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民歌乐理鉴赏教案
民歌乐理鉴赏教案教案标题:民歌乐理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民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掌握民歌的基本乐理知识,包括音高、节奏、调式等。
3. 培养学生对民歌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 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民歌的基本乐理知识,包括音高、节奏、调式等。
3. 民歌鉴赏实例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一段经典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民歌的特点,如歌词简单、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等。
知识讲解:1. 介绍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民歌的起源、发展和表现形式。
2. 讲解民歌的基本乐理知识,如音高的概念、节奏的基本单位、调式的种类等。
3. 通过示范演唱一首民歌,解释音高和节奏的应用。
实例分析:1. 选择一首经典的民歌,分析其音高、节奏和调式等乐理要素。
2.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 提问学生对于歌曲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观点。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乐谱填写音高和节奏。
2.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选取一首民歌进行合唱练习。
3. 鼓励学生尝试编创自己的民歌曲调,展示个人创造能力。
总结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民歌乐理知识和鉴赏技巧。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民歌音乐,拓展音乐鉴赏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3. 创造表达:评估学生在编创民歌曲调和合唱表演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音乐播放器和经典民歌音频。
2. 乐谱和练习题。
3. 学生小组合作演唱的民歌曲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民歌乐理知识,拓展音乐鉴赏的广度和深度。
2.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音乐会,提供更多的表演和展示机会。
3. 引导学生进行民歌创作,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在 民歌教学 中教 师的引导作用 是非常 重要 的。民歌与 通俗歌 曲或 者流行歌 曲不 同 , 其 中有着更 厚重 的文化意 味。 想要让 学生对于这些 内容 有更好 的领会 , 需要 教 师给予 学 生更 多有效 的引导与启发 。教师可 以通过背 景知识 的介绍 来 让学生在学习歌 曲的 同时也 进一 步 了解相 关 民族文 化 , 也 可 以 引发 学 生 来谈 谈 自 己 的感 受 或 者 体 会 。 民歌 教 学 中 需要 教师充分发挥 自己的主导 作用 , 只有这 样才 能够 让学
始我就利用多媒 体把学 生带 人 了秀丽 的广 西 , 这种 教学模 式极大地突破 了传 统 音乐 教 学在 时 间 、 空间、 地 域上 的限 制, 扩展 了教学容 量 , 激 发 了学 生的兴 趣 , 有利 于集 中学 生
的 注 意 力 。接 着 , 我 会 让 学 生 了解 歌 曲 的 背 景 知 识 , 我 给 大 家 讲 述 了关 于 这 首 歌 曲 的故 事 , 引 起 学 生 的 极 大 兴 趣 。 为
生在民歌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
绍相关 的音 乐背景 , 尤其是其后 的民族特色 以及文化 内涵 。
这 不仅 能够 深化 学 生 对 于 教 学 内 容 的认 知 , 也 能 够 很 好 的 培 养 与 引 发 学生 对 于教 学 内容 的兴 趣 。
圈
《 唱 山歌》 是 电影《 刘三姐》 当中的插曲。教学 内容涉 及 美丽的广西和刘三 姐 的故事 , 学 生非 常感兴 趣 。课 堂一 开
随着城市生活越来 越繁 复多 样 , 流 行 文 化 充 斥 在 学 生 的 生
了让学生更全面 了解 歌 曲的 民族地方 特 色 , 我 会进 一步 通 过播放影像资料 , 让学生感受 到生动 的音 乐形象 , 更好 地体 会 到 壮 族 音 乐 的风 格 特 色 。 抓 住 学 生 学 习 民歌 的 兴 趣 是 很
民歌篇教案
民歌篇教案《花飘四方》——民歌篇教学设计【教学班级】:高一班级【教学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通过倾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育同学对中国民歌的宠爱和爱好,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同学熟悉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制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关心同学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培育同学“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敬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1、喜爱倾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情愿探究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学问。
2、把握有关民歌的基本学问。
3、通过观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着重观赏广东民歌《对花》,同时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同学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预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茉莉花》——梁静茹师提问:大家熟识这首流行歌吗?喜爱吗?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一曲茉莉花,芳香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大事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在北京奥运会上,《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可见,民族音乐之于民族的重要性。
2、民歌是什么?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
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给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3、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习并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3. 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欣赏。
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初步认识,比如内容、表达方式等。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包括地域性、民族性、题材性等。
欣赏学习(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如《茉莉花》、《梁祝》、《采茶舞曲》等。
2. 欣赏过程中,教师介绍每首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分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中国民歌。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歌曲设计一段表演,可以是舞蹈、合唱或其他形式。
3. 小组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并给出建议。
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自己在欣赏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用笔记、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民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提问,对学习收获进行概括。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民歌创作,根据自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新的民歌曲目。
2. 学生可以选择乐器伴奏或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和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节课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回顾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认同。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首民歌:山西《走西口》、内蒙古《牧歌》、江苏《茉莉花》、四川《康定情歌》和广东《彩云追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难点:理解并把握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五首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2)钢琴伴奏,教师示范演唱五首民歌。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2)讲解各地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五首民歌的名称及地区。
(2)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3)各地民歌风格形成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五首民歌,录制视频。
(2)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写成书面报告。
2. 答案:(1)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书面报告在课后一周内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五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旋律、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各地民歌风格特点的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特色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多彩的民间音乐》,具体内容为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与分析。
主要包括北方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南方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 通过对民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各地民歌的剪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三首民歌。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体验民间音乐的韵味。
4.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三首民歌的背景、特点、音乐表现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跟随音乐演唱三首民歌,感受其音乐魅力。
7. 课堂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地区的民歌,促进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多彩的民间音乐2. 内容:山西民歌《走西口》江苏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康定情歌》3. 核心词汇:民间音乐、风格特点、音乐表现手法、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三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山西民歌《走西口》:朴实、豪放,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坚韧。
江苏民歌《茉莉花》:优美、抒情,展现了水乡人民的柔情蜜意。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热情、奔放,传递了川蜀人民的真挚感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拓展延伸。
民族音乐如何唱好歌曲教案
民族音乐如何唱好歌曲教案教案标题:发掘民族音乐魅力,培养学生优美歌曲演唱技巧教案目标:1. 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歌曲演唱技巧,包括正确的发声、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民族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2. 乐器(如吉他、琴等)3. 歌曲歌词和乐谱4. 音乐播放设备5. PPT或白板、黑板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民族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分享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魅力,鼓励学生表达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想法。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提前准备好歌曲歌词和乐谱。
2. 分发歌曲歌词和乐谱给学生,让他们先阅读歌词,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3. 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跟随歌曲歌词一起听,并鼓励他们跟唱。
三、歌曲分析与技巧讲解(15分钟)1. 利用PPT或白板,展示歌曲的结构和歌词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2. 分析歌曲的节奏、音高和情感表达等要素,讲解如何正确发声、把握节奏感和表达情感。
3.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重要音乐元素和演唱技巧,并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指导。
四、分组练习与合唱(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曲进行练习。
2. 鼓励学生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自由发挥,加入适当的动作或乐器伴奏等元素。
3. 每个小组轮流演唱自己选择的歌曲段落,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反馈。
4. 最后,全班合唱整首歌曲,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欣赏与总结(10分钟)1. 播放其他民族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的新认识和感受。
3.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歌曲演唱中的进步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其他民族歌曲,并进行演唱展示。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单元 二、 民歌(2)》教学设计
《民歌(2)》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特点。
2. 掌握民歌演唱技巧,如呼吸、发声、共鸣等。
3. 培养对民歌的欣赏能力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深入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掌握民歌的特殊演唱技巧,如运用丹田气、真假声转换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音频和视频素材。
2. 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图片和文字资料。
3. 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口琴、吉他等,便于学生实践演奏。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特点、分类以及演唱技巧,能够独立演唱两首民歌,并且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播放一首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民歌起源和特点介绍:通过PPT展示民歌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3. 民歌分类介绍:根据地域、民族、语言等因素,介绍民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特点。
4. 演唱技巧讲解:讲解民歌的演唱技巧,包括气息控制、声音位置、音色控制等,让学生掌握演唱民歌的基本技巧。
5. 歌曲学习:通过播放录音或者教师示范,让学生学习两首民歌,并尝试跟唱。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音准等问题。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和演唱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7. 创作民歌:教师提供简单的音乐素材和歌词,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完善作品。
8.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特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民歌的魅力。
9.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所学民歌,尝试独立演唱,并且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生活中。
民歌篇教案,让孩子们的歌喉飞扬起来
民歌篇教案,让孩子们的歌喉飞扬起来民歌篇教案:让孩子们的歌喉飞扬起来一、引言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实践性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歌所具有的音乐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孩子教育方面,民歌音乐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
本文档将介绍如何利用民歌教育孩子,并让孩子们的歌喉飞扬起来,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民歌教育方法1. 歌曲的选取在选取民歌时,应考虑到孩子们年龄、性格、人群特征等因素。
民歌的选取可以结合节日、功课等特定情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民歌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比如,可以选择适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民歌,以激发孩子们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同时,也可结合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来设计适合其学习年龄段和能力的民歌。
2. 歌曲的演唱在演唱民歌时,应强调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
特别是对于较难的民歌,如调子特别高或低的歌曲,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演唱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发声、呼吸、音准、韵律等方面的技巧,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表现力,充分展现每一首民歌的独特魅力。
3. 歌曲的理解民歌宣扬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情感,孩子们在学习时应认真了解其中的歌词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可以通过歌词背诵、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民歌文化,并深入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思想和理念。
三、民歌教育实践1. 歌嗓培养歌嗓是民歌演唱的核心部分,培养孩子们的歌嗓,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1) 热身唱法:这是开嗓的传统方法。
可以让孩子们先了解并掌握喉部保护的方法,培养咬合、吐字、音高等方面的技巧。
(2) 发声练习: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采用口形、音节、倍音等发声练习方式来进行歌嗓的培养。
(3) 音乐游戏:结合游戏环节,寓教于乐,如通过猜谜、拼音等形式来让孩子们学习发音、节奏等方面的技巧。
《民歌》教案范文
《民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民歌,掌握《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掌握演唱《民歌》的技巧和表情。
三、教学难点1.歌曲的整体表演和合唱。
2.鼓励学生表现个人风采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民歌《民歌》2.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背景和重要性二、歌曲欣赏(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教师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歌词,感受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跟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三、歌曲学唱(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各个部分,包括歌词和曲调。
2.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读。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音准和节奏。
四、团队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乐器和合唱部分。
2.教师适时提醒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3.小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五、整体表演(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整体表演《民歌》,包括歌唱和乐器演奏。
2.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表演,并注意团队的整体协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表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总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总结《民歌》的特点和意义。
2.学生回答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完善表演技巧和表情。
2.学生体验其他民歌,并写下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欣赏、合作和表演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歌》。
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才艺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然而,本节课缺乏具体的活动设计,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活动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感受民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3. 增进幼儿对我国民间文化的了解,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民歌课件、音响设备、歌谱、图片等。
2. 环境布置:挂上与民歌相关的图片,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首幼儿熟悉的民歌,引导幼儿感受民歌的音乐风格。
2. 欣赏: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让幼儿认真倾听,感受民歌的特点。
3. 学习: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民歌,注意指导幼儿的音准和节奏。
4. 讨论:教师组织幼儿交流对民歌的感受,引导幼儿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意义。
5. 展示:幼儿分组演唱民歌,展示学习成果。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家长带领幼儿搜集更多关于民歌的资料,增进幼儿对民间文化的了解。
2. 环境创设:教师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创作与民歌相关的艺术作品,如剪纸、绘画等。
3. 音乐游戏:教师设计民歌主题的音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民歌的乐趣。
五、活动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表现能力。
2. 家长反馈: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民歌的关注和兴趣。
3. 幼儿自评: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六、活动内容1. 欣赏民歌《小放牛》:让幼儿感受这首民歌欢快的节奏和轻松的氛围。
2. 学唱民歌《小放牛》:指导幼儿学会这首民歌的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开展“放牛”主题的户外游戏: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体验放牛的乐趣。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感受民歌《小放牛》的音乐特点,学会这首民歌的歌词。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掌握民歌的节奏和音准,提高合唱能力。
八、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播放一首幼儿熟悉的民歌,引导幼儿感受民歌的音乐风格。
2. 欣赏:教师播放民歌《小放牛》,让幼儿认真倾听,感受民歌的特点。
3. 学唱: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民歌《小放牛》,注意指导幼儿的音准和节奏。
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摘要:民歌,人民之歌。
民歌在中国音乐上有着重要地位。
民歌加入小学音乐教材能够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提升小学生对民歌的认识,让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了解民歌感民族之声并且做好交流做好延伸悟民歌之魅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作为老师要先要了解到民歌的最闪亮的“点”,更能提起学生兴趣。
关键词:中华文化;师生互动;民歌之魅引言:民歌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能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教师通过在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民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水平,还可激发创作力提升人文素养。
一、小学课堂民歌教学的基本思路(一)清楚民歌的背后的文化内涵民歌最能体现人民的情感。
民歌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时的情感表现,让人听得有种无处不在的亲切感。
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能了解历史和人文精神。
所以说,教师再开展民歌教学时先让学生们对于民歌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以后教学工作完美开展做好准备。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金孔雀轻轻地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要先了解到这是一首傣族民谣,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傣族民族风情的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先在视觉上对其有所了解感受民族之美;通过展示孔雀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歌曲动作特点。
学生更易提起兴趣,教师教学效率也得到提升。
1.欣赏民歌蕴含的情感我们要了解一首歌曲的美是要通过耳朵完成的,小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利用好机会欣赏民歌,感受它的美感和其中蕴含的情感,这可使学生融入歌曲其中,提升歌曲鉴赏能力,各方面能力发展。
教师选择优秀的民歌后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动画,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民族歌曲。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金孔雀轻轻地跳》中,学生了解到了这首歌的文化背景和动作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学生更投入歌舞之中,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氛围之下,情感都可以与作曲者共鸣,促进理解。
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小学民歌的影响和开展
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小学民歌的影响和开展民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符号,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民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加强小学民歌的影响和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小学民歌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理解小学教育是学生人生道德、智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理解方面有着特别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情境教学等方式将民歌与学生的生活、成长、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情境中感受民歌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歌歌唱、舞蹈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民歌的故事、背景、意义等方式,让学生对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为学生讲解民歌的起源及演唱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理解。
二、丰富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创作民歌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在加强小学民歌的影响和开展中,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创作民歌,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亲身体验民歌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民歌的创作技巧、教授简单的音乐知识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民歌创作。
在音乐课和语文课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创作民歌的作业,通过写歌词,编曲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学校还可以组织民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己的创作才华。
三、加强小学民歌的演唱和表演民歌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它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演绎。
在加强小学民歌的影响和开展中,加强民歌的演唱和表演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每周一次的音乐课或艺术课,专门进行民歌的歌唱和表演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民歌演唱比赛、校园音乐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表演的舞台。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的第一节《中国民歌》。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涉及的章节有:民歌的界定、民歌的流传与演变、民歌的题材与形式、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使学生掌握民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特色的区分与理解。
教学重点: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歌?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
(2)讲解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小河淌水》,分析其音乐特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其他民歌,然后进行分享。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感受民歌的魅力。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界定、特点及各地区民歌的特色。
7. 课堂延伸(5分钟)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相关民歌表演视频,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2)各地区民歌特色及代表作品(3)民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所在地区的特色。
2. 答案示例:(1)歌曲:《康定情歌》(2)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表现了川西高原的壮美景色。
(3)地区特色:四川民歌,以高亢激昂、旋律优美为特点。
民歌(二)-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民歌(二)-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的定义,了解其中的特点和传统。
2.掌握民歌的唱法和节奏。
3.学会欣赏民歌,发掘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内容
1.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民歌唱法和节奏
3.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节: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1.引入课程,介绍本课程要学习的主题 - 民歌。
2.谈论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它们的情感和意境,以及民间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3.聆听并讨论多个民歌作品的演唱,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歌的特点。
第二节:民歌唱法和节奏
1.描述民歌的唱法和节奏,包括调声的技巧、不同部分之间的差异和情绪的表达。
2.模仿和练习民歌的唱法和节奏,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
第三节: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1.聆听并分析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情感、意境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思考。
2.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同一首歌曲的多种不同诠释方式,以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对这些歌曲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评估和拓展
1.学生可以进行其他民间音乐的研究和探究,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深层次意义。
2.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民歌,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以锻炼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总结
本节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定义、特点和传统,掌握了民歌唱法和节奏,并学会了欣赏和分析民歌作品。
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的背景和意义。
《走进江南》音乐教学案例分析——“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进 南音 教 案 分 走 江 》乐 学 例 析
— —
“ 抓住 民歌特点, 激活民歌教学”
口 邵 萍
有幸 观摩 了全 国特 级 音乐 教 4 、有感情地演唱整首歌。 师 王平 老师 的一节 音乐课 ,感 受 5 、欣赏 这 首歌 曲 ( 放音 乐 、 颇深 。这节课 以 “ 抓住 民歌特点 , 出示 歌 词) 。 激 活 民 歌 教 学 ” 的理 念 来 进 行 教 6 、跟着音乐 唱一次 ,老师 指 学 , 围绕 民歌 教 学 ,从 民 歌 的 地 挥 。
一
、
1 、老师弹奏 《 茉莉花》 ,学生 师 : 我 们 江 苏 的 民 歌 实在 是 用 “ “ l U 音P - 唱,老师再范唱。 太 多 了,今 天我们 再 来 学一 首 江 2 、学生 唱歌词 :老师讲解气 浙地 区民歌 《 根芦 柴花》 拔 ,歌 曲 息方法并示范 , 中透 着 山野 气 息 ,下 面就让 我们 3 、请 两位学生分别 唱并对 比 来欣 赏这首歌 曲。 ( 放音 乐 、 出 评价 。 示 歌词) 仔 细听老 师介 绍 ,欣 赏
谈 一谈 你 所 了解 的江 南 。 2、老 师范 唱 。 师 :请 同 学 们 仔 细 听 老 师 的 学生一起吟诵诗歌 《 忆江南》 : 演 唱 , 注 意 歌 词 有 什 么 特 点 ?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 日 出江 花 ( 出示 江浙 方 言) 红 似火 ,春来 江水绿 如蓝 ,能 不 3、唱歌 词 忆 江南 ?再揭示课 题—— “ 走进 江 ( ) 朗读 歌 词 。 1 南 ” 。 ( 2) 分析 衬 词 的作 用 。 师 :今 天 我 们 进 行 了 一 次 愉 师 :同 学们有 没有 发现 这 首 快 的 江 南之 行 ,在 回忆 “ 莉 花 ” 茉 歌 曲跟 以前我们 所 学的歌 曲有 点 的 芬 芳 中 结 束 我 们 的 课 , 同 学 们 不一 样 ,它 的歌 词 中括 号特 别 多 , 下 课 !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 些是什么意思? 案例 分 析 师 :原 来 括 号 里 的 叫 衬 词 , 四年 级 的学生 主要 是 以培 养 这 在 民歌 里 面 经 常 出现 的 ,在 演 音 乐表 现力 、提高 音乐 素养 、丰 唱 时不要 唱 的太响 。 ( 分乐 句来 富音乐 理论 知识为 主 ,尤其 具有 学 唱 歌词 ) 鲜 明个性的民歌教学 ,更是担负起 师 :下 面就请 同学们跟 着钢 了启蒙学生 民族意识 、民族文化和 琴 一 句 一 句地 学 唱 歌 词 。 ( 出 民族 向心力 的历 史责 任 。因此 在 找 难点 ,解决难点) 具 体 的教学 实践 中 ,王老 师从 民 师 :老 师发 现 同 学们有 几 个 歌 的三个 主要特点 :地域性 、方言 地 方 唱 的不 是很 好 。 ( 出) 指 性 、非语意性 ( 即衬词)三方 面进 师 :这 种 一 字 多 音 的 地 方 同 行 了深入 的研 究 ,使 民歌教 学成 学们 唱 的不 是很 好 。 为学 生 最 喜欢 的 音乐 学 习部 分 。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威海市望岛小学宋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材编写中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比例。
我国具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更是无比丰富。
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教授我国民间音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民间音乐种类多样,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音乐色彩鲜明。
本篇文章仅想就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歌的教学,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在现行音乐教材中,选用的民歌数量已有所增加,但限于篇幅,只能对少数作品进行介绍。
为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民歌教学,传播民族文化以及使用更多的课外材料,就此问题进行些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民歌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授学生民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是通过激发,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就民歌学习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民歌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歌种类和数量极其丰富。
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选择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民歌,尤其需要强调民歌的地方风格性。
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性,当今中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流行文化,只有让他们感觉到强烈的民族意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
所以,我建议教师选择能够代表一个地区音乐风格,具有明显音乐和民族特色的民歌作为补充教学,而不选择改编作品或具有民歌风格的原创作品。
2、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内容的民歌民歌自古以后,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中,民歌中积淀、流传了许多民俗内容、文化内容和历史内容。
选择适合的民歌进行教学就势必要注重民歌的内容,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为目的需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场景内容的民歌。
比如: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民歌、表现历史故事的民歌等。
通过诙谐、幽默,富有民俗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接触与他们生活具有时空感和距离感的音乐,会形成一种遥望美。
而趣味性较强的民歌内容将激化他们对遥望美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民歌及民俗文化的探寻与热爱。
抓住民歌特点,演绎精彩课堂
抓住民歌特点,演绎精彩课堂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充分抓住民歌的特点,以提高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深入分析民歌的文化传承、情感表达和地域特色等意义,以及采用、运用现代科技、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引入多元思维元素等路径,可以使音乐教育更富有活力、更具吸引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歌特点,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教学路径小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感和综合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民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抓住民歌的特点,对于提高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抓住民歌特点,演绎精彩课堂——提高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有效性的意义1、继承文化传统小学音乐教育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民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学习和演唱民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价值观念、历史故事和地域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2、培养审美情感民歌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教学民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民歌,能够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学会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共鸣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交情感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3、促进综合素养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音乐技能的过程,还涉及到综合素养的培养。
民歌教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演、情感表达等多种技能。
学生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歌词、音调、节奏等知识,培养记忆力和协调性。
同时,他们还要学会与他人协作合唱,表现出舞台表演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这种多维度的综合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和社交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抓住民歌特点,演绎精彩课堂——提高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有效性的路径1、积极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带来了许多创新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五年级《杨柳青》教学案例分析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围绕民歌教学,阐述在民歌教学中从民歌的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歌衬词等特点上入手,加之引导——发现、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宝贵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案例实录:
教学引导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1、进入课堂,师向生问好2、练声2/4
1=C-E 二、导入新课1、老师用《茉莉花》来导入(师二胡独奏)师:今天老师想用二胡演奏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2、导入新课《杨柳青》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扬州地区的民歌《杨柳青》,曲中描写了扬州优美的景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
(放音乐、出示歌词)三、新课教学1、歌谱学唱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扬州方言)3、唱歌词(1)朗读歌词(2)分析衬词的作用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的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的太响。
(分乐句来学唱歌词)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
(找出难点,解决难点)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
(指出)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的不是很好,老师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怎样才能把它唱好,就是在它的后面加上“啊、哎”。
(贴上字)(5)完整演唱歌曲(6)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的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老师来分配各自演唱的乐句)(贴男女声标志)师:刚才同学演唱的很好,配
合得也很默契,但是老师觉得在速度、情绪方面还表现得不够,下面让我们把速度加快、情绪欢快地再来演唱一遍。
四、表演歌曲1、分组编排师:今天班上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为了欢迎他们的到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表演一个节目送给客人老师,同学们说好不好啊?师:我们就来表演这首《杨柳青》,老师准备好了许多打击乐器,请同学们分组来完成。
(开始进行分配编排,由老师负责)2、表演歌曲老师来弹钢琴,和学生一起来个大合奏。
五、小结师:今天我们的节目表演的很成功,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家自己去学唱第二段歌词,下节课老师来检查哪一位同学自学的最好。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生向师问好跟琴发声练习、气息流畅仔细听老师的演奏说说这是什么曲子,是哪里的?一起讨论出江苏民歌《码头调》、《拔根芦柴花》……仔细听老师介绍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再来演唱歌曲答:“好”学生分组,一部分同学来用打击乐器伴奏;一部分同学则分男女声演唱;表演开始,第一遍全体齐唱;第二遍分部进行,一部分同学男女声演唱,一部分同学来伴奏;回家完成。
二、案例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这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
由于我对小学音乐学科中的,民歌教学部分有了如上的认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
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
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一、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
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
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要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不能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
在《杨柳青》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我又用二胡(我的专长)给学生演奏了一曲《茉莉花》,让学生在二胡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认识了二胡及它的一些基本构造、音色及演奏方式,让学生在我的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
二、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蒂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
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
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
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我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
在《杨柳青》教学中,我的导入就是:“谁能说出一句与扬州有关的古诗?”学生立刻答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你们去过扬州吗?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扬州?”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
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扬州已不再陌生,我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杨柳青》衬托下的扬州景色,边介绍扬州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三、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
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
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吴江方言与扬州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吴江方言演唱《杨柳青》,我用扬州方言演唱《太湖美》。
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
学生对我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
尽管学生用吴江方言唱出了一点《杨柳青》,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
同样我用扬州方言演唱出来的《太湖美》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
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
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
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四、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即是民歌的另一的特点非语意性。
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
课上我让他们找《杨柳青》中情绪高涨的地方。
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杨柳青》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
在这时,我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用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七搭七哪嘣啊呢,杨柳石子松啊呢,就是石子松,不,不,是杨柳松。
”“哈,哈……”课堂里响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好象什么意思都不表达。
”答问题的同学终于在同学的笑声中悟到了什么。
“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我并不放过她。
“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我又提供给他们两首与《杨柳青》有共同特点的歌曲《包愣调》和《崔咚崔》,让他们巩固自己的认识。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这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秘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的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
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
在《杨柳青》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俏丽、娇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
这一观点已被许多“立足民族振兴,融合世界”的有识之士形成共识。
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
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盛衰。
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