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复制 - 复制

合集下载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②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①政治保证:中共成为执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重要依据:土改完成后,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党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在个别老解放区推广农业互助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④有利的国际形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支援中国建设;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朝鲜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⑴从世界历史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①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⑵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完整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6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3)

56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C D D A B B D C C B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A C ABC A A B C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C AD B B B B A C D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A DBCD C D B C C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B D B A AC B B B B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B B A D BCD A D D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A A C AB B AC C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它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2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分)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1、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有人认为“改早了”,有人认为“改错了”。

请分析这种错误观点,并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我们党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后而提出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

因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也就是说,它具有历史必然性。

①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

但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

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解决的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2、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本章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浅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

浅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

浅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摘要: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对当年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

关键词:三大改造一分为二改革开放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他们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尽管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改造的尾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头,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互抵消,做了无用功。

但是更深层次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权利,清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也是社会主义改革能顺利发展的前提之一;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是简单的走回头路,而是党在经历了曲折路线后坚定的新方向。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过程和组成部分。

它于1953年党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被完整系统地提出: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过程。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由于剥削阶级维护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旧社会中自发产生和发展,只有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以后,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两种基本类型:劳动者的私有制和非劳动者的私有制。

两者在性质上不同,因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也不一样。

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

它们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剥夺来的,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无产阶级国家在原则上完全可以采取无代价没收的办法,把它收归国有。

但是,为了减少资产阶级的抗拒和破坏,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最好能用赎买的办法把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转归公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列宁曾提出要对接受国家资本主义的资本家进行赎买,但是由于俄国的资本家拒不接受任何妥协,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在中国,资产阶级当中的一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反对革命,对他们只能采取直接没收的办法。

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仍然具有两面性,即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基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有可能不采取没收的办法,而是通过赎买把他们的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

同时,对民族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政策,把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教育他们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使他们由剥削者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中的地位不亚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再限于经营权的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来,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家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是人民对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与经济和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全国的党和人民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这一矛盾,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大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领导的伟大的新革命。

自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理论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认识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突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开放方式。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不论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就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成就。

当然也有教训,就是那时候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达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模式的某些影响,以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唯一的公有制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它改变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旧机制体制进行的根本性改革。

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其重要性不亚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作为标志,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再局限于经营权的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

其主流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了。

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建设先进工业国家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人。

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一矛盾,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公正的力量,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不相容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区别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也进行的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的提出,则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就国内而言,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政治、经济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就国际而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我们只能选择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联系1、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能顺利发展的前提之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同时,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权利,清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也是社会主义改革能顺利发展的前提之一。

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精讲30题(二)

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精讲30题(二)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确立 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概括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揭示了中国的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显示了鲜 明的“中国特色”; (2)在政治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等,都直接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践发展而来;
思考角度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三座大山及其所代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上 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和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为主体的新的生产关
第6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思考角度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 「答案要点」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 发展阶段。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决不能建立资产阶级专 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 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新民主主 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必不可 少的中介和桥梁,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 思考角度二 请分析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依据 「答案要点」 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由当时各种国内外客观因素决定的。主要是: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1、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有人认为“改早了”,有人认为“改错了”。

请分析这种错误观点,并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我们党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后而提出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

因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也就是说,它具有历史必然性。

①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

但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

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解决的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社会主义改造_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_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不论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每个当代大学生都应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给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和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和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和意义摘要: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1.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3.合作社经济的兴起4.私营工商业的困难5.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飞跃3.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4.巩固国家政权5.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基础正文: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改造过程的原因和意义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在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在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中。

经过几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国营企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国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另外,合作社经济的兴起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合作社经济的兴起,为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面临严重的困难。

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必然选择。

最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也促使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当时,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对立日益加剧。

我国需要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改造过程,我国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制度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飞跃。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1、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有人认为“改早了” ,有人认为“改错了”。

请分析这种错误观点,并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我们党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后而提出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

因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也就是说,它具有历史必然性。

①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

但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

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解决的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复制 - 复制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复制 - 复制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资方红利、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步,从1965年起,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

(2)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群众路线。

(3)共产党要接受①党的内部监督②群众的监督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

(小平8大)(4)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标准:懂马列;为人谋利益;团结人;商量;自我批评(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①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②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③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④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⑤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07年新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注意多选)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建国后_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后_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今天我们讲的是建国以后,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首先要先看两个材料,幻灯片1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由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后的中国是多么么的落后,于是就有了三大改造的出现,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三大改造:幻灯片2如图所示,就是,三大改造的方向,行业,形式,政策,最终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其实,它的实质就是: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幻灯片3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要对当时的现状进行了解。

●首先,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社会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具体讲义,鉴于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实际状况,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便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由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革命的目的和结果绝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经过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但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这个社会将不断地向着社会主义方向转化。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幻灯片4当时的现状,第二张幻灯片,●其次,当时的发展条件推动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近代中国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是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客观物质基础。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A. 新民主主义社会B. 社会主义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D.十一届三中全会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 国营经济B. 个体经济C.合作社经济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5、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7、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8、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A.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B.完全社会主义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新民主主义性质9、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A.定息B.和平赎买C.公私合营D.四马分肥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A.利用、团结、教育B.利用、团结、改造C.利用、限制、批评D.利用、限制、改造二、多项选择题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之间激烈矛盾斗争的根本解决。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行以社会主义工业会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全面展开而实际也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

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我国实际,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资方红利、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步,从1965年起,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

(2)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群众路线。

(3)共产党要接受①党的内部监督②群众的监督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

(小平8大)(4)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标准:懂马列;为人谋利益;团结人;商量;自我批评(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①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②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③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④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⑤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07年新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注意多选)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及其意义(1)内容:①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③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种关系。

④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⑤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意义:①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虽然犯过错误,但也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②这些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方针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大把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确定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①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

③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④1962 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3)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①毛泽东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地方的机动权;②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③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4)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3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重要)(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有: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核心);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③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一方针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

①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②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其中包括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

这个方针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提出。

(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主要有:①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②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③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PS: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三大制度)多选把握(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涵义是: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②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其他风格和学派。

③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的具体涵义是:①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②对待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5)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②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4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1)中印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贡献:①提供指导原则;②指明解决争端途径;③维护利益;④促进发展;⑤推动新秩序。

(2)三个世界:美、苏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第7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与要求★★(1)内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最早反对教条主义,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包含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基本要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②本质要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③必须解放思想。

④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环节。

⑤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

(3)意义: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方面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②它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2.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注意: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不能混淆)(1)群众路线内涵: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方面。

(2)基本要求: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3)意义:①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②它是党领导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就会一事无成。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1)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十二大党章规定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第一次飞跃(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强调毛泽东思想丢不得,否则犯错误。

(3)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