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

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

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

(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自然景观描绘。
-生字词汇掌握: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天门”、“中断”、“楚江”等,并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韵律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其次,关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对生字词的讲解和运用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词汇运用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环节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天门山》的内容和诗歌描绘自然美的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诗歌的奥妙。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天门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诗句时,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深层含义,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山河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之美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如“天门、中断、楚江、碧水”等,并能熟练运用;
(2)理解《望天门山》诗句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4)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举例解释:
(1)通过学习生字词,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词汇,提高语文素养;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自信心。
最后,课堂总结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自主回顾所学内容,并提出疑问。这种方式有助于巩固知识点,也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学生的疑问未能得到充分解答。针对这一问题,我会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提问。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意境、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天门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诗教学的魅力和挑战。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于诗人的创作背景,对诗句的意境美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并欣赏古诗的美,确实是一大挑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意境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第六单元三首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能识别本课中的7个生词,并写出“段、楚、古、范”等13个单词。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困难: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一、看图片,揭示主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看了天门山的照片,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感受。

许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如此美丽的风景,所以他写了一首诗《望天门山》。

5.现在请阅读主题——王天门山(教师黑板写作主题)2。

首先阅读古诗词并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在全班、小组和反馈中一起阅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请自由阅读并标出你不懂的单词。

(老师把诗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首先让学生逐句解释,然后引导整首诗一起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验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命名反馈: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首诗,一幅画)3。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

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

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教学反思参考2)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参考2)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

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14篇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14篇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优秀14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篇一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

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借助解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预习内容设计: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解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

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到。

回:回旋。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单独。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爱游山玩水吗?(生激情高昂的说太爱爬山了)都去过哪些山?(指生说:泰山,梁山,赤眉山,黄山,五莲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指生介绍李白,然后出示资料。

3.他还去过一座山,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介绍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出示资料。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解题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反思第【1】篇〗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

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

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

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

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

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

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反思第【2】篇〗《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

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

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

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

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状态分析: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

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体会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的汹涌,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抓住,“中断、回”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雄伟的天门山中断了?为什么了汹涌的楚江东西向东留到这却要改变方向?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读中进一步体会山河的壮美。

紧接着,我抓住两岸青山相对出引导学生理解,当雄伟的天门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时,两岸的青山不见踪影,因为被天门山挡住了,当船往下行驶,天门山慢慢的往后移,这时,被遮挡住的青山相对而出,又是另一番美景,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当听到这个答案时,我失落的心情慢慢好转,有人可以说出,只是他不敢说。

想象说话在我们班上一直不怎么擅长,这可能和平时训练较少有关,今后要多加练习。

)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

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整堂课下来,除了想象说话那一个环节,其他都比较顺利,我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诗意,而是抓关键词让同学们跟随礼拜欣赏美景,体会李白赏景的心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古诗教学完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将此诗写下呢?江馨怡说,因为他自豪?为什么自豪?因为他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别人没有看到。

我抓住这一答案引导学生:他自豪是不仅仅是因为他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美景,而是他为我们祖国拥有这样的大好山河感到自豪,虽然我们不能亲自到天门山去游玩,但李白希望我们通过他的诗,感受天门山的雄伟,楚江的汹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