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丨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悲歌》
论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尼泽-塞冈与他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作品计划
![论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尼泽-塞冈与他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作品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28a67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9.png)
论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尼泽-塞冈与他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作品计划陈学元纽约当地时间2023年1月28日,卡内基音乐厅结束了中国杰出钢琴家王羽佳在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家雅尼克·尼泽-塞冈(Yannick Nézet-Séguin)的伴奏下,马拉松似的4.5小时一口气上演拉赫玛尼诺夫五部钢琴与乐队作品(四首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大家无不把钦佩的目光都投向这位当代中国著名钢琴家,与之合作的指挥家甚至为之跪拜在地,听众为之欢呼声不止——她以惊人的体力和精湛的技术,向人类极限发起了挑战,向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致敬。
不过今天的主角不是王羽佳,而正是这次与费城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总监雅尼克。
雅尼克1975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现为费城交响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蒙特利尔大都会管弦乐团等多地的音乐总监。
他曾与欧洲众多乐团合作,并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欧洲室内乐团有密切合作。
2008—2014年,他还是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曾多次出现在BBC逍遥音乐节和许多欧洲音乐节上,其中包括爱丁堡、卢塞恩、萨尔茨堡和维也纳的格拉芬格(Grafenegg)。
他还经常率领费城交响乐团前往卡内基音乐厅举办大师班,特别是在两个最著名的费城柯蒂斯学院和纽约茱莉亚学院。
2013—2014年,雅尼克在多特蒙德(Dortmund)音乐厅居住了三年,在此期间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欧洲室内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乐团、柏林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以及几个室内乐团。
随后与巴登巴登夏季音乐节长期合作,并随欧洲室内乐团合作了几部歌剧,以及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2021年夏季)和勃拉姆斯4部交响曲(2022年夏季)。
他定期指挥费城和鹿特丹管弦乐团以及欧洲室内乐团在亚洲或欧洲巡回演出;2017年11月,他指挥蒙特利尔大都会管弦乐团进行了首次欧洲巡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在2019年11月与歌手乔伊斯·迪多纳托(Joyce DiDonato)进行了颇负盛名的美国巡演。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八的音乐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八的音乐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1d0f8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b.png)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八的音乐特征1. 引言1.1 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八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八,是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而创作的一组练习曲中的第八首。
这首练习曲被广泛认为是钢琴练习曲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作品33之八是以c小调为主题,全曲共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呈现出不同的音乐特色和技术要求。
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练习曲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和声变化和旋律构思,展示了他对钢琴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通过练习这首作品,钢琴演奏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掌握更多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这首练习曲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精华之作之一。
在后续的分析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作品33之八的音乐结构、音调和节奏特点,以及其所要求的技术挑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从而全面了解这部作品的音乐特征和艺术价值。
2. 正文2.1 概述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动机《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八是拉赫玛尼诺夫于1914年创作的一部钢琴练习曲,属于他的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示了他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才华。
背景和创作动机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部练习曲时正值其音乐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
他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巴赫、肖邦等前辈大师的启发。
在这样的音乐传统和文化底蕴下,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这部练习曲,旨在挑战钢琴演奏者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展示其作曲风格和音乐理念。
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动机不仅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其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动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为后续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提供更为深刻的基础。
2.2 探讨作品的音乐结构和形式《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八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钢琴练习曲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钢琴技术上最具挑战性和技巧性的作品之一。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https://img.taocdn.com/s3/m/ff169ed4b90d6c85ec3ac6e8.png)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及其演唱作者:黄晟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内容提要]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唯美的艺术歌曲作品,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一直都是声乐专业师生们非常重视与关注的课题。
本文仅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首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作品的演唱特征以及风格的把握上进行总结与概括,从而管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特点。
《别唱吧美人》是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创作早期的一首作品,歌曲中有一种单纯质朴的情感,分外感人。
这首艺术歌曲对于演唱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演唱者应具备全面的演唱技巧,用以完成音乐中的各种演唱素材;其次演唱者应具有醇美、纯净的音色,这首艺术歌曲无论是男声还是女声演唱,都对音色具有较高的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在声音具备稳、准、纯的基础上,兼具高、轻、飘的特点;此外演唱者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理解创造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别唱吧美人》/艺术歌曲/演唱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4-0211-7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唯美的艺术歌曲作品,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歌曲活跃在声乐艺术的舞台上,是我们音乐会及演出中的经典曲目,也是广大师生的教学研究中的必备之作,这说明这些作品从歌曲的本身的创作、和声的编配、伴奏的设计等方面都运用了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术与技巧,不但唯美感人,更是具有丰富的哲理与内涵,这样才能在历史与时间的沉淀中保留下来,成为我们心中的精品。
而这一经典的延续与呈现也正是我们需要重视并尽量好的去完成的,所以对于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一直都是声乐专业师生们非常重视与关注的课题。
本文仅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首艺术歌曲《別唱吧美人》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作品的演唱特征以及风格的把握上进行总结与概括,从而管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特点。
浅析拉赫马尼诺夫《悲歌》的音乐风格
![浅析拉赫马尼诺夫《悲歌》的音乐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21f70b5fa8956bec0975e32e.png)
2016年第21期(总第30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1,2016(CumulativelyNO.309)42 Northern Music前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受柴可夫斯基影响最为明显,他的整个音乐包含各种幻想及悲伤等元素,《悲歌》从字面上理解,是表达一种悲哀和悲伤的心情。
这首钢琴曲用浪漫的旋律、钢琴化的织体和丰富的音响色彩,表达了忧郁伤感的心情,整个作品创作技法娴熟、充满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生命的思考,具有非常强的音乐感染力,充分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个人极具魅力与韵味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拉赫玛尼诺夫及其音乐作品的概述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及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母亲受到过高等音乐教育,家庭环境十分优越。
正是由于拉赫玛尼诺夫在成长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才让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氛围下成长起来。
拉赫玛尼诺夫9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
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在音乐的影响之下,二十世纪多名知名音乐家都曾经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老师,多名知名老师的教育及良好的生活条件让拉赫玛尼诺夫拥有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批音乐作品是在1887年及1888年两个时间内创作完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为《乐队谐谑曲》。
在今后的时间过程中,拉赫玛尼诺夫相继创作出来了《死岛》、《第二交响曲》、《贪婪骑士》等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在众多音乐领域中,最为成功的就是钢琴曲,创作出来的大量独奏及协奏钢琴曲,例如《钢琴协奏四部曲》等等都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都强调浪漫主义,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中还是融入了二十世纪俄罗斯元素,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拉赫玛尼诺夫总是能够将人们想象不到的元素巧妙的搭配在一起,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让人想象不到的力量[1]。
二、《悲歌》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一)钢琴曲《悲歌》创作背景拉赫玛尼诺夫与多位著名音乐家之间都有着紧密沟通,正是由于和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拉赫玛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接触之后。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作品解析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作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750b1d58fafab069dc02db.png)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作品解析作者:迂志勇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始终带有深刻的悲剧性色彩,他的创作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的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
作曲家往往在作品中表达内心最直接和真实的感受。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小丑》;《小夜曲》《五首幻想小品》中第四首是《小丑》。
就小丑这个艺术形象而言,最早出现在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
而第五首《小夜曲》不似前奏曲那么深沉激昂,也不似《小丑》那样诙谐戏剧。
一、《小丑》概述1892年11月11日,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塔涅耶夫教授和帕布斯特教授出色地演奏了自己的同事——阿连斯基的新作,为双钢琴创作的组曲《侧影》,其中包括五首音乐肖像——《学者》《荡妇》《小丑》《幻想家》《舞蹈家》。
拉赫玛尼诺夫大概是在写作《小丑》之前听到了自己老师的作品而受启发,创作完成了这首小品。
当看见《小丑》这样的标题,不禁会使人联想到一个圆圆的红鼻头,涂抹得苍白的脸庞,五颜六色的夸张服饰,做着各种各样滑稽动作,搞笑且表演令人捧腹的小丑模样。
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用音乐成功刻画了一个小丑形象,栩栩如生且音乐形象鲜活、感人至深。
三段体曲式,升f小调。
第一段一开始一连串短促快速的无厘头跑动音型,仿佛在模仿小丑刚出场时的翻滚跳跃。
尖锐而不和谐和弦、急促的节奏、七和弦的双手交替、切分音型的使用、节奏型的不停转换,充分描写了小丑在舞台上为取乐观众所进行的滑稽表演。
乐谱上表情强弱符号从最弱PPP 到最强sfff,形象地描绘了小丑在舞台上时而蹑手蹑脚,时而上蹿下跳的戏剧性夸张的表演;音符在强拍和弱拍中变化节奏,这种打破了常规习惯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活,仿佛小丑就在我們面前表演一样,其音乐极具戏剧性、感染力。
中段和第一段的形象截然不同,右手弹奏的中声部隐藏着一个歌唱性的段落。
可是这个歌唱性段落并不是愉快幸福的,而是小丑在歌唱,是小丑在哭泣,他在倾诉自己的苦衷,他也会忧伤,也会难过,这仿佛是作曲家内心最真实的独白,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小丑滑稽搞笑的一面,也看到了作曲家需要抚慰的内心。
爱上忧郁的悲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爱上忧郁的悲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https://img.taocdn.com/s3/m/0d58c19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f.png)
爱上忧郁的悲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魏肖羽【摘要】拉赫玛尼诺夫,这位二十世纪古典音乐作曲家,深受俄罗斯民族风格影响,虽然他在宏观上跨越多种音乐风格,但其作品大多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如果提到俄罗斯音乐,除了柴可夫斯基之外,当属拉赫玛尼诺夫,他的音乐语言深入内心,更是一位热衷擅长于摸进技法的作曲家,在他大量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他这一生的三个时期中,第二交响曲的传统保守风格和自身经历给这首作品渗透着丰富的配器戏剧效果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
本文通过这首作品粗略的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这首作品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创作特点【作者】魏肖羽【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爱上忧郁的悲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魏肖羽(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拉赫玛尼诺夫,这位二十世纪古典音乐作曲家,深受俄罗斯民族风格影响,虽然他在宏观上跨越多种音乐风格,但其作品大多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如果提到俄罗斯音乐,除了柴可夫斯基之外,当属拉赫玛尼诺夫,他的音乐语言深入内心,更是一位热衷擅长于摸进技法的作曲家,在他大量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他这一生的三个时期中,第二交响曲的传统保守风格和自身经历给这首作品渗透着丰富的配器戏剧效果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
本文通过这首作品粗略的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这首作品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创作特点1917年的俄罗斯爆发了专制政权解体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俄罗斯音乐正由传统走向现代音乐荒地前夕,而此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则在即将消失的传统音乐中继承创作,表现出极大热情,但当时音乐评论家对其音乐作品的挑剔和不合时宜的言论,迫使拉赫玛尼诺夫离开祖国,开始踏上流亡之路。
在他流亡其他国家期间,“悲情”这两个字一直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命运的辗转也让这位迫切思念祖国的作曲家来说,无疑蒙上了忧郁的面纱,在经历第一交响曲失败后,拉赫玛尼诺夫重拾信心,在德累斯顿开始创作《e小调第二交响曲》。
赏析玛莎葛莱姆舞剧《悲歌》
![赏析玛莎葛莱姆舞剧《悲歌》](https://img.taocdn.com/s3/m/0ebbcc7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f.png)
赏析玛莎葛莱姆舞剧《悲歌》我想,我喜欢,或者说深爱拉赫玛尼诺夫,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开始,从听到第二钢琴协作曲的第一个音符开始,从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里他的独白开始。
生命中应该有那些个相遇,神秘莫测而又极具诱惑,让人一见倾心并且无理由地深陷。
他的名字,音乐,如同俄罗斯那块广袤无垠的土地,空旷辽远却又带着深沉的况味。
我其实并不懂音乐,听古典也只是因为他们带给我的平静和深邃安然的喜悦。
当然,我喜欢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喜欢莫扎特的活泼乐观,贝多芬的雄壮浑厚,李斯特的绚烂华彩,肖邦的诗意忧郁,老柴的缠绵委婉……可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深沉的悲凉却可以在瞬间攫住我的心,让心无限下沉下沉,直至沉至谷底或者坠入地狱,我数次问我自己为何总喜欢这种过分的悲壮苍凉,却没有答案,类似的只是让我想起一本张爱玲文集的封面上的一句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可是我热闹不起来。
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
苍凉是飞扬与热闹之中的安稳与真实。
“所以我一直带一种冷冽苍凉的眼光,一种沉郁悲壮的心情看这部片子,一如片头的基调,即便是那些泛舟湖上或者社交场上觥筹交错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如有寒冽的秋风裹挟重重苍凉呼啸而过。
这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我的心时常被浓重的悲哀压垮,在某些片段几欲落泪。
我带着我的深重的苍凉与悲壮之情企图去理解片中的拉氏,企图去与他对话,然而却终究不得要领。
年少如我,生命中从未有过如此厚重的沧桑与悲凉境遇,所以终究表达不好。
我敬重这种厚重的悲壮只是因为我觉得唯有这种悲才能承载生命的磅礴宽大和厚重。
我不是不喜欢那些轻快的乐符篇章,巴洛克的水上音乐、各式各样的圆舞曲以及欢乐的音符让我心欢快喜悦如在琴键上舞蹈,只是那一切却只似是瞬间的事情,是某天抽到幸运签时的助兴,是某时得到眷顾时候的添彩。
而那些苍凉呵,却似随行的阴影永不离去。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两种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两种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85242384a7302768e9939de.png)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两种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作者:杨书宁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2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上半叶俄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会练声曲》属于他的中期创作作品。
Op.34是其艺术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更是他唯一的一部音乐会练声曲。
这首作品是为当时俄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涅日丹诺娃量身定做的,富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气质和浪漫诗意,常常被女高音选为音乐会独唱曲目。
Op.34,No.14有众多的演唱版本,其中以迪里拜尔和安娜莫芙的版本最具有代表性。
迪里拜尔的版本与安娜莫芙的版本在演唱风格、速度力度、情感处理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演唱版本;迪里拜尔;安娜莫芙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启蒙老师。
4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2岁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
18岁因改编普希金的长诗《茨冈》所作的独幕歌剧《阿列科》所获得金质大奖,跻身青年优秀作曲家的行列。
1892年毕业后,拉赫玛尼诺夫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包括室内乐、交响乐等。
如《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优秀的作品,并在演奏与指挥这两个领域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二、《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创作背景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背景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1887-1900年为早期Op.1-16,1901-1917年为中期Op.17-39,1918-1943年为晚期Op.40-45。
《音乐会练习曲》Op.34属于中期的创作作品,而这首练声曲则是这一套艺术歌曲集中的最后一首作品。
也是唯一的一首“无词歌”,也说明在他的心中练声曲和艺术歌曲的艺术性是有着同等地位的。
这首作品被许多歌唱家演绎,在这里我选择迪里拜尔和安娜莫芙的演唱版进行比较。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分析与诠释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分析与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6b133faa910ef12d2af9e7e3.png)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分析与诠释作者:吴丽丽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一生的乐队作品中,《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最著名一首,它是钢琴与乐队的完美结合。
文中从作品的演奏、音乐分析、著名演奏大师的版本对照等等方面,系统的陈述了作品内容。
此作品是运用主题与变奏的手法,把作品分成了二十四个变奏,其中第十八变奏是作品的核心与高潮。
在演奏版本对照中,选出阿图尔·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上原彩子三位大师的演奏来进行参考和对比,切实地融合了音乐与演奏的魅力。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乐队演奏变奏拉赫玛尼诺夫(1873 — 1943),出生于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一生创作了四首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与乐队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通常大家都称它为“拉五”)。
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很短暂的时间里,他在瑞士的新别墅里创作了这首狂想曲。
那时,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晚期,他的创作力已开始走下坡路,但此作品确是他晚期的杰作之一。
它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细针密线,天衣无缝,结构上浑然一体。
这首作品是他以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巨匠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独奏〈随想曲〉作品之1的第24首a小调的主题为基础,用变奏的形式写成的。
此作品艰辛的技巧,史诗般的宏大场景,把狂想曲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拉赫玛尼诺夫外,还有李斯特、布拉姆斯、鲁托斯拉夫斯基、舒曼、肖邦等等作曲家以帕格尼尼的乐曲作为主题写作的练习曲、变奏曲、乐曲等。
这首狂想曲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引子至第十变奏。
第二部分:第十一变奏至第十八变奏。
第三部分:第十九变奏至结束。
此曲共有24个变奏。
引子:a小调; 2/4拍,刚劲有力。
它是主题的呈示。
第一部分:第一变奏:乐队先明确主题,钢琴以一种很简单的单音使主题更加明了、清晰,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节奏模式;第二变奏:乐队与钢琴恰恰与第一变奏颠倒,钢琴奏出了主题,乐队处于伴奏地位,小号与钢琴要把每小节的第一拍强调一下,使节奏更加准确。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的艺术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2f176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4e.png)
参考文献 [1] 安德列亚斯 . 拉赫玛尼诺夫 [M].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25-66. [2] 温洁芸 .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中的悲剧性色彩 [J]. 柳州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 ,2012,(12):76-82. [3] 宋星元 .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悲歌色彩——以《幻想曲 集“悲歌”》为例 [J]. 北方音乐 ,2016,(12):58.
情绪和节奏长短的联系非常密切。作者为了表达哀愁、忧伤、悲叹 的复杂情感,大部分旋律都采取了悠长缓慢的节奏型。在拉赫的钢 琴音乐中,只要旋律具备了悲剧性色彩,均将悠长型节奏当作旋律 的主要骨架。比如编号为 Op.3No.1《悲歌》就是如此。其次是松与 紧节奏型。拉赫的一些钢琴作品中,流动、密集的伴奏音型经常伴 随着叹息般悠长的音乐作品旋律。这种节奏型旋律就是层次分明的 两条音乐线条。在具有悲剧性特征的旋律中,将对比性较强的这种 节奏型有机结合起来,密集型节奏的旋律伴奏可以推动悠长型的旋 律节奏。忧伤、悲叹的深层情绪恰似流动型伴奏的旋律节奏,源源 不断地喷涌而来,悲剧性色彩更加突出。编号为 Op.23No.5 的《g 小 调前奏曲》即是如此。
用音乐表达的绝望丨聆听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三重奏》
![用音乐表达的绝望丨聆听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三重奏》](https://img.taocdn.com/s3/m/e5191f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1.png)
用音乐表达的绝望丨聆听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三重奏》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悲歌”》殇之悲怆丨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三重奏BBC纪录片丨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悲歌》真正的悲痛。
无法拭去的悲痛。
极致凄凉的悲痛。
似是丧失一切的悲痛。
1893年,当一代音乐巨擘柴可夫斯基带着病痛离开人间之后,拉赫玛尼诺夫心情哀伤,为了缅怀一代大师,他写下了堪称绝笔的悲歌三重奏,以献给天堂中的伟人。
每当我打开组合音响,放入这张悲歌三重奏,CD高速运转,悲歌开始缓缓流动。
每一次,我听完由钢琴主奏的旋律,悲情的泪水就会从我的眼中夺眶而出。
这首钢琴三重奏足以与老柴的钢琴三重奏媲美!由大提琴开始神秘的空弦音,小提琴随即加入。
当两种乐器开始了平衡的十六分音符推进之时,钢琴以其及其控制而哀痛的触键奏出了乐器唯一的主旋律,仿佛是从天堂而来的、天使悄然哭泣的声音,发自肺腑,即非轻声叹息,亦不是悲怒的急吼,那是一种真正的忧伤。
钢琴的旋律线渐渐上升,终于到达了一种及其哀痛悲伤的境界!在这世间,极其少见这种完全的、纯净的悲痛!当钢琴向听众倾诉完他的悲凉之后,大提琴那如人生般的声音也是纯净的响起。
主旋律在三种乐器之间来回奏响,悲伤的心情重复、再度重复,终于到了难以忍受的高潮!沉痛的感情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了!变成了悲怆!对人生的极度不满和对现实怨恨,构成了这高潮真正的内涵!我为之而掉泪!大提与小提开始了他们悲凉壮阔的对话,双方交织在一起,如痴如醉,入神如化!突然一下,大家都静默了下来,但是都变得更加紧凑,让我一下子体会到,真正的大悲大哭将会要来临了!果不其然,悲怆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以后,又变成了愤怒的咆哮!小提部分的炫技助长了怆烈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小调的突飞猛进下,旋律终于升华到了比天堂还要高的神界!就像是伊达山巅,纯净无比的旋律使人窒息,令人无法不落下凄凉的热泪!重新归于淡淡的忧伤与平静。
又是那如泣如诉的主旋律。
三种乐器再次交融在一起,分享着刚才的辛酸,刚才的大起大落。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76fa8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6.png)
拉赫玛尼诺夫(S. V. 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楚静雯 / 李鸿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在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中有着极高的影响,他的声乐作品在世界广为人知。
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有83首之多,今天也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声乐家演唱。
他的浪漫曲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38号套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晚年作品写于1916年,作品内容的特点是隐喻和音乐艺术图像,象征主义者有意识地将艺术视为现实的最高形式。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完全符合这些想法。
它旋律神秘且柔美,与诗词相呼应。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诗歌;浪漫曲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楚静雯(1992-),女,博士,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教师;李鸿(1980-),女,博士,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教授。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声乐套曲38号的风格特征 (一)俄罗斯诗词和音乐中的象征主义。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的浪漫曲作品38号:对艺术的创作。
俄罗斯的白银时代是危险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对现有君主制秩序崩溃的预期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象征主义蓬勃发展,旨在为社会精英阶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新的哲学和新的精神支持点。
事实证明,象征主义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趋势。
根据其形成的时间和创作方向的变化,在其存在的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90年代诗歌中出现的第一代代表被称为“第一波象征主义”或“老一辈象征主义者”。
他们是В.Брюсов、Д.Мережковский、3. Гиппиус、К. Бальмонт、Ф. Сологуб.十年后,出现了明亮的新名字:А. Блок、А. Белый、В. Иванов。
这些诗歌大师通常被称为“青年象征主义者”。
这场运动的第一波和第二波的区别在于对世界认知的不同,基于从柏拉图到尼采和柏格森的各种哲学和美学教义。
拉赫玛尼诺夫 流行 曲目 -回复
![拉赫玛尼诺夫 流行 曲目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af8f0d5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3.png)
拉赫玛尼诺夫流行曲目-回复题目:拉赫玛尼诺夫流行曲目:引领古典音乐的时尚之潮引言: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虽然他的作品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但在他的创作中也有一些轻快、欢快的曲目,被普遍认为是流行曲目。
本文将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为主题,逐步探讨这些作品对古典音乐界的影响。
第一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1. "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首曲目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其火爆的旋律、激昂的节奏使其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流行经典。
2. "前奏曲第三号":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前奏曲集中创作的其中一首。
它采用了强烈的和声和独特的旋律,以及精妙的技巧。
这首曲目经常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出现,使其成为古典音乐中的流行曲目之一。
3. "古巴奎":这首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交响曲中创作的一段插曲。
它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拉丁舞曲的元素,以其明快的节奏和强烈的乐器演奏而著称。
这首曲目也在舞台上广泛演奏,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曲目之一。
第二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对古典音乐界的影响1. 曲风创新: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展示了古典音乐的新颖和多样化。
他将传统的古典乐曲与流行音乐的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为古典音乐界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活力。
2. 吸引新的听众:通过采用轻快、易懂的旋律和节奏,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这些作品使古典音乐不再只是“高雅”的象征,而是变得更加亲近和可接近。
3. 流行曲目的传播和影响力:随着广播、录音和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推广。
这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和欣赏这些作品,进而影响了整个古典音乐界。
第三部分:独特魅力下的拉赫玛尼诺夫流行曲目1. 情感表达: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常常以深情的旋律和表达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听众共鸣,使其在流行音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https://img.taocdn.com/s3/m/d3682546650e52ea55189884.png)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作者:向艺茹来源:《音乐爱好者》2013年第10期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技巧最高超的钢琴家和最后的浪漫派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音乐方面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对于他大量的钢琴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室内乐作品可谓数量稀少,除了一定数量的艺术歌曲之外,器乐作品仅包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和两首被称为“悲歌”的钢琴三重奏,而钢琴部分在他的室内乐中总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两首“悲歌”三重奏都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早年,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
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创作包括一些改编曲,例如最早的作品就是将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改编成钢琴二重奏,那时他才十三岁,已经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向阿连斯基学习和声了。
接下来是《第一钢琴协奏曲》,显然拉赫玛尼诺夫已经找到了作为作曲家想要的声音。
1892年1月18日至21日,他创作了《第一钢琴三重奏》——一部单乐章作品,九天后首次公开演出,他自己弹钢琴,小提琴家是巴尔沙伊芭蕾舞剧院乐团的首席大卫·克莱恩(David Krein)。
大提琴家则由柴科夫斯基以前的学生阿纳托·布兰杜科夫(Anatole Brandukov)担任,在那场音乐会上,他和作曲家还演奏了两首题献给他的大提琴小品。
《第一钢琴三重奏》只有一个乐章,奏鸣曲式,短小而紧凑,但足以显示一位十九岁的作曲家超强的个人风格了。
钢琴在大提琴喃喃低语的背景上奏出哀伤的主题,极其优美动人,充满了忧郁的味道,大提琴和小提琴交替重复着这个著名的旋律,使它显得更加缠绵多情。
相比之下,大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更为活跃和明快,但丝毫掩饰不住拉赫玛尼诺夫天生的忧伤色彩。
整部作品就在这种悲剧色彩的气氛中纠缠着,最后结束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中。
1893年10月25日,柴科夫斯基去世,拉赫玛尼诺夫立刻决定着手创作另一首钢琴三重奏来纪念他。
正如柴科夫斯基曾经以自己唯一的钢琴三重奏纪念故去的好友尼古拉·鲁宾斯坦一样,作品被加上了“纪念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标题。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599575ea8956bec0975e378.png)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作者:路远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2期摘要:钢琴曲《悲歌》是拉赫马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之一。
本文以钢琴曲《悲歌》为研究对象,详细地阐述了拉赫马尼诺夫的生平及其音乐作品,深入地探讨了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拉赫马尼诺夫 ;钢琴曲《悲歌》 ;创作风格 ;演奏技巧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很大,总是包含着幻想和悲伤等戏剧性和抒情性的风格元素。
同时也赞美祖国,讴歌幸福,但是始终通过美妙的旋律给人以浑厚的诗意。
钢琴曲《悲歌》就带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和浪漫主义情调。
一、拉赫马尼诺夫及其音乐作品的概述正文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钢琴家、指挥家和古典音乐作曲家。
拉赫马尼诺夫的曾祖父和母亲都受过高等的音乐教育,地主阶级的家庭拥有丰厚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就为拉赫马尼诺夫的童年营造了优越的音乐环境。
拉赫马尼诺夫九岁进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十二岁的时候又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中等教育部,十六岁便正式考入了高等教育部。
整个成长过程都在音乐的包围和熏陶之下,又师从了的德米纳斯基、茨维列夫、齐洛蒂、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等多位音乐大师,良好优越的音乐环境为拉赫马尼诺夫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正规严格的音乐训练则为正规严格的音乐训练奠定了深厚的音乐功底。
1887年和1888年的两年间,拉赫马尼诺夫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音乐作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乐队谐谑曲》。
1890年,拉赫马尼诺夫为心上人创作了六手联弹的钢琴圆舞曲和管弦乐曲《曼弗雷德》。
从1891年开始,拉赫马尼诺夫先后创作了交响诗《死岛》和《罗斯基斯拉夫王子》,大型乐队演奏的交响幻想曲《悬崖》《岩石》《第二交响曲》和《茨岗主题狂想曲》,歌剧《阿连科》《贪婪骑士》和《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以及《大提琴奏鸣曲》等各种类型的大型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悲歌》OP.59作品及演奏解析
![柴可夫斯基的《悲歌》OP.59作品及演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49fd3e6edb6f1aff001fa2.png)
柴可夫斯基的《悲歌》OP.59作品及演奏解析作者:印慧媛来源:《艺术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是同时代俄国作曲家中涉猎西方音乐体裁最广泛的一位。
这部《悲歌》俄文原名杜姆卡(音译),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盛产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钢琴作品,带有强烈的悲剧性因素和民族性创作元素。
本文将对如何准确演奏该部作品作出详细的解析,从而帮助演奏者更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以便更准确的掌握其演奏风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歌杜姆卡俄罗斯民族乐派演奏分析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Lynch Tchaikovsky,1840—1893),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出生于俄罗斯的沃金斯克(Votkinsk),从小受到喜爱音乐的母亲的影响,对音乐也十分钟爱。
十岁被送到圣彼得堡的法律学校读书,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同时开始学习钢琴演奏,1859年毕业后在司法部任职。
因为柴可夫斯基十分喜爱音乐,23岁便辞去工作,到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学习作曲,师从于安东·鲁宾斯坦和扎列姆巴。
1866年初他从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群众内心的苦闷,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揭示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和充满强烈戏剧性的炽热的情感色彩。
而《悲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的俄文原名《думка》(音译:杜姆卡)op.59,创作于1886年,以“俄罗斯乡村景色”为副标题献给法国钢琴家马蒙泰尔(Antoine Marmontel)。
杜姆卡是斯拉夫民族的一种民间叙事歌曲。
歌词大多叙述英雄事迹,音乐带有忧郁和沉思的意味,同时也是指一种由沉思忧郁的风格转变为明快曲风的器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在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杜姆卡传统式的作品风格融入创作中。
柴可夫斯基的《悲歌》OP.59作品及演奏解析
![柴可夫斯基的《悲歌》OP.59作品及演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5f8a4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40.png)
主题旋律气息是绵长的,;F6 小节为一个乐句,7F;? 小节为 一个乐句,乐句中是没有间隙和休息的。演奏时除了右手高音区
爱。十岁被送到圣彼得堡的法律学校读书,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同 时开始学习钢琴演奏,;6<7 年毕业后在司法部任职。因为柴可夫 斯基十分喜爱音乐,=> 岁便辞去工作,到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 学习作曲,师从于安东·鲁宾斯坦和扎列姆巴。;6?? 年初他从圣
同时也是指一种由沉思忧郁的风格转变为明快曲风的器乐作 品。柴可夫斯基在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
这一段的难点在于:左手拿两个声部,左手低音声部伴奏和弦的 时值长短依然是演奏的关键。=3F>= 小节是一个乐句,左手四分
杜姆卡传统式的作品风格融入创作中。他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 音符和弦应拿捏恰当,大量的空拍是柴可夫斯基想要表达的内 并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 心空洞感,不能因右手的 ;? 分音符而破坏掉。所以这个 7 小节
知识群众内心的苦闷,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揭示着人们
柴可夫斯基对于长音和空拍的创作中就能看出,他希望的音色 的偏干的。所以对于 ;F;? 小节的踏板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更多 去用手指弹奏来完成和弦之间的链接。踏板只在第 7 小节带有 G
内心的矛盾和充满强烈戏剧性的炽热的情感色彩。而《悲歌》就 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的俄文原名《123-+》(音译:杜姆卡).@A<7,创 作于 166? 年,以“俄罗斯乡村景色”为副标题献给法国钢琴家马 蒙泰尔(B'#.,'" C+$D.'#"E)。杜姆卡是斯拉夫民族的一种民间叙
第三部分(%%!)%(# 小节):是乐曲的再见部,速度依然沿用 全曲一开始的第一个速度 82,-5 9。(图 ")
?BBC音乐纪录片丨《悲歌: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音乐的母亲是悲歌!
![?BBC音乐纪录片丨《悲歌: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音乐的母亲是悲歌!](https://img.taocdn.com/s3/m/da10b91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0.png)
▶BBC音乐纪录片丨《悲歌: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音乐的
母亲是悲歌!
【 BBC音乐纪录片《悲歌—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说:“音乐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最后又回到心灵中的。
音乐是爱!音乐的姐妹是诗歌,音乐的母亲是悲歌!
《悲歌: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
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黄金制成的。
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
想到他的神圣庄严我就无法抑制住眼中的泪水,因为我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至高无上的艺术家而钦佩他,而且我还因为他作为一个人而热爱他。
——霍夫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BC纪录片丨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悲歌》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从19世纪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他抗拒着西方现代派音乐的影响,其音乐融合了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充分发扬了柴科夫斯基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动人而诗意地表现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其作品充满着对俄罗斯自然、历史、社会的赞颂,以及对动荡局势的担忧与思虑,真切地反映了世纪之交人们动荡不安的思想情绪,有着独特的、俄罗斯式的忧郁深沉、气势宏大、刚毅果敢的音乐性格。
拉赫玛尼诺夫长眠与纽约肯西科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