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一复习课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共34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一复习课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共34张PPT)
课程标准
•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 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 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 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 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 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考试大纲
• 侵华日军的罪行 与中国军民的抗 日斗争
具体考点
•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与侵华罪行 •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 四、抗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五年考情(21考)
2015 2016
安徽(16) 江苏(10) 天津(7) 国二(30) 国一(30) 重庆(7) 海南(20) 江苏(11) 国一(30) 国二(29) 国三(30)
选择 2017 北京(17) 江苏(10) 国一(30) 天津(8)
2018 北京(18) 国二(30)
选择 2019 北京(17) 天津(9) 江苏(9) 海南(10)
产 区 泛党域,广波
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组织东北抗日 联军
东 及北中军华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
大地。
国 阶民层党广爱 国 泛 有官广,兵泛拥
①十九路军凇沪抗战; ②长城抗战——安德馨、二十九军宋哲元部; 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
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
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
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下来会更艰苦;八年抗战之后,和平正经受挑战。结合时代背景和图

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历史必修一)

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阶段特征:11.政治上: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对近现代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3.思想上: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三、考点:(一)、考点一:夏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知识要点一:夏商政治特点:夏:从禅让制到家天下;商: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贵族政治): “家国一体”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集中(地方权力较大)等级森严: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3、横向联系:经济:商周:刀耕火种;井田制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二)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3、横向联系: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济: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思想:焚书坑儒改革:商鞅变法第二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考点:(一)、考点一: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时代特征:(见上一页秦汉时期)23经济:汉武帝煮盐冶铁收归官办,工官制度;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二)考点二、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2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但两者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三权分立则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2、也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有限制君权的一面1、含义:指魏晋南北朝以来,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的思想文化现象。

(三)考点三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3、横向练习:经济:宋朝交子出现,“市”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思想:理学的发展考点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44~1840年)一.阶段特征: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整体水平居世界前列;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中国农耕文1、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美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必修一第一单元一轮复习 (1)

必修一第一单元一轮复习 (1)
中国历史分期
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
古代: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1840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前221年开始 近代: 1840年——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现代: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 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一】宗法分封制
分封制
目的 内容 作用 关系
宗法制
血缘纽带、基础、实施依据
分封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 点 拨
周礼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实施依据; 周礼作为贵族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 宗法制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 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材料三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 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 材料四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形成)
(前2070年— 前221年)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
(前221年— 1912年)
夏、商、周
秦至清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 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 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认识君主制度的加强对 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方法指引
1、(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 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 定时空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 审立意 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 抓关键 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 析选项 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求答案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

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
诏令是“议帝号”。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皆曰:“古有天
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
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 ‘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解析】材料意思是说西周灭亡是因为实行分封制,而 秦朝灭亡是因为统治残暴,不是实行郡县制的缘故。C 错,因为专制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所以属于“秦之 失”。本题答案选A。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的是
() A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解析】本题答案A。秦朝短命而亡主要因为它的暴政,A 项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刑罚严酷,最接近史实。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
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
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
B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线索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图示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进步性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2020·某某一模)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X。

《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

这反映了当时( C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X,“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项;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X,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项。

2.(2021·某某期末)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解析]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也就是所谓的贵族统治(诸侯就是贵族),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

而三公九卿制就是官僚政治性质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因此选A项;B项不符合“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排除;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不是分权政治,排除C项;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中央无法直接控制诸侯国,不属于地方分权,排除D项。

3.(2021·某某某某期中)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名为宰相,应总理朝政,但皇帝的诏令可直达九卿,九卿上表奏章也无需通告三公;九卿承皇帝的诏令,既可以本职兼领他职,又可以在两职或多职之间权责渗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轮复习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轮复习 ppt课件
人类社会更替简况
阶级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主-奴隶平民 封建地主-人民(农民)
少数人 统治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
近现代史
多数人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必修一目录
中国
西方
古代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近代 4、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
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 A. 起源于明朝中期
D B. 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受宗法制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试说明: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2、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 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 之,势之 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 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 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郡县制具有巩固国家 统一的进步性。
三公九卿制具有历 史的进步性。
3、三公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丞相位高权重。新的较完备的 官僚制度。
决策的失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由来 春秋战国已有
郡 内容 在全国设36郡,郡(守)县(令)长官

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

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 了中央集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阅读材料,联系课文,获取信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与综合复习整合-学术金刚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与综合复习整合-学术金刚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生产力
意义
(1)无产阶级斗争就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一、革命前的俄国
经济 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发展缓 条件 慢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革 命 的
社会 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严重、革命性强 条件 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二 月 革



现实 条件
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月提纲》
政治 条件
无产阶级分子和政党的出现
七月流血事件
和平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结束
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1、政治上
掌握政权(最核心)
《告工人、士兵、农民书》
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成立新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实现人民民主)
2、经济上
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
《土地法令》 3、外交上
宋朝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副相)——分行政权
中央——二府三司
枢密院——分军权
盐铁
三司使——分财权
度支
地方
军事
收兵权 调精兵,充禁军 更戍法 调、统之权
户部
行政—— 文官(中央)——通判(监督)
财政——转运使(赋税) 加强中央集权;积贫积弱、三冗
科举——糊名法
中央——一省二院
元朝
中书省——(独大)相权反弹
上议院 (司法)
贵族
1832年议会制改 革(工业资产阶级)
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
独立战争的胜利——政治前提 邦联弊端——根本原因 启蒙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制宪会议——直接原因
内容
联邦制—— 实行联邦政体
1787年宪法 (联邦宪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 门第 选官, 世家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庶族子弟有才能也不能为官。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 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 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
曹丕采纳九品中正制的建议,除了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外,很大 程度上也是九品中正制本身的确有其可采之处。九品中正制刚设立 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 精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威胁中央集权。
•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 汉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建议。 • 汉武帝正式颁布“推恩令”。 • 王国土地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主父偃: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 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 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 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扩大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试说明: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 置;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1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 ①明太祖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内②阁明地成位祖不选断拔提翰高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制度正式 但确始立终;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 ③明宣宗授予阁臣票拟权; •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
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宗法制有利于稳定
3、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宗法制比较形式化
4、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等级森严
• 1.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
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
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

自掌军权)。

三公相互牵制和配合,使军政大权操控在
作用 皇帝手中;
军政大事朝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
决策的失误。
由来 春秋战国已有
郡 内容 在全国设36郡,郡(守)县(令)长官

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

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 了中央集权。
公元前 771年
分封对象 西周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形成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 周
内 容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分 诸侯权利 向上获得土地和人民,

向下继续分封
制 评 积极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
局限 诸侯独立性较大,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天子衰微。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孟郊的《登科后》(孟郊于贞元十二年获得进士及第时所作 )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 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焚书坑儒)。"
• B.加强专制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 C.制度创新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 D.过分集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 4、元朝的行省制
• ①目的:元朝统一后幅员辽阔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 ②内容: 创新性(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

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

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
阅读材料,联系课文,获取信息。
1、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2、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 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 之,势之 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 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 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郡县制具有巩固国家 统一的进步性。
三公九卿制具有历 史的进步性。
3、三公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科举简介。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 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 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 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 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300年。
人类社会更替简况
阶级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主-奴隶平民 封建地主-人民(农民)
少古代数史人 统治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
近现代史
多数人统治
必修一目录
中国
西方
古代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近代 4、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 度的确立和发展
割据分裂
统一的中央集权
皇 由来 秦王嬴政首创(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帝 制
内容
皇位世袭(始皇帝到万世)、

皇帝独尊(朕,诏,玺)
皇权至上(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掌握)
地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由来 沿袭战国官制

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
公 九 卿
三公 职能
事),丞相之下又设诸卿; 围绕皇权核心 御史大夫(执奏章下诏令,监察百官);
•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
•(结论)
•(占卜)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 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分封的诸侯以同姓为主)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
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力的高度集中
•特点:
特点:等级森严
实质 按照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
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西 周
内容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小宗相对。
法 评 积极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制价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局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趋于疏远。
缌袒( (stai)n)::疏不远公的正亲的属袒细护麻。做的丧服。
丞相位高权重。新的较完备的 官僚制度。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
廷议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 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 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说明: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 1、汉初郡国并行制: • 汉初(高祖刘邦)在地方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 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 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 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
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 中央和地方结合
《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 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运《、元军史国·重百事官,志无七不》领云之:。“"行行省省凡握钱有粮政、治兵、甲经、济屯大种权、漕
中书省臣言:“帑藏空竭,常行赋省岁行钞使四权百力万时锭受,中各央省节备制用 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程钜夫: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 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行所省以不容完易美生有诸缺奸陷弊。钱 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 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行缩省由制己度。与元亡有何关联?

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 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 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 惯例的体现。然而,客观上 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 3.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 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 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 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 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 举,遂成定制。”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 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 3.吕思勉《中国大历史》:“宋朝的政治,防弊 太甚。……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一个机关, 谓之三司,逐渐形成了三司理财的局面。……当 时的人说: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 司还是敛财。”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书门下成为了最高行政机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5、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 ③隋唐开始实行科(分科取士)举制度 •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选官; • 隋炀帝 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 评价:? 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郡国并行制
• 2、唐朝三省六部制 • ①内容: •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 尚书省(下设六部执行政令)。 • ②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