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
儿科操作常规及流程
儿科护理操作常规及流程目录一、体温测量法目(de)1.测量、记录患儿体温.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评估1. 询问、了解患儿(de)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体温(de)目(de),取得患儿(de)配合.2. 评估患儿适宜(de)测温方法:取出体温表,检查有无破损,将汞柱甩至35℃以下.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测量方法.用物准备体温表、纸巾、笔、记录本.放体温计(de)盒或杯2个(一个干净(de)放消毒后清洁(de)体温计,另一个放使用后需要消毒(de)体温计).操作程序与方法1.直肠测量法(1)拉下床栏,患儿侧卧屈膝或仰卧,露出臀部,将肛表蘸石蜡油轻轻插入直肠2~3cm.(2)需手扶体温表,并用手掌和手指轻轻将双臀捏在一起,防止测量过程中排便或体温表脱出.(3)测量3分钟,取出肛表用纸巾擦干净,观察温度,然后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4)整理床单,使患儿舒适,拉上床栏.(5)洗手,记录体温.2.腋下测量法(1)拉下床栏,向患儿或家长解释,解开上衣,擦干腋下.(2)将体温表放入腋下,将臂过胸夹紧体温表.(3)测量7~10分钟后观察体温,并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然后甩至35℃以下,体温表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4)拉上床栏,洗手,记录体温.注意事项1.对3岁以下及较顽皮患儿、昏迷及手术未清醒(de)患儿测腋温需协助扶好体温表.2.患儿坐浴、灌肠后半小时方可测肛温.沐浴后半小时可测腋温度.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测量另一部位对照,以便得到更准确(de)体温数值.4.婴幼儿不宜测口温.5.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de)数目.二、脉搏测量法目(de)1.测量患儿(de)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de)情况.评估1. 询问、了解患儿(de)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de)目(de),取得患儿(de)配合.2. 评估患儿适宜(de)测量脉搏方法.用物准备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听诊器.操作程序与方法1.听诊法(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de)卧位.(2) 将听诊器放在患儿左侧胸壁心尖搏动点,记1分钟心脏跳动次数.2.切脉法(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de)卧位.(2) 根据患儿(de)实际情况可选择桡动脉、颈动脉、颞浅动脉等处.(3) 以示指、中指、无名指(de)指腹按压浅表(de)较大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4) 一般患儿可以测量30秒,危重患儿、心脏病患儿、脉搏异常(de)患儿,应测量1分钟,核实后,报告医师.如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数1分钟心率.(5) 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记录脉搏值.注意事项1.如患儿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再测量.2.脉搏短绌(de)患儿,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3.因拇指本身有小动脉搏动,勿用拇指测量脉搏.三、呼吸测量法目(de)1.测量患儿(de)呼吸频率.2.监测呼吸变化.评估询问、了解患儿(de)身体状况及一般情况.用物准备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必要时带棉球.操作程序与方法1. 测量脉搏后,护士仍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儿(de)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量30秒.2. 危重患儿呼吸不易观察时,用少许棉絮置于患儿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计数1分钟.注意事项1.呼吸(de)速率会受到意识(de)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儿.2.如患儿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情绪稳定后测量.3.呼吸不规则(de)患儿应当测量1分钟.四、血压测量法目(de)测量、记录患儿(de)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评估(1.询问、了解患儿(de)身体状况,了解基础血压.2. 告知患儿及家长测量血压(de)目(de),取得患儿及家长(de)配合.用物准备血压计、听诊器、记录本、笔.操作程序与方法(1)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选择宽窄适当(de)袖带.新生儿袖带宽~4.0cm,袖带长~10.0cm.婴儿袖带宽~8.0cm,袖带长~13.5cm.儿童袖带宽~10.0cm,袖带长~22.5cm.(2)检查血压计有无破损,汞柱有无裂隙,汞柱平面是否在零度处.检查血压计(合格证、水银、袖带、连接管、零点、气囊、开关等),检查听诊器(连接管、膜、传导性等).(3)协助患儿采取坐位或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4)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儿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cm.(5)听诊器置于肱动脉位置.(6)按照要求测量血压,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7)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8)记录血压数值.注意事项(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2)长期观察血压(de)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4)若衣袖过紧或者太多时,应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5)患儿活动或饮食后应休息15~20分钟,再测量血压.(6)脑血管意外及偏瘫患儿,应在健侧臂测量,如上肢有大面积烧伤、血管畸形、无脉症等,须测下肢血压,将患儿平卧,脱下一侧裤腿,将袖带缠在大腿下端近腘窝处,摸到腘动脉后,放上听诊器,测量方法同上肢.记录时应注明“下”字,一般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1kPa=五、婴幼儿沐浴法目(de)1.使患儿清洁舒适.2.促进血液循环及皮肤排泄、散热.3.活动肌肉和肢体.评估1. 询问、了解患儿(de)身体状况、病情.2. 告诉患儿及家长沐浴(de)目(de),取得患儿及家长(de)配合.用物准备大毛巾、小毛巾、婴儿襁褓、婴儿浴液、洁净衣服、尿布、护理篮(内置:婴儿爽身粉、石蜡油、护臀膏、75%酒精或%~%碘伏、消毒植物油、棉球、棉棒等).淋浴法1. 将用物带至沐浴室,关闭门窗,室温调至25~27℃,水温38~40℃,擦浴台上铺垫子,罩上清洁被单.2. 操作者系上围裙,洗手,将婴儿儿置于擦浴台上,解开包被,检查手圈,核对姓名、床号,脱去衣服,除去尿布.3. 将婴儿儿抱至沐浴垫上,用小毛巾洗净脸部,用拇指及中指按住耳郭,然后湿润头发和全身,用手将肥皂(或浴液)搓成沫于新生儿身上,顺序:头、颈、上肢、腋下、躯干、腹股沟、臀部和下肢.注意洗净皮肤皱褶处,用水冲净,防止水误入鼻腔.4. 洗毕,将新生儿抱至擦浴台,用大毛巾擦干全身,测量体重并记录.脐部用75%酒精轻拭,臀部涂护臀膏,穿衣,兜好尿布,检查手圈字迹是否清晰,耳、眼、鼻有无异常,如有分泌物用棉签拭去.更换衣服,核对后放回小床.5. 整理用物,用消毒液擦拭台面.盆浴法1.关闭门窗,室温调至25~27℃.2. 携用物至床旁,把用物按顺序摆好,浴盆放在床旁凳上(有条件(de)放在操作台上),盆内放2/3温热水,水温38~40℃.3. 将盖被三折至床尾,脱去衣服,用大毛巾包裹全身.4. 洗面部:面巾擦眼(由内眦向外)擦耳、洗面.5. 抱起患儿,左手托着患儿枕部,将躯干挟于护士腋下,左手拇指和中指分别将耳部向前折,堵住外耳道口.6. 右手将肥皂涂于手上,洗头、颈、耳后,用清水冲洗干净.7. 盆底铺一块浴巾,解开大毛巾,护士左手握住患儿左臂靠近肩部,使其颈枕于护士手腕处,右手托住双腿,轻轻扶入盆内.8. 用手抹肥皂,按顺序洗颈下、前胸、臂、手、腹、背、腿、脚、会阴.9. 洗毕,迅速将患儿依放入水中方法抱出,用大毛巾包裹全身,并沾干水分,测量体重并记录.10. 检查全身各部位,用棉棒清洁鼻孔,必要时用液状石蜡棉棒擦净女婴大阴唇及男婴包皮处污垢.11. 穿好衣服,垫上尿布,必要时剪指甲、换床单等.12. 整理床单位,物归原处,洗手记录.注意事项1.仔细核对床号、姓名、手圈,避免抱错婴儿.2. 勿使浴水流入耳、鼻、眼、口腔内.脐带脱落干燥可盆浴.3.沐浴时需选用婴儿专用沐浴液,注意观察皮肤及全身状况,如发现感染等异常及时处理.4.注意安全,淋浴时先调水温再沐浴,操作时动作轻柔、敏捷.5.动作轻快,注意保暖,减少暴露.6.口唇干裂可涂液状石蜡,脐部有渗出可涂%碘酊及75%酒精脱碘.如有臀红可根据程度遵医嘱处理.7.头部有皮质结痂时,可涂消毒植物油,次日轻轻梳去结痂,再清洗.8.皮肤皱褶处,可用毛巾擦干.六、配奶与消毒法评估配奶间环境:单独房间,冰箱.用物准备500ml或1000ml量杯1个、配方奶粉1罐、量勺1个、无菌调奶器(搅拌棒或勺)1个、无菌开水壶1个、无菌奶瓶若干、温开水适量(煮沸后5~10分钟再冷却至40~60℃).操作步骤1.洗手,检查无菌包有效期,取出无菌量杯、无菌调奶器、开水壶.2.将开水壶内晾好(de)温开水(40~60℃),倒入量杯中.3.跟据配方奶要求(de)水量与奶粉(de)比例,用量勺取适量奶粉倒入量杯,用搅拌勺搅匀,使其完全溶解.4.根据婴儿奶量倒于奶瓶内,喂哺婴儿.5.整理用物,初步清洁后送消毒,洗手.注意事项1.护士配奶前必须洗手、戴口罩.2.配奶时,先准备好适量(de)温水,再加入奶粉搅拌,集中配奶.现配现喂.3.配奶(de)量杯、搅拌勺、奶瓶和奶头一用一消毒.4.配方奶粉注明开盖起始时间,有效期为14天.配方(de)量勺用后不能放在奶粉罐内,防止奶粉污染.消毒1.配奶间消毒(1)配奶间每天湿拭打扫1次,物体表面每天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2)空气消毒:紫外线照射每天1次.(3)每月做一次空气消毒效果(de)监测、手卫生效果(de)监测和物体表面(奶瓶、奶头、消毒后(de)量杯等)(de)消毒效果监测.2.配奶用物(de)消毒(1)奶瓶、奶头可以使用一次性(de).如不是一次性,按下列方法消毒:①奶瓶:先用毛刷刷净奶渍-后清洗-晾干-高压灭菌.②奶头:用清水洗净-晾干-高压灭菌.(2)配奶(de)量杯和搅拌勺要集中使用,一用一消毒(高压灭菌).3.配方奶粉(1)打开奶粉前要查奶粉(de)有效期.(2)注明起始开盖时间,有效期为14天.(3)配奶(de)量勺用后不能放在奶粉罐内,防止奶粉污染.七、婴幼儿约束法目(de)1.防止患儿过于活动,以利于诊疗操作顺利进行.2.保护伤口及敷料,以免患儿抓伤或引起伤口感染.3.防止患儿坠床、碰伤肢体,以免发生意外.评估1.评估患儿病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度、约束部位皮肤色泽、温度及完整性等.2. 评估需要使用保护具(de)种类和时间.3. 向患儿和家属解释约束(de)必要性,保护具作用及使用方法,取得配合.用物准备1.手足约束带或纱布与绷带.2. 特制(de)手足约束带.3.凡能包裹患儿全身(de)物品皆可使用,如:大毛巾、毛毯、大单等.全身约束法1. 将大单(或大毛巾)折成自患儿肩部至足跟部(de)长度,将患儿放于中间.2. 以大单一边包裹患儿(de)手足,上端掖于患儿对侧(de)腋下.下端拉平压于患儿(de)身下.3. 再将大单(de)另一边包裹另一侧(de)手臂,经胸前压于患儿(de)背下.如患儿过分活动,可用绷带打活结系好.手足约束法1. 用约束带一端系于手腕或足踝部,另一端系于床屉空隙处.2. 实行四肢约束(de)患儿需加强巡视,重点观察腕、踝部位(de)皮肤、温度、颜色,做好皮肤(de)护理.3. 对持续约束(de)患儿做到2~3小时松解一次,必要时进行局部按摩,保持功能位置.4. 有完整(de)记录及交班手续.绷带卷及棉垫法1. 用四层绷带打成双套结.2. 以棉垫包裹手腕或足踝.3. 将结套在棉垫外稍稍拉紧,使手足不易脱出,又不影响血液循环为限.4. 将绷带末端系在床屉(de)栏杆上.特制手足固定带法1. 使患儿平卧,体位舒适.2. 将固定带横铺在床上相当于患儿手腕足踝处,用约束带中段系住患儿(de)手腕或足踝处,将两端紧系于床屉(de)栏杆上.注意事项1.约束带捆扎松紧要适宜,以可以放入一个手指为宜.注意手足(de)位置,以免拉床档时夹伤手足.使用约束带以保证被约束患儿(de)安全和治疗(de)顺利进行为原则,不应过度限制患儿(de)肢体活动.2.定时观察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状况.3.避免皮肤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或加厚棉垫.4.使用约束时,要使患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定时松解.5.治疗完成后,应及时将约束带解除.6.使用约束带之前应对家长履行告知程序.八、婴幼儿大、小便标本采集法目(de)1. 做尿常规检查,检查尿液(de)性质或肾功能等,测定有无异常.2. 检查24小时尿液及其内容物(钾、钠、糖等)(de)总尿液量及比重.3. 留取尿液做细菌培养.评估1. 询问、了解患儿(de)身体状况.2. 告诉患儿及家长留尿目(de),取得患儿及家长(de)配合.用物准备1. 一次性留尿袋、较大(de)患儿备便盆、一次性留尿试管.2. 留尿器、固定带、胶布条、橡皮管(或乳胶管)、玻璃尿瓶、储尿容器.3. 除导尿用物外,另备无菌标本瓶,络合碘棉球及生理盐水棉球,酒精灯,弯盘、镊子一把.留取普通尿标本法(1)婴儿可用一次性留尿袋,首先检查小瓶口是否有破裂情况,一次性留尿袋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2)男婴可将阴茎放在一次性尿袋内,女婴则分开大阴唇,将一次性尿袋固定在尿道口将尿布包好,使患儿舒适.(3)留尿后将核对标签贴在小瓶外或尿袋外,放在规定(de)地点,及时送检.留取24小时尿标本法1. 用肥皂水洗净外阴部.2. 标本瓶置于床底下(标本瓶事先用20%甲醛溶液刷洗以便防腐).3. 将男或女患儿留尿器接好,将乳胶管一端接留尿器上,另一端放进床下标本瓶内,瓶外应注明留尿患儿(de)姓名、日期、起止时间.4. 乳胶管用胶布固定在瓶口处.5. 略抬高床头.6. 24小时尿留完后要记录起止日期、尿液总量,贴上核对标签后送检.7. 较大患儿可自己将尿液直接尿入24小时留尿(de)容器内.留取尿液细菌培养法1. 男患儿用络合碘棉球及盐水棉球擦洗干净尿道口,将弯盘放在患儿(de)两腿之间,将先排出(de)尿液留在弯盘内,取中段尿装入无菌瓶内.将留取标本(de)瓶口在点燃(de)酒精灯上烧灼一下,塞上瓶塞,贴上核对标签送验.2. 女患儿及婴幼儿、昏迷患儿,按导尿术将尿液导入无菌瓶内,将留取标本(de)瓶口在点燃(de)酒精灯上烧灼一下,塞上瓶塞,贴上核对标签送验.注意事项1.将床头稍抬高,以便使尿液流入瓶内或袋内.2.经常巡视患儿,有尿即将尿袋取下,以防尿液洒掉.3.乳胶管头部不可深入瓶底,以免有尿时皮管头部浸入尿瓶内.4.留取24小时尿时,根据实际情况,需在尿液中加适量防腐剂.5.尿瓶快要装满时,即倒入专用24小时尿(de)玻璃瓶或容器内.6.留24小时尿(de)过程中,注意更换患儿(de)卧位.7.需导尿(de)患儿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8.及时送验,不得放入冰箱内保存.九、婴幼儿氧气吸入法目(de)提高患儿吸氧浓度,纠正缺氧.评估1. 询问、了解患儿身体状况,向患儿及家长解释,取得配合.2. 评估患儿鼻腔情况、缺氧程度.3. 评估环境:注意安全,严防明火.用物准备氧气、湿化瓶、治疗盘内放治疗碗1个,内盛蒸馏水,氧气头(面)罩1个,吸氧管、棉签.操作程序与方法1. 面罩吸氧法1)使用时用面罩将患儿鼻孔及口盖住,用松紧带套在头上固定.2)调节氧气至所需流量.3)整理床单位及用物,观察患儿情况.4)记录用氧时间.5)面罩吸氧法适用于婴幼儿及儿童2. 鼻导管吸氧1)洗手,按需要备齐物品,顺序放置,检查湿化瓶与导管(de)连接是否紧密.2)携用物至患儿床前,核对患儿,解释吸氧目(de)及注意事项.3)检查氧气装置、正确安装,准备胶布.4)连接鼻导管,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根据医嘱或病情调节氧流量.5)将鼻导管上预留(de)小孔对准患儿鼻孔(使用鼻塞者将鼻塞插入患儿鼻孔),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两侧.6)记录用氧时间及流量,患儿用氧期间加强巡视.7)停用氧气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擦净面部(用患儿毛巾).8)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停氧时间.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氧源周围严禁烟火及易燃品,以防引起燃烧.2.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氧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一旦关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3.用氧过程中应观察氧气装置有无漏气,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氧气流量、湿化瓶内蒸馏水是否符合要求,如面罩用氧时防止面罩移位.经常观察缺氧状况有无改善,鼻腔分泌物多者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吸氧效果.4.湿化瓶内(de)蒸馏水每日更换1次,以免液体不够量,呼吸道(de)黏膜被干气体所刺激.5.使用中(de)湿化瓶每日更换,进行消毒处理.十、先天性巨结肠洗肠法目(de)1.促进肠管蠕动,扩张狭窄段,清除积存粪便,减轻腹胀,促进食欲,改善营养状况. 2.减轻炎症对肠粘膜(de)刺激性水肿,防止粪便对手术(de)污染,减少术后并发症.评估1. 询问、了解患儿(de)身体情况.2. 告诉患儿及家长为患儿洗肠(de)目(de),取得患儿及家长(de)配合.用物准备灌肠器、肛管(12~22号)1根、液状石蜡、生理盐水、灌肠专用治疗碗2个、200ml量杯1个、尿垫、卫生纸、扁便盆1个.操作程序与方法1. 灌肠应在处置室或在患儿(de)床单位操作.2. 一般应两人操作,遵医嘱备适量温生理盐水.3. 患儿取截石位,略抬高臀部.4. 了解结肠病变位置(de)高低及痉挛段(de)长短,以掌握肛管插入(de)深度.5. 选择合适(de)肛管,润滑后轻轻插入,肛管插入要求动作缓慢、轻柔,遇阻力时应后退再向前,切忌粗暴操作,如发现肛管上带有血迹或灌出液中带有血丝,提示有穿孔(de)可能,应立即停止操作.6. 肛管必须插至扩张(de)结肠内,有气体和粪便排出时才达到要求.一般插入痉挛松弛(de)近端扩大(de)肠腔内.7. 灌洗时要用灌肠器,每次遵医嘱灌入37~38℃(de)生理盐水20~50ml,随即让粪便由肛管排出,同时做腹部按摩,休息片刻后,反复灌洗.并要求每次排出量不少于灌入量.8. 粪便干硬灌洗困难时,可遵医嘱用等渗盐水和甘油混合注入结肠保留2~3小时,再用等渗盐水灌洗.注意事项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做好核对工作.2.插入肛管长短适度,缓慢推注药液.3.观察患儿(de)面色、腹痛、脉搏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灌洗,及时与医生联系.4.注意观察排出粪便(de)颜色、量,并作记录.5.每次灌洗切忌用清水,根据医嘱每日定时灌肠1次,腹胀未改善应保留肛管.十一、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术目(de)采取血标本用物准备护士准备:了解患儿病情、体重、采血量;操作前洗手、戴口罩.用物准备:5ml注射器、碘伏、棉签、纱布(棉球)、胶布患儿准备:仰卧位,固定大腿外展成蛙形,以便暴露腹股沟区.环境准备:清洁、宽敞,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操作程序与方法1.碘伏消毒患儿穿刺部位及护士左手食指.2.在患儿腹股沟中、外1/3交界处,以左手示指触及股动脉搏动处,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搏动内测处垂直穿刺,边退边抽回血.3.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4.拔针,用纱布压迫穿刺点5分钟左右至止血,用胶布固定.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患儿反应.十二、简易呼吸气囊操作法目(de)当病情危急,来不及气管插管或在呼吸机使用前或停用呼吸机时,可利用简易人工呼吸器直接给氧,使患儿得到充分(de)氧气供应,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物品准备简易呼吸气囊一套、型号合适面罩、氧气储气袋.、氧气导管操作程序与方法1.彻底清理患儿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2.仰卧位颈肩部垫高2-3cm,鼻吸气位.3.抢救者应位于患者头部(de)后方,轻推下颌,使患儿张口,使气道保持通畅. 4.将面罩扣住口鼻,左手C字形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按住,其它(de)手指轻托下颌骨. 5.用另外一只手挤压球体,将气体送入肺内,规律性地挤压球体提供足够(de)吸气/呼气时间,频率40- 60次/分.6.抢救者应注意患儿胸廓是否有起伏,密切观察通气是否有效.注意事项1.注视患儿胸部上升与下降(是否随着压缩球体而起伏).2.经由面罩透明部分观察患儿口唇与面部颜色(de)变化.3.使用完毕应送供应室消毒、备用.十三、机械通气操作法目(de)1.改善通气2.辅助呼吸评估1.核对患者腕带:查对患者.2.病人情况:包括年龄、体重、病情等.3.呼吸机性能.4.病房有无中心供氧,氧气及空气管道(de)接头是否吻合,电源及电源插座是否与呼吸机上得电源插头吻合.物品准备呼吸机、消毒好(de)管路、湿化器、无菌蒸馏水、模拟肺、手消毒剂、简易呼吸器、听诊器、连接管、50ml注射器1个、记录纸笔等.操作程序与方法1.使用呼吸机前准备1)正确安装安装湿化器.2)连接呼吸机管道各部件,向湿化器内加无菌蒸馏水至刻度,连接模拟肺将模拟肺与呼吸机管路连接置于专架上.3)连接电源、氧源,打开空压泵开关、开主机,开湿化器电源开关调节湿化器温度. 4)进入呼吸机自检,自检通过后,调至待机状态,连接模肺.2.使用呼吸机1)选择呼吸机模式.2)遵医嘱调节参数,观察呼吸机在模肺下运行情况正常.3)取下模拟肺,将呼吸机与气管导管相连.4)听诊两肺呼吸音,检查通气效果,监测有关参数.5)设定报警限,打开报警系统.6)记录有关参数.7)观察患儿(de)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同步情况,必要时吸痰或遵医嘱应用镇静剂通气半小时后查血气,遵医嘱调节参数.8)停用呼吸机①遵医嘱检查患儿是否符合撤机指征.②准备好合适(de)给氧装置,充分吸痰,撤去呼吸机,调至待机状态.③观察病人病情,确认病情平稳.④先关湿化器开关,再关主机开关,最后关空压泵,最后断电源.⑤记录3.终末处理①呼吸机管路、湿化罐送供应室消毒.②呼吸机显示屏每日用75%酒精擦拭消毒,机身用%有效氯擦拭消毒注意事项1.呼吸机管道避免过份牵拉,防止损坏及牵拉病人,翻身时应有专人安置管道,管道上(de)积水杯应放管道(de)最低位,并要及时倾倒积水杯和管道内(de)冷凝水.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应每日更换湿化罐,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必要时随脏随换.呼吸机上(de)过滤网应每天清洗,机器电源插座要牢靠不松动,机器应定期充电维修.2.及时正确处理呼吸机报警.3.使用呼吸机期间,床旁应备简易呼吸囊.4.使用呼吸机期间,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de)变化,加强气道(de)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定时检查血气分析,防止机械通气并发症(de)发生.十四、机械通气病人密闭式吸痰法目(de)1.用吸引器清除患儿气管插管内(de)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气体(de)交换,防止窒息和并发症(de)发生.2.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de)发生.3.防治感染.评估1.查对床头牌、头帖、手圈.2.评估病情及痰液情况.3.吸痰装置放于适当(de)位置.用物准备密闭式吸痰管、吸引器、生理盐水、2ml空针、无菌剪刀操作程序与方法1.打开开关,检查吸痰器,调节压力(早产儿≤、足月儿≤ Kpa).2.将患儿头转向操作者一侧并略向后仰.3.将吸痰装置与密闭式吸痰管(de)Y型接管连接.4.确定注水孔处于关闭状态.5.右手扶气管导管,左手持密闭式吸痰管内吸引管快速向气管导管内送,送到导管顶端,回抽,按压控制开关,边退边吸.6.用注射器吸取3-5ml生理盐水,接注水口,左手按压控制开关,右手推注射器冲洗管道.7.吸痰前可增加氧气吸入.。
医学儿科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
医学儿科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医学儿科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是医学生必须学习和熟练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儿科实验室工作环境相对比较特殊,需要医学生掌握特定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室安全知识,以保证医疗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实验室技能操作的重要性、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实验室技能操作的重要性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实验室技能操作,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医疗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更是为了提高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以下是常见实验室技能操作的内容:1. 儿童标本采集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儿童身体特点,掌握相应的采集技能,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采集标本方法。
2. 常见儿童病原体检测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各种儿童病原体的检测方法、设备操作和分析技能。
3. 儿童实验室仪器操作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验室维护和安全知识,在操纵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二、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室安全知识是医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之一。
医学生必须学会如何管好自己的个人卫生,做好实验室卫生保洁工作。
同时,需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应对突发情况。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实验室安全知识:1. 实验室人员进出安全:实验室进出必须按照实验室规定的程序来进行。
2. 实验室安全设备的使用:实验室安全设备必须得到正确的使用,如实验室通风、防爆、伤害保护等设备。
3. 废弃物处理:医学生必须了解实验废弃物的规律,对废弃物妥善处理。
4. 环境卫生保洁:保持实验室内部的干净卫生环境是医学生必须做的重要工作。
三、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医学生需要对孩子们关怀备至,并配合医生进行检查,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1. 儿童标本采集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儿童身体特点,掌握相应的采集技能,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采集标本方法。
2. 儿童协作技能:医学生必须与儿童保持友善的沟通协作,化解孩子们产生的焦虑和抗拒情绪,建立良好的儿童护理关系。
儿科操作规程(二)2024
儿科操作规程(二)引言概述:儿科操作规程(二)是针对儿科医生和护士的一份指南,旨在规范儿科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儿科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和要点。
正文:一、核查患儿身份信息1. 确认患儿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2. 核对患儿的病历号、住院号、病床号等标识信息。
3. 建立患儿档案,包括家庭联系方式和过敏史等重要信息。
二、准备儿科操作工具和设备1. 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准备相应的医疗工具,如注射器、针头、护理垫等。
2. 检查儿科设备的完整性和功能,确保操作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3. 清洁、消毒和包装工具,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无菌。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流程1. 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儿科操作,包括消毒、穿刺、灌流等步骤。
2. 使用正确的操作技术和姿势,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进行操作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安抚患儿,提高操作的效果和成功率。
4. 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方案和应对措施,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注意遵守儿科操作的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将操作工具交叉使用,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质特点,采取合适的操作技术和方法。
3. 注意操作的力度和速度,避免对儿童组织和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 操作前后进行儿科药物的检查和记录,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评估和监测儿科操作效果及患儿状况1. 定期对儿科操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分析操作的效果和患儿的状况变化。
2. 护士应及时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和家属。
3. 根据操作效果和患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操作策略。
总结:儿科操作规程(二)是一份重要的指南,通过核查患儿身份信息、准备操作工具和设备、遵守操作规范和流程、注意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评估和监测操作效果和患儿状况等五个大点,全面规范和指导儿科操作行为。
医护人员在儿科操作中应严格遵循该规程,确保儿童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引言概述: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是指针对儿科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操作技能,以保证病患的安全和诊疗效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有效预防和处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正文:1. 患者接待与沟通小点1: 对儿童和家长进行耐心、友好且专业的接待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
小点2: 进行信息收集和记录,包括病史、症状及药物过敏史等。
确保准确、完整的病历记录。
小点3: 向患者和家长提供有关诊疗方案、治疗进程和可能的风险等的相关信息,以促进共识和理解。
小点4: 对于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儿科医务人员应迅速且有效地与患者家长进行沟通,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
小点5: 必要时,与其他相关的医疗团队成员进行协同工作和沟通,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护理和治疗。
2. 体格检查小点1: 根据患者的年龄段和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格检查方法和工具,如体温计、听诊器、心电图仪等。
小点2: 进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确保准确性。
小点3: 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情绪,了解潜在的不适和症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询问和评估。
小点4: 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早产儿等),特别关注生命体征、体温和皮肤情况等,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
小点5: 在体格检查之前和期间,与患者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3. 护理操作小点1: 实施婴幼儿的婴儿护理,包括清洁、喂养、更换尿布和给予药物等,确保卫生和安全。
小点2: 采用适当的体位和固定手法,进行儿童导尿、静脉采血、皮下注射等操作,降低感染和损伤风险。
小点3: 学习并运用各类儿童疾病的急救和抢救操作技能,包括儿童心肺复苏、止血等紧急处理措施。
小点4: 清洁和更换伤口敷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创伤的特点进行专业处理和护理。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标题:新儿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新儿科操作规程是指针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医疗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的程序和标准。
遵循新儿科操作规程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一、新生儿的护理操作规程1.1 体温监测: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需定时监测体温,避免低温或者高温对其健康造成影响。
1.2 喂养管理:新生儿喂养需按规定时间和方法进行,避免过度或者不足喂养引起的问题。
1.3 脐带护理:新生儿脐带易感染,需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扩散。
二、婴幼儿的护理操作规程2.1 睡眠管理:婴幼儿睡眠时间和环境需合理安排,避免睡眠不足或者过度引起的问题。
2.2 清洁护理:婴幼儿皮肤娇嫩易受刺激,需选择温和的清洁用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3 穿着管理:婴幼儿穿着需合适舒适,避免过紧或者过松引起的不适。
三、新儿科医疗操作规程3.1 静脉输液: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静脉输液需注意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避免不良反应。
3.2 注射操作:新儿科医疗人员需熟练掌握注射技巧,避免误伤或者感染。
3.3 氧疗管理:新生儿和婴幼儿氧疗需监测氧浓度和通气情况,避免氧中毒或者低氧血症。
四、新儿科急救操作规程4.1 呼吸急救:新生儿和婴幼儿呼吸蓦地住手时需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保障氧气供应。
4.2 心脏复苏: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跳住手时需进行心脏复苏操作,维持心脏功能。
4.3 失血急救:新生儿和婴幼儿失血过多时需及时止血,输血或者补液以维持循环功能。
五、新儿科感染控制规程5.1 感染预防:新儿科病房需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和通风,预防感染传播。
5.2 感染控制:对于发生感染的患儿需隔离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5.3 感染监测: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儿需进行感染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新儿科操作规程是确保新生儿和婴幼儿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程,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1. 体温测量测量小儿体温是常见的操作技能之一。
以下是测量小儿体温的基本步骤:- 准备好体温计和消毒酒精。
- 小儿躺下或坐着,选择适当的体温测量位置(例如腋下或口腔)。
- 拭去测量位置上的汗水或唾液。
- 插入体温计适当位置,并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测量结束。
- 读取体温计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 清洁体温计并储存好。
2. 小儿心率测量测量小儿心率可以帮助评估其心血管健康状况。
以下是测量小儿心率的基本步骤:- 让小儿保持安静和放松。
- 使用手指找到小儿的脉搏位置,如颈动脉或腕动脉。
- 使用计时器计算心跳的数量,通常在15或30秒内。
- 将计算结果乘以适当的倍数,以得出每分钟的心率。
- 记录心率,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3. 小儿生命体征监测监测小儿的生命体征可以帮助及时察觉任何异常情况。
以下是监测小儿生命体征的基本步骤:- 测量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
- 观察小儿的皮肤颜色和湿度。
- 检查小儿的瞳孔大小和反应。
- 评估小儿的意识水平和行为活动。
- 记录并跟踪生命体征的变化。
4. 小儿饮食管理小儿的饮食管理对于健康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小儿饮食管理的基本要点:- 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 根据年龄和发育需要提供适当的食物。
- 鼓励小儿多喝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避免给小儿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 注意小儿的食物过敏情况,并避免对其过敏原。
5. 小儿卫生护理保持小儿良好的卫生惯可以预防疾病和感染。
以下是小儿卫生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给小儿定期洗手,尤其在进食和接触外界之前。
- 使用适合小儿的洗浴产品,并保持身体清洁。
- 剪短小儿的指甲,以避免划伤皮肤。
- 每天更换小儿的衣物和床单。
- 清洁小儿的玩具和周围环境,以避免细菌滋生。
以上是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住,在实施这些操作技能时,要始终保持独立决策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二)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为儿科医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的指导,以确保儿童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包括:儿科患者的身体评估、临床操作技能、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药物管理以及感染控制。
希望通过这些指导,提高儿科技能操作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一、儿科患者的身体评估1. 熟悉常见的儿科身体评估方法,包括观察、问诊、听诊等。
2. 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年龄、体格发育等,了解其对疾病的反应和症状表现。
3. 注意与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采用适当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以促进儿童的配合和信任。
4. 使用安全便利的评估工具,确保检查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5. 定期更新和补充相关的儿童身体评估知识,与最新的医学研究保持同步。
二、临床操作技能1. 熟练掌握儿科医疗操作的步骤和规范,包括静脉通路建立、护理操作等。
2. 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遵循相应的操作原则,防止操作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3. 注意儿童的心理反应,在操作前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安抚,避免儿童的紧张和抵触。
4.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操作卫生,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5. 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避免操作中的失误和差错。
三、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1. 熟悉儿科常用的医疗设备,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的完好性,保证其安全可靠的性能。
3. 了解医疗设备的适用范围和限制,避免滥用和误用。
4. 在使用医疗设备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和操作说明,确保正确操作和患者的舒适感。
5. 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及时记录操作细节和结果,为后续的医疗管理提供参考。
四、药物管理1. 熟悉儿科常用药物的种类、适应症和用药剂量,合理选用和应用药物。
2. 注意不同年龄段和体重的儿童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特点,个体化用药。
3. 严格执行药物配药、核对和给药等过程,确保药物的准确和安全。
4. 关注儿童的用药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处理。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本篇专业资料介绍了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方法,首先介绍了身材增长的测量方法。
其中,不同年龄段的身高测量方法也被详细阐述。
为了准确测量儿童身高,需要在测量前让儿童脱掉鞋子,站在测量仪上,头部、肩部、臀部和脚跟都应该紧贴着测量仪。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测量仪的高度也需要相应调整,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二、体重测量一)体重测量方法本篇资料还介绍了体重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让儿童脱掉外衣和鞋子,穿着轻便的衣服站在体重秤上。
同时,还需要确保体重秤的精度和准确性,避免因为设备问题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三、头围测量一)头围测量方法头围是评估婴儿头部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也介绍了头围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将卷尺放置在婴儿的额头和枕部之间,确保卷尺不过紧也不过松。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四、胸围测量一)胸围测量方法胸围是评估儿童胸部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也介绍了胸围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让儿童放松呼吸,将卷尺放置在最宽的胸部位置,确保卷尺不过紧也不过松。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五、上臂围的增长一)上臂围的增长规律上臂围是评估儿童上肢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介绍了上臂围的增长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臂围也会逐渐增大。
同时,男女儿童的上臂围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测量。
六、皮下脂肪一)皮下脂肪测量方法皮下脂肪是评估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皮下脂肪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部位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七、骨骼一)骨骼的评估方法骨骼是评估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骨骼的评估方法。
通过X线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技术,可以对儿童的骨骼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八、牙齿一)牙齿的生长发育规律牙齿是评估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牙齿的生长发育规律。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是为了提供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指导,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本规程旨在规范新儿科操作流程,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二、术语定义1. 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2. 新儿科医务人员:指在新儿科工作岗位上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三、操作规程1. 新生儿护理1.1 术前准备1.1.1 确认新生儿的身份和相关医嘱。
1.1.2 检查婴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
1.1.3 准备好所需的护理器材,如温度计、尿布、衣物等。
1.2 洗澡护理1.2.1 确保洗澡水温适宜,避免烫伤。
1.2.2 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涤剂轻柔地清洁婴儿的皮肤,特别注意皱褶部位的清洁。
1.2.3 洗澡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拍婴儿的皮肤,避免擦伤。
1.3 喂养护理1.3.1 根据医嘱和婴儿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
1.3.2 确保喂养器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3.3 观察婴儿的吸吮动作和进食情况,及时处理吐奶、呛奶等问题。
1.4 睡眠护理1.4.1 提供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避免婴儿受到噪音和过度刺激。
1.4.2 保持床铺的清洁和整洁,定期更换床单和被褥。
1.4.3 定期观察婴儿的睡眠情况,及时处理睡眠问题,如失眠或多梦等。
2. 新生儿体检2.1 术前准备2.1.1 确认新生儿的身份和相关医嘱。
2.1.2 准备好所需的体检器材,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等。
2.1.3 告知家属体检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2 体温测量2.2.1 选择适合的体温计,如腋下体温计或耳温计。
2.2.2 用清洁的纱布或酒精棉球擦拭测量部位,避免交叉感染。
2.2.3 将体温计插入体温测量部位,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2.3 心肺听诊2.3.1 选择合适的听诊器,如胸骨听诊器或电子听诊器。
2.3.2 将听诊器放在胸骨、肺部等部位,仔细听取心音和呼吸音。
2.3.3 观察心率、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等指标,记录相关数据。
新儿科操作规程范文
新儿科操作规程范文1.洗手a.进入儿科工作区域前,必须正确洗手。
洗手过程包括湿润双手,涂抹适量肥皂,揉搓手心、背部、手指间隙、指尖和手腕,确保至少20秒;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用纸巾擦干双手。
2.穿戴个人防护用品a.在进入儿科工作区域前,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医用手套、面罩、防护眼镜、护目镜或面部防护罩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佩戴。
3.儿童病历记录a.每位新儿在住院时,都需要建立病历记录。
病历记录应包括个人信息、主诉、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内容。
4.留置血管通路a.留置血管通路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操作前应准备好所需材料,包括适当尺寸的导管、消毒剂、无菌手套等。
操作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正确进行,避免引起感染和损伤。
5.使用婴儿尿布a.更换婴儿尿布时,应使用干净的尿布,并根据婴儿体质和排尿情况选择合适的尿布型号和吸收量。
更换尿布前,要先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更换完尿布后,要及时清洗更换区域,并涂抹婴儿防护霜,以预防尿布疹。
6.应用儿童特殊药物a.使用儿童特殊药物时,必须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正确使用,并计算剂量和给药途径。
在给药前,要先核对患儿身份和药品信息,避免出现错误。
7.采集血液样本a.采集儿童血液样本时,必须选择适当的采集部位和合适的采集工具。
操作前应准备好所需材料,包括消毒剂、采血针、采血管、无菌手套等。
在操作时,要保持采血部位的清洁,并避免污染。
8.婴儿喂养a.婴儿喂养需要根据婴儿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和食物。
在喂养前,要先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喂养时,要确保婴儿舒适、安全,并遵循正确的喂养姿势和喂养规律。
9.婴儿体温测量a.婴儿体温测量需要使用适合婴儿的体温计,并在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部位。
操作前应先清洁体温计,并按照体温计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体温测量后,要将体温计彻底清洁和消毒。
10.应用儿科仪器和设备a.在使用儿科仪器和设备时,必须按照设备说明书和相关规程正确操作。
儿科技能
复苏步骤和程序(一)最初复苏步骤(要求在生后15~20秒内完成):1、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开放式抢救台上,设置腹壁温度为36.5℃;2、减少散热: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伸仰;4、清理呼吸道:立即吸净口、咽和鼻腔的粘液,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0秒。
如羊水混有较多胎粪,应于肩娩出前即吸净口腔和鼻腔;肩娩出后、第一次呼吸前,应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的胎粪;5、触觉刺激:经上述处理后婴儿仍无呼吸,可拍打足底1~2次,或沿长轴快速摩擦腰背皮肤刺激呼吸。
(二)建立呼吸:1、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份,再评估肤色,如红润或仅手足青紫可观察。
2、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进行面罩正压通气。
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压力20—30cmH20(2.0~3.0kPa),以可见胸动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
3、15~30秒后,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出现自主呼吸可评估肤色,吸氧或观察;4、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三)维持正常循环: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60次/分或心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用中食指或双拇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2—3cm,或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小儿喂养牛乳的计算婴儿:110Kcal/Kg.d,需水150ml/kg.d。
8%糖牛奶产热100kcal/100ml,如3月婴儿体重5公斤,每日需奶:8%糖牛奶5×110=550ml/d,需糖550×8%=44g,总水量150×5=750ml/d, 除奶外需另加水量750-550=200ml/d,全日牛奶分5-6次服,水200ml可分次供给,小儿全日奶量一般在800ml内,如能量不足则加辅食供给,初生-2月,7/日;2-3月,6/日;3月以后5/日。
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儿科
第四章儿科学五十一、新生儿黄疸知识要点1.概念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
2.病因病理性黄疸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如下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为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思考题一、选择题1.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哪项是正确的:A、黄疸多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B、胆红素每日上升不超过5mg/dlC、黄疸2周消失D、黄疸持续时间超过1周E、早产儿黄疸于3周内逐渐消退2.关于黄疸的治疗描述正确的是:A、光疗是治疗黄疸最简单、有效的方法B、可供给白蛋白,阻止胆红素产生C、都要使用碱性液,以利胆红素与白蛋白连接D、在早期使用酶诱导剂可很快降低胆红素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可使用高效丙种球蛋白降低胆红素3.引起胆红素脑病主要的原因是:A、游离非结合胆红素B、胆绿素C、结合胆红素D、光红素E、尿胆红素4.以下哪种酶活性增高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之一:A、丙酮酸激酶B、Y.Z蛋白C、葡萄糖醛酸转移酶D、葡萄糖醛酸苷酶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A、败血症B、支气管肺炎C、核黄疸D、颅内出血E、破伤风二、简答题1.新生儿黄疸分为哪几类。
2.简述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3.病理性黄疸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哪几类。
三、问答题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光疗的指证?4.新生儿溶血型黄疸换血疗法的指证?答案一、选择题1.A2.A3.A4.D5.C二、简答题1.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1)二、体重测量 (2)三、头围测量 (3)四、胸围测量 (3)五、上臂围的增长 (4)六、皮下脂肪 (4)七、骨骼 (5)八、牙齿 (6)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7)十、儿童心脏查体 (7)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8)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9)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9)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12)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15)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17)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18)十八、给氧疗法 (20)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公分。
2、测量方法:(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
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年龄:12个月:身高75cm2-12岁:年龄(岁)×7+75cm(二)坐高(顶臀长)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
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3)站立测量法:1岁以后小儿如果能站,令其站于体重计上,在其排去大小便后及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后减去衣服的重量即是。
儿科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纲要
儿科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纲要骨髓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3、住院总医师或更高级别医师在场。
特殊病人血液组专家或技师在场。
4、必要时术前鲁米那针或氯丙嗪镇静。
5、查看穿刺针及穿刺包。
6、选择髂前、髂后或胫骨做穿刺点。
7、常规消毒铺巾。
8、2%利多卡因麻醉。
9、骨穿。
10、干燥注射器抽骨髓后立即涂片,必须有住院总或以上级别医师涂片至少两张。
11、带针心拔针。
12、常规消毒,包扎,按压20分钟。
13、术后观察局部出血等情况。
14、整个过程及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15、结果由血液组二线或技师出报告,24小时内给出初步报告,72小时内给出正式报告。
16、加查末梢血涂片。
腹腔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3、住院总医师或更高级别医师在场。
特殊病人血液组专家或技师在场。
4、必要时术前鲁米那针或氯丙嗪镇静。
5、查看穿刺针及穿刺包。
6、选择穿刺点同成人。
7、常规消毒铺巾。
8、2%利多卡因麻醉。
9、腹穿。
10、留样本化验,至少应做生化、常规,放液时不超过体重要求量。
11、带针心拔针。
12、常规消毒,包扎,按压20分钟。
13、术后观察局部出血等情况。
14、整个过程及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胸腔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3、住院总医师或更高级别医师在场。
特殊病人血液组专家或技师在场。
4、必要时术前鲁米那针或氯丙嗪镇静。
5、查看穿刺针及穿刺包。
6、选择穿刺点。
最好有B超定位,余同成人。
7、常规消毒铺巾。
8、2%利多卡因麻醉。
9、胸穿。
10、留样送检包括生化、常规等,放液量不超过该年龄体重最大量。
11、带针心拔针。
12、常规消毒,包扎,按压20分钟。
13、术后观察局部出血等情况。
14、整个过程及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腰椎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一、静脉穿刺术【适应证】1.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
2.低出生体重儿,在短期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营养时,需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静脉营养液。
【禁忌证】静脉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操作前准备】无菌帽子和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无菌孔巾,无菌镊,无菌剪和剪割器。
新生儿经皮插管装置可用两种装置:硅胶导管,通畅无引导丝;聚氨酯导管,有引导丝。
一般使用前者。
多种型号可供使用,直径1.9-2.0Fr。
透明贴膜(固定导管用),无菌盘,安尔典液,10ml注射器2个,无菌止血带,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冲洗液,T型管和无菌胶布。
【操作方法及程序】下面操作针对于有导丝的导管。
1.用无菌技术准备所需的器械。
2.在上臂选择适当的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或选择下肢大隐静脉。
3.测量导管插入深度。
上肢血管测量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长度;下肢导管从穿刺点测量到左侧胸锁关节,再量至第三肋间。
一般导管上每5cm有一刻度以便测量。
4.戴帽子和口罩,洗手,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5.首先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3次,再用安尔碘在插管的部位消毒3次,待消毒液干燥。
6.由助手系好止血带后铺无菌巾,并检查确认导管在套管针内。
7. 将套管针刺入静脉,一旦见到套管针内有回血即停止进针。
松开止血带,握住套管针保持其在静脉内的位置,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套管针缓慢送入静脉。
8. 当导管达到预定位置时,用手稳住已经进入的导管,小心撤出引导针并用纱布压迫局部止血。
9. 去掉套管针针尖部的卡子后掰开引导针,小心撕开,直到引导针完全裂开。
在撤出引导针时如果有部分导管被拉出,需要再送入到预定的部位。
10. 将引导丝从导管中缓慢撤出。
在撤出导管丝时可见导管内出血,此时可将T型管连接到导管并固定,随后可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注意冲洗时力量不要太大,以免引起导管破裂、断裂和形成栓塞。
11. 用无菌胶带在插入部位将导管固定于肢体,将留在外面的导管卷起成圆形并用无菌透明贴固定在皮肤上。
儿科操作规程(一)
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儿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儿童医疗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和规范。
儿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针对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儿科操作规程的一些重要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儿科医疗工作。
1. 儿童体征观察- 观察儿童的一般外貌,包括面色、精神状态等。
重点观察是否有烦躁、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
- 观察儿童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特别关注是否出现异常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情况。
- 观察婴儿的皮肤、排尿、排便情况,以确保婴儿的正常生理功能。
- 观察儿童的饮食摄入和排尿情况,以评估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2. 儿童用药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 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用药安全。
依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计算剂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口服、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
-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并向家长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解释。
3. 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常见的儿童疾病,如感冒、腹泻、咳嗽等,医务人员应根据儿童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区分,尤其要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
- 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应做好安抚和沟通工作,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4. 儿童急诊处理与抢救技术- 急诊处理是保证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具备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 了解常见儿科急症的处理方法,包括窒息、溺水、中毒等紧急情况。
掌握正确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在抢救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并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doc
目录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1)二、体重测量 (2)三、头围测量 (3)四、胸围测量 (3)五、上臂围的增长 (4)六、皮下脂肪 (4)七、骨骼 (5)八、牙齿 (6)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7)十、儿童心脏查体 (7)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8)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9)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9)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12)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15)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17)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18)十八、给氧疗法 (20)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 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 公分。
2、测量方法:(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 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
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年龄:12 个月:身高75cm2-12 岁:年龄(岁)×7+75cm(二)坐高(顶臀长)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3 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
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 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得到安全、高质量的护理而制定的。
本规程适合于所有从事新儿科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二、术语定义1. 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2. 新儿科:专门负责新生儿医疗护理的科室。
三、操作规程1. 新生儿接诊1.1 接诊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
1.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
1.3 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并记录在病历中。
1.4 根据患儿的病情,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2. 新生儿喂养2.1 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
2.2 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指导产妇正确操作,并监测婴儿的吸吮情况和体重变化。
2.3 人工喂养:根据婴儿的年龄和体重,选择适当的配方奶粉,并按照标准比例配制。
2.4 定时喂养:根据婴儿的需求和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时喂养,并记录每次喂养的时间和量。
3. 新生儿护理3.1 温度调节:保持新生儿的体温在适宜范围内,使用保温设备或者保温毯进行保暖。
3.2 皮肤护理:定期清洁新生儿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尿布。
3.3 布置环境:保持新生儿的环境整洁、肃静,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3.4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保持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4. 新生儿监护4.1 心电监护:对新生儿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呼吸监护: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呼吸难点或者异常情况。
4.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低氧血症。
4.4 体温监测: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温,确保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5. 新生儿疾病处理5.1 高胆红素血症:对于出生后24小时内浮现黄疸的新生儿,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doc(一)2024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doc(一)引言概述:儿科是医学中一个关键的领域,专门研究儿童的健康和疾病。
在儿科领域,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操作规程,以确保儿童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套完整的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包括体格检查、药物管理、采血、导尿和心肺复苏等方面。
正文:一、体格检查进行儿童体格检查是儿科医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儿童体格检查工具,如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
2. 学会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使他们感到舒适和放松。
3. 仔细观察儿童的面色、身体比例、呼吸和心率等指标。
4. 检查儿童的皮肤、眼睛、耳朵和嘴巴等部位,以排除任何异常情况。
5. 结合实际需求和临床经验,进行其他必要的检查项目,如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检查。
二、药物管理合理的药物管理是保证儿童治疗安全和疾病控制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药物管理方面的要点:1. 学习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剂量的计算、给药途径的选择和用药时机的安排等。
2. 遵守药物给予的严格规定,如按时给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正确记录药物使用情况等。
3. 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4. 学会正确的药物配制和给药技巧,如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给药等。
5. 对于特殊药物的管理,如抗生素和镇静剂,需要额外注意其使用原则和安全措施。
三、采血在儿童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因此采血是儿科医生必备的操作技能之一。
以下是一些采血方面的要点:1.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采血器具,如针头和采血管等。
2.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告知儿童和家长采血的目的和过程,并让他们放松并配合。
3. 采用合适的采血技巧和方法,如皮下采血、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等。
4. 采用正确的血液采样容器和保存方法,以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5. 采血后,及时处理采血部位的创面,保持创面干净和无感染的状态。
四、导尿导尿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操作技能,通常在需要检查排尿功能或清空膀胱时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1)二、体重测量 (1)三、头围测量 (1)四、胸围测量 (1)五、上臂围的增长 (1)六、皮下脂肪 (2)七、骨骼 (2)八、牙齿 (2)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2)十、儿童心脏查体 (3)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3)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3)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3)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4)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5)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6)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7)十八、给氧疗法 (7)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公分。
2、测量方法:(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
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年龄:12个月:身高75cm2-12岁:年龄(岁)×7+75cm(二)坐高(顶臀长)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
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3)站立测量法:1岁以后小儿如果能站,令其站于体重计上,在其排去大小便后及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后减去衣服的重量即是。
3、正常儿童体重估计公式:12个月:10kg1-12岁:年龄(岁)×2+8kg三、头围测量1、定义: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发育有关。
婴幼儿期连续追踪测量头围比一次测量更重要。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一侧眉弓,绕枕骨突隆一周,测量其长度。
3、正常值:出生时头围平均33-34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4、意义:头围<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的可能,<X-3SD以上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四、胸围测量1、定义: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小儿平脐胸骨处,绕胸一周,测量其长度。
3、正常值:出生时胸围32cm,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岁到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
五、上臂围的增长1、定义: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左侧肱骨上2/3处,绕上臂一周,测量长度。
3、正常值:>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4、意义: 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因此,在无条件测量体重和身高的场合,可用测量左上臂围来筛查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六、皮下脂肪1、定义:通过测量皮脂肪厚度反映皮下脂肪。
2、测量方法:(1)腹部皮下脂肪;1)部位:右侧乳线上平脐部的皮下脂肪;2)方法:检查者以拇指、食指在小儿皮肤相距3cm 捏起皮肤及皮下脂肪,用卡尺读取其测量值。
(2)背部皮下脂肪:在肩胛下角下稍偏外侧边,皮折自下侧至上中方向,与脊柱约成45度角。
3、意义:评价营养不良程度。
七、骨骼(一)头颅骨:前囟1、定义:由两额骨与两顶骨形成的菱形。
2、测量方法: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
写成1.5×1.5cm3、正常值:出生时约为1~2cm,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变小,最迟于1.5岁闭合。
4、意义:(1)前囟小或关闭早:脑发育不良;(2)前囟闭合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3)前囟饱满:颅内压增高;(4)前囟凹陷:脱水。
(二)骨龄1、定义: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2、测定方法: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线骨片。
3、正常值:(1)出现次序:3个月:头状骨、钩骨;1岁:下桡骨骺;2~2.5岁:三角骨;3岁:月骨3.5~5岁:多角骨;5~6岁:舟骨6~7岁:下尺骨9~10岁:豆状骨(2)骨龄应出的数目: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10岁时出全。
4、意义:具体评价骨龄时应对照图谱。
骨龄落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骨龄超前: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八、牙齿1、乳牙2、乳牙萌出顺序:3、正常值: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4、意义: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生长不良、钙或氟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1、测量方法:(1)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的宽度通常应为上臂长度的1/2~2/3。
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偏低,过窄时则较实际值为高。
新生儿多采用多普勒超声监听仪。
(2)测量时患婴仰卧位,将气带包裹于腕部(或踝部)以上,然后用加压绑带从肢体远端指(趾)尖向上,连续包裹至气带处,打气使压力达200mmHg或收缩压正常高限以上,将压力绑带去除,只见手或足的皮肤泛白,然后以每秒钟降低5mmHg的速度放气,当气带远端手(或足)的皮肤刚出现潮红时,即为平均压;若有严重贫血、水肿及明显低温,则可影响观察结果。
2、正常值:(1)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应为收缩压的2/3。
(2)mmHg与kPa的换算为:mmHg测定值÷7.5=kPa。
十、儿童心脏查体1、望诊:正常小儿心尖博动范围在2~3cm之内。
2、触诊:有无震颤。
3、叩诊:(1)方法:叩左界时从心尖博动点左侧起向右叩,听到浊音改变即为左界,记录为第几肋间左乳线外或内几厘米;叩右界时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自右向左叩,有浊音改变时即为右界,以右胸骨线(胸骨右缘)外几厘米记录。
(2)3岁以内婴幼儿一般只叩心脏左界。
(3)各年龄小儿心界如下:4、听诊:(1)小婴儿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响度几乎相等;(2)随着年龄增长,心尖部第一心音较第二心音响,而心底部第二心音超过第一心音。
(3)小儿时期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比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响。
(4)有时可出现吸气性第二心音分裂;(5)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常于肺动脉瓣区或心尖部听到生理性收缩期杂音或窦性心律不齐。
十一、儿童肺部查体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如下(次数/分)十二、儿科腹部查体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肋缘下1~2cm处扪及,6~7岁后不应在肋下触及。
小婴幼儿偶可触及脾脏边缘。
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一)气管插管的指征:①有羊水胎粪吸入需要洗净者;②重度窒息需要较长时间加压给氧人工呼吸或是低出生体重儿;③应用气囊面罩复苏器胸廓不扩张或者仍然紫绀者;④需要气管内给药者;⑤拟诊膈疝者。
(二)器具:新生儿喉镜、气管插管、吸痰管、其规格依体重而异,见表体重(g )气管插管内径(mm)吸痰管规格1000 2.5 5F~2500 3.0 6F~4000 3.5 7F>4000 4.0 8F尚有可弯曲的钝头金属管芯、可调节压力的吸引器、复苏囊、面罩(适合足月儿、早产儿、极低体重儿3种规格)、剪刀、弹力胶布、胶布条、听诊器。
(三)操作步骤:1、在辐射保温台上或暖箱中使患儿呈仰卧位。
抽空胃液,清洗咽部。
2、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1分钟(有吸入时除外)。
3、将患儿头部置于正中位置,颈后垫以棉布卷,使头略向后仰。
4、术者立于患儿头侧,以左手拇、食、中3指持喉镜,余两指固定患儿下颌部,喉镜从口腔右边插入并将舌推向左侧,进到会厌软骨谷处使镜片尖略向上翘,以暴露声门,如以左手小指从颈外按压喉部,更有助于暴露声门。
如有粘液,可以吸出。
5、右手持气管插管从喉镜右侧经声门插入气管,插入深度可按下述方法掌握:①插管前端2cm左右有一圈黑线,示进入声门的深度,可在喉镜直视下将管插入声门至黑线处止;②管身有刻度标记,体重1~2~3kg患儿插入深度至唇分别为7~8~9cm。
抽出喉镜,用手固定插管,接上复苏囊,进行正压通气。
助手用听诊器听诊两侧胸部腋下,如两侧通气声音相等胸廓起伏一致,心率回升,面色转红,示插管正确。
可用胶布条绕管一周,分别贴上唇固定。
如复苏囊通气时不见胸廓起伏,听诊两侧通气音微弱,心率不见回升,面色不见转红,可能插入过浅或误入食道,须作喉镜检查,调整深度或重插,如右侧呼吸音强于左侧,示插入过深,应稍退出,直至两侧通气音相等。
6、整个操作应轻柔、迅速,避免机械损伤,从插入喉镜到完成插管要求15秒钟内完成。
如操作过程中患儿出现紫绀、心率减慢,应暂停操作,先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直至面色转红、心率回升后再行插管。
7、插管完毕,用胶布条固定。
接上复苏囊和人工呼吸器,即可进行人工辅助通气。
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复苏步骤和程序(一)最初复苏步骤(要求在生后15~20秒内完成):1、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开放式抢救台上,设置腹壁温度为36.5℃;2、减少散热: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伸仰;4、清理呼吸道:立即吸净口、咽和鼻腔的粘液,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0秒。
如羊水混有较多胎粪,应于肩娩出前即吸净口腔和鼻腔;肩娩出后、第一次呼吸前,应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的胎粪;5、触觉刺激:经上述处理后婴儿仍无呼吸,可拍打足底1~2次,或沿长轴快速摩擦腰背皮肤刺激呼吸。
(二)建立呼吸:1、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份,再评估肤色,如红润或仅手足青紫可观察。
2、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进行面罩正压通气。
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压力20—30cmH20(2.0~3.0kPa),以可见胸动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
3、15~30秒后,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出现自主呼吸可评估肤色,吸氧或观察;4、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三)维持正常循环: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60次/分或心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用中食指或双拇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2—3cm,或胸廓前后径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