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

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合议即成,举国争商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在哪次战争之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说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和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3.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中朝制度 B.刺史制度 C.郡国并行制度 D.行省制度5.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6.辛亥革命爆发后,光复各省迫于内外压力,采用联邦制自下而上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各省在用人、行政、理财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各省的军政财等大权都掌握在都督手种,各省对于临时政府要求的财政帮助亦不予支持。

人民版必修一高中历史专题1-3总练习

人民版必修一高中历史专题1-3总练习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晚清诗人张维屏有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该诗记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2、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A.赔款B.割地C.开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3、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遵义会议4、卢沟桥的炮火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5、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标志是A.五四运动爆发B.红军长征的胜利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香港回归6、“中朝”和“外朝”形成于A.汉高祖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7、“世纪的握手”——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连战与胡锦涛相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

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是A.合作—分裂B.分裂—合作—再分裂C.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D.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又合作8、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订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中共七大9、《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故事主要取材于A.北伐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十年内战时期10、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转折点是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11、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B.天京事变C.定都天京D.天京陷落12、《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同步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文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同步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文档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单元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武丁卜辞》中有“乙巳卜毂贞(壳上的纹路),王大令衆(众)人臼恊(协)田……”的记载,由此可见商代的政治特征是()A.神权王权密切结合B.王位世袭制的实行C.井田制的广泛盛行D.统治集团矛盾重重答案:A2.《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答案:D3.(2012·青岛模拟)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答案:C4.(2012·福州期末)下边是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

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A.君主专制B.郡县制C.宗法制D.分封制答案:C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答案:B6.《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7.“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材料表现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答案:D8.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领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高享有同等关税特权。

这表明中国A.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国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D.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2.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A.瑞金B.延安C.北平D.西柏坡3.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该制度应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世袭制4.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上述材料表明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5.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C.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6.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A.分割权力B.出台法律C.选拔人才D.监督政府7.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这主要是指A.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B.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C.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D.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8.“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闽南人春节祭祖习俗: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

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

请问祭祀祖先与古代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 B.宗法制 C.君主制 D.郡县制2、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裁3、中国古代通过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汉武帝实行“中朝”制度②西汉设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③④B. ①②③C.①②④D. ①③④4.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 世袭制B. 军功爵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5、某段材料描述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段材料描述的是()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尚书省长官C.元代的中书省长官D.明代的内阁官员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瓜分狂潮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7、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A、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8.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A B D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1.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

到战国晚期,魏国人士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希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

“九州”的出现说明A.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C.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2.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皇帝制代替郡县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3.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

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

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C.导致了国家分裂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4.唐代三省布局示意图如下,中书和门下两省位于皇城内,尚书省位于长安城中心。

由此可知,唐代三省布局A.加剧了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 B.形成了三省分权制衡体制C.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5.《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置院使二员。

同知二员,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一员。

”据此可知该机构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 D.是管理边各少数民族的机构6.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

高一历史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人民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人民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选择题1•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A.先代贵族B.王族C.平民D.功臣2.右图反映的是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一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B.地域C.某某D.血缘3.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大宗、小宗制B.礼乐制度C.嫡长子继承制D.世卿世禄制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元朝地方最高行政区是行省,其权力受中央节制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5.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A.继承了秦国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D.修建万里长城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7.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8.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

”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①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A.统治区域的大小B.辖区人口的多少C.权利地位的由来D.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0.右图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制度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1.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C.门下省一尚书省一中书省一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12.《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代实行A.郡县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制13.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从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