸟的饮食欲 、 精神状态 逐渐 转
腔 内有 大量黏液 ,小肠肠腔 内发现 2条乳 白色头 部狭窄 、 后 部 宽阔的虫体 , 长度约为 1 0 — 1 5 e m。 3 实验 室检查
料 的记载南瓜籽对绦虫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 可以定 期
饲喂预 防。
5 . 3 虽然发病 时做 了便常规检测 ,但 可能 因标本 的采样 或 实验方法 的不足等原 因没有检测出绦虫卵而没能及时确诊 。 所 以定期检测虫卵 , 改进 实验方法等措施是很必要的。
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治疗实例
件, 后经及 时对症 下药治疗 , 5天后 病鱼
死亡减少 , 7天后停止死鱼 。 现将具体诊 断和治疗过程介绍如下 :
一
响鳃部与水体 中的氧气交换 ,病鱼多 因
呼吸 困难而亡 。
五、 治疗 方 法
、
池 塘 概 况
由于 当时正处 于“ 大暑 ” 节气 , 最高 气温 连续 多天达 3 7  ̄ C 以上 , 感染孢 子虫 的病鱼数量较多 , 且传播速度较快 , 处于
六、 治 疗 效 果
发病鲫 鱼大多浮于池 塘水体 表面 , 口张开呈缺氧状 , 游动缓慢 , 人靠近池边 时无反应 。 用 工具捞 出几条病鱼察看 , 病
由于该病发病传播速度快 ,到首次
对症用药 时已是发病 的高峰期 ,故用药 后的 2 3日到 2 6日四天 ,又分别死鱼约 2 0 0 0 0条 、 5 0 o 0条 、 3 0 0 0条 和 2 0 0 0条 , 但死 亡数 量呈逐 1 3减 少 态势 ,2 8 1 3开 始未见死鱼 。3 0 1 3 再次去 现场察看 , 人 到池边时鱼游动迅 速 , 反应灵敏 。 当场捞 出 5条鲫 鱼 ,其鳃 弓后部 内侧部位已无
七、 分 析 讨 论
形成胞囊 , 胞囊不断扩大 , 并会大量寄生
于鳃 部。 因此 , 除了每年年初放养前要做
好池塘清塘工作 以外 ,在发病高峰期前 的5 、 6 月份 和 9月份 ,需用药饵 内服投
喂 1  ̄ 2个疗 程 ( 每个疗程 持续 3 - 5天 ) 进行 预防。在发病后 , 要正确诊断 , 及时
1 5 0 0 0条 。
三、 病 鱼 症 状
后的 2 5日上午又再用 2 4 0 0 mL 。用药后 长时间开动增氧机进行增氧。 与此 同时 , 在饲料 中添加 内服药孢肠净 ( 主要成份
红鹦鹉鱼身上有寄生虫怎么办-红鹦鹉鱼躺在缸底不动怎么办
红鹦鹉鱼身上有寄生虫怎么办-红鹦鹉鱼躺在缸底不动怎么办虎皮鹦鹉生病了怎么办虎皮鹦鹉生病了怎么办:虎皮鹦鹉是鹦鹉家族中分布最普遍的种类。
在饲养虎皮鹦鹉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虎皮鹦鹉易患疾病,并且掌握具体的治疗方法。
变身秃毛鹦鹉—感染病菌虎皮鹦鹉可爱美丽,一旦脱毛这美丽就瞬间丧失,也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螨虫极小,约0.3毫米,圆或椭圆形,寄生于羽毛根部,并引起局部轻微炎症。
当螨虫寄生时会导致鹦鹉身体局部剧痒,为缓解不适,虎皮鹦鹉会常常去撕咬局部羽毛,使得使羽毛断落。
脱毛的虎皮鹦鹉,头部、背部、腹部或其它部位羽毛会逐渐的缺损,有的甚至是完全脱落。
为此,家长及时帮它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饲养者可以使用松焦油1份、硫磺1份、软肥皂2份、50%酒精2份,混合调和,然后给虎皮鹦鹉擦拭,每日3次连续2周,其治疗效果就非常明显。
红眼鹦鹉病—疥癣病喜欢成群结队,以植物的种子为食物。
现在,饲养虎皮鹦鹉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饲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说,虎皮鹦鹉的眼圈发红会是怎么回事呢?会是什么原因呢?当然,虎皮鹦鹉的眼圈如果异样的红,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例如,感染疥癣病;鸟笼的空间太狭小,或者是虎皮鹦鹉饲养的太密集;平时喂养的饲料缺乏一些氨基酸、食盐、矿物质、维生素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等等。
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虎皮鹦鹉的眼圈发红。
在发现虎皮鹦鹉眼圈异常的发红时,一定要及早的为它诊断,然后帮助治疗。
医用白凡士林,稍微涂抹些许与患处,每天一次。
这些都是不错的治疗方法。
鹦鹉流鼻血—看具体状况虎皮鹦鹉性格开朗机敏,偶尔也会出现鼻子流血的情况。
在此时,饲养主人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紧张害怕,一定要先观察虎皮鹦鹉鼻子流血的情况是否严重,大致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然后想办法针对性。
一般情况下,虎皮鹦鹉也不容易出现流鼻血的情况。
而且虎皮鹦鹉的鼻子处流血的话应该自己会止住的,当然,如果止不住的话,你就可以用棉签帮他剃掉一点点血,保持呼吸通畅。
一例血鹦鹉鱼车轮虫病的有效治疗
一例血鹦鹉鱼车轮虫病的有效治疗胡宗福;赵月军【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1页(P71)【作者】胡宗福;赵月军【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028000;天津农垦渤海农业集团【正文语种】中文血鹦鹉鱼来自于雌性紫红火口鱼和雄性红魔鬼鱼的杂交子一代,是受市场欢迎的一类观赏鱼,养殖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
但对其疾病防治的报道较少。
本文就一例车轮虫病的发作及治疗过程做一描述,以供养殖参考。
一、发病基本情况养殖场位于天津农垦渤海农业集团观赏鱼养殖基地。
养殖模式采用塑料大棚室内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养殖池为长方形水泥池塘,规格为14米×13米×0.65米=118.3米3,具有完整的进排水和充气系统。
鹦鹉鱼存池数约2400尾,规格为14~17厘米。
池内套养红尾护头鲿,数量约400尾,规格为8~11厘米。
养殖过程中保持水温(28±1)℃,投喂观赏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配合充气、按时换水等管理措施。
2017年9月3日发现鹦鹉鱼死亡23尾,4日早上又发现38尾。
可观察到养殖池内病鱼行动异常,游动比较缓慢。
在发现鹦鹉鱼死亡的前几天鹦鹉鱼表现出摄食量减少的现象。
二、疾病诊断濒死鹦鹉鱼体色暗淡,体表黏液增多,下颌及鳃盖充血。
腹部增大,表皮充血。
打开鳃部发现鳃丝溃烂,充血。
捞取病鱼解剖,发现鳃丝肿胀,色泽暗红。
取鳃丝进行镜检,发现有车轮虫,未发现有其他寄生虫。
同时捞取未发病的活鱼进行镜检,也发现了车轮虫。
诊断为车轮虫病。
三、治疗过程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进行治疗。
首先将养殖水位降至水深20厘米,然后将高锰酸钾化开并泼洒,用药浓度为7克/米3,用药一小时后发现个别红尾护头鲿游动迟缓,用药两小时后发现有3尾红尾护头鲿死亡,而整个用药过程鹦鹉鱼无不良反应,用药两小时后开始排出池水,并加注新水到正常水位。
用药后至次日上午红尾护头鲿共死亡18尾,血鹦鹉鱼没有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鹦鹉鱼体内寄生虫治疗
鹦鹉鱼体内寄生虫,是相对棘手的鹦鹉鱼常见病之一,因为早期不易察觉,所以许多鱼友不知如何下手,常常发生死鱼的悲剧。
鹦鹉鱼内寄病因:
导致鹦鹉鱼内寄的寄生虫有很多,如六鞭毛虫这种原虫,会导致头洞;还有线虫、绦虫等蠕虫。
这些寄生虫是由水质恶化、病鱼、不洁饵料引发的。
食物不清洁是鹦鹉鱼内寄的主要原因,寄生虫幼虫或者寄生虫卵由食物带入鹦鹉鱼体内,所以不提倡喂食活饵。
鹦鹉鱼内寄时症状:
早期很难觉察,当发现时一般多为中晚期。
中期:鹦鹉鱼内寄后,中期表现为,吃食不正常或是极少吃食、排便不正常,体表发黑、宿缸等。
晚期:鹦鹉鱼体质瘦弱,基本不吃食,也极少排便。
有的鱼还会腹部膨大,腹部向上,不能正常行动。
鹦鹉鱼内寄治疗:
一般鹦鹉鱼内寄后推荐药物治疗,因为通常观察到内寄时,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时采用老三样不会有什么成效。
药类可使用史克肠虫清,史可肠虫清可治疗蛔虫、蛲虫、鞭虫、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粪类园线虫引起的单独或混合感染以及绦虫与上述肠虫引起的混合感染。
此药治疗鹦鹉鱼内寄药效很好!但是药性强烈,有很强的毒性,用少了无法彻底清除寄生虫而且还会增加寄生虫的抗药性,用多了对鹦鹉鱼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所以要控制好药量是很重要的。
使用药物治疗,需要配合喂食的饲料进行,可选择红线虫,这种饲料很多鱼都喜欢,鹦鹉鱼会争着吃。
此法又被称为红虫浸泡法:用法是用红虫或冰冻红虫浸泡3小时,这样能使肠虫清药的成份逐渐渗入、浸入、浸透红虫中,使之达到药饵药理的效果滤净药水后直接可喂,其效果一样甚佳。
具体用量是
4颗红虫以下用1/4~~1/2片;
5~8颗红虫用1/2~~2/3片;
8~12颗红虫用2/3~~1片;
配药用法
用12~15公分左右的碗口浸泡,水体渗到8~9分左右;用水最好是困水或处理过的水,勿用自来水,怕产生氯药反应,温度25~30即可;浸泡时间为3~~3.5小时,其间需要搅拌2~~3次,使其浸透均匀;喂时需用滤网滤干药水后才能喂;每天一次,可连喂3~7~天或隔天喂都可。
注意通过红虫侵泡法治疗鹦鹉鱼内寄,必需保持原缸水水质良好,同时加强充氧,可隔天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