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12〕行他字第10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12〕行他字第10号](https://img.taocdn.com/s3/m/95a4240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5.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
正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
〔2012〕行他字第10号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青岛九方集团有限公司诉海阳市人民政府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通知一案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
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少数意见。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中,具有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市、县人民政府决定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是单方履行行政职权的行为,对该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此复。
2012年12月24日
——结束——。
土地纠纷处理要点处理土地纠纷的法律要点解析
![土地纠纷处理要点处理土地纠纷的法律要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8fb55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9.png)
土地纠纷处理要点处理土地纠纷的法律要点解析土地纠纷处理要点:处理土地纠纷的法律要点解析引言:土地纠纷是指涉及土地利益或权益的争议或矛盾,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解决土地纠纷,涉及法律法规、司法程序和相关证据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旨在分析处理土地纠纷的法律要点,帮助读者了解土地纠纷处理的关键方面。
一、土地使用权归属土地使用权归属是土地纠纷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我国土地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划分为国家所有的农村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城镇土地。
在纠纷解决中,需要明确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所有权的归属。
一般来说,国有农村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城镇土地使用权归集体所有。
二、土地产权确认在处理土地纠纷时,需要确认土地的产权归属。
土地产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具有土地产权的权利人享有支配、占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
根据土地法规定,土地产权的确认依据包括土地证明、土地不动产登记和权属调查等。
确权登记是解决土地纠纷的基础,应当依法认定并保护法律权益。
三、补偿机制土地纠纷处理中,补偿机制是保障受损利益的重要手段。
当土地被征用或者侵占时,权利人可以要求侵权方进行合理补偿。
国家法律规定了一些补偿政策,包括土地征收补偿、土地占用补偿和违法侵占土地的赔偿等。
补偿标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确保合法权益的得到保护。
四、争议解决机制在土地纠纷处理中,合理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至关重要。
一方面,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仲裁等方式协商解决争议。
另一方面,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申请诉讼解决争议,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在争议解决过程中,有关当事人应积极配合并提供相关证据,确保争议能够及时、公正地得到解决。
结论:处理土地纠纷的法律要点包括土地使用权归属、土地产权确认、补偿机制和争议解决机制等。
这些要点是解决土地纠纷的关键,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纠纷处理的法律要点,以保障自身的权益。
同时,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为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f95233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1.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5.07.29•【文号】法释[2005]6号•【施行日期】2005.09.01•【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民法商法总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00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一、受理与诉讼主体第一条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一)承包合同纠纷;(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三)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四)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五)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5条至第148条的规定处理。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仲裁机构。
但另一方当事人接受仲裁管辖后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以合作开发方式取得固定收益涉税问题
![以合作开发方式取得固定收益涉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019253369dc5022abea0063.png)
以合作开发方式取得固定收益涉税问题相关法律条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本解释所称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提供出让土地使用权、资金等作为共同投资,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合作开发房地产为基本内容的协议”。
第二十四条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固定利益,是指无论在合作开发房地产中出现什么样的经营风险,提供土地使用权的一方都要求按照合同约定取得一定的、不变的利益。
第二十五条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分配固定数量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买卖合同。
”第二十六条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货币的,应当认定为借款合同。
”第二十七条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以租赁或者其他形式使用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租赁合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六条企业以本企业为主体联合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合作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且该项目未成立独立法人公司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一)凡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向投资各方(即合作、合资方,下同)分配开发产品的,企业在首次分配开发产品时,如该项目已经结算计税成本,其应分配给投资方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与其投资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如未结算计税成本,则将投资方的投资额视同销售收入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
(二)凡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分配项目利润的,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1. 企业应将该项目形成的营业利润额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统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在税前分配该项目的利润。
同时不能因接受投资方投资额而在成本中摊销或在税前扣除相关的利息支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及相关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及相关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8e7ceb172ded630b1cb64f.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及相关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编者按:为及时、公正审判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序流转,规范当事人转让土地的行为,维护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审判经验,并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及相关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
为提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质量,确保司法解释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较好地在全社会分配公平与正义,现将该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通过《人民法院报》和“中国法院网”向社会公布,公开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它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支柱性的重要地位,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
土地使用权纠纷的正确、及时解决,不仅可以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将促进我国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对公布的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提出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以保证该司法解释更加符合立法本意,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有利于公平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03年12月20日,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采取书面寄送或者在网上发布意见的方式 对司法解释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和方案,并附明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将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后,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并正式公布施行。
为正确、及时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及相关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将其享有的出让土地使用权或者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转移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解释
![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f09716f7fd5360cba1adbc2.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11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8月1日起施行。
六月十八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就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问题,制定本解释。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协议。
第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追认的,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第三条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低于订立合同时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确定的最低价的,应当认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条款无效。
当事人请求按照订立合同时的市场评估价格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应予支持;受让方不同意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补足,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责任。
第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因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准手续而不能交付土地,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第五条受让方经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当事人请求按照起诉时同种用途的土地出让金标准调整土地出让金的,应予支持。
第六条受让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出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第七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价款的协议。
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解释
![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8209c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7.png)
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解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是指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转让、改变用途等过程中,发生的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合同履行问题,当事人无法就合同条款的理解、解释等问题达成一致,导致纠纷。
在此类案件中,适用法律解释的关键是明确合同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合同的解释原则、合同解释的适用方法等。
其次,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的解释,应当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合同的生效条件、合同条款的解释原则、合同的解释方法等。
例如,根据《合同法》第十四条,合同的解释应当以均衡原则为基础,即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的,应当根据合同性质、交易习惯、公平原则等进行解释。
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当事人应当依据合同性质进行解释,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转让等交易习惯和公平原则等。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采用的术语、条件、约定等应当采用通常意义,即具有一般约定的含义。
因此,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的解释中,应当根据一般约定和通常意义来解释合同条款,这有助于保证合同的公正、合理和可行性。
在具体解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时,还应当考虑合同的目的和意图。
《合同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合同的约定内容。
因此,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中,解释合同条款时,应当考虑到当事人达成合同的目的和意图。
最后,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争议解决方式时,应当依据争议解决方式来解决合同纠纷。
《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履行后的争议解决方式,例如仲裁、诉讼等。
因此,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中,如果当事人已经约定了争议解决方式,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约定进行解决。
总之,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解释需要综合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着重考虑合同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合同的解释原则、合同解释的适用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保障合同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74d8c90722192e4436f657.png)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1-3)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3集)(总第23集) 和判解研究2005年4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1月01日作者:最高法院民一庭辛正郁一、起草司法解释的相关背景和指导思想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工作在全国各地农村陆续展开。
随着此项工作基本结束,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进一步落实。
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在历经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量的积累后,进入阶段性的质的提升的重要阶段。
农民权利意识与平等观念的觉醒和树立,与广泛存在的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现象以及城乡发展水平差距的持续加大之间,产生激烈的碰撞。
其结果反映在诉讼层面,就是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量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
以往,相关案件的处理,一般是以《民法通则》、《合同法》的原则规定为依据。
但在肯定《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处理依据层面具有统辖意义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它们在面对和调整这类较为特殊的纠纷案件时,确实存在针对性不够强、涵盖面不够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作为一类特殊的民事争议,具有不同于或者说不完全同于其他纠纷类型的内在特征和处理原则。
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性质的正确认识方面,还体现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方法以及纠纷处理规则的准确适用之上。
虽属民事合同,但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之上却体现了强度远远超越普通民事合同的国家干预色彩。
比如,从家庭承包合同的订立程序、履行、效果,甚至合同的变更抑或解除,法律均做出了细致全面的专门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特别保护。
其原因不仅在于承包合同的履行与保护事关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大事项,而且在于其所承载的中国农村社会对土地赋予的社会使命——公平享有社会资源,为农民的生存权提供基本保障。
浅谈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
![浅谈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3f6e32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9.png)
浅谈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发布时间:2023-04-19T08:43:13.33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6期作者:段普复[导读] 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颁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后,部分地方法院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行政协议为由驳回当事人的诉讼,或者在土地使用权人未按时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人民法院经常引导国土部门通过行政征缴的方式向土地使用权人主张下欠的土地出让金。
内蒙古京蒙律师事务所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摘要: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颁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后,部分地方法院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行政协议为由驳回当事人的诉讼,或者在土地使用权人未按时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人民法院经常引导国土部门通过行政征缴的方式向土地使用权人主张下欠的土地出让金。
针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到底属于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各地法院认识存在分歧。
下面本人从法律角度和实践角度分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问题。
关键词: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性质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法律性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人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①梅夏英、高圣平:《物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行政协议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目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
而民事协议一般指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协议。
关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属于民事行为,有人认为属于行政行为。
第一种观点认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是一种行政行为。
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https://img.taocdn.com/s3/m/b2254484d4d8d15abe234e2e.png)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发布时间: 2005-07-29 13:28:08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司法为民工作要求,切实提升司法审判能力,解决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适用法律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的稳定,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
值此司法解释公布之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解释》的出台是农民维权的迫切需要问: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公布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请您谈谈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答:我国有9亿农民,“三农”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而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近年来,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这一类纠纷普遍具有理论复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处理难度大的特点,解决不好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并影响社会稳定。
以往,人民法院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时适用的法律主要是《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等基本法律规范,但这些法律的规定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又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社会各界包括广大农民,对《解释》的出台都报以热切的期望。
《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并专门行文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就此尽快制定有关的司法解释。
为切实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给人民法院相关的审判实践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司法解释依据,为农民维权提供更为明确、具体、有力的法律武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公布了《解释》。
最高法院:注意了!与开发区管委会订立的土地出让合同原则上无效(附:12个判例)
![最高法院:注意了!与开发区管委会订立的土地出让合同原则上无效(附:12个判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8b59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f.png)
最高法院:注意了!与开发区管委会订立的土地出让合同原则上无效(附:12个判例)欢迎进入法学公众交流平台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免费领取课程讲义1.收购·反收购实务·公司法实务问题的讲座讲师: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主任2.专利侵权法律适用问题的司法解释综述讲座讲师:法院法官3.违法建设查处案件疑难问题实务讲座讲师:省高院行政庭庭长长按二维码领取录像【最高人民法院】与开发区管委会订立的土地出让合同是否有效|(附11个真实判例)阅读提示随着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开发区的设立,出现了开发区管委会充当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并以该主体身份出让土地的现象。
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出让方,其与受让方订立的出让合同是否有效?对此,最高法院确立了如下裁判规则: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则上应被认定无效(案例一~案例十);二、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追认的,可以认定合同有效(案例十一)。
最高人民法院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则上应认定为无效合同裁判要旨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则上应当被认定无效。
案情简介一、某开发区管委会与化纤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合同》,约定管委会将厂区(含土地、建筑物及附属设施、设备)转让给化纤公司,化纤公司分三年平均支付转让金。
二、化纤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管委会将案涉土地及厂房等过户给化纤公司。
三、福建高院判决驳回化纤公司的诉讼请求。
四、化纤公司不服福建高院判决,向最高法院申请再审。
最高法院裁定驳回其再审申请。
败诉原因根据相关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出让方签订的出让合同原则上为无效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https://img.taocdn.com/s3/m/992037e95ef7ba0d4a733bbf.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一、受理与诉讼主体第一条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一)承包合同纠纷;(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三)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四)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五)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5条至第148条的规定处理。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仲裁机构。
但另一方当事人接受仲裁管辖后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
前款所称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的农户,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四条农户成员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
农户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确定:(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二)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字的人;(三)前两项规定的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诉讼的,为农户成员推选的人。
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0dcf725acfa1c7aa00cc54.png)
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文件类别】法律【发布文号】主席令第28号【生效日期】2004年8月28日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文件类别】司法解释【发布文号】法释[2005]5号【生效日期】2005年8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文件类别】行政法规【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256号【生效日期】1999年1月1日4、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文件类别】地方性法规【发布文号】【生效日期】2005年1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文件类别】行政法规【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55号【生效日期】1990年5月19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文件类别】行政法规【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号【生效日期】1994年1月1日7、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文件类别】司法解释【发布文号】法释〔2000〕14号【生效日期】2000年6月16日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文件类别】司法解释【发布文号】法释[2003]6号【生效日期】2003年4月18日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文件类别】司法解释【发布文号】法释[2005]6号【生效日期】2005年9月1日10、报国务院批准的土地开发用地审查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1〕431号【生效日期】2001年12月31日11、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第9号令【生效日期】2000年3月2日12、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类别】规范性文件【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4〕238号【生效日期】2004年11月3日13、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籍字第26号【生效日期】1995年5月1日1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文件类别】规范性文件【发布文号】国税发[2003]89号【生效日期】2003年7月15日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文件类别】规范性文件【发布文号】国办发〔1999〕39号【生效日期】1999年5月6日16、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税收管理的通知【文件类别】规范性文件【发布文号】国税发[2005]111号【生效日期】2005年7月1日17、国务院关于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的通知【文件类别】规范性文件【发布文号】国发[1989]49号【生效日期】1989年7月22日18、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文件类别】规范性文件【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国函〔1999〕131号【生效日期】1999年10月22日19、划拨用地目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生效日期】2001年10月22日20、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27号【生效日期】2004年12月1日21、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文件类别】地方法规【发布文号】【生效日期】1999年9月26日22、山西省土地登记收费及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文件类别】规章【发布文号】晋土管[1991]第8号【生效日期】1990年10月1日23、闲置土地处理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生效日期】1999年4月28日24、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财建[2001]330号【生效日期】2001年6月10日2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财法字[1995]6号【生效日期】1995年1月27日26、股份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法]字第153【生效日期】1994年12月3日27、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土[籍]字[1993]38号【生效日期】1993年3月23日28、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生效日期】1999年3月2日29、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家土地管理局令第8号【生效日期】1998年3月1日30、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家土地管理局令〔1992〕第1号【生效日期】1992年3月8日31、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家土地管理局令[1995]第4号【生效日期】1996年2月1日32、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确定办法【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家土地管理局令〔1995〕第2号【生效日期】1995年6月28日33、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文件类别】【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4〕234号【生效日期】2004年11月2日34、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文件类别】部门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11 号【生效日期】2002年7月1日35、山西省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办法的内【文件类别】规章【发布文号】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82号【生效日期】2005年12月1日36、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标准【文件类别】规章【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5] 176号【生效日期】2005年8月31日37、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文件类别】【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6]83号【生效日期】2006年7月1日38、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文件类别】【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土资发(2000)303号【生效日期】2000年10月31日39、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文件类别】【发布文号】【生效日期】2006年5月30日40、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文件类别】【发布文号】财税[2006]21号【生效日期】2006年3月2日41、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类别】【发布文号】国发〔2006〕31号【生效日期】2006年8月31日42、关于做好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类别】【发布文号】【生效日期】2006年9月18日4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普通标准住宅有关政策的通知【文件类别】【发布文号】财税[2006]141号【生效日期】2006年10月20日。
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适用
![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适用](https://img.taocdn.com/s3/m/4229c90bbb68a98271fefad2.png)
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适用(作者:最高人民法院韩延斌)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主体、标的物《解释》第1条规定,“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协议”。
之所以在头条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进行定义性解释,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确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主体和出让行为的标的物。
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出让主体为市、县人民政府所属的土地行政管理职能部门。
在讨论中,不少地方反映了一些市辖区及设立的各类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出让土地的情况和问题。
为此,有观点认为,《解释》将土地出让主体限定为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不全面,遗漏了主体,出让土地的主体还应包括市辖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对市辖区人民政府能否作为出让主体的问题,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1991国土函字第71号)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的“市、县人民政府”,所指“市”包括全国各级市;所指“县”不包括市辖区。
对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能否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的问题,国土资源部认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不具备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体资格。
综合上述意见,《解释》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体依法限定为市、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标的物,即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客体为土地使用权,不是土地本身,但也并非是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均可出让。
依据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只是针对国有土地实行的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允许出让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只能是国有土地。
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依照《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8条也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后,该幅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方可有偿出让。
土地二重买卖的权利归属之争——兼评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
![土地二重买卖的权利归属之争——兼评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https://img.taocdn.com/s3/m/c5bb9c66b84ae45c3b358cb0.png)
土 地 二 重 买 卖 的 权 利 归 属 之 争
— —
兼评最高院 关于审 及国 《 理涉 有土地使用权合同 纷案件 纠 适用法 题的 》 律问 解释
王嘉锡 , 陈源灏
( 中国政法 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 , 北京 108 ) 0 0 8
[ 摘
要]如何确定土地二重买卖 中权利 的最终归属 , 在司法实践 中存在种种争议 , 为了统一司法裁
占有开发土地 、 或先行支付土地款、 或先签订合同的, 其获得土地使用权 的相关请求将得到支持。这一规 定虽 然 为纠纷 案件 提供 了详 细 的解决 途径 , 但也 同样 引发 了新 的 问题 。 在法院审理的一个真实案件 中, 甲与乙订立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合 同, 合同约定转让总价款为 660万 3 元 , 宗地块 周边 基础设 施 、 该 道路 工程 建设 分摊 、 迁补 偿 超 额 部分 的包 干 费为 462万元 。 甲若 违 约 将 拆 8 向乙支付 50万元违约金。乙方随即支付了第一期土地转让款 3 0 万元 。半年后 甲又与丙签订了一份 0 0 0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 同, 同约定甲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丙 , 合 土地总价款 660万元 , 路基础设施建设 、 3 : 道 拆 迁补 偿 费用 为 594万元 。 甲旋 即致 函 乙表示无 法履 行合 同 , 还 300万元 , 愿 意按 照合 同约定 承 担 2 退 0 并 违约责任。乙诉至法院要求 甲实际履行合 同, 自己转让土地使用权。 向 根据《 法释[05 5 的规定 , 20 ] 号》 本案 中甲与丙 的合 同签订在后 , 因此 , 丙要想获得土地使用权 , 就需 要 有先 支付 土地 转让 款 、 先合 法 占有投 资 开发土 地 、 或 或先 获 得 土地 使用 权 证 的事 实为 据 。为此 , 甲与 丙 签订《 土地转交协议》 虚构丙公司已经支付了6 0 万元的土地转让款 , , 0 0 欲形成先支付全部土地转让款的 事实 ; 丙公 司在 未依法 获 得规划 许 可 、 工 许 可 等证 照 情 形下 , 施 即匆 忙 开 始施 工 , 欲形 成 先 占有投 资 开 发 土地 的事 实 ; 件争讼 期 间 , 案 争议 土地权 属 尚不 明确 , 即积 极 寻求 土 地 解 封 , 用 一 审裁 定 解 封 和上 级 法 利 院撤 回一 审解 封裁定 的间隙 , 速 进行 土地过 户 , 迅 欲形 成 先获 得 土地 使用 权 证 的事 实 。 因此 , 级法 院据 上 此认 定 , 甲与丙 明知 甲与 乙 的合 同在先 , 然 相 互配 合 、 互 串通 , 仍 相 通过 不 当途 径 意 图形 成 有 利 于 自己的 事实 表象 , 优先 获得 涉案 土地 的使 用权 , 认 定 甲丙 恶 意 串通 , 害 了 乙的合 法 权 利 , 地 使 用权 转 让 合 应 损 土
国有土地转让卖方未完成25%投资开发对合同的影响
![国有土地转让卖方未完成25%投资开发对合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6ef8cc64028915f804dc2dc.png)
国有土地转让卖方未完成25%投资开发对合同的影响虽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土地转让方未按规定完成土地的开发投资即签定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的答复》法函[2004]24号,未同时具备房地产管理法三十八条的规定转让的,其转让合同无效。
但是,最高法院民一庭庭长韩延斌在《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适用》中认为:未达到法定投资开发条件,可通过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和违约责任制度对受让人进行救济,不能认定合同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柳州市全威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柳州超凡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被上诉人南宁桂馨源房地产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一案亦认为:“……本案一审起诉前全威公司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讼争土地具备了进入市场进行依法转让的条件。
而土地出让金的交纳问题,属土地出让合同当事人即柳州市国土资源局和全威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内容,其是否得到完全履行不影响对本案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
……投资应达到开发投资25%的规定,是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标的物设定的于物权变动时的限制性条件,未达到25%以上的投资,属合同标的物的瑕疵,并不直接影响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中的该项规定,不是认定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法律强制性规定。
……”造成最高人民法院自相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法律缺陷和行政实践中违法行为。
一方面,我国法律基本态度是不支持土地使用权多次流转,故有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必须完成25%投资的限制,该限制并不符合现代普遍的经济原则。
另一方面,实践中政府大量批准未完成25%投资土地使用权,与当事方共同违法。
虽然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的精神,未完成投资不得转让属于法律禁止性规定应当导致合同无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律缺陷和行政现实下,为维持现实的公平正义,被迫折衷认定合同有效。
实践中,未完成25%投资有两个后果:土地使用权不能转让;未完成投资可能导致被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土地处置办法)。
法释[2005]5号--最高法院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
![法释[2005]5号--最高法院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33fe72d647d27284b7351bc.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4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法释[2005]5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4年11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五年六月十八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就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问题,制定本解释。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协议。
第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追认的,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第三条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低于订立合同时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确定的最低价的,应当认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条款无效。
当事人请求按照订立合同时的市场评估价格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应予支持;受让方不同意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补足,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责任。
第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因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准手续而不能交付土地,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第五条受让方经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当事人请求按照起诉时同种用途的土地出让金标准调整土地出让金的,应予支持。
第六条受让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出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对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5】5号的质疑(2009年7月9日)
![对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5】5号的质疑(2009年7月9日)](https://img.taocdn.com/s3/m/d38bba66f5335a8102d220a1.png)
对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5]5号的质疑发表时间:2009-7-9 11:57:00 阅读次数:1132004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5号),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定性为民事合同,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结论。
一个合同,是行政合同不是民事合同,有时确实十分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判断标准。
但是,笔者认为,大陆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到底是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却是非常清晰的。
不管判断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到底有多少标准,是基本的标准仍然是合同确立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于民事合同就是这么界定的“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那么,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确定的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法律关系呢?单从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303号)第19条、第33条等条文内容就不难明确。
第15条内容是“受让人在按本合同约定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之日起30日内,应持本合同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付凭证,按规定向出让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
/出让人应在受理土地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法为受让人办理出让土地使用权登记,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19条内容是“出让人对受让人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本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前不收回;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报批,并根据收回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价值和剩余年期土地使用权价格给予受让人相应的补偿。
”第33条内容是“受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开发建设,超过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出让人可以向受让人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出让人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的除外。
法释【2005】5号
![法释【2005】5号](https://img.taocdn.com/s3/m/e7526aca05087632311212ec.png)
(法释[2005】5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4年11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五年六月十八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就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问题,制定本解释。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协议。
第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追认的,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第三条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低于订立合同时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确定的最低价的,应当认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条款无效。
当事人请求按照订立合同时的市场评估价格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应予支持;受让方不同意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补足,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责任。
第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因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准手续而不能交付土地,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第五条受让方经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当事人请求按照起诉时同种用途的土地出让金标准调整土地出让金的,应予支持。
第六条受让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出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第七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价款的协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0ae5a1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7.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发文字号】法释〔2005〕5号【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5.06.18【实施日期】2005.08.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法释[2005]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4年11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二00五年六月十八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4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就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问题,制定本解释。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协议。
第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追认的,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第三条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低于订立合同时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确定的最低价的,应当认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条款无效。
当事人请求按照订立合同时的市场评估价格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应予支持;受让方不同意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补足,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责任。
第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因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准手续而不能交付土地,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释[2005]5号
【发布日期】2005-06-18
【生效日期】2005-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5]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4年11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五年六月十八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就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问题,制定本解释。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
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协议。
第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追认的,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第三条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低于订立合同时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确定的最低价的,应当认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条款无效。
当事人请求按照订立合同时的市场评估价格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应予支持;受让方不同意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补足,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责任。
第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因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准手续而不能交付土地,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第五条受让方经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当事人请求按照起诉时同种用途的土地出让金标准调整土地出让金的,应予支持。
第六条受让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出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
第七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价款的协议。
第八条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与受让方订立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后,当事人一方以双方之间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第九条转让方未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证书与受让方订立合同转让土地使用权,起诉前转让方已经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证书或者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同意转让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第十条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就同一出让土地使用权订立数个转让合同,在转让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受让方均要求履行合同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已经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的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交付土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二)均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已先行合法占有投资开发土地的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三)均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又未合法占有投资开发土地,先行支付土地转让款的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交付土地和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四)合同均未履行,依法成立在先的合同受让方请求履行合同的,应予支持。
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权人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与受让方订立合同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但起诉前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第十二条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合同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起诉前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同意转让,并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的合同可以按照补偿性质的合同处理。
第十三条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合同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起诉前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决定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将该划拨土地使用权直接划拨给受让方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的合同可以按照补偿性质的合同处理。
三、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
第十四条本解释所称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提供出让土地使用权、资金等作为共同投资,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合作开发房地产为基本内容的协议。
第十五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当事人双方均不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但起诉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取得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或者已依法合作成立具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第十六条土地使用权人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与他人订立合同合作开发房地产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但起诉前已经办理批准手续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第十七条投资数额超出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约定,对增加的投资数额的承担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按照当事人的过错确定;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或者当事人的过错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投资比例确定;没有约定投资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第十八条房屋实际建筑面积少于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实际建筑面积的分配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按照当事人的过错确定;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或者当事人过错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第十九条在下列情形下,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当事人请求分配房地产项目利益的,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驳回起诉:
(一)依法需经批准的房地产建设项目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二)房地产建设项目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擅自变更建设工程规划。
因当事人隐瞒建设工程规划变更的事实所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
第二十条房屋实际建筑面积超出规划建筑面积,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当事人对超出部分的房屋分配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对增加的投资数额的承担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按照约定的投资比例确定;没有约定投资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违反规划开发建设的房屋,被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为违法建筑责令拆除,当事人对损失承担协商不成的,按照当事人过错确定责任;过错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投资比例确定责任;没有约定投资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责任。
第二十二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仅以投资数额确定利润分配比例,当事人未足额交纳出资的,按照当事人的实际投资比例分配利润。
第二十三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当事人要求将房屋预售款充抵投资参与利润分配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第二十五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分配固定数量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买卖合同。
第二十六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数额货币的,应当认定为借款合同。
第二十七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
只以租赁或者其他形式使用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租赁合同。
四、其它
第二十八条本解释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施行后受理的第一审案件适用本解释。
本解释施行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