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2018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完整版公开课精品ppt

2018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完整版公开课精品ppt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三面环山。湖中有孤
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 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苏轼(1037—1101)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所作,
人称“ 诗仙 ”,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早发白帝城 》
《 望庐山瀑布 》 。
2.诗中通过 断 、 开 、流 、回 、 出 、来 六
个动词,让我们看到了 天门山 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中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 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 流 开 、 写出了水 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 和山的颜色美。 青 碧
孤帆一片日边来。
记忆小贴士
加一加
子 + 瓜 = 孤 巾 + 凡 = 帆
继 - 纟 + 斤= 断 定 - 宀 + 林= 楚
换一换
我会读:
天门 碧水
中断 至此
楚江 孤帆
读好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因山中有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duàn
中断 断开 打断
天门中断楚江开
chǔ
楚江 清楚 楚国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公开课教案

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时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板书:赠刘景文)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2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6.金色的草地教学目标: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教学目标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关系?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

”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

“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反思一: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赠刘景文》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2018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公开课教案

2018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公开课教案

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时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花荷叶图菊花图橙黄橘绿图。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为:《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具体内容如下: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018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三首

2018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三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深秋时节 的山林。
石头小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生,产生,生出。指 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
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在白云飘浮的地方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因为。
被秋霜打 过的枫叶。
4 古诗三首
山 行
[ ]
唐 杜 牧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山 行
tánɡ mù hán jìnɡ xiè
状元成才路
[唐]杜牧
状元成才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Biblioteka 叶红于二月花。状元成才路shuānɡ
状元成才路
向山的远 处伸展。
倾斜,这里 有曲折不直 的意思。
第二句诗中的“客”指的是谁? 诗人。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处异乡。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
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
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个
孤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
景,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
又会想到什么呢?
蟋蟀,俗称 料想,猜想。 蛐蛐。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用细长的东 西拨弄。
荷尽 菊残 橙黄橘绿
《赠刘景文》这首诗抓住了秋季的哪 些景色进行描写?
荷尽 菊残 橙黄橘绿
这首诗突出了秋季的什么特点?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
“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
状元成才路
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朋友的敬佩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018秋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及课文内容

2018秋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及课文内容

2018秋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及课文内容目录-----------------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花的学校》课文原文《不懂就要问》课文原文《所见》原文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原文《秋天的雨》课文原文《听听,秋的声音》课文原文第三单元《去年的树》课文原文《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文原文《一块奶酪》课文原文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原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文原文《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搭船的鸟》课文原文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课文原文《17.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原文《海滨小城》课文原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原文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课文原文《父亲、树林和鸟》课文原文《带刺的朋友》课文原文第八单元《司马光》课文原文《掌声》课文原文《灰雀》课文原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课文原文-----------------课文原文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2.花的学校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一、复习导入,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说?(背)《: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时,我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师说出诗人名字并板书——叶绍翁,边板书边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然后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你了解叶绍翁多少?学生汇报: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他擅长写景抒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提示,生逐字逐词逐句理解2.下面让学生结合插图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我问学生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因为提前布置让他们预习过,查找过,这时只是交流)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提出的办法进行学习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再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然后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精品课件 (8)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精品课件  (8)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夜很深的时候,他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他料想是 孩子们在捉蟋蟀。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
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思念和回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探tàn (探望)(探访)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tiāo(挑水)(挑选)
挑 tiǎo(挑战)
促cù (促进)(促使) 捉zhuō (捉拿)
(捉弄)
深shēn(深夜)(深度)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第二课时课件(2018教育部审定)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第二课时课件(2018教育部审定)

山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 径斜,白云|生 处|有人家。停 车|坐爱|枫林
我觉得( )小 朋友读得好,因为 ( )。
学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这首诗的 意思是: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 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 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欣赏这 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枫叶比那 二月的花还要红。
画一幅《山行》图: 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画 进图里。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 )。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
户人家。
房子 —人家
白云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 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 方( )。
霜叶红于二月
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 月的花还要红。
y ú
古诗两 首
• 山行
杜牧
山行
在山林中行走。 杜 jì n xi 牧 g é
远上寒山石径 斜,白云生处 fēn g 有人家。停车 y ú 坐爱枫林晚,
xí ng 行 行走 hᾴng 银 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石头小 路。
小 路 | 径 山 —远 山
jì n xi g é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停车坐爱枫晚
fēn g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 丽的风景。
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风
景,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 花还要红。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
径斜,
白云|生处|有 人家。
这首诗写的是( 秋 ),诗 人杜牧( )这个季节。我 天 喜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是从 欢 (二月花。 )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 (朗读)

2018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2018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我会写
jūn 君(君子)
sòng 送(送别)
tiǎo 挑(挑战)
多音字
tiǎo(挑战) 挑
tiāo(挑选)
串句记忆: 奶奶挑(tiǎo)起门帘,走到院子里的小桌旁挑(tiāo)拣起黄豆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
花的花枝还傲霜凌寒。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 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整体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 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前两句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 一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表现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结语
谢谢大家!
叶绍(shào)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 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 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jìng xié zèng liú
cán
石 径 斜 赠 刘景文 残(残疾)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节,勉励友人珍惜大 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莫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测试 新人教版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测试 新人教版

《望天门山》基础练习1.看拼音写词duàn chǔ zhì ci ɡū fān中 ( ) ( )江 ( ) ( )2.解释诗句中的词语(1)中断:(2)楚江:(3)开:(4)至此:(5)回:(6)出:突出,出现。

(7)日边:天边。

3.《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参考答案1.中 ( 断 ) (楚 )江 (至此 ) (孤帆 )2.(1)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2)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开:劈开,断开。

(4)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5)回:回漩,回转。

(6)出:突出,出现。

(7)日边:天边。

3.李白“诗仙”《望天门山》提高练习1.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2.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参考答案1.(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2.(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培优练习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多少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呢?参考答案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教案(2018年最新改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教案(2018年最新改版)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óu
ào
jūn
犹(犹如) 傲(骄傲) 君(君子)
chéng

橙(橙黄) 橘(橘子)
hán
寒(寒冷)
xié
斜(斜线)
zèng
赠(赠送)ຫໍສະໝຸດ jìng径(山径)
shuāng
霜(霜叶)
liú
刘(刘海儿)
gài
盖(盖子)
cán
残(残疾)
chéng
橙(橙黄)

菊(菊花)
jūn
君(君子)
sòng
tiǎo
送(送别) 挑(挑战)
叶绍(shào)翁,字嗣(sì)宗, 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 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 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 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 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jìng xié zèng liú
cán
石径 斜
赠 刘景文 残(残疾)
杜牧(mù)(803—约852),字牧之,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tánɡ)代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作品在晚唐成就 很高。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 诗豪放、旷达、俊逸。诗文收录在《樊川 文集》中。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 赋》等。
苏(sū)轼(shì)(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sònɡ)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大文豪,世称“三苏”。其诗词清新 豪放,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上 独具一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 诗人的敬佩、赞美之情。
秋天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美丽景象。橙子的金黄、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 色点缀得色彩鲜明、富有生气,而少了秋天万物凋零的悲凉之感。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 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节, 勉励友人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莫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tiǎo(挑战)

tiāo(挑选)
串句记忆: 奶奶挑(tiǎo)起门帘,走到院子里的小桌旁挑(tiāo)拣起黄豆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译文】 秋天,登上深山,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缭绕
4 古诗三首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 com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激发和培养 学习古诗的兴趣。(重难点) 4.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感情。(重点)
整体赏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 的凄凉之感。“萧萧”的风声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 客的孤寂情怀。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念故乡的莼(chún) 菜羹和鲈(lú)鱼脍(kuài),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 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 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 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 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暗夜 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 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 借景物传达一片思乡之情。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的深山之间,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诗人之所 以禁不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 叶,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艳。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白云、人家、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次,有的 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两句为后两句描绘背景、 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后两句才是画面的中心。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因果关系。为什么“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霜叶红 于二月花”。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比江南二 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
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凌寒。一年中最好 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 青绿的时节。
整体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宋哲宗 元祐五年(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托物言志,意境 高远。 前两句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 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表现了诗人的广阔 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夜书:晚上写。 萧萧:风声。 客:漂泊在外的人。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
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 乡。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山行》通过描写深秋山中枫林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 情。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尽:达到极端,这里指凋谢。 无:没有。 擎雨盖:遮雨的盖子,这里指荷叶。 残:残败、枯萎。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