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0da2f4551810a6f5248627.png)
6
• (二)周人敬天保民 西周统治者仍宣扬“王权神授”思想 ,但商纣自焚而 死的事实动摇了人们的神权信念。因此,西周统治者不得不 对天命说作出修补。在宣扬天命同时,强调“德”,以“德 ”补充“天威”,“敬天”成为其宣扬“德”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保民”。商亡的教训使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 民力量的伟大,因此在其受“天命”建立政权后,在鼓吹“ 敬天”的同时,更强调“保民”。其目的是警示统治者不得 姿意妄为,谨慎从政。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统治 者应怀柔民众,施以恩惠,使其俯首听命,感恩戴德。“敬 天保民”思想反映周人对“天命”神权观的怀疑,同时也客 观上体现了人民力量的壮大。 “敬天保民”包括三层含义:敬天(敬畏天命)、保民 (关爱百姓)、天命可变(有德、无德)。
1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2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根源于人 类理解和解释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努力。在科技 水平低下的时代,人类面对复杂多变、变化莫测 的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与希望,把人 类的生命和自我意识投射到自然界万事万物,认 为自然界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但其具有远超于 人类的力量,从而希望通过对其膜拜与祈祷,帮 助人类实现愿望,这便是自然崇拜。认为天、地 、风、云、雷电、山川、河流等都具有灵魂,产 生了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论。
3
中华民族的尚玉传统:孔子云:“君子比德 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 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 ,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 ,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 中华民族的尚龙传统:龙文化,我国龙文化 源远而流长,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 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中华民 族及中国文化的共同象征。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 情感相联的纽带。“龙的传人”、“龙的国度” 成为国际社会对中意义: 1.周代统治者尽管从皇天、上帝寻求统治依据 ,但已认识到民意才是皇天、上帝背后真正起作用 的因素; 2.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在于,一方面警示统治 者应勤政爱民,另一方面规范了民众的行为; 3.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与德政并举。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47641060975f46526d3e1cb.png)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2)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错误!未定义书签。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错误!未定义书签。
3.三大民族集团 (5)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6)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9)(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0(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11)(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16)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9)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大型玉制龙,高26厘米,是我国发现的最早(5000年前)、最大的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大型玉龙3.三大民族集团在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开始形成三大民族集团: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
分为两支:一支是黄帝(姬姓),另一支是炎帝(姜姓)。
以河南的仰韶文化为代表,是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的摇篮。
东夷集团:大致活动于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蚩尤、后羿属于这个集团。
以山东的龙山文化文化为代表,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伏羲、女娲属于这个集团。
以浙江的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的源头。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https://img.taocdn.com/s3/m/d8cc796ab84ae45c3b358ce4.png)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主张“有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道家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超脱。(庄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 乱而得太平”,同时鼓吹专制统治(“尚同”)
墨 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化法 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 (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 产)。但“法”要根据时代 变化而变化(不像儒家主张 的“法先王” ;在文化政策 上“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 治理论,即使汉代独尊儒术, 也未放弃法制,延续至今。)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史前时代——————信史时代 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 夏 商 周(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 汉(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宋(北宋 南宋) 辽金 元 明 清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1.西来说:民国时期始有此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 五帝到如今) 3.怀疑说:顾颉刚→层累造成的古史
3.传统文化影响至今,积极影响占 主导地位,消极影响也很明显。
第三节 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帝国的产生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雄于世界,称得 上“帝国”的大国有:秦帝国,汉帝国, 唐帝国,元帝国,清帝国。其中秦帝国是 中华第一帝国,其开创帝国文明的首功影 响深远,不可磨灭。
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儒学定于一尊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 思想大解放—中华人由懵懂走向开悟,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 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 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开 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礼〉〈春秋〉〈诗〉等 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 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 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e119569b4daa58da0114a7c.png)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 车同轨:拆除六国间的关隘,以咸阳为中心向东、南、北修三条驰
道,宽50步,统一全国车轨轨距为6尺,方便了从京师到各地的交通。 度同制:秦朝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铜钱圆形方孔以半两
为单位。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行同伦:统一全国的文化心理,“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管
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 秦统一文化的措施,开启了以政治暴力钳制思想文化的恶劣先例,但
它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间人们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 一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秦朝确立的大 一统国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的暴政导 致二世而亡,只存在了15年,但“秦”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号 流播世界。西汉的“CHINA”,东洋的“支那”,都是“秦”变音后 的音译。 秦亡之后,汉代统治集团,继续探索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模式,到汉武 帝时更加完善。司马相如将其概括为:“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 易服色,革正朔”。即在首都、国号、律令、官制、历法、服色、 旗帜诸方面都重建统序。武帝规定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 官名,协音律。实现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大一统与文化 大一统。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命曰“制”,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三公九卿制:朝廷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
式。.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
第二章中国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第二章中国统文化的发展主线](https://img.taocdn.com/s3/m/5ff7b2e34afe04a1b071dece.png)
• 这种早期的历史发展态势,奠定了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基础。
3
• 到了距今7000-5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蒙 古古代居民的社会发展,继续呈现分区分系并行发展的态势。 其中,较为重要的文化区系有:
深化,其主要存在形式便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
4
4
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人类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好两件事情:
题;
一件是生产劳动,藉以解决吃、穿、住、行问 另一件是自身繁殖,从而保证种族延续。
早期先民限于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感到无法理解
和难以驾驭,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界和自然力量的敬畏 与崇拜,即自然崇拜。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现 了祖先崇拜。
孔子的思想—— P49
孔子非常重视“礼”,把“礼”看 做是维护旧的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孔子虽然强调礼乐教化,但是他认 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 在方法论上,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古 代“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和 而不同,同而不和) 在知识论方面,孔子思想中存在着 “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矛盾。
20
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
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 相互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 2、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
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1
3、诸子百家思想
,要实行仁政扩充人 的善性 成为诸子百 家中的 提出“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31cd4a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b.png)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f5d914fa5901020207409cf7.png)
(1)“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
不足进行了批判,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
华理性分析不够;
(2) “文革”以极左的做法,割裂历
史,严重损毁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
的灾难;
第17页/共24页
(3)吸取教训,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化 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哲学指导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践指导方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1)上面三则材料读后你有什 么感想?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第4页/共24页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与繁荣(古代篇)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 落(近代篇)
第三部分: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现代、当代篇)
第5页/共24页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繁荣(古代篇)
问题1:请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最大特 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以此为背景而形成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第23页/共24页
感谢您的观赏!
第24页/共24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中西文化结合 激进民主主义者: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 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13页/共24页
第三部分
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现、当代篇)
问题7: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外来文化 传入,试联系史实比较之。谈谈你从比较过 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19页/共24页
思维拓展练习
中华文明是一个善于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的开放系统。 在这种吸纳与整合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内涵丰富了,中 国社会的发展也进步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今天,随着我国加入WTO,西方思想文化将进一步传 入我国。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间的关系。 (2)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请你就建设一种现代化的 中华民族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3)西方有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的观点,结合我们的 研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a9078a0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e.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讲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在夏代,中国进入了农耕经济时代。
人们开始将粮食作物种植在田地中,并且发明了青铜器等工艺品。
夏代是中国文字诞生的时期,象形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能够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承知识,这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夏代的文化以祭祀与礼仪为核心,形成了后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宗族、宗教信仰和仪式礼节的特点。
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56年。
在商代,商王朝建立了各级官僚制度和郡县制度,确立了国家政权的形式。
商代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典型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当时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此外,商代的文化还表现在各类歌辞、祭祀歌曲等音乐文化的形成,并有早期书法作品的出现。
夏商的灭亡与周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秩序的更替。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王朝之一,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周朝以宗法制度为特点,强调以礼制治国。
周代王朝的统治者提倡“礼乐文化”,即通过典礼仪式和音乐来进行教化和教导。
在这个时期,孔子、孟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出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估量。
他们提出了伦理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等,为后来“儒家”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秦汉时期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和朝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发展。
例如秦代统一文字,汉代的文字规范化,唐代的繁荣文化等。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冲击,但其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习俗仍然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是最为重要和主流的学派,尊重孝道、敬老爱幼、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这几个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阶段,夏代的象形文字、商代的青铜文化以及周代的礼仪文化,都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04d80e6137ee06eff918d6.png)
2020/12/27
25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 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 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 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 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20重20/1点2/27文物保护单位。
8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2020/12/27
29
为什么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呢?
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 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 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 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https://img.taocdn.com/s3/m/41de9cf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a.png)
• 心是理与气合旳体现。心性旳区别在:心是
详细旳,性是抽象旳。心有活动,如思想和
感觉,性则不能。
• “论性,要须先识得性是个什么样物事。
• 程子‘性即理也’,此说最佳。
• 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一种 道理。
• 在人,仁、义、礼、智,性也,然四者有何
程颢
程 颐
朱 熹
陆
王
九
阳
渊
明
四、程朱“理学”体系
• 1、何为理学?
• 又称“道学”,北宋后来 出现旳特殊形态旳儒家学 说。
• 因为继承和发挥先秦思孟 学派旳“性命义理”之学, 以理、欲、心、性为论学 对象,所以被称为“理 学”。
• 2、“二程”旳理学思想
• “二程”爸爸是周敦颐旳朋友、
张载旳表弟兄。 “二程” 年少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极大发展。南朝宋 、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 笃信佛教。
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 。北齐僧 官管辖下旳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 。
甘肃麦积山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山西云冈莫高窟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1、儒家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旳人文之学
•理
• 朱熹把程颐“理”旳学说讲得更清楚。 • 《朱子语类》卷九五: •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 太极即理
•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
——《朱子语类》
• 理一分殊
•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 祖述思孟学派旳“性善论”而深化。人性有“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c808d3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3.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化:早在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化,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中华文化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文化包括对天地、崇拜和祭祀的信仰,也包括对文字、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建立和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也开始出现。
封建文化:封建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强调礼仪、制度和家族等价值观念。
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世世代代尊崇儒学,注重个人修养和家族传承,同时注重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一时期的文化对后世尤为重要,封建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冲击与改变。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危机,一些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现代化的思考和变革。
这时期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文化先驱,如康有为、梁启超、胡适等,他们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而且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成果,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当代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中国不同的历史和地域背景造就了多元的文化传统,这种多样性在当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化的融合也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同时,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文化、封建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等不同的阶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面而复杂的,在不同的时期中承载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一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5745f1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9.png)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化。
秦朝的统一意味着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根本变革。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建立了标准化的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统一的书法、铸币、士人的抵抗和文化传承等。
随着秦朝的短暂统治结束,汉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对文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得到推崇,并对政治、教育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如玄学、道教和佛教的繁荣。
丝绸之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隋唐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
唐朝的文化繁荣不仅表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还表现在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上。
唐朝的统一文化模式对随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如文天祥、欧阳修、苏轼等。
此外,宋朝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被外族统治。
元朝的政治和文化体制与之前的中国王朝有所不同,但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时代。
明朝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同时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如书法、绘画和戏曲等。
清朝的文化继续了明朝儒家思想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动荡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1)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1)](https://img.taocdn.com/s3/m/9bdb1ab21a37f111f1855bc7.png)
•战国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 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家之说(阴 阳、儒、墨、名、法、道德) • 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 法、名、阴 阳、农、纵横、杂、小说)
•儒家学派:德治 以“仁”为学说核心; 以“礼”外在行为规 范; 以中庸为辨证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 功,重实践理性,重道 德修养。
• 《史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故后世合称“老庄”。
• 在庄子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 两个概念。 • “天”代表自然,“人”指“人为”。 •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伪”。 •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 人… • ——《庄子》
•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 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 也。”
•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 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习惯上 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 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 差不多。 • 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
• 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 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 • 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 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 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 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 道家的出发点: 全生避害 • 杨朱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 先秦道家思想 •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 ① “道”是什么?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https://img.taocdn.com/s3/m/026b1c40f7ec4afe04a1dfb9.png)
8
• (三)春秋之际的学派分立 • 1.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 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老子的“道”、 老子治理社会的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辩证法 思想; • 3.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学说:孔子重视“礼” , 把“礼”看成约束人们言论行为的主要手段,而 他所强调的“礼”更表现在他对春秋以来已被破坏的 周“礼”的维持。因此,主张“正名”;主张礼乐教 化,而礼乐的根本则是仁德修养,认为“仁”是调节 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孔子的“中”、“和”思想;孔子的“生而知 之”与“学而知之”观念; •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
•
和陆九渊一样,王阳明也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 佛教思想的影响,在继承陆九渊的基础上,完善了 心学体系。 • 他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 为心主宰着身体,而心本原于理,心外无理;心之 所发便是意,心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他认为 ,事物的理,不是在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 所谓“心即理”。 •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命题,主张应从心 中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不是经由实践获得 。
19
• (三)陆王的“心学”体系 • 理学与心学既有关联,也有不同。 • “心学”是在对理学改造和救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理学主张“理”是万物之本原,未有其物而已先有其理,即 理是存在于心之外的客观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 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陆九渊通过糅合儒家学 说和佛教禅宗思想,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把“心”看成 世界的本原。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世间 万物都是心的体现,在人的感觉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事物。 • “心即理”,肯定了自然的普遍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纲常 伦理是一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其理,心即理也”。 把心和理、心和伦理纲常等同起来,目的在于证明等级秩序 、道德教条等“天理”的神圣性、永恒性。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3)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3)](https://img.taocdn.com/s3/m/754700545022aaea988f0f7a.png)
• 但是,“二程”在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时,粗糙认定“三纲五常” 为“天理” ,
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人的七情六欲对立。
所谓“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
2020/4/19
38
• 修养法
• 程颢的“定性”说
• “定性”就是“定心”,使人做到内心安宁。
• 要做到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内 外两忘”,超越自我。
2020/4/19
40
• 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朱熹(公元1130—1202),字仲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 溪,少时父亡。19岁参加乡试、贡试,登进 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2020/4/19
41
•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 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 弟子李侗为师,成为 “二程”后儒学代表 人物。
切人当兄弟。通过事奉乾坤父母而实行孝道。
事奉乾坤父母不需不同于平常的事。
2020/4/19
32
渊
2020/4/19
王 阳 明
33
四、程朱“理学”体系
• 1、何为理学?
• 又称“道学”,北宋以后 出现的特殊形态的儒家学 说。
• 由于继承和发挥先秦思孟
学派的“性命义理”之学,
• “定性”方法,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
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心理修养经验后而
成。
2020/4/19
39
• 修养法
• 程颐的“主敬”法
• 名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 知。”(《遗书》卷十八)
• 学者须首先认识万物本一体,“识得此理, 以诚敬存之”。
• 新儒家以“敬”为精神修养之关键。
• “敬”代替了周敦颐所主张的“静”。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https://img.taocdn.com/s3/m/026b1c40f7ec4afe04a1dfb9.png)
11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新
• (一)经学的衰落与玄学的兴起:汉代儒学的政治化以及在 思维方法上,经学注重说经解经,通过音韵训诂等对经文进 行繁琐的论证,使经学失去活力。加上魏晋以来不断的战乱 ,社会极度不安,相当一部分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使 玄学逐渐取代经学成为魏晋时期主流思想。 魏晋玄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 代表,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即“贵无论”。在社 会政治领域,则是以无为本,以有为用,无是自然,有是名 教,结论为“名教出于自然”)、西晋“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大都“非汤武 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 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追求清静无为。认为名教破 坏了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主张“ 越名教而任自然”)、东晋南朝时期(玄学转向探研佛理, 玄佛结合,统治者和社会名流谈玄崇佛,佛教各宗也大豆以 玄学语言解说佛经,玄学更加成为高官显贵相互炫耀的文化 风尚,随走向衰落)。
19
• (三)陆王的“心学”体系 • 理学与心学既有关联,也有不同。 • “心学”是在对理学改造和救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理学主张“理”是万物之本原,未有其物而已先有其理,即 理是存在于心之外的客观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 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陆九渊通过糅合儒家学 说和佛教禅宗思想,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把“心”看成 世界的本原。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世间 万物都是心的体现,在人的感觉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事物。 • “心即理”,肯定了自然的普遍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纲常 伦理是一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其理,心即理也”。 把心和理、心和伦理纲常等同起来,目的在于证明等级秩序 、道德教条等“天理”的神圣性、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